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卢洁 程余意 +3 位作者 王宏岩 何亮亮 窦智 杨立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目的:探讨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PBC治疗的80... 目的:探讨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区域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PBC治疗的80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入室局部麻醉前(T0)、三叉神经节阻滞时(T1)、阻滞退针后(T2)、穿刺针进入卵圆孔时(T3)、球囊压迫时(T4)、解除压迫后3 min(T5)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并统计三叉-心脏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TCR)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1、7天、1、3、6、12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主观面部麻木分级、浅感觉减退评级、咀嚼肌力评级,以及术后12个月的口服镇痛药减少情况、病人满意度、MacNab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基线相比,所有病人在T3、T4时HR出现明显波动,在T4、T5时MAP明显波动,在T4时出现TCR 1例,总体术后NR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长期有效;咀嚼肌乏力于术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所有病人在术后1天至3个月期间存在主观面部麻木及浅感觉明显减退,V1及V3区域于术后6个月出现明显恢复趋势,术后12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V2区域在术后3个月时出现明显恢复,于术后12个月时均未能完全恢复。术后12个月时,92.5%的病人口服镇痛药减少≥50%,85%的病人认为疗效符合预期。结论:区域麻醉下PBC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长期有效率及病人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区域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 被引量:2
2
作者 苗杨 何垒 +1 位作者 董道松 郭欣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 目的 探讨局部麻醉下实施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案选择。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5%利多卡因0.5 mL;B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1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C组在卵圆孔外口给予2%利多卡因0.5 mL,入颅内后给予0.25%利多卡因0.5 mL。记录患者术中疼痛、三叉神经心脏反射、术后面部疼痛及麻木情况。结果 术前3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在卵圆孔穿刺时,C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心脏反射发生率显著高于A、B组(P <0.05);而在球囊压迫时,3组VAS评分和三叉神经心脏反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显示,3组患者面部疼痛和麻木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穿刺卵圆孔时应给予足量(2%利多卡因1 mL)局部麻醉药以保证患者镇痛效果和抑制不良反射,在球囊压迫时,低浓度局部麻醉药(0.25%利多卡因0.5 mL)同样可获得镇痛效果并抑制不良反射,对远期手术效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心脏反射 局部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轩 张飞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5-460,共6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常见的头面部疼痛,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ICHD-3)明确了TN的诊断标准。病理生...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常见的头面部疼痛,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ICHD-3)明确了TN的诊断标准。病理生理机制方面以神经血管压迫、神经炎症和免疫反应为主;在药物治疗方面,联合用药策略和新型抗惊厥药物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微创手术方面,微血管减压术、经皮射频热凝术、微球囊压迫术等技术也在逐渐完善。但仍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手术的并发症及复发可能。未来有望通过基因和分子研究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针对特定分子通路的药物正在研发中,可能为TN治疗带来突破。目前手术治疗是TN最有效的手段,本文现就经皮微创手术治疗TN的技术手段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甘油神经根阻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压迫术中三叉神经心反射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肖玉花 曹丽君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3,共5页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经皮球囊压迫(PBC)三叉神经半月节术是治疗TN的首选手术之一,但术中容易发生三叉神经心反射(TCR)。TCR主要表现为穿刺针或球囊压迫刺激三叉神经时突然发生心动过缓,并伴随血压骤升,严重者甚至...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经皮球囊压迫(PBC)三叉神经半月节术是治疗TN的首选手术之一,但术中容易发生三叉神经心反射(TCR)。TCR主要表现为穿刺针或球囊压迫刺激三叉神经时突然发生心动过缓,并伴随血压骤升,严重者甚至发生心搏骤停,显著增加了围术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TCR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预防和治疗方法,为TCR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心反射 心动过缓 心搏骤停 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围手术期护理专家共识
