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铁枢纽环线公交化列车新增运行线优化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日鑫 何世伟 +3 位作者 张杰 刘杰 丛铭 吴艺迪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7,共10页
针对如何充分利用高速铁路枢纽内环线和联络线的互联互通优势,服务铁路换乘客流及市域出行客流的问题,对高铁枢纽环线公交化列车新增运行线优化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从开行方案、车底来源及动车组交路角度分析枢纽环线动车组列车的运输组... 针对如何充分利用高速铁路枢纽内环线和联络线的互联互通优势,服务铁路换乘客流及市域出行客流的问题,对高铁枢纽环线公交化列车新增运行线优化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从开行方案、车底来源及动车组交路角度分析枢纽环线动车组列车的运输组织模式.其次,以提高环线动车组列车开行频率为目标,考虑车站进路、股道运用和动车组交路等因素,构建高速铁路枢纽环线公交化列车运行线铺画综合优化模型.最后,选取某高速铁路枢纽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原车次担当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利用与原计划相同数量的动车组,可使枢纽环线动车组列车站间服务频率增加120.0%,站间最小平均发车间隔时间缩短至14 min;所建立模型能够考虑灵活运用多种类型枢纽环线列车开行方案,充分挖掘运输潜力,促进实现公交化运营.研究结果可为高速铁路枢纽环线实现动车组列车公交化运营提供运输组织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枢纽 铁路环线 公交化列车 列车运行图 动车组交路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本线和跨线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研究
2
作者 刘栩瑞 魏玉光 +2 位作者 夏阳 李琦 席鹏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8,共10页
为解决本线与跨线列车间相互干扰导致的跨线列车“长线短流”和本线列车“有流无车”问题,对本线列车与跨线列车停站方案与客流分配的协同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以提升现有开行条件下的车流匹配程度.首先,通过对高速铁路物理网络进行简化,... 为解决本线与跨线列车间相互干扰导致的跨线列车“长线短流”和本线列车“有流无车”问题,对本线列车与跨线列车停站方案与客流分配的协同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以提升现有开行条件下的车流匹配程度.首先,通过对高速铁路物理网络进行简化,聚焦本线列车与跨线列车同时运营的一条线路,并对线路上的本线列车与跨线列车在不同开行方案下对客流分配的影响进行分析;其次,基于列车运行区段构建服务网络,以最小化铁路运营成本与旅客出行时间损失成本为目标,建立协同优化本线和跨线列车开行方案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再次,为提高大规模实例的计算效率,根据模型结构特征,设计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的启发式求解算法,通过松弛耦合约束,将原问题分解成更为简单的子问题;最后,以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较短时间内求得高质量可行解,验证该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与顺序求解方案相比,协同优化方案可以减少列车开行数量1列;跨线旅客占比和跨线旅客客座率两个指标的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线列车与跨线列车协同优化后的客流分配效果,本线列车与跨线列车的分工更加明确,提升了现有开行条件下的车流匹配程度.研究结果可以为运营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跨线列车 开行方案 服务网络 拉格朗日松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衬对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何德华 南凯威 +3 位作者 白夜 孙振旭 郭迪龙 杨国伟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8-57,共10页
