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5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 and hydrodynamic flow analysis of nanofluids over a plate 被引量:4
1
作者 AOUINET Hana DHAHRI Maher +2 位作者 SAFAEI Mohammad Reza SAMMOUDA Habib ANQI Ali 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340-3353,共14页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log-law behavior for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of a wall-bounded flow is performed over a flat plate immersed in three nanofluids(Zn O-water,SiO_(2)-water,TiO_(2)-water).Numerical simula...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log-law behavior for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of a wall-bounded flow is performed over a flat plate immersed in three nanofluids(Zn O-water,SiO_(2)-water,TiO_(2)-water).Numerical simulations using CFD code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boundary layer and the hydrodynamic flow.To validate the current numerical model,measurement points from published works were used,and the compared results were in good compliance.Sim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velocity series of 0.04,0.4 and 4 m/s and nanoparticle concentrations0.1% and 5%.The influence of nanoparticles’ concentration on velocity,temperature profiles,wall shear stress,and turbulent intensity was investigated.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iscous sub-layer,the buffer layer,and the loglaw layer along the potential-flow layer could be analyzed based on their curving quality in the regions which have just a single wall distance.It was seen that the viscous sub-layer is the biggest area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areas.Alternatively,the section where the temperature changes considerably correspond to the thermal boundary layer’s thickness goes a downward trend when the velocity decreases.The thermal boundary layer gets deep away from the leading edge.However,a rise i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nanoparticles indicated a minor impact on the shear stress developed in the wall.In all cases,the thickness of the boundary layer undergoes a downward trend as the velocity increases,whereas increasing the nanoparticle concentrations would enhance the thickness.More precisely,the log layer is closed with log law,and it is minimal between Y^(+)=50 and Y^(+)=95.The temperature for nanoparticle concentration φ=5%is higher than that for φ=0.1%,in boundary layers,for all studied nanofluids.However,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behavior is inverted from the value of Y^(+)=1 and the temperature for φ =0.1%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ase of φ =5%.For turbulence intensity peak,this peak exists at Y^(+)=100 for v=4 m/s,Y^(+)=10 for v=0.4 m/s and Y^(+)=8 for v=0.04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 nanofluids hydrodynamic flow wall shear stress turbulent inten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风速下涌浪和大气稳定度对海气湍动能通量的影响
