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vancements in energ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lkali and alkaline earth metal salts, and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Predictive models for detonation velocity, heat, and pressure
1
作者 Mohammad Hossein Keshavarz Nasser Hassanzadeh Mohammad Jafar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7期96-112,共17页
Recent advancements have led to the synthesis of various new metal-containing explosives,particularly energ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EMOFs),which feature high-energy ligands within well-ordered crystalline structu... Recent advancements have led to the synthesis of various new metal-containing explosives,particularly energ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EMOFs),which feature high-energy ligands within well-ordered crystalline structures.These explosives exhibit significant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compounds,including higher density,greater heats of detonation,improved mechanical hardness,and excellent thermal stability.To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ir detonation performance,it is crucial to have a reliable method for predicting detonation heat,velocity,and pressure.This study leverages experimental data and outputs from the leading commercial computer code to identify suitable decomposition pathways for different metal oxides,facilitating straightforward calculations for the detonation performance of alkali metal salts,and metal coordination compounds,along with EMOFs.The new model enhances predictive reliability for detonation velocities,aligning more closely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as evi-denced by a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of 0.68 km/s compared to 1.12 km/s for existing methods.Furthermore,it accommodates a broader range of compounds,including those containing Sr,Cd,and Ag,and provides predictions for EMOFs that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computer code outputs than previous predictiv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 Alkali and alkaline earth metal salt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 Detonation performance Decomposition pathway Predictive reli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talytic Effect of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of Triaminoguanidine on the Thermolysis of Energetic NC/DEGDN Composite
2
作者 Mohammed Dourari Ahmed Fouzi Tarchoun +4 位作者 Djalal Trache Amir Abdelaziz Roufaida Tiliouine Tessnim Barkat Weiqiang Pang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9-219,I0003,共12页
The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of triaminoguanidine(TAG-M,where M=Cobalt(Co)or Iron(Fe))have been prepared.The catalytic effect of these complexes on the thermolysis of energetic composite based on nitrocellulose and ... The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of triaminoguanidine(TAG-M,where M=Cobalt(Co)or Iron(Fe))have been prepared.The catalytic effect of these complexes on the thermolysis of energetic composite based on nitrocellulose and diethylene glycol dinitrate,has been investigated.Ext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sulting energetic composites was carried out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ray diffraction(XRD),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Isoconversional kineti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Arrhenius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molysis of the elaborated energetic formulations.It is found that TAG-M complexes have strong catalytic effect on the thermo-kinetic