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温沥青中甲苯可溶组分的热解特性及热转化产物的性质 被引量:12
1
作者 朱亚明 赵雪飞 +3 位作者 程俊霞 刘巍 吕君 王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9-114,125,共7页
以中温煤沥青的甲苯可溶组分为原料,进行元素分析和TG/DTG分析,并且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单晶衍射仪、拉曼光谱以及相应的分峰拟合等数学方法对热转化的产物进行研究。以实验获得的数据为基础,采用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nger-Akahi... 以中温煤沥青的甲苯可溶组分为原料,进行元素分析和TG/DTG分析,并且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单晶衍射仪、拉曼光谱以及相应的分峰拟合等数学方法对热转化的产物进行研究。以实验获得的数据为基础,采用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法计算得到反应活化能,采用Satava-Sastak法求解热解反应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中温沥青中甲苯可溶组分的热解反应活化能为E=88.48kJ/mol,指前因子lgA=10.22,反应级数为2级,热解反应机理适合随机成核及其随后的增长模型。1 000℃焙烧后的炭化产物的光学显微组分含量为:镶嵌型23.74%,粗纤维型14.80%,细纤维17.88%,大片结构30.45%。由XRD研究结果可知,趋于规整结构的碳微晶含量为41.86%。Raman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结构的碳微晶含量为11.59%,缺陷石墨碳含量为79.31%,无定形碳含量为9.10%。热转化产物具有很好的可石墨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沥青 甲苯可溶组分 热转化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集肤效应电热举升工艺方案设计方法 被引量:7
2
作者 夏洪权 徐宏权 巨孝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7-79,共3页
井筒集肤效应电热举升工艺技术是目前稠油开采中最佳的配套技术。对不同类型的稠油井 ,有不同的电热举升方式 ,相应的电加热运行参数也不同。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井筒集肤效应电热举升工艺技术方案的电加热转换原理、配套设备。
关键词 工频 中频 电热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压变频技术在火电厂中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振阳 姬广勤 +3 位作者 李遵基 王洪滨 刘军祥 李东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6-58,共3页
在分析火电厂主要辅机设备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压变频调速技术进行研究,通过美国罗宾康公司完美无谐波变频器在某火电厂引风机改造中的应用实例,介绍中压变频调速技术在火电厂主要辅机设备中的调速控制技术。实例证明该变频技术在节... 在分析火电厂主要辅机设备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压变频调速技术进行研究,通过美国罗宾康公司完美无谐波变频器在某火电厂引风机改造中的应用实例,介绍中压变频调速技术在火电厂主要辅机设备中的调速控制技术。实例证明该变频技术在节能降耗、提高自动控制水平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压变频技术 火电厂 应用 研究 辅机设备 节能降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压变频技术的600MW机组凝结水泵的节能改造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广忱 杨德荣 张英贤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2-64,68,共4页
介绍了大唐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600 MW机组凝结水泵的中压变频改造设计与运行情况,并对改造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运行结果证明,在火电厂辅机中利用中压变频技术进行调节具有良好的技术性能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火电厂 600 MW机组 辅机设备 凝结水泵 中压变频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对储集层的改造能力 被引量:1
5
作者 韦自健 盛家平 张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5-496,共12页
中国中—低成熟度页岩油资源丰富,原位转化潜力巨大。为评价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对储集层的改造能力,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和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2种典型中—低成熟度页岩开展了原位加热实验。利用核磁共振测试... 中国中—低成熟度页岩油资源丰富,原位转化潜力巨大。为评价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对储集层的改造能力,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和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2种典型中—低成熟度页岩开展了原位加热实验。利用核磁共振测试、立式光学显微镜观测、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脉冲衰减气体渗透率测量等,实时监测了原位转化中纳米孔隙、热解裂缝以及孔隙度和渗透率在高温高压下的动态变化。干酪根热解引起的热解裂缝与生烃增压效应,是微观结构和储集层物性显著改善的关键。当温度超过400℃的阈值后,随着干酪根热解和烃类热膨胀,页岩内部裂缝网络的延伸度、密度、复杂性和连通性均显著提高,大量直径在2~50nm的次生孔隙占据孔隙结构的主导地位。原位应力下,2种页岩孔隙度可分别增加至3.65倍和2.73倍,渗透率可分别增加至624.09倍和418.37倍。渗透率在高温阶段比低温阶段表现出更强的应力敏感性。原位应力越低,干酪根含量越高的页岩储集层,原位转化的改造能力越高,储集层热破裂和热增渗能力也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成熟度页岩油 原位转化 储集层改造 干酪根热解 生烃增压 应力敏性 热破裂 热增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用)驱热力过程理论模型的热力学分析
6
作者 张承虎 林己又 +1 位作者 李亚平 谭羽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7-134,共8页
为研究双热源联合循环的热力性能极限,构建了两介质热功转换系统理想热力学模型,并提出了(火用)驱热力过程的基本概念。通过分析热机循环区间与热泵循环区间过程功量之间的关系,对(火用)驱热力过程进行分类,并通过输出功量占比进行定量... 为研究双热源联合循环的热力性能极限,构建了两介质热功转换系统理想热力学模型,并提出了(火用)驱热力过程的基本概念。通过分析热机循环区间与热泵循环区间过程功量之间的关系,对(火用)驱热力过程进行分类,并通过输出功量占比进行定量分析。构建并求解了顺流型和逆流型(火用)驱热力过程函数。分析了不同类型(火用)驱热力过程在理想条件下的热力特性与性能极限。研究结果表明:顺流型(火用)驱热力过程的最大过程功量大于逆流型,且放热介质与吸热介质间的温度交叉现象更为明显。吸热介质等效温升可用于判断(火用)驱热力过程类型,其最大值表征了输出功量极限。实际系统的评价研究指出,串联型联合循环的总换热量是基本型ORC的1.97倍,更适用于同时具有热电需求的场合。但其净输出功效率(6.55%)、(火用)效率(26.61%)、热力完善度(36.38%)均显著低于基本型有机朗肯循环。双热源联合循环实际系统的热力性能提高方法值得研究。本研究可为不同类型两介质热功转换系统的热力性能极限与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用)驱热力过程 两介质热功转换系统 热力学分析 过程功量 热力性能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