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2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变吸附相密度的深部煤层气吸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1
作者 石军太 吉义天宇 +4 位作者 贺甲元 陈明 黄红星 王凯 张硕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8,共12页
深部煤层处于高温高压环境,甲烷呈超临界态,实验获得过剩吸附量与实际的绝对吸附量存在较大偏差,二者之间的校正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校正系数中的吸附相密度大多采用了饱和液相密度或van der Waals密度这一定值,与甲烷吸附相密度随压... 深部煤层处于高温高压环境,甲烷呈超临界态,实验获得过剩吸附量与实际的绝对吸附量存在较大偏差,二者之间的校正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校正系数中的吸附相密度大多采用了饱和液相密度或van der Waals密度这一定值,与甲烷吸附相密度随压力和温度变化的事实不符。本研究首先基于前人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建立了深部煤层中甲烷吸附相密度随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数学模型;然后提出了吸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优选出了考虑变吸附相密度的深部煤层气吸附解吸模型;最后进行了实例应用。研究表明,甲烷吸附相与游离相的密度差随压力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上升并逐渐趋于一定值,随温度呈指数型渐进下降趋势;考虑变吸附相密度的深部煤层气吸附解吸模型,借助8个误差函数优选而来,可以准确表征深部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对于目标深部煤层气藏,Langmuir-Freundlich模型为最优的吸附解吸模型。研究成果可为深部煤层气藏类型划分、不同气体含量占比评价及排采制度优化确定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吸附相密度 吸附模型 过剩吸附量 绝对吸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醇吸附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的气敏机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海燕 李琦 +2 位作者 王梓臻 文豪 刘丹凤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4,共10页
化学电阻气体传感器对于空气质量、食品检测和人体呼吸有着重要作用.传感器上修饰物硫醇与待测的VOCs之间吸附的气敏机理分析是选择硫醇、预测吸附能力与特异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11-巯基-1-十一醇(MUD)和4-甲氧基苄硫醇(MTT)两种常... 化学电阻气体传感器对于空气质量、食品检测和人体呼吸有着重要作用.传感器上修饰物硫醇与待测的VOCs之间吸附的气敏机理分析是选择硫醇、预测吸附能力与特异性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了11-巯基-1-十一醇(MUD)和4-甲氧基苄硫醇(MTT)两种常见的硫醇与六种典型的VOCs(乙醇ETN、异丙醇IPA、丙酮ACN、正己烷HXN、甲苯TLN、苯甲醛BND),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其表面静电势(ESP)并建立气体吸附模型.在气体吸附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其吸附能,并分析其弱相互作用,从微观角度解释气体吸附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具有羟基的MUD分子对同样有羟基的气体(如ETN、IPA)能够以氢键的方式吸附,具有较强的选择效果;具有苯环的MTT分子与具有苯环结构的气体分子(如TLN、BND)吸附时会在苯环之间形成π-π堆积,基于色散作用进行吸附,这表明MTT分子对具有苯环结构的气体有着较强的吸附作用.研究发现其色散作用吸附的强弱与分子的表面ESP绝对值有关.本文对于传感器表面修饰物吸附气体的气敏机理进行了探究,并对表面修饰物的选择和实验结果预测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醇 VOCS DFT 表面静电势 气体吸附模型 弱相互作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锂体系中D401螯合树脂对Ca^(2+)、Mg^(2+)的吸附机理及行为
3