5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家工作组 重庆市护理学会介入护理专委会 +5 位作者 王小琳 许秀芳 冯望 郭雯曦 钟小宁 蒋雨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48-1057,共10页
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及预后。基于此,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家工作组牵头邀请37名神经介入与疼痛诊疗... 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及预后。基于此,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家工作组牵头邀请37名神经介入与疼痛诊疗及护理领域专家,通过系统检索近10年国内外指南、专家共识、最佳循证证据和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结合国内研究热点和临床经验,并通过两轮改良德尔菲法专家函询论证[专家权威系数(Cr)均为0.884],提取相关证据质量等级及推荐意见,最终制订了该共识。该共识涵盖术前评估及护理、术中监测及配合、术后护理、并发症预警及处理、延续性护理等内容,旨在为优化PBC围手术期护理路径、降低手术相关风险提供专业、科学的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护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夏英华 闵飞祥 +4 位作者 余桂 冷景兴 杨宇 钟凤英 向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4-281,共8页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9例PTN病人,其中接受MVD手术66例(MVD组),接受PBC手术53例(PBC组),并进行了至少2年的随访。每例病人在术前接受3.0 Tesla磁共振成像,以获得三维飞行时间序列(3D-TOF)。之后按照MRI的检查结果,通过3DSlicer软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并按照压迫程度分为I、II、III型,将其与性别、年龄、侧别、发病区域、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发病时长一起纳入MVD和PBC的术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通过ROC曲线验证风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根据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预后结果。结果:MVD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2.4%,复发率为11.5%,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81.8%;PBC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6.2%,复发率为21.6%,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75.5%;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发现MVD和PBC在术后立即缓解率、复发率、3年内总体缓解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D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血管压迫程度与MVD的预后明显相关;PBC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管压迫程度与PBC的预后无关。基于血管压迫程度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对于I型(无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和PBC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有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的预后优于PBC。结论:血管压迫程度对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所取得的手术效果有影响,对于I型PTN病人而言,PBC与MVD的术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PTN病人而言,MVD的预后明显优于PBC,对于不同病人的手术方式选择,血管压迫程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术 典型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程度 手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经皮球囊压迫术与射频热凝术后再行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鸿昊 蒋宗滨 +3 位作者 吕旌 赵鹏 岳侃 何睿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治疗和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接受PBC在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03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接受PBC治疗的患者49例(PBC组),RT术后疼痛复发接受PBC治疗的患者54例(RT+PBC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中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球囊容积、压迫时长,术后第1天(T1)、第7天(T2)、第14天(T3)、1个月(T4)、3个月(T5)、1年(T6)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疼痛复发情况等的差异,并分析术后复发情况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间一般资料、术前疼痛评分、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T1~T3疼痛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RT+PBC组比较,PBC组球囊充盈容积较小,T4~T6的疼痛评分较低,疼痛复发例数较少(均P<0.05),疼痛复发情况与T2~T6的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分别r=0.306、0.482、0.831、0.876、0.887,均P<0.01)。结论:PTN患者首次介入治疗建议选择PBC,在治疗效果和疼痛复发情况等方面均优于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选择PBC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治疗效果 疼痛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媛婧 王稳 +3 位作者 刘春华 努尔比亚·阿布拉 李怡帆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治的PTN病人,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球囊压迫组(P组)55... 