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嘉兴市酸雨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1
作者 浦国佳 张颖龙 +4 位作者 俞丽琅 王海勇 苏营营 陈辉 李莉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研究嘉兴市酸雨变化特征以及来源,对2006-2021年嘉兴市7个降水监测点的酸雨年际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离子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21年,全市酸雨污染整体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其中:2021年,非酸雨区数... 为研究嘉兴市酸雨变化特征以及来源,对2006-2021年嘉兴市7个降水监测点的酸雨年际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离子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21年,全市酸雨污染整体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其中:2021年,非酸雨区数量占比首度超过其他级别酸雨区占比之和;研究期内,海盐县酸雨污染改善最为显著。总体上,夏季酸雨污染相对较轻,春季和冬季酸雨污染相对较重。离子来源分析结果显示:SO_(4)^(2-)是嘉兴市降水中的主要离子及影响降水pH的主要因子,F-对嘉兴市酸雨的影响显著;降水中的致酸离子SO_(4)^(2-)和NO_(3)^(-)的来源主要为人为来源,Cl^(-)和Mg^(2+)的主要来源为海洋,Ca^(2+)的主要来源为地壳,K^(+)的主要来源为人为来源。通过分季节对2020年降水进行后向轨迹模拟发现:在春季和夏季,西南方向气流和海洋来源气流所占比例比较接近,降水pH受到海洋源和人为源的共同影响,两个季节的降水酸度也比较接近;在秋季和冬季,海洋来源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对离子的稀释作用明显,导致降水酸度相对较弱。相较于西北方向污染物远距离输送,本地及周边上空大气污染物输送对嘉兴市降水酸度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兴 酸雨 水化学特征 离子来源 气流轨迹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23·7”极端强降雨特征和成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荆浩 亢妍妍 +4 位作者 吴宏议 雷蕾 郭锐 赵玮 于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629,共14页
利用北京地区加密气象站、补盲的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雨量站、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GPS水汽等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北京“23·7”极端强降雨阶段性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3·7”极端强降雨累计... 利用北京地区加密气象站、补盲的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雨量站、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GPS水汽等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北京“23·7”极端强降雨阶段性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3·7”极端强降雨累计降水量(331 mm)和单点最大降水量(1025 mm)均打破历史纪录,最大雨强(126.6 mm·h^(-1))排名历史第二位,具有显著的极端性。强降雨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第Ⅱ和第Ⅳ阶段降水量分别占过程累计降水量的37.1%和39.7%,第Ⅳ阶段雨强更大,对应急流更强,高温、高湿特征也更明显。地形对降雨的增幅作用显著,降水量在海拔100~300 m山区迅速增加,极大值出现在海拔约400 m的山区,第Ⅱ(第Ⅳ)阶段山区平均降水量和小时雨强分别是平原的2.1(3.0)倍和2.0(2.7)倍;第Ⅱ阶段主要为地形对急流的直接抬升,第Ⅳ阶段为地形绕流辐合和直接抬升共同作用。7月31日上午(第Ⅳ阶段)边界层急流出口区与低空急流入口区耦合导致低层上升运动增强,促使西部山前β中尺度对流系统由块状发展成线状并有γ中尺度涡旋产生,该β中尺度对流系统北上时形成短暂的列车效应,引发了西部山区8个站次100 mm·h^(-1)以上的极端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极端强降雨 地形作用 低空急流 中尺度对流系统 γ中尺度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96
3
作者 高守亭 赵思雄 +2 位作者 周晓平 孙淑清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18-627,共10页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研究等;总结了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的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在防止和减轻中尺度暴雨灾害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天气尺度 中尺度 暴雨系统 低空急流 灾害天气 天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年7月10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18
4
