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腐殖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机制
1
作者 赵凤怡 童曼 +1 位作者 张娜 蔡其正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255,共12页
电絮凝技术可以通过二价铁[Fe(Ⅱ)]的氧化沉淀机制高效氧化去除地下水中的As(Ⅲ)。天然有机质(NOM)广泛存在于高砷地下水中,可能通过络合、电子穿梭、竞争吸附位点等多种途径影响Fe(Ⅱ)的氧化沉淀,但目前天然有机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 电絮凝技术可以通过二价铁[Fe(Ⅱ)]的氧化沉淀机制高效氧化去除地下水中的As(Ⅲ)。天然有机质(NOM)广泛存在于高砷地下水中,可能通过络合、电子穿梭、竞争吸附位点等多种途径影响Fe(Ⅱ)的氧化沉淀,但目前天然有机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规律和机制尚不清楚。以腐殖酸(humic acid,HA)作为天然有机质的代表,研究了腐殖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1)HA可以促进电絮凝体系中Fe(Ⅱ)的氧化沉淀和As(Ⅲ)的氧化去除,且HA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显著;(2)在不同pH值(6.0、6.5、7.0、7.5)以及不同电解质环境下,HA对Fe(Ⅱ)氧化沉淀和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pH值越低HA促进As(Ⅲ)氧化去除的效果越显著,在Na2SiO3电解质环境下HA对As(Ⅲ)的氧化去除作用最为显著;(3)HA促进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机制是通过加速水相Fe(Ⅱ)的氧化促进Fe的沉淀,从而使Fe(Ⅱ)的氧化沉淀过程主导As(Ⅲ)的氧化和去除。研究结果可为高砷地下水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地下水修复 电絮凝技术 天然有机质(NOM) Fe(Ⅱ)的氧化沉淀 As()的氧化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亚甲基蓝/抗坏血酸活化分子氧氧化水中的As(Ⅲ)
2
作者 王震华 张弈辉 +1 位作者 张道斌 吴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4-453,共10页
本文研究了可见光/亚甲基蓝(MB^(+))/抗坏血酸(H_(2)A)活化分子氧体系(可见光/MB^(+)/H_(2)A体系)氧化水中三价砷(As(Ⅲ))的过程与机理.考察了光照、pH、H_(2)A浓度、MB^(+)浓度、As(Ⅲ)初始浓度及水中常见阴离子和有机质的对As(Ⅲ)氧... 本文研究了可见光/亚甲基蓝(MB^(+))/抗坏血酸(H_(2)A)活化分子氧体系(可见光/MB^(+)/H_(2)A体系)氧化水中三价砷(As(Ⅲ))的过程与机理.考察了光照、pH、H_(2)A浓度、MB^(+)浓度、As(Ⅲ)初始浓度及水中常见阴离子和有机质的对As(Ⅲ)氧化效率的影响,通过自由基抑制实验和溶液光谱变化鉴定了体系中的活性物种及其生成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对As(Ⅲ)的氧化有明显促进作用;在pH=8.0—9.5范围内,As(Ⅲ)的氧化随着pH的升高而加快;pH=9.5条件下,H_(2)A剂量的增加对As(Ⅲ)的氧化呈现先促进后趋于稳定的趋势,H_(2)A最佳投加量为300μmol·L^(-1);MB^(+)最佳投加量为5 mg·L^(-1).机理研究表明,H_(2)A和分子氧之间的双电子反应产生的H_(2)O_(2)是可见光/MB^(+)/H_(2)A体系活化分子氧体系中氧化As(Ⅲ)的主要活性物种.MB^(+)经可见光激发后通过促进A·-的产生进而产生H_(2)O_(2).基于同样机制,另外两种噻嗪染料(劳氏紫和天青B)在可见光/H_(2)A体系中也能促进As(Ⅲ)的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砷(As()) 抗坏血酸(H_(2)A) 可见光 亚甲基蓝(MB^(+)) 过氧化氢(H^(2)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筛选砷(Ⅲ)适配体和检测砷(Ⅲ)的QCM生物传感器
3
作者 郑楚君 钱世权 +5 位作者 李欣培 颜旭 黄海轩 王雨萱 叶煜玮 袁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2-1288,共7页
开发了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用于筛选出与砷(Ⅲ)有高亲和力的适配体。设计随机单链DNA文库,以砷(Ⅲ)为靶标固定在巯基乙胺修饰的晶振片上,捕获溶液中处于游离状态的适配体,构建QCM-SELEX筛选方法。经过... 开发了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用于筛选出与砷(Ⅲ)有高亲和力的适配体。设计随机单链DNA文库,以砷(Ⅲ)为靶标固定在巯基乙胺修饰的晶振片上,捕获溶液中处于游离状态的适配体,构建QCM-SELEX筛选方法。经过6轮筛选,对次级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QCM共振频率变化计算得出6S1解离系数K d值为0.36μmol/L。