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台风模式对台风利奇马快速增强预报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燕燕 陈子通 +4 位作者 冯业荣 张艳霞 徐道生 郑彬 靳卫卫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2-546,共15页
针对台风利奇马(1909),分析中国气象局南海台风模式(CMA-TRAMS)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高分辨率模式(HRES)对台风快速增强的业务预报情况,并基于CMA-TRAMS,从水平分辨率、初始场和边界条件、物理参数化方案等角度设计并开展数值敏感性... 针对台风利奇马(1909),分析中国气象局南海台风模式(CMA-TRAMS)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高分辨率模式(HRES)对台风快速增强的业务预报情况,并基于CMA-TRAMS,从水平分辨率、初始场和边界条件、物理参数化方案等角度设计并开展数值敏感性试验。CMA-TRAMS和HRES对“利奇马”增强具有一定预报能力,但对快速增强的速度预报明显低于实况,均不能满足24 h和12 h快速增强标准,可达到6 h快速增强标准。CMA-TRAMS采用3 km分辨率对“利奇马”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的预报效果优于9 km分辨率,但未改进快速增强预报效果;采用3 km嵌套9 km的方案,模式对台风快速增强的预报效果明显提升。采用MRF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路径、强度、快速增强的预报效果总体优于YSU方案。海温参数化结合32层垂直分辨率的初始场和边界条件的方案明显提高了快速增强预报效果,预报快速增强的频次、增强的最大速度更接近实况。分析表明,海温参数化方案使海气温差增大,在短时间内对大气、海洋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有明显影响,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感热通量和台风内核区的潜热通量加强使内核更暖湿、气压负倾向增大,是预报效果改进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快速增强 可预报性 CMA-TRAMS 数值模拟 海温参数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影响热带气旋“泰利”降水增幅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董美莹 陈联寿 +1 位作者 程正泉 李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0-710,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日本气象厅区域谱模式的融合资料,采用WRFV2.2模式研究了热带气旋"泰利"(0513)降水增幅过程中的大别山地形效应。结果表明,大别山地形对"泰利"降水影响明显,改变了降水增幅的中心位置,降...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日本气象厅区域谱模式的融合资料,采用WRFV2.2模式研究了热带气旋"泰利"(0513)降水增幅过程中的大别山地形效应。结果表明,大别山地形对"泰利"降水影响明显,改变了降水增幅的中心位置,降水强度增幅约为15%,但是降水增幅是否发生与大别山地形无关。大别山地形的存在导致了地形辐合线和中-β尺度低涡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迎风坡气流辐合加大和维持。随着"泰利"的移动,其东北侧环流和地形配置发生变化,降水范围和中心也随之变化,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大别山东坡和南坡,降水中心多位于辐合线和地形迎风坡相交之处。降水增幅期间不同的地形高度造成不同的中低层涡度、散度和上升运动,随着地形的升高,涡度、辐合和上升运动总体加强。增幅期间,地形强迫垂直运动占模式最低层总垂直运动的50%左右,地形强迫对上升运动有明显影响。地形强迫垂直运动极大值出现在峰顶附近的东坡,降水量极大值出现在峰顶和地形强迫垂直运动极大值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热带气旋 降水增幅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地形对南海西行台风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仁勇 闵锦忠 冯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4-480,共7页
使用WRF模式对2005年9月25—27日0518号强台风"达维"(Damrey)登陆海南岛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在海南岛中部登陆西行的台风降水分布是南多北少,南部地区降水分布是中部山区多两边少;12 km水平格距... 使用WRF模式对2005年9月25—27日0518号强台风"达维"(Damrey)登陆海南岛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在海南岛中部登陆西行的台风降水分布是南多北少,南部地区降水分布是中部山区多两边少;12 km水平格距模拟的48 h降水量和每3 h降水量与实况基本相符;台风登陆时间与地点误差较小。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48 h降水量在有地形时海南岛上均有50 mm以上的增幅,由于五指山地形作用致使中南部地区均有100 mm以上的增幅,两个主峰区域有200~300 mm的增幅,特别是强降水中心与两座主山峰紧密相连,地形的存在对台风在海南岛上的降水增加幅度非常明显;但在海南岛东部沿海地区有50 mm的减幅作用。从低层的中小尺度流场、高度场和垂直速度的对比分析可看出:控制试验与零地形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别,五指山脉地形可增强低层扰动,有利产生中尺度对流(MCS)小涡,从而增加台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暴雨 数值模拟 试验 海南岛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台风“桑美”(2006)近海急剧增强过程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24