随着高速列车运营速度提升至400 km/h,隧道压力波引发的气动效应加剧,极易导致隧道结构疲劳损伤并制约铁路提速。当前补强套衬研究多聚焦特定工况,缺乏参数化影响机理分析,研究基于自主开发的一维变截面隧道压力波计算程序,系统探究了... 随着高速列车运营速度提升至400 km/h,隧道压力波引发的气动效应加剧,极易导致隧道结构疲劳损伤并制约铁路提速。当前补强套衬研究多聚焦特定工况,缺乏参数化影响机理分析,研究基于自主开发的一维变截面隧道压力波计算程序,系统探究了套衬位置、长度、数量及厚度对隧道气动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初始压力波传过套衬时会产生反向传播的压力波系,单一套衬安装在距入口1/4隧道长度处隧道内气动效应显著增大,其原因是反向传播波系的影响叠加在初始压力波形成的压力极值附近;当考虑多套衬安装时,在此处前后增设套衬分别会增强和减弱隧道内气动效应;套衬厚度越大,隧道和车身测点的最大压力峰峰值越大,典型套衬厚度(20、25、30 cm)下隧道测点和车身测点最大压力峰峰值差距约1%。研究建议病害治理中优先采用薄型套衬并规避1/4隧道长度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隧道压力波 空气动力学 套衬 一维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灵活编组和客流同质化的动车组多日交路优化方法
4
作者 鲍薪宇 张琦 +3 位作者 杨阳 李华 万琛 肖雅玲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205,共11页
针对动车组交路中车次编组固定、客座率不均衡导致的低效问题,提出高速铁路列车基本运行图交路计划优化方法。首先,基于多商品流建模思想,建立接续网络以描述动车组的单日运行过程;其次,通过引入动车组接续组合变量并设置多日交路成立... 针对动车组交路中车次编组固定、客座率不均衡导致的低效问题,提出高速铁路列车基本运行图交路计划优化方法。首先,基于多商品流建模思想,建立接续网络以描述动车组的单日运行过程;其次,通过引入动车组接续组合变量并设置多日交路成立的条件约束,提出多日交路描述方法,考虑动车组在站灵活编组的作业条件和重联解编的时效性约束,构建以接续时间最小化和客流同质化为目标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最后,根据模型结构设计基于求解器的迭代求解法,通过启发式迭代消除策略提高求解效率。结果表明:该方法优化后的交路计划在保障接续效率的同时,能够兼顾日常运营效果的稳定性;与不考虑在站灵活编组和客流同质化目标的计划相比,优化后的计划可减少5组动车组的使用,且使交路总接续时间缩短5400 min并显著降低交路中运行线客座率及其波动规律的差异性,为中国高速铁路列车基本运行图的交路计划编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交路计划 灵活编组 客流同质化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铁联运模式下考虑航班延误的高铁运行图优化
5
作者 叶彬彬 黄志鹏 +1 位作者 张可 程虹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4-472,共9页
空铁联运模型通过结合航空高速与高铁高可达性的特点,构建立体化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为提升空铁联运服务质量与乘客出行体验,研究航班延误下的高速铁路运行图优化问题.基于多目标优化理论,综合考虑列车运行图基本约束、空铁联运接续约束... 空铁联运模型通过结合航空高速与高铁高可达性的特点,构建立体化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为提升空铁联运服务质量与乘客出行体验,研究航班延误下的高速铁路运行图优化问题.基于多目标优化理论,综合考虑列车运行图基本约束、空铁联运接续约束及旅客换乘惩罚约束,构建以最大化空铁接续次数和最小化列车停站时长为目标函数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为提高求解效率,采取缩减决策变量和简化约束条件的策略,并采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以中国石家庄正定机场和高铁站正定机场站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列车停站时间缩短了2%,与航班的接续次数增加了2%.灵敏度分析表明,航班延误次数以及航班换乘时间窗对航空高铁接续次数影响较为明显.对列车停站时长和接续次数的优化,不仅提升了空铁联运的运输效率,也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进一步推动了空铁联运在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应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空铁联运 高速铁路 列车运行图 航班延误 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 模拟退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磁浮车站两端正线平面曲线参数研究
6
作者 王健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29,共5页
