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ey Physical Factors Affecting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by Biochar Driven in Mollisols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1
作者 Zhao Wei Liang Fangyuan +4 位作者 Liang Ying Zhao Hongrui Hao Shuai Wang Hongyan Wang Daq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4年第1期28-41,共14页
Biochar is widely used to improv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focuse on the impact of maize stalk biochar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LOC) poo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 Biochar is widely used to improv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However, few studies focuse on the impact of maize stalk biochar on labile organic carbon(LOC) poo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LOC fractions. A field positioning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in Mollisols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maize stalk biochar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LOC fractions. Maize stalk biochar treatments included C1(1.5 kg·hm^(-2)), C2(3 kg·hm^(-2)), C3(15 kg·hm^(-2)), C4(30 kg·hm^(-2)), and CK(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ize stalk biochar increased soil water contents(SWC) and soil porosity(SP), but reduced bulk density(BD). Maize stalk biochar reduce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 contents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 ranging from 0.25 g·kg^(-1) to 0.31 g·kg^(-1) in harvest period, while increased in the 20-40 cm soil layer.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change of SWC, BD, SP, DOC, hot-water extractable carbon(HWC), acid hydrolyzed organic carbon(AHC Ⅰ, Ⅱ), and 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ROC). High amounts of maize stalk biochar up-regulated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HWC, AHC Ⅰ, AHC Ⅱ, and ROC. In addition, SWC and SP were the key physical factors to affect LOC fractions. In conclusions, maize stalk biochar could improv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n influence LOC fractions, and maize stalk biochar could be used as an organic amendment for restoring degraded soils governed by their rates of ad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stalk biochar labile organic carbon fraction Mollisols region soil physical propert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ol Sizes and Turnover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Farmland Soil in Karst Area of Guilin 被引量:3
2
作者 YANG Hui CAO Jianhua +2 位作者 ZHANG Liankai HOU Yanlin MAO Life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1年第1期39-45,共7页
The three-pool and first-order model separates the mineralizable organic carbon into active,slow,and passive carbon pools.This paper used the model and decomposition curves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to fit the active... The three-pool and first-order model separates the mineralizable organic carbon into active,slow,and passive carbon pools.This paper used the model and decomposition curves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to fit the active pool and its decomposition rate,slow pool and its decomposition ra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ze of the active pool from different profiles accounted for 2.09%-3.08% of the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he mean residue time was 3.57-17.21 days.And the size of the slow pool accounted for 3.19%-43.55% and the mean residue time was 1.12-4.94 years.Acid hydrolysis(6M HCl) was used to fractionate the passive organic carbon,which accounted for 50.83%-94.44% of the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area FARM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turnover ti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长期秸秆还田潮土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
3
作者 刘学彤 曹彩云 +4 位作者 党红凯 马俊永 李科江 郑春莲 李月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8,共7页
