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顺北超深断控凝析气藏流体非平衡相变对开采效果影响
1
作者 张宁 曹飞 +4 位作者 李宗宇 张云 孙扬 潘毅 孙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1-478,共8页
受超深超高温超高压成藏控藏机制影响,顺北超深层断控体凝析气藏地层流体呈现出超临界凝析气复杂相态特征,而其复杂相态演化行为对开发动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顺北超深层断控体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以顺北4号断裂带... 受超深超高温超高压成藏控藏机制影响,顺北超深层断控体凝析气藏地层流体呈现出超临界凝析气复杂相态特征,而其复杂相态演化行为对开发动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顺北超深层断控体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以顺北4号断裂带高含凝析油超临界凝析气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高温高压可视化实验观测方法开展顺北凝析气藏近临界凝析油气流体临界乳光现象、非平衡相变现象、雾状反凝析沉降临界慢化现象,以及反凝析过程流体分层等特殊相态演化实验观测研究,而后分析高温超高压条件下近临界凝析气流体所产生的非平衡相态演化特征,初步揭示了非平衡相变及渗流对气井衰竭开采过程反凝析早期雾状反凝析沉降弛豫慢化现象等对凝析油采出程度的影响,得到在PVT(压力-容积-温度)釜中一定气柱高度中从露点压力开始降压至最大反凝析压力的雾状凝析油重力沉降弛豫时间累计可达1193 s,转换到顺北凝析气藏大纵深缝洞体流动空间可达7026 s,通过合理控制采速则可提高雾状反凝析油采出程度为4.99%;基于长岩心非平衡渗流实验测试得到合理控制采速可使反凝析油的采出程度提高了7.14%。结合顺北4号带典型气井生产曲线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非平衡相变和雾状反凝析沉降弛豫效应对凝析气井反凝析阶段凝析油采出程度的影响。实际开采动态显示,目前凝析油采出程度较天然气高出5%以上,研发的高温高压原位相态观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塔里木、四川盆地等超深层气藏,可为顺北超深层凝析气藏开发动态特征分析及开发对策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断控体凝析气藏 超临界凝析气 非平衡相变 反凝析沉降 弛豫慢化现象 非平衡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东部19号走滑断裂构造解析及控储意义
2
作者 刘冰雷 赵永刚 +7 位作者 张银涛 周飞 谢舟 姚超 尹帅 丁留洋 赵龙飞 孙冲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3-470,共18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走滑断裂发育,是阿满过渡带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储层发育的关键。从19号走滑断裂带断控油藏描述和油藏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三维地震和奥陶系地质信息为基础,具体分析了19号走滑断裂带的分层变形特征、分段变形...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走滑断裂发育,是阿满过渡带东部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储层发育的关键。从19号走滑断裂带断控油藏描述和油藏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三维地震和奥陶系地质信息为基础,具体分析了19号走滑断裂带的分层变形特征、分段变形特征、活动性特征、活动期次和断裂的演化过程,重点研究了该走滑断裂带的控储意义。研究结果如下所述。(1)19号走滑断裂带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寒武系盐下构造层、中寒武统膏盐岩构造层、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和志留系碎屑岩构造层。(2)根据断裂走向和奥陶系碳酸盐岩顶面断裂的组合特征划分为马尾段、斜列段、辫状段、叠覆段和线性段。(3)中下奥陶统19号走滑断裂带整体活动性较强,断裂变形幅度大,该走滑断裂带可划分出7个张扭段、7个压扭段和3个平移段;该走滑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加里东早期和加里东中期为该断裂带主要活动关键期。(4)该走滑断裂带不同平面分段样式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不同,辫状段和叠覆段储层发育相对较好,马尾段、斜列段和线性段储层发育相对较差;剖面构造样式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明显,张扭段利于形成大规模储层,压扭段利于储层发育,平移段发育的储层规模有限;该走滑断裂带平面分段样式与剖面构造样式叠合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造成同一条断裂带不同叠合段的油气藏规模有明显差异。(5)该走滑断裂带的分层变形、平面分段样式、活动性和剖面构造样式共同造成了同条断裂带不同部位储层发育程度的差异。研究意义:该研究为走滑断裂断控储层纵向发育规律和连通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走滑构造基础,也为深入研究走滑断裂断控储层的控储意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满过渡带东部 走滑断裂 奥陶系 平面分段样式 剖面构造样式 叠合控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预组装核壳相变调驱剂的性能评价及其在胡尖山油田的应用
3
作者 朱向前 王潜龙 +4 位作者 钱雄涛 杨凯澜 安然 董传宾 白肪放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58,共6页
