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研究(Ⅱ)--水环境基准、标准与总量控制 被引量:77
1
作者 孟伟 刘征涛 +1 位作者 张楠 胡林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是有效实施环境水质目标的主要基础和管理依据.明确了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的基本概念,系统地介绍了国外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的研究、使用现状以及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和环境标准建立的特征,阐述了水环境质量基准... 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是有效实施环境水质目标的主要基础和管理依据.明确了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的基本概念,系统地介绍了国外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的研究、使用现状以及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和环境标准建立的特征,阐述了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在环境毒理学评估、污染物风险识别、水生态污染效应、沉积物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结合我国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实际,提出了建立我国在新型污染物和复合污染水质基准两方面的研究内容,并对我国水质基准支持条件下的水生态安全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做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 水环境 基准 标准 总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重污染区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被引量:26
2
作者 边博 夏明芳 +5 位作者 王志良 尤本胜 逄勇 常闻捷 王伟霞 蔡安娟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7-333,共7页
太湖流域产业、人口集聚,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整个太湖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解决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至关重要.为此以太湖流域梅梁湾、竺山湾上游集水区域(重污染区)为研究区域,全面调查区... 太湖流域产业、人口集聚,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整个太湖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解决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至关重要.为此以太湖流域梅梁湾、竺山湾上游集水区域(重污染区)为研究区域,全面调查区域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以及各类污染源现状,构建重污染区套网格水文、水质数学模型,计算区域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削减量,依据水功能区划与水域面积分配到各镇(街道),确定重污染区以镇(街道)级为基本单位的分阶段总量控制目标,制订主要污染物控制与负荷削减综合系统方案,提出2015年各类污染源重点工程措施,方案实施后区域河网水质平均达标率达80%,为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重污染区 水环境容量 总量控制 削减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进展及问题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刘文琨 肖伟华 +1 位作者 黄介生 段凯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12,共4页
首先阐述了水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思想;并对总量控制思想的理念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然后分析了国外的成形理论对我国总量控制研究的启发;继而分析了我国总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水污染总量控制研究的发展前景... 首先阐述了水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思想;并对总量控制思想的理念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然后分析了国外的成形理论对我国总量控制研究的启发;继而分析了我国总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水污染总量控制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物 总量控制 水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污总量控制下的电力交易市场与排污权交易市场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贞 张希良 +2 位作者 张继红 李明慧 唐松林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4-8,共5页
世界上很多国家针对电力行业出台基于总量控制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而总量和初始排污权的分配是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核心问题。采用演化博弈理论,依据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以减少单位减排量使发电量减少量和增加单位减排量使发电量增加... 世界上很多国家针对电力行业出台基于总量控制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而总量和初始排污权的分配是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核心问题。采用演化博弈理论,依据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以减少单位减排量使发电量减少量和增加单位减排量使发电量增加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定排污控制总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多主体博弈的Swarm仿真模型,并给出了一个仿真实例。政府制定排污控制总量,发电企业在产品市场和排污权市场中进行价格、产量决策。通过仿真发现随着排污总量的不断减少,电能生产存在一个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过程,并且减少与增加的幅度是不同的,这为电力行业制定排污总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 演化博弈 经济与环境 SWARM仿真 总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量的关键影响要素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雅玲 王强 +1 位作者 吴悦颖 张文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61,65,共5页
分析了2005—2012年纺织行业单位产品的用水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排放浓度的变化趋势,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各要素与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2年中国纺织行业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显... 分析了2005—2012年纺织行业单位产品的用水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排放浓度的变化趋势,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各要素与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2年中国纺织行业主要水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显著下降,2012年COD和氨氮的排放强度分别为5.93、0.41kg/t,相比2005年分别下降了51.9%和39.7%。与纺织行业COD排放量变化最为密切的指标是单位产品的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品取水量与单位产品COD排放量,说明纺织行业生产工艺的提升对行业COD排放量的降低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与氨氮排放量变化最为密切的指标是单位企业产品产量、氨氮平均排放浓度与总量类指标,说明企业规模、末端治理工艺与氨氮排放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 主要水污染物 总量控制 排放强度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兼顾目标总量和容量总量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确定方法 被引量:15