为给华北平原潮土区制定合理的有机碳管理措施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于1981—2021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试验站开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区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和无机肥施... 为给华北平原潮土区制定合理的有机碳管理措施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于1981—2021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试验站开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区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和无机肥施用条件下4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S0:0 kg·hm^(-2),S2250:2 250 kg·hm^(-2),S4500:4 500 kg·hm^(-2),S9000:9 000 kg·hm^(-2)),2021年玉米收获后分析不同秸秆还田量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时利用40 a数据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建立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秸秆还田40 a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CK,增幅为21.91%~50.33%;而S2250、S4500和S9000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长期耕作与施肥均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各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较40年前增长13.64~24.50 t·hm^(-2);有机碳平均固持速率也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S9000处理达到0.61 t·hm^(-2)·a^(-1),较S0处理显著提高45.2%。综上,施用化肥配合长期秸秆还田可以增加潮土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固碳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潮土 有机碳 固碳速率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模型研究进展
4
作者 康杰 周铭仪 +3 位作者 渠晨晨 陈雯莉 蔡鹏 黄巧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067-6080,共14页
土壤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具有深远影响。实验研究结合数学模拟可为精准预测土壤有机碳(SOC)的长期演变和最终状态,评估全球SOC储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有力工具。传统SOC模型忽视了微生... 土壤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具有深远影响。实验研究结合数学模拟可为精准预测土壤有机碳(SOC)的长期演变和最终状态,评估全球SOC储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有力工具。传统SOC模型忽视了微生物周转和矿物保护对SOC的调控作用,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土壤过程,限制了其在不同环境或生态系统中的适用性。改进模型通过纳入微生物过程和矿物保护作用,不仅优化了模型预测,还加深了对碳循环机制的理解。本文从模型结构和过程机理两个角度出发,介绍了两个传统模型———RothC和CENTURY模型及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国内外在改进模型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旨在为今后SOC模型的研究提供改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模型 RothC CENTURY 改进模型 微生物周转 矿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石膏施用量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赵庆斌 董艳红 +6 位作者 朱慧娴 杜海岩 张梦阳 柳新伟 宋祥云 张晓光 李增强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共12页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脱硫石膏施用量对盐渍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处理为施用脱硫石膏0 t·hm^(-2)(S0)、2 t·hm^(-2)(S2)、4 t·hm^(-2)(S4...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脱硫石膏施用量对盐渍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处理为施用脱硫石膏0 t·hm^(-2)(S0)、2 t·hm^(-2)(S2)、4 t·hm^(-2)(S4)、6 t·hm^(-2)(S6)。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可溶性有机碳(DOC)、热水提取态有机碳(HEOC)、颗粒有机碳(P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C)]和酶活性。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中,S2、S4和S6处理的DOC、HEOC、POC和ROC含量分别较S0处理提高了17.04%~43.71%、5.45%~28.68%、40.94%~83.46%和8.55%~22.22%,随着脱硫石膏施用量的增加,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增加。在20~40 cm土层中,S4和S6处理的DOC、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S0处理。在两个土层中,S2、S4和S6处理的碳库管理指数均显著高于S0处理。在0~20和20~40 cm土层中,与S0处理相比,S2、S4和S6处理的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总体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1.12%~48.60%、37.81%~121.62%、4.73%~44.09%、10.29%~34.56%和11.89%~57.77%、15.98%~93.50%、2.14%~42.62%、5.51%~31.75%,随着脱硫石膏施用量的增加,上述酶活性显著增加。S2、S4和S6处理的蔗糖酶活性仅在0~20 cm土层中显著高于S0处理。在两个土层中,POC和ROC含量均与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总体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0~20 cm中,DOC和HEOC也与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总体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灰色关联度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键酶。综上所述,随着脱硫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表层盐渍土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显著增加,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能够显著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脱硫石膏 活性有机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酶活性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6
