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 Speed Twin Roll Casting of Aluminum Alloy Strips
1
作者 Toshio Hag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93-94,共2页
The twin roll caster for aluminum alloys has many a dv antages. For example, rapid solidification, low equipment cost, and low running cost, etc. However, the twin roll caster has some disadvantages. They are slow c a... The twin roll caster for aluminum alloys has many a dv antages. For example, rapid solidification, low equipment cost, and low running cost, etc. However, the twin roll caster has some disadvantages. They are slow c asting speed and limitation of alloys. In the conventional twin roll caster, the casting speed is slower than 10 m/min. Aluminum alloys, which freezing range is wide, can not be cast. In the present study, break through of these problems wa s tried, and a new type twin roll caster was devised. A vertical type twin roll caster equipped with a nozzle was devised in order to cast aluminum strips at the speeds higher than 60 m/mi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is caster were vertical type, use of copper rolls, low separating force (n o operation of rolling), no use of lubricant, and equipment of the nozzle. In th e high speed roll casting, feed of molten metal of the vertical type twin roll c aster was easi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horizontal type caster. The use o f the copper rolls made cooling rate higher. The low separating force and the us e of the copper rolls prevented sticking of the strip to the roll. The lubricant was not needed, as the sticking of the strip to the roll did not occur. No use of the lubricant was useful to increase the cooling rate and casting speed of th e strip. The nozzle was used in order to improve contact condition (heat transfe r) between the melt and the rolls by hydrostatic pressure. In the twin roll cast er of the present study, many devices were done to improve the cooling condition of the strip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casting speed. It was said that the roll casting of A5182 was very difficult, as freezing zone of A5182 was very wide. However, A5182 strip could be cast at high speeds up to 120 m/min using the twin roll caster of the present study.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trip cast using the conventional type twin roll caster is columnar structu re.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trip cast using the twin roll caster of the prese nt study was not columnar but equiaxed structure. It is said that mechanical pro perties of the strip cast using the twin roll caster is cheaper than that of the strip made from DC casting. However,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rip cas t using the twin roll caste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re almost same as the proper ties of the strip made from DC cast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strip cast using th e twin roll caster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from 1.5 mm to 2.5 mm, and this thic kness was thinner than that of the strip cast using the conventional twin roll c aster. Semisolid roll