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ABCD3-I量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1
作者 尚晓斌 李冉 +2 位作者 王子凡 彭璐 张海三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40-45,共6页
目的 分析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联合ABCD3-I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价值。方法 选取117例TIA患者采用TCCS检查和ABCD3-I量表进行评估,以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为金标准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预警脑梗... 目的 分析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联合ABCD3-I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价值。方法 选取117例TIA患者采用TCCS检查和ABCD3-I量表进行评估,以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为金标准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预警脑梗死风险。比较TCCS、ABCD3-I评估风险结果与金标准的符合情况,计算二者联合评估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符合率。记录TCCS和ABCD3-I各自评估的风险亚组7 d脑梗死发生率,分析评价TCCS联合ABCD3-I预测TIA后7 d脑梗死效能。结果 TCCS联合ABCD3-I对颅内血管狭窄“无和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诊断或评估符合率分别为96.43%、89.47%、100%,TCCS联合ABCD3-I诊断或评估总符合率为95.73%(112/117),高于单用ABCD3-I评估符合率(P<0.01)。TCCS联合ABCD3-I诊断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946,95%CI为0.876~0.981,均大于TCCS和ABCD3-I单独诊断(P<0.01)。结论 TCCS联合ABCD3-I评估,能有效预测TIA脑梗死发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短暂性脑缺血 脑梗死 ABCD3-I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CT灌注成像相关指标与IMT对TIA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郭艳利 胡示超 秦文宇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9-21,共3页
目的探究颅脑CT灌注成像相关指标与IMT在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102例TIA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是否发生急性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的观察组和非脑梗死的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究颅脑CT灌注成像相关指标与IMT在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102例TIA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是否发生急性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的观察组和非脑梗死的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颅脑CT灌注成像相关指标、IMT;颅脑CT灌注成像相关指标与IM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分析颅脑CT灌注成像相关指标与IMT的相关关系。结果两组年龄、性别、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BV、CBF均低于对照组,MTT、Tmax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IMT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颅脑CT灌注成像相关指标与IM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良好,AUC为0.886,P=0.000,特异度、灵敏度较高,分别为0.904、0.846。CBV、CBF、MTT、Tmax、IMT的阈值分别为3.326ml/100g、33.682ml/min·100g、9.840s、12.562s、1.082mm。颅脑CT灌注成像相关指标CBV、CBF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IMT呈负相关关系,MTT、Tmax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IMT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显著,(P<0.05)。结论颅脑CT灌注成像相关指标与IM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有良好的预测价值。颅脑CT灌注成像相关指标与IMT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CT灌注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 IMT 预测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ysC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3
作者 赵沄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642-64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7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评估颈动脉狭窄发...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7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评估颈动脉狭窄发生情况;并将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n=38)、中度狭窄组(n=40)和重度狭窄组(n=41).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并在入院后测定患者实验室指标,重点分析血清CysC水平与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170例TIA患者中有119例患者发生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70.00%,其中轻度狭窄患者38例,中度狭窄患者40例,重度狭窄患者41例;四组TIA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及入院时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血清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均高于中度狭窄组及轻度狭窄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ysC水平升高是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的风险因子(OR>1,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与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血清CysC水平升高会加重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颈内动脉狭窄 血清胱抑素C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南海 朱祖余 +2 位作者 曾繁银 黄晓峰 邱芳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979-981,共3页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脑梗死患者、2 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仅于 3天内发作者为TIA1组 ) ]患者、9例反复TIA发作 (首次TIA发作 3天后仍有发作者为TIA2组 )患者 ,在发病 ...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脑梗死患者、2 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仅于 3天内发作者为TIA1组 ) ]患者、9例反复TIA发作 (首次TIA发作 3天后仍有发作者为TIA2组 )患者 ,在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定磷法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人作对照。