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鼎湖山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树干液流与水分利用特征
1
作者 黄婉萱 罗璇 +3 位作者 成仙利 杨萌萌 孟泽 李跃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41-3352,共12页
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 TDP),对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鼎湖山的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锥(Castanopsis chinensis)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 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 TDP),对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鼎湖山的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锥(Castanopsis chinensis)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太阳总辐射、降水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树干液流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单峰或双峰曲线,中午时液流密度达到峰值。具体而言,木荷液流密度的最高峰值为42.08 g m^(-2)s^(-1),马尾松为39.10 g m^(-2)s^(-1),锥为43.98 g m^(-2)s^(-1)。不同树种的液流密度存在差异,平均液流密度的大小关系为:锥>木荷>马尾松。此外,同一树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液流密度的差异。不同树种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但整体而言,太阳辐射对液流速率的影响最大。揭示了鼎湖山过渡性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为过渡性针阔叶混交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水分利用特征 过渡性针阔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水热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烜沃 白浪 +4 位作者 王云琦 冯印成 刘双楠 孟祥江 师贺雄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重庆市缙云山观测站内的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净辐射(Rn)、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土壤热通量(G)等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区水热通量及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过程,明确水热通量变化的外在驱动因子,为森林经营及林业可持...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重庆市缙云山观测站内的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净辐射(Rn)、显热通量(H)、潜热通量(LE)、土壤热通量(G)等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区水热通量及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过程,明确水热通量变化的外在驱动因子,为森林经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该生态系统能量闭合缺失为0.26。2)各水热通量在日变化上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在季节变化上呈现出夏季最大(日均值124.66 W/m^(2)),冬季最小(日均值31.68 W/m^(2));空气温度(Ta)、饱和水气压差(VPD)呈现多峰变化趋势;降水集中于一年的4、7、8,9和10月;叶面积指数(LAI)在生长季(4—10月)呈现单峰变化。3)非雾天情况下显热通量(H)显著大于雾天情况,冠层导度(Gs)表现出多维度的复杂特征。缙云山针阔混交林能量循环损失较小,数据可靠;太阳高度角变化引起的净辐射变化是水热通量变化的主导因素;降水量(Pr)的不规则分布及LAI的变化导致Ta和VPD多峰变化;雾气对土壤热量的导向会造成显热通量下降;较高的空气温度导致了大气与下垫面之间湍流形式的热流显著增加而使显热通量上涨。一般情况下,H主要受到Rn的影响,且分别受到VPD和土壤温度(Tsoil)的次要影响(雾天环境)以及VPD和风速WS的次要影响(非雾天环境)。Rn、Gs、Ta、VPD均对LE产生显著影响,未发现研究区Pr和Tsoil与LE存在显著关系。Gs受多种因素(Rn、VPD、Ta、VWC、P等)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水热通量 涡度相关技术 冠层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4种优势树种树干液流特征 被引量:40
3
作者 程静 欧阳旭 +3 位作者 黄德卫 刘世忠 张德强 李跃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097-4104,共8页
运用Granier热消散式探针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针阔叶混交林4种优势树种(马尾松、木荷、锥栗和广东润楠)的树干液流密度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林分的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空气湿度(RH)、土壤含水量)。结... 运用Granier热消散式探针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针阔叶混交林4种优势树种(马尾松、木荷、锥栗和广东润楠)的树干液流密度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林分的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空气湿度(RH)、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1)4种优势树种的边材面积(As)与胸径(DBH)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2)各优势树种树干液流均呈现"昼高夜低"单峰曲线,且液流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3)无论湿季还是干季,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水汽压亏缺(VPD)均为控制蒸腾的主要驱动因子;(4)4种优势树种湿季平均日蒸腾量高于干季,马尾松、木荷、锥栗、广东润楠湿季平均日蒸腾量分别为29.52、39.29、30.40、9.41 kg H2O/d,干季分别为20.91、24.84、24.26、8.43 kg H2O/d,干季和湿季的平均日蒸腾量(kg H2O/d)大小均为木荷>锥栗>马尾松>广东润楠,这种种间差异是由边材面积大小和树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共同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ier热消散式探针 针阔叶混交林 边材面积 树干液流 日蒸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广才岭温带次生针阔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37