casting was trie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roll speed more and mo re. The twin roll caster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equipped with a cooling slope in order to make semisolid slurry. The cooling slope was the simplest process to make the semisolid slurry. Solid rate of the semisolid slurry was about 10%. Th e casting speed increased up to 180 m/min by the effect of semisolid casting. Me 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improved by the semisolid casting, t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 roll caster strip casting thin strip cont inuous casting semisolid cas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Cu-Fe合金薄带材及其短流程制备技术
2
作者 孙文博 吴诗睿 +2 位作者 吴天模 张元祥 袁国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3-408,共6页
为了解决Cu-Fe合金常规制备流程中重力分层的问题,利用铸轧工艺的亚快速凝固特点抑制其液相分离,并结合Marangoni效应及热泳力的耦合作用合理调控铸轧参数,获得厚度为2.2~2.4 mm、铁磁相尺寸和分布可控的Cu-20%Fe和Cu-30%Fe带材。通过... 为了解决Cu-Fe合金常规制备流程中重力分层的问题,利用铸轧工艺的亚快速凝固特点抑制其液相分离,并结合Marangoni效应及热泳力的耦合作用合理调控铸轧参数,获得厚度为2.2~2.4 mm、铁磁相尺寸和分布可控的Cu-20%Fe和Cu-30%Fe带材。通过金相与EBSD分析确定铸带形成了Cu相-富Fe相-Cu相的“三明治”层状复合结构,其中Cu-20%Fe铸带中的Fe相分布更为均匀,且EBSD分析结果表明凝固层中形成了大量的低能晶界,如Σ1和Σ3等。将Cu-20%Fe合金从2.4 mm冷轧至0.4 mm,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后继续冷轧至0.12 mm。结果表明:450℃热处理对轧板性能更好,导电率超过50%IACS,抗拉强度超过600 MPa,均匀伸长率达到7.5%,饱和磁化强度超过4.24×10^(5)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FE合金 薄带材 亚稳液相分离 双辊铸轧 亚快速凝固 Marangoni迁移 低能晶界 Σ3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梁小平 杨明波 +1 位作者 潘复生 丁培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17-20,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双辊薄带连铸技术的研究概况,指出了这种先进技术在工业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示了它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双辊薄带连铸 组织 性能 数学模型 薄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凝固过程的宏观-微观耦合数学模型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明波 潘复生 +1 位作者 彭晓东 丁培道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44,共6页
以热焓法处理结晶潜热和以假设的流线边界划分网格节点,在对KGT枝晶生长动力学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引入异质形核模型和柱状晶等轴晶转变(CET)模型,建立了双辊薄带凝固过程的宏观-微观耦合数学模型。同时,以固相分数为媒介,采用宏观微... 以热焓法处理结晶潜热和以假设的流线边界划分网格节点,在对KGT枝晶生长动力学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引入异质形核模型和柱状晶等轴晶转变(CET)模型,建立了双辊薄带凝固过程的宏观-微观耦合数学模型。同时,以固相分数为媒介,采用宏观微观不同的网格尺寸和时间步长,通过对柱状晶生长前沿的追踪,实现了宏观-微观模型的耦合求解。实验表明:数学模型预测的薄带凝固组织中的柱状枝晶间距和取向度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说明所建数学模型是可靠的,可用此模型研究工艺因素变化对薄带凝固组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薄带 凝固组织 数值模拟 数学模型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钢的高温力学性能 被引量:16
5
作者 邸洪双 康向东 +1 位作者 王国栋 刘相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3,共4页
利用Gleeble 1500热模拟实验机,采用加热法和凝固法两种加热变形制度,研究了实验用低碳钢的热塑性及强度,测定了该钢种的零塑性温度(ZDT)θd及零强度温度(ZST)θs,分析了其裂纹敏感性及断口组织·结果表明,凝固法所测结果更符合实际... 利用Gleeble 1500热模拟实验机,采用加热法和凝固法两种加热变形制度,研究了实验用低碳钢的热塑性及强度,测定了该钢种的零塑性温度(ZDT)θd及零强度温度(ZST)θs,分析了其裂纹敏感性及断口组织·结果表明,凝固法所测结果更符合实际;实验钢的高温脆性温度范围为1300℃至熔点,在1100~1300℃范围内,此钢的断面收缩率均大于60%,具有良好的塑性·实验用低碳钢的高温脆性区较小,具有较强的抗高温裂纹特性·其θd和θs分别为1350℃和1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铸轧 薄带铸钆 低碳钢 高温力学性能 零塑性温度 零强度温度 热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3.98%Si-0.71%Al无取向硅钢的组织、织构和磁性能 被引量:7