作者 杜金晶 马嘉艺 +5 位作者 李小鹏 王东博 冯笑 朱军 左恒 王斌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盐湖副产物粗制磷酸锂因杂质钙镁含量超标而无法充当合成磷酸铁锂的锂源,并且经过初步沉淀除杂后,杂质钙镁含量仍不达标,钙镁的去除难度随之增大。对此,本文模拟同等比例磷酸锂溶液体系,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D401螯合树脂对其中的钙... 盐湖副产物粗制磷酸锂因杂质钙镁含量超标而无法充当合成磷酸铁锂的锂源,并且经过初步沉淀除杂后,杂质钙镁含量仍不达标,钙镁的去除难度随之增大。对此,本文模拟同等比例磷酸锂溶液体系,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D401螯合树脂对其中的钙镁的吸附效果,发现D401螯合树脂对磷酸盐体系中的钙镁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吸附,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可自发进行,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受微观颗粒内扩散和化学反应协同控制;当动态吸附溶液流速为12 BV/h时,钙镁去除率分别为66.67%、70.25%,锂损失率为1.22%,该研究对D401螯合树脂深度脱除磷酸锂中的钙镁杂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锂 等温吸附模型 吸附动力学 离子交换 除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饱和煤层气藏储量平均地层压力和采出率计算方法
4
作者 石军太 张硕 +4 位作者 黄红星 曹运兴 陈明 王凯 吉义天宇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91-4007,共17页
原始地质储量是煤层气开发的物质基础,平均地层压力和采出率是煤层气开采的主要评价指标。目前欠饱和煤层气藏原始地质储量评价方法多基于煤层气和水相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孔隙率和饱和度的变化,应用拟偏差系数Z^(*)将吸附气等效为游离气... 原始地质储量是煤层气开发的物质基础,平均地层压力和采出率是煤层气开采的主要评价指标。目前欠饱和煤层气藏原始地质储量评价方法多基于煤层气和水相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孔隙率和饱和度的变化,应用拟偏差系数Z^(*)将吸附气等效为游离气,所需参数众多,计算过程复杂;煤层气藏平均地层压力计算方法除了考虑气相的产出,还考虑了水相的产出,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循环迭代计算气体偏差系数Z,计算过程繁琐。实际上,对于欠饱和煤层气藏,无需具备众多参数,计算过程也无需循环迭代计算气体偏差系数。首先基于欠饱和煤层气藏吸附气物质平衡原理,直接采用吸附气剩余储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包括Langmuir-Freundlich(L-F)吸附模型和基于微孔填充的Dubinin-Astakhov(D-A)吸附模型,建立了欠饱和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然后基于此物质平衡方程,进行线性化处理,形成了欠饱和煤层气藏中煤层气原始地质储量的评价方法、平均地层压力计算方法和煤层气采出率计算方法;最后进行方法验证和实例应用。研究表明:提出的欠饱和煤层气藏储量和平均地层压力计算方法仅需少量吸附模型参数和生产过程中2次以上的测压数据及对应的累计产气量数据,即可评价出欠饱和煤层气藏中煤层气的原始地质储量和平均地层压力,并预测给定废弃压力下的煤层气采出率,计算过程简便,所需参数较少,节省了运算所需时间,并且精度满足矿场要求,便于大范围推广应用。基于概念数值模拟模型生成的生产动态数据,应用提出的储量计算方法评价的储量与数值模拟输出结果的相对误差为–0.762577%,评价的拟稳态期平均地层压力与数值模拟输出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在–0.60%~0.25%,验证了本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对不同吸附模型的实例井进行应用并分析,储量评价结果与实际矿场认知相符;计算得到的平均地层压力曲线穿过了矿场实际关井测压压力点;给定煤层气藏废弃压力2、1.5、1 MPa,计算出煤层气井A的采出率分别为46.65%、55.54%和66.65%,煤层气井B的采出率分别为57.49%、65.05%和73.96%,对现场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储量已知的欠饱和煤层气藏,无需实测平均地层压力数据即可计算出煤层气藏平均地层压力,相比于常规测量平均地层压力方法,本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研究成果可用于评估煤层气剩余储量、评价煤层气井产能和判断井间干扰情况,对气井生产动态分析、开发方式论证及排采制度优化等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饱和煤层气藏 储量 平均地层压力 采出率 物质平衡原理 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果渣膳食纤维对丙烯酰胺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崔蔚然 吕孟玲 +3 位作者 白红雨 孙悦 王慧 邵美丽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1-368,共8页