4
作者 孙越 夏富才 +3 位作者 赵秀海 轩志龙 徐敏敏 李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425-3436,共12页
为了研究温带次生针阔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于2010年在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建立了面积为21.84 hm2(420 m×520 m)的固定样地。从物种组成、种-面积曲线、植物区系特征、径级分布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了... 为了研究温带次生针阔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于2010年在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建立了面积为21.84 hm2(420 m×520 m)的固定样地。从物种组成、种-面积曲线、植物区系特征、径级分布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针阔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样地共有DBH≥1.0 cm的木本植物活立木个体25,908株,隶属于18科27属45种,植株密度为1186株/hm2。植物区系以北温带分布属为主体,共有37属,占总数的82.22%,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样地内稀有种18种,偶见种14种。通过对该样地物种多样性计算得出,该样地Margalef多样性指数R、ShannonWienner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Pielou指数Jsw分别为4.31、2.48、0.89和0.65。样地中所有个体的径级分布(以2cm等级排列)呈偏倒"J"形,整体更新良好,表现出群落稳定与生长状况良好的趋势。群落中重要值>3的9个物种的径级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胡桃楸、水曲柳呈近似正态分布,表现为中径木个体数量多,而小径木和大径木个体数量少的特点;春榆、大果榆、色木槭、白牛槭、裂叶榆等物种呈倒"J"型或偏倒"J"型,更新良好;而红松由于受到了严重的人为干扰,天然更新不良,径级结构呈现不规律型。通过g(r)双变量函数分析9个优势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可知,9个优势树种均表现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降低。在r<20 m的小尺度上物种聚集强度随尺度增大急剧降低,当尺度超过20 m后聚集强度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针阔混交林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苍山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期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14
5
作者 马艳滟 李巧 +1 位作者 冯萍 杨自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64-974,共11页
为了解云南苍山针阔混交林火烧迹地恢复过程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变化,于2009年1月份—2009年12月份,运用陷阱法,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调查了苍山森林火干扰后不同恢复期样地(火干扰后2、10、18、23、33a和对照样地)地表... 为了解云南苍山针阔混交林火烧迹地恢复过程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变化,于2009年1月份—2009年12月份,运用陷阱法,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调查了苍山森林火干扰后不同恢复期样地(火干扰后2、10、18、23、33a和对照样地)地表蜘蛛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物种组成及相对多度:不同恢复期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优势类群更替趋势明显;(2)多样性:恢复10a样地地表蜘蛛群落多度显著大于其他恢复期(P<0.05),而不同恢复期地表蜘蛛物种多样性却没有显著差异;(3)群落相似性:PCoA相似性分析将地表蜘蛛群落发展过程划分为火烧后2a、火烧后10a和火烧后18—33a 3个阶段;(4)指示物种:西菱头蛛Sibianor sp.1等是阶段1的指示物种,格氏狼蛛Lycosa grahami等是阶段2的指示物种,花蟹蛛Xysticus sp.2等是阶段3的指示物种,弱蛛Leptoneta sp.1等是对照的指示物种。火干扰改变了苍山针阔混交林原有的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指示物种对生境的选择能够反映出不同恢复阶段地表环境变化;5个不同恢复时期火烧迹地中恢复最久的火烧迹地地表蜘蛛群落仍没有完成恢复,说明云南苍山火迹地地表蜘蛛的恢复需要30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地表蜘蛛 火干扰 生物多样性 指示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树高-胸径模型 被引量:9
6
作者 张鹏 何怀江 +3 位作者 范春雨 谭凌照 张春雨 赵秀海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8,共8页
[目的]建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不同竞争强度个体的树高-胸径关系模型,并探讨竞争强度对树高-胸径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蛟河42 hm2成熟林固定样地中4个树种的树高-胸径数据,用Chapman-Richards、Logistic、Korf和Weibull模型这... [目的]建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不同竞争强度个体的树高-胸径关系模型,并探讨竞争强度对树高-胸径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蛟河42 hm2成熟林固定样地中4个树种的树高-胸径数据,用Chapman-Richards、Logistic、Korf和Weibull模型这4种应用广泛的经验模型进行树高-胸径曲线拟合,选出适合的最佳模型。[结果]表明:(1)4个树种的12组个体中有7个组的最佳模型形式是Weibull模型,4个组的最佳模型形式为Chapman-Richards模型,只有1组为Korf模型。(2)同一树种的低竞争强度个体和高竞争强度个体的最优模型形式不同。(3)用独立样本数据对最优模型进行检验,模型表现良好。[结论]Weibull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4个树种各竞争强度的树高-胸径关系,能够适用于本地区针阔混交林的树高-胸径模拟,并且竞争强度会影响树高-胸径关系,将各竞争强度个体分别进行树高-胸径拟合可以提高模型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高-胸径关系 竞争强度 针阔混交林 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14
