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辫状河−曲流河及转换中煤沉积特征——以澳洲Surat盆地F8区块Walloon组为例
1
作者 崔泽宏 赵一波 +2 位作者 李志华 李胜利 李伟茹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目的】澳大利亚是全球第四大煤炭生产国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Bowen-Surat盆地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产煤盆地,Surat盆地发育中侏罗统Walloon组含煤层系,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沉积,需厘清煤层在辫状河和曲流河及转换中的差异沉积特点和规律。【... 【目的】澳大利亚是全球第四大煤炭生产国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Bowen-Surat盆地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产煤盆地,Surat盆地发育中侏罗统Walloon组含煤层系,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沉积,需厘清煤层在辫状河和曲流河及转换中的差异沉积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方法,结合地震、测井、岩心资料,建立沉积模式。利用地震地层追踪和基准面旋回划分,把研究区划分为6个四级地层旋回;依据37口井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接触关系等分为5种组合类型;通过研究区14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分析,识别出6种岩相;结合测井曲线和岩相特征,划分出曲流河和辫状河2种沉积相,4种亚相,8种微相。选取横向和纵向2条连井剖面,刻画煤剖面展布样式,分析煤在辫状河−曲流河及转换过程中的差异沉积特征。【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当基准面位于高处时,为曲流河环境,煤发育好,多层叠置。当基准面下降,曲流河慢慢转换为辫状河沉积,岩性由细到粗,层理构造幅度变大,高能水流冲刷先期煤层,辫状河道内零星残留煤沉积。当基准面位于最低附近时,为辫状河沉积,煤发育最差,漫溢砂内少有发育;随着基准面回升,由辫状河转为曲流河的过程中,水体能量变小,岩相依次发生变化Gm-St-Sp-Sh-Fr/C,煤层沉积趋好。曲流河−转换带−辫状河相变过程中,煤在三维空间上的展布表现为,平面上煤的连片性、范围变差;剖面上煤的横向连续性,垂向叠置状及厚度都变差。基准面变化过程中,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泛滥泥中的煤沼泽,其次河漫砂和漫溢砂有少量煤发育。研究成果可用来指导分析煤层分布范围,在Surat区块井位部署时,有助于煤层气开发目的层“甜点”的识别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辫状河−曲流河转换 沉积特征 Surat盆地 Walloon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荡型辫状河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2
作者 王海考 王淼 +2 位作者 于忠良 余成林 尹艳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52,共18页
针对冀东油田高104 5区块馆陶组辫状河模式认识不清、砂体预测不准的问题,开展砂质辫状河河型分类研究。首先,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古气候、岩石粒度、层理构造、相序、溢岸、落淤层发育情况以及砂体形态等指标确定研究区为游荡型辫状河... 针对冀东油田高104 5区块馆陶组辫状河模式认识不清、砂体预测不准的问题,开展砂质辫状河河型分类研究。首先,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古气候、岩石粒度、层理构造、相序、溢岸、落淤层发育情况以及砂体形态等指标确定研究区为游荡型辫状河。随后,以Miall构型要素分析理论为指导,建立了辫流带、单一辫流带内河道和心滩边界识别标志,实现了研究区游荡型辫状河结构解剖,确定研究区单一辫流带宽度平均1 400.00 m,单一辫流带内心滩平均长度为414.47 m,宽度平均为158.86 m,河道宽度平均53.18 m。心滩长宽比集中在2.0~4.0,心滩宽度与辫状河道宽度比为2.2,为宽坝窄河道辫状河沉积模式。最后采用沉积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游荡型辫状河沉积相模式,可为油田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型辫状河 河型分类 沉积构型 沉积相模式 高1045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相储集层地质模型——“泛连通体” 被引量:94
3
作者 葛云龙 逯径铁 +5 位作者 廖保方 李列 张为民 闻兰 薛培华 郭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7-79,共3页
在大量野外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永定河(现代辫状河)的沉积特征:岩性粗,砂/泥比值高,具明显的正相序剖面特征;发育特征明显的落淤层;层理构造极为发育,类型却较为单调;辫状河砂体在时空上相互叠切,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复合储集体... 在大量野外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永定河(现代辫状河)的沉积特征:岩性粗,砂/泥比值高,具明显的正相序剖面特征;发育特征明显的落淤层;层理构造极为发育,类型却较为单调;辫状河砂体在时空上相互叠切,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复合储集体。进而分析了辫状河相储集层的非均质特征,认为辫状河相储集层的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都很严重。在辫状河相沉积中可见到5个级次的沉积界面构造,即:一级冲刷面及二、三、四、五级沉积再作用面。提出了辫状河相储集层模式———“泛连通体”,其砂体规模大、连通网络广布,局部通而不畅乃至连而不通。中国许多油田开发的动态信息证实,这种辫状河储集层地质模式是成立的,对指导有效注水开发辫状河相储集层具有普遍意义。图4参9(邹冬平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相 储集层 地质模型 泛连通体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40
4
作者 杨少春 孟祥梅 +2 位作者 陈宁宁 张世奇 向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4,38,共6页