研究目的:为适应长大干线运输需求,充分发挥系统运输效率,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中间站宜采用通过车与停站车交错运行的行车组织模式,车站两端平面曲线设置需要综合考虑快慢车运行的舒适性。现有高速磁浮相关标准规范仅规定了一般情况下平... 研究目的:为适应长大干线运输需求,充分发挥系统运输效率,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中间站宜采用通过车与停站车交错运行的行车组织模式,车站两端平面曲线设置需要综合考虑快慢车运行的舒适性。现有高速磁浮相关标准规范仅规定了一般情况下平面曲线半径与线路横坡计算方法,缺乏对车站两端平面曲线及横坡设置要求。本文基于行驶动力学理论,研究确定列车速差情况下高速磁浮车站两端平面曲线半径及线路横坡设置措施。研究结论:(1)对于有快慢车通过的平面曲线半径设计,应首先确定能够设置的最大横坡角,再结合高速车通过速度及舒适度要求,确定最小平面曲线半径设置要求;(2)快慢车之间的速差对于最小平面曲线半径值的选用具有重要影响,工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车站两端正线平面曲线位置及列车运行速度,避免引起高速车限速;(3)本研究成果可弥补既有规范不足并指导实际线路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交通 车站 列车速差 平面曲线半径 线路横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安全约束的大型高铁站到发线运用调整优化
7
作者 张毅 李季涛 王军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81,I0009,共10页
为解决列车晚点时大型高铁站到发线运用计划的调整问题,以衔接动车所的大型高铁站为研究对象,基于接发车进路占用机理,综合考虑车站行车与调车作业特点以及进路分段解锁特性,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该模型以最小化列车总晚点时间和到发线... 为解决列车晚点时大型高铁站到发线运用计划的调整问题,以衔接动车所的大型高铁站为研究对象,基于接发车进路占用机理,综合考虑车站行车与调车作业特点以及进路分段解锁特性,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该模型以最小化列车总晚点时间和到发线占用偏离原计划程度为目标,并引入了行调作业冲突疏解、分段解锁条件下进路冲突疏解等安全约束.针对模型的多目标特性,设计一种融合快速非支配排序策略的多目标离散型鲸鱼优化算法.以某衔接动车所的大型高铁站为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3列列车长时间晚点的不利情况下,算法可收敛至6组Pareto最优解,均能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良好的调整效果,为大型高铁站晚点情况下的到发线运用调整提供有效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大型高铁站 列车晚点 到发线运用调整 安全约束 多目标优化 鲸鱼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气动荷载作用下隧道衬砌开裂体动力响应分析
8
作者 高阳 陈一铂 +1 位作者 徐伟铭 石松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1207,共7页
根据高速铁路隧道衬砌壁面气动荷载特性,在理论分析及模型试验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对列车风作用下衬砌开裂体固有频率和动力响应进行研究,分析了衬砌开裂体尺寸和气动荷载加载频率及峰值的影响,对气动荷载作用下衬砌裂损处的安全性进行... 根据高速铁路隧道衬砌壁面气动荷载特性,在理论分析及模型试验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对列车风作用下衬砌开裂体固有频率和动力响应进行研究,分析了衬砌开裂体尺寸和气动荷载加载频率及峰值的影响,对气动荷载作用下衬砌裂损处的安全性进行辨识.结果表明:开裂体固有频率与自身厚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并随其长度增加而快速降低,下降幅度最高可达70.29%;开裂体位移响应随外荷载峰值增加而增加,且与荷载加载周期数正相关.外荷载频率接近结构固有频率时,结构的位移和速度均显著增加.当荷载频率为1和5 Hz时,开裂体悬臂端位移峰值分别为荷载频率3 Hz时的10.75%和13.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隧道 列车风 固有频率 动力响应 衬砌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实时需求的高铁快运列车运输组织方案协同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董晋廷 朱晓宁 王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72-2182,共11页
近年来,我国电商行业高速发展,快递需求随之快速增长。高铁快运凭借其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的特点,成为现代快递运输的重要方式。在保证高铁快运产品时效性的基础上,为解决现阶段我国高铁快运列车时刻表、停站方案与货物装配方案三者... 近年来,我国电商行业高速发展,快递需求随之快速增长。高铁快运凭借其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的特点,成为现代快递运输的重要方式。在保证高铁快运产品时效性的基础上,为解决现阶段我国高铁快运列车时刻表、停站方案与货物装配方案三者协同优化研究不足而导致的高铁运力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建立二次0-1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借鉴铁路阶段计划的思想,将全天分为多个时段,以每个时段的货运需求为导向,针对下个时段的高铁快运货物装配方案和新增快运列车停站方案和时刻表进行协同优化。