6
作者 魏文龙 曾思育 +2 位作者 杜鹏飞 陈吉宁 刘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6-142,共7页
针对中国水污染物总量管理面临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的转变趋势,提出了一种兼顾两种管理模式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计算方法.该方法建立在水体分类计算、汇水区与行政区相关联、自下而上、不同保护要求的水体予以差别化对待、污染... 针对中国水污染物总量管理面临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的转变趋势,提出了一种兼顾两种管理模式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计算方法.该方法建立在水体分类计算、汇水区与行政区相关联、自下而上、不同保护要求的水体予以差别化对待、污染物控制类型扩展的原则上,将水体按环境容量利用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保护性利用、恢复性利用、控制性利用、开发性利用和限制性利用5种类型,分别采用目标总量、混合管理、容量总量、容量总量和混合管理等不同模式,并给出了分别按汇水区和行政区计算污染物排放限值的一般过程.将上述方法应用于西南区域发展战略环评案例,结果表明云南省31.25%地市需调减COD总量,43.75%地市需调减氨氮总量,而贵州省55.56%地市可适当调增COD总量,44.44%地市可适当调增氨氮排放总量.该方法可将总量限值的确定与当地水环境质量改善紧密结合,强化水环境对现状质量不达标地区未来发展的约束,同时适当减弱水环境条件对达标地区的约束以换取其发展空间.以计算出的排放限值为依据对当前的减排目标进行调整可为云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经案例验证,本文所建立的方法为中国水环境管理从目标总量模式向容量总量模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总量控制 容量总量控制 水环境 环境管理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流域水环境管理绩效优化研究——以吉林省招苏台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冉欣 孙世军 +3 位作者 冯江 崔朋 龙振宇 刘思含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8-135,145,共9页
为探寻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环境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建立覆盖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的水环境综合管理绩效指标体系,计算环境绩效并分析其变化趋势,以水污染物削减量为决策变量,以投入资金量最小为优化目标,设置环境绩效优化、控制断... 为探寻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环境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建立覆盖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的水环境综合管理绩效指标体系,计算环境绩效并分析其变化趋势,以水污染物削减量为决策变量,以投入资金量最小为优化目标,设置环境绩效优化、控制断面水质达标、污染物削减提升的约束条件,构建基于结构、工程、监管提升的流域水环境管理绩效优化模型。以吉林省招苏台河流域为例,利用Lingo8.0软件编程进行优化求解,得到优化方案总投资15.09亿元,COD、氨氮总削减量分别为9 879.1t,619.68t,规划期末水环境管理绩效提升至0.856。水环境管理绩效指标体系可较全面的反映绩效值的定量变化,得到的优化方案满足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有效降低资金投入,为流域管理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绩效指数 总量减排 指标体系 优化模型 总量控制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污能力控制的省区初始排污权ITSP配置模型 被引量:9
8
作者 张丽娜 吴凤平 王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8-96,共9页
省区初始排污权配置具有多阶段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特征。面向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约束,根据省区初始排污权配置的基本假设,引入区间数和随机数来描述不确定性信息,以因省区初始排污权配置产生的经济效益为第1个阶段,以因承担减排责... 省区初始排污权配置具有多阶段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特征。面向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约束,根据省区初始排污权配置的基本假设,引入区间数和随机数来描述不确定性信息,以因省区初始排污权配置产生的经济效益为第1个阶段,以因承担减排责任而可能产生的治污损失为第2个阶段,设计实现流域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函数,并以配置结果能够体现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连续性为约束条件,构建基于纳污能力控制的省区初始排污权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ITSP)配置模型,分水污染物类别确定不同减排情形下的省区初始排污权配置方案。在三种减排情形下,2020年太湖流域各省区的初始排污权配置结果表明:1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COD初始排污权配置区间量没有明显变化,其NH3-N和TP初始排污权配置区间量总体呈上升或递增趋势;2太湖流域各省区因初始排污权的配置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最优区间数分别为[335.35,399.75]亿元、[336.63,401.11]亿元和[339.08,402.74]亿元,最优区间数的下限值、上限值及期望值总体呈上升或递增趋势。分类确定不同减排情形下的配置方案,并提出方案实施的政策建议,为排污权配置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间数 纳污能力控制 省区初始排污权 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条件下的水环境总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曾维华 王华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20-127,共8页
提出风险水环境容量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风险水环境容量计算与容量资源分配模式,从而拓展了水环境总量控制的内涵,为水环境总量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随机条件下的水环境总量控制。
关键词 水环境 总量控制 容量 随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的嘉善污染总量控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晓 逄勇 +1 位作者 韩梓流 周柯锦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1期79-85,共7页
为保证地处苏浙沪交界中心的嘉善县水环境质量健康,在考虑嘉善县地理位置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重要跨界断面作为水质达标控制因子的总量控制方法。基于嘉善断面勘测与水质、水文同步监测数据等基础资料构建了嘉善小流域一维水环境数... 为保证地处苏浙沪交界中心的嘉善县水环境质量健康,在考虑嘉善县地理位置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重要跨界断面作为水质达标控制因子的总量控制方法。基于嘉善断面勘测与水质、水文同步监测数据等基础资料构建了嘉善小流域一维水环境数学模型,确定了嘉善区域的水动力和水质模型参数,并选取嘉善地区4个重要跨界断面作为控制断面,利用已率定验证合理的一维水环境数学模型分别对不同削减方案下的水环境进行了水质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为满足以跨界断面水质达标为控制因子的总量控制要求,嘉善区域CODMn需削减14.2%,NH3-N需削减3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数学模型 污染总量控制 跨界断面水质 嘉善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的比较及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君诺 徐慧 陈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6-178,共3页
