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动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左小安 赵学勇 +2 位作者 张铜会 赵丽娅 张继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2-166,共5页
通过回顾植被动态研究的历史,简要概述了植被动态的发展。综述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历年来植被动态的研究现状。研究指出植被动态变化与农牧交错带内气候、自然环境演变、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及土地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前人的研究... 通过回顾植被动态研究的历史,简要概述了植被动态的发展。综述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历年来植被动态的研究现状。研究指出植被动态变化与农牧交错带内气候、自然环境演变、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及土地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前人的研究,根据农牧交错带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应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动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健康以及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其受损及恢复机理,为农牧交错带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植被动态 受损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对传统农牧业的冲击与对策——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皇甫川流域为例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波 赵海霞 +2 位作者 郭卫华 刘辉 张新时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4年第5期97-101,共5页
在皇甫川流域生态及自然地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等政策运行情况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在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皇甫川流域农业现状的相关矩阵分析,研究了当地农牧业在生态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 在皇甫川流域生态及自然地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等政策运行情况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调查。在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皇甫川流域农业现状的相关矩阵分析,研究了当地农牧业在生态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以及面对冲击发展草产业、推行圈养舍饲的必要性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封山禁牧 生态经济链 北方农牧交错带 皇甫川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成因与防治技术 被引量:45
3
作者 廖允成 付增光 +1 位作者 贾志宽 王龙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5-98,共4页
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防治技术等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沙漠化发展最快、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其根本原因在于樵采、过牧、滥垦等人为活动过度。提出农牧交错带防治沙漠化的三大技术体... 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防治技术等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沙漠化发展最快、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其根本原因在于樵采、过牧、滥垦等人为活动过度。提出农牧交错带防治沙漠化的三大技术体系 ,即沙地植被恢复与固沙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 农牧交错带 土地沙漠化 成因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华北克拉通中、西部结构的区域差异性探讨克拉通破坏 被引量:63
4
作者 陈凌 危自根 程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228,共17页
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是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显生宙改造和破坏的重要依据。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网记录的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资料,获得了跨越华北克拉通东、中、西部的3条剖面的岩石圈和上地幔结构图像,揭示了克拉通不同区域深... 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是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显生宙改造和破坏的重要依据。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网记录的远震P波和S波接收函数资料,获得了跨越华北克拉通东、中、西部的3条剖面的岩石圈和上地幔结构图像,揭示了克拉通不同区域深部结构特征的显著差异。与东部普遍减薄的岩石圈(60~100km)相比,中、西部表现出厚、薄岩石圈共存的强烈横向非均匀性,既在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之下保留着厚达200km的岩石圈,又在新生代银川—河套和陕西—山西裂陷区存在厚度<100km的薄岩石圈,差异最大的厚、薄岩石圈仅相距约200km。岩石圈厚度在东、中部边界附近的约100km横向范围内显示出20~40km的迅速增加。岩石圈厚度的快速变化与地表地形从东向西的突然改变以及南北重力梯度带的位置大致吻合,并对应于地壳结构、地幔转换带厚度和660km间断面结构的快速变化。这种从地表到上地幔底部深、浅结构的耦合变化特征表明,东西两侧区域在显生宙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克拉通东部薄的地壳、岩石圈和厚的地幔转换带以及复杂的660km间断面结构可能与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深俯冲及其相关过程对这一地区岩石圈的改造和破坏有关;而中、西部存在显著减薄的岩石圈这一观测结果,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克拉通岩石圈改造和减薄不仅发生在东部,而且可能影响了包括中、西部在内的更广泛的区域。岩石圈薄于100km的中、西部裂陷区可能与先前存在于岩石圈中的局部构造薄弱带相联系。这些古老岩石圈薄弱带可能经历了后期构造事件的多次改造,并在新生代印度—欧亚陆陆碰撞过程中被进一步弱化、减薄,最终造成地表裂陷。另一方面,中、西部总体较厚的地壳、岩石圈以及正常偏薄的地幔转换带表明,同太平洋深俯冲对东部的作用相比,包括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在内的多期热-构造事件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影响相对较弱,不足以大范围改造和破坏高强度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根,从而造成了该地区现今岩石圈结构的高度横向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岩石圈厚度 地幔转换带 古老岩石圈薄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秦作栋 王孟本 薛占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8-172,共5页
