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靶标杀虫剂——三氟苯嘧啶混配剂对水稻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23
1
作者 唐涛 叶波 +3 位作者 刘雪源 王培 符伟 马明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2-207,共6页
基于兼治水稻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杀虫单剂缺乏的现状,2014-2015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茚虫威、阿维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混配以及吡蚜酮与氯虫苯甲酰胺混... 基于兼治水稻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杀虫单剂缺乏的现状,2014-2015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茚虫威、阿维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混配以及吡蚜酮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以上几种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最为理想,能有效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为害;药后14~21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40%~93.62%和86.57%~90.81%,药后42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7.60%~82.24%。其次为三氟苯嘧啶与溴氰虫酰胺混配,对二化螟和稻飞虱高效且兼治稻纵卷叶螟;药后14~21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43%~86.75%和67.31%~75.30%,药后42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9.07%~84.30%。三氟苯嘧啶与甲氧虫酰肼、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阿维菌素混配对稻飞虱高效,但难以有效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而吡蚜酮与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但后期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一般。在水稻生产实践中,使用三氟苯嘧啶与氯虫苯甲酰胺或溴氰虫酰胺混配,可有效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氟苯嘧啶 多靶标杀虫剂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稻飞虱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对水稻稻飞虱及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被引量:8
2
作者 唐涛 马明勇 +1 位作者 符伟 王培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5-221,共7页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10%三氟苯嘧啶SC、10%溴氰虫酰胺SC与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能有效控制稻飞...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10%三氟苯嘧啶SC、10%溴氰虫酰胺SC与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5.12%~100.00%,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09%~99.12%和78.34%~95.71%。10%三氟苯嘧啶SC、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高效,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效果很差;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94%~97.76%和74.91%~93.56%,药后15~30 d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8.23%~43.14%和35.34%~42.71%、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0.04%~48.06%和13.62%~34.78%。10%溴氰虫酰胺SC对稻飞虱有一定效果却难以控制其危害,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33.28%~62.11%,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51%~96.60%和86.51%~95.26%。综上,建议在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发生做好监测预报的基础上,采用如下措施:若只有稻飞虱发生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只需使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25 g/hm^2即可;若稻飞虱发生较轻未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达到防治指标,则只需使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45 g/hm^2即可;当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均达到防治指标时,建议于稻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或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盛发期施用1次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 34.5 g/hm^2,对水450~750 L/hm^2茎叶均匀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氟苯嘧啶 溴氰虫酰胺 稻飞虱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与应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国 于居龙 +5 位作者 庄义庆 姚克兵 方继朝 郭慧芳 赵来成 束兆林 《农学学报》 2019年第4期32-38,共7页
明确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对田间主要天敌蜘蛛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75 mL/hm^2(低剂量)、150mL/hm^2(中剂量)和225 mL/hm^2(高剂量)3个剂量处理,... 明确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对田间主要天敌蜘蛛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75 mL/hm^2(低剂量)、150mL/hm^2(中剂量)和225 mL/hm^2(高剂量)3个剂量处理,设25%吡蚜酮悬浮剂300 mL/hm^2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90 g/hm^2为对照药剂处理,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每处理3次重复,于稻飞虱若虫盛期喷雾施药。结果表明:与对照药剂相比,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稻飞虱的杀虫活性最高。田间调查结果显示,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低、中、高剂量处理药后14天对白背飞虱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95.16%、96.78%和100.00%;对褐飞虱药后14天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90.29%、96.07%和93.81%。高剂量试验药剂对稻田蜘蛛有一定影响,药后21~35天田间蜘蛛总数有所下降;中、低剂量试验药剂对田间蜘蛛影响较弱,至药后35天蜘蛛总数才微弱下降,对蜘蛛的安全性要优于对照药剂吡蚜酮及噻虫嗪。综上,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对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期,对天敌蜘蛛的影响较小,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 蜘蛛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药三氟苯嘧啶在土壤中的吸附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家慧 欧晓明 +2 位作者 欧将 杨志富 吴道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71-2376,共6页