针对长庆胡尖山油田延9低渗透储层长期注水后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常规封堵药剂无法有效封堵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预组装核壳相变调驱剂(简称TSAD调驱剂)。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旋转黏度仪、模拟封堵实验装置,对TSAD调驱剂的粒径分布、... 针对长庆胡尖山油田延9低渗透储层长期注水后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常规封堵药剂无法有效封堵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预组装核壳相变调驱剂(简称TSAD调驱剂)。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旋转黏度仪、模拟封堵实验装置,对TSAD调驱剂的粒径分布、相变时间影响因素、环境适应性能、封堵性能进行实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TSAD调驱剂相变不受水质的pH值和矿化度影响;可实现宽窗口相变7~15 d,满足在线深部调驱需求;注入0.1 PV不同质量分数的TSAD调驱剂后,水相封堵率最高可达85.23%,油相封堵率小于10%,可以实现“堵水不堵油,堵而不死”的效果。在胡X-XX井组开展了TSAD调驱体系矿场试验,调驱后井组综合含水率下降4.2%,日增油3.28 t,半年累积增油600 t。该技术为胡尖山延9高含水油藏控水增油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调驱剂 预组装 在线调驱 深部堵水 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控制枢纽品字型双层闸门水力控制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运佳 游万敏 +1 位作者 张磊 潘天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109,123,共10页
石花控制闸是引江补汉工程的控制枢纽,采用品字型双层闸门布置解决了引江补汉工程高水头、超长有压输水水力控制关键技术难题。为了探究石花控制闸品字型双层闸门水力控制技术,采用数值计算和水工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研究:①采用一维、... 石花控制闸是引江补汉工程的控制枢纽,采用品字型双层闸门布置解决了引江补汉工程高水头、超长有压输水水力控制关键技术难题。为了探究石花控制闸品字型双层闸门水力控制技术,采用数值计算和水工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研究:①采用一维、三维耦合数学模型计算控制闸启闭引起的系统水力过渡过程,为工程设计提供边界条件;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分析控制闸体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系统沿线最大、最小压力均满足相关规程要求;控制闸内水流流态、压力分布等指标正常,控制闸体型合理。石花控制闸总体设计方案合理,布置方式和研究方法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字型双层闸门 长距离输水 水力过渡过程 水力控制 石花控制闸 引江补汉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天台构造走滑-转换体系特征及控藏作用
5
作者 张伯成 刘江 +3 位作者 焦社宝 王军 陈春峰 唐贤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6,共13页
西湖凹陷天台构造发育的复杂弧形断裂体系及其控藏作用十分复杂,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及多口探井实钻成果,深入分析天台构造内多套断裂系统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①天台构造受NE向发育的基底卷... 西湖凹陷天台构造发育的复杂弧形断裂体系及其控藏作用十分复杂,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及多口探井实钻成果,深入分析天台构造内多套断裂系统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①天台构造受NE向发育的基底卷入型走滑断裂和NW向展布的薄层滑脱型转换断裂共同控制,是走滑-转换断裂过渡体系控制下的多期差异反转背斜,其构造内部具有明显的差异构造特征。构造北段断裂体系以走滑作用为主,受平湖断裂体系影响大,南段断裂体系以转换断裂为主,中段为2套断裂体系交会区,形成弧形硬连接断裂段。②天台构造的构造演化过程主要可分为断陷早期、断陷晚期及挤压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在断陷早期NE向断裂大量发育,局部NW向断裂调节差异位移,断裂体系形成,天台构造北部伸展量明显大于南部;断陷晚期断裂活动终止,天台构造整体活动减弱,仅局部大断裂持续活动;龙井运动挤压期天台构造经受近EW向强挤压,中部挤压强度大于南部和北部,形成整一大背斜,部分断裂复活,局部火成岩发育。③走滑-转换体系控制圈闭发育及油气运聚、保存。受多期构造运动叠加影响天台构造内呈现多种类型圈闭差异立体叠合的特征,中段构造圈闭叠合性好,受火成岩侵入影响,构造圈闭有效性差,南、北段深部独立发育构造高点,深浅圈闭叠合性较差;南段薄层滑脱型转换断裂输导能力强,但保存条件较差,北段局部增压背斜保存条件更好,具有更大的勘探潜力。该研究成果可为西湖凹陷天台构造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天台构造 走滑-转换体系 构造控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川南过渡带致密砂岩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周康 彭军 耿梅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2期8-11,共4页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为典型的致密化砂岩储层。为深入了解其致密化原因,综合大量岩心、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辅之X射线衍射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须家河组储层主要为水下分...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为典型的致密化砂岩储层。为深入了解其致密化原因,综合大量岩心、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辅之X射线衍射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须家河组储层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其物性主控因素为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沉积微相在宏观上控制着储层物性,石英和岩屑含量高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强烈的压实作用、硅质胶结作用及钙质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原因,而溶蚀作用和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对储层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储层物性 主控因素 须家河组 川中—川南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及其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山西组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武瑾 肖玉峰 +5 位作者 刘丹 刘鑫 郭为 李树新 高金亮 吝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23,97,I0002,共14页
