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topsoil of the Jining mining area 被引量:1
1
作者 HAO Junliang HAN Zuozhen +2 位作者 WANG Cuizhen ZHOU Guangzhu LI Yinmi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3期395-399,共5页
The geochemical baseline is the fundamental reference for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assessment.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cluster and regression analyses with a normalization procedure.The elements Sc and Ag were chos... The geochemical baseline is the fundamental reference for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assessment.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cluster and regression analyses with a normalization procedure.The elements Sc and Ag were chosen to calculate the 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baseline.The geoaccumulation index was calculated and mapped to indicat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soi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areas are barely polluted with Ni and Cr but the rural area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ity, and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ake,are polluted with Ni,Cr,and Cu at the second level.On the other hand,the rural area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ity,and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ake,are polluted with As at a moderate level.The other area is polluted at the second level.An increase in As pollution occurs in a direction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The Cd pollution follows a trend similar to As,with an additional smaller contaminated area polluted at levelⅢ.The Hg pollution typical of urban areas occurs in the mai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city.The geochemical accumulation index decreases from the city center to the periphery.The highest pollution level reaches levelⅣ,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oil is seriously polluted with Hg.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ity and the rural areas to the west of the lake are not contaminated with Hg.Ge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disturbance from human activities are both possible major factors: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identify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cal baseline heavy metal geoaccumulation index tops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表土层覆盖区双层介质地基附加应力传递模型
2
作者 高超 田国灿 +1 位作者 徐乃忠 张玉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65-4376,共12页
在采空区对应地表兴建建筑物,地基附加应力的作用可能引起采空区已稳定结构的活化并产生地表残余移动变形,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针对薄表土层地区的地基附加应力、荷载影响深度计算模型较少且不完善的特点,需从计算过程简单、参数较少... 在采空区对应地表兴建建筑物,地基附加应力的作用可能引起采空区已稳定结构的活化并产生地表残余移动变形,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针对薄表土层地区的地基附加应力、荷载影响深度计算模型较少且不完善的特点,需从计算过程简单、参数较少且易获得等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双层弹性介质地基附加应力传递模型。