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M4.5模式模拟安徽省淮南山地森林陆气交换过程 被引量:1
1
作者 戴秋丹 郭振海 +4 位作者 王龙欢 孙向明 谢正辉 孙菽芬 肖霞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7,共15页
基于2010~2019年ERA5单层再分析资料,结合安徽省淮南森林观测站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的大气边界层塔(PBL塔)观测资料,驱动陆面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拟了淮南山地森林下垫面上的陆面过程,并比较分析... 基于2010~2019年ERA5单层再分析资料,结合安徽省淮南森林观测站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的大气边界层塔(PBL塔)观测资料,驱动陆面模式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模拟了淮南山地森林下垫面上的陆面过程,并比较分析了不同驱动场对其影响,同时设计了土壤质地对土壤湿度影响的三个模拟试验。结果表明,CLM4.5对淮南森林陆气交换过程表现了较好的模拟性能,PBL塔观测资料驱动的总体模拟效果优于ERA5再分析资料的。在辐射模拟方面,CLM4.5利用ERA5资料和PBL塔观测资料,都很好地模拟了辐射分量,特别是PBL塔观测资料驱动的全年模拟结果与观测相关系数达0.97以上,均方根误差在25.056 W m^(-2)以下。ERA5再分析资料强迫模拟的相关系数略低,但也达到了0.92,均方根误差在29.939 W m^(-2)以下。在土壤温度模拟方面,相关系数都达到0.98以上;土壤湿度模拟的相关系数都在0.86以上,但系统性偏高;对感热通量的模拟全年平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和0.78。实测的三层土壤质地加上深层给定的土壤质地的数据对土壤湿度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最为接近,土壤质地的准确描述可以大幅提高土壤湿度的模拟。本研究发现ERA5单层再分析资料在淮南森林站精度较好,可以应用于该山地森林区域陆—气交换过程的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5陆面模式 南北气候过渡带 山地森林 土壤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2年河南宝天曼站森林生态系统日尺度气象数据集
2
作者 陶思睿 孙鹏森 +1 位作者 陈志成 刘世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205-214,共10页
气象数据是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性资料,是研究生态系统水碳循环、物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依据。宝天曼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宝天曼站”)位于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 气象数据是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性资料,是研究生态系统水碳循环、物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依据。宝天曼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宝天曼站”)位于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独特。宝天曼站始建于1993年,2005年获原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并于2021年入选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F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定位研究站之一。本研究依据《大气环境要素观测数据整理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整编。本数据集包含了2017-2022年宝天曼站基本大气要素日尺度数据,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量、土壤温度(10、20、30、40、50 cm土壤日均温度)、土壤湿度(10、20、30、40、50cm土壤日均湿度)等指标,为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各项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天曼站 气象监测 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 森林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风蚀气候侵蚀力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永 赵举 程玉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F12期57-60,共4页
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气候条件是造成风蚀重要因素,年平均气候侵蚀力为154.5,属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侵蚀力水平强的地区,超过风蚀气候侵蚀力“极重”级(C≥100)的分级标准。在季节上的气候侵蚀力分析,春季最... 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气候条件是造成风蚀重要因素,年平均气候侵蚀力为154.5,属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侵蚀力水平强的地区,超过风蚀气候侵蚀力“极重”级(C≥100)的分级标准。在季节上的气候侵蚀力分析,春季最强为80.3,以下依次是冬季38.7、夏季18.9、秋季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风蚀 气候侵蚀力 分级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李林场河岸林林分过渡带宽度划分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席庆 尚杨娟 李明阳 《林业调查规划》 2008年第6期47-50,54,共5页
河岸林过渡带是河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河岸林林分过渡带宽度的划分是研究和保护河岸林及其群落的基础,也是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的必要工作.为了探究河岸林林分... 河岸林过渡带是河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河岸林林分过渡带宽度的划分是研究和保护河岸林及其群落的基础,也是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的必要工作.为了探究河岸林林分过渡带宽度划分的方法,采用重要值法对吕梁山西部山区山西省临沧市隰县下李林场的河岸林宽度进行判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的河岸林的过渡带宽度不同;河岸落叶松林过渡带宽度为40 m,河岸油松林过渡带宽度为2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林 河岸林过渡带 宽度划分 重要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草原过渡区森林凋落物分解初期规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鹏武 张素华 +2 位作者 张波 葛鹏 周梅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6年第3期16-19,23,共5页