根据岩心观察结果,结合钻井、地震及测井资料,对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湾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沉积物源来自北西方向的扎伊尔山;排2井区沙湾组二段下部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而不是前人认... 根据岩心观察结果,结合钻井、地震及测井资料,对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湾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沉积物源来自北西方向的扎伊尔山;排2井区沙湾组二段下部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滩坝沉积;沙湾组的平面沉积相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沉积演化从早到晚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滨浅湖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沉积时期;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和砂坝为有利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排子地区 沙湾组 辫状河三角洲 滨浅湖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河流沉积及油气分布 被引量:13
5
作者 孟立娜 李凤杰 +2 位作者 方朝刚 李磊 林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共7页
应用现代沉积学理论,结合岩心观察描述、钻井、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富县组到延安组延10、9、8期的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早侏罗世富县组和中侏罗世延安组延10期为深切河谷充填... 应用现代沉积学理论,结合岩心观察描述、钻井、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富县组到延安组延10、9、8期的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早侏罗世富县组和中侏罗世延安组延10期为深切河谷充填的辫状河沉积,延9和延8期则发育曲流河沉积.这2种河流沉积经历了有规律的继承性演化:富县组河谷充填作用最强,辫状河道砂体沉积厚度最大.延10期河谷进一步填平补齐,河谷斜坡上次级河道溯源增长、侧向侵蚀使河道变宽,漫滩分布面积减小.延9和延8期,古地形差异进一步减弱,河流转型为曲流河,河道和漫滩沉积均发育.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河流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2种河流沉积模式.沉积相对富县组-延安组延8油层组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受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储层发育的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曲流河 沉积相 河流演化 侏罗纪早中期 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白垩系辫状河相沉积及其丹霞地貌发育特征 被引量:24
6
作者 朱志军 黄宝华 +2 位作者 郭福生 郑海峰 姜勇彪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9-387,共9页
通过野外露头及相关室内研究,分析了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及邻区白垩系辫状河相沉积特征及其与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关系。研究认为: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发育除了与冲积扇相沉积有关外,还与辫状河相沉积有关,表现为辫状河道巨厚砂体为... 通过野外露头及相关室内研究,分析了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及邻区白垩系辫状河相沉积特征及其与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关系。研究认为: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发育除了与冲积扇相沉积有关外,还与辫状河相沉积有关,表现为辫状河道巨厚砂体为丹霞丘陵地貌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发育于辫状河道中呈小型透镜体或扁平状、脉状体的河床滞留沉积和洪泛沉积,易风化剥蚀形成溶蚀风化崩塌型丹霞地貌。此外,多期河道的多旋回沉积交错叠置形成楔状交错层理,其层系上下界面平直,层系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很快,层系内细层的倾向相反,为后期风化剥蚀提供了条件,易形成溶蚀风化崩塌型丹霞地貌。进一步研究发现丹霞丘陵地貌、溶蚀风化崩塌型丹霞地貌分布与辫状河相沉积平面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吻合度较高。本文首次研究了辫状河沉积体系与丹霞地貌发育特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 丹霞地貌 白垩系 辫状河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四五家子油田下白垩统泉头组沉积相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烨菲 彭仕宓 +2 位作者 钟显彪 纪玉峰 马立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16-327,共12页
松辽盆地四五家子油田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内 ,在构造上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杨大城子背斜的一部分。油田的储层主要由下白垩统泉头组组成 ,它是在晚白垩世干旱和氧化环境中沉积的。其物源来自东北部的中央古隆起。本区储层岩性以岩屑长... 松辽盆地四五家子油田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内 ,在构造上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杨大城子背斜的一部分。油田的储层主要由下白垩统泉头组组成 ,它是在晚白垩世干旱和氧化环境中沉积的。其物源来自东北部的中央古隆起。本区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部分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通过单井相分析 ,主要相标志为具有牵引流沉积机制为主的沉积构造和粒度分布特征。根据相标志分析 ,储层为曲流河相沉积 ,发育曲流河点坝、决口扇、天然堤及泛滥平原四种沉积微相类型。曲流河相自下而上为河床滞留沉积 -点坝 -天然堤 -决口扇 -泛滥平原的正韵律组合。在建立各沉积微相测井相模式的基础上 ,对全区 136口非取芯井进行了沉积微相识别 ,而应用顺序指示模拟实现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恢复其古地理面貌 :主要发育两条自北北东向南南西方向延伸的曲流河床 ,具有曲流河点坝特征的泉头组小层 6、小层 7是主要的储集层。这个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油田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下白垩统 泉头组 沉积相 曲流河 测井相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相对储集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枣Ⅱ、Ⅲ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33