decomposition of NC/DEGDN by decreasing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total heat release.The models that govern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es are also studied,and it is revealed that different reaction processes are accomplished by introduction metal complexes of triaminoguanidine.Overall,this study serves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atalytic combustion features of solid propel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aminoguanidine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NITROCELLULOSE diethylene glycol dinitrate catalytic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amination of Polymeric Azomethine Compounds and Their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by Using XRF and XRD Technique
3
作者 Omer Sogut Betül Demirezen Kara +2 位作者 Gokhan Apaydin Erhan Cengiz Ayse Kazanc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28-332,共5页
In this study,the electronic transition properties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metal complexes(Ni(Ⅱ),Co(Ⅱ),Cu(Ⅱ)and Mn(Ⅱ))of three different polymer ligands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XRF and X-ray diffraction(XRD... In this study,the electronic transition properties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metal complexes(Ni(Ⅱ),Co(Ⅱ),Cu(Ⅱ)and Mn(Ⅱ))of three different polymer ligands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XRF and X-ray diffraction(XRD)techniques,respectively.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polymers and their complexes were performed by XRD technique and some of the polymers were found to be in the face-centred cubic(fcc)structure.In addition,the values of the present K X-ray intensity ratios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values reported in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F XRD Polymeric azomethine compounds and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S^S型配体的Pt(Ⅱ)配合物二聚体的磷光性质
4
作者 周艳 栾雪垠 +1 位作者 乔立歌 张玉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2-240,共9页
以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为基础,研究8种含S^S型配体的Pt(Ⅱ)配合物二聚体的磷光发射机制,揭示构效关系,定性探索聚集诱导发光(AIE)机制。结果表明:配合物1、2和3的二聚体的发光特性为^(3)ILCT/^(3)MLCT/^(3)L... 以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为基础,研究8种含S^S型配体的Pt(Ⅱ)配合物二聚体的磷光发射机制,揭示构效关系,定性探索聚集诱导发光(AIE)机制。结果表明:配合物1、2和3的二聚体的发光特性为^(3)ILCT/^(3)MLCT/^(3)LLCT,配合物4的发光特性为^(3)ILCT/^(3)MLCT,均以^(3)ILCT为主;4种配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无磷光发射的原因是Stpip上苯环的旋转导致大的非辐射衰变常数,而配合物的聚集限制了苯环旋转;配合物3有最大量子产率的主要原因是其^(3)MLCT成分最大以及单重态和三重态分裂能ΔE_(ST)最小;非稠合主配体ppy适中的共轭扩展程度、稳定的π-π堆积和有效的分子内转动限制有利于产生大的量子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金属配合物 磷光 聚集诱导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妙菌素废盐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EDTA-Pb(Ⅱ)的研究
5
作者 胡雅 孙晓蕾 +1 位作者 陆静宇 孙秀云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139,148,共8页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配体和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络合态重金属,络合态重金属的排放会导致严重的环境及人体健康问题。采用热解炭化法将医药固体废弃物——泰妙菌素废盐制备成废盐活性炭(WSAC)并用于去除模拟废水中的EDTA-Pb(Ⅱ),利用SEM、BE... 工业废水中的有机配体和重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络合态重金属,络合态重金属的排放会导致严重的环境及人体健康问题。采用热解炭化法将医药固体废弃物——泰妙菌素废盐制备成废盐活性炭(WSAC)并用于去除模拟废水中的EDTA-Pb(Ⅱ),利用SEM、BET表征WSAC的性质;基于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溶液初始pH、共存离子对WSAC吸附EDTA-Pb(Ⅱ)行为的影响;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线拟合,利用FTIR、TOC、Zeta电位等表征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WSAC对EDTA-Pb(Ⅱ)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吸附速率受物理过程主导且为单分子层均相吸附;随着pH的升高,WSAC对EDTA-Pb(Ⅱ)的吸附效果降低;共存阴离子的加入会与EDTA-Pb(Ⅱ)竞争吸附位点,对吸附起抑制作用;WSAC对EDTA-Pb(Ⅱ)的吸附机制主要为孔隙填充和静电吸附的协同作用。将WSAC用于吸附工业废水中的EDTA-Pb(Ⅱ),为泰妙菌素废盐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途径,也为工业废水中EDTA-Pb(Ⅱ)的去除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水 络合态重金属 EDTA-Pb() 泰妙菌素废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例基于5-(二甲基氨基)间苯二甲酸的锌(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Hirshfeld表面分析和荧光性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凯民 顾雄 +3 位作者 邓娜 于红梅 叶艳青 马钰璐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7-1408,共12页