海陆过渡相页岩沉积受海相与陆相环境的双重控制,页岩气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采用X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TOC质量分数测试、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 海陆过渡相页岩沉积受海相与陆相环境的双重控制,页岩气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采用X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干酪根显微组分鉴定、TOC质量分数测试、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区块山西组山_(2)^(3)亚段(Ps^(3))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组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包括矿物组分、有机质质量分数及类型、微观孔隙类型、微观孔隙结构。Ps^(3)上段为潮控三角洲相页岩,脆性矿物质量分数低(平均为39.2%),TOC质量分数较低(平均为2.3%),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有机质孔发育不佳,孔隙结构参数较差,为中等页岩气储层。Ps^(3)下段为河口海湾相页岩,其中封闭潟湖、海湾微相页岩脆性矿物质量分数高(平均分别为74.1%、67.2%),TOC质量分数高(平均分别为7.3%、11.2%),有机质类型为Ⅱ型,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且发育大量复杂有机质孔,孔隙结构参数优,为优质页岩气储层。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封闭潟湖—海湾微相有利于Ⅱ型干酪根形成,易产生大量有机质气泡孔,富生物成因硅也有利于有机质孔的形成与保持。三角洲相页岩发育Ⅲ型干酪根,有机质孔发育不佳,且陆源硅质对储集空间贡献不大。该结果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段优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储层 非均质性 主控因素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沉积的河型转换特征与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彬滔 于兴河 +6 位作者 王磊 史忠生 马轮 薛罗 史江龙 白洁 赵艳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4-433,共10页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期Jimidi组河流相研究层段发育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识别出垂向加积型、侧向加积型、充填型、充填—废弃型、漫溢型等5类典型岩相组合。2)揭示出Jimidi组由下至上具有"曲—辫—曲"河型转换规律,明确了构造作用所造就的古地貌背景和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总体趋势是控制河型转换的主要因素。3)河型转换的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曲流河型层段内连续分布的相对低孔封隔带的发现,推动了Jimidi组首口岩性油藏风险探井的部署与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辫状河 河型转换 控制因素 岩性油气藏 Melut盆地 Jimidi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充填防砂过渡带对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蒋官澄 陈应淋 +2 位作者 严进荣 朱天高 宋友贵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51-53,共3页
在分析影响过渡带形成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室内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过渡带厚度和过渡带渗透率,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最后,根据渗流力学原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高压充填防砂井产能预测模型.通过... 在分析影响过渡带形成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室内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过渡带厚度和过渡带渗透率,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最后,根据渗流力学原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高压充填防砂井产能预测模型.通过现场应用表明,该模型提高了防砂井产能预测的准确性,可进一步提高防砂方法优选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疏松砂岩 高压充填防砂 过渡带 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中新统Gumai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国良 王红军 +2 位作者 祝厚勤 白振华 王雯雯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8-146,共9页
南苏门答腊盆地中新统Gumai组下段发育岩性油气藏。运用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对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中新统Gumai组下段砂体的成藏条件、控制因素开展了综合研究,并预测了有利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南苏门答腊盆地J... 南苏门答腊盆地中新统Gumai组下段发育岩性油气藏。运用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对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中新统Gumai组下段砂体的成藏条件、控制因素开展了综合研究,并预测了有利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油气主要来自东部Betara生烃凹陷,共发育3套烃源岩,分别为Talang Akar组下段烃源岩,Talang Akar组上段烃源岩及Gumai组烃源岩。