为了探索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过渡区凋落物分解规律和调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载体作用,本文采用网袋法对杨桦次生林凋落物分解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非生长季的冻融破碎过程白桦和山杨林的凋落物失重率分别变... 为了探索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过渡区凋落物分解规律和调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载体作用,本文采用网袋法对杨桦次生林凋落物分解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非生长季的冻融破碎过程白桦和山杨林的凋落物失重率分别变为51.34%和38.71%,生长季的分解变化不大,总体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显著相关;凋落物失重模式分别为:y白=0.312e-0.4721t(R2=0.9347);y山=0.035e-0.3502t(R2=0.9601)。凋落物N、P、K 3种养分元素及有机碳含量的迁移规律从前1年的秋季到第2年的秋季基本呈"释放—富集"模式,生长季刚开始时养分动态均呈下降趋势,开始富集的转折点基本在分解210~240 d左右,到分解360 d时富集最大。由此可知:凋落物分解、养分元素迁移过程可能不以微生物分解为主导,降雨淋溶、物理破碎等非生物因素可能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过渡区 凋落物分解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锐齿栎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牛晓栋 孙鹏森 +2 位作者 刘晓静 栾军伟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980-5991,共12页
在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采用涡度相关法对位于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的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5年生锐齿栎(Quercus aliena)天然次生林的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该森林生态系统在生长季5-10... 在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采用涡度相关法对位于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的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5年生锐齿栎(Quercus aliena)天然次生林的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该森林生态系统在生长季5-10月份为碳汇,非生长季各月为碳源,净碳吸收量与释放量分别在7月和4月达到最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为569.4 g C m-2a-1,生态系统呼吸为529.9 g C m-2a-1,总生态系统生产力为1099.3 g C m-2a-1。30min尺度上夜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与5cm深度土壤温度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表示(R2=0.21,P<0.001),其温度敏感性系数(Temperatur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Q10)为2.2。如果排除夜间通量观测的误差,处在海拔较高地区的夜间低温和非生长季的低温抑制了生态系统呼吸排放,可能导致全年生态系统呼吸量较低。在生长季5-10月份,各月的白天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符合直角双曲线模型,初始光能利用效率、平均最大光合速率和白天平均生态系统呼吸强度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是0.06-0.12μmol CO2μmol-1 photon、0.44-1.47mg CO2m-2s-1和0.07-0.19 mg CO2m-2s-1。夏季7、8月份,较高的饱和水汽压差对白天锐齿栎林的碳吸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长季末期9月份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对白天锐齿栎林的碳吸收也产生了抑制作用,表明生长末期降水过多影响森林的碳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过渡带 锐齿栎 CO2通量 饱和水汽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温带过渡区秦岭落叶阔叶林幼苗组成及数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念军 朱文婷 +2 位作者 李涛 谢峰淋 党海山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4-343,共10页
以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m^(2)固定样地的木本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于2015-2019年对幼苗种类、数量、萌发和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及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调查到的幼苗分属24科42属,共69个物种,累计记录11... 以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m^(2)固定样地的木本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于2015-2019年对幼苗种类、数量、萌发和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及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调查到的幼苗分属24科42属,共69个物种,累计记录11408株;样地中的树种组成和优势树种组成基本不变,但整体物种数有减少趋势;幼苗数量在年际间和不同物种间有较大差异,17个物种幼苗数量较多,大于100株,其总和占幼苗总量的56.28%,产生新增幼苗的物种有53个,累计增加6280株;死亡幼苗6929株,其中4469株为新生幼苗,占新增幼苗总数的74.14%,新苗的死亡数远远大于旧苗死亡数;幼苗新增和死亡的高峰期大致吻合,出现在每年的5-7月。整体看来,秦岭大样地的幼苗数量处于平稳波动状态,物种更新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过渡区 森林更新 幼苗组成 年际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混交灌木根区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麻进 胡广录 +1 位作者 陈海志 焦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1,共8页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根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抵御沙漠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SS×PP)、泡泡刺×沙拐枣(PP×SG)、沙拐枣×梭...