作者 孙继松 王华 +3 位作者 王令 梁丰 康玉霞 江晓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从大量的观测事实入手,结合简要的理论分析,揭示发生在北京城区的一次相对孤立的β中尺度对流暴雨系统的启动机制以及城市边界层在这次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7月10日北京暴雨前后,局地水汽和天气尺度低空水汽输... 从大量的观测事实入手,结合简要的理论分析,揭示发生在北京城区的一次相对孤立的β中尺度对流暴雨系统的启动机制以及城市边界层在这次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7月10日北京暴雨前后,局地水汽和天气尺度低空水汽输送条件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天气尺度系统的垂直运动对这次北京局地暴雨是存在抑制作用,至少没有明显的帮助。这一点与区域性降雨带中出现的中尺度暴雨中心具有明显区别。(2)暴雨发生在偏南暖湿气流中,首先,可能是位于北京西南的河北涞水和易县附近强雷暴群激发的重力波传播,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线形分布、孤立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这些对流单体在城市中尺度的风场辐合线的组织下,形成β中尺度对流系统。这一对流系统激发的重力波,再次形成一系列γ中尺度对流单体,当这些单体又一次被组织成β中尺度对流系统时,由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减弱,北京城区出现的第二个降水峰值明显减弱。(3)城市与郊区下垫面物理属性造成的热力差异,不仅形成城市中尺度的低空风场辐合线,它的存在对对流单体具有明显的组织作用。同时,这种热力差异还可能造成边界层内中心城区风场垂直切变加强,郊区低空风速加大,这种强迫有利于暴雨中心区强烈的上升运动得以维持,保证了低空水汽在较大范围内向对流体中流入,维持对流降水的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中尺度 暴雨 重力波 对流系统 中尺度辐合线 垂直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80
5
作者 王劲松 李耀辉 +1 位作者 康凤琴 张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8-266,共9页
运用双向嵌套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 ,对 1 998年 7月上旬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这次暴雨过程 ,对这次暴雨过程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也作出了较成功的模拟 ... 运用双向嵌套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 ,对 1 998年 7月上旬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这次暴雨过程 ,对这次暴雨过程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也作出了较成功的模拟 ;大尺度及积云对流尺度的凝结潜热在降水过程中是一个主要因子 ,潜热释放将加热中高层大气 ,促使高层大气辐散 ,低层辐合 ,垂直运动加强 ,导致较大的降水 ;初始时刻不同地区低层大气水汽含量的多寡直接对本次暴雨产生影响 ,并为这次暴雨提供了水汽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系统 数值模拟 敏感性试验 天气过程分析 水汽 感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77
6
作者 顾清源 周春花 +1 位作者 青泉 张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47,共9页
针对西南低涡诱发的2007年7月9日川南特大暴雨个例,采用Barnes带通滤波和非平衡动力强迫的中尺度特征分析方法,对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内的中尺度系统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内存在着一个向西南倾斜的、... 针对西南低涡诱发的2007年7月9日川南特大暴雨个例,采用Barnes带通滤波和非平衡动力强迫的中尺度特征分析方法,对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内的中尺度系统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特大暴雨过程中西南低涡内存在着一个向西南倾斜的、深厚的中-β尺度低涡,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暴雨典型垂直结构。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中尺度辐合和高层中尺度辐散呈现出一种先逐渐加强然后逐渐减弱的演变规律,并且特大暴雨区逐渐向中尺度低涡中心靠近。在特大暴雨发生的初始阶段,西南低涡内的大气运动已处于较强的非平衡状态,且越临近特大暴雨发生,低层U<0的非平衡性越强,促进了西南低涡内中-β尺度低涡的发展,而在特大暴雨最强时刻,大气运动即由U<0的非平衡态转为U≈0的准平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西南低涡 非平衡强迫 中尺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风环流在天津2009年9月26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50
7
作者 何群英 解以扬 +2 位作者 东高红 刘一玮 孙一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1-297,共7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天津中尺度模式产品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9月26日出现在天津地区的局地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动力学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的天气尺度主要的影响系统是...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天津中尺度模式产品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9月26日出现在天津地区的局地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动力学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的天气尺度主要的影响系统是500 hPa高空槽,中尺度系统是由海陆风环流形成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降水前天津市具有较好的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的能量储备,有利的动力条件,一定量级的水汽辐合,边界层的东风将渤海的水汽输送至天津市,是本次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天气尺度的积云对流与海风锋的碰撞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引发第一阶段的强降水,边界层东风急流再度加强所产生的抬升效应引发第二阶段的降水。中尺度切变线通过提供带状辐合上升运动起着胚胎和组织积云对流的作用,使得降水回波和对流云团沿中尺度切变线发展、加强和移动,产生了明显的列车效应,导致了这场历史罕见的秋季局部暴雨过程,也充分凸显出海陆风环流对本次暴雨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海风锋 中尺度辐合线 湿度锋区 列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7.21”特大暴雨高分辨率模式分析场及预报分析 被引量:34