2
作者 谭超 宋金宝 刘长龙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6,共12页
海气湍动能通量刻画了海气之间湍动能的交换过程,同时包含着大气湍流相干结构的重要信息。基于广东茂名附近海上观测塔2012年2月15日至5月8日的实测大气湍流数据以及同步波浪测量数据,研究并对比了低风速情况下不同海浪条件和大气稳定... 海气湍动能通量刻画了海气之间湍动能的交换过程,同时包含着大气湍流相干结构的重要信息。基于广东茂名附近海上观测塔2012年2月15日至5月8日的实测大气湍流数据以及同步波浪测量数据,研究并对比了低风速情况下不同海浪条件和大气稳定度对海气界面湍动能通量的影响规律,采用谱分析和概率统计方法定量地展示了这些影响的显著性和幅度特征。结果表明,涌浪情况下,湍动能通量协谱和Ogive曲线上会出现相应受影响区域,涌浪能够导致湍动能通量的减小。通过对通量归一化和正、负贡献量的提取发现:在相同风速下,湍动能通量的通量负贡献量与正贡献量比值的绝对值随波龄增大而增大,归一化通量值随波龄增大而减小;涌浪对湍动能通量的减小作用有随波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此外,湍动能通量在涌浪情况下出现负值概率更大,平均概率为29%左右,而风浪情况则为12%左右。结果还表明,大气稳定度对湍动能通量有明显的影响。在相同风速下,湍动能通量在不稳定层结的情况,依次大于中性和稳定情况;不同层结下的差异主要取决于通量正贡献量的差异,负贡献量则差异较小。这些结果表明低风速下涌浪和大气稳定度对于湍动能通量的影响不可忽略,对于深入理解大气边界层结构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动能通量 大气边界层 湍流 涌浪 大气稳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边界层中风力机载荷及功率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兴铎 李银然 +2 位作者 李仁年 魏魁 马清东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该文在风洞中构建出两种平均风切变指数和湍流强度的大气边界层风场,并开展均匀来流和大气边界层条件下风力机载荷及功率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风力机偏航运行时,机组轴向载荷减小,疲劳载荷增大,随着偏航角增大,风轮功率系数减小,... 该文在风洞中构建出两种平均风切变指数和湍流强度的大气边界层风场,并开展均匀来流和大气边界层条件下风力机载荷及功率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风力机偏航运行时,机组轴向载荷减小,疲劳载荷增大,随着偏航角增大,风轮功率系数减小,最优叶尖速比降低。在大气边界层来流条件下,风轮平均倾覆力矩系数和功率系数较均匀来流增大,机组疲劳载荷、极端载荷,及输出功率的非定常特性显著增加,且功率系数的概率分布更符合高斯分布。此外,风轮功率系数频谱与大气边界层来流速度频谱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在耦合区间出现Φ_(p)/Φ_(u)-f^(-2)的幂率关系。而功率系数频谱在超过约3倍转频后基本维持水平趋势,表明湍流来流与输出功率的调制作用在该频率处开始解耦,解耦后风力机功率输出受湍流来流的影响较弱,其功率谱响应主要取决于风轮的自身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轴风力机 大气边界层 湍流 功率 载荷 风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微结构调控风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杜宗泽 王刚 +4 位作者 朱轲 夏钰东 谢峰 欧凯 倪宇翔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261,共8页
仿生微结构调控风阻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阻力调控方法,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仿生微结构在减阻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了模仿鲨鱼皮、鸟类羽毛、昆虫甲壳和植物纹理等制备的微结构对风阻的性能调控效果。从... 仿生微结构调控风阻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阻力调控方法,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仿生微结构在减阻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了模仿鲨鱼皮、鸟类羽毛、昆虫甲壳和植物纹理等制备的微结构对风阻的性能调控效果。从形貌、测试方法和机理分析三个方面对最先进的仿生技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探讨。此外,本文还总结了国内外仿生微结构调控风阻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未来微结构调控风阻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微结构 鲨鱼表面 肋条 凹坑表面 沟槽表面 减阻技术 湍流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边界条件下矩形薄板流激振动分析
5
作者 张成 李天匀 +1 位作者 朱翔 尚保佑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09-1318,共10页
