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结合抗阻训练对大学生完成引体向上成绩的影响作用,并从神经肌肉活动控制角度探讨训练干预产生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 25名男性大学生志愿者随机分为tDCS结合抗...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结合抗阻训练对大学生完成引体向上成绩的影响作用,并从神经肌肉活动控制角度探讨训练干预产生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 25名男性大学生志愿者随机分为tDCS结合抗阻训练组(试验组)和单纯抗阻训练组(对照组),12名对照组受试者接受持续8周、每周3次、每次4组、每组12次动作重复的高位下拉力量训练干预,13名试验组受试者在对照组所采用的训练基础上,在每次训练前进行20 min的tDCS干预。在训练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高位下拉静态自主最大收缩力(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80%一次最大重复(one repetition maximum,1RM)负荷高位下拉最大重复次数和常规引体向上动作测试。在引体向上动作测试过程中记录上肢主要用力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训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引体向上完成次数分别提高了1.74倍和1.42倍,两组受试者MVC和80%1RM负荷高位下拉最大重复次数也都显著提升,但两组受试者上述指标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两组受试者主动肌肱桡肌、三角肌后束、胸大肌的激活水平皆显著下降。此外,试验组受试者在训练后拮抗肌肱三头肌的共激活水平由0.50±0.22显著下降到0.37±0.09,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 持续8周的tDCS结合抗阻训练和单纯抗阻训练显著提升大学生引体向上成绩,可能与两种训练皆可以显著提升主动的肌肉收缩能力有关。tDCS结合抗阻训练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引体向上动作过程中肱三头肌的共激活水平,提高肘关节肌肉的收缩效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结合抗阻训练对健康成年人下肢力量和无氧功率的训练效果。方法:选取30名有丰富抗阻训练经验的(19.70±1.47)岁健康成年人,并随机分配到复合训练组(a-tDCS+抗阻训练,n=15)和单一训练组(n=15);2...目的:探究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结合抗阻训练对健康成年人下肢力量和无氧功率的训练效果。方法:选取30名有丰富抗阻训练经验的(19.70±1.47)岁健康成年人,并随机分配到复合训练组(a-tDCS+抗阻训练,n=15)和单一训练组(n=15);2组受试者每周均进行2次颈后杠铃深蹲训练,复合训练组需要在每次深蹲训练前进行20 min a-tDCS(电流2mA)干预,训练时长为5周;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干预方式×测试阶段),探讨上述自变量对受试者的下肢最大力量和无氧功率指标的影响,包括峰值功率(PP)、平均功率(AP)以及功率衰减(PD)。结果:5周训练干预后,2组受试者后测的1RM深蹲成绩相较前测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复合训练组受试者1RM深蹲成绩的提高效果显著于单一训练组〔复合训练组(19.20±7.38)kg对比单一训练组(12.27±8.66)kg,p<0.05〕;复合训练组和单一训练组的PP、AP、PD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a-tDCS结合抗阻训练对下肢肌力的增强作用显著于单一抗阻训练,a-tDCS可以作为健康成年人增强下肢力量的一种辅助训练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干预左背侧前运动皮质(dorsal premotor cortex,PMd)对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知觉预测能力的影响。方法:24名国家一级足球运动员在完成60%最大骑行功率(Pow...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干预左背侧前运动皮质(dorsal premotor cortex,PMd)对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知觉预测能力的影响。方法:24名国家一级足球运动员在完成60%最大骑行功率(Powermax)恒定负荷力竭骑行后,以平衡抵消法接受2 mA tDCS正极刺激左侧PMd 10 min和伪刺激,随后进行视觉搜索任务、预测足球突破过人任务和预测足球罚点球任务测试。结果:足球运动员疲劳后,进行tDCS正极刺激的视觉搜索任务反应时在3(P=0.039)和6(P=0.017)数量型与伪刺激相比显著降低,预测足球突破过人任务的准确率在240 ms条件与伪刺激相比显著增高(P<0.001)。但是视觉搜索任务准确性、预测足球突破过人任务的反应时以及预测足球罚点球任务的准确性和反应时在tDCS正极刺激条件和伪刺激条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tDCS正极干预左侧PMd 10 min能够有效改善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的知觉预测表现。tDCS可以作为有效工具在足球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用以缓解疲劳造成的知觉预测能力下降。展开更多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被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精神类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疼痛脑网络机制的逐步深入认识,tDCS在疼痛学相关研究中逐渐成为热点内容。然而,tDC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被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精神类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疼痛脑网络机制的逐步深入认识,tDCS在疼痛学相关研究中逐渐成为热点内容。