针对已知新增快运列车数量的情况,建立了考虑货物时效性的新增列车的停站方案、时刻表和装配方案协同优化模型(简称协同优化模型)。针对模型约束进行线性化处理,并根据模型特点设计并使用两阶段求解方法,利用LINGO软件求解。以宁杭高铁线路为例,针对9:00-12:00的列车运行图进行优化分析。从结果来看,协同优化模型相比于传统优化方法,可以同时减少列车在途时间和货物在途时间,保证运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比两阶段求解的求解结果可以发现,相比第1阶段,第2阶段得到的货物在途时间更短,货物装配方案更合理,由此可见两阶段求解方法也是合理且有效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优化高铁快运列车运输组织方案,提高运输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快运 分时段优化 装配方案 列车时刻表 停站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旅客多维出行需求的列车开行方案与票价联合优化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国锋 景云 +2 位作者 李和壁 朱卯午 田志强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4-235,共12页
为在客运服务产品设计时更好地满足旅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定义旅客多维出行需求为“在OD需求基础上,进一步融合旅客对时间与经济性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在高铁企业客票收入不减少的前提下,以旅客的票价成本、旅行时间成本和出发时间偏差... 为在客运服务产品设计时更好地满足旅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定义旅客多维出行需求为“在OD需求基础上,进一步融合旅客对时间与经济性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在高铁企业客票收入不减少的前提下,以旅客的票价成本、旅行时间成本和出发时间偏差成本构成的广义出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构建基于旅客多维出行需求的列车开行方案与票价联合优化模型;基于自适应大邻域搜索(ALNS)算法设计求解算法,并以徐兰高铁兰州西—西安北段为背景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旅客的旅行时间成本略有增加,但其票价成本、出发时间偏差成本和广义出行成本分别降低18.58%,48.10%和19.17%;相比变邻域搜索(VNS)算法和模拟退火(SA)算法,设计的ALNS算法虽然收敛速度最慢,但迭代解质量最好,求解质量分别比前2种算法提升16.62%和23.87%。该方法能满足实际生产中不同规模线路的开行方案与票价联合优化工作的需要,并为客运产品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出行需求 列车开行方案 票价 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高速铁路网列车开行方案调整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怀宾 聂磊 +2 位作者 付慧伶 高宁 李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0-1550,共11页
为适应区域一体化战略提出的效率、通达、均衡等交通发展目标,研究了高铁列车开行方案调整优化方法.根据区域内不同类别旅客需求特征,调整既有列车停站方案与增开列车,以最小化开行方案调整幅度、总停站次数、客流起讫点(origin-destina... 为适应区域一体化战略提出的效率、通达、均衡等交通发展目标,研究了高铁列车开行方案调整优化方法.根据区域内不同类别旅客需求特征,调整既有列车停站方案与增开列车,以最小化开行方案调整幅度、总停站次数、客流起讫点(origin-destination,OD)直达服务频率变化为优化目标,考虑列车服务、列车层次、列车调整3类约束,建立了整数规划模型.将模型线性化,使用C#语言调用CPLEX求解.长三角区域案例的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使列车层次结构分明,功能上形成分工与配合;高层级OD的快车服务频率及通勤OD的服务频率有所提升,兑现运行图后列车平均旅速提高;区域内OD直达率提高6.5%;低层级OD的服务频次和时段分布有所改善.合理调整列车开行方案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区域高铁网服务旅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开行方案 服务水平 整数规划模型 区域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快运夜间列车服务方案集成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如虎 王倩瑜 牛惠民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4-264,共11页