8
作者 姜晓曼 袁慧玲 +2 位作者 薛明 陈曦 谭晓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2012年7月21-22日,61年以来最强降水袭击北京,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雨量大、雨势强、范围广,造成了严重影响。此次强降水配置较为典型,业务预报提前指示出了此次过程,但预报结果存在强度偏弱,峰值偏晚等偏差。在... 2012年7月21-22日,61年以来最强降水袭击北京,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雨量大、雨势强、范围广,造成了严重影响。此次强降水配置较为典型,业务预报提前指示出了此次过程,但预报结果存在强度偏弱,峰值偏晚等偏差。在对此次大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自动气象站与NOAA气候预测中心卫星反演降水资料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网格数据资料作为观测,着重对北京市气象局新的快速更新循环同化和预报系统(BJ-RUC v2.0)的3 km高分辨率模式分析场和预报场进行了检验与分析,以期通过对中尺度模式预报性能的了解,为暴雨可预报性问题提供进一步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水汽条件极佳,降水区域较为集中,呈现西南一东北走向的中尺度雨带特征。利用常规检验评分对预报降水的时间序列进行检验发现,预报降水在时间上滞后,降水强度偏弱,存在偏西南的位置误差,并且未能反映降水系统的线状特征。进一步利用检验连续降水区域定量降水预报的CRA(contiguous rain area)方法,对预报误差进行分解表明,整体降水(>5 mm/h)的主要误差来自于位置和形状误差;而在暴雨(>20 mm/h)的预报中,降水强度的偏差占误差的主要部分。最后结合对预报场大尺度环流和物理量的诊断(水汽条件和不稳定条件),分析探讨了此次极端暴雨预报不佳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降水检验 中尺度模式 暴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8”山东特大暴雨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赵宇 龚佃利 +1 位作者 刘诗军 孙兴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5-104,共10页
利用双重嵌套的非静力数值模式MM5V3,成功地模拟了1999年8月11~12日山东诸城发生的特大暴雨。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这次暴雨天气及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弱冷空气侵入台风低... 利用双重嵌套的非静力数值模式MM5V3,成功地模拟了1999年8月11~12日山东诸城发生的特大暴雨。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这次暴雨天气及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弱冷空气侵入台风低压环流,热带辐合带北伸的形势下形成的;倾斜涡度发展是特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产生、发展的重要机制,鲁东南有利的地形对中尺度低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台风低压倒槽顶部的强辐合作用首先触发上升运动,产生强降水,强降水位于低层气旋性暖式切变最明显的地方;强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使高层气层增暖,高层辐散加强,引起低层中尺度低涡强烈发展,导致降水增幅。可见,CISK机制是特大暴雨和中尺度低涡加强的另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低涡 倾斜涡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679香山局地大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气分析 被引量:83
10
作者 郭虎 段丽 +2 位作者 杨波 卞素芬 李靖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5-275,共11页
利用Doppler雷达、地面自动站、Profile垂直风廓线及GPS水汽分布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对2006年7月9日夜间发生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γ-中尺度强降雨落区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了精细分析。对雷达等本地多种探测... 利用Doppler雷达、地面自动站、Profile垂直风廓线及GPS水汽分布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对2006年7月9日夜间发生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γ-中尺度强降雨落区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了精细分析。对雷达等本地多种探测资料的精细研究表明:地形辐合回波带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形辐合回波带上中气旋回波块的滚动更迭是大暴雨落区形成的直接原因;近地面辐合对大暴雨落区强降雨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大暴雨落区形成阶段近地面3种辐合同时存在:平原东南风与山区偏北风风向切变辐合、平原东南风在山脉阻挡作用下的抬升辐合、大暴雨落区中心的γ-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研究还表明:山前近地面地形辐合扰动,向上传播,引发边界层扰动的动力过程是香山大暴雨落区形成的主要动力源,而来自东南方向近地面层的暖湿平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有效的水汽和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种探测资料 局地暴雨 精细分析 地形辐合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一次暖区大暴雨强降水成因探讨 被引量:85