利用配体5-(二甲基氨基)间苯二甲酸(H_(2)dia)和咪唑(mdz)分别与锌(Ⅱ)和铜(Ⅱ)金属盐反应,制备了3例过渡金属配合物[Zn(dia)(mdz)_(2)]·2H_(2)O(1)、[Cu(dia)(mdz)_(2)(DMF)](2)和[Cu(dia)(mdz)_(2)]·H_(2)O(3)。利用单晶X... 利用配体5-(二甲基氨基)间苯二甲酸(H_(2)dia)和咪唑(mdz)分别与锌(Ⅱ)和铜(Ⅱ)金属盐反应,制备了3例过渡金属配合物[Zn(dia)(mdz)_(2)]·2H_(2)O(1)、[Cu(dia)(mdz)_(2)(DMF)](2)和[Cu(dia)(mdz)_(2)]·H_(2)O(3)。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Hirshfeld表面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为一维线状链,1中每个四配位的Zn(Ⅱ)处于变形四面体中心,2中Cu(Ⅱ)中心拥有五配位的三角双锥几何构型。改变合成溶剂条件得到锯齿形一维链状配合物3,其四配位Cu(Ⅱ)中心展现出对称平面四边形构型。上述结果说明,金属离子几何构型以及合成溶剂可能对配合物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丰富的分子间氢键帮助3例配合物形成稳定的三维超分子结构。热重分析表明,3例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固体荧光分析表明配合物1具有较强荧光性,而配合物2和3荧光强度均远低于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过渡金属 晶体结构 Hirshfeld表面分析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Ⅲ),Fe(Ⅲ),Al(Ⅲ),Cu(Ⅱ)草酸配合物热分析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任颜卫 王伟 +2 位作者 李珺 南叶飞 张逢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目的 研究配合物K3[Fe(C2O4)3]·3H2O,K3[Cr(C2O4)3]·3H2O,K3[Al(C2O4)3]·3H2O和K2[Cu(C2O4)2]·2H2O的热分解过程及机理。方法 采用热分析方法对这4个配合物热分解过程进行研究,用Ozawa Flynn Wall,Friedman,ASTME... 目的 研究配合物K3[Fe(C2O4)3]·3H2O,K3[Cr(C2O4)3]·3H2O,K3[Al(C2O4)3]·3H2O和K2[Cu(C2O4)2]·2H2O的热分解过程及机理。方法 采用热分析方法对这4个配合物热分解过程进行研究,用Ozawa Flynn Wall,Friedman,ASTME6983种方法计算出每一步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lgA)。结果 得出了这4个配合物每一步的热分解反应,并用上述3种方法计算了每一步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结论 这4个配合物第1步热分解都是失去水,但Al,Fe,Cr配合物脱水过程的活化能大小与热解脱水的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反映了配合物中水分子结合的难易程度;Cu配合物脱水温度均高于Al,Fe,Cr的配合物。这可能是由于Cu配合物中两个水分子参与配位,而其他配合物中的水为结晶水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析 热分析动力学 草酸配合物 过渡金属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Ⅱ)、Cu(Ⅱ)、Zn(Ⅱ)的硝酸盐与氟哌酸的固态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秀利 戴玉杰 +1 位作者 张建军 汪勇先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3-335,共3页
由氟哌酸与 Ni( )、Cu( )、Zn( )的硝酸盐合成了三个未见报道的固态配合物 ,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表征了它们的组成和性质。
关键词 氟哌酸 配合物 合成 表征 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作为DNA分子光开关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黔玲 史菊英 +1 位作者 刘剑洪 王明良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3-259,共7页
阐述八面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配合物的荧光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其能够作为DNA的敏感探针.介绍八面体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DNA结构探针、DNA分子光开关及DNA序列选择断裂试剂等生... 阐述八面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配合物的荧光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其能够作为DNA的敏感探针.介绍八面体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DNA结构探针、DNA分子光开关及DNA序列选择断裂试剂等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评述单核及双核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作为DNA分子光开关方面的研究前景与方法,对深入研究新型高效的DNA分子光开关提出建议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多吡啶配合物 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光开关 双核 过渡金属离子 核酸分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二亚胺镍(Ⅱ)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丹枫 李森 +1 位作者 于文 孟兼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59-1564,共6页
