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unning safety and seismic optimization of a fault-crossing simply-supported girder bridge for high-speed railways based on a train-track-bridge coupling system 被引量:10
1
作者 JIANG Hui ZENG Cong +3 位作者 PENG Qiang LI Xin MAXin-yi SONG Guang-s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2449-2466,共18页
Bridges crossing active faults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serious damage or even collapse due to the wreck capabilities of near-fault pulses and surface ruptures under earthquakes.Taking a high-speed railway simply-sup... Bridges crossing active faults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serious damage or even collapse due to the wreck capabilities of near-fault pulses and surface ruptures under earthquakes.Taking a high-speed railway simply-supported girder bridge with eight spans crossing an active strike-slip fault as the research object,a refined coupling dynamic model of the high-speed train-CRTS III slab ballastless track-bridge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ABAQUS.The rationality of the established model was thoroughly discussed.The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s in a fault rupture zone were simulated and transient dynamic analyses of the high-speed train-track-bridge coupling system under 3-dimensional seismic excitations were subsequently performed.The safe running speed limits of a high-speed train under different earthquake levels(frequent occurrence,design and rare occurrence)were assessed based on wheel-rail dynamic(lateral wheel-rail force,derailment coefficient and wheel-load reduction rate)and rail deformation(rail dislocation,parallel turning angle and turning angle)indicators.Parameter optimization was then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the rail fastener stiffness and isolation layer friction coefficient.Results of the wheel-rail dynamic indicators demonstrate the safe running speed limits for the high-speed train to be approximately 200 km/h and 80 km/h under frequent and design earthquakes,while the train is unable to run safely under rare earthquakes.In addition,the rail deformations under frequent,design and rare earthquakes meet the safe running requirements of the high-speed train for the speeds of 250,100 and 50 km/h,respectively.The speed limits determined for the wheel-rail dynamic indicators are lower due to the complex coupling effect of the train-track-bridge system under track irregularity.The running safety of the train was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fastener stiffness and isolation layer friction coefficient.At the rail fastener lateral stiffness of 60 kN/mm and isolation layer friction coefficients of 0.9 and 0.8,respectively,the safe running speed limits of the high-speed train increased to 250 km/h and 100 km/h under frequent and design earthquakes,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train train-track-bridge interaction fault-crossing ground motion train operation safety speed limit track structure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布斯反思循环联合VR全景视频的手术室新护士技能培训实践
2
作者 孔娜 张云 +4 位作者 杨岩岩 张聚 苗成琼 王静 杨翠丽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56,共6页