本文旨在探究沙棘果渣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吸附丙烯酰胺(Acrylamide,AA)的影响因素和吸附稳定性,同时利用等温吸附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沙棘果渣DF吸附AA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沙棘果渣DF添加量增加、吸附时间延长,吸附率不... 本文旨在探究沙棘果渣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吸附丙烯酰胺(Acrylamide,AA)的影响因素和吸附稳定性,同时利用等温吸附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沙棘果渣DF吸附AA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沙棘果渣DF添加量增加、吸附时间延长,吸附率不断增大;随着AA浓度、体系温度、体系pH增加,吸附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沙棘果渣DF添加量8 mg/mL、AA 4μg/mL、pH5、温度35℃、作用时间8 h时,吸附率最大,此时吸附量为44.8μg/g。且沙棘果渣DF-AA复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内外稳定性。在胃环境中,当pH1.5~2.5、消化时间1~2 h时,沙棘果渣DF-AA复合物比较稳定,AA释放率为0~12.28%;在肠环境中,胆盐浓度0.1%,消化时间3 h时,沙棘果渣DF-AA复合物稳定性最好,AA释放率为14.75%。另外,Langmuir(R^(2)=0.93)、Freundlich(R^(2)=0.90)2种等温吸附模型及拟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4)均能够很好地拟合沙棘果渣DF吸附AA过程,表明该吸附过程既存在物理吸附,又存在化学吸附。本研究可为沙棘DF在AA吸附脱毒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果渣膳食纤维 丙烯酰胺 吸附 体外模拟消化 等温吸附模型 吸附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吸附气密度模型及气体吸附行为再认识 被引量:1
6
作者 武守亚 梁卫国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5-1126,共12页
明确煤层吸附气密度是研究煤层气吸附特征及煤层气真实含气量的基础,而现有吸附气密度计算方法未体现温度、压力的影响。鉴于此,采用气体分子间、气固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理论,构建了近壁面处气体密度非均匀分布模型,进而获得了吸附厚度... 明确煤层吸附气密度是研究煤层气吸附特征及煤层气真实含气量的基础,而现有吸附气密度计算方法未体现温度、压力的影响。鉴于此,采用气体分子间、气固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理论,构建了近壁面处气体密度非均匀分布模型,进而获得了吸附厚度与吸附层数计算方程,推导了吸附气密度计算模型,从而建立了吸附量计算模型。所建模型的可靠性通过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以及吸附物理实验结果的验证。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吸附气密度受气固相互作用强度、温度、压力的影响:煤体对气体吸附能力越强,气固相互作用强度越大,近壁面处气体密度越大,吸附气密度越大,吸附层数越大;距壁面1个分子层区域内为强吸附区域,强吸附区域内吸附行为主控因素是气固相互作用;距离孔隙壁面大于1个分子层吸附区域为弱吸附区域,强吸附区域内吸附行为主控因素是外压作用。随着压力升高,近壁面处气体密度增加,且气体吸附过程为优先填充强吸附区域,后填充弱吸附区域。吸附气密度与游离气密度均随压力升高而增大,但吸附层数减小。过剩吸附量在吸附气密度与吸附层厚度的综合作用下随压力升高呈现下降或稳定趋势。吸附气密度与游离气密度、吸附层数、吸附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呈现降低趋势。降压和增温能够有效解吸距壁面大于0.2 nm范围内的吸附气,然而距壁面小于0.2 nm范围内气体吸附行为唯一控制因素是气固相互作用,通过减弱气固相互作用强度能够进一步增加气体解吸量。此外,温度升高和压力增大引起气体吸附层数下降是深部煤层吸附气占比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吸附气密度 吸附模型 气固相互作用 吸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金属催化煤热解制备CNT复合材料用于吸附罗丹明B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影 汤孟菲 +4 位作者 王莹 张传芳 张国杰 刘俊 赵钰琼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85-3996,共12页
