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史述略——译者、译本与理论
1
作者 刘洋 文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3,共12页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活动承前启后,形成了繁荣兴盛的局面,不仅将汉诗的域外传播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且为随后汉诗英译事业及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依托时代背景,立足相关史料和史实,围绕译者、译本、理论三方面...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活动承前启后,形成了繁荣兴盛的局面,不仅将汉诗的域外传播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且为随后汉诗英译事业及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依托时代背景,立足相关史料和史实,围绕译者、译本、理论三方面关键要素梳理本时期汉语古诗英译活动的发展脉络,阐释其阶段性特征和整体样貌,以此勾勒并呈现汉语古诗在20世纪上半叶的英译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 英译史 20世纪上半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百年中国典籍英译的多维透视与现实镜鉴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烟朦 孙显斌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0-152,共13页
中国典籍英译是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继而反向助推中国典籍资源传承与利用的重要手段。文章从《中国文献西译书目》《新编中国文献西译书目(1900-2017)》中甄选出1,620条相关单行本条目,运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和文献计量法,绘... 中国典籍英译是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继而反向助推中国典籍资源传承与利用的重要手段。文章从《中国文献西译书目》《新编中国文献西译书目(1900-2017)》中甄选出1,620条相关单行本条目,运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和文献计量法,绘制18世纪上半叶以降近三百年英译作品、译者群体和出版发行的图景。以史为鉴,新时期我国主导的中国典籍英译应规避选题的重复性,契合海外受众的需求,发扬翻译大家的精神并倡导合作翻译,推进国内出版社的国际化及加强与英美出版社的通力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籍 近三百年英译史 可视化分析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学典籍英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梁林歆 李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9,共15页
作为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农耕文明在历史上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生产实践上的优势催生了大批宝贵的、种类繁多的农学文化古籍,对世界农作物种植、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开发影响深远,是现今中国“文化外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农耕文明在历史上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生产实践上的优势催生了大批宝贵的、种类繁多的农学文化古籍,对世界农作物种植、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开发影响深远,是现今中国“文化外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将回顾我国农学典籍英译的发展历程,统计国内与农学典籍英译相关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概况、文本考察、研究主题、理论视角、期刊来源分布等方面梳理农学典籍英译的研究现状。分析发现,当前研究存在诸如译本数量少、文本考察单一、宏观研究欠缺、研究方法传统等问题。据此,本文最后对我国农学典籍的译介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学典籍 典籍英译 文化外译 英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本的海外接受研究——以《诗经》英文全译本为例
4
作者 李广伟 李宝虎 何婷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22,共12页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瑰宝,其英译工作和在海外的接受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译者的诗学观念构成了译本接受的基础性要素;成熟的赞助人体系为译本接受的关键性要素;顺应受众需求则为译本接受的决定性要素。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诗经》 海外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描写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文鹤 孙三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4,共12页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替换四类,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使用进行深度的描写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 英译 翻译策略 替换法 描写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式塔理论视角下中华武术典籍中的文化意象英译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孙刚 殷优娜 李杉杉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6,共12页
中华武术典籍承载着厚重的武术精神和中华文脉,是武术前贤的智慧结晶、武术技法技理的传承精华、武术文化的精髓凝聚,其英译研究对于加速武术典籍的国际传颂、深化武术的国际传播、助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格式塔... 中华武术典籍承载着厚重的武术精神和中华文脉,是武术前贤的智慧结晶、武术技法技理的传承精华、武术文化的精髓凝聚,其英译研究对于加速武术典籍的国际传颂、深化武术的国际传播、助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格式塔理论与中国武术重视整体思维的特点相契合,为武术典籍英译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基于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异质同构原则”“接近性原则”,在系统分析武术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基础上,对武术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空缺、文化缺省、文化约等、文化相通等现象的英译路向展开研究,以期为武术典籍外译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式塔理论 中华武术典籍 文化意象 英译 对外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注释策略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广法 文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共12页
汉语古诗英译注释是诗歌翻译中一个值得挖掘的部分。本文初步回答了汉语古诗英译注释的定义、原因和方法等三个问题,认为翻译注释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实现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注释方法包括词汇、诗句和全诗三个层面的八种方法:本义注释... 汉语古诗英译注释是诗歌翻译中一个值得挖掘的部分。本文初步回答了汉语古诗英译注释的定义、原因和方法等三个问题,认为翻译注释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实现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注释方法包括词汇、诗句和全诗三个层面的八种方法:本义注释法、引申义注释法、语音语法注释法、言外之意注释法、诗句背景注释法、主旨注释法、全诗背景注释法和格律注释法。汉语原诗使用"三化"策略译出之后,诗性语言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但这种损失可以通过使用以上八种注释方法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 翻译注释 注释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翁显良先生翻译观初探 被引量:10