作者 何志腾 夏栋 +4 位作者 罗婷 蒋佳媛 赵冰琴 付亮 吴琼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10,共11页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是深入了解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地区碳汇能力的关键,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固碳能力。为探究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人为活动对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SOC)储量的影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是深入了解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地区碳汇能力的关键,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固碳能力。为探究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人为活动对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SOC)储量的影响,以宜昌市下牢溪柏树林(CF)、农田(VF)、石坎农田(ST)、石坎人工林(SF)、天然林(NF)5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经过干、湿筛对比分析各土地类型土壤粒径分布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变化,以期为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比例最多,且呈随粒径减小质量分数降低的趋势;CF土壤的>2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比例最多,农耕地则相反。2)CF和NF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_(WD))和几何平均直径(G_(MD))均比农耕地高,其中CF样地的土壤分形维数D和土壤可蚀性K值最小,表明CF样地具有较高的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强。3)土壤各粒径团聚体SOC质量分数表现为林地较农耕地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SOC质量分数最高,土壤团聚体LOC质量分数变化趋势同团聚体SOC类似。4)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SOC质量分数与分形维数和土壤可蚀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M_(WD)和G_(MD)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对土壤水稳性影响最显著,表明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团聚体粒径分布、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影响显著。实行人工植林措施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固碳能力,促进鄂西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喀斯特地区 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果园生草覆盖下土壤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
7
作者 陈俊玲 王莎莎 +2 位作者 叶菁 林怡 王义祥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3-64,共12页
生草覆盖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果园管理方式引起关注,但不同生草覆盖对土壤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作用机制仍缺乏认识。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尤溪县玉池村28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清耕、果园套种圆叶决明和平托花生3种地被管理方式下果园土壤... 生草覆盖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果园管理方式引起关注,但不同生草覆盖对土壤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作用机制仍缺乏认识。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尤溪县玉池村28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清耕、果园套种圆叶决明和平托花生3种地被管理方式下果园土壤矿化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变化,为亚热带地区气候变化背景下果园土壤固碳减排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相对清耕模式,果园生草覆盖处理28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9.20%~30.04%。在不同生草覆盖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培养时间和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在35℃时,果园套种平托花生处理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高,为633.41 mg·kg^(-1),套种圆叶决明处理次之,两者分别比清耕处理提高72.75%和61.27%,潜在矿化量分别提高2.98和1.14倍。高温条件下(>25℃),果园套种平托花生和圆叶决明处理土壤矿化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分别比清耕处理降低了35.20%和47.37%。综上,长期果园生草覆盖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温度变化(>25℃),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随之降低,土壤碳库应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稳定。其中平托花生覆盖处理效果优于圆叶决明覆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覆盖 土壤有机碳 矿化速率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牛粪有机肥对盐渍化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8
作者 张琪 刘彦波 +1 位作者 丁金鹏 吴景贵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7-1246,共10页