山西省晋北地区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近年来,经过大规模、高强度的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呈缩减态势,但全区土地沙化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了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现状及动态变化,重点探讨了晋北... 山西省晋北地区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近年来,经过大规模、高强度的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呈缩减态势,但全区土地沙化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了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现状及动态变化,重点探讨了晋北地区土地沙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旨在为晋北地区预防和治理土地沙化提供参考依据,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化 农牧交错区 晋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上地幔及过渡带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徐光晶 汤吉 +1 位作者 黄清华 上嶋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66-575,共10页
采用远参考道和Robust技术,处理了华北地区14个地磁台站资料,得到了相干度超过0.8的地磁测深响应函数.并将其转换为大地电磁测深的响应函数,获取了10^5~10^7 s周期范围内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应用ρ^+理论对数据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和反演,... 采用远参考道和Robust技术,处理了华北地区14个地磁台站资料,得到了相干度超过0.8的地磁测深响应函数.并将其转换为大地电磁测深的响应函数,获取了10^5~10^7 s周期范围内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应用ρ^+理论对数据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和反演,结果表明417km,850km深度附近可能存在电性间断面.同时采用基于一维最光滑模型的Occam反演方法得到了300~1000km范围的地幔电性结构,并与前人在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华北地区地幔过渡带的电导率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东西两侧表现不同,重力梯度带附近及西侧台站下方过渡带深度的电导率和北美的Tucson地区相当,而华北地区东部的电导率在地幔过渡带范围高出西侧约2~5倍,这很可能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深 华北地区 地幔过渡带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何勇 董文杰 严晓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6-721,共6页
基于2000—2006年(2004年缺)6年MODIS每8d的总生产力资料以及我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牧草的物候观测资料,定量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以及牧草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的年均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总... 基于2000—2006年(2004年缺)6年MODIS每8d的总生产力资料以及我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牧草的物候观测资料,定量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以及牧草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的年均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总初级生产力)从2000—2006年呈现出波动性的变化特征,年平均值为234.45gC.m-2。对该地区植被的GPP与同期气候要素的分析显示,气温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降水其次。对牧草物候期的GPP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牧草的物候期对应的GPP值不同;牧草在开花期时GPP最大,在出苗期和黄枯期时GPP相对较小,但是同一地区牧草的出苗期和黄枯期GPP值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GPP 气候 牧草 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植被与土壤性状的变化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树 温雨金 刘鸿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3-145,149,共4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的内蒙古乌盟一带退耕还林还草有10余年的历史。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探讨了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和年限下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人为控制了苜蓿、沙打旺的种植周期的退耕还草工程使得退耕还草... 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的内蒙古乌盟一带退耕还林还草有10余年的历史。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探讨了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和年限下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人为控制了苜蓿、沙打旺的种植周期的退耕还草工程使得退耕还草后植物群落完全不同于自然群落的演替过程,退耕年限达到6年后严重退化指示植物才大量消失;(2)退耕还林与退耕还草均起到了阻沙作用。但退耕还草在降低土壤砂含量方面效果相对明显;(3)退耕还林还草所带来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与土壤性状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性状的改良与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可能存在相互促进作用。可为制定合理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恢复 植被 土壤 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解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冯丽肖 杜雄 张立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5-162,共8页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现状与问题,选择代表性村庄,采用生产调查方法,对区域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畜牧业是转化农业副产品、无偿利用草场、以残屑食物链增值和环境外部效益支撑的"数量"...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带畜牧业现状与问题,选择代表性村庄,采用生产调查方法,对区域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华北农牧交错区畜牧业是转化农业副产品、无偿利用草场、以残屑食物链增值和环境外部效益支撑的"数量"型畜牧业。通过降低日粮标准的"七成饱"饲养方式增加了近四成的载畜规模。畜牧业外部性表现为草地过牧、农田过收,草地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主要承担者。放牧条件下以青玉米为代表的人工饲草投入,更大程度上加剧草地超载。低效畜牧业的扩张是建立在经济负外部性基础之上。依据畜牧业表象提出将区域畜牧业发展为第一产业主导产业是不切实际的。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高效替代产业的途径解决区域畜牧业外部性问题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带 畜牧业 承载力 负外部性 农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东部复杂的660km相变界面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震 田小波 +2 位作者 聂仕潭 段耀晖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39-2046,共8页