为杀虫剂三氟苯嘧啶合理使用准则的制定和环境安全性评价,本文选择湖南红壤、北京潮土和吉林黑土等3种代表性土壤,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三氟苯嘧啶在土壤中的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在土壤中的吸附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很... 为杀虫剂三氟苯嘧啶合理使用准则的制定和环境安全性评价,本文选择湖南红壤、北京潮土和吉林黑土等3种代表性土壤,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三氟苯嘧啶在土壤中的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在土壤中的吸附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很好地拟合,其在湖南红壤、北京潮土和吉林黑土中的吸附系数KF值分别为1.24、2.02和6.63,其ΔG变化绝对值分别为0.093、1.642和4.438,均小于10kJ·mol^-1,说明三氟苯嘧啶在土壤中的吸附以物理作用为主。三氟苯嘧啶在土壤中的吸附与土壤理化性质和药剂本身结构有关,其中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黏粒含量对吸附的影响最显著,沙粒的影响次之,而土壤pH值和粉粒含量对吸附的影响最小,说明有机质含量和黏粒含量是三氟苯嘧啶在土壤中吸附的主导支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氟苯嘧啶 吸附 自由能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新型杀虫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效果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封云涛 郭晓君 +2 位作者 李娅 庾琴 张润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4-337,346,共5页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并在田间进行了防治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3种新型药剂中,双丙环虫酯和氟吡呋喃酮对苹果黄蚜的毒力较高,LC_(50)分别为3.16 mg/L和23.58 mg/L,三氟苯嘧啶毒力较低,LC_(50)为32...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并在田间进行了防治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3种新型药剂中,双丙环虫酯和氟吡呋喃酮对苹果黄蚜的毒力较高,LC_(50)分别为3.16 mg/L和23.58 mg/L,三氟苯嘧啶毒力较低,LC_(50)为329.92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均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和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各处理3~7 d防效为82.19%~93.45%,药后30 d防效达到78.91%~87.92%;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2.5 mg/kg和4.2 mg/kg处理药后3~7 d防效为94.64%~97.04%,药后21 d防效仍可达88%以上。因此,3种新型药剂均可以用于防治苹果黄蚜,田间使用时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双丙环虫酯2.5~4.2 mg/kg,氟吡呋喃酮113~170 mg/kg,三氟苯嘧啶28~8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黄蚜 氟吡呋喃酮 三氟苯嘧啶 双丙环虫酯 毒力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氟苯嘧啶在5种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附行为 被引量:1
6
作者 缪心忆 范添乐 +3 位作者 崔佳佳 包鑫 孟志远 陈小军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7-244,共8页
为研究三氟苯嘧啶的吸附-解吸附特性,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三氟苯嘧啶在采集于吉林通化、江苏扬州、江西萍乡、广西南宁和海南海口等地的5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行为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符合Elov... 为研究三氟苯嘧啶的吸附-解吸附特性,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三氟苯嘧啶在采集于吉林通化、江苏扬州、江西萍乡、广西南宁和海南海口等地的5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行为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符合Elovich模型,吸附和解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常数在1.886~7.626。温度的升高更有利于吸附,土壤对三氟苯嘧啶的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随着溶液中pH值的升高,土壤对三氟苯嘧啶的吸附能力逐渐下降。除广西南宁黏壤土外,三氟苯嘧啶在5种土壤中的解吸附过程中存在滞后现象,不易在土壤中长期积累,具有一定的迁移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氟苯嘧啶 土壤 吸附 解吸附 动力学模型 等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氟苯嘧啶在扬稻6号和南粳46水稻上的内吸与传导能力比较
7
作者 徐王瑾 杨春梅 +3 位作者 缪心忆 范添乐 孟志远 陈小军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8-646,共9页
三氟苯嘧啶属于新型介离子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叶蝉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能力。为明确三氟苯嘧啶在不同类型水稻上的内吸传导能力以及为其减量控害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以扬稻6号和南粳46为供试水稻,分别通... 三氟苯嘧啶属于新型介离子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叶蝉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能力。为明确三氟苯嘧啶在不同类型水稻上的内吸传导能力以及为其减量控害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以扬稻6号和南粳46为供试水稻,分别通过水培法、浸叶法探究了三氟苯嘧啶在不同类型水稻上的内吸传导能力。水培法研究结果表明,扬稻6号根部对三氟苯嘧啶的吸收能力强于南粳46,但向顶传导能力显著不及南粳46。浸叶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水稻的根部都未检出三氟苯嘧啶,扬稻6号的叶和茎中三氟苯嘧啶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南粳46,但药剂向下传导能力差异不明显。本研究表明,三氟苯嘧啶能被两种水稻的根和叶吸收,并具有优异的向顶传导能力,但向下传导能力较弱。三氟苯嘧啶在南粳46中向顶和向下的传导能力均优于其在扬稻6号中的传导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氟苯嘧啶 扬稻6号 南粳46 水稻 内吸传导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