7
作者 周丽 张卫强 +4 位作者 唐洪辉 陈伟光 魏丹 盘李军 苏木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8-574,共7页
以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森林生态系统各个层次进行取样调查,采用12个样地实测数据和已有生物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采用全部收获法测得其生物量,对土... 以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森林生态系统各个层次进行取样调查,采用12个样地实测数据和已有生物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采用全部收获法测得其生物量,对土壤层的调查采用剖面法加土钻法,代表性样品碳含量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水合加热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主要造林树种树根、树杆、树枝和树叶碳含量均值分别为45.07%、46.73%、46.30%和47.72%。植物碳含量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乔木碳储量占植被总碳储量比例介于63.38%-94.08%之间,灌木碳储量所占比例介于3.55%-12.67%之间,而草本碳储量仅介于为1.28%-23.95%之间,不同林龄段乔木和灌木碳储量均值随林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草本碳储量呈下降趋势。土壤碳储量介于106.73-136.61 t·hm^-2之间,土壤碳储量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针阔混交林总碳储量介于134.79-162.60 t·hm^-2之间,分配格局表现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碳储量所占总碳储量比例范围为78.34%-94.45%,植被层所占比例介于4.84%-20.16%之间,凋落物层仅介于0.71%-1.50%之间,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碳储量主要以土壤固碳为主。研究结果为树种选择、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以及人工碳汇林的经营管理等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碳储量 分配格局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生境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甜 朱玉杰 董希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2,共12页
以小兴安岭地区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间伐强度、不同间伐带宽的抚育改造,选取各样地土壤因子、枯落物持水因子、物种多样性因子和冠层结构因子共38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运用主客观赋权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 以小兴安岭地区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间伐强度、不同间伐带宽的抚育改造,选取各样地土壤因子、枯落物持水因子、物种多样性因子和冠层结构因子共38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运用主客观赋权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最小信息熵法确定组合权重,最后对生境因子进行单独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用组合权重法得到各生境因子的权重大小,按重要性排序为土壤化学性质(0.370),枯落物持水性能(0.231),冠层结构(0.166),物种多样性(0.129),土壤物理性质(0.104)。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和间伐带宽对各改造样地生境因子的影响程度不同。在间伐强度为15%、间伐带宽为10 m时枯落物持水性能最好,综合评价值为3.510;在间伐强度为20%、间伐带宽为18 m时土壤化学性质、冠层结构最佳,综合评价值分别为2.796、0.953;在间伐强度为30%的情况下,间伐带宽为10 m时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最优,综合评价值为1.820,带宽为18 m时土壤的物理性质优于其他样地,综合评价值为7.943。通过综合评价得出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在抚育间伐强度为20%,间伐带宽为18 m时的森林生境最佳。从整体来看,抚育间伐大大改善了森林生境条件,为林内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此研究为天然次生林生态经营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小兴安岭 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 森林生境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林型对其针叶内几种防御蛋白活力和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姜虹 严善春 +3 位作者 薛羿 姜礅 李国江 孟昭军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28,共5页
[目的]为明确落叶松林型对其化学防御能力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长白落叶松纯林及长白落叶松-水曲柳4∶4、2∶10带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型下落叶松针叶内几种防御蛋白活力及次生代谢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0年生(HJ3... [目的]为明确落叶松林型对其化学防御能力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长白落叶松纯林及长白落叶松-水曲柳4∶4、2∶10带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型下落叶松针叶内几种防御蛋白活力及次生代谢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0年生(HJ30(4∶4))和20年生(HJ20(4∶4))落叶松与水曲柳4∶4带状混交林中,落叶松针叶内几种防御蛋白活力和次生代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林(P<0.05);在HJ20(4∶4)中,落叶松针叶中PPO、PAL、TI活力及黄酮和木质素含量最高,且PPO、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20年生(HJ20(2∶10))落叶松与水曲柳2∶10带状混交林(P<0.05);在HJ20(2∶10)中,落叶松针叶内CI活性显著高于HJ20(4∶4)(P<0.05),单宁含量也高于HJ20(4∶4),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试验发现,长白落叶松-水曲柳带状混交林成林显著增强落叶松针叶内防御蛋白活力、增加次生代谢物的含量,从而提高了长白落叶松自身抗虫性;且HJ20(4∶4)对落叶松的诱导防御能力强于HJ20(2∶10),HJ20(4∶4)混交方式比HJ20(2∶10)更适用于混交林营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水曲柳 针阔混交林 防御蛋白 次生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北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生态位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俊臻 韦新良 +2 位作者 王志辉 董德进 辛营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4-147,共4页