其中,Talang Akar组下段发育的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最好,以Ⅰ型或Ⅱ型干酪根为主,含大量煤层,TOC值主要为0.5%~2.0%,氢指数(HI)主要为100~350 mg/g,氧指数(OI)平均为30 mg/g。②J区块Gumai组下段自东向西发育一套三角洲近端前缘—远端前缘—前三角洲沉积体系,区块东部近端前缘以厚层砂岩为主,西部远端前缘以泥岩夹薄层砂岩为主。块状中—细砂岩为主要储集岩,泥质条带广泛发育,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道溢岸沉积。③J区块Gumai组岩性油气藏主要受泥岩盖层和大断裂控制,油气多聚集于区块西部远端前缘泥岩含量高、封盖条件好的地区,且紧邻大断裂。④J区块Gumai组下段岩性油气藏具有“下生上储、复合输导、盖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部的W地区及P地区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三角洲相 盖层控藏 下生上储 海陆过渡相烃源岩 Gumai组下段 中新统 Betara生烃凹陷 南苏门答腊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春光地区新近系沙湾组辫—曲演化与成藏特点 被引量:5
11
作者 岳欣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67-975,共9页
春光地区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重要的含油气区块之一,新近系沙湾组为主要的产能、探明储量贡献层系。为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亟需对沙湾组的沉积特征、沉积演化和成藏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地层沿层切片分析... 春光地区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重要的含油气区块之一,新近系沙湾组为主要的产能、探明储量贡献层系。为满足精细勘探的需求,亟需对沙湾组的沉积特征、沉积演化和成藏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地层沿层切片分析,认为研究区发育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且同一时期存在“东辫西曲”的沉积特征,明确了不同时期的沉积演化过程;通过构造沉降及地形、基准面旋回变化、物源供给及古气候分析,明确河型转换控制因素;通过对不同河型油气藏成藏特点及识别特征的分析,建立了新的成藏模式,形成立体成藏格局;结合成藏认识,明确了有利勘探方向,有效拓展了勘探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为春光地区的增储上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型转化 主控因素 沉积演化 成藏特点 新近系 春光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夏秋汛过渡期汛限水位动态控制
12
作者 李敏 陈守煜 张艳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2-505,共4页
为方便丹江口水库调度人员在夏秋汛过渡期控制运用水库,同时进一步挖掘水库的兴利潜力,应用可变模糊集概念、定义,分析了丹江口水库汛期过渡期对于夏秋汛相对隶属度的确定方法,给出了以相对隶属度为权重确定丹江口水库汛期过渡期所需防... 为方便丹江口水库调度人员在夏秋汛过渡期控制运用水库,同时进一步挖掘水库的兴利潜力,应用可变模糊集概念、定义,分析了丹江口水库汛期过渡期对于夏秋汛相对隶属度的确定方法,给出了以相对隶属度为权重确定丹江口水库汛期过渡期所需防洪库容的计算式,由此可确定水库在汛期过渡期需控制的水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丹江口水库夏秋汛过渡期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模糊集 丹江口水库 过渡期 汛限水位 动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与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储层特征差异 被引量:16
13
作者 蔡光银 蒋裕强 +5 位作者 李星涛 孙莎莎 付永红 谷一凡 王占磊 季春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0-1042,共13页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逐渐成为非常规油气的接替能源,系统分析海相与海陆过渡相储层特征差异,可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选取大吉区块山32亚段底部海陆过渡相、威远区块龙一11小层海相页岩,开展TOC、有机质显微组分、全岩—黏...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逐渐成为非常规油气的接替能源,系统分析海相与海陆过渡相储层特征差异,可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选取大吉区块山32亚段底部海陆过渡相、威远区块龙一11小层海相页岩,开展TOC、有机质显微组分、全岩—黏土X衍射、物性、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氮气吸附、核磁共振等实验,厘清了海相与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宏观参数与微观孔隙结构两方面差异。结果显示:与海相页岩储层相比,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TOC含量高达10.91%,干酪根类型为Ⅱ2型,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孔隙度与含气量略低。微观储层特征方面,海相页岩储层孔隙类型以有机孔为主,孔径分布介于10~50 nm,微裂缝主要为生烃增压缝和成岩缝,而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孔隙类型以无机孔为主,孔径分布介于5~20 nm,有机孔多为孤立状不规则孔隙,微裂缝主要为有机质边缘缝和黏土矿物层间缝。在此基础上,初步揭示了海陆过渡相优质页岩储层孔隙发育受控于有机质和黏土矿物类型,阐释了页岩气赋存的优势孔隙类型为黏土矿物粒间孔。借鉴浅层海相页岩气的成功勘探实践经验,仍需加强有机质、矿物组分、孔隙赋气机制之间的三元耦合关系研究,以期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海相页岩 海陆过渡相页岩 山西组 储层宏观参数 微观孔隙结构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凌集控水调系统改造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4
作者 葛瑜 姚峰 吴善锋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9-172,168,共5页