目的:比较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治的PTN病人,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球囊压迫组(P组)55例和射频热凝组(R组)53例。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总体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复发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小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两组术后1小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球囊压迫组的整体面部麻木程度较射频热凝组轻(P<0.05),两组术后出现口唇疱疹、角膜反射下降、干眼症、咀嚼肌无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射频热凝组的复发率更高。结论: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均可有效治疗PTN,均可出现面部麻木等并发症,1年后射频热凝组的复发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与DSA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苏复海 陈云鹏 +3 位作者 梁有明 闭水清 徐鹏 蓝胜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0-475,共6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术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4年2月在一个中心连续开展的所...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术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4年2月在一个中心连续开展的所有机器人辅助和DSA引导PBC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5例(机器人组28例,DSA组5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率、临床有效率、并发症率、手术时间及透视时间。结果两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43%vs.84.21%)、VAS评分改善率[88.89%(77.78%,100.00%)vs.88.89%(55.56%,100.00%)]、临床有效率(92.86%vs.94.74%)及并发症总发生率(35.71%vs.42.11%)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手术时间[38.50(35.00,48.00)min]显著高于DSA组[19.00(15.00,25.50)min],机器人组透视时间[13.00(12.00,15.75)s]显著低于DSA组[194.00(152.50,259.50)s],两组平均手术及透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引导手术在患者量大,追求效率的中心更有优势;而机器人辅助手术穿刺过程安全可控,患者射线暴露时间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模型预测经皮球囊压迫治疗后三叉神经痛复发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亮 刘文广 +2 位作者 郑金玉 倪洪早 刘永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210,共5页
目的构建预测三叉神经痛(TN)经皮球囊压迫(PBC)治疗后复发模型,分析疼痛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PBC治疗的TN患者,以其中167例为训练集、94例为测试集;根据疼痛是否复发将前者分为复发亚组(n=95)与未复发亚组(n=72),比较亚... 目的构建预测三叉神经痛(TN)经皮球囊压迫(PBC)治疗后复发模型,分析疼痛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PBC治疗的TN患者,以其中167例为训练集、94例为测试集;根据疼痛是否复发将前者分为复发亚组(n=95)与未复发亚组(n=72),比较亚组间基本资料,获取疼痛复发相关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PBC后PN复发的效能,比较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训练集中,相比未复发亚组,复发亚组肥胖、合并多发性硬化症、TN病程≥5年、治疗前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分级Ⅳ或Ⅴ、非典型疼痛及球囊压迫时间>120 s者占比较高,而V3分区疼痛者占比较低(P均<0.05)。肥胖[OR=1.662,95%CI(1.176,2.350)]、合并多发性硬化症[OR=1.707,95%CI(1.195,2.439)]、TN病程≥5年[OR=2.016,95%CI(1.364,2.979)]、非典型疼痛[OR=2.551,95%CI(1.508,4.310)]及球囊压迫时间>120 s[OR=2.044,95%CI(1.222,3.419)]均与疼痛复发风险增加有关,而V3分区疼痛[OR=0.874,95%CI(0.787,0.970)]患者复发风险较低(P均<0.05);由以上因素构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训练集与测试集疼痛复发的AUC分别为0.789及0.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2)。结论所获模型可用于预测PBC后TN复发;肥胖、合并多发性硬化症、TN病程≥5年、非典型疼痛等及球囊持续压迫时间>120 s可增加PBC后TN复发风险,而V3分区疼痛治疗后复发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复发 经皮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昊 俞文华 +4 位作者 刘群杰 朱强 车志豪 杜权 董晓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88-3391,共4页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列研究患者数据库。分为MVD组和PBC组各30例。在术后第0~36个月,由独立观察者对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级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面部疼痛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终点为随访期结束或出现重度复发。结果:至研究终点,共计纳入60例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文献数据大致相仿,对比无痛生存、轻度复发和重度复发,MVD组要优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无痛生存期来说,MVD组1年为96.7%,3年为93.3%;PBC组1年为90.0%,3年为83.3%。就3年随访期而言,无论是MVD还是PBC复发多集中在1年左右。