8
作者 宋鹍 金振奎 +4 位作者 王晓卫 张爱红 段志强 王春生 张国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王官屯油田位于黄骅坳陷南部,古近系孔店组孔一段枣Ⅱ、枣Ⅲ油层组是其主力含油层系,储集层主要为砂岩,但其储集层质量差异很大,同一层段有的含油,有的却为干层。研究发现,储集层质量的巨大差异主要是沉积环境的差异引起的,物性好、含... 王官屯油田位于黄骅坳陷南部,古近系孔店组孔一段枣Ⅱ、枣Ⅲ油层组是其主力含油层系,储集层主要为砂岩,但其储集层质量差异很大,同一层段有的含油,有的却为干层。研究发现,储集层质量的巨大差异主要是沉积环境的差异引起的,物性好、含油的砂岩为高能河道沉积,砂岩泥质含量低,分选较好,粒度较粗,原生粒间孔隙发育;物性差、干层的砂岩是低能河道沉积,砂岩泥质含量高,分选差,粒度较细,孔隙不发育。辫状河中的高能河道是有利储集层发育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官屯油田 储集层质量差异 沉积相 辫状河 高能河道 低能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辫——曲转换特点与废弃河道模式 被引量:48
9
作者 李胜利 于兴河 +2 位作者 姜涛 梁星如 苏东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通过总结河流变迁规律,明确了辫—曲转换特征,建立了辫—曲过渡型河流的沉积序列;通过分析弯曲度与废弃河道沉积特征的相互关系,提出不同类型河流中存在分叉分流、串沟取直及颈项截直三类废弃河道,并提出三类废弃河道的分类依据,进而建... 通过总结河流变迁规律,明确了辫—曲转换特征,建立了辫—曲过渡型河流的沉积序列;通过分析弯曲度与废弃河道沉积特征的相互关系,提出不同类型河流中存在分叉分流、串沟取直及颈项截直三类废弃河道,并提出三类废弃河道的分类依据,进而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通过解剖北京西山军庄二叠系河流相野外露头,分析了辫状河、以曲流河及其过渡型河流的沉积特征与演变特点,识别出该露头中发育的废弃河道,进而明确该露头中产生辫—曲转换的地质因素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由于沉积供源的差异导致河道类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辫-曲转换 沉积序列 废弃河道 二叠系河流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沉积的河型转换特征与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彬滔 于兴河 +6 位作者 王磊 史忠生 马轮 薛罗 史江龙 白洁 赵艳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4-433,共10页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期Jimidi组河流相研究层段发育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识别出垂向加积型、侧向加积型、充填型、充填—废弃型、漫溢型等5类典型岩相组合。2)揭示出Jimidi组由下至上具有"曲—辫—曲"河型转换规律,明确了构造作用所造就的古地貌背景和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总体趋势是控制河型转换的主要因素。3)河型转换的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曲流河型层段内连续分布的相对低孔封隔带的发现,推动了Jimidi组首口岩性油藏风险探井的部署与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辫状河 河型转换 控制因素 岩性油气藏 Melut盆地 Jimidi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国景星 戴启德 +2 位作者 吴丽艳 王永诗 石砥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19,共5页
运用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原理 ,分析了河流类型及其形成发育特征 ,借鉴国内外有关冲积河流环境下的层序地层模式 ,特别是近海冲积环境下层序地层模式 ,并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建立了更具普遍意义的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 ,探讨了不同... 运用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原理 ,分析了河流类型及其形成发育特征 ,借鉴国内外有关冲积河流环境下的层序地层模式 ,特别是近海冲积环境下层序地层模式 ,并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建立了更具普遍意义的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 ,探讨了不同体系域的特征及其与河流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冲积河流相地层的体系域划分具有 4分性特征 ,即主要发育有低水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 ,当基准面缓慢下降时 ,还可发育收缩体系域。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沉积特征 ,指出了各体系域对应的沉积体系及相类型。其中 ,低水位体系域时期以侵蚀下切、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为主 ;扩张体系域时期是由辫状河向曲流河过渡 ;高水位体系域时期以曲流河为主 ;收缩体系域时期是由曲流河向辫状河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河流相 层序地层学 辫状河 曲流河 体系域 油气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沉积相 被引量:30
12
作者 邢厚松 肖红平 +4 位作者 孙粉锦 肖建新 刘锐娥 张春林 蔺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5-351,共7页
从露头分析和岩心观察入手,应用现代沉积学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二段露头和盆内岩心中的沉积序列及构造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山二段砂岩露头及岩心中广泛发育韵律层理、块状层理、侧积交错层理等高流态层理,露头砂体为透镜状,并... 从露头分析和岩心观察入手,应用现代沉积学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二段露头和盆内岩心中的沉积序列及构造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山二段砂岩露头及岩心中广泛发育韵律层理、块状层理、侧积交错层理等高流态层理,露头砂体为透镜状,并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切割、叠置成宽度和厚度巨大的带状砂层,体现了辫状河高流态及辫状河道砂体频繁摆动、迁移的特征。通过岩石沉积相、测井沉积相、砂体厚度、古地形结合古地理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认为,山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远源砂质辫状河—"浅水型"三角洲沉积体系,自北向南依次发育冲积平原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或滨海浅湖相,并识别出辫状河主水道、河漫沼泽、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等多种亚相、微相类型,明确认为辫状河主水道部分形成的宽厚巨大的主砂带是有利勘探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相 “浅水型”三角洲 砂质辫状河 山西组二段 下二叠统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块盒_8段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51