目的 探讨吉布斯反思循环联合VR全景视频技能培训在手术室新护士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按入科时间将64名轮转手术室的新护士分为两组,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入科的31名新护士作为对照组,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入科的33名新护士作为观察组... 目的 探讨吉布斯反思循环联合VR全景视频技能培训在手术室新护士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按入科时间将64名轮转手术室的新护士分为两组,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入科的31名新护士作为对照组,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入科的33名新护士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技能操作培训,观察组采用吉布斯反思循环联合VR全景视频培训。比较两组新护士技能操作成绩、新护士转型冲击评分、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分、培训满意度,使用累积和分析法绘制每项操作总体学习曲线,比较两组掌握每项操作的最小操作例数。结果 观察组技能操作成绩、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得分、培训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新护士转型冲击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掌握每项操作的最小操作例数低于对照组。结论 吉布斯反思循环联合VR全景视频培训能提升新护士技能水平及其自主学习能力,使新护士更快适应手术室特殊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 新护士 技能培训 吉布斯反思循环 虚拟现实 转型冲击 自我导向学习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遇地震下无砟轨道多跨简支梁桥行车安全性研究
3
作者 刘尊稳 李欣婧 +2 位作者 邓永杰 李健宁 李浩帆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4,共8页
西部地区高速铁路桥上广泛采用的无砟轨道系统具有较大的纵向刚度,而地震区亦分布广泛,震时桥上行车无可避免,针对地震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桥上列车行驶的安全性,以我国西部地区常见的高速铁路多跨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32 m不规则... 西部地区高速铁路桥上广泛采用的无砟轨道系统具有较大的纵向刚度,而地震区亦分布广泛,震时桥上行车无可避免,针对地震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桥上列车行驶的安全性,以我国西部地区常见的高速铁路多跨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32 m不规则简支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基于WORKBENCH及SIMPACK平台建立车-线-桥一体化计算模型,研究震时不同行车速度下列车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对横向力的变化规律,并提出行车安全阈值。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行驶速度越快,地震强度愈强,列车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对横向力越大;考虑轨道约束作用可使列车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对横向力平均分别降低7.19%、9.96%、7.97%,其中相差最大均约为15%;轨道系统的约束作用可提高行车安全阈值,若列车运行速度为350 km/h和300 km/h时,其可承受的地震峰值加速度分别增加了22.04%、36%,当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2g和0.3g时,列车可安全行驶的速度分别增大了7.24%、8.14%,行驶速度的影响更大,地震来临时,应减速慢行。无砟轨道系统的约束可有效提高桥上行车安全性,在设计计算时应考虑无砟轨道系统的约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桥梁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 车-线-桥耦合振动 地震激励 行车速度 行车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乘坐舒适性的单轴式单轨列车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及曲线限速研究
4
作者 杜子学 皮阳 杨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98,105,共7页
[目的]单轴式单轨列车实际运营时运行稳定性及乘坐舒适性较差,需从线路角度出发,研究单轴式单轨列车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及曲线限速的合理取值。[方法]建立了单轴式单轨列车的车轨耦合动力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介绍了单轨列车... [目的]单轴式单轨列车实际运营时运行稳定性及乘坐舒适性较差,需从线路角度出发,研究单轴式单轨列车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及曲线限速的合理取值。[方法]建立了单轴式单轨列车的车轨耦合动力学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介绍了单轨列车运行平稳性及乘坐舒适性的评价方法。基于不同等级乘坐舒适度要求,提出了单轴式单轨列车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建议取值区间,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建议取值区间的合理性。为实现线路与曲线通过速度的协调匹配,进一步研究得到了单轴式单轨列车在小曲线区段下的限速值。[结果及结论]设计速度一定时,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主要由曲线区段的最大超高角、未被平衡的列车横向振动加速度允许值决定。列车运行速度小于等于80 km/h时,单轴式单轨列车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按320 m取值,小曲线区段下的列车限速按4.30√R(R为曲线半径)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座式单轨 单轴式单轨列车 运行平稳性 乘坐舒适性 平面最小曲线半径 曲线限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列车群组运行的双线重载铁路群组计划优化研究