首先将薄表土层地区的地基简化为上部厚度较薄、力学强度较弱的表土层,下部为厚度较大、力学强度较大的岩石层地基模型;其次基于Boussinesp弹性解,假定双层地基的各分层分别为横观各向同性弹性体且地基附加应力传播过程中无动能的变化;再次基于岩土层分界面表土与基岩微单元层的弹性应变能守恒和竖向附加应力平衡条件,建立平衡方程,并借助Matlab对方程中的各分项式进行积分求解与化简,推导出适用于薄表土层地区矩形与圆形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中心点正下方地基附加应力求解方程;然后根据建筑物地基附加应力影响下的采空区稳定性分析方法,基于C#语言编写出薄表土层地区拟建工程对采空区场地稳定性影响分析软件,实现了地基附加应力计算与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的科学与高效化,同时对双层介质地基附加应力求解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与广泛应用的均一介质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对双层介质参数E1、μ1与E2、μ2对地基附加应力及影响深度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薄表土层地区双层介质地基附加应力传递模型求解简单、结果科学准确;薄表土层双层弹性地基内竖向附加应力在表土层中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衰减;相对于均一介质体,双层介质地基附加应力影响深度减少5.3%~10.3%;基岩与表土层的弹性模量E_(2)/E_(1)越大,基岩内部沿深度方向的地基附加应力衰减越明显、传递深度越小;地基附加应力对于表土与基岩的泊松比敏感性较差,但仍表现出μ_(1)/μ_(2)越小,基岩内部沿深度方向的地基附加应力越小、传递深度越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表土层 双层介质 Boussinesp弹性解 微单元层 弹性应变能守恒 附加应力影响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滴击溅下表土孔隙变化及其对入渗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晓茹 刘志强 +1 位作者 焦钒栩 李光录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1-609,共9页
为探究雨滴击溅下土壤结构与入渗能力的变化规律,为雨滴击溅下土壤侵蚀状况预测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褐土为对象,基于雨滴击溅试验、土壤渗透试验和同步辐射CT扫描方法,对降雨条件下表土孔隙结构与土壤渗透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为探究雨滴击溅下土壤结构与入渗能力的变化规律,为雨滴击溅下土壤侵蚀状况预测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褐土为对象,基于雨滴击溅试验、土壤渗透试验和同步辐射CT扫描方法,对降雨条件下表土孔隙结构与土壤渗透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雨滴击溅导致土壤总孔隙度和渗透系数显著降低(P<0.05)。2.67、3.39和4.05 mm直径雨滴击溅后土壤的总孔隙度分别降低了20.64%、36.05%和44.88%,土壤渗透系数分别降低了15.69%、40.42%和71.77%。雨滴击溅后土壤孔隙的碎片化程度加剧,导致孔隙形状更不规则,连通性降低。②土壤孔隙大小、形状和连通性对土壤渗透能力有显著影响(P<0.01):孔隙越大,形状越规则,对土壤渗透能力的影响越大。从孔隙连通性角度看,土壤连通孔隙的孔喉半径和孔隙率对入渗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土壤渗透系数(K)与总孔隙度(P_(T))、大孔隙率(P_(lp))、规则孔隙率(P_(rp))、连通孔隙率(P_(cp))和孔喉半径(R_(th))的预测模型:K=0.402P_(T)+0.104P_(lp)+0.1401P_(rp)+0.350P_(cp)+0.003R_(th)-0.415,R^(2)=0.93,P<0.05。综上可见,雨滴击溅通过改变土壤孔隙的大小、形状和连通状况,导致土壤孔隙结构破坏,从而降低了土壤入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击溅 孔隙微观结构 孔隙网络模型 土壤渗透 表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表土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陈雅敏 宋效东 +3 位作者 刘峰 叶明亮 张楚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1-371,共11页
土壤磁化率是古环境重建的常用代用指标,对表土磁化率与现代环境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磁化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当前,区域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变化成因认识尚不清楚,限制了磁化率作为古环境重建重要代用指标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青... 土壤磁化率是古环境重建的常用代用指标,对表土磁化率与现代环境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磁化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当前,区域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变化成因认识尚不清楚,限制了磁化率作为古环境重建重要代用指标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青藏高原的254个样点表层(发生层A层)土样,测定土壤磁化率和其他土壤属性,结合母质、气候、地形和植被等数据,阐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磁化率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母质类型之间,表层土壤磁化率(χ_(lf))无显著差异,百分频率磁化率(χ_(fd)%)差异显著,表现为黄土和砂页岩风化物>冰碛物和结晶盐风化物,其他母质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之间,表层土壤χ_(lf)无显著差异,χ_(fd)%差异显著:森林和旱地>草地>荒地。(2)各因子对土壤磁化率影响表现为植被>理化性质>地形>母质。(3)空间分布上,χ_(lf)与χ_(fd)%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降低的趋势。此外,χ_(lf)和χ_(fd)%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青藏高原植被分区相吻合。因此,磁化率能更好地指示植被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表土 磁化率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农田行尺度土壤热特性变异特征及其对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响应