针对目前采用定性方法确定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存在的不足,按照以水定陆的污染防治思路,在分析污染源排放与入河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定量化模式,即结合功能区水体纳污能力,确定水体的限制排污总量,再结... 针对目前采用定性方法确定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存在的不足,按照以水定陆的污染防治思路,在分析污染源排放与入河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定量化模式,即结合功能区水体纳污能力,确定水体的限制排污总量,再结合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浓度,确定控制断面的污染物浓度,通过水环境数学模型的模拟,按照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达标的要求,计算污染源的设计排放浓度,进而计算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根据去除率的范围确定农村分散式污水的处理规模与工艺。并将其应用于台州市新华村的生活污水处理中,最终通过定量计算选定生物滤池作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 水环境数学模型 水功能区 纳污总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污染带特征指标控制的秃尾河流域总量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晓 逄勇 +2 位作者 谢蓉蓉 王雪 吴大刚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98-1107,共10页
秃尾河作为黄河上游主要一级支流,是陕西省内重要的水源及纳污河段,故开展秃尾河总量控制研究对保护流域内水环境质量及维持西北、华北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以污染混合带长度与污染混合均匀断面水质质量浓度等污染带特... 秃尾河作为黄河上游主要一级支流,是陕西省内重要的水源及纳污河段,故开展秃尾河总量控制研究对保护流域内水环境质量及维持西北、华北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以污染混合带长度与污染混合均匀断面水质质量浓度等污染带特征指标作为控制因子来进行污染控制总量确定的方法,并利用已率定验证合理的秃尾河二维水环境数学模型,分别对现状排污方案、区域环评规划排污方案及后续水环境研究专题报告专家推荐削减方案等3套不同方案进行水质模拟,通过对不同方案形成的污染带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根据秃尾河流域水质、水文同步监测数据率定秃尾河水环境数学模型,确定了二维模型参数,其中糙率R为0.029~0.033;COD的降解系数为0.10~0.14 d-1,氨氮降解系数为0.09~0.12 d-1,污染物横向扩散系数为0.88 m2/s.根据模型计算结果,确定专家推荐削减方案可满足控制条件,即基于污染带特征指标控制下的秃尾河流域控制排放总量分别为氨氮0.185 t/d,COD 1.25 t/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数学模型 污染带 总量控制 秃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尹炜 裴中平 辛小康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19,共6页
为了使我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更趋完善,有效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在全面总结我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目前该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现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基础不牢固... 为了使我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更趋完善,有效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在全面总结我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目前该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现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基础不牢固、约束力不够、控制项目错位以及监督考核不合理等问题。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制度设计、强化技术支撑、完善监测体系以及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国家科学优化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物 污染控制 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对策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转型升级效果评价——采用合成控制法对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考察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先锋 杨栋旭 +1 位作者 孙红燕 李莹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71,共10页
从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切入,运用合成控制法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转型升级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方面,自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要高于合成西部地区,2000—2013年西部地区TF... 从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切入,运用合成控制法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转型升级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方面,自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要高于合成西部地区,2000—2013年西部地区TFP的年均增长率也高于合成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总体上促进了西部地区TFP的提高;在生态环境方面,西部地区的废气排放强度在2005年开始低于合成西部地区,废水排放强度在2010年开始低于合成西部地区,而固体废物排放强度持续高于合成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总体上看是积极的。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及"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等因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转型升级 合成控制法 政策效果评价 技术进步 生态环境保护 全要素生产率 (TFP) 废气排放强度 废水排放强度 固体废物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污染物总量分配不确定性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艳 吕丽 +1 位作者 邓义祥 雷坤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44-149,共6页