5
作者 倪少权 龚梓烨 宋宗莹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79-2492,共14页
列车群组运行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列车间隔、加大行车密度,为解决双线重载铁路运能紧张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其中群组计划是列车群组运行模式下铁路运输计划编制的基础,针对多元群组列车与单列混行情况下群组计划优化问题,提出双线重载... 列车群组运行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列车间隔、加大行车密度,为解决双线重载铁路运能紧张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其中群组计划是列车群组运行模式下铁路运输计划编制的基础,针对多元群组列车与单列混行情况下群组计划优化问题,提出双线重载铁路多装卸站条件下群组计划的优化方法。首先对列车群组运行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阐述了群组计划的基本概念及其关键要素,分析了双线重载铁路群组列车在出发、到达、区间运行3种状态下的列车组间追踪过程,以及始发群组列车组群、通发群组列车组群、相同终到站解群和不同终到站解群4种场景下列车在站组群/解群的作业过程,提出了群组计划中各重要参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双线重载铁路全线开行列车数量最大为目标,考虑装车能力、组群/解群作业时间、到发线数量、列车接续等约束,构建群组计划优化模型,并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求解方法。最后,以我国北部某铁路煤运通道为例进行实验,对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群组运行条件下该线路输送能力提升了32.26%,且能满足各终到站需求。提出的优化方法在解决双线重载铁路群组计划优化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促进列车群组运行控制技术在重载铁路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群组运行 双线铁路 群组计划 多装卸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精细化服务中间站的技术站驼峰调车优化方案研究
6
作者 迟居尚 何世伟 +3 位作者 丛铭 李光晔 宋文波 刘宗贤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共11页
技术站服务中间站的理念要求细化摘挂列车编组方案,其有助于降低中间站作业量,但也会增加技术站调车作业复杂度。为提高整体车流组织效率,基于解体照顾编组的思想,提出在技术站驼峰调车阶段,通过借用分类线以优化驼峰调车方案,进而降低... 技术站服务中间站的理念要求细化摘挂列车编组方案,其有助于降低中间站作业量,但也会增加技术站调车作业复杂度。为提高整体车流组织效率,基于解体照顾编组的思想,提出在技术站驼峰调车阶段,通过借用分类线以优化驼峰调车方案,进而降低后续平面调车作业量的策略。以最小化平面调车作业量为目标函数,构建借用分类线的驼峰调车0-1线性优化模型,并设计求解模型的双层自适应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经算例验证,允许借用分类线的驼峰调车方案能降低平均47%、最高83%的后续平面调车钩数。结果证明提出的策略能在细化摘挂列车编组方案的同时,保证技术站作业效率。提出的模型及算法计算效率较高,可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行车组织 驼峰调车 解体照顾编组 分类线借用 技术站服务中间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调车作业约束的城市轨道交通回库列车股道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
7
作者 张增超 徐鹏 +3 位作者 辛丽平 范锐 李辰 吴泽霖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16,共5页
[目的]为改善调车作业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回库列车股道运用的影响,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检修效率,需在考虑调车作业约束的情况下对城市轨道交通回库列车股道运用进行优化。[方法]将转场列车视为回库列车,按调车入库时间分别编入早、... [目的]为改善调车作业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回库列车股道运用的影响,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检修效率,需在考虑调车作业约束的情况下对城市轨道交通回库列车股道运用进行优化。[方法]将转场列车视为回库列车,按调车入库时间分别编入早、晚回库计划中,以最少调车次数和最小检修走行距离为目标函数,考虑调车作业约束,基于改进灰狼算法开发了一种先对单个独立回库计划(早回库、晚回库)进行规划,再对所有回库计划通盘规划的列车股道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以天津某地铁线路车辆段的回库列车股道运用方案为算例,验证所建立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及结论]通过所提模型求解得到的列车股道运用方案的走行距离比人工方案减小65.7%(其中早回库阶段减小25%,晚回库阶段减小77.7%),且列车调车次数为0。该模型能在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回库列车洗车、检修、次日发车等调车作业约束的基础上实现回库列车股道运用的最优化编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回库列车 股道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 调车作业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慢车运营线路到发线设计优化研究