为探究施用不同炭基牛粪有机肥对盐渍化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不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明确其对盐渍化水稻土结构改良及固碳效果,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对照(CK)、牛粪有机肥(NF)、10%炭基牛粪有机肥(10%NFC)、30%炭基牛粪有机肥(30... 为探究施用不同炭基牛粪有机肥对盐渍化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不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明确其对盐渍化水稻土结构改良及固碳效果,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对照(CK)、牛粪有机肥(NF)、10%炭基牛粪有机肥(10%NFC)、30%炭基牛粪有机肥(30%NFC)、牛粪生物炭(NFC)5个处理,研究了水稻产量,土壤及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LOC)和非活性有机碳(NLOC)含量,各有机碳组分贡献率,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及其与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相关关系等。结果显示:与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均对盐渍化水稻土有明显的改良效果,其中,NF处理对全土活性有机碳含量提升效果最显著,提升幅度为54.37%;NFC处理使全土有机碳含量显著提升了42.02%;两种炭基牛粪有机肥处理对盐渍化水稻土的改良效果更显著,10%NFC处理相较于30%NFC处理更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0.053~<0.25 mm和<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0.25 mm团聚体含量(R_(0.25)),提高幅度分别为0.56%、2.33%、3.04%、7.69%、5.56%和3.18个百分点;30%NFC处理相较于10%NFC处理使土壤活性有机碳、≥2 mm和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及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7.58%、3.41%、7.59%和2.16%~13.05%;各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增加幅度为15.18%~25.45%,30%NFC处理增产效果最佳。研究表明,炭基牛粪有机肥能更有效地促进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稳定性,促进团聚体有机碳的积累,且有利于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提高,从而改善盐渍化水稻土并提高其土壤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有机肥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市耕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9
作者 袁晨光 田梦 +4 位作者 王国兵 高超 张世柯 李迪 杨建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224,共11页
土壤固碳不仅可以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质量,还可以维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缓温室效应;耕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对于探究土壤有机碳平衡机理、提高耕地碳储量、确定耕地土壤培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土壤类型法,以河南省第二次全... 土壤固碳不仅可以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质量,还可以维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缓温室效应;耕地土壤固碳潜力研究对于探究土壤有机碳平衡机理、提高耕地碳储量、确定耕地土壤培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土壤类型法,以河南省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和2022年土壤化验分析数据为基础,估算了三门峡市不同耕地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储量,利用平衡法估算了土壤固碳潜力,同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1986-2022年河南省典型山区三门峡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22年,三门峡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减少0.60 kg/m^(2),减少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灵宝市、卢氏县北部、陕州区西部;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1.32×10^(9)kg,其中,褐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最多,占到了减少总量的73%,其次为红黏土、粗骨土和棕壤;饱和水平上,三门峡市棕壤碳库在达到饱和状态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为11.86 kg/m^(2),其次为褐土、黄棕壤和潮土,风沙土的土壤碳库在达到饱和状态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为0.95 kg/m^(2);从1986-2022年,三门峡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年平均变化速率为-0.017 kg/(m^(2)·a),土壤固碳潜力为-2.57×10^(8)kg,整体呈现为碳源区。潮土、黄棕壤、石质土和紫色土呈现为碳汇区,粗骨土、风沙土、褐土、红黏土、黄褐土、新积土和棕壤呈现为碳源区,土壤固碳潜力最低的土壤类型为褐土,为-1.49×10^(8)kg。建议采取免耕、少耕和秸秆还田相结合的农业管理措施,提高河南省土壤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变化速率 土壤固碳潜力 三门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鑫 尹泽润 +3 位作者 盛浩 肖华翠 张丽娜 周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3,共11页
【目的】探究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规律,为培育健康水稻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冬季,选取湘东双季稻区典型酸紫泥田,分别进行了连续施用鸡粪发酵商品有机肥、生石灰的大田试验。... 【目的】探究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规律,为培育健康水稻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冬季,选取湘东双季稻区典型酸紫泥田,分别进行了连续施用鸡粪发酵商品有机肥、生石灰的大田试验。每年早、晚稻翻耕前各撒施一次有机肥、石灰,施用量均为2.25 t/hm^(2),分别以不施有机肥、石灰的处理为对照。在处理后第3年(2017年)和第7年(2021年)晚稻黄熟期,采集表层(0—15 cm)混合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筛选指示性强、响应敏感的土壤指标。基于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质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土壤PLFAs含量与酶活性对有机肥、石灰处理的响应机理。【结果】与对照相比,有机肥连施3年后,土壤革兰氏阴性菌(G^(-))PLFAs含量提高23%,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值(G^(+)/G^(-))因而降低29%;连施7年后,总PLFAs、细菌、革兰氏阳性菌(G^(+))和放线菌PLFAs含量分别提高16%、13%、28%和38%,腐生真菌PLFAs含量降低19%,而G^(-)菌PLFAs含量、G^(+)/G^(-)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石灰连施3年后,土壤微生物类群PLFAs含量平均降低30%,连施7年后,平均降幅增至36%。有机肥施用3年后,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29%;施用7年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63%、82%和39%。