以4种不同结构的α-二亚胺镍(Ⅱ)催化剂[(t—Bu)-N=CH—CH=N-(t—Bu)]NiBr2(Cl),[C6H5-N—C(Me)-C(Me)-N=C6H5]NiBr2(C2),[(2,6-C6H3(Me)2)-N=C(Me)-C·(Me)=N-(2,6-C6H3(Me)2)]NiBr2(C3)和[(2,6... 以4种不同结构的α-二亚胺镍(Ⅱ)催化剂[(t—Bu)-N=CH—CH=N-(t—Bu)]NiBr2(Cl),[C6H5-N—C(Me)-C(Me)-N=C6H5]NiBr2(C2),[(2,6-C6H3(Me)2)-N=C(Me)-C·(Me)=N-(2,6-C6H3(Me)2)]NiBr2(C3)和[(2,6-C6H3(i—Pr)2)-N=C(An)-C(An)-N=(2,6-C6H3(i—Pr)2)]NiBr2(An=acenaphthyl)(C4),在甲基铝氧烷(MAO)作用下,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催化聚合.以c2为模型催化剂系统研究了Al/Ni摩尔比、单体浓度、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和反应溶剂对催化活性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在较适合的聚合条件(催化剂用量为1.6μmol,Al/Ni摩尔比为800,MMA浓度为2.9mol/L,甲苯为溶剂,聚合温度为60℃,聚合时间为4h)下,讨论了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催化剂C1-C3催化MMA聚合均得到富含间规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催化剂结构中空间位阻增大导致催化活性降低,空间位阻最小的c1催化活性最高[达107.8kg/(molNi·h)];而空间位阻最大的c4催化活性仅为7.8kg/(mol Ni·h).催化剂结构中给电子效应增加有利于催化活性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加.C2催化活性为62.5kg/(toolNi·h),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为5.0×10^4;而具有较强给电子效应的c3催化活性达到96.9kg/(molNi·h),并得到更高分子量的聚合物(7.6×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α-二亚胺镍配合物 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醛缩L-异亮氨基酸Schiff碱过渡金属Cu(Ⅱ),Zn(Ⅱ),Ni(Ⅱ)配合物的电化学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褚道葆 张秀梅 +1 位作者 张莉艳 尹晓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65-1868,共4页
采用Cu,Zn,Ni为“牺牲”阳极,在无隔膜电解槽和含配体水杨醛缩L-异亮氨基酸Schiff碱的乙腈溶液中电解合成了Cu(Ⅱ),Zn(Ⅱ)和Ni(Ⅱ)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Cu(Ⅱ)配合物... 采用Cu,Zn,Ni为“牺牲”阳极,在无隔膜电解槽和含配体水杨醛缩L-异亮氨基酸Schiff碱的乙腈溶液中电解合成了Cu(Ⅱ),Zn(Ⅱ)和Ni(Ⅱ)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Cu(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ML.nH2O(L=C13H15NO3,M=Cu(Ⅱ),Zn(Ⅱ),Ni(Ⅱ),n=1,1,2),配合物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配体均以三齿进行配位;电合成配合物的电化学效率Ef接近0.5mol/F[Zn(Ⅱ),Ni(Ⅱ)]和1.0mol/F[Cu(Ⅱ)],Cu(Ⅱ)配合物中Cu(Ⅱ)L/Cu(Ⅰ)L电对的可逆半波电位E1r/2为-0.79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配合物 电化学合成 “牺牲”阳极法 水杨醛缩氨基酸Schiff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4-乙烯基吡啶与Cu(Ⅱ)离子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 被引量:4
12
作者 孔德轮 高保娇 李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99-1403,共5页
采用粘度法确定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临界交迭浓度c*,分别在稀溶液与亚浓溶液浓度范围内,采用光谱法与电导滴定法研究了P4VP与Cu(Ⅱ)离子的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配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 采用粘度法确定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临界交迭浓度c*,分别在稀溶液与亚浓溶液浓度范围内,采用光谱法与电导滴定法研究了P4VP与Cu(Ⅱ)离子的配合过程及配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配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配合物的热性能.结果表明,对于相对分子质量为1.06×105的P4VP,其c*为15 mmol·L-1(按P4VP中的链节量计算).在稀溶液中P4VP与Cu(Ⅱ)离子形成可溶性的分子内配合物,表观配位数为9-10;在亚浓溶液中,P4VP与Cu(Ⅱ)离子发生分子间配合作用,由于配位交联,形成不溶性的配合物P4VP-Cu(Ⅱ),配位数为3.P4VP与Cu(Ⅱ)离子形成配合物后,玻璃化温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 配合物结构 聚4-乙烯基吡啶 Cu()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氯甲基水杨醛缩苯丙氨酸过渡金属(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熊亚红 梁毅 +4 位作者 陈祖强 陈洁霞 黄剑锋 周建平 钱业龙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116,121,共7页
在乙醇溶剂中合成5-氯甲基水杨醛缩苯丙氨酸新型Schiff碱配体及其过渡金属M(M=Mn2+、Co2+、Ni2+、Cu2+、Zn2+)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差热-热重方法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滤纸片法和试管二倍稀释... 在乙醇溶剂中合成5-氯甲基水杨醛缩苯丙氨酸新型Schiff碱配体及其过渡金属M(M=Mn2+、Co2+、Ni2+、Cu2+、Zn2+)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差热-热重方法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滤纸片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试验测定了Schiff碱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Schiff碱配体为1∶1型电解质,其组成为KHL.H2O(L=C17H14O3NCl2-);合成的5种Schiff碱金属配合物均为非电解质类型,组成为[ML(H2O)].nH2O,配体L中的亚胺基氮、酚基氧、羧基氧均与中心金属离子M配位,另有1个水分子参与配位.