测定 6例反复TIA发作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3个月 (试验组 )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 ,并与 5例未抗血小板治疗者 (对照组 )作对照。结果 ①脑梗死组在发病 3天内、2周时 ,TIA1组发病 3天内及TIA2组发病 3天内、2周、4周时血浆LPA水平升高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②反复TIA发作患者治疗 3个月后试验组血浆LPA水平显著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血浆LPA水平下降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LPA可作为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指标 ;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 ,当血浆LPA水平升高时 ,应积极抗血小板等治疗 ,LPA可作为疗效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暂时性 溶血脂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SPECT脑显像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翼 莫颖敏 +2 位作者 韦春英 杨彭 陶然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5期645-647,共3页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7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发病72h内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检查。对感兴趣区放射性计数进行半定量分析,按如下公式计算脑血流的不...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7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发病72h内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检查。对感兴趣区放射性计数进行半定量分析,按如下公式计算脑血流的不对称指数(AI):〔(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感兴趣区放射性计数)/正常区域放射性计数〕×100。入组患者根据不对称指数分为轻度(AI≤5)、中度(5<AI≤10)、重度(AI>10)组。发病6个月后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分析低灌注程度与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卒中史之间的关系。结果:97例TIA患者,根据低灌注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三组间在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卒中史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低灌注程度、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卒中史上与未进展为脑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能观察TIA患者脑血流情况,可评估TIA预后。对于低灌注程度严重的患者,进展为脑梗死风险更大,应积极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流 不对称指数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婷 吴嘉 +3 位作者 袁云龙 蔡加炉 宋佳希 汪俊军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56-859,共4页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及其与ABCD2评分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2例TIA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者;根据ABCD2评分,将TIA患者分为高危亚组(ABCD2〉3,n=39)和低危亚组(ABCD2≤3,n=43)。分别...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及其与ABCD2评分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2例TIA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者;根据ABCD2评分,将TIA患者分为高危亚组(ABCD2〉3,n=39)和低危亚组(ABCD2≤3,n=43)。分别检测两组TIA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ox-LDL水平,同时分析其血脂、清蛋白(Alb)及高半胱氨酸(Hcy)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TIA患者血清ox-LDL及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Hcy水平均升高(F分别为15.97、11.85、8.22、和18.56,P均〈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b水平均降低(F分别为21.27、15.39,P均〈0.001)。TIA患者中,高危亚组ox-LDL水平高于低危亚组(t值为2.39,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其他血脂指标及Alb水平的影响后,高ox-LDL、Hcy水平是TIA的危险指标(高危亚组:ox-LDL,风险比(OR)=1.17,95%可信区间(CI)=1.06-1.30;Hcy,OR=1.77,95%CI=1.04-2.96;低危亚组:ox-LDL,OR=1.10,95%CI=1.01-1.21;Hcy,OR=1.65,95%CI:1.01-2.70);且ox-LDL对两组TIA患者的鉴别仍具有意义(OR=1.06,95%CI:1.00-1.13)。结论 TIA患者血清ox-LDL水平升高,与ABCD2评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BCD2评分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宝军 李美琳 +4 位作者 刘国荣 李月春 贺英 王建利 于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11-314,共4页
目的 观察弥散成像 (DWI)、血流灌注成像 (PW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16例TIA患者的颈内动脉系统在发病后 1~ 6h行DWI、PWI、常规MRI及MRA检查 ,并对其中 1例于病后第 2天和第 3天复查... 目的 观察弥散成像 (DWI)、血流灌注成像 (PW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16例TIA患者的颈内动脉系统在发病后 1~ 6h行DWI、PWI、常规MRI及MRA检查 ,并对其中 1例于病后第 2天和第 3天复查MRI、MRA。其余 15例于病后 3~ 8d复查MRI和MRA或CT检查 1次。结果 在发病1~ 6h内行MRI检查的 16例中 ,CT及T1、T2 加权像均未见异常 ;MRA发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者 2例 ,其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 ;1例DWI正常而PWI显示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血流量下降 ,3h后症状体征消失 ,次日MRA示颈内动脉再通 ;另 1例DWI、PWI未见异常。这 2例均在 2~ 3d后因血管再闭塞或侧支循环闭塞而出现梗死灶。DWI异常的 5例 ,PWI、MRI及MRA却未见异常 ,症状缓解后复查MRI,在DWI异常的部位发现梗死灶。 9例临床表现为TIA的患者 ,其DWI、PWI、MRI及MRA未发现异常 ,以后复查MRI或CT也未发现异常。结论 DW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时性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TIA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石怀银 韦立新 +4 位作者 孙璐 郭爱桃 周定标 蒲传强 王鲁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对照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差异。方法 对 8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者进行尸体解剖 ,并对其颈内动脉进行连续取材 ,光镜观察斑块形态 ,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斑块内脂质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进行测...