组织夜间高铁快运列车,核心需要解决快件需求和列车运行线与天窗开设的协调匹配关系。本文以高铁快运时变需求为导向,对包含天窗开设方案、快件配装方案及列车时刻表的快运服务方案集成优化。针对适合开行夜间列车的分段矩形天窗形式,... 组织夜间高铁快运列车,核心需要解决快件需求和列车运行线与天窗开设的协调匹配关系。本文以高铁快运时变需求为导向,对包含天窗开设方案、快件配装方案及列车时刻表的快运服务方案集成优化。针对适合开行夜间列车的分段矩形天窗形式,以滞留快件数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兼顾快件的运到时效性,并系统性地考虑列车运行、快件配装及天窗开设等相关约束,构建高铁快运服务方案集成优化模型。考虑到所构建的模型属于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通过引入辅助变量线性化处理模型,并采用商业优化软件GAMS的CPLEX求解器求解模型。以宁杭高铁为例进行仿真计算,在参数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经过51 min计算求得分段矩形天窗模式下的夜间高铁快运列车最优综合服务方案。算例表明,计划运输的4000批快件全部被夜间快运列车服务,得到高铁快件需求与快运列车的最佳匹配方案,并且快件均在次日7:00之前运达目的站,实现高铁快件“次晨达”极速运输服务,同时,所开设的天窗也满足线路综合维修的需求。本文为高铁快运的快件精准调度以及高铁快运列车组织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后期铁路部门组织开行高铁快运夜间列车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服务方案 CPLEX求解器 高铁快运 夜间列车 集成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通过不同隧道衬砌结构时气动效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飞龙 姜昌山 +4 位作者 余虔 韩进宝 张合青 骆建军 王锦华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0-1453,共14页
为研究隧道衬砌结构上的气动压力时空特征和不同影响因素下气动效应的变化规律,基于滑移网格技术、有限体积法理论以及非定常、黏性、可压缩性N-S方程和RNG湍流方程,建立精细化的隧道-列车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动模型试验验证数值... 为研究隧道衬砌结构上的气动压力时空特征和不同影响因素下气动效应的变化规律,基于滑移网格技术、有限体积法理论以及非定常、黏性、可压缩性N-S方程和RNG湍流方程,建立精细化的隧道-列车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动模型试验验证数值计算的合理性。研究表明:1)全过程压力云图和流场云图可清晰地揭示出气动压力波的传播过程及特性;2)基于列车长度修正了最大压缩波的既有经验公式,提出列车摩阻因数为2.255 Pa/m;3)拟合出了不同隧道衬砌结构下压力峰峰值衰减率与循环周期数的关系式,为后期分析气动荷载对衬砌结构的疲劳损伤奠定了理论基础;4)揭示出列车尾部完全驶出隧道后或长隧道中管片结构上的气动压力峰值相较于模筑衬砌隧道中的气动压力峰值衰减更快,盾构隧道出口外20 m和50 m处的微气压波幅值相较于模筑衬砌隧道降低1.53%~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模筑衬砌隧道 盾构隧道 数值模拟 气动压力峰值 微气压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供需协同的城际通道高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帆 鲁工圆 姜克锦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探讨城际通道短距离多线路列车优化问题,建立城际通道高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提升列车运输效益和服务水平。针对城际通道线路特点,以多线路、多列车类型为基础构造列车流路径网络;分析旅客出行费用偏差,将客票费用偏差和旅行时间费... 探讨城际通道短距离多线路列车优化问题,建立城际通道高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提升列车运输效益和服务水平。针对城际通道线路特点,以多线路、多列车类型为基础构造列车流路径网络;分析旅客出行费用偏差,将客票费用偏差和旅行时间费用偏差相结合考虑,通过引入旅客对不同因素的容忍度参数,提出旅客出行需求与运输供给的协同偏差,进而建立供需协同的城际通道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以模拟退火算法为基础,设计模型求解算法。最后通过算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开行方案,能在满足旅客需求条件下,在列车运输效率、运营收益和服务质量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为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开行方案 供需协同 城际通道 模拟退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轴箱振动特性及功率谱密度归纳研究