连施石灰3年,脲酶活性显著提高25%,连续施用7年则显著降低39%,对其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有机肥连施3、7年,土壤通气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4%、33%,有机质总量分别增加了12%、7%,3个活性有机碳组分平均分别提高29%、69%;pH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连续施用石灰3、7年,土壤pH分别提高0.6、0.6个单位,而通气孔隙度分别显著降低了47%、28%,总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变化,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4%、9%,粗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00%、21%,施用石灰3年对速效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石灰7年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对连续施用有机肥的响应比值以正值为主,对连续施用石灰的响应比值以负值为主,土壤生物、化学指标对连续施用有机肥7年的响应比值较3年趋向更高正值,而对施用石灰趋向更高负值,达到17%~149%。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有机肥主要通过增加粗颗粒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提升微生物总PLFAs含量和脲酶活性,而随着石灰累积用量的增加,降低土壤通气孔隙度、粗颗粒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总PLFAs、脲酶活性。【结论】长期连续施用有机肥可持续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有机质积累,提高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短期施用石灰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但长期连续施用则降低石灰的正向效果。粗颗粒有机碳对土壤生物和化学性状响应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影响最为关键,具有预测土壤健康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紫泥田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土壤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变化对湿地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吕海波 张虹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46,54,共7页
为研究水位变化幅度和周期对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影响,采集黄河小北干流区原状土样进行为期1161 h的室内水位控制监测试验,分高水位波动(a)、低水位波动(b)、干旱胁迫(c)和参照组(d)4组进行对比,分析5个阶段的CO_(2)排放速率、DOC(可... 为研究水位变化幅度和周期对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影响,采集黄河小北干流区原状土样进行为期1161 h的室内水位控制监测试验,分高水位波动(a)、低水位波动(b)、干旱胁迫(c)和参照组(d)4组进行对比,分析5个阶段的CO_(2)排放速率、DOC(可溶性有机碳)和DOC/DON(可溶性有机氮)数据。在监测全过程中CO_(2)排放速率平均值分别为0.23、0.22、0.16、0.22μmol/(cm2·h),水位变化整体造成0.35倍、-0.18倍、-0.11倍、-0.24倍的改变。相较于监测过程的平均值,水位变化造成a、b、c、d 4组-0.72~2.48倍、-0.86~1.18倍、-0.97~1.44倍、-0.85~0.70倍的过程性波动,CO_(2)排放速率表现出“上升—衰弱—恢复”的特征。相较于前一阶段平均值数据,水位下降后(阶段Ⅰ)a、b、c 3组发生2.48、1.18、1.44倍的上升,持续时间91.5 h后又发生0.18、0.43和0.27倍的下降(阶段Ⅰf);监测279.9 h时的水位上升造成a、b、c 3组较前一阶段明显上升(阶段Ⅱ),48.5 h后a、b、c 3组排放速率下降(阶段Ⅱf);664 h时的水位上升(阶段Ⅲ、Ⅲf)造成的影响类似于前一阶段,在监测最后的240 h内(阶段Ⅳ),4组较Ⅲf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0~5 cm和5~10 cm土壤DOC含量和DOC/DON值受水位变化影响明显,出现初期上升和后期下降的趋势。水位变化对湿地土壤CO_(2)排放表现出大幅度、长时间的影响,水位变化对湿地土壤CO_(2)排放速率影响显著且具有阶段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土壤碳排放 CO_(2)排放速率 水位变化 可溶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池塘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玲云 韩婷婷 +6 位作者 张黄琛 史荣君 齐占会 李俊伟 刘华雪 熊兰兰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海水养殖池塘退出养殖种植红树植物(退塘还林)是恢复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手段。为揭示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以广东省惠东县考洲洋海域退塘还林初期... 海水养殖池塘退出养殖种植红树植物(退塘还林)是恢复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手段。为揭示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以广东省惠东县考洲洋海域退塘还林初期(红树种植2年)的池塘为研究对象,采集塘内红树种植岛、裸岛和水道3类样地0~100 cm的土壤柱状样品,比较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有机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裸岛、红树种植岛和水道3类样地土壤0~100 cm SO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92±0.43)、(7.72±0.35)和(7.48±0.69)g·kg^(-1),SOC密度分别为(84.56±3.65)、(72.01±3.20)和(70.12±1.44)Mg·hm^(-2);种植岛和裸岛土壤SOC峰值均出现在40~60 cm土层,深于水道样地(峰值出现在0~20 cm)。3类样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EOC、MBC和DOC质量分数均为种植岛>水道>裸岛,种植岛土壤EOC和MBC峰值分别在40~60 cm和80~100 cm土层,深于水道和裸岛。土壤容重、总氮(TN)和总磷(TP)是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EOC和DOC与土壤容重和TP,以及MBC与TN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考洲洋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占SOC比例较高,土壤碳库处于较活跃的状态;红树种植使土壤中下土层SOC活性组分含量增加,促进了有机碳向土壤深层迁移,随着红树植株的生长,其对土壤碳库和湿地碳汇的影响也将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塘还林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氮量下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2
13
作者 姚俊红 武俊男 +4 位作者 王呈玉 崔炎田 高云航 孙嘉璐 刘淑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0,共9页
