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日尔Termit盆地古近系构造样式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郑凤云 史卜庆 +5 位作者 李早红 袁圣强 刘邦 王玉华 姜虹 程小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2-82,共11页
尼日尔Termit盆地主要发育早白垩世和始新世—渐新世两个裂陷旋回,其起源于不同的动力学背景和运动学机制,相应表现出不同的盆地性质。其中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第二裂陷旋回受区域挤压应力环境下的非洲板块内部局部应力释放控制,具有... 尼日尔Termit盆地主要发育早白垩世和始新世—渐新世两个裂陷旋回,其起源于不同的动力学背景和运动学机制,相应表现出不同的盆地性质。其中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第二裂陷旋回受区域挤压应力环境下的非洲板块内部局部应力释放控制,具有逃逸盆地的性质,在盆地内部表现为典型走滑伸展特征。该旋回在第一期NW-SE控盆断裂基础上发育了NNW-SSE断裂体系,盆地整体呈现地堑-地垒和半地堑结构,北部为双断结构地堑,南部为西断东超多米诺半地堑结构。古近系断裂的斜向拉张作用形成了大量雁列式正断层,以软连接方式相连,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发育了大量构造调节带,分为同向型、对向型和背向型3大类,以同向叠覆型、对向平行型和背向叠覆型为主,成为Termit盆地最主要的构造调节带样式。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第二裂陷旋回及其构造样式控制了盆地沉积体系,在始新世Sokor1初始裂陷期形成了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渐新世—早中新世Sokor2深陷期沉积了湖相泥岩,形成了盆地主力储盖组合。同时,该旋回的构造调节作用形成了大量断块和断鼻/断背斜构造,成为Termit盆地的主要圈闭类型。渐新世—早中新世的深陷期导致断层沟通白垩系成熟烃源岩,在盆地内发生广泛的垂向和侧向运移,该时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决定了古近系油气分布和富集程度。Sokor1和Sokor2段中下部岩性圈闭及Sokor2段成藏组合是Termit盆地的下步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mit盆地 古近系构造样式 走滑伸展 构造调节带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盆地不同构造层构造样式及形成演化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侯旭波 崔红庄 郇玉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8-33,7,共6页
为研究银川盆地构造样式及形成演化,以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为基础,分析构造样式类型和发育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从断裂控盆方面分析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银川盆地经历中生代挤压隆升剥蚀和新生代伸展断陷2个主要演化阶段,共发育4类构... 为研究银川盆地构造样式及形成演化,以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为基础,分析构造样式类型和发育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从断裂控盆方面分析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银川盆地经历中生代挤压隆升剥蚀和新生代伸展断陷2个主要演化阶段,共发育4类构造样式,其中新生界构造层以伸展和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基底构造层以挤压和反转构造样式为主.该研究结果对明确银川盆地地质结构及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伸展 挤压 走滑 新生界 银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岭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汉林 沈扬 +1 位作者 丁晓 徐嘉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85-290,共6页
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形成的盆岭构造,受控于盆岭区内业已存在的大型断裂系统,盆岭区内存在有北北东至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北西向等3 组主要断裂系统。根据区内盆地特征,可划分为地堑型盆地、铲状断层型盆地和变换- 伸展型盆地3 类... 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形成的盆岭构造,受控于盆岭区内业已存在的大型断裂系统,盆岭区内存在有北北东至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北西向等3 组主要断裂系统。根据区内盆地特征,可划分为地堑型盆地、铲状断层型盆地和变换- 伸展型盆地3 类。东南地区的盆岭构造总的面貌呈现南北纵向分块,东西横向分带之特征。形成中国东南地区盆岭构造的外部条件是滨西太平洋域的地球动力学演变,次要条件是西侧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及推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部 盆岭构造 新生代 中国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走滑构造与复杂断块油气成藏 被引量:11
4
作者 邱旭明 陈伟 +1 位作者 李鹤永 段宏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3-401,共9页
基于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开展苏北盆地成盆成烃成藏研究。苏北盆地经历了断拗、断陷、拗陷3个演化阶段,在中国东部喜马拉雅期以伸展拉张为主的构造发育过程中,盆地内发育雁列、羽状、帚状等具有走滑作用的断层组合,并且已发现油藏... 基于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开展苏北盆地成盆成烃成藏研究。苏北盆地经历了断拗、断陷、拗陷3个演化阶段,在中国东部喜马拉雅期以伸展拉张为主的构造发育过程中,盆地内发育雁列、羽状、帚状等具有走滑作用的断层组合,并且已发现油藏和圈闭呈定向排列特征,也与走滑作用密切相关。伸展—走滑作用控制了盆地的成盆演化,造成了各凹陷呈多字形斜列,并且每个凹陷内部形成了多个生烃次凹;控盆控凹断裂差异发育特征控制了不同的油气主要运移方向,形成3种运移模式,雁列、羽状控凹断裂控制下的油气运移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次级断层组合和地层形变造就的断层转换带和构造高带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场所,并形成多种类型的断鼻断块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走滑 断层转换带 构造高带 油气富集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伸展方位与构造作用及对构造样式的控制——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吴林 陈清华 +4 位作者 刘寅 王玺 张晓丹 孙珂 陈传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8,共10页