本文采用半解析法开展弹性边界下矩形加筋板在湍流脉动压力激励下的振动研究。引入人工线分布弹簧模拟弹性边界,基于能量原理求解矩形薄板流激受迫振动响应,获得平板表面振动速度的自功率谱密度函数。研究表明:人工弹簧刚度对平板流激... 本文采用半解析法开展弹性边界下矩形加筋板在湍流脉动压力激励下的振动研究。引入人工线分布弹簧模拟弹性边界,基于能量原理求解矩形薄板流激受迫振动响应,获得平板表面振动速度的自功率谱密度函数。研究表明:人工弹簧刚度对平板流激振动响应有影响;随着边界位移弹簧刚度增大,低频下平板均方振速响应值不断减小;当边界线分布位移弹簧刚度大于1010N/m2时,边界对平板流激振动响应的影响较小。讨论了加筋方向和加筋数量对于平板流激振动响应的影响,与无筋平板相比,加筋平板能有效降低平板流激低频振动响应。研究结果可为分析不同边界约束下矩形加筋板流激振动性能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脉动压力 平板振动 弹性边界 声振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梳状函数的有限长圆柱壳水动力噪声计算方法
6
作者 俞白兮 朱正道 +1 位作者 李凯 司马灿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2-1133,共12页
单层圆柱壳是水下航行体常见的结构形式,在水动力噪声控制方面较双层圆柱壳更具优势,但随着航速的增加,单层圆柱壳的水动力噪声问题仍不可忽视。本文建立了无限大理想水介质中有限长圆柱壳的声振耦合模型,并基于梳状函数,采用相关函数... 单层圆柱壳是水下航行体常见的结构形式,在水动力噪声控制方面较双层圆柱壳更具优势,但随着航速的增加,单层圆柱壳的水动力噪声问题仍不可忽视。本文建立了无限大理想水介质中有限长圆柱壳的声振耦合模型,并基于梳状函数,采用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函数建立了有限长圆柱壳受湍流边界层脉动压力激励的水动力噪声计算方法。计算中分别采用梳状函数法与直接扩展法建立圆柱面的湍流边界层脉动压力波数–频率谱,并分析了不同方法对圆柱表面激励力与壳体振动位移的影响,最后将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辐射声功率与统计能量法结果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梳状函数法得到的圆柱面湍流边界层脉动压力作用力和圆柱壳振动位移功率谱密度函数与直接扩展法的计算结果存在差异,其中基于梳状函数法计算得到的圆柱壳辐射声功率与统计能量法计算结果在中高频具有更好的一致性,验证了基于梳状函数的有限长圆柱壳水动力噪声计算方法具有更好的准确性。此外,对比了不同航速、不同壳体厚度对圆柱壳受湍流边界层脉动压力激励的辐射声功率的影响,计算结果符合水动力噪声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长圆柱壳 湍流边界层脉动压力 梳状函数法 水动力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积分形式的湍流边界层壁面摩擦速度预测方法
7
作者 孟响 卢兆麟 +1 位作者 李栋 张凯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4,共12页
湍流边界层流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航空航天以及环境工程等领域.壁面摩擦速度是湍流边界层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其进行准确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文章基于雷诺平均动量方程提出了一种利用湍流边界层... 湍流边界层流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航空航天以及环境工程等领域.壁面摩擦速度是湍流边界层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对其进行准确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文章基于雷诺平均动量方程提出了一种利用湍流边界层平均速度和雷诺应力剖面预测壁面摩擦速度的积分方法.该方法仅需要同一流向位置、边界层外层的平均流场分布,显著降低了对近壁面流场数据的依赖性.通过文献中大量的直接数值模拟和实验数据验证,该方法的相对误差在±3%以内,且受积分上下限以及边界层厚度等模型参数的影响较小.通过与文献中具有相似积分形式的壁面摩擦速度预测方法比较,发现湍流边界层壁面摩擦速度预测方法的精度与选取的总切应力模型密切相关.本文提出的壁面摩擦速度预测方法适用于不可压缩、零压力梯度光滑及粗糙壁面湍流边界层流动,具有精度高和鲁棒性强等特点,研究结果可为航空航天及能源动力等领域重大工程应用中湍流壁面摩擦阻力的准确预测和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面摩擦速度 湍流边界层 直接数值模拟 实验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边界层激励下板近场声辐射仿真分析
8
作者 熊成杰 侯刘奖 +1 位作者 周达仁 金江明 《高技术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9-428,共10页
针对湍流边界层(turbulent boundary layer,TBL)激励下简支板的振动响应和近场声辐射问题,基于不相关平面波构建新的结构声系统传递函数进行了波数域建模和仿真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激励、简支板和声场间的色散关系,系统响应分... 针对湍流边界层(turbulent boundary layer,TBL)激励下简支板的振动响应和近场声辐射问题,基于不相关平面波构建新的结构声系统传递函数进行了波数域建模和仿真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激励、简支板和声场间的色散关系,系统响应分为对流波数作用区、结构波数作用区和空气波数作用区。对流波数作用区内TBL激励与简支板产生耦合作用,简支板向声场辐射大量的倏逝波;中间结构波数作用区内,两者耦合作用不明显,简支板向外辐射的倏逝波幅值较小。研究结果可视化了TBL激励下结构辐射声场,揭示了TBL激励下结构振动声辐射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边界层 结构声系统 声辐射 声振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中SST模型的贝叶斯修正