将6S1作为探针,构建QCM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砷(Ⅲ),该传感器在0.01μmol/L~0.2μmol/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对砷(Ⅲ)检测限为5.2 nmol/L(3σ),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 适配体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ELEX)(QCM-SELEX) 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吸附砷(Ⅲ)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于志红 黄一帆 +3 位作者 廉菲 谢丽坤 刘爽 宋正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61,共7页
以生物炭为对照,采用吸附试验,考察了炭-锰复合材料和生物炭对砷(Ⅲ)的吸附性能,应用Langmuir、Freundlich方程和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其对砷(Ⅲ)的吸附特征,并结合不同时间、吸附剂加入量及p H条件下对砷的吸附效果来探讨其吸附性能。... 以生物炭为对照,采用吸附试验,考察了炭-锰复合材料和生物炭对砷(Ⅲ)的吸附性能,应用Langmuir、Freundlich方程和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其对砷(Ⅲ)的吸附特征,并结合不同时间、吸附剂加入量及p H条件下对砷的吸附效果来探讨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生物炭与炭-锰复合材料对砷(Ⅲ)的吸附均较迅速,在30 min内对砷(Ⅲ)的吸附即可达到最大,且吸附过程较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利用粒子分散模型进行拟合,发现炭-锰复合材料和生物炭吸附过程符合多过程吸附模型,炭-锰复合材料对砷的吸附能力明显提高,最大吸附容量从11.41 mg·g-1(生物炭)增加到20.08 mg·g-1(炭-锰复合材料),其吸附机制可能是炭-锰复合材料中的锰氧化物增加了复合材料表面的吸附位点;p H在3~7的范围内对复合材料吸附砷的影响作用不大。实验结果表明,炭-锰复合材料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功能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锰复合材料 砷()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直接测定水样中砷(Ⅲ)和砷(Ⅴ) 被引量:16
5
作者 马戈 谢文兵 +2 位作者 刘晶 李昕洋 金彦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07-809,共3页
建立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直接测定水样中As(Ⅲ)和As(Ⅴ)的方法。无需任何预分离技术,通过直接调节氢化物发生反应的酸度而实现As(Ⅲ)和As(Ⅴ)的形态分离分析。研究了NaBH4、还原剂KI用量以及其他实验条件等对测定结果... 建立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直接测定水样中As(Ⅲ)和As(Ⅴ)的方法。无需任何预分离技术,通过直接调节氢化物发生反应的酸度而实现As(Ⅲ)和As(Ⅴ)的形态分离分析。研究了NaBH4、还原剂KI用量以及其他实验条件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进行了共存元素的干扰实验。结果表明,砷的检出限为0.026μg·L^-1相对标准偏差在2%左右,回收率为97.5%-103.0%,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 砷()和砷(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DGA-DHOA体系萃取金属离子 Ⅲ.对Am(Ⅲ)和三价镧系离子的萃取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文彬 叶国安 李峰峰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33,共10页
研究了以N,N,N’,N’-四辛基-3-氧戊二酰胺(TODGA)和N,N-二己基辛酰胺(DHOA)为萃取剂、正十二烷为稀释剂对Am(Ⅲ)和三价镧系元素的萃取行为,主要考察了萃取剂浓度、HNO3浓度、NaNO3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ODGA... 研究了以N,N,N’,N’-四辛基-3-氧戊二酰胺(TODGA)和N,N-二己基辛酰胺(DHOA)为萃取剂、正十二烷为稀释剂对Am(Ⅲ)和三价镧系元素的萃取行为,主要考察了萃取剂浓度、HNO3浓度、NaNO3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ODGA浓度的增加,TODGA/正十二烷和TODGA-DHOA/正十二烷两种萃取体系对Am(Ⅲ)和三价镧系元素的萃取分配比显著增加,DHOA对三价锕系和镧系萃取能力很弱,而DHOA的加入,对TODGA/正十二烷萃取Am(Ⅲ)和三价镧系元素具有一定抑制作用。TODGA萃取三价镧系元素的分配比随着镧系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Am的分配比与Eu相近。TODGA萃取稀土元素是放热反应,萃取过程中焓变起主导作用,吉布斯自由能变(-ΔG)变化的规律也表明随着镧系原子序数的增加,TODGA对其萃取能力增强。通过对TODGA萃取Am(Ⅲ)和三价镧系元素机理探讨,得到萃取反应方程式均为:M3+aq+3NO-3,aq+3TODGAorg→M(N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DGA DHOA 溶剂萃取 Am() 三价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Ⅲ)暴露对紫贻贝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巧梅 王清 +3 位作者 于倩 吴惠丰 由丽萍 赵建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3,共5页