5
作者 王月月 任图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424,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定位试验,利用热脉冲技术监测了玉米农田行尺度4个位置处(1/2行间、1/4行间、棵下和棵间)以及两个深度(2 cm和4.5 cm)土壤热特性的时空变异规律,并分析了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热导率、... 本研究采用定位试验,利用热脉冲技术监测了玉米农田行尺度4个位置处(1/2行间、1/4行间、棵下和棵间)以及两个深度(2 cm和4.5 cm)土壤热特性的时空变异规律,并分析了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热导率、热容量和热扩散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6~2.22 W/(m·K)、1.46~4.49 MJ/(m^(3)·K)和4.07×10^(–7)~6.88×10^(–7)m^(2)/s。降雨之后,热导率和热容量增加,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2cm深度的土壤热特性的波动较大,棵下位置土壤热导率和热容量值最大,波动最为明显;土壤热扩散率在1/2行间位置最大。在4.5 cm深度,各位置土壤热特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热导率和热容量值在1/2行间位置最大,土壤热扩散率在棵间位置最大。综合两个土层数据得出1/4行间位置的热导率和热容量更具代表性。本研究中土壤热特性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规律较为明显,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热导率和热容量线性增加,热扩散率则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在测定的土壤温度范围内,热扩散率随土壤温度增加呈上升趋势。该研究可以为农田水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农田 行尺度 土壤热特性 时空变异 表层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门源县中部地区表层土壤养分地球化学评价
6
作者 喻光建 刘庆宇 +2 位作者 韩思琪 马瑛 黄强 《矿产勘查》 2024年第3期486-498,共13页
门源是青海省主要的农业县,也是南祁连地区最大的油菜籽和青稞产出县,土壤肥沃,工业污染水平低,是国家重点绿色农业示范基地,但暂未开展过系统的土壤养分调查评价工作。为了进一步了解门源县中部表层土壤养分元素丰缺及分布特点,对3972... 门源是青海省主要的农业县,也是南祁连地区最大的油菜籽和青稞产出县,土壤肥沃,工业污染水平低,是国家重点绿色农业示范基地,但暂未开展过系统的土壤养分调查评价工作。为了进一步了解门源县中部表层土壤养分元素丰缺及分布特点,对3972个表层土壤样品进行pH、有机质、氮、磷、钾和土壤中微量养分元素含量分析测试,开展土壤养分地球化学单指标及养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门源县中部地区土壤以碱性为主,土壤大量养分元素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锰、硼、钼、锌、铜、钴、钒含量等级均以丰富、较丰富为主,分布规律较一致,根据表层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划分,在门源县中部地区表层土壤养分丰富和较丰富地区占97.9%,中等—较缺乏地区占2.1%,无养分缺乏地区。研究成果可为门源县中部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地球化学 土壤养分评价 门源县中部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表土保护有关问题探讨
7
作者 杨路明 王文轩 《海河水利》 2024年第4期28-31,35,共5页
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土石方挖填总量大、弃方多,设置的弃渣场会增加地表扰动,表土资源存在流失风险。以西南山区某铁路项目为例,分析了弃渣场表土剥离的原则和方法、表土存放的位置选择和防护措施、表土的利用方向。针对弃渣场表土保护... 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土石方挖填总量大、弃方多,设置的弃渣场会增加地表扰动,表土资源存在流失风险。以西南山区某铁路项目为例,分析了弃渣场表土剥离的原则和方法、表土存放的位置选择和防护措施、表土的利用方向。针对弃渣场表土保护思想意识、规范设计、研究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细化设计、加强创新的建议,旨在为今后的弃渣场表土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渣场 表土 表土剥离 表土存放 表土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干热河谷表土保护设计
8
作者 张新 廖勇 +3 位作者 张雪杨 黄斌 田红卫 韩昊宇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5期98-104,共7页
