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权重系数的浮置板系统多参数影响与匹配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宪麦 黄厚龙 +3 位作者 徐磊 胡逸宁 仵雷振 邓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57,共11页
市域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关键纽带,其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减振垫和减振扣件虽能有效减振,但其低刚度特性会增大钢轨和道床板位移,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实现减振垫浮置板系... 市域铁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关键纽带,其快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减振垫和减振扣件虽能有效减振,但其低刚度特性会增大钢轨和道床板位移,影响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参数匹配实现减振垫浮置板系统的低动力响应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某市域减振垫浮置板轨道隧道段为研究对象,应用MATLAB建立三维车-线-隧耦合数值模型,考虑低速和高速运营条件,以隧道壁减振和车辆乘坐舒适性为核心优化目标,选择车体垂向加速度、钢轨和浮置板垂向位移及隧道壁最大Z振级为分析指标,以扣件垂向刚度及阻尼、浮置板板下垂向刚度及阻尼和板厚作为系统设计参数进行工况设计,排除超限工况后,通过加权计分法得出不同车速和不同权重组合下的最优参数匹配,并分析上述5个系统设计参数对动力响应指标的组合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扣件阻尼对车体加速度、钢轨和浮置板位移的影响没有板下阻尼产生的影响大,板下阻尼的增加会轻微降低车体加速度和浮置板位移,隧道壁最大Z振级随着板下阻尼增加呈现非线性变化,其最小值出现在板下阻尼为0.15 MN·s/m^(3)处。钢轨和浮置板的位移受板厚的影响较小,较大的扣件刚度和板下垂向刚度可以减小钢轨的垂向位移,隧道壁最大Z振级与扣件和板下刚度呈明显正相关,减振垫道床配合使用减振扣件后,与原减振垫道床相比,可减小隧道壁的最大Z振级2.74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减振垫浮置板 参数匹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权重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道刚度均匀化的9号道岔区动力特性研究
2
作者 曾志平 王正超 +3 位作者 张东风 田春雨 郭无极 吴达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40-2550,共11页
为探究扣件刚度分段设置作为岔区轨道刚度均匀化措施的可行性,以城市轨道交通主型9号固定型道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道岔-基础刚柔耦合模型。通过调整岔区扣件的垂向刚度,分别设置了刚度在转辙器区和辙叉区降低的方案1,刚度在转辙器... 为探究扣件刚度分段设置作为岔区轨道刚度均匀化措施的可行性,以城市轨道交通主型9号固定型道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道岔-基础刚柔耦合模型。通过调整岔区扣件的垂向刚度,分别设置了刚度在转辙器区和辙叉区降低的方案1,刚度在转辙器和辙叉以外区域逐级过渡的方案2,计算地铁A型车在2种方案下以100 km/h直逆向和35 km/h侧逆向通过9号道岔的动力学指标,并对比2种方案的优劣性。研究结果表明:1)列车侧向过岔相较于直向过岔更为不利。侧逆向过岔时,轮轨垂向力的峰值出现在转辙器和辙叉处,2种方案分别使轮轨垂向力最大值降低4.27 kN和1.87 kN,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2) 2种方案的钢轨垂向位移最大值分别为1.01 mm和0.89 mm,轨道动态变形指标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3) 2种方案的轨道刚度均在辙叉区出现最大值,2种方案分别使轨道刚度最大值降低38.52 kN/mm和提高4.82 kN/mm,轨道刚度变化率最大值分别降低1.70 (kN/mm)/m和5.87 (kN/mm)/m。4)方案2的减振效果为0.95 dB,方案2不利于减振,使总振级提高0.58 dB。5) 2种方案在轨道动态变形、刚度均匀化效果上接近,方案1在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减振效果、降低轨道刚度峰值上优于方案2,建议使用方案1。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道岔区刚度均匀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轨道刚度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刚度均匀化 减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约束对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减振性能影响研究
3
作者 王朋松 辛涛 +3 位作者 陈鹏 王森 孔超 成棣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99-2107,共9页