为探讨As(Ⅲ)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肝胰腺和鳃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测定了1、10、100μg/LAs(Ⅲ)暴露30天后,肝胰腺和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的活性变化以及谷胱甘肽(GSH... 为探讨As(Ⅲ)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肝胰腺和鳃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测定了1、10、100μg/LAs(Ⅲ)暴露30天后,肝胰腺和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的活性变化以及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As(Ⅲ)暴露对紫贻贝肝胰腺CAT、SOD、GST活性以及GSH含量无显著影响,高浓度As(Ⅲ)暴露可诱导MDA含量的显著升高;对鳃组织而言,中等剂量暴露组CAT活性以及GSH含量较对照组水平极显著升高,高剂量As(Ⅲ)暴露组MDA含量较对照组也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As(Ⅲ)长期暴露即可导致紫贻贝产生氧化胁迫,导致肝胰腺和鳃组织的脂质过氧化,且As(Ⅲ)对紫贻贝鳃组织的影响较肝胰腺组织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砷 抗氧化酶 脂质过氧化 紫贻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铁(Ⅲ)-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对饮用水中砷(Ⅴ)和氟联合去除的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赵雅萍 王军锋 陈甫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43-647,共5页
使用新型载铁 ( ) -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 ,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 ,研究了饮用水中砷酸钠[砷 ( ) ]和氟化钠 (氟 )联合去除的效果和浓度因素的影响以及吸附剂经过反复吸附 -洗脱再生 -再吸附后性能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 ,该吸附... 使用新型载铁 ( ) -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吸附剂 ,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 ,研究了饮用水中砷酸钠[砷 ( ) ]和氟化钠 (氟 )联合去除的效果和浓度因素的影响以及吸附剂经过反复吸附 -洗脱再生 -再吸附后性能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 ,该吸附剂能够高效、高选择性地联合去除高砷 ( )和高氟 .吸附柱的饱和吸附容量可高达 1 5 mg/ g干重 ,反复使用中饱和体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0 .5 % ,柱处理出水的各项有关指标均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特别是砷 ( )的质量浓度低于 0 .0 1 0 mg/ L,符合世界健康组织 ( WHO)推荐的饮用水严格砷标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铁()-配位体交换棉纤维素 吸附剂 饮用水 砷(V) 联合去除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及pH对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吸附As(Ⅲ)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8
9
作者 林丽娜 黄青 +2 位作者 廉菲 刘仲齐 宋正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7-393,共7页