4
作者 于玉斌 段海霞 +1 位作者 炎利军 赵大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65-1378,共14页
应用PSU/NCAR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V3.5)设计试验方案,对超强台风"桑美"(2006)在我国近海的急剧增强和减弱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变化;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着重研究了地形对近海台风强... 应用PSU/NCAR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V3.5)设计试验方案,对超强台风"桑美"(2006)在我国近海的急剧增强和减弱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变化;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着重研究了地形对近海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桑美"强度变化与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变化呈反相变化关系,当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减弱时,台风急剧增强;台风中心附近对流层高层辐散的增强导致"桑美"急剧增强,对流层中低层辐散的增强以及中层辐合的增大与"桑美"的减弱密切相关;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是"桑美"发展的关键条件;低层气旋性涡旋并入台风环流是"桑美"近海急剧增强的重要原因。(2)凝结加热过程对"桑美"的近海维持和发展增强非常重要,尤其是对流层中上层凝结潜热的突然增强有利于台风在近海的急剧增强。(3)小范围地形对"桑美"在近海的强度和路径有一定影响,但作用相对较小,而且主要表现在台风登陆前后;大范围地形导致水平风场的非对称分布和台风中心附近垂直运动的异常,最终影响到台风的强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强度突变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台风“纳沙”引发的特大暴雨过程数值试验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仁勇 闵锦忠 郑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3-761,共9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2011年9月29 30日1117号强台风"纳沙"登陆并穿过海南岛北部引发的海南岛西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海南岛北部登陆西行的台风降水量分布呈五指山以北地区多、以南地区...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2011年9月29 30日1117号强台风"纳沙"登陆并穿过海南岛北部引发的海南岛西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海南岛北部登陆西行的台风降水量分布呈五指山以北地区多、以南地区少的特征,而北面的强降水带又是西部多、东部少。12 km水平格距模拟的48 h降水量和逐3 h降水量与实况基本相符,台风登陆时间与地点误差也较小,路径和强度模拟效果均较好。对比控制试验和地形敏感性试验模拟的24~48 h降水量发现,有地形时,海南岛西部地区24 h降水量普遍有50 mm以上的增幅,西部山区有150 mm以上增幅,西部山区主峰北侧有350 mm增幅。特别是强降水中心与西部主山峰紧密相连,地形的存在对台风"纳沙"在海南岛西部地区的降水量增幅明显。但受五指山脉地形的阻挡,处于台风环流中西北气流背风坡的海南岛东南部地区降水量有50~150 mm的减幅。从低层中小尺度流场和垂直速度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控制试验与零地形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别,五指山脉西部的地形可以增强低层扰动,有利于产生中尺度对流小涡,从而增加台风降水。王下乡的特殊地形对台风降水显著偏多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暴雨 数值模拟 海南岛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卫星云图变分同化初始场对热带气旋路径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学忠 沙文钰 端义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的东海热带气旋预报模式,讨论用卫星亮温资料变分同化初始温度场及相对湿度场对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400~925 hPa模式层的温度场、相对湿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分同化对热带气旋移动路径预报有较好的实用...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的东海热带气旋预报模式,讨论用卫星亮温资料变分同化初始温度场及相对湿度场对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400~925 hPa模式层的温度场、相对湿度场和温度场的变分同化对热带气旋移动路径预报有较好的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上海 台风 东海 热带气旋预报模式 卫星亮温资料 变分同化 相对湿度场 移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对登陆台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季亮 费建芳 黄小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47,共9页
