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内在结构逻辑,在Log Mean Divisia指数分解法的基础上,建立拓展的能源强度指数分解方法,将单位GDP能耗指标变化分解为五个因素的效应(结构效应、部门强度效应、加工转换效应、输配效应以及终端比重效应),并应用这...本文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内在结构逻辑,在Log Mean Divisia指数分解法的基础上,建立拓展的能源强度指数分解方法,将单位GDP能耗指标变化分解为五个因素的效应(结构效应、部门强度效应、加工转换效应、输配效应以及终端比重效应),并应用这个方法对我国1991-2010年间的单位GDP能耗指标的变化进行实证分解。实际结果表明该期间单位GDP能耗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产业部门强度效应,其它四个因素效应的作用相对较小,但即因素效应的作用随着时间有不同的变化。展开更多
本文以我国1953—2005年 GDP 与 TEC(总值能源消耗)数据建立 GDP 与 TEC 非线性动力系统(GDP—TECNLDS)模型,其显示 GDP 与 TEC 之间存在相互加速关系,而 GDP 与 TEC 的耦合对 TEC 增长起抑制作用。实验表明,我国若采取最优控制改变 GDP...本文以我国1953—2005年 GDP 与 TEC(总值能源消耗)数据建立 GDP 与 TEC 非线性动力系统(GDP—TECNLDS)模型,其显示 GDP 与 TEC 之间存在相互加速关系,而 GDP 与 TEC 的耦合对 TEC 增长起抑制作用。实验表明,我国若采取最优控制改变 GDP—TECNLDS 运行轨道,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十一五"TEC/GDP 下降20%的目标,为此,我国还必须保持 GDP 较高但不过度的增长。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基于能源平衡表的内在结构逻辑,在Log Mean Divisia指数分解法的基础上,建立拓展的能源强度指数分解方法,将单位GDP能耗指标变化分解为五个因素的效应(结构效应、部门强度效应、加工转换效应、输配效应以及终端比重效应),并应用这个方法对我国1991-2010年间的单位GDP能耗指标的变化进行实证分解。实际结果表明该期间单位GDP能耗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产业部门强度效应,其它四个因素效应的作用相对较小,但即因素效应的作用随着时间有不同的变化。
文摘本文以我国1953—2005年 GDP 与 TEC(总值能源消耗)数据建立 GDP 与 TEC 非线性动力系统(GDP—TECNLDS)模型,其显示 GDP 与 TEC 之间存在相互加速关系,而 GDP 与 TEC 的耦合对 TEC 增长起抑制作用。实验表明,我国若采取最优控制改变 GDP—TECNLDS 运行轨道,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十一五"TEC/GDP 下降20%的目标,为此,我国还必须保持 GDP 较高但不过度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