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不同用量和不同添加顺序的腐植酸(Humic acid,HA)对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F1M4BC25)吸附As(Ⅲ)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的HA对F1M4BC25吸附As(Ⅲ)的性能存在明显差异,与未添加HA相比,添加5 m... 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不同用量和不同添加顺序的腐植酸(Humic acid,HA)对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F1M4BC25)吸附As(Ⅲ)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的HA对F1M4BC25吸附As(Ⅲ)的性能存在明显差异,与未添加HA相比,添加5 mg·L^(-1)的HA时最大吸附容量(Qm)为8.39 mg·g-1,增加了5.00%;添加10、50 mg·L^(-1)的HA时,Qm分别为7.59、5.25 mg·g-1,分别降低了5.00%和34.3%。不同HA添加顺序对F1M4BC25吸附As(Ⅲ)的性能有较大影响,Qm顺序为:后添加HA(5.82 mg·g-1)>同时添加(5.20 mg·g-1)>先添加HA(3.30 mg·g-1)。在初始pH=3时,F1M4BC25对As(Ⅲ)吸附能力高于pH=6时。两种pH条件下吸附平衡后溶液的pH值均增大,初始pH=3时增幅大于初始pH=6时;两种pH条件下DOC浓度大小顺序均为:后添加HA>同时添加>先添加HA。研究表明,低浓度HA以及弱酸性条件有利于F1M4BC25对水体中As(Ⅲ)的去除,高浓度HA能够与As(Ⅲ)产生竞争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生物炭-铁锰氧化物 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2气氛下煅烧的黄铁矿对As(Ⅲ)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史亚丹 陈天虎 +2 位作者 李平 杨燕 彭书传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3-370,共8页
微量As(Ⅲ)是水中较难去除的毒性物质,天然黄铁矿对水中As(Ⅲ)的去除能力低于磁黄铁矿.将黄铁矿在氮气下高温煅烧使其转变为由磁黄铁矿构成的多孔结构化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化学反应活性,在地下水As(Ⅲ)去除方面具有潜... 微量As(Ⅲ)是水中较难去除的毒性物质,天然黄铁矿对水中As(Ⅲ)的去除能力低于磁黄铁矿.将黄铁矿在氮气下高温煅烧使其转变为由磁黄铁矿构成的多孔结构化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化学反应活性,在地下水As(Ⅲ)去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考察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pH值以及溶解氧对去除水中As(Ⅲ)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铁矿煅烧生成的单斜磁黄铁矿对As(Ⅲ)具有最佳去除效果,最佳煅烧条件为600℃煅烧1 h;在水溶液有溶解氧条件下煅烧黄铁矿去除As(Ⅲ)的适宜p H值范围较宽(4~10),而在水溶液缺少溶解氧条件下适宜pH值则变为7~10;煅烧黄铁矿在有氧水溶液中对As(Ⅲ)的吸附比缺氧水溶液中的吸附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煅烧黄铁矿 As() 除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磁性纳米颗粒对重金属吸附特征
11
作者 史豪 王雅 +3 位作者 赵尉伶 罗艳丽 杨方源 周金龙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61,共8页
分别利用四种不同电性的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以及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SNC 16和NPC 16——对四氧化三铁表面进行改性,制备得到Fe_(3)O_(4)@SDS、Fe_(3)O_(4)@CTAB、Fe_(3)O_(4)@SNC 16和Fe_(3)O_(4)... 分别利用四种不同电性的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以及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SNC 16和NPC 16——对四氧化三铁表面进行改性,制备得到Fe_(3)O_(4)@SDS、Fe_(3)O_(4)@CTAB、Fe_(3)O_(4)@SNC 16和Fe_(3)O_(4)@NPC 16(统称为“Fe_(3)O_(4)@surfactants”)磁性纳米颗粒,并采用XRD、TEM、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XPS对它们进行表征分析,使用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探究表面活性剂对Fe_(3)O_(4)的As(Ⅲ)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_(3)O_(4)@surfactants颗粒近似为球形,平均粒径约10 nm,饱和磁化强度均大于70 emu·g-1,可有效地从溶液中分离。