煤热解制备高比表面积和高微孔率碳纳米管(CNT)复合材料过程中,KOH相比于Ba(OH)2和NaOH催化剂具有更强碱性,能够释放煤中大量碳源和促进CNT的生长和开口状结构形成。为了减少强碱性对CNT结构的崩解,以尿素协同掺杂改善碱性和孔结构,以... 煤热解制备高比表面积和高微孔率碳纳米管(CNT)复合材料过程中,KOH相比于Ba(OH)2和NaOH催化剂具有更强碱性,能够释放煤中大量碳源和促进CNT的生长和开口状结构形成。为了减少强碱性对CNT结构的崩解,以尿素协同掺杂改善碱性和孔结构,以提高微孔率和CNT表面氮氧官能团的吸附位点。本文以烟煤为碳源,利用不同碱性金属作为催化剂制备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了碱性金属对CNT生长的影响以及碱金属与尿素协同作用对罗丹明B去除的影响,探讨了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和热力学模型。吸附过程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基于范霍夫方程计算表明该吸附是一个吸热的、自发的、不可逆的过程。最佳复合材料NCNT-K在323K时可达到最大吸附量,为598.09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吸附 罗丹明B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F-67/羊毛织物制备及对活性蓝222吸附性能
8
作者 高文超 刘秀明 +1 位作者 李秋瑾 房宽峻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58,共5页
ZIF-67是Co^(2+)和2-甲基咪唑桥连形成的纳米材料,用于污染物的吸附分离,但粉末状ZIF-67存在静电作用强、在液相中难分离和回收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采用羊毛织物作为基底材料负载ZIF-67颗粒,用于印染废水中活性染料的吸附。通过原... ZIF-67是Co^(2+)和2-甲基咪唑桥连形成的纳米材料,用于污染物的吸附分离,但粉末状ZIF-67存在静电作用强、在液相中难分离和回收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采用羊毛织物作为基底材料负载ZIF-67颗粒,用于印染废水中活性染料的吸附。通过原位生长法成功制备ZIF-67/羊毛织物(ZW),进而探究ZW对活性蓝22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延长吸附时间、增加ZW用量、降低Na Cl浓度和p H值时,ZW均可表现出对活性蓝222较好的吸附性能。动力学试验测得ZW对活性蓝222的吸附量为3.30 mg/g。其准二级动力学、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模型等说明活性蓝222以单分子层沉积的形式吸附在ZW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67 羊毛织物 活性染料 吸附 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脉冲电场对麦麸吸附亚硝酸钠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来思彤 崔清亮 +3 位作者 孙元琳 刘瑞 张燕青 孙静鑫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8-253,共6页
亚硝酸钠作为食品添加剂,被称为国际上公认的一级致癌物。为探究高压脉冲电场对麦麸吸附亚硝酸钠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利用高压脉冲电场对麦麸进行处理,解析麦麸吸附亚硝酸钠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麦麸对亚硝酸钠的吸附在120 mi... 亚硝酸钠作为食品添加剂,被称为国际上公认的一级致癌物。为探究高压脉冲电场对麦麸吸附亚硝酸钠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利用高压脉冲电场对麦麸进行处理,解析麦麸吸附亚硝酸钠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麦麸对亚硝酸钠的吸附在120 min后达到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过程,说明该吸附过程既存在物理吸附,又存在化学吸附。麦麸吸附亚硝酸钠的反应为非自发进行,升高温度提高了麦麸对亚硝酸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有利于提高麦麸对亚硝酸钠的吸附能力。随电场强度由10 kV/cm增加至40 kV/cm,麦麸对亚硝酸钠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分别增加10.91%、12.82%。但当电场强度由40 kV/cm增加至50 kV/cm,麦麸对亚硝酸钠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分别下降7.46%、16.45%。因此,40 kV/cm的脉冲电场可应用于提高麦麸对亚硝酸钠的吸附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为麦麸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脉冲电场 麦麸 亚硝酸钠 吸附动力学模型 等温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作为土壤改良剂吸附黄土高原红黏土中的磷
10
作者 高江奇 段润斌 +3 位作者 逯新宇 李育珍 孙曜 朱冰姿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3,共10页