8
作者 闻千 荆敏 付义龙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50,共7页
[目的]到发线作为快慢车运营组织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运营效率与工程投资效益。针对当前我国快慢车线路中存在的配线型式与功能定位不匹配、工程规模与运营效果失衡等问题,亟需对到发线选型和工程设计进行精细化研究。... [目的]到发线作为快慢车运营组织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运营效率与工程投资效益。针对当前我国快慢车线路中存在的配线型式与功能定位不匹配、工程规模与运营效果失衡等问题,亟需对到发线选型和工程设计进行精细化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系统梳理双岛四线(正线内、外侧)、一岛四线和双侧四线等4种典型配线的适用场景;运用技术经济比较法,结合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信号系统特性,提出有效长度动态优化模型;采用牵引计算模拟,量化分析不同道岔选型对运行效率的影响。[结果及结论]提出应基于快车越行、慢车避让和快慢车换乘等核心运营需求进行配线选型,综合考虑常规安全防护距离、无防护设置、安全线替代及单向行驶等情况确定到发线有效长度,并统筹区间运行时间、乘客舒适度和土建规模等因素完成道岔选型。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该方法可显著提升到发线工程设计与运营需求的匹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快慢车运营 到发线设计 配线选型 有效长优化 道岔选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虚拟连挂的城轨列车群组追踪运行仿真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英贵 赵明慧 张云丽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09,共11页
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最强有效的绿色交通方式,其高峰期客流激增且客流时空分布不均,而面向虚拟连挂的城轨列车动态灵活编组和群组追踪运行能有效满足复杂多变的城轨运营需求。本文剖析面向虚拟连挂的城轨列车群组追踪运... 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最强有效的绿色交通方式,其高峰期客流激增且客流时空分布不均,而面向虚拟连挂的城轨列车动态灵活编组和群组追踪运行能有效满足复杂多变的城轨运营需求。本文剖析面向虚拟连挂的城轨列车群组追踪运行过程,给出虚拟连挂列车群组最小安全追踪距离计算公式;以单列标准车长的线路路段为一个元胞单元,设计速度及位移更新规则,构建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轨列车群组追踪运行仿真模型;以某市地铁2号线为背景,多角度仿真刻画面向虚拟连挂的城轨列车群组追踪运行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面向虚拟连挂的城轨列车群组追踪运行模型能有效缩短列车最小安全追踪间隔时间,城轨线路通过能力较移动闭塞制式提高78.4%;头车延迟引起的后续列车晚点总数量及总晚点时间更小,呈现出更佳的抗干扰性与恢复性能,且宜采用小编组列车实现虚拟连挂;动态混合编组的城轨列车群组追踪运行性能最佳,单一小编组的次之,大编组列车群宜在小编组列车群前面运行;城轨列车群组旅行速度总体上与平均站间距呈正相关;当列车发车间隔大于延迟时间时,平均站间距对列车群组的延迟影响不敏感,相反,则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能够为面向虚拟连挂的城轨列车群组追踪运行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列车群组追踪运行 元胞自动机 城轨列车 虚拟连挂 动态灵活编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编组下基于跟驰模型的列车群运行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帅斌 罗佳楠 +1 位作者 冯心妍 黄文成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高速铁路移动闭塞方式下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缺口,虚拟编组是未来提高运输能力的新方式。本文基于虚拟编组概念,受道路交通跟驰模型启发,引入列车动力学和运动学理论,根据相邻两列车之间的速度和距离关系,提出一种新的追踪... 高速铁路移动闭塞方式下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缺口,虚拟编组是未来提高运输能力的新方式。本文基于虚拟编组概念,受道路交通跟驰模型启发,引入列车动力学和运动学理论,根据相邻两列车之间的速度和距离关系,提出一种新的追踪列车加速度调整策略,建立相应的列车群虚拟编组加速度控制模型,当实现列车群的虚拟编组时,列车群中所有列车的速度相等,任意相邻列车之间的间距等于期望间距,同时,能够确保列车安全与乘客舒适度。本文以CRH380A动车组为背景验证模型,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加速度调整策略能有效实现列车群的虚拟编组;与移动闭塞方式相比,采取虚拟编组方式达到列车协同的时间减少9.7%,列车间距缩小10.1%,效率更高;将列车群视为一个整体时,实现虚拟编组的时间比将整个列车群分为多组时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列车运行控制 跟驰模型 虚拟编组 列车追踪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营地铁盾构隧道基底沉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平 杨益新 朱志豪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66,共10页