11
作者 徐珺 杨舒楠 +2 位作者 孙军 张芳华 谌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55-1463,共9页
2012年7月7日黄淮出现一次典型暖区大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和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本文通过常规和非常规观测、NCEP分析资料对该次黄淮暖切变线引发的豫东北、鲁南和苏北等地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 2012年7月7日黄淮出现一次典型暖区大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和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本文通过常规和非常规观测、NCEP分析资料对该次黄淮暖切变线引发的豫东北、鲁南和苏北等地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整层高湿环境有利于降低暖区暴雨对抬升条件的要求、提高降水效率和局地不断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低层垂直风切变和超低空急流在对流触发和维持中可能有重要作用;次天气及以下尺度的抬升条件,如地面辐合线、925和850 hPa切变和低空急流出口区的风速辐合等均可导致强降水,降水落区一般位于低层多层风速辐合的叠置区;暖区暴雨的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列车效应和热带降水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降水效率 垂直风切变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引发密云泥石流的局地暴雨的分析和诊断 被引量:40
12
作者 王迎春 钱婷婷 +1 位作者 郑永光 陶祖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7-286,共10页
20 0 2年 8月 1日晚北京东北部密云县发生了降雨量达到 2 80 .2mm的局地短历时特大暴雨 ,并引发了洪水和泥石流。卫星云图分析表明 ,它是由一个中 β尺度对流系统在北京北部山区停留造成的。TBB图的等值线密集区和上冲云顶对暴雨落区... 20 0 2年 8月 1日晚北京东北部密云县发生了降雨量达到 2 80 .2mm的局地短历时特大暴雨 ,并引发了洪水和泥石流。卫星云图分析表明 ,它是由一个中 β尺度对流系统在北京北部山区停留造成的。TBB图的等值线密集区和上冲云顶对暴雨落区有指示意义。大尺度环流诊断表明 ,暴雨前一天存在较深厚的下沉运动 ,其伴随的逆温层抑制对流的发生 ,使不稳定能量得以积累。各种稳定参数的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能量的积累过程。暴雨当天 ,下沉运动转为微弱的上升运动 ,使对流的发生成为可能。大尺度水汽场的诊断表明 ,北京处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高温高湿气流的控制下 ,有很强的水汽输送。地面中尺度分析表明 ,中尺度低压和辐合线是对流的触发系统 ,北京地区北部处于中尺度低压东部暖湿气流的辐合区中 ,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使密云县西部山区产生了局地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泥石流 局地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天气过程分析 大尺度环流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雨中尺度系统数值模拟与动力诊断研究 被引量:42
13
作者 高守亭 孙建华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4-866,共13页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们在暴雨中尺度系统数值模拟与动力诊断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从广义位涡理论、梅雨锋及变形锋生、暴雨中尺度系统的不稳定性、有限区域风场分解技术对暴雨中尺度系统的识别、中尺度波流相互作用理论以及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们在暴雨中尺度系统数值模拟与动力诊断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从广义位涡理论、梅雨锋及变形锋生、暴雨中尺度系统的不稳定性、有限区域风场分解技术对暴雨中尺度系统的识别、中尺度波流相互作用理论以及数值模拟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概括。对暴雨中尺度系统数值模拟与动力诊断的研究回顾表明,雷达资料同化进入模式有效地改进了对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模拟结果;一些新的物理量,如非均匀饱和位涡、对流涡度矢量、变形场锋生以及有限区域风场分解方法等在暴雨中尺度系统及热带对流发展诊断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波流相互作用理论也被应用到了中尺度系统发展的动力分析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系统 数值模拟 动力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7·21”特大暴雨中的干侵入分析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汤鹏宇 何宏让 +3 位作者 阳向荣 严玉祥 王亚华 缪子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0-219,共10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V3.2模拟分析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与中尺度系统特征,并结合干侵入理论分析了暴雨过程中的干冷空气活动及其对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强盛的...