利用Levins、Hurlbert、Schoener和Pianka的生态位计测公式,以综合群落梯度为资源轴,定量计测了青山湖针阔混交林24个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分析了各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相似性比例和重叠的生态学意义,揭... 利用Levins、Hurlbert、Schoener和Pianka的生态位计测公式,以综合群落梯度为资源轴,定量计测了青山湖针阔混交林24个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分析了各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相似性比例和重叠的生态学意义,揭示了种群利用资源和效率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结果表明,该区域优势树种青冈、苦槠、马尾松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各优势树种,无论是耐荫种类还是阳性树种,均表现出较高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说明它们对现有环境适应的相似性;生态位重叠与竞争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不能等同起来。各优势种群对地上垂直空间的利用是互补的,但生态位重叠较大,存在明显的空间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山湖 针阔混交林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针阔混交林的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严理 王磊 +5 位作者 罗保庭 周晓果 朱宏光 尤业明 李晓琼 温远光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600-605,611,共7页
【目的】阐明中山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形成机理、分异规律及维持机制。【方法】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12块20m×20m的调查样地,研究中山针阔混交林的植物群落组成、植物多样性及分异规律。【结果】银杉混交林共有植物5... 【目的】阐明中山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形成机理、分异规律及维持机制。【方法】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12块20m×20m的调查样地,研究中山针阔混交林的植物群落组成、植物多样性及分异规律。【结果】银杉混交林共有植物56科76属94种,长苞铁杉混交林共有植物51科78属103种,广东五针松混交林有30科43属66种,小叶罗汉松混交林有29科38属49种。银杉混交林的针阔叶树优势种分别是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重要值IV为34.86)、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47.70)、五列木(Pentaphylax euryoides,27.69)、信宜杜鹃(Rhododendron faithiae,18.07);长苞铁杉混交林相应为长苞铁杉(63.44)、五列木(51.03)、马蹄荷(Exbucklandia populnea,13.24);广东五针松混交林为广东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43.19)、五列木(59.09)、大头茶(Polyspora axillaris,44.49)、马蹄荷(26.10);小叶罗汉松混交林为小叶罗汉松(Podocarpus wangii,58.22)、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32.89),南华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66.31)。中山区4种混交林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长苞铁杉混交林中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广东五针松混交林(P<0.05);其它类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中山区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针阔混交林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作为优势种的针阔叶树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是维持中山区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植物多样性 中山 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沙松人工林产量及生长预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学文 韩丽文 +1 位作者 王新颖 周志权 《辽宁林业科技》 2004年第5期10-11,27,共3页
文章对1963~1964年在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营造的沙松纯林、沙松-落叶松-阔叶混交林及沙松-阔叶混交林等不同林型人工林的固定标准地进行了产量观测,通过计算机拟合运算优化出指数函数y=aebx,对各种类型沙松人工林进行了生长预测。结果表... 文章对1963~1964年在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营造的沙松纯林、沙松-落叶松-阔叶混交林及沙松-阔叶混交林等不同林型人工林的固定标准地进行了产量观测,通过计算机拟合运算优化出指数函数y=aebx,对各种类型沙松人工林进行了生长预测。结果表明,各类沙松人工林均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到55年生主伐时可获得可观的木材产量;除沙松-落叶松混交林外,其他几种混交林型材积生长量差异不显著;结合生态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因素分析得出:在东部山区的适宜地区应大力推广培育沙松-落叶松-阔叶混交林等针阔混交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松 人工林 生长量 预测 针阔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及碳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子纯 李耀翔 +1 位作者 孟永斌 王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1,共7页