金沙江上游干热河谷地区存在较严重的生态障碍,主要是:土壤贫瘠、表土生产力不足、表土立地条件恶劣且土壤保水抗旱能力差,开展生态恢复工作十分困难。以恢复当地的旭龙水电站工程之生态环境为目的,以项目区的生态障碍为突破点,采用资... 金沙江上游干热河谷地区存在较严重的生态障碍,主要是:土壤贫瘠、表土生产力不足、表土立地条件恶劣且土壤保水抗旱能力差,开展生态恢复工作十分困难。以恢复当地的旭龙水电站工程之生态环境为目的,以项目区的生态障碍为突破点,采用资料分析、现场调查及遥感法等,分析项目区的生态障碍,划定不同生态障碍的影响范围;采用类比法及演绎法,逐级推导表土保护和生态恢复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调查项目内表土资源的分布情况;详细分析项目区内的表土平衡,设计表土回覆、剥离及堆存方案,估算表土缺口;初步设计表土立地条件改良及其生产力恢复的作业方案,对剥离的表土进行表土培肥,对过筛的生土进行土壤熟化,并配套表土堆存临时防护及临时绿化。结果表明:上述表土保护设计可使表土达到绿化覆土要求,形成了“先分析生态障碍,然后开展表土保护设计,改良表土的立地条件改良、恢复其生产力,最后修复生态环境”的工作思路。研究成果可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恢复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干热河谷 生态障碍 表土保护 立地条件 表土生产力 旭龙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闵行区研发基地表土资源调查及再利用研究
9
作者 汤红亮 《吉林水利》 2024年第5期57-62,共6页
以城市集建区——上海闵行紫竹高新区研发基地二期为例,采用现场踏勘、历史遥感图像分析及实地取样和实验室化验等方法进行表土资源调查,根据各地块拟定开发时序及工期、各地块表土资源分布情况、各地块绿化回填土需求等因素,在满足“... 以城市集建区——上海闵行紫竹高新区研发基地二期为例,采用现场踏勘、历史遥感图像分析及实地取样和实验室化验等方法进行表土资源调查,根据各地块拟定开发时序及工期、各地块表土资源分布情况、各地块绿化回填土需求等因素,在满足“统一管理”“表土存放时间尽可能短,先剥先用”“表土临时堆土场占地满足存储要求”的基础上,分析基地内各地块表土去向和再利用方案。结果如下:根据历史遥感图像及土样实测分析,研究区存在可利用的表土资源54.94hm^(2),其中拟采用覆盖防护措施的表土面积为11.54hm^(2),采取“剥离-存储-利用”模式的表土区域面积为43.4hm^(2);针对“研发二期基地”区域,通过特定工况条件下的静态计算方法演算出可行的表土资源调用方案,为城市集建区在建设期间的表土资源调查与再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集建区 表土资源调查 表土调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蚌埠市工业区与商业区表土磁学性质的差异及其环境意义
10
作者 朱国志 李勇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8-75,共8页
为了研究工业活动对蚌埠市表土磁学性质的影响,在蚌埠市工业区采集33块表土样品,在商业区采集29块表土样品,对2类表土样品的磁学参数和矿物成分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2类表土样品的磁学性质主要由磁铁矿主导,工业区表土样品中磁性矿物... 为了研究工业活动对蚌埠市表土磁学性质的影响,在蚌埠市工业区采集33块表土样品,在商业区采集29块表土样品,对2类表土样品的磁学参数和矿物成分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2类表土样品的磁学性质主要由磁铁矿主导,工业区表土样品中磁性矿物含量较高,磁性矿物粒径粗,SP颗粒含量低,商业区表土样品中磁性矿物含量较低,磁性矿物粒径细,SP颗粒含量高;2类表土样品中主要成分是石英,另外还含有高岭石、伊利石、斜长石、方解石和磁铁矿等矿物。工业区表土由于受到工业粉尘影响,其磁学性质与商业区表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磁性矿物含量增加、磁性增强,磁性矿物粒径变粗,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呈弱相关关系,工业区表土磁学参数的变化反映了工业活动对城市表土的影响程度。因此,工业区与商业区表土磁学性质的差异反映了蚌埠市表土环境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埠市 工业区 商业区 表土 磁学性质 环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地区土壤中OCPs和PCBs污染现状研究 被引量:47
11
作者 耿存珍 李明伦 +2 位作者 杨永亮 张利锋 聂丽曼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06年第2期42-48,共7页
在2005年6月到7月间,采集了青岛市所辖的10个区市的表层土壤样,采样点选在农田、菜地和靠近公路两侧的区域。采用气相色谱和GC—MS法对青岛地区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污染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总的PCBs的含... 在2005年6月到7月间,采集了青岛市所辖的10个区市的表层土壤样,采样点选在农田、菜地和靠近公路两侧的区域。采用气相色谱和GC—MS法对青岛地区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污染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总的PCBs的含量水平在3.06~14.88ng/g之间,平均含量为8.04ng/g;总的OCPs的残留水平介于5.07-87.77ng/g之间,平均值为32.58ng/g,其中,∑HCHs占总OCPs的12.31%,∑DDTs占总OCPs的81.37%。DDT及其代谢物是青岛土壤中残留的主要有机氯农药,与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相比较,该地区土壤PCBs和OCPs污染较轻。经过分析得知,青岛地区土壤中PCBs的主要来源为大气的输送和沉降;六六六和DDT主要是过去的残留,不存在六六六的新污染源,但仍有少量的DDT或含DDT杂质的农药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有机氯农药 多氯联苯 污染状况 残留及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有机氯农药企业搬迁遗留场地表层土壤中污染物残留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丛鑫 薛南冬 +2 位作者 梁刚 王世杰 李发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50-854,共5页