南部断阶带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构造带,由吴堡断阶带和真武断阶带两个部分组成,具有复杂的构造作用过程和构造样式。在南部断阶带几何学特征研究基础上,以应力-应变分析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法反演所得的伸展率进行横向对比,明确... 南部断阶带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构造带,由吴堡断阶带和真武断阶带两个部分组成,具有复杂的构造作用过程和构造样式。在南部断阶带几何学特征研究基础上,以应力-应变分析理论为指导,利用平衡剖面法反演所得的伸展率进行横向对比,明确高邮凹陷各时期的优势伸展方位,从而分析南部断阶带的构造作用及其对构造样式的控制。结果表明,高邮凹陷优势伸展方位经历了NW向(K_2t^2—E_2d),NS向(E_2s)和NW向(Ny—Qd)的变化过程,首次从定量角度深入认识了高邮凹陷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方向。由于不同时期优势伸展方位与断阶带呈不同角度斜交,吴堡断阶带经历了纯伸展、右行走滑-伸展与纯伸展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平面斜交式和剖面马尾状的简单断层组合样式;真武断阶带经历了左行走滑-伸展、右行走滑-伸展和左行走滑-伸展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平面网格式与剖面复式马尾状的复杂断层组合样式。伸展速率与走滑速率研究表明,断阶带伸展与走滑作用主要发生在阜宁组、戴南组和三垛组,多期次的走滑-伸展作用是南部断阶带构造样式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 走滑 伸展方位 构造样式 断阶带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构造格架及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高红芳 陈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2-516,共5页
中建南盆地地处南海西部,断层、火山岩体发育,地质条件复杂。新生代构造运动对盆地形成演化影响很大,剖面上表现为由4个不同结构特征的构造层叠置而成,平面上呈现北北东-北西走向,形态呈菱形,既具有走滑盆地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拉张盆地... 中建南盆地地处南海西部,断层、火山岩体发育,地质条件复杂。新生代构造运动对盆地形成演化影响很大,剖面上表现为由4个不同结构特征的构造层叠置而成,平面上呈现北北东-北西走向,形态呈菱形,既具有走滑盆地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拉张盆地的地质特征。盆地整体以一个主要坳陷和两个次级坳陷为中心,穿插缓坡低隆起,形成隆坳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盆地内发育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走滑方向不同,对盆地演化的影响截然不同,左旋引起挤压,而右旋则造成盆地拉张沉降。在拉张和剪切两种应力改造作用下,经过了多次抬升、沉降的旋回,形成走滑-拉张复合型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运动 构造格局 走滑-拉张 复合型盆地 中建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伸展型盆地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俊霞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23,共5页
介绍了转换—伸展型盆地的基本特征,并讨论了其发育机制。走滑带内的盆地,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沉积盆地,具有显著的不对称结构,其一侧为陡倾的走滑断层,另一侧为与之近于平行的缓倾的正断层。
关键词 盆地 走滑作用 拉伸作用 不对称结构 转换型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走滑”复合作用下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兴鹏 李伟 +2 位作者 吴智平 徐长贵 任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6-1116,共11页
新生代渤海湾盆地为典型的"伸展-走滑"复合盆地,NNW-SSE向伸展作用和NE-SW向走滑作用的复合效应导致盆地内部构造样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针对走滑作用方向与伸展作用方向垂直的情况,就不同"伸展-走滑"复合条件... 新生代渤海湾盆地为典型的"伸展-走滑"复合盆地,NNW-SSE向伸展作用和NE-SW向走滑作用的复合效应导致盆地内部构造样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针对走滑作用方向与伸展作用方向垂直的情况,就不同"伸展-走滑"复合条件下的断裂发育特征与演化过程开展了3类13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①在先伸展后走滑的条件下,早期发育的伸展断层被晚期走滑断层强烈切割、改造,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组合或主走滑断层,剖面上发育花状构造;②先走滑后伸展的条件下,平面上表现为早期雁列式的R剪切复活,作为晚期伸展正断层的转换断层,剖面上表现为似花状构造;③伸展和走滑同时作用的情况下,伸展与走滑作用的强弱配比关系影响断裂的发育特征,可建立"走滑强于伸展"、"走滑伸展强度相近"和"伸展强于走滑"三类模式。实验结果在辽东湾坳陷得到了印证,可为渤海湾盆地及类似伸展-走滑复合盆地的构造解析及动力成因机制分析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伸展-走滑复合作用 构造物理模拟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大型走滑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8
9
作者 范彩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0-199,共10页
在系统整理大地构造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莺歌海盆地隐蔽式走滑构造变形及其与沉积、超压、油气运移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左行走滑伸展派生的局部张性破裂主要发育在距今10.5 Ma之前,这些破裂在东斜坡大型鼻状凸起大量分布,并在晚期流... 在系统整理大地构造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莺歌海盆地隐蔽式走滑构造变形及其与沉积、超压、油气运移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左行走滑伸展派生的局部张性破裂主要发育在距今10.5 Ma之前,这些破裂在东斜坡大型鼻状凸起大量分布,并在晚期流体超压作用下幕式活化,成为盆地斜坡地区油气垂向运移的主导通道;(2)右行走滑伸展有利于沉积速率增大和区域欠压实盖层形成,其派生局部张性破裂作用是底辟发育的诱发动力,而底辟发育又进一步放大局部张性破裂发育规模;(3)左行走滑作用在距今10.5 Ma开始减弱,产生北部挤压、南部旋转伸展(北挤南伸)的构造运动,造成盆地北部河内凹陷地层抬升剥蚀、南部莺歌海凹陷碎屑岩供应量激增,最终导致莺歌海凹陷在东、西非对称斜坡地貌上分别形成迁移式斜坡水道化海底扇和叠置式海底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走滑盆地 隐蔽式走滑构造变形 张性破裂 底辟构造 非对称斜坡中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