6
作者 马良 项利 +1 位作者 仇圣桃 赵沛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1,共5页
采用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制备了厚度为2.4mm的3.98%Si-0.71%A1无取向硅钢带,经常化、冷轧、不同温度退火后,对其显微组织、析出物、织构和磁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退火板晶粒尺寸增大,组织均匀性提... 采用双辊薄带连铸工艺制备了厚度为2.4mm的3.98%Si-0.71%A1无取向硅钢带,经常化、冷轧、不同温度退火后,对其显微组织、析出物、织构和磁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退火板晶粒尺寸增大,组织均匀性提高;退火板析出物主要是AlN和MnS与A1N复合析出物,尺寸较粗大,达0.5~2.5μm;退火板织构沿厚度方向变化明显,表层和1/2层存在较强的{100}织构,1/2层还存在较强的{111}织构,1/4层主要是{112}织构;随退火温度的升高相应的铁损和磁感应强度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薄带连铸 显微组织 析出物 织构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连铸硅钢薄带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春楣 周守则 丁培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4-26,共3页
双辊簿带连铸是冶金技术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双辊薄带连铸的最新进展及各国在硅钢双辊连铸薄带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硅钢 双辊连铸 薄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Cr18Ni9Ti不锈钢双辊薄带的铸态组织特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明波 潘复生 丁培道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共3页
通过双辊薄带连铸试验和组织成分分析,对1Cr18Ni9Ti不锈钢双辊薄带的铸态组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Cr18Ni9Ti不锈钢双辊薄带的铸态组织和传统薄板坯没有本质区别,但薄带坯组织较为细密,柱状晶区呈不严格的对称分布;一次枝晶和二... 通过双辊薄带连铸试验和组织成分分析,对1Cr18Ni9Ti不锈钢双辊薄带的铸态组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Cr18Ni9Ti不锈钢双辊薄带的铸态组织和传统薄板坯没有本质区别,但薄带坯组织较为细密,柱状晶区呈不严格的对称分布;一次枝晶和二次枝晶间距小,并且均随离薄带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增大;柱状枝晶的生长比较紊乱,没有严格的方向性;在薄带厚度方向上元素铬和镍没有明显的成分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薄带 1Cr18Ni9Ti不锈钢 铸态组织 枝晶间距 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过程温度场计算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明波 潘复生 +1 位作者 彭晓东 丁培道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1-33,36,共4页
以热焓法处理结晶潜热和以假设的流线边界划分网格节点,建立了双辊薄带凝固过程的温度场计算模型,实现了对双辊薄带连铸过程温度分布的定量描述。实验验证表明:该数学模型预测的温度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说明所建温度场计算模型是可靠的,... 以热焓法处理结晶潜热和以假设的流线边界划分网格节点,建立了双辊薄带凝固过程的温度场计算模型,实现了对双辊薄带连铸过程温度分布的定量描述。实验验证表明:该数学模型预测的温度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说明所建温度场计算模型是可靠的,可用此模型研究工艺参数变化对薄带连铸过程中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薄带连铸 温度场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凝固组织中晶粒三维尺寸的表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明波 彭晓东 +1 位作者 潘复生 丁培道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7,30,共4页
双辊薄带凝固组织中柱状晶粒和等轴晶粒的尺寸大小对薄带的性能和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薄带铸造过程中由于晶粒的生长具有三维特征 ,采用传统表征方法无法实现对薄带凝固组织中晶粒三维尺寸大小的表征 ,本文运用定量金相和概率论知... 双辊薄带凝固组织中柱状晶粒和等轴晶粒的尺寸大小对薄带的性能和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薄带铸造过程中由于晶粒的生长具有三维特征 ,采用传统表征方法无法实现对薄带凝固组织中晶粒三维尺寸大小的表征 ,本文运用定量金相和概率论知识 ,在对晶粒形状作出合理假设的基础上 ,建立了双辊薄带凝固组织中柱状晶粒和等轴晶粒三维尺寸的表征表达式 ,实现了柱状晶粒和等轴晶粒三维生长特征的定量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薄带 凝固组织 晶粒 三维表征 铸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薄带连铸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明波 潘复生 丁培道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46,共3页