为了解有机氯农药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土壤的污染状况,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了北京市原某农药厂表层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结果表明,土壤中HCHs的浓度在1mg·kg-1到440mg·kg-1之间,DDTs的浓度在5mg·kg-1到9... 为了解有机氯农药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土壤的污染状况,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了北京市原某农药厂表层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结果表明,土壤中HCHs的浓度在1mg·kg-1到440mg·kg-1之间,DDTs的浓度在5mg·kg-1到966mg·kg-1之间。通过对污染物组成的分析发现,HCH异构体中β-HCH,DDT异构体和代谢产物中DDD含量相对较高。结果说明,从1981年此农药厂停止生产农药产品至今,经过20多年的降解,厂区土壤污染依然非常严重。通过克立格插值方法绘出的等值线图可以看出,厂区中部农药生产车间和南部农药存放场地土壤污染最为严重,污染物浓度要高于土壤需要进行修复的调解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污染场地 表层土壤 等值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表层土壤多环芳烃的分区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刘瑞民 王学军 +5 位作者 郑一 陶澍 沈伟然 秦宝平 孙韧 张文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30-633,共4页
根据实际情况,把天津地区划分为5个地区单元,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研究了各单元表层土壤多环芳烃的分区特征。结果表明,在划分的5个单元区中,PAHs总浓度及各组分浓度基本上均符合市区>近郊区>滨海区>郊县>远郊县这... 根据实际情况,把天津地区划分为5个地区单元,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研究了各单元表层土壤多环芳烃的分区特征。结果表明,在划分的5个单元区中,PAHs总浓度及各组分浓度基本上均符合市区>近郊区>滨海区>郊县>远郊县这样的分布规律。在天津的5类地区单元中,土壤PAHs污染物成分谱基本相同。其中,前3类地区(同属于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的成分谱尤为接近;郊县和远郊县的成分谱与前3类地区略有不同,除Nap的高值外,次高值区为Bbf、Bkf和Bap,而不是前3类中的Phe和Fla。此外,PAHs含量大小与各地的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的自然对数呈显著正相关,样本可决系数r2=0.8983。这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决定天津地区表土中PAHs含量的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表层土壤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标准化方法评价攀枝花地区表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被引量:47
14
作者 滕彦国 倪师军 +1 位作者 庹先国 张成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4-379,共6页
应用标准化方法建立了攀枝花地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模型 ,在此基础上 ,评价了表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 :该区Cd没有污染 ,Co、Cr、Ni、Pb为轻微污染 ,As、Zn以轻微污染到中度污染为主 ,污染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工矿区。
关键词 标准化方法 攀技花地区 表层土壤 重金属污染 环境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区土壤多环芳烃含量与国外若干城市的比较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瑞民 王学军 +5 位作者 郑一 陶澍 沈伟然 秦宝平 孙韧 张文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27-830,共4页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分析了天津市区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并与国外的曼谷、塔林以及新奥尔良市区土壤中PAHs的含量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发现,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土壤PAHs含量的总体水平较高,城市地区土壤PAH...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分析了天津市区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并与国外的曼谷、塔林以及新奥尔良市区土壤中PAHs的含量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发现,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土壤PAHs含量的总体水平较高,城市地区土壤PAHs污染一般以燃烧为主要来源,某些情况下,油矿类污染也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从大尺度上看,气候是影响土壤中PAHs含量的重要环境因素。土壤中PAHs的挥发、光解等自然降解过程的强度存在着一定的纬度地带性变化规律,该过程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表层土壤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土厚度对煤矸石充填重构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陈孝杨 周育智 +3 位作者 严家平 王芳 陈敏 刘本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36-1243,共8页