结论:由于有可治愈性以及非毁损性的特点,MVD术仍是体质健康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与PBC术相比有更高的疼痛缓解率和更长的无痛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导航面具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涛 邢梦杨 +3 位作者 陈伟 徐军 徐文虎 李泽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究3D打印导航面具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DSA引导组,n=20)和B组(3D打印面具组,n=20),A组采取DSA引导行球囊压迫术,B组采取3D打印... 目的探究3D打印导航面具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DSA引导组,n=20)和B组(3D打印面具组,n=20),A组采取DSA引导行球囊压迫术,B组采取3D打印面具引导行球囊压迫术,记录穿刺所用时间、手术总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并对患者术后效果进行总体评价。结果与A组相比,B组在首次穿刺时间、手术总时间、DSA扫描次数等方面显著降低,而在首次穿刺成功率、术中球囊呈“梨形”例数、远期疗效等方面明显高于A组。结论3D打印面具引导球囊压迫术有穿刺准确、节省时间、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优点,有较为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经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数字化设计 导航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臂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涛 陈伟 +4 位作者 徐军 徐文虎 吕伟波 李炳伟 李泽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13-916,共4页
目的评价C臂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C臂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15例,术前及术后分别计算视觉模拟评分(VAS),研究术后近期临床疗效、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 目的评价C臂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C臂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15例,术前及术后分别计算视觉模拟评分(VAS),研究术后近期临床疗效、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球囊在三维重建下均显示位于Meckel腔内,并根据Meckel腔形状在三维重建下呈现不规则的"三角锥"型,术后疼痛均有所缓解,术后1 d、1个月、3个月VAS评分明显下降,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分别为100%,93.3%,86.7%,无严重不良作用产生。结论C臂CT能快速、安全、简便地完成卵圆孔穿刺并提供了比经典的"梨形"图像更精细的三维图像。C臂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进行球囊压迫有穿刺准确、节省时间、疗效确切的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C臂CT 三维重建 经皮球囊压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80岁以上老年病人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应翔 沈煜豪 +2 位作者 王昊 孙承龙 俞文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38例,对病人手术即刻疗效、术后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进...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38例,对病人手术即刻疗效、术后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总体评价。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即刻疼痛治愈率为98.6%(BNIⅠ级、Ⅱ级),在随访过程中第1、2、3、4、5年末的疼痛治愈率分别为93.5%,90.4%,84.7%,80.4%,72.9%。本组病人术后出现复视1例,咀嚼肌无力3例,口唇疱疹19例,下颌骨向健侧移位1例,在疼痛治愈的病人中100%出现面部麻木及面膜不感觉减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式,可作为身体条件较差的80岁以上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老年病人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大小对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后疼痛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传胜 杨婕 +6 位作者 韩凤伟 呼铁民 张继伟 刘兵 闫丽娜 刘文霞 王昆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2-690,共9页
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通过微创穿刺阻断痛觉传导,已成为治疗PTN的有效术式。然而,... 目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通过微创穿刺阻断痛觉传导,已成为治疗PTN的有效术式。然而,PBC术后面部疼痛复发仍是困扰PTN患者的一大问题。术中球囊的形状、压力及压迫时间等因素可影响PBC术后患者的预后。卵圆孔大小对Meckel’s腔内的球囊压力有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卵圆孔大小与PBC术后疼痛复发之间的联系,探讨其对PBC术后疼痛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行PBC治疗的6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的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疼痛评分,根据术后第12个月时的BNI疼痛评分分级将患者分为治愈组(BNI疼痛评分分级I~Ⅱ级)和复发组(BNI疼痛评分分级Ⅲ~Ⅴ级),测量2组患者患侧及健侧的卵圆孔长径、横径、面积数据。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2组患者患侧卵圆孔长径、横径、面积及患/健侧卵圆孔长径比、横径比、面积比与PBC术后疼痛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截止术后随访第12个月,50例(83.3%)患者疼痛缓解(治愈组),10例(16.7%)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复发(复发组),总有效率83.3%。