【目的】为应对黄土高原及类似环境敏感地区的土壤磷污染,开发粉煤灰回用技术。【方法】通过批处理实验,将粉煤灰作为改良剂,系统研究投加量、pH、初始磷浓度、时间和温度对不同比例粉煤灰改良的红黏土吸附磷的影响。【结果】吸附等温... 【目的】为应对黄土高原及类似环境敏感地区的土壤磷污染,开发粉煤灰回用技术。【方法】通过批处理实验,将粉煤灰作为改良剂,系统研究投加量、pH、初始磷浓度、时间和温度对不同比例粉煤灰改良的红黏土吸附磷的影响。【结果】吸附等温模型、动力学模型及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粉煤灰的添加显著提高了红黏土对磷吸附的最大容量,加快了红黏土磷吸附反应速率并改变了吸附动力学机理,提高了吸附过程的自发性。该研究为解决黄土高原红黏土磷污染与粉煤灰可持续处置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模型 吸附性能 黏土矿物 黄土 Weber-Morri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中放射性核素电迁移实验的多重耦合数学模型
11
作者 李小杰 谭凯旋 +4 位作者 刘龙成 李咏梅 李春光 邹智 柳琪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7-275,共9页
花岗岩是高放射性废物处置库的首选介质屏障,获取花岗岩中核素迁移参数是处置库安全评价的基础。本工作旨在以电迁移实验获取的完整花岗岩中核素迁移的数据为基础,并以此建立动力学吸附-对流-弥散的多重耦合数学模型。以拉普拉斯变换求... 花岗岩是高放射性废物处置库的首选介质屏障,获取花岗岩中核素迁移参数是处置库安全评价的基础。本工作旨在以电迁移实验获取的完整花岗岩中核素迁移的数据为基础,并以此建立动力学吸附-对流-弥散的多重耦合数学模型。以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得到核素在完整花岗岩多孔隙介质当中标准化浓度的解析解,并应用MATLAB中的最小二乘法汇编数据拟合程序,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本模型相比其他模型更具普适性,不论是中强吸附核素还是弱吸附核素,都能更好地解释核素离子在完整花岗岩岩芯中的迁移机理。应用该模型分析I−和Sr^(2+)的电迁移实验数据,得到I−在无电场条件下的D_(m)^(e)值为(2.25±0.35)×10^(−14) m^(2)/s,Sr^(2+)在无电场条件下的D_(m)^(e)值为(4.80±0.31)×10^(−13) m^(2)/s。此外,该模型还可以估算一级吸附速率系数β,进而解释核素离子在完整花岗岩中的吸附阻滞机制。同时,通过分析突破曲线的斜率和弯曲度,能够深入理解非线性吸附的迁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吸附-对流-弥散模型 非线性吸附 阻滞 数学模型 放射性核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改性NaY分子筛对高湿度下甲苯的吸附研究
12
作者 李胜 孟杰 +2 位作者 刘经伟 高丙莹 姚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21,共9页
针对潮湿条件下分子筛对VOCs吸附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采用盐酸和柠檬酸分别对NaY分子筛进行脱铝改性,制备出高性能抗水性NaY分子筛。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N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表征手段,考察改... 针对潮湿条件下分子筛对VOCs吸附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采用盐酸和柠檬酸分别对NaY分子筛进行脱铝改性,制备出高性能抗水性NaY分子筛。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N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表征手段,考察改性前后NaY分子筛骨架结构、比表面积、元素含量等变化情况。同时,进行静态水蒸气和潮湿条件下动态甲苯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样品对静态水蒸气的吸附量逐渐降低。相对湿度(RH)为80%时,0.5M-CA-NaY分子筛的改性效果最佳,甲苯的穿透时间和饱和吸附量分别是未改性前的6倍和4.3倍。吸附动力学模型表明改性前后NaY分子筛的吸附过程主要以单层吸附为主。吸附-脱附5次后,0.5M-CA-NaY分子筛展现了优异的再生性能,仍然具有95%以上的循环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Y分子筛 脱铝改性 动态吸附 动力学模型 再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灰滤材磷素吸附性能研究
13
作者 余子俊 俞佳航 +6 位作者 朱骏逸 侯存 屈智超 牛文娟 艾平 冯耀泽 刘念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8-2040,共13页