中国登陆台风多发于夏季,尤其对于登陆后继续北上深入内陆的热带气旋,逐渐与其所处的中纬度环境场发生相互作用,强度衰减缓慢甚至再次发展,且伴随有台风动力、热力结构的转变(ET过程)。同时,夏季多伴有副热带高压的活跃与西伸趋势,然而... 中国登陆台风多发于夏季,尤其对于登陆后继续北上深入内陆的热带气旋,逐渐与其所处的中纬度环境场发生相互作用,强度衰减缓慢甚至再次发展,且伴随有台风动力、热力结构的转变(ET过程)。同时,夏季多伴有副热带高压的活跃与西伸趋势,然而该系统与台风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这已成为提高台风预报能力的主要障碍之一。文中选取1997年第11号台风"温妮"为研究个例,通过中尺度模式MM5模拟再现了该台风登陆后经历初期减弱、变性及变性后再次发展的演变过程。采用Davis等提出的片段位涡反演方法,改变模式积分初始时刻台风东部副热带高压强度,通过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不同强度副热带高压系统对台风陆上维持、变性和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加强加快了台风中心的北移速度,冷空气提前下沉入侵台风中心,加快台风的变性,配合暖气团的强迫抬升激发强烈的对流层中高层锋生,台风变性后再次加强幅度增大。副热带高压强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台风中心上空高空形势,而后者与台风强度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副热带高压 片段位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09年夏季东亚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统计分析及个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8
作者 丁治英 赵晓慧 +1 位作者 邢蕊 高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利用2000—2009年6—8月的NCEP 1°×1°FNL数据、TRMM降水数据及JMA提供的《TC最佳路径集》等资料,综合考虑低层水汽通道及TC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对0°以北150°E以西东亚地区的远距离暴雨进行统计分... 利用2000—2009年6—8月的NCEP 1°×1°FNL数据、TRMM降水数据及JMA提供的《TC最佳路径集》等资料,综合考虑低层水汽通道及TC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对0°以北150°E以西东亚地区的远距离暴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这一时期共有48例远距离暴雨产生,并将其分为5种类型。将各类型合成分析后得到远距离暴雨在850 hPa、500 hPa的主要影响系统有:TC、中纬度槽、副热带高压及水汽通道,其中水汽通道多与印度季风相连接对远距离降水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中纬度槽。形成最多的是北槽、涡-南TC型远距离暴雨占总数的68.8%,而且远距离暴雨多发生在TC路径的右侧(占总数的71%)。200 hPa上多数远距离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的右后方,并在TC的东西部各有一反气旋性涡旋。当TC东部无反气旋性涡旋时TC较弱。当远距离暴雨发生在TC的西北方向,且西北方向有槽存在时TC较强。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104号TC Haima进行敏感性试验表明,TC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通过影响降水区的水汽通道导致降水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TC) 远距离暴雨 数值模拟 水汽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初始涡旋重定位方法及热带气旋路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8
9
作者 袁金南 宋丽莉 +3 位作者 黄燕燕 陈子通 刘春霞 丁伟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7-263,共7页
采用平滑滤波和柱形滤波技术,从背景场中分离出初始涡旋环流和大尺度环境场,然后把分离出的涡旋环流进行平移和再植入到观测位置,最终得到一种初始涡旋重定位方法。针对2006—2007年7个热带气旋共23个时次,采用背景场直接加入热带气旋bo... 采用平滑滤波和柱形滤波技术,从背景场中分离出初始涡旋环流和大尺度环境场,然后把分离出的涡旋环流进行平移和再植入到观测位置,最终得到一种初始涡旋重定位方法。针对2006—2007年7个热带气旋共23个时次,采用背景场直接加入热带气旋bogus模型和背景场进行初始涡旋重定位后加入热带气旋bogus模型2种方案,分别进行了对比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对背景场进行初始涡旋重定位后加入热带气旋bogus模型的方案模拟的24和48小时热带气旋路径平均误差都相对较小,初始涡旋重定位方法可以减小热带气旋模式因热带气旋初始位置偏差而引起的误差,有助于提高热带气旋模式的路径预报水平,有较好的业务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初始涡旋重定位 滤波和平移 热带气旋路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及数值研究 Ⅱ:数值模拟 被引量:30
10
作者 王玉清 朱永禔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59-668,共10页