选取2012年经3种间伐强度(15%、25%、35%)进行抚育间伐的小兴安岭试验样地及对照样地(间伐强度为0),于2019年测定抚育间伐8 a后试验样地的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碳密度,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物量、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伐强度... 选取2012年经3种间伐强度(15%、25%、35%)进行抚育间伐的小兴安岭试验样地及对照样地(间伐强度为0),于2019年测定抚育间伐8 a后试验样地的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碳密度,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物量、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伐强度为0、15%、25%、35%时,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呈"J"型变化。间伐改变了林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使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整体增大,在间伐强度为15%、25%、35%时,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先增大再减小;树枝则相反,间伐使树枝生物量整体减小,并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加,树枝生物量所占比例呈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间伐8 a后,35%间伐强度,林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大于对照样地,且碳密度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15%、25%间伐强度林分生物量,显著小于对照林分、35%间伐强度林分的生物量。间伐8 a后,35%间伐强度样地,树种组成最优,为4色2青3云1冷,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52.25%、47.75%,且林木竞争压力得到释放,中大径级林木比例增大,有利于林分结构优化。说明试验区以35%强度间伐后,树种组成为4色2青3云1冷的小兴安岭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的中大径级林木比例增大;与对照样地相比,林分生物量增加,碳密度不会显著降低,因此生态系统碳储量不会减少,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间伐强度 针阔混交林 天然次生林 生物量 碳密度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杉木林皆伐迹地幼龄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被引量:12
14
作者 黄钰辉 甘先华 +3 位作者 张卫强 盘李军 王敏 唐洪辉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4期137-145,共9页
森林可以固碳以减缓气候变化,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将低效杉木人工林改造为生态效益较高的碳汇林是我国林业建设的主题之一。对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进行皆伐改造,保留单株杉木萌芽条,并采用速生、乡土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 森林可以固碳以减缓气候变化,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将低效杉木人工林改造为生态效益较高的碳汇林是我国林业建设的主题之一。对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进行皆伐改造,保留单株杉木萌芽条,并采用速生、乡土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分析幼龄林前期(3—7 a)与后期(9—11 a)的针阔混交林植被层、凋落物层和0—100 cm土壤层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前期和后期的碳储量分别为138.56和158.56 t C·hm^(-2),其中土壤层碳储量分别为127.93和118.88 t C·hm^(-2),植被层碳储量分别为9.55和37.46 t C·hm^(-2),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1.07和2.23 t C·hm^(-2)。乔木层碳储量从前期的8.43 t C·hm^(-2)显著增大至后期的36.93 t C·hm^(-2),平均固碳速率为5.7 t·hm^(-2)·a^(–1)。随林龄增大,小径级(胸径<10 cm)植株个体数减少,碳储量增大,但变化不显著,而大径级(胸径≥10 cm)植株的个体数和碳储量均显著增大。从幼龄前期到后期,小径级植株的个体数比例从98%下降为71%,碳储量比例从85%下降为30%;在大径级个体中,阔叶树种的个体数比例为41%,但碳储量比例达62%,表明碳储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大径级个体的增多,其中造林树种黧蒴(Castanopsis fiss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楝叶吴茱萸(Evodia glabrifolia)、木荷(Schima superba)和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的平均碳储量显著大于杉木,对提高幼龄针阔混交林的固碳能力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针阔混交林 幼龄林 径级 林分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森林植被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佳宁 王彬 +4 位作者 王云琦 刘春霞 吕超 杜文姬 马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4期28-36,共9页