利用华北固定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远震记录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得到华北地区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及厚度的图像.研究结果显示,地幔过渡带上界面(410km间断面)深度起伏变化不大;在华北地区东部,存在较厚的... 利用华北固定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远震记录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得到华北地区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及厚度的图像.研究结果显示,地幔过渡带上界面(410km间断面)深度起伏变化不大;在华北地区东部,存在较厚的地幔过渡带,地幔过渡带下界面(660km间断面)在660km深度附近出现两个不同的界面.造成地幔过渡带增厚并出现两个深度不同的界面的原因可能是存在橄榄岩以外的地幔物质相变,该物质相变拥有与橄榄岩向钙钛矿转变不同的克拉伯龙斜率,太平洋俯冲板块的低温造成两种不同的相变界面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双重660km间断面的范围存在向北西方向延伸的趋势并且向南至少延伸到30°N.本文的结果可为古西太平洋板块向华北俯冲前缘位置的研究提供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过渡带 双层660km间断面 华北 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放牧强度绵羊食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贵河 葛剑 +3 位作者 李军 刘春阳 张英俊 汪诗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3-748,共6页
为探讨华北农牧交错带放牧绵羊的食性与草原退化的关系,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食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Leymus chinens... 为探讨华北农牧交错带放牧绵羊的食性与草原退化的关系,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食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和野韭(Allium ramosum)的数量减少,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马蔺(Iris ensata)的比例增加;绵羊采食的牧草种类和比例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绵羊优先采食羊草、野韭和花苜蓿,其次为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冷蒿,绵羊不喜食克氏针茅和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拒食马蔺。因此,重度放牧改变了羊草群落的植被组成,优质牧草减少,群落演替为冷蒿、克氏针茅和杂类草群落,从而导致了草地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带 放牧强度 绵羊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结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小明 吕苗苗 丁志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5-656,I0001,共13页
通过处理Chin Array计划二期和三期台阵中823个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共获得174 562个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开展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其邻区的地幔转换带结构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地幔转换带的厚度分布。结... 通过处理Chin Array计划二期和三期台阵中823个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共获得174 562个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开展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及其邻区的地幔转换带结构研究,获得了研究区地幔转换带的厚度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幔转换带厚度变化幅值在235—280 km范围内,具有分区特征;阿尔金断裂带东部和汉诺坝火山以北厚的转换带异常可能与冷的岩石圈拆沉有关;河套盆地和阴山造山带附近分布着相对薄的地幔转换带,这可能暗示了该地区存在热的地幔物质上涌或岩浆活动;渤海湾盆地下方厚的地幔转换带异常可能是冷的太平洋板片西向俯冲并滞留于地幔转换带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接收函数 间断面 地幔转换带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农田关键带硝态氮存储与淋失量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肖如 李晓欣 +3 位作者 胡春胜 雷玉平 倪锐 马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46-1557,共12页
更多证据表明,储存在深层包气带中的硝态氮在全球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华北平原农田不同包气带深度(2~50 m)分别采集土柱,分析不同深度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和分布;从资料与文献收集到华北平原不同省区及其县域的42年(1978—2019... 更多证据表明,储存在深层包气带中的硝态氮在全球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华北平原农田不同包气带深度(2~50 m)分别采集土柱,分析不同深度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和分布;从资料与文献收集到华北平原不同省区及其县域的42年(1978—2019年)氮肥投入与农田面积变化数据,计算不同区域(地下水埋深区域和县域)的农田包气带硝态氮存储量。首次利用区县氮肥投入与对应区域包气带硝态氮存储量的比值,即存储率(NR),研究氮肥投入对包气带硝态氮存储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在2~50 m的地下水埋深范围内,随着包气带深度的增加,华北平原农田(粮田与菜地)的单位面积硝态氮存储量也随之增加;2)在2 m、3 m、6 m、10 m、16 m、25 m、40 m和50 m深包气带,粮田硝态氮存储量分别占42年(1978—2019年)氮肥总投入量的14%、18%、26%、30%、33%、35%、38%和39%,菜地硝态氮存储量分别占42年(1978—2019年)氮肥总投入量的15%、20%、28%、32%、34%、36%、40%和41%;3)进入2 m以下地下水的粮田与菜地硝态氮淋失总量分别为675.65万t和199.56万t,分别占粮田与菜地42年(1978—2019年)氮肥总投入的13%和14%。本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农业区高氮肥投入导致大量的硝态氮淋失进入包气带-地下含水层系统,厚包气带对硝态氮截留和存储具有重要作用,在地下水埋深较浅区,高氮肥投入提高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关键带 包气带-地下含水层系统 硝态氮存储量 硝态氮淋失量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实录》看清代1644-179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的农业开发 被引量:3
14