为探究层间约束对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某梯形预制板断面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为例,通过落轴试验获取轨道结构在不同约束状态下的无载固有频率,并计算了板下等效刚度,明确了层间约束的刚度贡献。此外,分析了橡胶垫... 为探究层间约束对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某梯形预制板断面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为例,通过落轴试验获取轨道结构在不同约束状态下的无载固有频率,并计算了板下等效刚度,明确了层间约束的刚度贡献。此外,分析了橡胶垫在不同约束状态下的有载刚度,并建立了考虑层间约束的地铁车辆-装配式轨道-隧道耦合动力模型,在不同车辆运行速度和扣件刚度条件下分析了层间约束对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约束作用增强,轨道固有频率逐渐增加,减振性能逐渐下降;对于约束状态A、B、C,层间约束贡献的刚度分别为0.003 4、0.004 9、0.008 1 N/mm^(3),分别占橡胶垫有载动刚度的21.5%、32.7%、58.7%;与不考虑层间约束相比,约束状态A、B、C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的平均减振效果分别下降1.8、2.2、3.2 dB,在不同扣件刚度条件下平均减振效果分别下降1.0、1.3、2.2 dB。忽略层间约束会高估板-垫复合装配式轨道在服役阶段的减振性能,故在设计阶段评估减振性能时应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轨道 板-垫复合 减振性能 层间约束 车-轨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号道岔区铺设减振垫浮置板的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曾志平 曾强 +4 位作者 郭无极 王卫东 李秋义 何永春 岑尧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5-1024,共10页
地铁道岔区在基本轨、尖轨处以及道岔钢轨接头处存在大量钢轨不连续地段,轮轨相互作用强烈,轨道系统振动明显,减振垫浮置板轨道作为一种高等减振措施已应用于地铁线路道岔区。为探究减振垫浮置板应用于9号道岔的适用性,并作为减振地段... 地铁道岔区在基本轨、尖轨处以及道岔钢轨接头处存在大量钢轨不连续地段,轮轨相互作用强烈,轨道系统振动明显,减振垫浮置板轨道作为一种高等减振措施已应用于地铁线路道岔区。为探究减振垫浮置板应用于9号道岔的适用性,并作为减振地段与普通无砟轨道的过渡段的可行性,以某地铁高架9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建立桥上道岔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地铁B型车在120 km/h直向过岔和30 km/h侧向过岔的情况下,列车的行车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轨下结构形变。对比在9号单开道岔区域设置的2种刚度过渡方式的优劣及其减振效果,较为系统地论证了在9号道岔区域铺设减振垫浮置板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列车通过铺设减振垫浮置板的9号道岔区域时,浮置板位移极值出现在转辙区域和心轨区域,最大位移出现在尖轨位置,可增大尖轨处单板橡胶垫支承刚度,以保证轨道结构变形均匀;2)列车逆向侧向通过设置过渡段的减振垫浮置板道岔区时,2级过渡方式的车体最大垂向加速度、最大横向加速度、最大脱轨系数、最大轮重减载率、轨道刚度变化率以及减振效果等指标均优于1级过渡方式;3)在道岔区铺设减振垫浮置板,列车直向和侧向通过时的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均能满足相关评价指标,且2级过渡方式更优。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道岔区减振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振垫浮置板 道岔 过渡段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轨道刚度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地铁U型梁结构辐射噪声分析预测及其降噪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兴征 张秦 +4 位作者 高科梁 叶友斌 胡苏军 邰凤姣 石凯琴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402,共9页
城市轨道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噪声产生的问题有待解决。文章以某城市地铁线路为研究对象,现场实测列车经过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主要分析U型梁振动产生的低频结构辐射噪声并建立声学预测模型。在分析实测数据同时对... 城市轨道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噪声产生的问题有待解决。文章以某城市地铁线路为研究对象,现场实测列车经过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主要分析U型梁振动产生的低频结构辐射噪声并建立声学预测模型。在分析实测数据同时对减振降噪措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由于结构辐射噪声主要在低频段,故振动分析频段为4~200 Hz,结构辐射噪声分析频段为20~200 Hz。结果表明,梁体振动与辐射噪声有很强的关联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安装钢轨波导消振吸声器前后,底板振级和辐射声压级都降低5~8 dB左右,有明显减振降噪作用;U型梁结构振动的辐射噪声在梁体周围的传播有很强的指向性,梁体正上方与正下方声压级最大,但腹板外侧声压级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U型梁 结构辐射噪声 噪声预测 减振降噪 车-轨-桥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履带车辆振动谱测试与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黄晋英 潘宏侠 +1 位作者 张小强 赵静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7-461,共5页