综述了双辊薄带连铸过程数学模型的研究和进展情况,比较和分析了各类数学模型的特点,指出了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双辊薄带连铸 数值模拟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轧铝的组织、性能及工艺新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科朝 林映红 +1 位作者 黄伯云 刘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18-20,共3页
评述了铸轧铝带坯的组织特征与性能特点,综述了双辊连续铸轧铝带坯生产工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当今世界的发展动向。分析了我国铝带坯的生产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铝带坯 组织 性能 双辊式连续铸轧 工艺进展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连铸硅钢薄带硅含量对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易于 周泽华 +1 位作者 王泽华 江少群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7-230,260,共5页
为对双辊连铸硅钢薄带的后续处理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用光镜、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硅含量变化对薄带组织的影响.硅钢薄带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3.0%,4.5%和6.5%.结果表明:硅含量对硅钢薄带组织的晶粒尺寸、晶界... 为对双辊连铸硅钢薄带的后续处理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用光镜、透射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硅含量变化对薄带组织的影响.硅钢薄带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3.0%,4.5%和6.5%.结果表明:硅含量对硅钢薄带组织的晶粒尺寸、晶界形貌和晶内位错等均有显著影响.当硅的质量分数为3.0%-4.5%时,薄带晶粒较大,晶界较纯净,晶内位错量和成分偏析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连铸 硅钢 薄带 组织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快淬制备镁合金薄带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天喜 傅定发 +2 位作者 夏伟军 陈振华 刘放军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7,共4页
采用双辊快淬熔体旋铸法制备了AZ31镁合金薄带,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工艺参数的确定、熔体喷射速度的计算以及界面传热系数的估算。分析了薄带厚度和宽度与两辊线速度、喷嘴孔径的关系,以及热处理对薄带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薄带的... 采用双辊快淬熔体旋铸法制备了AZ31镁合金薄带,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工艺参数的确定、熔体喷射速度的计算以及界面传热系数的估算。分析了薄带厚度和宽度与两辊线速度、喷嘴孔径的关系,以及热处理对薄带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薄带的厚度随辊面线速度Vr的增大而减小,随喷嘴孔径的增大而增大,薄带的宽度随辊面线速度增大而减小,随金属熔体喷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薄带的微观组织为过饱和的单相α-Mg固溶体组织,其晶粒细小,力学性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凝固 薄带 双辊法 镁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连铸法制备硅钢薄带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易于 周泽华 +2 位作者 王泽华 江少群 赵伟华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5-57,61,共4页
采用双辊连铸工艺制备了硅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3.0%,4.5%的硅钢薄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组织,并研究了后处理工艺对薄带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含量为0.5%和1.0%的薄带适合采用一次冷轧+850~950℃退火的后处理工艺,而硅... 采用双辊连铸工艺制备了硅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3.0%,4.5%的硅钢薄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组织,并研究了后处理工艺对薄带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含量为0.5%和1.0%的薄带适合采用一次冷轧+850~950℃退火的后处理工艺,而硅含量在3.0%以上的薄带适合采用二次冷轧+950℃退火的后处理工艺;硅含量为3.0%和4.5%的薄带在冷轧并950℃退火后,其磁性能最佳,铁芯损耗约为4.30 W·kg^(-1),磁感应强度约为1.6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连铸 硅钢 薄带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薄带双辊连铸复合式电磁侧封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伟轩 邓康 +2 位作者 李启胜 雷作胜 任忠鸣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021-2026,共6页