然而,tDCS治疗慢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其适应证选择、刺激靶点、调控方法和远期疗效仍需探索。本文就tDCS治疗慢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该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全新视角。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颅脑外伤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2月因颅脑外伤住院的MCS患者44例,随机分为试验...目的探讨眼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颅脑外伤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2月因颅脑外伤住院的MCS患者4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内科以及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眼针联合tDCS治疗方案。眼针选取肝区、上焦区、肾区、下焦区,留针30 min;tDCS选取左背外侧前额叶,直流电强度2 mA,治疗20 min。1次/d,5次/周,疗程为4周。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评分、哥拉斯改良预后评分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 E,GOS-E)评分、哥拉斯昏迷评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及两组治疗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QOLIBRI)评分以明确两组意识状态、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结果两组治疗后CRS-R评分、GCS评分、GOS-E评分及QOLIBR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CRS-R子评分中运动、听觉、视觉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GCS子评分中运动、睁眼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联合tDCS可以促进颅脑外伤后MSC患者的意识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内科及康复治疗,值得应用及推广。展开更多
临床研究表明,在大鼠双眼眶上孔、眶下缘和鼻交点处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有助于中风后的康复.然而,tDCS的潜在神经生物学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主要关注卒中后tDCS疗法对功能恢复和Notc...临床研究表明,在大鼠双眼眶上孔、眶下缘和鼻交点处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有助于中风后的康复.然而,tDCS的潜在神经生物学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主要关注卒中后tDCS疗法对功能恢复和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大鼠中脑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ial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缺血组(MCAO)和缺血后治疗组(MCAO+tDCS),采用神经系统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结合动物的行为学表现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行评估.通过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e chloride,TTC)染色从组织学上比较治疗前后大鼠脑缺血组织损伤的恢复情况.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测定缺血性脑中Notch信号通路中受体蛋白、配体蛋白及下游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大鼠脑缺血可以激活Notch信号通路,采用多导联脑反射仪的tDCS疗法可以提高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NICD、RBP-JK和Hes-1的mRNA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并显著减少脑梗死的体积.多导联脑反射仪的tDCS疗法有望发展为一种可靠的临床治疗方式.展开更多
目的:用计算机模型工具来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临床治疗问题,将真实体积逼近模拟经颅电刺激法(realistic volumetric⁃approach to simulate transcranial electric stimulation,ROAST)以观...目的:用计算机模型工具来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临床治疗问题,将真实体积逼近模拟经颅电刺激法(realistic volumetric⁃approach to simulate transcranial electric stimulation,ROAST)以观察tDCS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电极位置误差,并从电极位置误差定量分析tDCS临床疗效性问题。方法:以F3、F4位置治疗抑郁为例,仿真计算颅内靶区所激励电场剂量,对比tDCS治疗电极位置误差对颅内治疗靶区电场剂量产生的影响,并给出施加2 mA和4 mA电流时电场剂量变化曲线。结果:仿真显示32种物理位置误差,矩形电极,圆形电极分别造成电场剂量变化是-10.3%~72.4%,-12.9%~11.3%,既有减少也有增加;此结果正是由于大脑皮质具有非均匀性。当电场剂量减少时,颅内靶区会出现小于有效电场剂量的情况,因此有可能出现tDCS临床治疗疗效不好。仿真还发现当tDCS施加4 mA时,颅内靶区均会大于有效电场剂量,且32种误差位置在颅内靶区电场剂量变化规律和施加2 mA时基本一致,电场剂量变化程度与施加电流大小基本无关。结论:ROAST可为临床一线医生寻找tDCS治疗的个体剂量和优化方案。