分析了引起履带车辆振动的主要因素,建立了车辆运动过程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车速、路面激励与车辆振动谱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典型测点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分析,得出影响该履带车辆振动的主要因素是行动部分传到车体的振动,与车速密切相关... 分析了引起履带车辆振动的主要因素,建立了车辆运动过程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车速、路面激励与车辆振动谱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典型测点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分析,得出影响该履带车辆振动的主要因素是行动部分传到车体的振动,与车速密切相关,而由动力传动系统传到车体的振动相对较小。在履带车辆减振设计时应主要考虑由车速引起的工作频率与车辆固有频率的耦合问题,同时改变车体多个局部构件的固有频率重叠亦可消除共振耦合现象,减小车体的振动量级,改善车辆人-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履带车辆 振动谱 减振 共振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车轨耦合作用的车体动力吸振器减振性能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文永蓬 李琼 +1 位作者 尚慧琳 徐小峻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53-62,共10页
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的垂向振动为目的,建立了包含动力吸振器的车辆和轨道垂向振动的耦合模型,获得了耦合模型的垂向振动特性,进一步明确了轨道系统对车体垂向振动特性的影响,讨论了载客量和车速的变化对动力吸振器减振性能的影... 以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的垂向振动为目的,建立了包含动力吸振器的车辆和轨道垂向振动的耦合模型,获得了耦合模型的垂向振动特性,进一步明确了轨道系统对车体垂向振动特性的影响,讨论了载客量和车速的变化对动力吸振器减振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考虑轨道系统影响后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考虑车速变化以及速度区间运行概率的动力吸振器的减振性能评价指标(DVA减振指标)。结果表明:轨道系统使轨道车体振动的峰值频率发生微小的偏移,改变了轨道车辆振动系统的振动特性,使车体垂向振动加剧;在车轨耦合作用下,动力吸振器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动力吸振器质量和设计频率的匹配,设计频率的阈值决定了动力吸振器是否减振,最佳设计频率决定了动力吸振器能否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该项工作对包含动力吸振器的轨道车辆振动性能评价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轨耦合 垂向振动 动力吸振器 减振 DVA减振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钢轨振动响应分析的车轮扁疤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史红梅 赵蓉 +1 位作者 余祖俊 朱力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28,54,共6页
车轮扁疤会影响列车运行舒适性并加速车辆、轨道基础设施部件故障。提出一种基于钢轨振动响应的车轮扁疤动态检测和识别方法。通过建立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模型和车轮扁疤模型,计算车轮扁疤作用下的钢轨动态响应。比较了不同轨道不平顺、... 车轮扁疤会影响列车运行舒适性并加速车辆、轨道基础设施部件故障。提出一种基于钢轨振动响应的车轮扁疤动态检测和识别方法。通过建立车辆轨道垂向耦合模型和车轮扁疤模型,计算车轮扁疤作用下的钢轨动态响应。比较了不同轨道不平顺、不同列车运行速度以及不同扁疤深度条件下,对钢轨振动响应进行Hilbert-Huang变换(HHT)和高阶谱分析两种方法的车轮扁疤识别能力。利用HHT中的Hilbert谱可以定性区分正常车轮与有扁疤车轮,但该方法会受到轨道不平顺大小的影响。而利用高阶谱分析方法能够定量判断扁疤深度,且识别能力不受轨道不平顺大小及运行速度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钢轨振动响应结合高阶谱分析可以有效检测和识别车轮扁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振动响应 车轮扁疤 车辆轨道耦合模型 Hilbert谱 高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德高速铁路轨道谱在车桥耦合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11
9