Fe_(3)O_(4)@surfactants对As(Ⅲ)的吸附在60 min内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说明其机理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多分子层吸附。在相同条件下,Fe_(3)O_(4)@CTAB对As(Ⅲ)的吸附最强(最大吸附容量为55.174 mg/g),远高于其他复合材料,并且循环使用五次后对As(Ⅲ)的去除率保持在初始值的85%。本工作的结果为开发有效去除水中As(Ⅲ)的新型功能化纳米吸附材料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表面活性剂 三价砷 纳米材料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猝灭法测定水样中痕量砷(Ⅲ)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彩玲 李鑫 +2 位作者 高歧 范天祥 夏百根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94-795,797,共3页
用巯基棉对砷(Ⅲ)富集分离后,基于试剂7-(2,4-羟基-5-羧基苯偶氮)-8-羟基喹琳-5-磺酸(DHCBAQS)与砷(Ⅲ)反应的荧光性能,快速测定水样中痕量砷。在试验条件下,于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296,396nm波长处,pH为9.0时,荧光试剂... 用巯基棉对砷(Ⅲ)富集分离后,基于试剂7-(2,4-羟基-5-羧基苯偶氮)-8-羟基喹琳-5-磺酸(DHCBAQS)与砷(Ⅲ)反应的荧光性能,快速测定水样中痕量砷。在试验条件下,于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296,396nm波长处,pH为9.0时,荧光试剂呈现强荧光,砷(Ⅲ)的存在,使荧光强度下降,其下降强度与砷(Ⅲ)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5~6μg·L^-1,检出限(3S/N)为0.2μg·L^-1。用于3种不同水样中砷(Ⅲ)的测定,测得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用标准加入法测得其回收率在102%~108%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度法 荧光猝灭 砷() 荧光试剂 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水样中痕量砷(Ⅲ)的荧光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樊静 孔继川 冯素玲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23,共4页
基于酸性介质中As(Ⅲ)能催化碘酸钾氧化丁基罗丹明B使其荧光猝灭,建立了测定痕量As(Ⅲ)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As(Ⅲ)的线性范围为16~320ng/ml,方法的检出限为5.7ng/ml.平行测定浓度为80ng/ml和160ng/ml的As(Ⅲ)标准... 基于酸性介质中As(Ⅲ)能催化碘酸钾氧化丁基罗丹明B使其荧光猝灭,建立了测定痕量As(Ⅲ)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As(Ⅲ)的线性范围为16~320ng/ml,方法的检出限为5.7ng/ml.平行测定浓度为80ng/ml和160ng/ml的As(Ⅲ)标准溶液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和0.92%.并考察了二十多种物质的干扰情况.该方法已用于自来水、地表水、地下水等环境水样中痕量As(Ⅲ)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动力学分析 As() 环境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O氧化水中As(Ⅲ)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熊鹏 李义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17,51,共5页
利用氧化剂将水中的As(Ⅲ)氧化成As(Ⅴ),既可提高去除效果,又可降低毒性。文章以NaClO作为氧化剂进行了氧化As(Ⅲ)的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pH在4~11的范围内对NaClO氧化As(Ⅲ)的影响不大,As(Ⅲ)的氧化率随着NaClO的投加量... 利用氧化剂将水中的As(Ⅲ)氧化成As(Ⅴ),既可提高去除效果,又可降低毒性。文章以NaClO作为氧化剂进行了氧化As(Ⅲ)的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pH在4~11的范围内对NaClO氧化As(Ⅲ)的影响不大,As(Ⅲ)的氧化率随着NaClO的投加量和氧化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其氧化过程更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NaClO氧化As(Ⅲ)迅速,氧化率基本可达到100%,氧化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 氧化 NACL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3N4/煤系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氧化As(Ⅲ)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权成 弓志明 +5 位作者 毛艳宇 石建军 郗朋 张开永 唐利刚 段宏扬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1-106,共6页