9
作者 张孟石 王昕 +2 位作者 张亮 唐登高 阎超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22-2133,共12页
广泛应用的湍流模型因其自身封闭参数存在可变性,使得对力/热等物理量的预测也存在不确定性.对湍流模型开展不确定度量化分析与改进,能够有效提升其预测精度和可信度.针对工程中常见的柱裙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问题,选择了剪切应力输运(s... 广泛应用的湍流模型因其自身封闭参数存在可变性,使得对力/热等物理量的预测也存在不确定性.对湍流模型开展不确定度量化分析与改进,能够有效提升其预测精度和可信度.针对工程中常见的柱裙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问题,选择了剪切应力输运(shear stress transport,SST)湍流模型及加入二次本构关系(quadra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QCR)修正的剪切应力输运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封闭参数的不确定度进行量化研究,最终实现对湍流模型气动热预测能力的改进.具体步骤包括:首先通过采样得到先验样本以构建代理模型,其次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甄别关键参数,最后通过贝叶斯推断方法实现对模型参数的校正,并在相似工况下验证了修正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湍流模型在修正后,对于热流与压力的预测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两个模型具有的关键参数相同.此外,对湍流模型进行贝叶斯推断会使得计算得到的物理量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影响对分离区的预测,使得热流与压力预测更接近实验值.因此,使用贝叶斯推断方法并结合实验数据对湍流模型封闭参数进行校准,能够有效提高湍流模型对气动热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模型 激波/边界层干扰 不确定度量化 贝叶斯推断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顶辐射冷却驱动的湍流混合对华北平原雾的影响作用
10
作者 田梦 吴彬贵 +4 位作者 廖云琛 杨健博 郭阳 刘海玲 鞠婷婷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0-476,共17页
雾顶辐射冷却是雾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过程,它能驱动“自上而下”的湍流混合,因此YSU(Yonsei University)方案中引入了刻画该过程的模块(ysu_topdown_pblmix)。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湍流混合对华北平原雾的影响作用尚不清楚。... 雾顶辐射冷却是雾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过程,它能驱动“自上而下”的湍流混合,因此YSU(Yonsei University)方案中引入了刻画该过程的模块(ysu_topdown_pblmix)。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湍流混合对华北平原雾的影响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基于葵花-8卫星反演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大气边界层观测塔涡动相关观测,结合大涡模拟结果,分析ysu_topdown_pblmix在华北平原雾模拟中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虽然ysu_topdown_pblmix整体降低了华北平原雾的雾区模拟评分,但它却明显改进了近地层温度、湿度和雾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这得益于雾顶辐射冷却驱动的“自上而下”的湍流混合。然而,目前ysu_topdown_pblmix中的夹卷作用偏强,导致雾顶之上的暖空气过多卷入雾体内部使得雾过快消散。敏感性试验显示,通过减小ysu_topdown_pblmix中的蒸发增强系数可以降低雾顶湍流夹卷强度,从而改善雾区模拟效果。本文研究工作表明,华北平原雾的数值模拟中有必要引入ysu_topdown_pblmix,但需要进一步改进其中的有关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模拟 雾顶湍流 ysu_topdown_pblmix模块 大气边界层参数化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地区一次夜间O_(3)污染过程特征及垂直传输影响
11
作者 严韬 孟德友 +5 位作者 林伟家 洪瑾 葛非凡 姚瑶 程思 王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4-921,共8页