为探讨三峡库区不同森林植被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选择位于湖北库区中上段的巴东县、重庆库区下段的四面山、缙云山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庆市缙云山2012年4—9月期间测得的52场降雨、林内穿透雨、树干径流观测资料... 为探讨三峡库区不同森林植被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选择位于湖北库区中上段的巴东县、重庆库区下段的四面山、缙云山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庆市缙云山2012年4—9月期间测得的52场降雨、林内穿透雨、树干径流观测资料,建立林冠截留模型,对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巴东县和四面山的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缙云山、四面山、巴东县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林内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2)缙云山、四面山、巴东县针阔混交林出现林内穿透雨所需要的最小降雨量分别为1.0、1.8和2.6 mm,常绿阔叶林出现林内穿透雨所需要的最小降雨量分别为1.1、3.0和1.1 mm;3)3个地点的针阔混交林的平均林冠截留率均大于常绿阔叶林的平均林冠截留率;4)在相同降雨条件下,林冠截留能力因地域不同,具有差异,即针阔混交林的林冠截留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重庆市缙云山(46.00%)、重庆市四面山(41.42%),湖北省巴东县(22.30%),常绿阔叶林的林冠截留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重庆市四面山(28.78%),重庆市缙云山(23.09%),湖北省巴东县(21.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林冠截留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天然针阔叶混交林臭氧吸收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立景 胡彦婷 +4 位作者 张德强 刘世忠 孟泽 OTIENO Dennis 李跃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092-6100,共9页
针阔叶混交林是我国南亚热带针叶林向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替的中间林分类型,为我国南亚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树干液流技术和对臭氧浓度的连续监测,评价该森林类型的臭氧吸收特征和能力有着重要的环境生... 针阔叶混交林是我国南亚热带针叶林向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演替的中间林分类型,为我国南亚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树干液流技术和对臭氧浓度的连续监测,评价该森林类型的臭氧吸收特征和能力有着重要的环境生态学意义。对鼎湖山天然针阔叶混交林优势种马尾松(Pinus manssoniana)、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木荷(Schima superba)和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臭氧吸收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4个优势树种的冠层气孔对臭氧导度(GO_3)和臭氧吸收通量(FO_3)均呈单峰型曲线,其最大值的时间在干季(10月至竖年3月)比湿季(4月至9月)滞后;季节尺度上,臭氧浓度在湿季达到最大值48.94 n L/L,湿季GO_3、FO_3和年臭氧吸收累积量(accumulative stomatal O_3flux,AFst)均显著高于干季(P <0.01),华润楠的臭氧吸收能力最强,在干季和湿季可分别达1.11 nmol m^(-2)s^(-1)和1.71nmol m^(-2)s^(-1)。随着水汽压亏缺(VPD)增大,优势种GO_3降低。光合有效辐射(PAR)超过1500 umol m^(-2)s^(-1)时,优势树种GO_3和FO_3呈下降趋势。针阔叶混交林的年臭氧吸收累积量超过了保护森林树木所采用的临界阈值,可认为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受臭氧危害的潜在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冠层气孔导度 臭氧吸收 针阔叶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对降水输入量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英俊 王云琦 +2 位作者 张会兰 魏天兴 王玉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39,共6页
为探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区降水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于2014年选取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拦挡和增水方式模拟不同降水输入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包括达到土壤含水量的70%(增水70%,70%A),100%(增水1... 为探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区降水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于2014年选取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拦挡和增水方式模拟不同降水输入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包括达到土壤含水量的70%(增水70%,70%A),100%(增水100%,100%A),130%(增水130%,130%A)及对照(CK)和零降水(Z)5种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降水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变化曲线,并在12:00—14:00之间达到最大值;其年内月变化也为单峰曲线,于8月份达到最大值,12月份达到最小值。(2)适当增水可以提高土壤呼吸速率与10cm深度土壤温度的Pearson相关性,但指数模型的拟合度以对照组最好,减水和过度增水都会减少其相关性;温度敏感性Q10值的变化情况与其相同。(3)土壤呼吸速率与1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总体很低,但明显受到土壤水分条件影响,除零降水处理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外,对照组几乎不相关,增水处理转为明显的负相关,尤其增水130%后呈显著负相关。(4)在研究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增水100%时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也扩大了其变化范围,减水明显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土壤呼吸 降水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天然针阔叶混交林优势树种对大气SO2的气孔吸收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永红 王立景 +4 位作者 黄健强 孟泽 刘世忠 OTIENO Dennis 李跃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2-389,共8页
