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Granier热消散式探针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针阔叶混交林4种优势树种(马尾松、木荷、锥栗和广东润楠)的树干液流密度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林分的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空气湿度(RH)、土壤含水量)。结...运用Granier热消散式探针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针阔叶混交林4种优势树种(马尾松、木荷、锥栗和广东润楠)的树干液流密度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林分的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空气湿度(RH)、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1)4种优势树种的边材面积(As)与胸径(DBH)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2)各优势树种树干液流均呈现"昼高夜低"单峰曲线,且液流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3)无论湿季还是干季,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水汽压亏缺(VPD)均为控制蒸腾的主要驱动因子;(4)4种优势树种湿季平均日蒸腾量高于干季,马尾松、木荷、锥栗、广东润楠湿季平均日蒸腾量分别为29.52、39.29、30.40、9.41 kg H2O/d,干季分别为20.91、24.84、24.26、8.43 kg H2O/d,干季和湿季的平均日蒸腾量(kg H2O/d)大小均为木荷>锥栗>马尾松>广东润楠,这种种间差异是由边材面积大小和树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共同决定的。展开更多
森林可以固碳以减缓气候变化,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将低效杉木人工林改造为生态效益较高的碳汇林是我国林业建设的主题之一。对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进行皆伐改造,保留单株杉木萌芽条,并采用速生、乡土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森林可以固碳以减缓气候变化,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将低效杉木人工林改造为生态效益较高的碳汇林是我国林业建设的主题之一。对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进行皆伐改造,保留单株杉木萌芽条,并采用速生、乡土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分析幼龄林前期(3—7 a)与后期(9—11 a)的针阔混交林植被层、凋落物层和0—100 cm土壤层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前期和后期的碳储量分别为138.56和158.56 t C·hm^(-2),其中土壤层碳储量分别为127.93和118.88 t C·hm^(-2),植被层碳储量分别为9.55和37.46 t C·hm^(-2),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1.07和2.23 t C·hm^(-2)。乔木层碳储量从前期的8.43 t C·hm^(-2)显著增大至后期的36.93 t C·hm^(-2),平均固碳速率为5.7 t·hm^(-2)·a^(–1)。随林龄增大,小径级(胸径<10 cm)植株个体数减少,碳储量增大,但变化不显著,而大径级(胸径≥10 cm)植株的个体数和碳储量均显著增大。从幼龄前期到后期,小径级植株的个体数比例从98%下降为71%,碳储量比例从85%下降为30%;在大径级个体中,阔叶树种的个体数比例为41%,但碳储量比例达62%,表明碳储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大径级个体的增多,其中造林树种黧蒴(Castanopsis fiss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楝叶吴茱萸(Evodia glabrifolia)、木荷(Schima superba)和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的平均碳储量显著大于杉木,对提高幼龄针阔混交林的固碳能力贡献较大。展开更多
文摘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 TDP),对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鼎湖山的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锥(Castanopsis chinensis)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太阳总辐射、降水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树干液流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单峰或双峰曲线,中午时液流密度达到峰值。具体而言,木荷液流密度的最高峰值为42.08 g m^(-2)s^(-1),马尾松为39.10 g m^(-2)s^(-1),锥为43.98 g m^(-2)s^(-1)。不同树种的液流密度存在差异,平均液流密度的大小关系为:锥>木荷>马尾松。此外,同一树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液流密度的差异。不同树种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但整体而言,太阳辐射对液流速率的影响最大。揭示了鼎湖山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为过渡性针阔叶混交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文摘运用Granier热消散式探针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针阔叶混交林4种优势树种(马尾松、木荷、锥栗和广东润楠)的树干液流密度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林分的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空气湿度(RH)、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1)4种优势树种的边材面积(As)与胸径(DBH)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2)各优势树种树干液流均呈现"昼高夜低"单峰曲线,且液流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3)无论湿季还是干季,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水汽压亏缺(VPD)均为控制蒸腾的主要驱动因子;(4)4种优势树种湿季平均日蒸腾量高于干季,马尾松、木荷、锥栗、广东润楠湿季平均日蒸腾量分别为29.52、39.29、30.40、9.41 kg H2O/d,干季分别为20.91、24.84、24.26、8.43 kg H2O/d,干季和湿季的平均日蒸腾量(kg H2O/d)大小均为木荷>锥栗>马尾松>广东润楠,这种种间差异是由边材面积大小和树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共同决定的。
文摘森林可以固碳以减缓气候变化,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将低效杉木人工林改造为生态效益较高的碳汇林是我国林业建设的主题之一。对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进行皆伐改造,保留单株杉木萌芽条,并采用速生、乡土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分析幼龄林前期(3—7 a)与后期(9—11 a)的针阔混交林植被层、凋落物层和0—100 cm土壤层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前期和后期的碳储量分别为138.56和158.56 t C·hm^(-2),其中土壤层碳储量分别为127.93和118.88 t C·hm^(-2),植被层碳储量分别为9.55和37.46 t C·hm^(-2),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1.07和2.23 t C·hm^(-2)。乔木层碳储量从前期的8.43 t C·hm^(-2)显著增大至后期的36.93 t C·hm^(-2),平均固碳速率为5.7 t·hm^(-2)·a^(–1)。随林龄增大,小径级(胸径<10 cm)植株个体数减少,碳储量增大,但变化不显著,而大径级(胸径≥10 cm)植株的个体数和碳储量均显著增大。从幼龄前期到后期,小径级植株的个体数比例从98%下降为71%,碳储量比例从85%下降为30%;在大径级个体中,阔叶树种的个体数比例为41%,但碳储量比例达62%,表明碳储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大径级个体的增多,其中造林树种黧蒴(Castanopsis fiss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楝叶吴茱萸(Evodia glabrifolia)、木荷(Schima superba)和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的平均碳储量显著大于杉木,对提高幼龄针阔混交林的固碳能力贡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