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对照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差异。方法 对 8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者进行尸体解剖 ,并对其颈内动脉进行连续取材 ,光镜观察斑块形态 ,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斑块内脂质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进行测定。同时对 8例年龄相当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亡病例 ,做颈内动脉对照研究。选取部分稳定及不稳定斑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二者巨噬细胞含量的差异。结果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共 12 1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 ,不稳定斑块占 2 1.5 % (2 6 12 1) ;而对照组 10 9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不稳定斑块仅占11.0 % (12 10 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纤维帽厚度在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别为 (0 .3± 0 .2 )mm和(0 .5± 0 .3)mm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不稳定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稳定斑块。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加 ,斑块脂质中心越大 ,斑块表面纤维帽越薄 ,巨噬细胞越多 ,则斑块越不稳定 ,越容易破裂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内动脉斑块 形态学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富环境对脑缺血大鼠突触界面结构修饰和PSD-95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叶灵静 徐晓虹 +4 位作者 王亚民 张婧 傅吉强 钟浦峰 朱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9-716,共8页
探讨丰富环境干预对局部脑缺血大鼠突触界面结构修饰和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mRNA表达的影响。栓塞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的右侧大脑中动脉,建立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 探讨丰富环境干预对局部脑缺血大鼠突触界面结构修饰和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mRNA表达的影响。栓塞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的右侧大脑中动脉,建立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后,分为丰富环境缺血组(IE)、标准环境缺血组(IS),同时分别设丰富环境假手术组(SE)、标准环境假手术组(SS)。以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应用透射电镜、图像分析和细胞形态计量学技术,观察海马CA1区和额叶皮层突触界面结构变化,采用RT-PCR检测突触后脚手架蛋白PSD-95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丰富环境干预能有效改善脑缺血导致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并对正常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也有改善作用。同时,丰富环境干预能抑制局部脑缺血导致的突触数密度减少,该作用对额叶皮层特别明显;丰富环境干预不同程度地逆转脑缺血造成的突触界面参数变化,特别使突触间隙宽度显著减小、PSD厚度明显增加;并有效抑制因脑缺血诱导的PSD-95 mRNA表达下调。以上结果提示,丰富环境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其促进缺血区边缘组织突触界面结构修饰,提高PSD-95 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环境 短暂局部脑缺血 突触界面结构 PSD-95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春洪 吴庆德 +8 位作者 杨振贤 沈海林 傅引弟 董万利 刘禄清 滕金宝 高亚枫 徐正昌 丁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9期734-737,共4页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临床诊断TIA的病人行CT灌注成像,在常规轴面CT扫描后根据临床症状选取4个相邻的兴趣层面,团注对比剂4s后开始持续50s的连续动态扫描,重建的200幅动态图像使用脑灌...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临床诊断TIA的病人行CT灌注成像,在常规轴面CT扫描后根据临床症状选取4个相邻的兴趣层面,团注对比剂4s后开始持续50s的连续动态扫描,重建的200幅动态图像使用脑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获得灌注图像。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到达峰值时间、血流量和血容量,对这些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TIA患者中有8例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达峰时间延迟和/或血流量下降;另外7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15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12.01±3.53)s和(10.31±2.68)s,经配对t检验:t=3.68,P<0.01,两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两侧平均血容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脑灌注成像能够为TIA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显示灌注异常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暂时性 血液动力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神经营养因子3 mRNA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虔 于士柱 +2 位作者 程焱 张天林 崔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41-344,共4页
目的 观察缺血和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海马不同区域神经营养因子 3(NT 3)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 用Smith法制备前脑缺血和再灌注大鼠模型 ;随机引物法标记NT 3cDNA探针 ;原位杂交检测NT 3mRNA表达情况 ;原位末端... 目的 观察缺血和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海马不同区域神经营养因子 3(NT 3)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 用Smith法制备前脑缺血和再灌注大鼠模型 ;随机引物法标记NT 3cDNA探针 ;原位杂交检测NT 3mRNA表达情况 ;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神经元。结果 前脑短暂缺血后 ,海马CA1、CA2、CA3区和齿状回NT 3mRNA表达均一过性下降 ,并随再灌注进一步加重 ,尤以CA1区下降幅度明显 ,且持续时间长 ,此后各区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CA4区NT 3mRNA表达无显著性变化 ;各脑区、各时段NT 3mRNA表达水平与神经元凋亡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前脑缺血和再灌注后 ,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大鼠 MRNA表达 脑缺血 原位杂交 细胞凋亡 神经营养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纤酶对纤维蛋白原增高的老年脑供血不足患者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4
12