13
作者 尹志军 余兴云 鲁国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27,共2页
根据苏里格气田苏6区区域沉积背景,充分应用工区取心井盒8段岩心观察及分析化验资料,对盒8段气藏储层岩石学特征、原生的泥岩颜色、粒度特征以及沉积构造等相标志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气藏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环... 根据苏里格气田苏6区区域沉积背景,充分应用工区取心井盒8段岩心观察及分析化验资料,对盒8段气藏储层岩石学特征、原生的泥岩颜色、粒度特征以及沉积构造等相标志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气藏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在工区内划分出辫状水道、河漫沼泽、水下分支河道和河道间等沉积微相,并指出区块有利的沉积相带为辫状水道和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分布规律受河道的走向及延伸距离的控制。该成果为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气藏优质储层的预测指出方向,也为气藏滚动勘探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沉积相 辫状河三角洲 储集层 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玛曲河段河型沿程变化及其原因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志威 王兆印 +1 位作者 余国安 杜俊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8,共8页
黄河源玛曲河段是一段特殊的冲积平原河道,接连出现了网状河型、分汊河型、弯曲河型和辫状河型,在270km的流程里,冲积河型发生了4次河型沿程变化。通过遥感图像和野外调查相结合,描述玛曲河段河型多样性和河道的基本特征,分析河型沿程... 黄河源玛曲河段是一段特殊的冲积平原河道,接连出现了网状河型、分汊河型、弯曲河型和辫状河型,在270km的流程里,冲积河型发生了4次河型沿程变化。通过遥感图像和野外调查相结合,描述玛曲河段河型多样性和河道的基本特征,分析河型沿程变化的原因。玛曲河段的冲积河道主要发生4次河型变化,即网状型-分汊型、网状型-弯曲型、弯曲型-辫状型和辫状型-弯曲型。网状型-分汊型变化的原因是地形限制,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植被发育。网状型-弯曲型变化的原因是地形限制、河床比降由大变小、河岸物质组成沿程变细。弯曲型-辫状型变化的原因是白河入汇、河床比降变大。辫状型-弯曲型变化的主原因是下游峡谷段河床下切和黑河入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河型多样性 沿程变化 网状河流 分汊河流 弯曲河流 辫状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维锋 高振中 +1 位作者 彭德堂 王成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5-58,共4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广泛发育由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这种三角洲特征显著 ,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沉积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它们...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三叠统广泛发育由辫状河进积到内陆湖泊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这种三角洲特征显著 ,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沉积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它们由许多下粗上细的砂岩透镜体在垂向上相互叠置而成 ,单一透镜体最大厚度在 0 .5~ 4m不等。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 ,其中尤以水道砂体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标志。由于辫状河三角洲形成时物源供给丰富且粒度粗 ,沉积物堆积速率快 ,因而湖泊的波浪对其影响改造甚微。三角洲砂体孔隙度及渗透性均好 ,且整个三角洲砂体分布稳定 ,为理想的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中三叠统 库车坳陷 储集层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沉积储层小层精细划分对比——以苏里格气田苏X加密井区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韩兴刚 肖峰 +4 位作者 张伟 张珂 刘莉莉 岳君 李志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4,共9页
辫状河沉积形成的砂体具有单层厚度大,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垂直物源方向上井间砂体对比连续性较差,常规分层方法难以对小层进行细分对比。本次研究结合苏里格气田苏X加密区气藏开发实际,确定了小层细分层的基本原则,并以Miall的河流相构... 辫状河沉积形成的砂体具有单层厚度大,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垂直物源方向上井间砂体对比连续性较差,常规分层方法难以对小层进行细分对比。本次研究结合苏里格气田苏X加密区气藏开发实际,确定了小层细分层的基本原则,并以Miall的河流相构型理论为依据,明确了单一心滩沉积微相为合理的细分层级次。最后,结合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分别从岩心、测井、及旋回性方面论证了小层细分标志,将盒8下1、盒8下2小层分别划分为3个细层,单个细层厚度大约为5m,有利于气藏的合理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苏里格气田 小层细分 河流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扇扇中辫状水道沉积微相-岩石相划分方法 被引量:11