8
作者 包家仁 梁栋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110-114,共5页
翁显良先生认为绘画贵在气韵生动;文学翻译要求意足神完。原文作者的“意态”不仅可译,而且非译出不可。积译时,译者需要“神遇”,领悟作者之意,忘却有形的一切,进行再创作。整个翻译过程要“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形似之效”。译文... 翁显良先生认为绘画贵在气韵生动;文学翻译要求意足神完。原文作者的“意态”不仅可译,而且非译出不可。积译时,译者需要“神遇”,领悟作者之意,忘却有形的一切,进行再创作。整个翻译过程要“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形似之效”。译文必须达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显良 翻译观 古诗英译 文学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国际译评反思 被引量:7
9
作者 谭晓丽 吕剑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87,共7页
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在国内大受好评,被誉为"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的翻译。但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究竟拥有多少热情的读者却不得而知。有影响力的国际译评主导着欧美文化语境中跟阅读翻译作品相关的舆论,影响并形塑着目标读者... 安乐哲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在国内大受好评,被誉为"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的翻译。但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究竟拥有多少热情的读者却不得而知。有影响力的国际译评主导着欧美文化语境中跟阅读翻译作品相关的舆论,影响并形塑着目标读者的阅读选择、阐释策略与价值判断。文章旨在通过论述安乐哲译作的国际译评,并结合译作的网评、销售数字及相关评价,全面分析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并以此为个案来探讨如何改善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质量及其域外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乐哲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国际译评 接受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语言易化策略探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向士旭 文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汉语古诗英译中,译者会遇到译文语言的选择问题:原文为古代作品,其语言与译入语的现代语言有较大的差异,翻译时是将原语译为译入语的古代语言还是现代语言,抑或采用其他变通方法?本文依据自建的《汉语古诗英译数据库》,归纳出拟古法和... 汉语古诗英译中,译者会遇到译文语言的选择问题:原文为古代作品,其语言与译入语的现代语言有较大的差异,翻译时是将原语译为译入语的古代语言还是现代语言,抑或采用其他变通方法?本文依据自建的《汉语古诗英译数据库》,归纳出拟古法和当时化法两种常见的“易化”策略,并对其使用特点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 易化策略 拟古法 当时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成为世界文学?——“椭圆折射”理论与中国古诗海外传播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永安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138,共8页
达姆罗什提出的"椭圆折射"世界文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考虑了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它把民族文学通过折射进入世界文学空间看成必然,把世界文学看成原语文化与宿主... 达姆罗什提出的"椭圆折射"世界文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考虑了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它把民族文学通过折射进入世界文学空间看成必然,把世界文学看成原语文化与宿主文化的混合物,为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描绘了清晰的路径。这一理论有助于克服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空间时遇到的原作本质主义阻碍,对促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闻一多认为小畑薰良的英译唐诗把灵芝变成了黑菌,是对原作的亵渎,这是原作本质主义的典型体现。而事实上,正是大量这一类英译中国古诗,在异文化空间里蓬勃生长,增强了世界文学的中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椭圆折射 达姆罗什 中国古诗英译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典籍英译过程中的考辨——兼与卓振英和杨秋菊两位先生商榷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文源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04-108,共5页
英译中国古代典籍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将典籍译成英文之前,译者首先会在汉语理解的层面上面临大量疑难问题,对其严肃认真地进行考辨势在必行。笔者在分析了卓振英与杨秋菊两位先生提出的“训诂”、“互文观照”、“考据”三... 英译中国古代典籍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将典籍译成英文之前,译者首先会在汉语理解的层面上面临大量疑难问题,对其严肃认真地进行考辨势在必行。笔者在分析了卓振英与杨秋菊两位先生提出的“训诂”、“互文观照”、“考据”三种考辨方法之后,认为译者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过程实际存在两个连续的翻译阶段,首先是语内翻译阶段,然后才是语际翻译阶段。而在第一个阶段,译者在进行考辨时务必注意吸收古往今来汉语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英译 考辨 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文献之溯源、流布与影响(1736-1921)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烟朦 孙显斌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1-149,共9页
文章基于甄选的《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选目,梳理1921年前的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早期英译文献。根据爬梳到的36种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55部英译文献,相关英译肇始于1736年,翻译重心呈现出从注重科学性到人文性,再到科学性的回归,又表征为... 文章基于甄选的《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选目,梳理1921年前的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早期英译文献。根据爬梳到的36种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55部英译文献,相关英译肇始于1736年,翻译重心呈现出从注重科学性到人文性,再到科学性的回归,又表征为版本考究不足、传教士译者主导、在中国与英国及其殖民地集中出版的特征。这些英译文献助推了欧洲近代科学和社会变革、东学西渐和英美汉学的发展,为李约瑟及其之后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提供了知识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 英译文献 溯源 流布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友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1-127,共7页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意象 意境 英译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可译,非常译”——汪榕培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7
15
作者 朱安博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28,共5页