作者 郑晓龙 徐昕宇 +1 位作者 陈列 郭建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90-1097,共8页
德国低干扰谱已在车桥耦合动力仿真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运营,依据实测几何参数研究编制的中国无砟轨道高速谱也处于推广应用之中。为探究2种高速轨道谱在车桥耦合中的适用性,以某主跨280 m的高速铁路斜拉桥方案为... 德国低干扰谱已在车桥耦合动力仿真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运营,依据实测几何参数研究编制的中国无砟轨道高速谱也处于推广应用之中。为探究2种高速轨道谱在车桥耦合中的适用性,以某主跨280 m的高速铁路斜拉桥方案为工程背景,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采用CRH3动车组在300~500 km/h速度区间分别以2种轨道谱转换的不平顺进行车桥耦合动力仿真分析,以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为依据,对比分析车辆和桥梁的动力响应结果,获得了2种不平顺对车辆与桥梁各控制指标的影响差别。研究成果可为2种典型轨道谱在高速铁路大跨桥梁车桥耦合分析中的适用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桥耦合 轨道不平顺 中国高速轨道谱 德国低干扰谱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轨耦合振动中4种轮轨竖向接触模型的适用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静静 张楠 夏禾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0,共10页
为进一步简化对竖向轮轨力的计算,在Hertz非线性接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割线线性近似模型和切线线性近似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轮轨竖向接触刚度及其引起的车轨系统附加刚度矩阵和附加轮轨力的表达式。以双块式无砟轨道为例,建立车轨系统... 为进一步简化对竖向轮轨力的计算,在Hertz非线性接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割线线性近似模型和切线线性近似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轮轨竖向接触刚度及其引起的车轨系统附加刚度矩阵和附加轮轨力的表达式。以双块式无砟轨道为例,建立车轨系统的整体动力方程,分别采用Hertz非线性接触模型、轮轨竖向密贴模型、割线线性近似模型和切线线性近似模型,计算和分析车轨系统动力响应、轮轨振动频谱及时间步长的适应条件。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轨道不平顺,切线线性近似模型均可替代Hertz非线性接触模型;在分析车体竖向加速度时,4种轮轨竖向接触模型均可用;在分析竖向轮轨力、钢轨竖向位移及轮对竖向加速度时,可采用Hertz非线性接触模型、割线线性近似模型和切线线性近似模型;在分析轮轨接触点处钢轨竖向加速度时,可采用Hertz非线性接触模型和切线线性近似模型;轮轨竖向密贴模型因为假定轮对与钢轨在竖向上始终不分离,所以导致在高频段的计算结果有较大误差;对于轨道不平顺的各个波段,当时间步长低于1ms时,Hertz非线性模型、割线线性近似模型、切线线性近似模型的计算误差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轨系统 耦合振动 竖向轮轨力 轮轨竖向接触模型 线性轮轨关系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轨道耦合作用下桥上减振双块式无砟轨道减振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付娜 李成辉 +1 位作者 赵振航 亓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5-1102,共8页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高速铁路车辆-轨道-桥梁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别研究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中减振垫对轨道和桥梁时域、频域动力性能的影响,并研究其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时域内,减振双块式无砟轨道使钢轨、道...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高速铁路车辆-轨道-桥梁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别研究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中减振垫对轨道和桥梁时域、频域动力性能的影响,并研究其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时域内,减振双块式无砟轨道使钢轨、道床板的竖向位移增加,并且使道床板梁端竖向位移显著增加;使钢轨、道床板竖向加速度增加,使桥梁跨中竖向加速度明显减小。在频域内,减振双块式无砟轨道使桥梁加速度振级减小5 d B,减振效果良好,并且在10~40 Hz频率范围内减振效果最明显。然而,道床板加速度振级增加了8 d B。减振垫使振动能量更多地滞留在道床板内,对道床板的正常使用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块式无砟轨道 减振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1/3倍频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5维有限元-边界元分析轨道随机不平顺影响下的铁路地基振动 被引量:11