作者 戚晓昆 王湘庆 +3 位作者 钱海蓉 刘鹏 冯大刚 邵翔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 观察降纤酶对伴有纤维蛋白原增高的老年脑供血不足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  1997年 3月至 1999年 6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脑供血不足患者 82例 ,男性 5 4,女性 2 8,年龄 5 5~ 80岁 ,平均 6 8岁。随机分为降纤酶... 目的 观察降纤酶对伴有纤维蛋白原增高的老年脑供血不足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  1997年 3月至 1999年 6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脑供血不足患者 82例 ,男性 5 4,女性 2 8,年龄 5 5~ 80岁 ,平均 6 8岁。随机分为降纤酶治疗组 5 2例 ,川芎嗪组 30例。两组分别进行临床疗效、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及D 二聚体的检测。另有 8例川芎嗪治疗无效后改用降纤酶治疗。结果 降纤酶对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疗效好、起效时间短 ,显著优于川芎嗪 (P <0 .0 1)。降纤酶组治疗后FIB下降显著 (P <0 .0 1) ,而川芎嗪组治疗前后FIB无明显变化。降纤酶组治疗后PT、APTT均显著延长 (P <0 .0 1) ,D 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P <0 .0 1) ,而川芎嗪组无明显变化。川芎嗪治疗无效的 8例患者用降纤酶治疗后 6例得到明显好转或治愈。而且用降纤酶治疗无不良反应 ,无明显出血倾向。结论 降纤酶对FIB增高的老年脑供血不足患者疗效好、起效快 ,短期应用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暂时性 纤维蛋白原 川芎嗪 降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神经肽Y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屈新辉 张昆南 +4 位作者 王卫真 梅海涛 闵生辉 曹文锋 吴晓牧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4期14-15,18,共3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NPY水平;采用彩色...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NP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NP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血浆NPY水平呈现增高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NPY水平与轻、中度狭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NPY明显升高(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浆NPY水平与IMT值呈正相关关系(r=0.163、0.245、0.179,P<0.05)。结论 NPY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且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神经肽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改良ABCD_2评分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建华 李美英 +2 位作者 夏峰 汤华萍 曹勇军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50-152,161,共4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182例TIA患者根据改良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8例)、中危组(88例)、高危组(66例)3组,根据MRA/CTA/DSA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狭窄(狭窄<5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182例TIA患者根据改良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8例)、中危组(88例)、高危组(66例)3组,根据MRA/CTA/DSA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69%)、重度狭窄(狭窄70%~100%)。分析3组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特点的相关性。结果:高危组患者重度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但其轻度动脉狭窄的比例较低危组和中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58,P<0.01)。高危组患者颅内-外串联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中危组,其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低危、中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0,P<0.05)。高危组患者多支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7,P<0.05)。改良ABCD2评分法预测动脉狭窄≥50%的ROC曲线下面积(0.664)高于ABCD2评分法(0.580)。结论:随改良ABCD2评分级别的增高,动脉狭窄程度、颅内-外联合病变、多支动脉狭窄的比例增加。与ABCD2评分相比,改良ABCD2评分法预测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改良ABCD2评分 颅内外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循环CT灌注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雷静 高培毅 林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等检查。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造影剂达峰时间(TTP)定量数据,并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分期。结果入选者DSA显示椎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60%~100%,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而CT脑灌注成像有13例患者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低灌注区。共检出16个低灌注区,其中2例患者整个后循环供血区较同层面前循环供血区TTP明显延迟,1例双侧小脑半球可见2个局部低灌注区。16个低灌注区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Ⅰ2期:15个,Ⅱ1期:1个。结论后循环脑组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定性及定量评估椎基底动脉TIA患者是否处于脑梗死前期,并根据定量分析了解后循环供血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基底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灌注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的病因及临床探讨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媛媛 解恒革 王鲁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45-246,共2页