在本文第Ⅰ部分关于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物卵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正压原始方程模式对,平面上无大尺度环境流场情况下双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重点考察了双热带气旋水平流场相互作用的次级环流机制,文[1]中所提出的双... 在本文第Ⅰ部分关于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物卵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正压原始方程模式对,平面上无大尺度环境流场情况下双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重点考察了双热带气旋水平流场相互作用的次级环流机制,文[1]中所提出的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临界距离效应概念在模式中得到了验证.同时通过模拟还发现,双热带气旋的联合强度越强、中心间距越小,则互旋越快;对于相互吸引的双热带气旋而言,合并后范围有所扩大,强度有一定的加强,并且较强的两个热带气旋比一强一弱的两个热带气旋维持的时间要长、较难于合并.这些结果与实际双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的观测事实极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热带气旋 相互作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摩擦对登陆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袁金南 黄燕燕 +1 位作者 刘春霞 万齐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1-537,共7页
采用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模式,对地形强迫和陆地摩擦作用下登陆热带气旋的路径和强度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考虑地形摩擦耗散作用时,热带气旋可能出现路径的突然偏折;在热带气旋强度比较弱而陆地摩擦作用比较强的情况下,热带... 采用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模式,对地形强迫和陆地摩擦作用下登陆热带气旋的路径和强度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考虑地形摩擦耗散作用时,热带气旋可能出现路径的突然偏折;在热带气旋强度比较弱而陆地摩擦作用比较强的情况下,热带气旋路径容易发生突然偏折,且其强度的突然变化不明显;陆地摩擦作用可能是造成登陆前后热带气旋路径突然偏折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摩擦 登陆热带气旋 路径和强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22”长江中游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8,共6页
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 2 0 0 2年 7月 2 2~ 2 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的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 ,结合地面加密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 :( 1 )大别山西侧的暴雨由中α尺度切变线上中β... 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 2 0 0 2年 7月 2 2~ 2 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的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 ,结合地面加密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 :( 1 )大别山西侧的暴雨由中α尺度切变线上中β尺度低涡造成 ,湘鄂交界地带的暴雨由切变线上气旋性扰动造成。 ( 2 )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为暴雨中尺度系统形成提供了启动机制 :在正涡度平流的作用下 ,对流层中低层降压产生变压风辐合造成上升运动 ,低层暖湿气流抬升促使对流不稳定能量爆发形成局地对流产生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系统 中尺度天气系统 切变线 不稳定能量 暖湿气流 辐合 降压 爆发 流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层中层中尺度涡旋在台风榴莲(2001)生成中的作用--数值模拟及验证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文龙 王昂生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97-1209,共13页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TC)的生成和季风槽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但以往这方面的实例数值模拟很少。为了进一步探讨由MCS对流强迫产生的对流层中层中尺度涡旋(MCV)在TC生成中的作用,作者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PS...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TC)的生成和季风槽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但以往这方面的实例数值模拟很少。为了进一步探讨由MCS对流强迫产生的对流层中层中尺度涡旋(MCV)在TC生成中的作用,作者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PSU/NCAR MM5对台风榴莲(2001)的生成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6km)数值模拟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榴莲的生成地点,其与MCS的相对位置关系与以往的观测研究结果一致;模拟的TC移动路径、强度变化与最优观测报告比较接近,准确反映了TC未来登陆地点,以及中心气压缓慢下降和迅速下降两个阶段;对云系演变的模拟,成功模拟出了TC初生时的涡旋云系和季风槽中MCS云系的分离现象,以及在TC登陆前达到成熟阶段时出现的台风眼和螺旋云带。