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craniofacial postherpetic neuralgia,C-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2月至202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C-PHN病...目的:探究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craniofacial postherpetic neuralgia,C-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2月至202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C-PHN病人4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方式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和前额叶背外侧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双靶点t DCS交替刺激,对照组采用假刺激,两组均刺激10天。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刺激前后的变化值,评价两组病人疼痛、抑郁和睡眠的改善情况,分析影响疼痛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从第6次刺激后,治疗组VAS评分改善情况开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第10次刺激后即刻和刺激后1个月,治疗组VAS评分、HAMD评分和PSQI评分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病程≤2个月是影响病人疗效的保护因素(OR=30.881,P=0.047)。结论:M1和DLPFC双靶点tDCS是治疗C-PHN的有效方法,病程≤2个月者治疗效果更佳。展开更多
目的:以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为目标脑区,在健康人群中探索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时刺激多脑区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耐力运动,期间采用功能性...目的:以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为目标脑区,在健康人群中探索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时刺激多脑区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耐力运动,期间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系统监测目标皮层运动终止时的血流动力学表现,通过分析皮层激活与运动时间的相关性确定目标脑区。其后采用多焦点tDCS针对性刺激目标脑区,分析和比较刺激前后最后阶段运动表现和下肢肌肉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 amplitude,RMS),评估刺激干预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结果:1)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在运动终止时大面积激活,其中运动皮层FC1h、FC2h、C1h和C2h的激活与运动时间显著负相关。2)相比刺激前,运动中的心率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刺激显著提高运动的做功量和骑行转速。3)推进期,相比刺激前,股直肌、股四头肌内侧、股四头肌外侧和胫骨前肌的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二头肌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提拉期,相比刺激前,股二头肌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四头肌内侧的RMS在刺激后呈现高的激活水平,腓肠肌外侧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结论:多焦点tDCS特异性激活运动皮层提高了骑行耐力表现和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多焦点tDCS可能是增强耐力运动表现的一种有效手段。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结合抗阻训练对健康成年人下肢力量和无氧功率的训练效果。方法:选取30名有丰富抗阻训练经验的(19.70±1.47)岁健康成年人,并随机分配到复合训练组(a-tDCS+抗阻训练,n=15)和单一训练组(n=15);2组受试者每周均进行2次颈后杠铃深蹲训练,复合训练组需要在每次深蹲训练前进行20 min a-tDCS(电流2mA)干预,训练时长为5周;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干预方式×测试阶段),探讨上述自变量对受试者的下肢最大力量和无氧功率指标的影响,包括峰值功率(PP)、平均功率(AP)以及功率衰减(PD)。结果:5周训练干预后,2组受试者后测的1RM深蹲成绩相较前测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复合训练组受试者1RM深蹲成绩的提高效果显著于单一训练组〔复合训练组(19.20±7.38)kg对比单一训练组(12.27±8.66)kg,p<0.05〕;复合训练组和单一训练组的PP、AP、PD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a-tDCS结合抗阻训练对下肢肌力的增强作用显著于单一抗阻训练,a-tDCS可以作为健康成年人增强下肢力量的一种辅助训练方法。
文摘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干预左背侧前运动皮质(dorsal premotor cortex,PMd)对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知觉预测能力的影响。方法:24名国家一级足球运动员在完成60%最大骑行功率(Powermax)恒定负荷力竭骑行后,以平衡抵消法接受2 mA tDCS正极刺激左侧PMd 10 min和伪刺激,随后进行视觉搜索任务、预测足球突破过人任务和预测足球罚点球任务测试。结果:足球运动员疲劳后,进行tDCS正极刺激的视觉搜索任务反应时在3(P=0.039)和6(P=0.017)数量型与伪刺激相比显著降低,预测足球突破过人任务的准确率在240 ms条件与伪刺激相比显著增高(P<0.001)。但是视觉搜索任务准确性、预测足球突破过人任务的反应时以及预测足球罚点球任务的准确性和反应时在tDCS正极刺激条件和伪刺激条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tDCS正极干预左侧PMd 10 min能够有效改善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运动疲劳后的知觉预测表现。tDCS可以作为有效工具在足球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用以缓解疲劳造成的知觉预测能力下降。