15
作者 李世杰 吴兴文 +1 位作者 梁树林 池茂儒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218,308,共8页
针对我国动车组轴箱振动特性及实测加速度功率谱密(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不明确等问题,在我国多条线路上开展轴箱振动试验,获取各个线路轴箱振动加速度数据。通过滑窗计算并拟合峭度、偏斜度两个非高斯参数的分布形式。采用约翰... 针对我国动车组轴箱振动特性及实测加速度功率谱密(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不明确等问题,在我国多条线路上开展轴箱振动试验,获取各个线路轴箱振动加速度数据。通过滑窗计算并拟合峭度、偏斜度两个非高斯参数的分布形式。采用约翰逊拟合对非正态分布的PSD样本进行谱归纳,获得轴箱实测功率谱密度,与IEC 61373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轴箱振动加速度信号有着明显的超高斯特性,其中峭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且进行曲线平移后拟合效果较好;高斯混合模型对偏斜度分布有着较好的拟合。通过对5条线路实测功率谱密度的统计结果可知,标准值与实测功率谱密度差异较大,各线路在500~1000 Hz高频振动能量大于标准值;在5~300 Hz低频振动能量小于标准值。将统计结果作为轴箱附属部件的载荷输入,为轴箱附属部件进行考虑线路非高斯特性的疲劳可靠性设计和振动试验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高速列车 轴箱 线路试验 振动特性 非高斯 功率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列控系统工程仿真测试平台建设方案研究及验证 被引量:5
16
作者 程远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1-206,228,共7页
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安全等级高,设备组成繁多,功能结构和接口关系非常复杂,现场测试和验证的难度极大。利用仿真测试技术,能将完全依赖于现场的动态验证测试工作通过仿真测试实施完成,可以进一步提高测试覆盖度、降低对运输的影响。在对... 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安全等级高,设备组成繁多,功能结构和接口关系非常复杂,现场测试和验证的难度极大。利用仿真测试技术,能将完全依赖于现场的动态验证测试工作通过仿真测试实施完成,可以进一步提高测试覆盖度、降低对运输的影响。在对项目建设必要性、建设目标、技术方案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地面设备、车载设备、仿真系统方案等进行具体研究。经比选,高铁列控系统工程仿真测试平台地面设备采用半实物、半仿真结构,利用云平台技术,具有更好的扩展性、经济性;车载设备采用完全真实设备,提高了测试的可信性和真实性。通过构建仿真测试平台并基于湖杭高铁仿真环境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与现场测试相比,仿真测试完成了更多的场景、案例以及进路测试,数量分别增加了275%、336%及442%,可以进一步提升列控系统测试的质量、深度和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控系统 仿真测试平台 建设方案 云平台 半实物半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杭高速磁浮通道线路方案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江伟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29,共7页
以沪杭高速磁浮通道线路技术方案研究为目的,通过详细分析我国目前高速磁浮轨道交通研究现状,深入阐述了沪杭高速磁浮通道规划背景。根据高速磁浮轨道交通的特点,提出高速磁浮通道规划的基本原则;依据高速磁浮轨道交通标准,对高速磁浮... 以沪杭高速磁浮通道线路技术方案研究为目的,通过详细分析我国目前高速磁浮轨道交通研究现状,深入阐述了沪杭高速磁浮通道规划背景。根据高速磁浮轨道交通的特点,提出高速磁浮通道规划的基本原则;依据高速磁浮轨道交通标准,对高速磁浮轨道交通的平纵断面技术参数进行详细研究。结合平纵断面主要技术参数和沪杭通道经济据点的分布情况,重点研究沪杭高速磁浮通道在嘉兴地区的走向方案和线路与京杭大运河交叉段落局部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根据方案的不同特点,结合工程投资、工程可实施性、城市规划等因素提出走向方案和局部方案的推荐意见。