目的 探讨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0例确诊为短暂性全面遗忘症的患者进行24 h内的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PECT)、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 10例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的脑电图均正常,而... 目的 探讨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0例确诊为短暂性全面遗忘症的患者进行24 h内的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PECT)、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 10例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的脑电图均正常,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异常,SPECT显示不同脑区有低灌注情况。结论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脑缺血,提示本病病因与脑关键部位缺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忘 短暂完全性 脑电描记术 脑缺血 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像血管造影及颈动脉超声对短暂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天理 钱怡宁 张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84-386,共3页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及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10 2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DS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4 0例 (...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及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10 2例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DS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4 0例 (39.2 %)TIA患者显示脑梗死或小血管腔隙性梗死 ,其中 12例 (11.8%)患者弥散加权对比成像可显示T2 加权像不能显示的超早期梗死灶 ,有 30例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 ,管腔中、重度狭窄的 10例 (33.3%)。 2 3例 (76 .7%)TIA患者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和 (或 )相应脑动脉的狭窄及闭塞。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对比成像及DSA是诊断TIA患者中超早期脑梗死和显示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敏感手段 ,颈动脉超声对管腔正常或轻度狭窄诊断的吻合率较高 ,对中、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不如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像血管造影 颈动脉超声 短暂脑缺血发作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大鼠脑皮层中强啡肽A(1-13)的经时表达及脑含水量的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展淑琴 ZHOU An +4 位作者 郭新奎 WHITE Aaron LAN Jing-quan PIGNATARO Giuseppe YANG Tao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层中强啡肽A(1-13)的经时表达及脑含水量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缺血组大鼠及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及非缺血侧脑皮层强啡肽A(1-13)在脑缺血100 min后...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层中强啡肽A(1-13)的经时表达及脑含水量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缺血组大鼠及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及非缺血侧脑皮层强啡肽A(1-13)在脑缺血100 min后再灌注4、8、24 h的表达及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及非缺血侧脑皮层表达强啡肽A(1-13)的细胞数分别是每高倍镜视野(60.2±5.1)个及(61.1±3.9)个,在脑缺血后再灌注4、82、4 h大鼠缺血侧及非缺血侧脑皮层的强啡肽A(1-13)表达细胞数分别是每高倍镜视野(39.3±6.2)个及(60.3±3.7)个、(41.5±5.8)个及(60.1±3.9)个、(25.2±5.1)个及(59.6±5.9)个;而脑缺血后再灌注4、8、24 h的缺血侧含水量逐渐增加。结论大鼠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皮层的强啡肽A(1-13)表达逐渐减少而含水量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强啡肽A(1-13) 大鼠 脑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脑缺血发作内源性H_2S及CBS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丽 王绍博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23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内源性硫化氢(H2S)表达水平及胱硫醚-γ-合酶(CBS)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60名TIA患者空腹静脉血标本,采用敏感硫电极法测定H2S血清浓度,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CBS活性,与30例健康成年人所测...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内源性硫化氢(H2S)表达水平及胱硫醚-γ-合酶(CBS)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60名TIA患者空腹静脉血标本,采用敏感硫电极法测定H2S血清浓度,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CBS活性,与30例健康成年人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对不同预后的患者血清H2S表达水平及CBS活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健康成人外周血内源性H2S表达水平及CBS活性低于TIA患者(P<0.05),在TAT患者中,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源性H2S表达水平及CBS活性高于未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IA患者早期即可出现内源性H2S表达水平异常,CBS活性改变,内源性H2S较早地预测、估计TIA演变趋势,对估计病情,预测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脑缺血发作 内源性硫化氢 胱硫醚-γ-合酶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隔区预毁损对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子亮 高艳 +3 位作者 吴爱群 张华 方智慧 汤善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2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 :探讨乙酰胆碱 (ACh)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后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DND)的作用。方法 :4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Ⅰ 手术对照组 ;Ⅱ MS假性损毁脑缺血再灌组 ;Ⅲ MS预损毁缺血再灌组 ,动物先行MS损毁 ,第 15... 目的 :探讨乙酰胆碱 (ACh)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后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DND)的作用。方法 :4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Ⅰ 手术对照组 ;Ⅱ MS假性损毁脑缺血再灌组 ;Ⅲ MS预损毁缺血再灌组 ,动物先行MS损毁 ,第 15天再行 4 VO ,使脑缺血 2 0min恢复灌注 72h后取材 ,采用NissleHE和TUNEL染色 ,在光镜下观测计数 ,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Ⅱ、Ⅲ组缺血再灌后海马CA1出现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②Ⅲ组较Ⅱ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乙酰胆碱参与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后海马CA1区迟发性损伤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海马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内侧隔区 乙酰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