此外,模式还成功模拟出中层MCV,它的水平尺度约200 km,位于800-400 hPa之间,具有暖心结构等,均与已有观测结果相近。模式初始场中包含有充分的MCS信息,是模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 数值模拟 中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层中层中尺度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飞沫对热带气旋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静 费建芳 +3 位作者 王元 黄小刚 李启明 吴宏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7-474,共8页
将最新版的Andreas海洋飞沫通量参数化方案与中尺度大气模式MM5V3耦合,对0514号热带气旋Nabi进行数值模拟,探讨海洋飞沫蒸发对热带气旋发展和演变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考虑海洋飞沫的作用后,热带气旋范围内(气旋中心附近600km左右范围... 将最新版的Andreas海洋飞沫通量参数化方案与中尺度大气模式MM5V3耦合,对0514号热带气旋Nabi进行数值模拟,探讨海洋飞沫蒸发对热带气旋发展和演变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考虑海洋飞沫的作用后,热带气旋范围内(气旋中心附近600km左右范围内)的潜热和感热通量明显增强,尤其是潜热通量,最大值可提高35%~80%,潜热通量的大值区对应热带气旋眼墙处的最大风速区。无论是否考虑海洋飞沫作用,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出热带气旋Nabi的移动路径,但考虑飞沫作用后,由于飞沫对海气界面通量交换的贡献,使得模拟热带气旋中心的最低海平面气压降低,最大风速增强,暖心结构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飞沫 热带气旋 参数化方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混合层厚度对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曾智华 陈联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84-1593,共10页
利用高分辨率大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耦合了简单的海洋混合层模式,设计了不同海洋初始混合层厚度条件下的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混合层厚度对热带气旋(TC)结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C经过海洋混合层厚度较浅海域时,T... 利用高分辨率大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耦合了简单的海洋混合层模式,设计了不同海洋初始混合层厚度条件下的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混合层厚度对热带气旋(TC)结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C经过海洋混合层厚度较浅海域时,TC对应的海洋底层的冷水更易上翻,最冷中心区出现在TC大风中心右后方160~240km处,海表面温度最大降温值可达-7℃,使其右后方的总表面热量通量交换显著减少,导致TC强度显著变弱;海洋冷却作用还会增强TC结构的非对称性,这与海洋冷却作用的非对称造成TC在边界层附近的涡度和散度平流分布不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海洋混合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波涛 崔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958-2963,共6页
观测事实揭示出春季Hadley环流与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纬向风垂直切变、大气辐合辐散等的异常变化是这一关系存在的内在原因.本文通过数值试验对这一关系... 观测事实揭示出春季Hadley环流与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纬向风垂直切变、大气辐合辐散等的异常变化是这一关系存在的内在原因.本文通过数值试验对这一关系的真实性进行了验证,即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模拟了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偏强情景,并分析了该情景下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环境场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春季Hadley环流偏强情景下,夏季西北太平洋地区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加大,低空大气异常辐散,高空大气异常辐合,东亚夏季风减弱,这种环流背景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因此,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的诊断结果相吻合,进而证实了春季Hadley环流与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负相关关系的存在.因此,春季Hadley环流信号可以用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环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 数值模拟 纬向风垂直切变 辐合辐散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风急流对孟加拉湾热带气旋Nargis初始涡旋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子谦 段安民 李聪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NCEP-CFS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研究了2008年4月孟加拉湾热带气旋Nargis的初始涡旋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受到印度洋赤道西风急流爆发及其伴... 