隧道基底沉降不仅影响地铁列车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舒适性,严重时会造成隧道结构病害,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期沉降预测和单因素影响分析,非常有必要开展隧道基底沉降的多影响因素分析。以郑州地铁1号线某盾构隧道区间为工程实例,构建... 隧道基底沉降不仅影响地铁列车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舒适性,严重时会造成隧道结构病害,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期沉降预测和单因素影响分析,非常有必要开展隧道基底沉降的多影响因素分析。以郑州地铁1号线某盾构隧道区间为工程实例,构建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人工激振力模拟地铁列车竖向荷载,提取数值模拟结果的动应力和静偏应力数据,引入循环荷载作用下累积塑性应变计算公式,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得到隧道基底沉降,研究了隧道周围土层性质、道床脱空深度和地铁列车运行速度等因素对隧道基底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的隧道基底沉降和发展规律与现场实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验证了有限元模拟的准确性;隧道基底沉降随着周围土层砂粒含量的提高而减小;道床脱空尺寸会加剧隧道和道床板中应力集中和振动放大现象,增大隧道下卧土层的动偏应力和基底沉降;提高车速会增大基底沉降的横向影响范围;采用正交试验法、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得到了隧道沉降对各因素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层性质、车速和道床脱空,其中,土层性质为高度显著水平、车速为显著水平。研究成果对运营地铁盾构隧道的变形监测、安全评估和加固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性质 道床脱空 地铁列车运行速度 隧道基底沉降 正交分析法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钢管混凝土枕式无砟轨道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12
作者 朱志辉 李启航 +1 位作者 刘晓春 郑纬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10-2319,共10页
采用钢管混凝土构件连接轨枕块形成钢管混凝土轨枕,基于钢管混凝土轨枕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用钢管混凝土枕式无砟轨道结构。为掌握钢管混凝土枕式无砟轨道结构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条件下的力学性能,验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合理性,分别... 采用钢管混凝土构件连接轨枕块形成钢管混凝土轨枕,基于钢管混凝土轨枕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用钢管混凝土枕式无砟轨道结构。为掌握钢管混凝土枕式无砟轨道结构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条件下的力学性能,验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合理性,分别在减振地段、普通地段铺设钢管混凝土枕式无砟轨道,通过行车试验,测试分析不同列车行驶速度下无砟轨道钢轨、轨枕、道床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列车车速为40、60和80 km/h运行条件下,轮轨垂向力最大值为86.18 kN,横向力最大值为13.99 kN,脱轨系数最大值为0.21,轮重减载率最大值为0.23,测试值均明显小于相应的安全限值,无砟轨道结构满足行车安全性要求;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轨枕钢管压应力最大值为3.55 MPa,拉应力最大值为3.77 MPa;轨枕块压应力最大值为1.32 MPa;道床钢筋压应力最大值为2.30 MPa,拉应力最大值为3.54 MPa;道床底压应力最大值0.22 MPa。这些动力响应结果均满足材料的的限值,表明结构保持了良好的力学性能,结构设计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轨枕 双块式 无砟轨道 列车运行安全性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麻雀算法在列车ATO多目标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一栋 肖宝弟 +2 位作者 岳丽丽 李茂青 林俊亭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2-199,共8页
针对列车自动驾驶(ATO)运行过程多目标优化问题,以列车运行安全性、列车动力学模型等因素为约束条件,考虑列车准时性、能耗、舒适性等指标,使用模糊隶属度法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罚函数处理约束条件,将停车误差与限速作为惩罚项并... 针对列车自动驾驶(ATO)运行过程多目标优化问题,以列车运行安全性、列车动力学模型等因素为约束条件,考虑列车准时性、能耗、舒适性等指标,使用模糊隶属度法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罚函数处理约束条件,将停车误差与限速作为惩罚项并构造出适当的惩罚函数加入到目标函数中,从而得到增广目标函数,提出基于改进麻雀算法(ISSA)的求解策略。为提高麻雀算法(SSA)的全局寻优能力,避免收敛于局部最优,引入Logistic映射、自适应超参数、变异算子对传统麻雀算法进行改进,通过测试函数对算法性能进行验证,表明ISSA算法的收敛速度、寻优精度比传统SSA算法好。以工况转换点为决策变量,通过ISSA算法对工况转换点的位置及速度进行寻优,进而获得目标速度-距离曲线。最后选取城轨车辆参数与线路数据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优化策略相较于未优化前,舒适性提高了21.22%,能耗降低了22.41%,准时性与停车误差满足要求;与PSO优化方法相比,收敛速度更快,运行时间几乎一样的情况下能耗降低了12.74%,节能效果更佳;停车误差降低了20.45%,舒适性保持在舒适范围之内;对于速度-距离曲线,巡航距离更长、惰行距离变短、最高运行速度降低。由此可见,达到了综合优化ATO的目的,验证了ISSA优化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自动驾驶 多目标优化 目标速度曲线 改进麻雀算法 模糊隶属度 罚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向连续多波不平顺形成机理及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毅 徐旸 +2 位作者 梁晨 杨飞 郄录朝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101,共6页
