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辫状河−曲流河及转换中煤沉积特征——以澳洲Surat盆地F8区块Walloon组为例 |
崔泽宏
赵一波
李志华
李胜利
李伟茹
|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游荡型辫状河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
王海考
王淼
于忠良
余成林
尹艳树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辫状河相储集层地质模型——“泛连通体” |
葛云龙
逯径铁
廖保方
李列
张为民
闻兰
薛培华
郭睿
|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8 |
94
|
|
4
|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 |
杨少春
孟祥梅
陈宁宁
张世奇
向奎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40
|
|
5
|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河流沉积及油气分布 |
孟立娜
李凤杰
方朝刚
李磊
林洪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
2012 |
13
|
|
6
|
江西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白垩系辫状河相沉积及其丹霞地貌发育特征 |
朱志军
黄宝华
郭福生
郑海峰
姜勇彪
|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24
|
|
7
|
松辽盆地四五家子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沉积相 |
陈烨菲
彭仕宓
钟显彪
纪玉峰
马立文
|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
2003 |
11
|
|
8
|
沉积相对储集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枣Ⅱ、Ⅲ油层组为例 |
宋鹍
金振奎
王晓卫
张爱红
段志强
王春生
张国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33
|
|
9
|
河流辫——曲转换特点与废弃河道模式 |
李胜利
于兴河
姜涛
梁星如
苏东旭
|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48
|
|
10
|
河流相沉积的河型转换特征与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 |
陈彬滔
于兴河
王磊
史忠生
马轮
薛罗
史江龙
白洁
赵艳军
|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17
|
|
11
|
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 |
国景星
戴启德
吴丽艳
王永诗
石砥石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20
|
|
12
|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沉积相 |
邢厚松
肖红平
孙粉锦
肖建新
刘锐娥
张春林
蔺洁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30
|
|
13
|
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块盒_8段沉积相研究 |
尹志军
余兴云
鲁国永
|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51
|
|
14
|
黄河源玛曲河段河型沿程变化及其原因 |
李志威
王兆印
余国安
杜俊
|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3
|
|
15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
李维锋
高振中
彭德堂
王成善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19
|
|
16
|
辫状河沉积储层小层精细划分对比——以苏里格气田苏X加密井区为例 |
韩兴刚
肖峰
张伟
张珂
刘莉莉
岳君
李志超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8
|
|
17
|
湿地扇扇中辫状水道沉积微相-岩石相划分方法 |
唐海发
彭仕宓
蔡圣权
邹鲁新
何辉
王运海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1
|
|
18
|
桩106地区网状河砂岩油藏特征 |
盛文波
邢正岩
王文环
刘惠民
|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
2003 |
7
|
|
19
|
准噶尔盆地南缘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储集性 |
张传林
赵省民
文志刚
|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
2003 |
41
|
|
20
|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沉积相特征及演化 |
吴小宁
李进步
赵忠军
王龙
朱亚军
付斌
罗文琴
吴小斌
|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18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