17
作者 唐海发 彭仕宓 +3 位作者 蔡圣权 邹鲁新 何辉 王运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7,共6页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湿地扇扇中辫状水道粗碎屑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划分方法。根据不同岩石相的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特征,将扇中辫状水道微相细分为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和...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湿地扇扇中辫状水道粗碎屑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划分方法。根据不同岩石相的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特征,将扇中辫状水道微相细分为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和辫状水道细砂岩相。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岩石相对油水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以辫状水道砂砾岩相单井日产油能力最高,辫状水道粗砂岩相次之,辫状水道细砂岩相最低,比较符合油田的开发实际。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因物性最好,剩余油丰度高,可作为下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扇 辫状水道 沉积微相 岩石相 克拉玛依油田 八道湾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106地区网状河砂岩油藏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盛文波 邢正岩 +1 位作者 王文环 刘惠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22,26,共3页
胜利油区老河口油田的馆上段为典型的河流相油藏,主力含油层系存在曲流河沉积和网状河沉积。本文从网状河及曲流河的成因分析入手,对比了2种河流体系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网状河砂岩油藏的静态、动态特征,提出了不同于曲流河砂岩油藏的钻... 胜利油区老河口油田的馆上段为典型的河流相油藏,主力含油层系存在曲流河沉积和网状河沉积。本文从网状河及曲流河的成因分析入手,对比了2种河流体系的沉积特征,总结了网状河砂岩油藏的静态、动态特征,提出了不同于曲流河砂岩油藏的钻探原则和开发方法,为该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106地区 网状河 油藏特征 砂岩 曲流河 动态特征 老河口油田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储集性 被引量:41
19
作者 张传林 赵省民 文志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2-204,共3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辫状河三角洲主要由砾岩、含砾砂岩和粗砂岩等粗碎屑岩组成,是本区重要的沉积相类型。该区的辫状河三角洲虽也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前三角洲3个亚相组成,但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是其沉积的主体...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辫状河三角洲主要由砾岩、含砾砂岩和粗砂岩等粗碎屑岩组成,是本区重要的沉积相类型。该区的辫状河三角洲虽也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前三角洲3个亚相组成,但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是其沉积的主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则因发育于较陡的浅湖地带和被辫状分流河道冲刷而发育程度很差。同时,露头样品的测试结果和石油地质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辫状河三角洲砂砾岩体的油气储集性较好,是区内较好的储集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网状河 三角洲 储集层 沉积相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沉积相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吴小宁 李进步 +5 位作者 赵忠军 王龙 朱亚军 付斌 罗文琴 吴小斌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为明确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沉积相特征及类型,采用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测井曲线特征等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沉积构造识别、测井相分析及古生物标志鉴定,系统性对东二区山2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特... 为明确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沉积相特征及类型,采用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测井曲线特征等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沉积构造识别、测井相分析及古生物标志鉴定,系统性对东二区山2段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进行研究;在单井相及沉积序列研究基础上,结合沉积相连井剖面及砂地比特征,刻画了山32~山12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及时空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山2沉积期东二区北部为近源砂质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泛滥平原、洪漫沼泽等沉积微相,垂向上"砂包泥"特征明显,发育"辫状河道-河漫滩"沉积序列;南部为曲流河沉积,主要发育边滩、河道充填、漫滩、天然堤等沉积微相,垂向上"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发育"曲流河道-河漫滩"沉积序列。山32~山12沉积期北部辫状河与南部曲流河的分界位置逐渐向北迁移,迁移距离约20 km.研究成果对该区砂体展布规律及储层综合评价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北部辫状河心滩与南部曲流河边滩是形成有效储层的有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质学 沉积相 辫状河 曲流河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