荧光光谱试验显示,5种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均较相应Schiff碱配体的明显增强,其中锌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最大.体外抗菌试验结果表明该Schiff碱配体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而且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强于Schiff碱配体,其中铜配合物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最强的抗菌能力,其对这2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0和12.5μ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氯甲基水杨醛 席夫碱 过渡金属配合物 表征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羟基苯乙酸铜(Ⅱ)、锌(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与DNA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小勇 刘建风 赵国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61-1667,共7页
合成了两种过渡金属配合物[M(HPAA)(phen)2]HPAA.7H2O(M=Zn,1;Cu,2;HPAA-=对羟基苯乙酸根;phen=1,10-邻菲啰啉),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显示,两种配合... 合成了两种过渡金属配合物[M(HPAA)(phen)2]HPAA.7H2O(M=Zn,1;Cu,2;HPAA-=对羟基苯乙酸根;phen=1,10-邻菲啰啉),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显示,两种配合物属于异质同晶型,不对称单元都是由1个金属离子,2个对羟基苯乙酸根离子,2个邻菲啰啉分子和7个游离的水分子组成的,其中有1个对羟基苯乙酸根离子未参与配位。每个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为6,处于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另外,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两种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配合物 对羟基苯乙酸 晶体结构 DNA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链冠醚2,6-二(8'-喹啉氧甲基)-4-甲基-苯甲醚及其Ag(Ⅰ)、Cu(Ⅱ)、Ni(Ⅱ)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前前 季振平 +1 位作者 萧文锦 吴成泰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20-424,共5页
设计合成一种尚未见文献报道的酚醚型双臂开链冠醚化合物 L( L=2 ,6-二 ( 8’-喹啉氧甲基 ) - 4 -甲基 -苯甲醚 ) ,经元素分析、IR、1HNMR、MS等方法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其 Ag( )、Cu( )、Ni( )固体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金属... 设计合成一种尚未见文献报道的酚醚型双臂开链冠醚化合物 L( L=2 ,6-二 ( 8’-喹啉氧甲基 ) - 4 -甲基 -苯甲醚 ) ,经元素分析、IR、1HNMR、MS等方法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其 Ag( )、Cu( )、Ni( )固体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金属离子不同 ,则其配合物的配位比 ( M∶ L)不同 ,Ag( )配合物为 1∶ 1,Cu( )、Ni( )配合物为 2∶ 3。并运用热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链冠醚 过渡金属配合物 配位化学 配位作用 差热-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Ⅱ)配合物的超分子设计及对甲醇蒸气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娟 赵博文 +2 位作者 黄超 陈冬梅 朱必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9-1074,共6页
采用饱和蒸气扩散技术,将2,4-二羟基苯甲醛缩异烟酰腙(H_2dhbi)配体分别与Zn(ClO_4)2·6H_2O和Zn(NO_3)_2·6H_2O进行配位作用,得到2种不同配位模式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dhbi)_2Zn_2·8H_2O]n(1)和{[(dhbi)_2(H_2O)_2Zn_2]... 采用饱和蒸气扩散技术,将2,4-二羟基苯甲醛缩异烟酰腙(H_2dhbi)配体分别与Zn(ClO_4)2·6H_2O和Zn(NO_3)_2·6H_2O进行配位作用,得到2种不同配位模式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dhbi)_2Zn_2·8H_2O]n(1)和{[(dhbi)_2(H_2O)_2Zn_2]·4DMF]}n(2).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热分析技术(TG-DTA)和X射线粉末衍射(PXRD)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进一步将配位聚合物1和2用于对甲醇分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是一种理想的微孔材料,其对甲醇分子的吸附能力为化合物2的近5倍,采用PLATON对材料的孔隙体积进行计算得到化合物1和2的孔隙率分别为38.2%和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羟基苯甲醛缩异烟酰腙 锌()配合物 金属-有机框架 晶体结构 甲醇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 LⅣ.一步法低热固相合成Co(Ⅱ)、Ni(Ⅱ)、Cu(Ⅱ)Schiff碱配合物 被引量:7
17
作者 贾殿赠 忻新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5,共5页
本文研究了Co(Ac)_2·4H_2O,Ni(Ac)_2·4H_2O,Ca(Ac)_2·H_2O与5个有代表性Schiff碱的低热(<70℃)固相化学反应。通过上述固相反应合成了9个钴、镍、铜的Schiff碱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RD,DTA等测定,确定了固... 本文研究了Co(Ac)_2·4H_2O,Ni(Ac)_2·4H_2O,Ca(Ac)_2·H_2O与5个有代表性Schiff碱的低热(<70℃)固相化学反应。通过上述固相反应合成了9个钴、镍、铜的Schiff碱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RD,DTA等测定,确定了固相合成产物组成。讨论了配体的结构及Co(Ac)_2·4H_2O、Ni(Ac)_2·4H_2O、Cu(Ac)_2·H_2O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对固相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反应 络合物化学 席夫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Ⅱ)-双硫腙螯合物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苏梅 陈媛媛 +2 位作者 蒋治良 孙双娇 康彩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74-1276,共3页