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V3.2模拟分析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与中尺度系统特征,并结合干侵入理论分析了暴雨过程中的干冷空气活动及其对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北一带剧烈交汇的天气形势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碍了高空槽东移,使北京地区的降水过程维持较长时间。暴雨过程伴随着明显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活动,MCC的持续活动与降水中心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WRF模式对暴雨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降水发生之前的24 h内不断有来自35°N对流层顶附近的高位涡、低湿的干冷空气,沿着倾斜向北向下的路径侵入大气中低层39°N附近的700 h Pa高度。干侵入在降水开始前24 h到降水前10 h强度变化不大,随后略有减弱,在降水开始之后迅速减弱消失。干侵入对暴雨的影响主要通过在降水开始前及降水初期影响北京地区的大气热力与动力环境来完成。干侵入可以增大暴雨落区大气的位势不稳定,为对流发展储备充沛的对流有效位能,为MCC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同时,干侵入增大了大气中低层的气旋性涡度,有利于中低层空气辐合上升运动,是引发北京地区局地的强对流天气,如MCC及其伴随的暴雨过程可能的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分析 数值模拟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干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7.21”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的模拟及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44
15
作者 周玉淑 刘璐 +1 位作者 朱科锋 李建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5-896,共12页
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用WRF模式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模拟。利用模拟资料分析了影响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辐合线及辐合线上生成的中尺度低涡的热动力结构及其演变。从热力场来看,... 在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用WRF模式对该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模拟。利用模拟资料分析了影响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辐合线及辐合线上生成的中尺度低涡的热动力结构及其演变。从热力场来看,来自于西北和东北方向的强冷空气与西南和东南暖湿气流的长时间对峙形成的辐合以及中低层冷空气从西北和东北方向向西南的入侵迫使整层暖湿空气抬升,以及低空急流的暖湿平流与低空弱冷空气之间形成的"西冷东暖"的结构,对对流不稳定的触发有一定作用,有助于该次特大暴雨的发生。对流层低层的西(东)南风与西北风之间形成了一条持续时间长的辐合切变线,切变线上不断有中尺度低涡生成并沿切变线发展移动,模拟资料分析表明,低涡不断沿切变线生成并移动经过北京从而对该次暴雨造成影响,这与"列车效应"现象类似。切变线上生成的中尺度低涡位置也同时处于急流左前侧和山前,低涡加强和发展时对应有暴雨的明显增强,是直接造成北京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其生成与低层辐合、低空急流及地形均有关系。低层辐合引发的垂直运动在地形迎风坡附近得到加强,低层辐合及地形抬升共同导致了强垂直运动的发展和维持,是暴雨持续的重要原因。大气中层有下沉气流与低层上升气流相互作用,在大气中低层形成一系列中尺度环流,房山附近一直有中尺度环流的垂直上升支维持,也是暴雨中心出现在房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数值模拟 结构分析 中尺度低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对四川暴雨影响的环境场对比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康岚 牛俊丽 +2 位作者 徐琳娜 肖红茹 陈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7-435,共9页
通过统计2000—2010年5—9月在15°~35°N、103°~130°E区域内活动的台风与相应时段四川逐日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与四川暴雨统计关系最密切的台风路径分别为偏西路径、转向路径和西北路径。对比相似台风路径背景... 通过统计2000—2010年5—9月在15°~35°N、103°~130°E区域内活动的台风与相应时段四川逐日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与四川暴雨统计关系最密切的台风路径分别为偏西路径、转向路径和西北路径。对比相似台风路径背景下四川有无明显暴雨出现的环境场特征,指出西风带低槽在40°N以北活动,中亚地区为高脊,中纬度大陆高压控制西藏东部到四川大部或我国中东部为宽广低槽是不利四川产生明显暴雨的环境场特征;巴尔克什湖到贝加尔湖为宽广低槽,副热带锋区密集,到达36°N附近,中纬度带状高压脊线位于30°N以南以及我国中高纬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西部为经向度大的斜压性低槽是有利四川产生暴雨的环境场特征。分析指出:台风对四川天气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产生间接影响;二是台风低压外围环流直接影响;三是作为载体向四川输送暖湿空气,与中高纬低值系统及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环境场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川渝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康岚 冯汉中 +2 位作者 屠妮妮 肖红茹 张利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0-49,共10页