2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愈组患侧卵圆孔长径、患/健侧卵圆孔长径比及面积比均明显大于复发组(均P<0.05);2组间患侧卵圆孔横径、面积及患/健侧卵圆孔横径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患侧卵圆孔长径的AUC为0.290(95%CI 0.131~0.449,P=0.073),患/健侧卵圆孔长径比的AUC为0.792(95%CI 0.628~0.956,P=0.004),患/健侧卵圆孔面积比的AUC为0.766(95%CI 0.591~0.941,P=0.008),说明患/健侧卵圆孔长径比及面积比对PBC术后疼痛复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当患/健侧卵圆孔长径比小于0.8863或面积比小于0.8694时,术后易出现疼痛复发。结论:PBC术前准确评估患者颅底卵圆孔大小,对预测PBC术后疼痛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卵圆孔 疼痛复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董韬 马逸 +1 位作者 曲国辉 冯思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5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RS、VAS-4和PPI疼痛量化表评估术后疗效和出...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5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RS、VAS-4和PPI疼痛量化表评估术后疗效和出院后的随访疗效。VAS≤10、VRS 0级或PPI 0级为疼痛完全缓解,VAS 10~40、VRS 1~2级或PPI 1~2级为疼痛满意缓解。结果本组患者疼痛受累最广泛的是上颌支,45例,术前疼痛病史20 d^32年,平均2.24年。7例曾接受过微球囊压迫术,2例曾接受过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球囊平均充盈容积0.702 mL,平均压迫时间125 s,3例术中发生球囊破裂。43例(81.1%)术后疼痛完全缓解,8例疼痛满意缓解,2例疼痛缓解不满意,总有效率为96.2%;术后患侧面部有麻木感50例(94.3%),咬肌乏力12例(22.6%),口周疱疹5例(9.4%),复视1例(1.9%),头痛5例(9.4%)。平均随访时间19.9个月;术后1年仍保持疼痛完全缓解者有30例(83.3%);至末次随访,本组整体的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1.7%(33例),疼痛满意缓解率24%(12例),总有效率95.7%;27例(57.4%)患者存在持续性的面部麻木感,其中6例麻木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伴有同侧咬肌萎缩或面瘫。期间1例患者复发,之后又接受了2次球囊压迫术。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对于高龄体弱、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畏惧手术者更具有治疗优势,但也不能忽视伴发的严重的面部麻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 微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芯穿刺法在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乔保光 王海峰 +4 位作者 乔保华 吴方方 张雁 苗韶华 何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02-607,共6页
目的:探讨三芯穿刺法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芯法组(D组)和三芯法组(S组)... 目的:探讨三芯穿刺法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芯法组(D组)和三芯法组(S组),每组40例。两组均在Dyna-CT引导下行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比较两组充盈“梨”形的穿刺次数、手术时间、球囊容量、球囊破裂次数和相关并发症(面部疱疹、麻木、复视、角膜炎)等指标,并比较术前和术后1天、1个月、6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以及术后6月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D组穿刺次数多于S组(P<0.05),D组手术时间长于S组(P<0.05),两组球囊容量、球囊破裂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NRS评分均小于术后1天(P<0.05)。两组术后6个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面部疱疹、麻木、复视、角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芯穿刺法球囊压迫术和单芯穿刺法疗效及安全性并无差异,但三芯穿刺法可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缩短手术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节 球囊压迫术 三芯穿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旭东 罗波 +2 位作者 刘毅 陈华轩 王潇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20-1124,共5页
目的探讨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6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纳入研究,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穿刺手术组(观察组)35例和传统徒手定位穿刺... 目的探讨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6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纳入研究,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3D-Slicer联合sina软件辅助穿刺手术组(观察组)35例和传统徒手定位穿刺手术组(对照组)30例。比较手术时间、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射线量、球囊成形不良例数、术后第1天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BNI)疼痛强度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射线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球囊成形不良例数、术后第1天疼痛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随访,两组患者面部麻木、复视、咬肌无力、角膜炎、唇疱疹、血管损伤、复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Slicer联合sina软件可辅助精准、快捷穿刺卵圆孔以及注入适量造影剂进行压迫,可缩短穿刺和手术时间,减少穿刺、透视次数,降低术中射线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Slicer软件 sina软件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