为测定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黑土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阐明黑土有机碳稳定性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在吉林省梨树县不同施氮水平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取样,以施氮水平不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T1(0... 为测定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黑土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阐明黑土有机碳稳定性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在吉林省梨树县不同施氮水平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取样,以施氮水平不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T1(0)、T2(160 kg·hm^(-2))、T3(240 kg·hm^(-2))、T4(280 kg·hm^(-2))、T5(320 kg·hm^(-2)),分析长期不同施氮量下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结构特征、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变化,探究酸化黑土有机碳含量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水平的升高,土壤碱解氮(AN)和全氮(TN)含量先增后减,T3处理含量最高,AN和TN分别比T1处理高24.90%、10.28%;土壤速效磷(AP)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随氮肥用量的提高,土壤团聚体呈现大粒径团聚体向小粒径团聚体转变的趋势,>2 mm粒径团聚体下降14.55%。土壤有机碳总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量为280 kg·hm^(-2)有机碳含量最高;>2 mm和2~0.2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高;不同施氮水平下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的几何平均直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和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度较高。研究表明:通过13 a连续施入不同水平氮肥,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氮肥施用量增加会显著降低土壤pH,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主要分布在2~0.25 mm粒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施用量 黑土 土壤理化性质 团聚体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熊于斌 余顺平 +3 位作者 杨娅 黄琳 俞海冰 汤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2,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影响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基于连续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CF-1,当地常规推荐施肥)、80%化肥(CF-2)、80%化肥配施有机肥(OF-1)、60%化肥配施有机肥(OF-2)、70%化肥配施... 为探究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影响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基于连续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CF-1,当地常规推荐施肥)、80%化肥(CF-2)、80%化肥配施有机肥(OF-1)、60%化肥配施有机肥(OF-2)、70%化肥配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BOF)处理,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储量盈亏、固碳速率、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机碳敏感指数、土壤碳库活度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与CF-1处理相比,连续不施肥(CK)处理植烟土壤有机碳组分、储量和土壤碳固存速率显著下降。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的OF-1、OF-2和BOF处理,植烟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9.6%、20.9%和13.9%,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43.4%、68.0%和41.7%,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14.8%、19.1%和25.4%,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22.8%、37.2%和36.4%,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15.3%、30.2%和31.2%,年平均固碳速率分别提高191.3%、382.6%和391.3%,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100.8%、159.8%和79.6%。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显著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敏感指数。与CF-1相比,OF-1、OF-2和BOF处理的烟叶产量分别提高10.3%、33.5%和35.3%,中上等烟叶比例分别提高14.6%、22.0%和18.0%。连续9年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植烟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固存速率,促进烟叶产质量提升,是烟叶绿色优质生产、农田土壤固碳增效的有效途径,以OF-2和BOF效应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分 有机碳固存速率 土壤有机碳储量 碳库管理指数 碳组分敏感指数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 烤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量对饲用燕麦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库周转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静 韩冰 +3 位作者 田永雷 包健 慕宗杰 白春利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74-78,共5页
为研究施氮量对土壤碳周转的调控作用,探索在人工草地中提高产量和增效土壤养分的施氮措施,达到减肥控制碳排放的目的,在燕麦种植时,选取4个施氮梯度,收获后测定其产量,将取回的土壤采用控制试验进行培养矿化,通过矿化数据模拟土壤活性... 为研究施氮量对土壤碳周转的调控作用,探索在人工草地中提高产量和增效土壤养分的施氮措施,达到减肥控制碳排放的目的,在燕麦种植时,选取4个施氮梯度,收获后测定其产量,将取回的土壤采用控制试验进行培养矿化,通过矿化数据模拟土壤活性和慢性两个碳库的周转,探索饲用燕麦施肥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增加饲用燕麦产量,促进土壤中有机碳的活化,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低氮和中氮处理(含氮量范围为75.98~82.32 g·kg^(-1))可以提高饲用燕麦的产量,达到生态降碳的目的。施肥活化了土壤碳库的周转,随着施肥量梯度的增加,活性碳库周转速率加快,低氮和中氮处理促进土壤有机碳形成慢性碳库,降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本研究为人工建植草地的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提高生产效益和减少碳排放的目标。综上,适宜的施氮量在增加饲用燕麦产量的同时,可以降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燕麦 施氮梯度 土壤有机碳周转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皆伐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形态与矿化速率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邹珊 段文标 +2 位作者 王亚飞 牟淼先 王韶琪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90,共12页