利用逐时FY-2CTBB资料、闪电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和经过再分析的中尺度格点分析场资料,分析2007年7月16—20日发生在川渝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特征,为评估、预报此类暴雨天气过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高... 利用逐时FY-2CTBB资料、闪电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和经过再分析的中尺度格点分析场资料,分析2007年7月16—20日发生在川渝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特征,为评估、预报此类暴雨天气过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高原涡和西南涡两个中尺度系统逐步耦合的结果,与上升气流相伴的强而深厚的正涡度柱是造成对流辐合体反复在相近区域生、消和暴雨反复在临近区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西南低涡环流中的三个中尺度云团系统(MCS)直接产生了本次暴雨过程的强降水,MCS的生消和青藏高原东部的对流云系具有翘翘板效应;对卫星云图Tbb值、闪电资料和强降水的综合分析表明闪电发生于降水之前约1~3小时,强降水基本出现在闪电密集区和低Tbb值重合区;闪电的移动方向基本可以代表对流旺盛区的移动方向,也就是未来可能出现强降水的方向。闪电突然增强或减弱对于追踪对流降水的发生和移向、判断强降水的增强或减弱、强降水出现时间、位置、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西南涡 中尺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变性台风环流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天气的位涡场分析 被引量:54
18
作者 赵宇 吴增茂 +2 位作者 刘诗军 龚佃利 孙兴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43,共11页
利用PSU/NCAR MM5V3非静力数值模式对1999年8月11~12日由变性台风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数值模拟.用模式输出资料,根据位涡理论探讨了这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西风带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 利用PSU/NCAR MM5V3非静力数值模式对1999年8月11~12日由变性台风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数值模拟.用模式输出资料,根据位涡理论探讨了这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西风带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这次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应用位涡守恒原理能较好地解释特大暴雨和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对流层高层位涡扰动是影响中尺度低涡和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345K湿等熵面上风场和气压场的分布揭示了东南暖湿空气沿等熵面爬升与扩散的冷空气相遇,对流强烈发展,产生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位涡场分析 湿等熵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7月21~22日特大暴雨过程的中-β尺度云团特征 被引量:22
19
作者 郑新江 陶诗言 +2 位作者 罗敬宁 朱福康 徐建芬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25-632,共8页
文中以气象卫星云图为主,分析了1998年7月21~22日由于副热带高压减弱南移,长江中下 游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特征,发现:①暴雨是由 两个中-β尺度云团造成的,中-β尺度云团是发生在两个中尺度云团之间的... 文中以气象卫星云图为主,分析了1998年7月21~22日由于副热带高压减弱南移,长江中下 游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特征,发现:①暴雨是由 两个中-β尺度云团造成的,中-β尺度云团是发生在两个中尺度云团之间的积云区中 ,均在清晨发生,午后减弱,其生命史约为10 h左右;②云团发生在低层水汽与能量条件较 好的区域和850~700 hPa低涡切变上,这里有较强的地转偏差存在,并位于6.7 μm水汽图 上干湿区交界的湿区一侧的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β尺度云团 卫星云图 1998年 7月 特大暴雨 水汽条件 能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冷锋南侧对流性暴雨诊断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尹洁 吴静 +1 位作者 曹晓岗 陈云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9-47,I0003,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资料、卫星、雷达和地面加密观测等资料,对2008年5月27—28日江西北部一次冷锋南侧(冷锋前)对流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对流性暴雨出现在冷锋前的主要原因是:各层槽线...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资料、卫星、雷达和地面加密观测等资料,对2008年5月27—28日江西北部一次冷锋南侧(冷锋前)对流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对流性暴雨出现在冷锋前的主要原因是:各层槽线位置近于垂直,锋面陡峭,并出现前倾槽结构;冷锋前低层暖湿气流异常强盛,下暖湿上干冷使对流不稳定能量增强;当冷锋移近、气旋波发展东移和低空急流加强,触发了冷锋前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2)本次暴雨具有明显中小尺度特征,共有4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沿地面冷锋南侧发展东移,850hPa的中尺度辐合线、地面中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云顶亮温低值区、强回波区及雷达速度图上逆风区等均揭示中小尺度扰动系统存在,且中小尺度扰动系统与暴雨雨团对应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 对流性暴雨 对流不稳定 中尺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