以煤系高岭土(CK)、双氰胺为原料,采用热聚合法制得g-C3N4/煤系高岭土(g-C3N4/CK)复合材料,并用于光催化氧化As(Ⅲ)。通过XRD、SEM、UV-DRS、PL光谱等分析手段对g-C3N4/CK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C3N4与CK复合后改善了g-C3N4片层... 以煤系高岭土(CK)、双氰胺为原料,采用热聚合法制得g-C3N4/煤系高岭土(g-C3N4/CK)复合材料,并用于光催化氧化As(Ⅲ)。通过XRD、SEM、UV-DRS、PL光谱等分析手段对g-C3N4/CK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C3N4与CK复合后改善了g-C3N4片层团聚状态,抑制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具有更强的光催化氧化As(Ⅲ)能力。在所构造的复合催化剂中,g-C3N4/CK-15%光催化氧化As(Ⅲ)效果最佳,在光照210 min的条件下,As(Ⅲ)的氧化率可达90.54%;g-C3N4/CK-15%稳定性较佳,循环使用4次后仍有较强的光催化氧化能力。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空穴和超氧自由基是As(Ⅲ)氧化的主要活性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3N4 煤系高岭土 光催化 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二氯荧光素荧光法测定环境样品中微量As(Ⅲ)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学强 龚波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20-422,共3页
本文报道了以 2’,7’ -二氯荧光素为指示剂 ,荧光法间接测定微量 As3+ 的新方法。在 p H=5 .5~ 7.5中性缓冲介质中 ,I2 与 2’,7’ -二氯荧光素反应 ,使 2’ 7’ -二氯荧光素的荧光猝灭 ,当加入 As3+与 I2 反应使体系荧光增强 ,体系... 本文报道了以 2’,7’ -二氯荧光素为指示剂 ,荧光法间接测定微量 As3+ 的新方法。在 p H=5 .5~ 7.5中性缓冲介质中 ,I2 与 2’,7’ -二氯荧光素反应 ,使 2’ 7’ -二氯荧光素的荧光猝灭 ,当加入 As3+与 I2 反应使体系荧光增强 ,体系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λex=5 0 8nm,λem=5 2 4nm。As3+含量在 1.0~ 80 μg· L- 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检测限为 1.0 μg·L- 1 。该方法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用于工业废水和河水样品微量 As3+ 的测定 ,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法 2' 7’-二氯荧光素 测定 废水 河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地区大米中亚砷酸盐As(Ⅲ)和砷酸盐As(Ⅴ)含量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晓鸥 平小红 +1 位作者 依萍 李延升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6-152,共7页
本研究利用风险评估理论,结合辽宁地区大米的抽样调查检验,评估辽宁地区大米中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Ⅴ)对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的潜在危险。采用液相色谱-ICP-MS联用方法测定大米中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Ⅴ)的含量。运用风险评估软件... 本研究利用风险评估理论,结合辽宁地区大米的抽样调查检验,评估辽宁地区大米中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Ⅴ)对我国居民健康状况的潜在危险。采用液相色谱-ICP-MS联用方法测定大米中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Ⅴ)的含量。运用风险评估软件RISK@7.5建立该地区大米中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Ⅴ)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模型可以推断出辽宁地区大型商场,小型农贸市场大米中亚砷酸盐As(Ⅲ)检出1种的平均概率小于4%,砷酸盐As(Ⅴ)检出1种的平均概率小于3%,辽宁地区大米中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Ⅴ)均处于安全水平,为促进当地食品安全,保护人民健康及有关部门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ICP-MS 大米 砷酸盐As(Ⅴ) 亚砷酸盐As()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水样中微量砷(Ⅲ)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刚 吴俊 +1 位作者 秦嘉俊 朱霞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44-1246,共3页