轨向连续多波不平顺相比于普通轨道不平顺更容易影响高速铁路的行车安全,由于对多波不平顺形成机理的研究基本空白,造成了相应整治措施缺乏,局部新建线路必须换轨的情况。通过车辆-多波不平顺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轮轨及温度力耦合作用... 轨向连续多波不平顺相比于普通轨道不平顺更容易影响高速铁路的行车安全,由于对多波不平顺形成机理的研究基本空白,造成了相应整治措施缺乏,局部新建线路必须换轨的情况。通过车辆-多波不平顺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轮轨及温度力耦合作用下有砟道床变形演变离散元模型,系统揭示了多波不平顺形成机理及对行车动力特性的影响,认为轮轨附加力及无缝线路温度耦合力的水平分量是造成多波不平顺的主要原因,成果可为我国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的安全服役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车动力特性 离散元法 无缝线路 有砟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 km/h高速铁路实现3 min追踪间隔时间技术条件分析
15
作者 孙怡平 叶轶淳 +3 位作者 罗仕杰 孙浩楠 潘姿延 彭其渊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6,25,共8页
400 km/h高速铁路将是我国未来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是建设400 km/h高速铁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分析了400 km/h高速铁路实现3 min追踪间隔时间所需达到的技术... 400 km/h高速铁路将是我国未来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是建设400 km/h高速铁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分析了400 km/h高速铁路实现3 min追踪间隔时间所需达到的技术条件。理论分析阶段,根据我国高速铁路目前采用的闭塞防护技术,分别分析了列车出发、区间和到达3类追踪间隔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并结合线路实际设计、运营情况和敏感性分析筛选出具有优化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仿真实验阶段,利用计算机仿真建立多因素列车追踪运行仿真模型,以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为目标,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得到了整套技术条件。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实现400 km/h高速铁路3 min追踪间隔时间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0 km/h高速铁路 技术条件 列车追踪间隔 列车运行仿真 铁路行车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速列车与曲线轨道的横向相互动力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开云 翟婉明 +2 位作者 刘建新 封全保 蔡成标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43,共6页
基于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仿真计算典型的提速机车车辆通过不同曲线轨道时的轮轨动态横向相互作用性能指标,包括提速客货列车通过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强化轨道、160 km.h-1提速客运列车及120 km.h-1提速货运列车通过不同半径曲... 基于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仿真计算典型的提速机车车辆通过不同曲线轨道时的轮轨动态横向相互作用性能指标,包括提速客货列车通过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强化轨道、160 km.h-1提速客运列车及120 km.h-1提速货运列车通过不同半径曲线轨道。根据现行动力学性能评定规范,对轮轨相互作用性能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提速后列车通过曲线轨道时轮轨横向动态相互作用加剧,动力性能指标的最大峰值均出现在圆曲线上,并且客运机车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接近,货车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要优于货运机车的性能。为了确保列车提速后的行车安全性,山区铁路的小半径曲线轨道须采取加强措施,提速客运列车以160 km.h-1和提速货运列车以120 km.h-1速度运行时的最小曲线半径分别取1 400 m和1 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 提速 曲线轨道 轮轨相互作用 耦合动力学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组织技术研究评述 被引量:42
17
作者 毛保华 张政 +2 位作者 陈志杰 贾文峥 何天健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5-163,共9页
本文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概念,分析了网络化运营的物理环境及其客流基本特征,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公益性的3个重要标志.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理论与实践的评述,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主要目标;指出了... 本文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概念,分析了网络化运营的物理环境及其客流基本特征,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公益性的3个重要标志.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理论与实践的评述,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主要目标;指出了网络化运营管理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即断面负荷均衡、车站负荷均衡及换乘衔接改善.