本文是对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汪榕培教授的访谈录。汪榕培教授长期致力于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英语词汇学、英美文学和中国典籍英译方面颇有建树。在访谈中,汪榕培教授回顾了从事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经历,畅谈了多年来的中国典籍英译... 本文是对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汪榕培教授的访谈录。汪榕培教授长期致力于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英语词汇学、英美文学和中国典籍英译方面颇有建树。在访谈中,汪榕培教授回顾了从事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经历,畅谈了多年来的中国典籍英译方面的一些体会以及自己的翻译思想。汪榕培教授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及其译介工作,是中国典籍翻译界的权威。"译可译,非常译"的观点以及"传神达意"的典籍英译标准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籍英译 “译可译 非常译” 翻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话语与中国话语的建构——以《文心雕龙》首部英文全译本为例 被引量:19
16
作者 胡作友 张丁慧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翻译是两种话语之间的博弈,是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展开的一场争夺话语权的跨文化活动,其背后暗含了两个国家之间地位和实力的角逐,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较量。因此,对外传播中的典籍英译活动,不应单纯停留在传达层面,... 翻译是两种话语之间的博弈,是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展开的一场争夺话语权的跨文化活动,其背后暗含了两个国家之间地位和实力的角逐,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较量。因此,对外传播中的典籍英译活动,不应单纯停留在传达层面,而应通过翻译在目的语话语体系中获取源语话语权,彰显源语社会的话语特色,维护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以《文心雕龙》首部英文全译本为例,译者施友忠精心选材,重铸特色词汇,移译汉字文化,彰显中国文化的底蕴。施友忠打破西方强势话语,通过适宜的传播策略,在异域文化语境中重构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这种精神动力根植于译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源自译者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目前所急需和迫切召唤的也正是这种译者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话语 《文心雕龙》 中国话语 典籍英译 施友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 被引量:12
17
作者 冯全功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7,共11页
中国古典诗词体裁特殊、言简意赅,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诗学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有很多显化现象。本文将这些显化现象总结为四类,即句法显化、语用显化、思维显化和意境显化,涉及人称、数量、时体、典故... 中国古典诗词体裁特殊、言简意赅,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诗学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有很多显化现象。本文将这些显化现象总结为四类,即句法显化、语用显化、思维显化和意境显化,涉及人称、数量、时体、典故、专名、逻辑、比兴、意象、情志等多个方面。显化主要通过在译文中增添相关表述或副文本信息实现,适宜的显化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境,提高译文本身的审美价值与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英译 显化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阐释学”义理与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晓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4-109,共6页
从中国本土阐释学资源中选取诸多义理对典籍翻译的多元阐译现象进行解释,发现中国阐释学思想对该现象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其中境域论论证了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是译者受其最切近层次境域所产生张力的产物,“原意”和“用心”论说明了文... 从中国本土阐释学资源中选取诸多义理对典籍翻译的多元阐译现象进行解释,发现中国阐释学思想对该现象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其中境域论论证了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是译者受其最切近层次境域所产生张力的产物,“原意”和“用心”论说明了文本意义的相对性和确定性,文本的“用心”可被视为翻译阐释的“知识”之界,而“虚心”论则可视为“德性”之界,典籍翻译中双重阐释之界的提出应和了中国两轮哲学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阐释学 典籍翻译 翻译阐释之界 《中庸》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体系简化策略之增添法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汨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5-31,共7页
汉语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当前语境下中国文化外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选择何种翻译策略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古诗英译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考虑的问题。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主要包括易化、多样化... 汉语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当前语境下中国文化外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选择何种翻译策略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古诗英译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考虑的问题。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主要包括易化、多样化和简化三大翻译策略,其中简化策略包括概括法、释义法、替换法、节略法和增添法等五种方法。本文聚焦简化策略中的增添法,首先指出增添法的内涵,进而结合汉语古诗英译语料,从名词意象增添、形容词意象增添、动词意象增添以及短语或短句意象增添等四个方面对增添法进行阐释,最后对译者使用增添法的原因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 英译策略 增添法 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暴力”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作友 刘梦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3-199,共7页
文本没有终极的意义。翻译的主要任务是传达意义,而无法完全准确科学地获取意义则使源文难以逃脱翻译暴力的侵袭。中国典籍文化的深厚性使其在经过译者的理解和再表达后更易遭受种种损伤。翻译暴力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暴力阻碍文化交... 文本没有终极的意义。翻译的主要任务是传达意义,而无法完全准确科学地获取意义则使源文难以逃脱翻译暴力的侵袭。中国典籍文化的深厚性使其在经过译者的理解和再表达后更易遭受种种损伤。翻译暴力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暴力阻碍文化交流,积极暴力促进文化交流。译者无法避免翻译暴力,所以译者的明智之举是切实规避消极暴力,适当采取积极暴力,以便忠实源文精神,守住伦理底线。翻译暴力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之间是矛盾统一的关系,译者应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促进者,而不是阻碍者。译者在典籍英译中要坚决维护中国文化的正面形象,灵活运用积极暴力,增加源文的可译空间,努力促成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使中国文化在异域他乡广为流传,泽披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籍英译 翻译暴力 消极暴力 积极暴力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