12
作者 冯青松 雷晓燕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3-19,共7页
建立了完善的2.5维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模型分析移动谐荷载作用下钢轨、扣件、轨枕、道砟、路基和地基等各部分的振动响应;利用既有的车辆-轨道-路基-地基耦合系统垂向振动解析模型得到轨道谐波高低不平顺引起的垂向动态轮轨力;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完善的2.5维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模型分析移动谐荷载作用下钢轨、扣件、轨枕、道砟、路基和地基等各部分的振动响应;利用既有的车辆-轨道-路基-地基耦合系统垂向振动解析模型得到轨道谐波高低不平顺引起的垂向动态轮轨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轨道随机不平顺功率谱密度,提出了列车运行引起的地基振动功率谱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地基表面测点垂向振动加速度级的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模型能有效地分析具有复杂横截面形状的轨道-路基-地基系统的振动响应以及多种轨道、地基减振隔振措施的影响,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适用于铁路线路设计阶段的方案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维有限元-边界元 轨道随机不平顺 车辆-轨道-路基-地基耦合系统 地基振动 功率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提取车桥耦合系统时频特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双喜 林建辉 陈建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75-179,共5页
将一种基于改进经验模态分解(EMD)的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方法,应用于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的振动信号分析中。基于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理论,仿真计算轮对踏面修形前后高速动力车过桥时耦合系统的动力响... 将一种基于改进经验模态分解(EMD)的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方法,应用于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的振动信号分析中。基于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理论,仿真计算轮对踏面修形前后高速动力车过桥时耦合系统的动力响应。运用改进EMD方法提取振动信号的固有模态函数(IMF),再对固有模态函数进行希尔伯特-黄变换,得到时频幅值谱和边缘谱。计算结果表明:Hilbert边缘谱比傅里叶幅值谱具有更高分辨率,为车辆-轨道-桥梁耦合系统时频特性提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 车轮踏面修形 振动信号 改进EMD Hilbert边缘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剪力铰作用的预制短型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志辉 黄宇佳 +2 位作者 黄承志 丁德云 刘晓春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9-808,共10页
为了研究预制短型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的剪力铰力学参数合理设置问题,采用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直接刚度法建立了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其中预制轨道板间的剪力铰力学作用采用抗弯和抗剪弹簧元件模拟。计算分析了剪力铰刚度、预制轨... 为了研究预制短型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的剪力铰力学参数合理设置问题,采用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直接刚度法建立了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其中预制轨道板间的剪力铰力学作用采用抗弯和抗剪弹簧元件模拟。计算分析了剪力铰刚度、预制轨道板长度和钢弹簧刚度对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浇长板,预制短板在接缝处不设置剪力铰时,板端刚度不连续使轨道结构振动加剧,板端扣件力、钢弹簧反力增大,会造成扣件弹条松弛、断裂,轨道减振效果降低等不利影响;预制短板接缝处设置剪力铰,会提高轨道的整体性,提升减振效率,当剪力铰抗弯、抗剪刚度组合参数分别为1×10^(8)N∙m/rad,1×10^(8)N/m时,其连接性能即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预制轨道板长度对剪力铰力学参数合理设置的影响不显著,钢弹簧刚度越小,对剪力铰的抗弯、抗剪刚度要求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浮置板 剪力铰 预制短板 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支座预制浮置板轨道静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文茂 周华龙 +2 位作者 蔡文锋 刘锦辉 王森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21,共6页