研究表明,高速磁浮轨道交通平纵断面的技术参数要求较高,对线路方案的影响较大;同时,沪杭高速磁浮通道在嘉兴地区应优先选择嘉兴北方案,采用隧道形式穿越京杭大运河交叉段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铁路 规划原则 技术参数 线路方案 方案比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交路计划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景昱 陈家旭 +2 位作者 赵泽乾 李连东 郭磊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2,共8页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对于确保高速铁路系统安全、高效运营极为重要,研究提出了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交路计划双层优化模型,上层优化分配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巡检路径,下层优化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巡检时间,通过添加中间变量解耦非线性约束,并基于Gur...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对于确保高速铁路系统安全、高效运营极为重要,研究提出了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交路计划双层优化模型,上层优化分配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巡检路径,下层优化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巡检时间,通过添加中间变量解耦非线性约束,并基于Gurobi优化器设计配套求解算法,同步实现了月度综合检测列车巡检路径最优和车底运用最合理,以及按月执行的综合检测列车巡检计划变化最小、跟车班组人员适应性最优的目标;并以某月全国高速铁路网综合检测列车巡检计划为例,对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检测效率和任务分配均衡度,可为综合检测列车实际巡检工作优化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检测交路 指派问题 路径规划 列车巡检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车下设备的吊耳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6,共9页
为揭示CRH380AL高速动车组车下设备不同位置的吊耳产生裂纹差异很大的原因,开展实车运行工况下的振动和气动载荷测试,建立车下设备-车辆-轮轨-线路多重耦合大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的车体和车下设备利用有限元法建立弹性体模型,轮轨子系... 为揭示CRH380AL高速动车组车下设备不同位置的吊耳产生裂纹差异很大的原因,开展实车运行工况下的振动和气动载荷测试,建立车下设备-车辆-轮轨-线路多重耦合大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的车体和车下设备利用有限元法建立弹性体模型,轮轨子系统和转向架子系统使用多刚体动力学建模,轨道不平顺谱应用武汉至广州区间的实际测量数据,隧道通过和隧道交会等工况的气动载荷由八节车气动模型数值模拟获得,分析了车体弹性、气动载荷和螺栓刚度等因素对车下设备吊耳支反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车下设备与车辆系统之间存在强烈的耦合行为,车下设备本身质量分布和车体弹性耦合效应导致4号吊耳垂向动态载荷最大,与现场故障裂纹占比最高的情况对应;气动载荷对车下设备8号吊耳动态载荷存在明显影响;低频区域的吊耳动态载荷随螺栓刚度的增大而增大,垂向平均动载荷和最大动载荷分别为其余2个方向的4倍和6倍.基于线路和车辆耦合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可为车下设备动态力学行为的设计和疲劳性能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车下设备 吊耳 线路 气动载荷 刚柔耦合 动态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两阶段优化方法研究
20
作者 武晋飞 单杏花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1,共11页
我国高速铁路客流时空分布复杂且有明显的时变特征,这就要求铁路运营企业能够根据客流出行的时空分布特征设计相吻合的列车开行方案,并根据客流需求变化来制定和调整列车开行方案以提供相应的运输产品。根据高速铁路客流出行需求,提出... 我国高速铁路客流时空分布复杂且有明显的时变特征,这就要求铁路运营企业能够根据客流出行的时空分布特征设计相吻合的列车开行方案,并根据客流需求变化来制定和调整列车开行方案以提供相应的运输产品。根据高速铁路客流出行需求,提出了列车开行方案两阶段优化方法,生成研究时段内备选开行列车集合,以最小化列车旅行时间和动车组车小时数为目标构建初始开行方案模型M1,然后以旅客总旅行时间最小为目标构建客流分配模型M2。针对模型M1的特点,设计基于遗传算法的启发式求解方法,模型M2运用商业软件ILOGCPLEX进行求解。通过京兰通道北京北—呼和浩特东段的实际案例分析,验证模型的正确有效性和算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开行方案 两阶段优化 初始开行方案模型 客流分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