In basic NH3-NH4Cl buffer solutions,the molecules of complex of some metal(Ⅱ) ions with dithizone can associate one another to produce stable micro-particles,which exhibit resonance photo scattering effect and diff... In basic NH3-NH4Cl buffer solutions,the molecules of complex of some metal(Ⅱ) ions with dithizone can associate one another to produce stable micro-particles,which exhibit resonance photo scattering effect and different color.There is a strongest resonance scattering peak at 605 nm for Zn(Ⅱ),at 540 nm for Pb(Ⅱ),at 600 nm for Co(Ⅱ),at 560 nm for Ni(Ⅱ),at 560 nm for Cd(Ⅱ), at 570 nm for Cu(Ⅱ) and at 560 nm for Hg(Ⅱ) in their corresponding particle systems.There is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attering intensity and metal ion concentration.Among them,the system of Zn(Ⅱ)-dithizone is most sensitive and is therefore chose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Zn concentration in the range of 2.0×10-81.54×(10-6 g/mL),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8.0×10-9 g/mL.This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microelement Zn in samples with satisfactory sensitivity,simplicity and reproduc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腙 螯合物微粒 共振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Ⅲ),Cu(Ⅱ),Zn(Ⅱ)与2,2′-二硫代二苯甲酸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忠 李恒欣 袁丽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70,共3页
苯甲酸类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其在有机合成、生物化学的催化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文中采用水热合成法,以2,2′-二硫代二苯甲酸为配体与Cr(Ⅲ),Cu(Ⅱ)和Zn(Ⅱ)3种金属离子氯化物反应,在140℃得到3种相应过渡金属配合物。依据元素分析... 苯甲酸类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其在有机合成、生物化学的催化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文中采用水热合成法,以2,2′-二硫代二苯甲酸为配体与Cr(Ⅲ),Cu(Ⅱ)和Zn(Ⅱ)3种金属离子氯化物反应,在140℃得到3种相应过渡金属配合物。依据元素分析,质量、容量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3种目标配合物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2,2′-二硫代二苯甲酸与Cr(Ⅲ)形成摩尔比为3∶2型配合物,与Cu(Ⅱ)形成摩尔比为2∶1型配合物,与Zn(Ⅱ)形成摩尔比为2∶2型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2′-二硫代二苯甲酸 过渡金属配合物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二甲酸镉(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和荧光性质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利 卢文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24-1328,共5页
以5:2物质的量比的Cd(NO3)2和H3IDC(咪唑-4,5-二羧酸)为原料,在DMF/HAc混合溶剂热条件下得到了1个新的三维层-柱状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Cd5(IDC)2(HIDC)2(DMF)2]n(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以及单晶X-射线结构分... 以5:2物质的量比的Cd(NO3)2和H3IDC(咪唑-4,5-二羧酸)为原料,在DMF/HAc混合溶剂热条件下得到了1个新的三维层-柱状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Cd5(IDC)2(HIDC)2(DMF)2]n(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以及单晶X-射线结构分析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的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a=1.41430(4)nm,b=1.571 78(4)nm,c=1.608 89(4)nm,V=3.576 51(16)nm3,Z=4,Dc=2.456 g·cm-3,F(000)=2 520,对于2 471个可观测点(I>2σ(I)),最终残差因子R1=0.032 0,wR2=0.074 5。在1的晶体结构中,每个镉(II)离子的配位数为6,处于扭曲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每个IDC3-分别桥联5个镉(Ⅱ)离子形成二维层结构,相邻的二维层之间通过HIDC2-进一步连接形成三维层-柱状金属-有机框架结构,其通道为配位的DMF分子占据。配合物1的固体室温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在波长为471 nm的光激发下于536 nm处出现强烈的荧光发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溶剂热 镉配合物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