利用NCEP-CFS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研究了2008年4月孟加拉湾热带气旋Nargis的初始涡旋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受到印度洋赤道西风急流爆发及其伴随的东传MJO事件的影响,Nargis的初始扰动生成于苏门答腊岛北部地区。另外,源于中纬度地区经南海进入孟加拉湾的东风急流(4月22—25日)对Nargis初始扰动发展到热带低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东风急流及其携带的冷空气使得孟加拉湾东部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感热通量迅速增加,低层大气的有效位能通过非绝热加热获得能量,并向总动能转化,从而近海表涡旋性环流得到增长,Nargis初始扰动向西北移动并最终发展为热带低压。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东风急流对Nargis初始涡旋生成的作用,如果没有东风急流的出现,Nargis初始扰动将不能北上发展成为热带低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初始涡旋 东风急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Danas(1324)对台风Fitow(1323)影响的诊断分析及数值试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凯 闵锦忠 +1 位作者 庄潇然 周亚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8-499,共12页
利用FNL资料和WRF模式进行数值试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1324号台风Danas对1323号台风Fitow的影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台风Fitow登陆前、后的强度变化及其东边界与台风Danas相连的水汽输送通道的变化直接相关。台风Fitow登陆前,其水汽输... 利用FNL资料和WRF模式进行数值试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1324号台风Danas对1323号台风Fitow的影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台风Fitow登陆前、后的强度变化及其东边界与台风Danas相连的水汽输送通道的变化直接相关。台风Fitow登陆前,其水汽输入主要是由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环境场的偏东气流带来,而上游台风Danas截取了环境场输送给台风Fitow的水汽,抑制了Fitow的发展。但在台风Fitow登陆后,台风Danas环境场的水汽反过来起到转运作用,增加了Fitow的水汽收入,加剧其北侧的强降水。台风Danas以水汽通道为纽带影响台风Fitow登陆前的强度和在陆上非对称降水的分布。此外,台风Danas的北上影响了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使其东退且改变台风Fitow的引导气流,影响了Fitow的登陆位置;并在Fitow登陆后施加了偏南引导气流,令其逆时针打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台风 水汽通道 强度和路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涡旋的垂直结构及其对热带气旋移动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田永祥 罗哲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91-296,共6页
应用准地转斜压模式数值模拟热带气旋的移动.。分析大尺度β涡旋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及其对热带气旋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β涡旋之间的准均匀流(通风气流)仍然与热带气旋的运动相关。
关键词 热带气旋 β涡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面风应力拖曳系数参数化方案对风暴潮数值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罗蒋梅 潘静 杨支中 《海洋预报》 2011年第3期15-19,共5页
为了比较不同的海面风应力拖曳系数参数化方案在风暴潮数值模拟中的效果,采用9种不同的风应力拖曳系数参数化方案对湛江附近海域15个热带气旋风暴潮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风应力拖曳系数参数化方案对热带气旋风暴潮增水最大... 为了比较不同的海面风应力拖曳系数参数化方案在风暴潮数值模拟中的效果,采用9种不同的风应力拖曳系数参数化方案对湛江附近海域15个热带气旋风暴潮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风应力拖曳系数参数化方案对热带气旋风暴潮增水最大值的数值模拟效果不完全相同,在风暴潮数值模拟中要选择合适的风应力拖曳系数参数化方案;文中Smith(1980)、Yelland和Taylor(1998)风应力拖曳系数参数化方案增水最大值模拟的误差较小,这也说明两种参数化方案在风暴潮数值模拟中外推到热带气旋高风速范围内是可行的。另外,数值模拟结果也表明,在选择合适海面风应力参数化方案情况下,文中采用的风暴潮模式对强热带气旋增水的数值模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湛江近海 风暴潮 数值模拟 海面风应力拖曳系数 参数化方案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