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 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泉州近地面O_(3)浓度异常升高导致16日08:00即出现O_(3)-MDA8超二级标准限值。利用环境国控点污染物监测、气象地面观测、风廓线雷达探测等多源地基遥感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天气学诊断等方法,探究该过程泉州近地面受垂直传输影响出现O_(3)污染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此次O_(3)夜间污染主要分为两个影响阶段:第一阶段15日22:00-16日03:00,风矢量垂直廓线显示近地面风速陡升至18.3m·s^(-1),风切变使垂直方向产生湍流,大气残留层的高浓度污染气团随冷空气大风侵入地面,导致地面O_(3)迅速升高,各评价点的O_(3)浓度峰值为193-202μg·m^(-3)且PM_(2.5)、PM_(10)、CO、SO_(2)等其他污染物浓度也均有上升;第二阶段16日03:00-05:00,边界层高度稳定维持在1.2 km以上,混合层升高导致自由对流层中高浓度O_(3)气团垂直下沉向地面扩散,该气团较老气团更加干冷且富含O_(3),但其他污染物浓度则较低,入侵影响地面后气温(t)、相对湿度(RH)、CO、PM_(2.5)、PM_(10)、SO_(2)等要素同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夜间污染 垂直传输 风廓线雷达 边界层湍流 闽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湍流边界层中微单孔渗流流动机理与传热特性研究
12
作者 赵普君 吴晓帅 赵玉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1-204,共14页
微孔渗流具有在超声速湍流边界层中实现高效减阻降热的潜力。从多孔介质中提取单个微孔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DNS),开展微单孔渗流与超声速湍流边界层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针对渗流压比进行参数化分析,主要关注渗流对主流... 微孔渗流具有在超声速湍流边界层中实现高效减阻降热的潜力。从多孔介质中提取单个微孔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DNS),开展微单孔渗流与超声速湍流边界层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针对渗流压比进行参数化分析,主要关注渗流对主流域流场结构与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流显著提升了其下游流向雷诺正应力峰值,并进一步强化了边界层近壁区与湍流脉动相关的能量输运过程。渗流的法向输运作用使得微孔后缘位置出现低速条带、产生局部低温区,具有明显的减速降温效果。平均流场在低速条带与局部低温区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而脉动流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微孔渗流上下游均存在低摩阻区,而低热流区仅存在于渗流下游。当选定积分区域与小孔域重合时,三组渗流压比下的区域减阻率大于50%,区域冷却效率超过70%。以5%作为临界值,相应临界减阻半径和临界冷却半径为单孔直径的3~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湍流边界层 微孔渗流 减阻 降热 直接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壁面湍流边界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宇陆 马玉朋 +4 位作者 王超 陶亦舟 李家骅 夏玉显 邱翔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0-801,共12页
多孔介质壁面的可渗透性加强了界面附近的动量和能量输运,增加了多孔介质壁面湍流边界层中流动的复杂性.多孔介质壁面直接影响着湍流边界层中的湍流结构时空演化及各种物理量的生成机制和输运特性.本工作总结了多孔介质壁面湍流边界层... 多孔介质壁面的可渗透性加强了界面附近的动量和能量输运,增加了多孔介质壁面湍流边界层中流动的复杂性.多孔介质壁面直接影响着湍流边界层中的湍流结构时空演化及各种物理量的生成机制和输运特性.本工作总结了多孔介质壁面湍流边界层统计特性和湍流结构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多孔介质基底特性对边界层湍流特性的影响,包括对平均统计量、壁面摩擦因数和湍流结构的研究,指出多孔壁面湍流边界层的结构特性与开尔文-亥姆霍兹(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其次,总结了多孔介质边界层中大尺度湍流结构对近壁区小尺度湍流结构的调制作用;最后,给出了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湍流边界层 湍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微沟槽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耿少娟 周一帆 +1 位作者 李鑫龙 李智慧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9-287,294,共10页
为减小叶型损失,在压气机叶栅叶片表面布置沿流向的对称V形微沟槽,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沟槽宽度和顶角、沟槽间隔、沟槽覆盖范围、进口湍流度以及来流马赫数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总压损失降低主要由吸力面沟槽产生,合理... 为减小叶型损失,在压气机叶栅叶片表面布置沿流向的对称V形微沟槽,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沟槽宽度和顶角、沟槽间隔、沟槽覆盖范围、进口湍流度以及来流马赫数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总压损失降低主要由吸力面沟槽产生,合理匹配沟槽几何参数、覆盖范围以及来流条件,可实现较优的减损效果。对吸力面局部带沟槽结构,相同冲角下无间隔沟槽的减损效果优于有间隔沟槽的减损效果,当无间隔沟槽顶角度为60°时减损效果最优;相同沟槽结构的减损效果与冲角相关。来流湍流度增加使得相同冲角下光滑叶片和带沟槽叶片的总压损失增大,相同沟槽结构在同一冲角下的减损效果及最优减损效果对应的冲角受来流湍流度影响。冲角不变时相同沟槽结构的减损效果随来流马赫数增大整体呈下降趋势,最佳减损效果对应的无量纲沟槽宽度和具有减损效果的无量纲沟槽宽度范围不同。当保持沟槽无量纲宽度不变和沟槽其它参数不变时,不同来流马赫数条件下的最佳减损效果及其对应的冲角不同,较低来流马赫数条件下最佳减损效果更突出。微沟槽能够减小壁面平均剪切应力和湍动能,降低湍流边界层损失,同时能够推迟边界层流动分离,使得叶型损失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微沟槽 边界层损失 湍流度 来流马赫数 压气机叶栅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伟 吴瀚 +2 位作者 钟翔宇 杜兆波 柳军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61,共13页