深圳地铁6号线设计采用双向预应力橡胶支座预制浮置板轨道,为解决轨道结构设计中所存在的预制板强度与系统减振效果两个核心技术问题,建立空间实体模型和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预制板内部配筋进行检算,以保证结构安全;对系... 深圳地铁6号线设计采用双向预应力橡胶支座预制浮置板轨道,为解决轨道结构设计中所存在的预制板强度与系统减振效果两个核心技术问题,建立空间实体模型和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预制板内部配筋进行检算,以保证结构安全;对系统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模拟,以分析系统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预制板结构在复杂荷载作用下,能够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要求;(2)在行车速度100 km/h条件下,橡胶支座预制浮置板板系统减振效果可达10~12 dB;(3)所采用的“静动结合”的检算方法,为深圳地铁6号线轨道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橡胶支座 预制浮置板 双向预应力技术 空间实体模型 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学模型 配筋检算 减振效果 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网孔式弹性道床垫减振性能研究
16
作者 和振兴 王志璇 +3 位作者 封全保 苏程 包能能 白彦博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150,共9页
弹性道床垫减振轨道的技术核心在于设置在轨道板下的弹性道床垫。鉴于既有USM型弹性道床垫存在的自身结构特征导致材料利用率不高的缺点,提出一种材料利用率更高的新型网孔式弹性道床垫。分别建立USM型弹性道床垫、单层网孔式弹性道床... 弹性道床垫减振轨道的技术核心在于设置在轨道板下的弹性道床垫。鉴于既有USM型弹性道床垫存在的自身结构特征导致材料利用率不高的缺点,提出一种材料利用率更高的新型网孔式弹性道床垫。分别建立USM型弹性道床垫、单层网孔式弹性道床垫和双层复合网孔式弹性道床垫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网孔式弹性道床垫相较于既有USM型弹性道床垫,具有应力低且分布均匀,阻尼耗能能力更强的特性。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弹性道床垫减振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评价新型网孔式弹性道床垫减振轨道的减振性能和稳定性。对比分析发现,同刚度条件下,网孔式弹性道床垫减振轨道的减振性能可以显著提升,并且对车辆的运行品质和轨道系统的稳定性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其对应的钢轨和轨道板的垂向振动加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振轨道 弹性道床垫 有限元方法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减振效果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波磨激励的城市轨道车辆轮对吸振器减振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游浩明 文永蓬 +2 位作者 宗志祥 李琼 周伟浩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5,238,共8页
以抑制钢轨波浪形磨耗导致的城市轨道车辆振动为目的,提出一种新颖的适用于城市轨道车辆的轮对吸振器减振方法,建立包含轮对吸振器的车辆-轨道系统耦合模型。通过对轨道不平顺和钢轨波磨综合激扰源的构建,分析钢轨波磨激励对车辆系统动... 以抑制钢轨波浪形磨耗导致的城市轨道车辆振动为目的,提出一种新颖的适用于城市轨道车辆的轮对吸振器减振方法,建立包含轮对吸振器的车辆-轨道系统耦合模型。通过对轨道不平顺和钢轨波磨综合激扰源的构建,分析钢轨波磨激励对车辆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针对轨道车辆的轮对振动特性,讨论轮对吸振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钢轨波浪形磨耗会引起车辆系统各部件振动加剧,对轮对振动影响最为严重。在不同波长、不同波深波磨作用下,安装轮对吸振器的轨道车辆轮对振动都被很好抑制,轮对吸振器在不同速度以及不同载重工况下均有较好减振效果。轮对吸振器能够有效降低轮对的垂向振动,特别适合用于提升城市轨道车辆舒适性。研究工作为提高城市轨道车辆运行平稳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钢轨波磨 车轨耦合模型 吸振器 轮对振动 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子晶体理论的钢轨吸振器设计及评估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学军 杨吉忠 +3 位作者 赵鑫 凌亮 温泽峰 李伟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8-254,共7页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P2共振型波磨,使用声子晶体带隙理论的钢轨吸振器设计方法,将吸振器简化为弹簧-阻尼-质量模型,并引入到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时域分析模型中,建立车辆通过波磨段时吸振器有效减振频段及效果的评估方法。