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森林恢复方式有极强的敏感性,为阐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与碳形态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选择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区域内2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形成的2种林分(天然恢复形成的天然枫桦次生林,人... 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森林恢复方式有极强的敏感性,为阐明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与碳形态之间的关系,2023年6月选择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区域内2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形成的2种林分(天然恢复形成的天然枫桦次生林,人工恢复形成的红松人工林)的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受干扰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的林地土壤作为对照(PK),采用野外样地设置与调查、土样采集与室内培养及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机碳矿化速率对不同恢复方式的响应,并结合土壤碳形态的分布,探究不同恢复方式下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土壤碳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从第3天开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断下降直至趋于平稳的趋势,且矿化速率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小;2)原始阔叶红松林(PK)的矿化速率最高、天然枫桦次生林(BC)次之、红松人工林(PM)最低;3)2种恢复方式下土壤的总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与非活性有机碳由大到小依次为PK、BC、PM;颗粒有机碳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BC、PM、PK;4)培养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现出一致减小的趋势,且与有机碳矿化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其中易氧化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率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622。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无显著相关性。综上,相较于红松人工林,天然枫桦次生林增强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并且在2种恢复方式中,活性有机碳主导着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天然恢复 人工恢复 有机碳矿化速率 土壤碳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设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17
作者 周珺 王莹 +3 位作者 孙德龙 付瑞桐 安晶 张玉玲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68,共9页
以连续8年设施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选择不施肥(CK)、4个单施化肥(N0PK、N1PK、N2PK、N3PK)、有机肥(M)和4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0PK、MN1PK、MN2PK、MN3PK)共10个处理,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设施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高... 以连续8年设施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选择不施肥(CK)、4个单施化肥(N0PK、N1PK、N2PK、N3PK)、有机肥(M)和4个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0PK、MN1PK、MN2PK、MN3PK)共10个处理,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设施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高、中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50 cm土层,各施肥措施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加深呈逐渐下降趋势。与CK相比,单施化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影响不显著,单施有机肥和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均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104.9%~135.3%和97.6%~139.6%,也可显著提高0~5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33.8%~235.5%和33.8%~251.3%。在0~20 cm土层,与施用相同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显著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76.8%~174.7%;有机肥与中量化肥配施(MN2PK)处理施入有机肥中有机碳固定率为最大,平均为26.6%。在0~20 cm土层,与施用相同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显著提升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高活性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分别为99.6%~259.4%和122.2%~330.7%;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其中高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953)。与施用相同化肥相比,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高和中活性组分的碳库管理指数(P<0.05),土壤活性及其高和中活性组分的碳库管理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在设施番茄栽培条件下,连续8年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高活性组分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高活性组分的碳库管理指数,提高了设施土壤肥力,改善了设施土壤质量;有机肥与中量化肥配施(MN2PK)是设施番茄可持续生产较为合理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设施番茄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活动对毛竹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肖清凡 肖向前 +6 位作者 邱裕丰 卜爱爱 雷刚 陈有超 蔡春菊 唐荣贵 蔡延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6-495,共10页