以生物质灰为原料,短时高温烧结制得孔隙发达、化学性能稳定的新型块体滤材,并对其磷素吸附性能及所涉动力学、热力学行为展开研究.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磷素初始浓度或反应温度、较长吸附时间或较低固液比下,生物质灰滤材对磷... 以生物质灰为原料,短时高温烧结制得孔隙发达、化学性能稳定的新型块体滤材,并对其磷素吸附性能及所涉动力学、热力学行为展开研究.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磷素初始浓度或反应温度、较长吸附时间或较低固液比下,生物质灰滤材对磷素的单位吸附量更高,其中固液比为影响滤材磷吸附的主控因素.当磷素初始浓度为90mg/L、反应温度55℃、吸附时间1250min、pH=3、固液比为1:200(g:mL)时,该滤材单位吸附量最高可达7.72mg/g.生物质灰滤材表面呈非均质结构,对磷素的吸附以多层物理吸热吸附为主,单层或多层化学自发吸附为辅.在动态吸附条件下,该滤材磷素单位吸附量可达椰壳生物炭、陶粒、天然沸石3种常见商用滤材的9.8、22.27、27.22倍,显示出良好吸附性能,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实现生物质灰消纳与循环利用,极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灰 滤材 磷素 吸附 动力学模型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模型的重金属吸附树脂穿透曲线预测
14
作者 许慕舰 计成汉 +4 位作者 袁岭 孔德洋 张孝林 吕路 张炜铭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61,共8页
树脂固定床吸附工艺在含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中广泛应用,穿透曲线是其设计和优化的重要依据。当前,穿透曲线主要通过拟合柱实验数据获取经验模型参数来模拟,但该方法耗时耗力,且无法量化传质系数与多个影响因素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数据挖... 树脂固定床吸附工艺在含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中广泛应用,穿透曲线是其设计和优化的重要依据。当前,穿透曲线主要通过拟合柱实验数据获取经验模型参数来模拟,但该方法耗时耗力,且无法量化传质系数与多个影响因素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数据挖掘建立数据集,以Thomas模型参数k_(Th)和q_(0)为预测目标,训练并评价了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GBDT)和自适应增强(AdaBoost)4种机器学习(ML)模型,构建了AdaBoost-Thomas混合模型预测重金属吸附树脂固定床穿透曲线。结果表明,AdaBoost模型在预测k_(Th)和q_(0)中表现优异,其测试集上的R2分别为0.755和0.832。AdaBoost-Thomas混合模型对重金属吸附树脂固定床穿透曲线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相比传统方法,该模型能够在无柱实验数据支撑下,实现固定床穿透曲线快速、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树脂 重金属吸附 穿透曲线预测 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氢离子对离子型稀土浸矿影响的离子交换模型
15
作者 施永辉 龙平 +3 位作者 罗嗣海 王观石 黄颖 刘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3-653,共11页
采用Kerr模型量化描述浸矿剂阳离子和氢离子竞争交换镧离子,探究氢离子对稀土离子浸出的影响,构建了考虑氢离子影响的离子交换模型,并通过等温平衡批试验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镧离子浸出过程存在临界氢离子浓度,当加入溶液的氢... 采用Kerr模型量化描述浸矿剂阳离子和氢离子竞争交换镧离子,探究氢离子对稀土离子浸出的影响,构建了考虑氢离子影响的离子交换模型,并通过等温平衡批试验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镧离子浸出过程存在临界氢离子浓度,当加入溶液的氢离子浓度小于临界氢离子浓度时,镧离子不会浸出,但消耗氢离子,且平衡后氢离子浓度可以视为定值。对于本文所选的PN和XF矿样,平衡后氢离子浓度分别可取1×10^(-6.8)mol/L和1×10^(-6.3)mol/L。提出的模型能较好地计算浸出液中镧离子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其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970和0.600。结合提出的模型和试验数据,揭示了氢离子对镧离子浸出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氢离子对矿土表面改性、氢离子通过离子交换作用浸出镧离子和存在可交换态氢离子消耗浸矿剂阳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临界氢离子浓度 离子交换模型 竞争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破碎预处理后大孔树脂吸附橙子多酚的传质新机制
16