结果表明:声子... 针对地铁小半径曲线P2共振型波磨,使用声子晶体带隙理论的钢轨吸振器设计方法,将吸振器简化为弹簧-阻尼-质量模型,并引入到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时域分析模型中,建立车辆通过波磨段时吸振器有效减振频段及效果的评估方法。结果表明:声子晶体局域共振机理设计的吸振器,可满足车辆通过P2共振型波磨时的减振需求,且不突破吸振器安装空间限值;时域评估方法预测的吸振器有效减振频段略宽且完全涵盖声子晶体理论的带隙;与传统吸振器设计方法相比,声子晶体理论设计的吸振器的减振效果更好;吸振器有效减振频段相对较窄,一种设计很难有效应对现场不同路段P2共振频率波动导致的波磨损伤差异,这或许就是工程中吸振器效果不稳定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地铁波磨 P2共振 钢轨吸振器 声子晶体理论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减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铁路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振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尚福 李秋义 韩志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67,共6页
国内外对市域铁路时速160 km、17 t轴重条件下特殊减振措施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工程实践经验更是匮乏。为研究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对市域铁路的适应性,通过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和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得到不同轨... 国内外对市域铁路时速160 km、17 t轴重条件下特殊减振措施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工程实践经验更是匮乏。为研究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对市域铁路的适应性,通过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和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得到不同轨道结构参数下的车辆、轨道动力学响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道床板长度和厚度对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动力影响较大,道床板宽度对其影响较小;不同道床板尺寸下钢轨垂向位移接近4 mm限值,板厚0.31 m和0.41 m情况下,钢轨垂向位移超过4 mm,但车辆运行安全性、舒适性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且轨道结构参数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小;各工况下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整体减振效果均可达15 dB以上。综合分析计算结果及工程实际,建议市域铁路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采用长25 m、宽2.8 m、厚0.51 m道床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钢弹簧浮置板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动力学响应 减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轮轨耦合振动模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超智 高亮 +1 位作者 曾钦娥 崔日新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5-93,共9页
车轮与钢轨构成了一刚柔耦合、相互约束的系统,传统多关注钢轨自身的模态特征,缺少对系统模态的识别。建立车辆-无砟轨道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得摩擦功率及垂向力共振特征,通过分析单/双轮对作用下轮轨共振响应及车轮质点-钢轨梁系统的特征... 车轮与钢轨构成了一刚柔耦合、相互约束的系统,传统多关注钢轨自身的模态特征,缺少对系统模态的识别。建立车辆-无砟轨道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得摩擦功率及垂向力共振特征,通过分析单/双轮对作用下轮轨共振响应及车轮质点-钢轨梁系统的特征值,识别导致轮轨系统共振的2类共4种模式的轮轨耦合振动模态:一类是车轮与钢轨作等幅同相振动的P2共振模态,其容易造成振动能量向簧上及轨下的传递;另一类是转向架范围内双车轮约束下钢轨2阶弯曲、3阶弯曲及pinned-pinned振动模态,其主要导致振动沿钢轨纵向在车轮间传递及反射,对车轮多边形、钢轨波磨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最后对影响轮轨耦合共振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轮轨耦合共振对扣件间距不敏感,但受扣件刚度影响显著,轴距仅对钢轨局部弯曲共振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轮轨耦合振动 模态 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