针对五凌集控水调系统现状,结合用户实际需求,分析了五凌集控水调系统改造的必要性,提出了改造设计方案,按照逐步平稳过渡的原则分五个阶段完成系统切换,并针对提升集控水调可靠性和应用水平的难点,给出了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该系统运... 针对五凌集控水调系统现状,结合用户实际需求,分析了五凌集控水调系统改造的必要性,提出了改造设计方案,按照逐步平稳过渡的原则分五个阶段完成系统切换,并针对提升集控水调可靠性和应用水平的难点,给出了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满足五凌集控水调业务发展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控水调系统 平稳过渡 串口服务器共享 软件全冗余 中间数据库 移动查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新进展与勘探突破方向 被引量:48
15
作者 徐长贵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6,共8页
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十四五”以来,中国近海先后在渤海海域垦利地区和辽西凸起斜坡带、文昌凹陷中央断裂带、宝岛凹陷深水区及开平凹陷斜坡带等多个领域获得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助力中国海油“油气增... 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十四五”以来,中国近海先后在渤海海域垦利地区和辽西凸起斜坡带、文昌凹陷中央断裂带、宝岛凹陷深水区及开平凹陷斜坡带等多个领域获得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助力中国海油“油气增储上产攻坚工程”行动方案实施,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近海坚持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指导思想。加大岩性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勘探,加快“南海万亿大气区”和“渤海万亿大气区”建设,加强风险领域勘探,是确保中国近海未来储量稳步增长的重要措施,并指出近期年中国近海原油和天然气领域有可能取得勘探突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勘探新进展 大面积岩性油气藏 源-渠-汇控砂模式 增压型构造转换带 转换断阶控藏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对大、中型油田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冰洁 王德英 +2 位作者 王鑫 惠冠洲 薛明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7-1358,共12页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发育走滑转换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位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结合勘探实践,对该区走滑转换带的特征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古近系砂体展布和油气垂向运移这3个成藏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依附于5条...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发育走滑转换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位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结合勘探实践,对该区走滑转换带的特征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古近系砂体展布和油气垂向运移这3个成藏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依附于5条走滑断层,研究区形成了断边走滑转换带、断间走滑转换带和断梢走滑转换带3种类型,每种又可分为压扭型和张扭型2个亚类,对应形成增压型和释压型构造圈闭;②压扭型走滑转换带发育的构造圈闭规模大(即增压型的构造圈闭面积大),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走滑转换带古近系砂体在走滑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迁移性,导致其在横向上分布范围更广,可接受来自不同位置烃源岩的原油充注,在平面上形成多构造含油的特征;④走滑转换带伴生调节断层发育,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最终形成多层系和多断块含油的特点。综上所述,辽中凹陷南洼走滑转换带控制了大规模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古近系砂体在横向上的分布以及原油在垂向上的运移等大、中型油田形成的基本成藏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闭条件 运移条件 走滑控砂 走滑转换带 辽中凹陷南洼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东南部构造转换带分级及其差异控藏作用
17
作者 高雁飞 王德英 +2 位作者 杨海风 宿雯 赵弟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4,共12页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差异控制作用,依托24个油田200余口钻井资料,结合连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对渤海海域东南部的构造转换带进行了分级、分类,并探讨了其差异控藏作用。首先依据构造转换带规模及其形成动力机制,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为4个级别,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为中生界先存构造被后期走滑改造而成的Ⅰ级转换带,Ⅰ级转换带内部进一步识别出Ⅱ级共轭型构造转换带、Ⅲ级叠覆型构造转换带、Ⅳ级S型构造转换带与断梢型构造转换带;分析总结了不同级次构造转换带对烃源岩、圈闭、运移与保存等油气成藏要素的差异控制作用及其差异控藏模式,Ⅱ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烃源岩和油气深层优势汇聚方向,决定规模性有利富集区;Ⅲ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规模性圈闭形成,决定油气优势富集场所;Ⅳ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油气运移和保存,决定油气优势富集断块。该研究成果对海域同类型地区油气勘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分级 分类 差异控藏 大中型油气田 渤海海域东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