作者 樊星 叶瑜 罗玉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6-1003,共8页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当前很多生态问题与历史农业开发过程是有联系的。从清代顺治朝(1644-1661年)到乾隆朝(1736-1795年)末,该区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农业垦殖扩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清实录》中顺康雍乾四朝(1644-1795...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当前很多生态问题与历史农业开发过程是有联系的。从清代顺治朝(1644-1661年)到乾隆朝(1736-1795年)末,该区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农业垦殖扩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清实录》中顺康雍乾四朝(1644-1795年)清政府对该区进行土地管理与利用的信息,分析该地区农垦区扩张的历史,得出以下结论:(1)四朝以来该区的开垦强度在增大,开垦速度不断加快。乾隆朝新垦速率最快;(2)农耕区的发展呈现新垦区北扩和已垦区内填充式开垦两种形式。从顺治朝到乾隆朝,农耕区界线逐渐北扩,从长城一线以南扩展到太仆寺—多伦—赤峰—围场—敖汉一线境内。开垦界线在雍正朝达到最北,到达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境内,但未达到现代农牧交错带东段北界,这与清初清政府对东蒙地区土地开垦的封禁政策相关;(3)各朝垦殖政策有发展变化,总体来说为厉禁。但在人民生计困难的压力下,面对出关口逃生的流民,政府不得不放松关口的封禁,默许流民进入口外开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 农业开发 清代土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过渡带干旱时空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果华雯 张元伟 +2 位作者 宋小燕 张静 刘国庆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9-85,158,共8页
为识别中国南北过渡带的干旱状况,利用研究区内1960-2015年32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等资料,计算每个站点的逐月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并利用累积距平法等分析中国南北过渡带干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就时间变化而言,干旱强度、干... 为识别中国南北过渡带的干旱状况,利用研究区内1960-2015年32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等资料,计算每个站点的逐月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并利用累积距平法等分析中国南北过渡带干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就时间变化而言,干旱强度、干旱历时以及不同等级的干旱发生频率随时间均呈上升趋势,并且,轻旱在所有等级干旱中占比最重,为55.6%;就季节变化而言,干旱的发生具有季节性规律,春旱的强度最大,且历时较长,夏旱最易发生,秋旱的发生频率总体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值,冬旱的历时值最短;就空间变化而言,研究区内北部相对干旱,南部相对湿润,武都地区和研究区内的河南地区最为干旱,甘肃南部反而是整个研究区最湿润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时空变化 中国南北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过渡带短周期旱涝急转及潜在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雷晓平 宋小燕 +2 位作者 果华雯 马瑞 宋松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43,共13页
本文根据中国南北过渡带32个气象站1960-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short-cycle drought and flood sudden alteration index,SDFAI),采用M-K趋势分析法、R/S分析法、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研究了该区域5~9月内短周... 本文根据中国南北过渡带32个气象站1960-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short-cycle drought and flood sudden alteration index,SDFAI),采用M-K趋势分析法、R/S分析法、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研究了该区域5~9月内短周期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典型旱转涝与涝转旱时期大尺度大气环流特征;采用交叉小波变换对SDFAI潜在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5~6月、6~7月、7~8月、8~9月内旱涝急转均以涝转旱为主,且5~6月和6~7月为旱转涝和涝转旱多发时期;另外各时段年代际旱转涝与涝转旱事件趋势在1990 s出现明显转折,整体呈现“V型”和“倒V型”变化特征。(2)旱涝急转事件在岷江一带、陕南周边地区较为多发;各时段内区域Hurst指数均值分别为0.62、0.62、0.61、0.68,表明过渡带内SDFAI的变化趋势仍会持续至未来一段时期。(3)在典型旱涝急转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涝期“西伸东进,相向而行”,旱期“东退西进,相背而离”,水汽输送条件整体呈现出相反的变化特征。(4)在北极涛动指数(AO)、NINO 3.4区域海温指数(NINO 3.4)、太阳黑子指数(TSNI)、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DO)4项指数中,TSNI对SDFAI变化的影响最强,主要表现为TSNI超前1/4周期;NINO 3.4和PDO次之,对SDFAI以正向驱动为主;AO对SDFAI变化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周期旱涝急转 时空演变特征 中国南北过渡带 大气环流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农牧交错带种植禾本科牧草对土壤N、P、K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郭艳玲 韩建国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4期70-74,共5页
于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塞北草业科学实验站(河北省张家口塞北管理区,沽源),研究种植4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兰茎冰草Agropyron smithii和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Avena sativa对土壤... 于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塞北草业科学实验站(河北省张家口塞北管理区,沽源),研究种植4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兰茎冰草Agropyron smithii和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Avena sativa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试验表明,生长第4年从春季到秋季,多年生牧草草地比燕麦地土壤全氮含量0-10 cm土层中高0.07%,10-20 cm土层中高0.11%,20-30 cm土层中高0.09%。7月由于受施肥的影响,0-20 cm土层燕麦地土壤全磷含量较其它牧草地高,6-9月燕麦地全磷含量均较其它牧草地低,且差异显著。多年生草地间比较,无芒雀麦草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同一生长时期,同一土层多年生牧草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大于燕麦地,且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农牧交错带 禾本科牧草 N P 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