提出了鲁米诺-过硫酸铵体系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砷(Ⅲ)。方法基于砷(Ⅲ)还原过硫酸铵,使鲁米诺-过硫酸铵体系发光强度降低,且发光强度变化值ΔI与砷(Ⅲ)的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在最优条件下,砷(Ⅲ)的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5... 提出了鲁米诺-过硫酸铵体系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砷(Ⅲ)。方法基于砷(Ⅲ)还原过硫酸铵,使鲁米诺-过硫酸铵体系发光强度降低,且发光强度变化值ΔI与砷(Ⅲ)的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在最优条件下,砷(Ⅲ)的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5~8.0 mg·L^-1,检出限(3σ)为0.39mg·L^-1。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水样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84.0%~93.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注射 化学发光 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铱膜修饰微电极的制备及痕量砷(Ⅲ)测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亚琳 李建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7-400,共4页
通过在铱丝尖端电沉积氧化铱,制成氧化铱膜修饰微电极,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测定了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常数,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数为1,电子转移系数0.55,表观电子传递速率为0.18^-1。在pH 4.5的磷酸缓冲溶液中,氧化铱膜修饰微电极... 通过在铱丝尖端电沉积氧化铱,制成氧化铱膜修饰微电极,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测定了电极反应的动力学常数,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数为1,电子转移系数0.55,表观电子传递速率为0.18^-1。在pH 4.5的磷酸缓冲溶液中,氧化铱膜修饰微电极对As(Ⅲ)的氧化有明显催化作用,可用于痕量As(Ⅲ)的测定,氧化峰电位为0.62V。峰电流与As(Ⅲ)的浓度在5×10^-8.8×10^-5moL/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5×10^-9mol/L,响应时间小于1s。该电极制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好,已用于实际样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铱 修饰微电极 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水稻土中水溶性As(Ⅲ)和As(Ⅴ)的测定方法研究
20
作者 李荣华 曲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83,共5页
 针对现行土壤污染物环境标准和分析方法都是用总砷表示,而对水溶性砷研究较少的现状,选择蠕动注射方法添加还原剂KBH4-NaOH溶液,通过控制样品溶液pH,对As( )和As( )进行了分步还原,用硝酸银-聚乙烯醇-乙醇溶液作吸收液来吸收还原生成...  针对现行土壤污染物环境标准和分析方法都是用总砷表示,而对水溶性砷研究较少的现状,选择蠕动注射方法添加还原剂KBH4-NaOH溶液,通过控制样品溶液pH,对As( )和As( )进行了分步还原,用硝酸银-聚乙烯醇-乙醇溶液作吸收液来吸收还原生成的AsH3,分光光度法在400nm波长下测定吸收液的吸光度,求算As( )和As( )含量。用这种方法对模拟环境砷污染水样和厌氧水稻土中As( )和As( )的测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砷质量浓度为0~0.5mg/L时,吸光度和砷质量浓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标准溶液测定的相对误差为-3.60%~2.20%,检测限为0.6μg;环境水样测定的As回收率为97.14%~103.4%,与Ag-DDC标准方法比较无显著差异;水稻土中总砷和As( )的回收率分别为98.36%~102.8%及56.02%~65.34%;对22种无机离子的干扰试验测定表明,在容许量内无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水稻土 分光光度法 砷污染 As() As(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