文摘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被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精神类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疼痛脑网络机制的逐步深入认识,tDCS在疼痛学相关研究中逐渐成为热点内容。然而,tDCS治疗慢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其适应证选择、刺激靶点、调控方法和远期疗效仍需探索。本文就tDCS治疗慢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该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全新视角。
文摘目的探讨眼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颅脑外伤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2月因颅脑外伤住院的MCS患者4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内科以及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眼针联合tDCS治疗方案。眼针选取肝区、上焦区、肾区、下焦区,留针30 min;tDCS选取左背外侧前额叶,直流电强度2 mA,治疗20 min。1次/d,5次/周,疗程为4周。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评分、哥拉斯改良预后评分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 E,GOS-E)评分、哥拉斯昏迷评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及两组治疗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QOLIBRI)评分以明确两组意识状态、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结果两组治疗后CRS-R评分、GCS评分、GOS-E评分及QOLIBR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CRS-R子评分中运动、听觉、视觉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GCS子评分中运动、睁眼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联合tDCS可以促进颅脑外伤后MSC患者的意识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内科及康复治疗,值得应用及推广。
文摘目的:用计算机模型工具来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临床治疗问题,将真实体积逼近模拟经颅电刺激法(realistic volumetric⁃approach to simulate transcranial electric stimulation,ROAST)以观察tDCS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电极位置误差,并从电极位置误差定量分析tDCS临床疗效性问题。方法:以F3、F4位置治疗抑郁为例,仿真计算颅内靶区所激励电场剂量,对比tDCS治疗电极位置误差对颅内治疗靶区电场剂量产生的影响,并给出施加2 mA和4 mA电流时电场剂量变化曲线。结果:仿真显示32种物理位置误差,矩形电极,圆形电极分别造成电场剂量变化是-10.3%~72.4%,-12.9%~11.3%,既有减少也有增加;此结果正是由于大脑皮质具有非均匀性。当电场剂量减少时,颅内靶区会出现小于有效电场剂量的情况,因此有可能出现tDCS临床治疗疗效不好。仿真还发现当tDCS施加4 mA时,颅内靶区均会大于有效电场剂量,且32种误差位置在颅内靶区电场剂量变化规律和施加2 mA时基本一致,电场剂量变化程度与施加电流大小基本无关。结论:ROAST可为临床一线医生寻找tDCS治疗的个体剂量和优化方案。
文摘目的:以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为目标脑区,在健康人群中探索多焦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同时刺激多脑区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耐力运动,期间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脑成像系统监测目标皮层运动终止时的血流动力学表现,通过分析皮层激活与运动时间的相关性确定目标脑区。其后采用多焦点tDCS针对性刺激目标脑区,分析和比较刺激前后最后阶段运动表现和下肢肌肉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 amplitude,RMS),评估刺激干预对骑行耐力表现的影响。结果:1)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在运动终止时大面积激活,其中运动皮层FC1h、FC2h、C1h和C2h的激活与运动时间显著负相关。2)相比刺激前,运动中的心率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刺激显著提高运动的做功量和骑行转速。3)推进期,相比刺激前,股直肌、股四头肌内侧、股四头肌外侧和胫骨前肌的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二头肌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提拉期,相比刺激前,股二头肌RMS在多焦点tDCS刺激后显著降低;相比Sham组,多焦点tDCS组股四头肌内侧的RMS在刺激后呈现高的激活水平,腓肠肌外侧RMS在刺激后呈现低的激活水平。结论:多焦点tDCS特异性激活运动皮层提高了骑行耐力表现和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多焦点tDCS可能是增强耐力运动表现的一种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