基于既有的多交路、多编组、快慢车及过轨运营等主要网络化运营技术,分析不同方法的技术特点及其对出行者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最后,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网络化运营技术实施过程对乘客与企业的具体效果,提出了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技术应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网络化运营 多交路 多编组 快慢车运营 换乘组织 列车过轨运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到发线运用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及仿真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彭其渊 王超宇 鲁工圆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利用高速铁路车站列车到达进路冲突关系和进路分段解锁原理,研究基于到发线运用优化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首先分析分段解锁条件下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随后建立无损精度的铁路路网拓扑模型和多智能体列车连... 利用高速铁路车站列车到达进路冲突关系和进路分段解锁原理,研究基于到发线运用优化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首先分析分段解锁条件下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随后建立无损精度的铁路路网拓扑模型和多智能体列车连续追踪运行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信号补偿时间的列车最小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求解算法,求解不同到发线运用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以上海虹桥站高速场为例,对所有到发线组合方案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股道组合方案对应的关联道岔越少,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越短;当关联道岔相同时,后车接车进路越短,前车接车进路越长,到达追踪间隔时间越短;当前车股道确定时,最优的后车股道方案比最劣方案可压缩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30s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 到发线运用 列车进路 分段解锁 列车运行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车精细建模的曲线地段重载列车-轨道系统动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高亮 王璞 +1 位作者 蔡小培 叶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6,12,共7页
建立考虑多车效应的重载列车-轨道系统精细化动力分析模型,对车辆、钩缓装置中各种细部构件及部件间接触摩擦等作用机制进行精细模拟,基于Hertz理论及FASTSIM算法进行轮轨接触计算。利用自主研发设备通过现场参数试验进行轨道建模。... 建立考虑多车效应的重载列车-轨道系统精细化动力分析模型,对车辆、钩缓装置中各种细部构件及部件间接触摩擦等作用机制进行精细模拟,基于Hertz理论及FASTSIM算法进行轮轨接触计算。利用自主研发设备通过现场参数试验进行轨道建模。深入研究重载铁路曲线地段列车-轨道系统动力性能及曲线参数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缓和曲线地段轮轨相互作用规律复杂,列车不同位置车轮受力呈现迥异变化趋势及幅度,前后缓和曲线轮轨相互作用亦完全不同,主要由超高顺坡及车辆构造所致;缓和曲线长度过短可导致超高顺坡过大不利列车运行,缓和曲线长度对动力性能影响曲线往往存在拐点,建议以拐点值限定最小缓和曲线长度;增长缓和曲线可有效减弱轮轨相互作用,并主要通过减缓列车首车及导向轮对磨耗降低整体磨耗;随缓和曲线长度不断增加,对动力性能改善效果越不明显。我国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超高设置通常偏大,建议适当降低超高值、设置10%~20%欠超高,利于改善轮轨受力、减缓磨耗。增大曲线半径利于减弱轮轨相互作用及磨耗,但半径越大改善作用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曲线 列车-轨道耦合动力学 多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终端滑模控制的城轨列车精确停车算法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青元 吴鹏 +1 位作者 冯晓云 张彦栋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63,共8页
为研究城轨列车精确停车算法,本文深入分析列车自动停车过程,结合列车牵引计算模型和制动系统模型,提出城轨列车停车控制算法的设计目标,即在避免控制输入切换频繁的前提下实现高精度的速度跟踪效果。应用终端滑模控制原理设计列车停车... 为研究城轨列车精确停车算法,本文深入分析列车自动停车过程,结合列车牵引计算模型和制动系统模型,提出城轨列车停车控制算法的设计目标,即在避免控制输入切换频繁的前提下实现高精度的速度跟踪效果。应用终端滑模控制原理设计列车停车控制算法,并引入参数自适应机制,增强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性。引入扰动观测器,进一步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终端滑模控制停车算法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在系统模型具备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的情况下,控制系统都能保证高精度的停车,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自动驾驶 自适应终端滑模控制 跟踪控制 精确停车 扰动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