按照不同覆土厚度将研究区分为A(〉100 cm),B(60~100 cm),C(40~60 cm)和D(20~40 cm)4类采样区,分别采集重构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或煤矸石样品,测定其含水量(WC)、p H值、密度(BD),以及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 按照不同覆土厚度将研究区分为A(〉100 cm),B(60~100 cm),C(40~60 cm)和D(20~40 cm)4类采样区,分别采集重构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土壤或煤矸石样品,测定其含水量(WC)、p H值、密度(BD),以及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研究覆土厚度对活性有机碳(AOC)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垦5 a后,试验区0~20 cm土壤层SOC含量增加0.48 g/kg,DOC平均含量为46.86 mg/kg,MBC平均含量为46.09 mg/kg。与其他类型重构土壤相比,研究区有机碳库的恢复进度较慢,这主要受制于区域土壤性质和复垦地的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相同土壤层的SOC含量大小关系为A〉B〉C〉D,也即随覆土厚度增加,煤矸石充填重构土壤SOC含量也相应增加。采样区B和C的0~20 cm土壤层MBC含量相对较高,说明覆土厚度过薄或过厚,均不利于表层土壤MBC的积累;采样区D的煤矸石层DOC含量高达97.90 mg/kg,表层土壤中含量也达到64.80 mg/kg,均高于其他采样小区,说明覆土厚度较薄时,上覆土壤DOC含量很可能受到煤矸石层的影响。煤矸石层的qMBC值不能准确反映重构土壤肥力质量,而上覆土壤的肥力质量和SOC,我们可以用MBC来表征或预测。MBC与重构土壤p H值、B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W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SOC和DOC与上述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却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土厚度 煤矸石 复垦土壤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灌区薯/豆连续套作对系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光荣 王立明 +3 位作者 杨如萍 董博 张国宏 杨桂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6-55,共10页
探求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下复合群体产量优势,为实现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11-2014年,在西北沿黄灌区会宁县郭城镇,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和大豆品种冀豆17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连作(PM)、大豆连作(SM)、薯-豆轮... 探求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下复合群体产量优势,为实现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11-2014年,在西北沿黄灌区会宁县郭城镇,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和大豆品种冀豆17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连作(PM)、大豆连作(SM)、薯-豆轮作(P-S)、薯/豆套作连作(IC)和薯/豆套作轮作(IR)5种种植方式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连续种植4年对系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分析系统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特点,进而揭示薯/豆套作系统的生产价值。结果表明,1)薯/豆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4年间,IC和IR系统产量与连作相比,分别提高了28.54%~254.07%和39.39%~283.98%,与轮作相比,分别提高了57.51%和70.81%。2011和2012年,IC与IR系统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IC和IR与PM、SM、P-S处理间系统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013和2014年IR系统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9912.79和9589.90kg/hm2,较IC处理分别提高了15.38%和8.45%,且与其他处理间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不同种植模式在年际间变化显著,对于PM,2012年(连作1年)与2011年(正茬)产量差异不显著,而2013年(连作2年)和2014年(连作3年)产量较2011年分别下降了22.07%和42.11%;SM和IC变化趋势与PM表现一致,连作2年后,降幅分别为31.15%~53.60%和13.91%~24.17%;对于P-S和IR而言,年际间系统产量无显著变化。3)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肥力性质指标的影响程度是:有效磷>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全钾>pH。较PM、SM和P-M,IC和IR连续套作4年,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6.24%~42.87%和18.48%~30.22%。马铃薯和大豆连作2年后产量显著下降,薯/豆连续套作4年(IC或IR),相对于连作或轮作具有明显的生产力优势,尤其是薯/豆套作轮作模式,基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连续4年系统产量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 连续套作 系统产量 耕层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有机氮组分和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6