利用树干液流技术、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测定技术和气象观测手段,同步获取了鼎湖山天然针阔叶混交林群落优势树种水分利用、生物特征、环境SO2浓度及相关气象因子。根据水汽与痕量气体通过气孔双向交换的耦合关系,定量计算鼎... 利用树干液流技术、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测定技术和气象观测手段,同步获取了鼎湖山天然针阔叶混交林群落优势树种水分利用、生物特征、环境SO2浓度及相关气象因子。根据水汽与痕量气体通过气孔双向交换的耦合关系,定量计算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中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Pm)及阔叶树种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Cc)、木荷(Schima superba,Ss)、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Mc)4种优势树种的冠层气孔SO2导度(GSO2)、SO2吸收通量(FSO2)及累积吸收量(F SO2,st),并分析其特征。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日间SO2浓度和GSO2最大值时间基本重叠,各树种在正午前后出现最大吸收;在季节尺度上,SO2浓度干季(10—翌年3月)平均浓度为10.11 nL·L^-1,高于湿季(4—9月)的5.45 nL·L^-1。4个树种G SO2在湿季显著高于干季(P<0.001),F SO2在干季高于湿季(P<0.001)。锥栗和华润楠的F SO2,st分别为2.16和2.50 mmol·m^-2,高于马尾松(1.70 mmol·m^-2)和木荷(1.91 mmol·m^-2)。优势树种对大气SO2的气孔吸收行为主要受水汽压亏缺(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和SO2浓度等因素影响。该研究可为评估珠三角地区针阔叶混交林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森林的SO2吸收通量提供参考,为定量计算该地区环境的变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针阔叶混交林 冠层气孔导度 二氧化硫 痕量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采伐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米爽 宋子龙 +4 位作者 秦江环 孟令君 张春雨 赵秀海 何怀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9-169,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抚育采伐强度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状况,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4 hm^2采伐样地为基础,将100个2 m×2 m的幼苗样方中所有乔木树种幼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 【目的】探究不同抚育采伐强度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状况,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4 hm^2采伐样地为基础,将100个2 m×2 m的幼苗样方中所有乔木树种幼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7月至9月每月上旬的幼苗监测数据,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以及月际动态,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抚育采伐对林下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1)调查期间共监测到幼苗948株,隶属10科12属19种。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采伐下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8、13、14、16,采伐后样地内幼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有显著提高。(2)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数量差异较大,轻度采伐样地和重度采伐样地的幼苗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样地和中度采伐样地。采伐后幼苗不同龄级和高度级上数量的分布趋于均匀,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较大龄级和较大高度级上幼苗数量的比重逐渐增多。(3)采伐后样地内幼苗死亡率降低,增补率上升。不同采伐强度下幼苗的死亡率和增补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重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死亡率较低,轻度和中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增补率较高。【结论】抚育采伐影响了林下幼苗更新。采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从林下幼苗更新数量来看,轻度采伐和重度采伐下幼苗更新数量较多。从林下幼苗生长状况来看,重度采伐下幼苗龄级分布和高度级分布更均匀,生长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采伐强度 幼苗更新 物种组成 数量特征 月际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单木枝下高和冠幅模型构建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应涛 刘时良 +2 位作者 孙海龙 王卫霞 向玮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9-296,共8页
以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内均匀分布的98块样地的2487株单木数据,按7:3的比例随机抽样分别用于建模和检验。对林内云杉、冷杉、红松、中生阔叶树种组和慢生阔叶树种组这5个树种(组)的单木枝下高... 以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内均匀分布的98块样地的2487株单木数据,按7:3的比例随机抽样分别用于建模和检验。对林内云杉、冷杉、红松、中生阔叶树种组和慢生阔叶树种组这5个树种(组)的单木枝下高和冠幅模型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极大似然估计和似不相关回归估计3种参数估计方法进行建模,筛选效果最佳的为最终模型,并分析模拟了树木大小、竞争、林分和立地等因子对枝下高和冠幅的影响。同时考虑树种耐荫性和空间分布结构差异,讨论不同树种枝下高和冠幅模型中影响因子差异。结果表明:采用似不相关回归估计建立的枝下高和冠幅的联立方程组模型得到的预测效果最佳,模型检验的修正决定系数(R^(2)_(a))最大,均方根误差(E_(RMS))最小,且平均绝对误差(E_(MA))相较于最小二乘法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降低了57%~58%。胸径、树高和单木竞争指数在所有枝下高模型中均极显著(P<0.001);树冠竞争因子是影响红松枝下高的重要因子(P<0.001);林分密度在除了云杉的其余树种枝下高模型中均显著相关(P<0.01);立地因子中仅坡向与冷杉枝下高显著相关(P<0.01)。冠幅模型中,胸径、枝下高和树冠竞争因子在所有树种中均显著相关(P<0.001);此外冷杉和阔叶树种的冠幅则与林分密度显著负相关(P<0.001),而云杉冠幅则与林分断面积和显著负相关(P<0.001)。在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树种耐荫性和单木相对大小影响其树冠的衰退速率,而林地立地质量影响单木冠幅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 枝下高 冠幅 竞争指标 似不相关回归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