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根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抵御沙漠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SS×PP)、泡泡刺×沙拐枣(PP×SG)、沙拐枣×梭梭(SG×SS)为研究对象,对3种典型混交灌木根区0~100 cm土层土壤进行连续采样并测定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1)7-9月,3种混交灌木根区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范围依次为:梭梭×泡泡刺0.54%~2.75%、1.06%~2.41%、0.73%~4.72%;沙拐枣×梭梭0.42%~2.59%、0.96%~2.35%、0.57%~3.58%;泡泡刺×沙拐枣0.31%~2.38%、0.56%~2.33%、0.79%~3.71%。3种混交灌木在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60~100 cm土层各类型混交灌木土壤含水率变化逐渐趋于稳定。2)7月,0~100 cm土层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的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沙拐枣×泡泡刺,9月,20~40、60~100 cm土层混交灌木沙拐枣×梭梭的土壤含水率显著低于其他2种混交灌木类型。3)3种混交灌木土壤持水能力大小为梭梭×泡泡刺>泡泡刺×沙拐枣>沙拐枣×梭梭。研究结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防风固沙植被建设中植物种类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土壤含水率 混交灌木 土壤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对色季拉山典型植被过渡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君惠 喻武 《高原农业》 2021年第5期444-451,共8页
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植被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分布状况,以期为气候变化高寒敏感地带土壤有机碳碳库演化过程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乔灌木过渡带有... 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植被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分布状况,以期为气候变化高寒敏感地带土壤有机碳碳库演化过程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乔灌木过渡带有机碳含量最高,林线附近有机碳含量达到115.81 g/kg,为乔木的5.05倍;海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并无明显差异;对地形因子分析时发现,阳坡有机碳含量远大于阴坡,中坡位有机碳含量最高,达49.93±18.357 g/kg,陡坡有机碳较缓坡高,但缓坡中值大于陡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乔灌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18年河南宝天曼天然栎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10
作者 牛晓栋 孙鹏森 +3 位作者 陶思睿 陈志成 牛保亮 刘世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75-84,共10页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直接测定了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天然栎林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分配和水分利用等功能和过程,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本研究选取位于河南宝天曼森林生态...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直接测定了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天然栎林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分配和水分利用等功能和过程,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本研究选取位于河南宝天曼森林生态站的天然栎林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涡度相关系统和环境梯度系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并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质量控制和分析。本数据集包括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速、风向、光合有效辐射、向上/向下的短波辐射、向上/向下的长波辐射、净辐射、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和碳通量等观测指标,形成了半小时、日尺度、月尺度和年尺度的数据产品,以期为研究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及其机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通量 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 天然栎林 小气候 涡度相关系统 环境梯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不同林草过渡区土壤碳库活度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慧 包翔 +5 位作者 周梅 赵鹏武 石亮 巴音德乐黑 郝良杰 乌艺恒 《北方农业学报》 2018年第3期47-53,共7页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森林过渡区活性有机碳库的分布特征,以森林、林线、树线过渡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7个土壤剖面,分析了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过渡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大小为森林>林线>树线...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森林过渡区活性有机碳库的分布特征,以森林、林线、树线过渡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7个土壤剖面,分析了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过渡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大小为森林>林线>树线,表层(0~10 cm)含量最高,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活性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碳库活度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一致。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碳库稳定性逐渐减弱。碳库活度与海拔有负相关关系,与林分密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与乔木生物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过渡区 活性有机碳 碳库活度 碳库指标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