从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机理以及流动控制的迫切需求入手,从自适应涡流发生器、自适应鼓包、自适应微射流以及自适应次流循环四个方面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结合AI技术发展自适应流动控... 从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机理以及流动控制的迫切需求入手,从自适应涡流发生器、自适应鼓包、自适应微射流以及自适应次流循环四个方面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结合AI技术发展自适应流动控制技术,加速控制方式智能化,可作为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宽速域飞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调节外加激励对高超声速飞行器不同区域实现局部流动加/减速、气动热防护、气动控制等功能,根据流场参数建立控制反馈回路,自适应调整局部流场结构,以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流动控制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高超声速飞行器 自主决策 分离 热流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风场中特高压换流站阀厅屋盖风压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之松 王宇杰 +3 位作者 余波 徐晴 何勇 李正良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特高压(ultra high voltage,UHV)换流站阀厅的金属屋面系统在风荷载作用下易发生屋面表层风揭事故。为深入探讨该类建筑屋面的风压极值特性,基于风洞试验分别探讨了大气边界层(atmospheric-boundary-layer,ABL)风、壁面射流、均匀湍流... 特高压(ultra high voltage,UHV)换流站阀厅的金属屋面系统在风荷载作用下易发生屋面表层风揭事故。为深入探讨该类建筑屋面的风压极值特性,基于风洞试验分别探讨了大气边界层(atmospheric-boundary-layer,ABL)风、壁面射流、均匀湍流三种风场作用下的屋面风压特性,比较了平均风剖面、风速、风向、湍流强度等因素对屋面风压的影响。结果表明:阀厅屋盖迎风前缘负风压最大,且控制风向角在45°左右;壁面射流风场下平均风压系数与脉动风压系数均超过大气边界层风场的结果;风速对阀厅屋盖的负风压系数均值和极值影响较小,而湍流度对风压系数的极值影响较大;大气边界风场时,JGJ/T 481—2019《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的最不利风压系数建议值偏于安全;而在壁面射流风场下,阀厅屋盖全风向最不利风压系数在所有区域都大于JGJ/T 481—2019的建议值,设计中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UHV)换流站阀厅屋盖 大气边界层(ABL)风 壁面射流 均匀湍流 极值风压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普朗特数在高超声速绕流中的修正
17
作者 刘景源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为精确模拟高超声速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导致的复杂非平衡湍流流动,提出一种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应用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方法,对高超声速来流马赫数为9.22的平板、压缩拐角等绕流进行数值分析,评估了所提出的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 为精确模拟高超声速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导致的复杂非平衡湍流流动,提出一种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应用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方法,对高超声速来流马赫数为9.22的平板、压缩拐角等绕流进行数值分析,评估了所提出的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及Kays湍流普朗特数模型的对比表明:对高超声速复杂流动,湍流普朗特数应进行修正,提出的经湍流非平衡参数修正的湍流普朗特数修正模型与原模型及Kays模型相比,给出的壁面压强、壁面热流更精确,壁面最大热流相对误差小于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气动热 湍流普朗特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阵列的湍流边界层壁面脉动压力波数-频率谱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鲲 章荣平 +2 位作者 杨玫 王勋年 余荣科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4,I0001,共21页