【目的】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探究蚯蚓活动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下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及活性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3个月的温室盆栽试验,以单独种植毛竹为对照(ck),以分别添加凋落物(MBL)和凋落物及... 【目的】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探究蚯蚓活动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下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及活性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3个月的温室盆栽试验,以单独种植毛竹为对照(ck),以分别添加凋落物(MBL)和凋落物及蚯蚓(MBLE)为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段采集并分析土壤释放的CO_(2),测定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结果】蚯蚓活动极显著增加了20.3%的毛竹生物量(P<0.01),其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随时间变化敏感。试验前期(<51 d),MBLE处理与MBL处理的CO_(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而试验后期(>51 d),MBLE处理的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MBL处理(P<0.05),但试验结束时(第85天),MBLE处理的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较MBL处理仅增加4.5%。此时,MBL处理土壤CO_(2)排放通量较MBLE处理高25.2%。土壤碳质量分数对蚯蚓活动的响应同样随时间变化敏感。MBLE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在前68 d均低于MBL处理,但试验结束时(第85天),MBLE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提高了15.2%(P<0.05);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8.5%、8.5%和10.6%;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极显著降低了26.3%(P<0.01)。【结论】蚯蚓活动可促进毛竹生长,增加毛竹林土壤碳质量分数,并在试验结束时降低土壤CO_(2)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活动 活性有机碳 毛竹 土壤二氧化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灌溉对凋落物分解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19
作者 韩欢 袁萍 +1 位作者 李从娟 赵红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30-2040,共11页
咸水是塔克拉玛干塔中植物园和沙漠公路防护林植被唯一灌溉用水,不仅决定着塔中植物园和防护林人工植被的正常生命运转,而且影响着植物-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探究咸水灌溉对凋落物分解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对于理解极端环境物质循环和... 咸水是塔克拉玛干塔中植物园和沙漠公路防护林植被唯一灌溉用水,不仅决定着塔中植物园和防护林人工植被的正常生命运转,而且影响着植物-土壤之间的物质循环,探究咸水灌溉对凋落物分解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对于理解极端环境物质循环和土壤有机碳固定有重要意义。以塔中植物园胡杨和杜梨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培养的方式,动态研究不同盐浓度咸水添加下凋落物分解特征及土壤有机碳过程。结果表明:(1)相对于淡水而言,咸水添加通过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而限制凋落物分解速率,尤其是高浓度咸水严重抑制凋落物的分解。(2)在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过程中,淡水作用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大,而15.0g·L^(-1)的咸水添加下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最小。(3)凋落物的添加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且土壤有机碳含量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总之,适宜浓度的咸水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活动进而限制了凋落物分解和矿化过程,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咸水灌溉 土壤有机碳 矿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左忠会 刘宪斌 +3 位作者 刘守美 李艳香 马思媛 和银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71-81,共11页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试验处理,连续管理养护5年后采集0~10 cm表层土,测定其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6组数据。结果表明,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中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中上述6组数据均达到最大值,均值分别为50.00 g/kg、7.00 g/kg、1.90 g/kg、0.40 g/kg、5.70 g/kg和0.65/cycle;狗牙根草坪上述6组数据均最小。说明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较大,匍匐翦股颖和高羊茅次之,狗牙根最小。同一种试验材料,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的上述6组数据均明显高于人工去杂试验处理的。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上述6组数据的影响大部分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草坪建设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种类草坪草的植物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草坪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草坪草,以保证草坪质量和提高草坪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其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土壤全碳含量 土壤全氮含量 土壤微生物碳含量 土壤微生物氮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