18
作者 肖伟伟 范晓晖 +1 位作者 杨林章 孙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4-280,共7页
利用河南封丘潮土的13年长期施肥试验,采用Bremner法研究了潮土耕层有机氮组成的变化,分析了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份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相比,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酸解有机氮、酸解铵... 利用河南封丘潮土的13年长期施肥试验,采用Bremner法研究了潮土耕层有机氮组成的变化,分析了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份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相比,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酸解有机氮、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非酸解有机氮和有机碳的含量。有机氮主要由酸解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组成,其次为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有机氮,氨基糖态氮含量最小。施有机肥尤其利于氨基酸态氮和非酸解有机氮的形成。施肥处理的酸解有机氮占全氮的比例减小,主要是由氨基酸态氮、酸解铵态氮占全氮的比例减小所致。与1989年试验开始时的土壤初始值相比,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在供应等氮磷钾的情况下,有机无机配施增加了土壤供氮能力、有机质含量和作物产量,是维持土壤肥力和保护环境最优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耕层土壤 有机氮组成 有机碳 潮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环境因素与表层土壤积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郭全恩 王益权 +2 位作者 郭天文 刘军 南丽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57-963,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半干旱地区甘肃省秦安县果园环境因素(蒸发量、降雨量、近地面空气温度和湿度、土温、土壤水分)与表层土壤的积盐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土层的全盐含量随着潜在累积蒸发量的增加而增... 通过田间试验对半干旱地区甘肃省秦安县果园环境因素(蒸发量、降雨量、近地面空气温度和湿度、土温、土壤水分)与表层土壤的积盐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土层的全盐含量随着潜在累积蒸发量的增加而增大,表现为正相关。土壤温度升高,不同土层土壤均有积盐的趋势。土壤0-2cm、2-5cm、5-10cm土层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有积盐的趋势,而15-20cm和20-25cm土层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有脱盐的趋势。土壤积盐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在果树生育期4-8月,15-20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和土壤水分、气温具有较好的耦合效应,其模型为γ(土壤盐分):0.0027-0.0002X1(气温)+0.0154X2(含水量),(P=0.0047)。因此,根据模型,在生育期4-8月,低气温和高土壤含水量正是该层土壤积盐期。根据气象因子对积盐的影响,科学地提出了15-20cm土层为盐分的“活动面”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环境因素 表层土壤 积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嘉定区表土磁性强度的空间分异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珊 胡雪峰 +4 位作者 杜艳 姜琪 李洋 冯建伟 王建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7,共9页
在上海嘉定区,按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均匀性,采集31个表土(0~5 cm)样品,分析表土磁化率(χlf)和重金属元素(Cu、Zn、Pb、Cd、Cr、Mn)含量。结果表明:表土χlf普遍增强,且空间分异很大,变幅在35.1×10-8~1 676.9×... 在上海嘉定区,按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均匀性,采集31个表土(0~5 cm)样品,分析表土磁化率(χlf)和重金属元素(Cu、Zn、Pb、Cd、Cr、Mn)含量。结果表明:表土χlf普遍增强,且空间分异很大,变幅在35.1×10-8~1 676.9×10-8m3kg-1,平均值为177.9×10-8m3kg-1。表土磁化率随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呈现出显著差异,总体看:工业土壤>马路绿地>农耕土壤>林地土壤。表土磁性的增强与重金属元素的累积有密切联系:表土χlf与Zn、Cr、Cd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土χlf与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嘉定表土磁性特征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磁学方法可作为监测和评估上海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表土 磁化率 重金属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