作者 赵欣宇 韩永斌 +1 位作者 刘东锋 陶阳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2-41,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强度超声预处理对大孔树脂吸附橙子多酚传质特性的影响,并结合孔隙体积与表面扩散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揭示大孔树脂吸附传质机制。结果表明,经302.2W/L高强度超声预处理30 min,树脂粒径较未超声预处理树脂缩...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强度超声预处理对大孔树脂吸附橙子多酚传质特性的影响,并结合孔隙体积与表面扩散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揭示大孔树脂吸附传质机制。结果表明,经302.2W/L高强度超声预处理30 min,树脂粒径较未超声预处理树脂缩小了85.8%,表面积是未超声预处理树脂的24.5倍,但树脂的化学性质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同时,未超声预处理的树脂吸附平衡时间为90 min,超声预处理30 min树脂的吸附平衡时间大幅缩短至2 min,但平衡吸附量均无明显差异。短时间超声破碎预处理增强了多酚在树脂固体骨架内的扩散能力(DS),提高了多酚沿树脂骨架表面扩散的传质通量(NAS),增加了表面扩散贡献率比例(surface diffusion contribution percentage,SDCP),但超声破碎树脂至一定粒径后,其NAS和SDCP均降低,且多酚沿树脂内部孔隙液体扩散传质通量(NAP)有所提高,证实树脂吸附多酚的传质机制随着树脂粒径的减小发生了变化,因此,相较超声破碎提高树脂表面粗糙度,破碎缩减吸附传质距离是提高吸附效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表明传质距离是影响树脂吸附效率的重要参数,传质距离的缩短可改变树脂吸附的方式,研究结果可为植物多酚高效精准分离纯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破碎 树脂吸附 橙子多酚 扩散模型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离性能的顺序式模拟移动床结构调控策略
17
作者 李艳 雷美丽 李鑫钢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19-2229,共11页
顺序式模拟移动床切换模式多变,能耗水耗低,可实现多组分、难分离体系的连续性高效分离纯化。前期研究表明,顺序式模拟移动床无法同时兼顾纯度和溶剂消耗等性能,为此计划通过结构调控与优化,提升分离性能,开发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新型操作... 顺序式模拟移动床切换模式多变,能耗水耗低,可实现多组分、难分离体系的连续性高效分离纯化。前期研究表明,顺序式模拟移动床无法同时兼顾纯度和溶剂消耗等性能,为此计划通过结构调控与优化,提升分离性能,开发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新型操作模式。首先选择低聚木糖糖浆作为目标体系,使用DOWEX MONOSPHERE^(TM)99/310 K^(+)树脂作为固定相,完成相应的分离实验及过程模拟,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通过过程模拟对顺序式模拟移动床子步骤进行切换顺序调控和切换模式改型,并比较其产品纯度、收率、水耗等指标。结果表明,新型“循环-进料-洗脱”模式表现优异,可在控制水耗的同时保证较高的纯度和收率,且与传统结构“进料-循环-洗脱”相比,相同操作条件下目标产物的纯度和收率分别提升了33%、37%,水耗下降了2.79 ml/min。此外,不同改型方式也可调控分离性能,提高产品多样性,并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为顺序式模拟移动床的工业化应用与改型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序式模拟移动床 结构调控 数学模拟 分离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形貌纳米Co_(3)O_(4)的表征及其对喹啉的吸附性能
18
作者 王涵 唐克 +4 位作者 洪新 房欣 秦悦 沈硕 李东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6-476,共11页
Co_(3)O_(4)具有吸附位点丰富、稳定性强、易回收等特点,可用于吸附脱除柴油中的碱性含氮化合物。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原料配比制备了2种Co_(3)O_(4)样品(样品1和样品2);采用XRD、FT-IR、SEM、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2种样品进行表... Co_(3)O_(4)具有吸附位点丰富、稳定性强、易回收等特点,可用于吸附脱除柴油中的碱性含氮化合物。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改变原料配比制备了2种Co_(3)O_(4)样品(样品1和样品2);采用XRD、FT-IR、SEM、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2种样品进行表征;同时考察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对Co_(3)O_(4)吸附脱除模拟柴油中喹啉的影响;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建立Co_(3)O_(4)团簇吸附喹啉分子的模型,模拟计算吸附距离、吸附能及喹啉分子尺寸。