针对薄带双辊连铸的辊端金属液侧封问题,采用低熔点合金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单纯的电磁侧封、电磁场复合有机玻璃挡板侧封、电磁场耦合内置或外置铁芯的耐材挡板侧封4种方式下的磁感应强度分布特点和侧封效果。结果表明:电磁场耦合内置铁... 针对薄带双辊连铸的辊端金属液侧封问题,采用低熔点合金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单纯的电磁侧封、电磁场复合有机玻璃挡板侧封、电磁场耦合内置或外置铁芯的耐材挡板侧封4种方式下的磁感应强度分布特点和侧封效果。结果表明:电磁场耦合内置铁芯挡板的侧封方式效果最好,可将金属液侧封高度提高3.3倍,且金属液的侧封高度随电流强度线性递增。同时还观察和分析侧封过程中金属液面波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薄带 双辊 连铸 侧封 电磁侧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筒形布流系统对双辊薄带连铸熔池的影响
17
作者 张宁 唐萍 +1 位作者 文光华 祝明妹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79-82,共4页
实验中采用物理模拟方法,建立了镁合金双辊薄带铸机模型。利用超声波浪高仪和电导仪对熔池的液面波动和流体的混合情况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圆筒形布流系统的边孔孔径及流量变化对熔池的影响,为优选满足双辊薄带布流要求的布流... 实验中采用物理模拟方法,建立了镁合金双辊薄带铸机模型。利用超声波浪高仪和电导仪对熔池的液面波动和流体的混合情况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圆筒形布流系统的边孔孔径及流量变化对熔池的影响,为优选满足双辊薄带布流要求的布流系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薄带 圆筒形布流系统 液面波动 流体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辊连铸薄带辊速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
18
作者 吴远航 刘惠康 +1 位作者 焦健 孙珺如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6-149,共4页
为解决国内双辊连铸薄带辊速控制系统薄带成品率低、裂纹、易断带和轧卡等问题,对辊速与熔池温度场分布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辊速与铸机出口处薄带表面温度近似线性关系。辊速越大,薄带表面温度越高且易断带;辊速越小,薄带表面温度越低... 为解决国内双辊连铸薄带辊速控制系统薄带成品率低、裂纹、易断带和轧卡等问题,对辊速与熔池温度场分布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辊速与铸机出口处薄带表面温度近似线性关系。辊速越大,薄带表面温度越高且易断带;辊速越小,薄带表面温度越低且易裂纹或轧卡。通过采样薄带表面温度,建立凝固终点模型和温度反馈修正铸辊主速度给定数学模型,解决凝固终点不能测量及因干扰致其波动而不能实时修正主速度给定的问题;通过建立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解决系统实时性和鲁棒性差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连铸薄带 辊速控制 凝固终点 温度场分布 模型参考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池高度对双辊薄带凝固组织影响的模拟预测
19
作者 杨明波 潘复生 丁培道 《金属成形工艺》 2004年第3期42-45,共4页
 在已建立的理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1Cr18Ni9Ti不锈钢为研究对象,模拟预测了薄带厚度保持不变条件下熔池高度对薄带凝固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熔池高度增加,1Cr18Ni9Ti不锈钢双辊薄带凝固组织中柱状晶区比例首先增大,然后又...  在已建立的理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以1Cr18Ni9Ti不锈钢为研究对象,模拟预测了薄带厚度保持不变条件下熔池高度对薄带凝固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熔池高度增加,1Cr18Ni9Ti不锈钢双辊薄带凝固组织中柱状晶区比例首先增大,然后又逐渐减小。而柱状枝晶取向度和枝晶间距则随着熔池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较低的熔池高度条件下,柱状枝晶间距在凝固结束时有突然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双辊薄带连铸 熔池高度 凝固组织 预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双辊薄带振动铸轧压下控制系统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明翰 许哲 +2 位作者 郑立康 许志强 杜凤山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0-366,共7页
振动铸轧辊的周期性振动是诱发Kiss点波动的主要因素,亦可导致轧制力波动,最终造成铸轧薄带纵向厚度不均,为此,对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在粒子群收缩因子算法基础上添加扰动因子的优化算法,并依托四种不同类型的测试函数对该算... 振动铸轧辊的周期性振动是诱发Kiss点波动的主要因素,亦可导致轧制力波动,最终造成铸轧薄带纵向厚度不均,为此,对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在粒子群收缩因子算法基础上添加扰动因子的优化算法,并依托四种不同类型的测试函数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结合AMESim、MATLAB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仿真验证,并将该算法应用于双辊薄带振动铸轧机液压压下控制系统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粒子群收缩因子算法基础上添加扰动因子的优化算法在收敛速度及求解精度上明显优于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粒子群收缩因子算法、带极值扰动的粒子群优化算法,使得实际辊缝宽度误差降低至0.1mm。该算法适用于双辊薄带振动铸轧的中试生产,增强了振动铸轧工艺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辊薄带振动铸轧 粒子群优化算法 液压压下控制系统 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