湍流边界层壁面脉动压力波数-频率谱建模是流动噪声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研究首先总结归纳了近60年来的11种波数-频率谱预测模型,并按照模型的理论基础和表达形式划分为四类:Corcos类模型、不可压缩理论基模型、可压缩理论基模型和其他... 湍流边界层壁面脉动压力波数-频率谱建模是流动噪声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研究首先总结归纳了近60年来的11种波数-频率谱预测模型,并按照模型的理论基础和表达形式划分为四类:Corcos类模型、不可压缩理论基模型、可压缩理论基模型和其他类模型。然后,开展声学风洞线阵列实验并对各预测模型进行展向方向波数积分,分别获得了流向方向的湍流边界层壁面脉动压力波数-频率谱实验测量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最后,按照Corcos类模型与非Corcos类分别开展对比研究,分析研究了四类11种模型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线阵列测量可以有效获得流向方向的波数-频率谱,并可用于校验各预测模型精度;在6个Corcos类模型选取时,需根据所关心的频率、波数范围及表达式计算复杂程度选取合适的预测模型;5个非Corcos类模型能够直接预测波数-频率谱,不需要自谱模型输入,较Corcos类模型具有较大优势,其中综合考虑Chase I模型最优,Chase II具备声学区边界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边界层 脉动压力 波数-频率谱 声学风洞 线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地形风能资源的湍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园园 方艳莹 +1 位作者 程雪玲 朱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4-734,共11页
选取4种风能开发利用的典型地形,对其大气边界层风场特别是湍流场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不同下垫面无量纲方差与无量纲稳定度参数z/L的关系,表明均在风力机标准的湍流模型适用范围内。湍流动能随风速呈指数增长,不同稳定度下指数差... 选取4种风能开发利用的典型地形,对其大气边界层风场特别是湍流场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不同下垫面无量纲方差与无量纲稳定度参数z/L的关系,表明均在风力机标准的湍流模型适用范围内。湍流动能随风速呈指数增长,不同稳定度下指数差异明显。湍流动能的垂直变化,除受稳定度影响外,还与下垫面有关。东海塘沿海局地平坦地形和锡林浩特平坦草原下垫面,湍流动能随高度变化较小;鄱阳湖湖陆交界复杂下垫面,近地面湍流动能明显增大,随着高度的增加,湍流动能迅速下降;河北尚义起伏的中山丘陵下垫面,地形使下层湍流动能随高度减小,上层湍流动能随高度增大。摩擦速度廓线与湍流动能廓线基本一致,但其最大值并不一定在地表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风能 大气湍流 风能资源 湍流动能 下垫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基C波段垂直雷达的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洪岚 王寅钧 +1 位作者 阮征 鲍艳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97,共13页
基于2014年7—8月那曲地区不同来源的边界层高度资料(包括C波段调频连续波垂直探测雷达(BLH_(CR))、L波段探空(BLH_(SD))、梯度塔观测及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集(BLH_(ERA5))),分析了边界层高度(BLH)、不同感热通量(SH)和稳定度(z/L或BLH_(... 基于2014年7—8月那曲地区不同来源的边界层高度资料(包括C波段调频连续波垂直探测雷达(BLH_(CR))、L波段探空(BLH_(SD))、梯度塔观测及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集(BLH_(ERA5))),分析了边界层高度(BLH)、不同感热通量(SH)和稳定度(z/L或BLH_(CR)/L)条件下近地层和混合层湍流统计特征及湍流谱。主要结果如下:(1)BLH_(CR)、BLH_(SD)与BLH_(ERA5)互相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均方根偏差约为0.6 km。那曲地区BLH_(CR)的日变化较为明显,日较差中值为0.7—0.8 km。在北京时16时BLH_(CR)达最大,样本中值约为1.2 km。(2)随着感热通量增大,近地层垂直速度标准差(σ_(w))、温度标准差(σT)、温度与垂直速度相关系数(R_(wT))逐渐增大,σT增大速率呈线性,σ_(w)和R_(wT)的增大速率在感热通量超过一定阈值后逐渐减小。当-z/L<0.3时,σT和R_(wT)随-z/L增大迅速增大;-z/L≥0.3时增速明显趋缓。(3)混合层内湍流垂直速度方差(σ_(w)^(2))最大值出现在(0.25—0.3)×BLH_(CR)高度,平均值为1.2—1.3 m^(2)/s^(2)。强不稳定时混合层内σ_(w)^(2)略小于弱不稳定;σ_(w)^(2)平均值随感热通量增大而增大。归一化湍流垂直速度方差(σ_(w)^(2)/w_*2)随z/BLH_(CR)增大先迅速增大后逐渐减小,极大值出现在0.35×BLH_(CR)附近。(4)随着不稳定层结的增强,近地层和混合层的归一化垂直速度谱均谱峰左移,谱峰对应的归一化功率谱密度变大。强不稳定时湍流尺度变大、能量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高度 青藏高原 频谱分析 湍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