结果表明:2种Co_(3)O_(4)样品均为立方尖晶石结构,样品1为纳米颗粒堆积且无规则堆放形成的球状团簇,样品2为纳米颗粒无规则堆积形成的纳米线形,样品1和样品2的平均孔径分别为21.34和16.13 nm,比表面积分别为30.08和14.42 m^(2)/g,孔体积分别为0.19和0.07 cm^(3)/g;当模拟燃料用量15 mL时,不同吸附温度下样品1的吸附脱氮效果明显优于样品2,且样品1的最佳吸附脱氮条件为: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40 min,吸附剂用量0.6 g。Co_(3)O_(4)中Co^(2+)吸附效果优于Co 3+,2种价态Co对于喹啉配位吸附结构的稳定性与吸附能力均优于π络合吸附,这是由于喹啉分子尺寸为0.7160 nm×0.4998 nm,可以进入到Co_(3)O_(4)孔结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3)O_(4) 模拟柴油 喹啉 吸附 脱除率 Material Studio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碳化硅沥青界面吸附特性研究
19
作者 宋美俊 高颖 +2 位作者 赵亚军 张晓雄 吕小博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127,共9页
为研究碳化硅微粒(SiC)对沥青的吸附特性,基于分子动力学构建了基质沥青、SiC和SiC沥青界面模型,通过密度、能量和径向分布函数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了不同温度下SiC沥青界面的界面能,以及298 K下沥青各组分在界面处的扩散特... 为研究碳化硅微粒(SiC)对沥青的吸附特性,基于分子动力学构建了基质沥青、SiC和SiC沥青界面模型,通过密度、能量和径向分布函数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了不同温度下SiC沥青界面的界面能,以及298 K下沥青各组分在界面处的扩散特性和吸附选择性,并通过沥青四组分试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结果表明,界面能绝对值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在298 K时达到最大值;在此温度下,轻质组分(饱和分和芳香分)和胶质在SiC沥青界面的扩散效果更好;SiC对沥青组分表现出选择性吸附,胶质和轻质组分在SiC界面会产生聚集效应。沥青四组分试验结果显示,改性后沥青中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的相对含量均降低,沥青质的相对含量增加,SiC对沥青4个组分的选择性吸附提高了沥青的黏度和刚度,这为沥青路用性能的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分子动力学 界面模型 沥青 吸附特性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氨基树脂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
20
作者 谭紫燏 孙剑 +4 位作者 刘绍刚 刘雪虎 董慧峪 刁开盛 谢婷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139,共8页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氨基大孔交联吸附树脂,并考察其对水中重金属Cu(Ⅱ)、Pb(Ⅱ)、Cd(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树脂吸附重金属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的主要限速步骤为颗粒内扩散。对Cu(Ⅱ)、Pb(Ⅱ)和Cd(...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氨基大孔交联吸附树脂,并考察其对水中重金属Cu(Ⅱ)、Pb(Ⅱ)、Cd(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树脂吸附重金属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的主要限速步骤为颗粒内扩散。对Cu(Ⅱ)、Pb(Ⅱ)和Cd(Ⅱ)的等温吸附均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平衡吸附量分别为0.84、0.75和0.52mmol/g;对Cu(Ⅱ)、Pb(Ⅱ)和Cd(Ⅱ)的去除机制是主要配位吸附,由氨基提供吸附位点。在pH=1~6范围内,氨基大孔交联吸附树脂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较好;在0~10mmol/L范围内,该树脂对重金属的吸附量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树脂 吸附树脂 合成 重金属 吸附模型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