总量控制是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对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总量分配是以水环境质量达标为前提,将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分配到污染源或排污区域的过程,是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总量分配过程中由于规划方案、规划... 总量控制是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对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总量分配是以水环境质量达标为前提,将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分配到污染源或排污区域的过程,是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总量分配过程中由于规划方案、规划模型、参数确定等方面存在的客观不确定性或主观不确定性,导致总量分配结果存在误差或分配结果的非唯一性,因此不确定性分析对提高总量分配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对国内外污染物总量分配不确定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重点阐述了不确定性及总量分配不确定性的相关概念,以及总量分配不确定性的研究内容,包括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规划模型的不确定性、多目标总量控制不确定性和基于不确定性的安全余量研究,并对目前总量分配不确定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总量分配 不确定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宇楠 赵文晋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4期1088-1092,共5页
分析了我国对水环境管理的发展过程和我国目前水环境总量分配的一般原则和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原则,提出了目前水环境总量分配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给予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总量控制 水环境容量 水污染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某市化学需氧量总量控制及分配研究
17
作者 胡贵平 王丽芳 +2 位作者 阮梅芝 范平 许晓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94-98,共5页
以南方某市为例,介绍了城市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情况下化学需氧量按区分配的方法.首先对该市社会、经济、环境等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十五"及"十一五"期末该市各区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进行... 以南方某市为例,介绍了城市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情况下化学需氧量按区分配的方法.首先对该市社会、经济、环境等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十五"及"十一五"期末该市各区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进行统计或预测;最后,按照目标总量控制类型,应用等比例分配、灰色决策系统层次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各控制区化学需氧量总量指标的再分配.结果表明分配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物 总量控制 初始排污权分配 化学需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段控制浓度的一种定量化模型研究
18
作者 李亚民 王路光 +1 位作者 王靖飞 李慈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9-112,共4页
该文就总量控制工作进行理论探讨,提出控制平均浓度的排污等效模型,同时对计算区段控制浓度的确定进行定量化模型研究。该模型简便、易操作、实用性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区段 浓度 总量控制 实用价值 操作 排污 理论意义 定量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核算体系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修霖 张凌云 +2 位作者 龚梦洁 王晓 齐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4,共9页
"十一五"期间,中国对COD和SO2两种污染物开展总量减排工作,预期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构建起来的总量减排数据核算体系为中央政府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减排数据,是减排取得成功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减排数据核算... "十一五"期间,中国对COD和SO2两种污染物开展总量减排工作,预期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构建起来的总量减排数据核算体系为中央政府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减排数据,是减排取得成功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减排数据核算体系来对总量减排的成功进行制度性解释。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描述了中国减排数据核算体系的组织机构及其基本职责,整理出了自下而上的数据生成、流动机制和自上而下的数据核查、反馈机制,归纳出总量减排数据核算体系相较于传统环境统计的基本特征:一是设立了区域督查中心和各级总量控制部门等专门的组织机构;二是数据的双向流动机制,中央拥有对减排数据的审核权和最终确定权,并且会将正式确定后的数据逐级反馈给地方政府并应用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行政考核当中去;三是在数据核算中采用环境监测数据,并因此进行了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四是减排工作全过程数据核算。这些新特征使得中国减排数据核算体系得以提升减排数据质量,对地方政府可能的违规行为进行约束;将减排绩效与地方政府考核相结合,通过政治激励促进地方政府开展减排工作;加强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能力,保障减排工作的开展和完成。但现有数据核算体系仍然存在监测数据利用不到位而导致行政成本较高、减排量核算细则"一刀切"导致政策公平性缺失等亟需改进完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量控制 污染减排 环境监管 地方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质量底线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以汉江中上游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申诗嘉 彭虹 +2 位作者 夏函 陈肖敏 张万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2-57,共6页
建立水环境质量底线是提高区域水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污染物总量控制是确立水环境质量底线的关键环节。基于动态水环境容量核算技术核算流域水环境容量,依据水环境承载力进行总量分配,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结合主体功能定位探... 建立水环境质量底线是提高区域水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污染物总量控制是确立水环境质量底线的关键环节。基于动态水环境容量核算技术核算流域水环境容量,依据水环境承载力进行总量分配,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结合主体功能定位探讨差异化的空间管控措施。结果表明:①汉江中下游流域COD和NH3-N全年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84430 t/a和38250 t/a。②从空间上看,汉江中下游流域各行政区可承载的人口经济总量和水环境容量呈相似分布规律,即下游重点开发区整体高于中游农产品主产区,高于上游重点生态功能区。③结合现状排污量,中游各区(县)水环境容量整体剩余较高而上游较低。④流域上游重点生态功能区丹江口市和重点开发区樊城区、襄州区、襄城区COD需削减的量分别为1540.3,7137.6,3953.5 t/a和7029.4 t/a,需进一步严守污染物总量控制底线约束;中游老河口市、宜城市、钟祥市和沙洋县等农产品主产区在继续保持农业发展的同时需注意保证生态不恶化;下游天门市、仙桃市等重点开发区的现状污染排放量已接近污染物总量控制限值,应结合环境容量,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总量控制 环境质量底线 主体功能区 水环境承载力 汉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