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齿向修形曲线反向补偿齿面扭曲
1
作者 沈敏 洪荣晶 +1 位作者 孙小敏 徐将铭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59,65,共6页
圆柱斜齿齿轮在成形磨齿齿向修形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齿面扭曲,通过调整砂轮或优化多轴附加运动可以补偿齿面扭曲,但齿面精度难以达到使用要求。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齿向修形曲线反向补偿齿面扭曲的方法,利用实际修形曲线构造的虚拟齿面... 圆柱斜齿齿轮在成形磨齿齿向修形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齿面扭曲,通过调整砂轮或优化多轴附加运动可以补偿齿面扭曲,但齿面精度难以达到使用要求。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齿向修形曲线反向补偿齿面扭曲的方法,利用实际修形曲线构造的虚拟齿面下的砂轮廓形反求修形齿面,以齿面扭曲评价指标为依据,分析得到补偿后的最优砂轮廓形。最后,以一斜齿轮鼓形修形为例利用VERICUT进行仿真分析,并根据实际齿面与理论齿面间的偏差量,计算齿面扭曲量。结果表明,基于反向补偿思想补偿齿面扭曲,可以有效消减齿面扭曲,提高齿轮齿向修形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磨削 齿向修形 齿面扭曲补偿 砂轮廓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控成形磨齿机的内斜齿轮齿向修形误差补偿研究
2
作者 张祥 苏建新 +2 位作者 杨宏斌 蒋闯 金明选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8-63,共6页
成形磨削内斜齿轮在齿向修形过程存在齿面原理性加工误差。为进一步提高成形磨齿的齿面加工精度,建立加工运动误差模型,提出误差控制方法。基于数控成形磨齿机建立成形砂轮与内斜齿轮的空间啮合坐标系,求解成形砂轮与齿面接触方程和齿... 成形磨削内斜齿轮在齿向修形过程存在齿面原理性加工误差。为进一步提高成形磨齿的齿面加工精度,建立加工运动误差模型,提出误差控制方法。基于数控成形磨齿机建立成形砂轮与内斜齿轮的空间啮合坐标系,求解成形砂轮与齿面接触方程和齿向修形运动轨迹;分析多轴附加运动对齿廓斜率偏差的影响和砂轮安装角对修形齿面接触线的影响;建立齿面磨削误差模型,为了控制齿面误差,提出中和左、右两齿面误差的误差控制方法并编制成形磨削齿向精度补偿软件,计算齿向精度调整参数,对多轴附加运动量进行补偿,提高修形齿面的成形磨削精度。最后,进行修形内斜齿轮成形磨削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开发的成形磨削齿向精度调整软件对齿面误差进行补偿,左、右两齿面齿向精度均达到6级,比调整前高,验证了齿向精度补偿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磨齿 内斜齿轮 齿向修形 多轴附加运动 齿向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面成形方法对鼓形齿联轴器齿形及其接触性能影响机制
3
作者 关亚彬 张梦涵 +2 位作者 冯和生 陈继刚 刘超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共12页
鼓形齿轮齿面成形方法主要有2种:成形方法Ⅰ为滚刀绕位移圆圆心作圆弧运动展成鼓形齿面,成形方法Ⅱ为滚刀绕位移圆圆心作圆弧运动展成鼓形齿面。以上2种成形方法生成的齿形差异及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基于齿面加工仿真,推导了2种成... 鼓形齿轮齿面成形方法主要有2种:成形方法Ⅰ为滚刀绕位移圆圆心作圆弧运动展成鼓形齿面,成形方法Ⅱ为滚刀绕位移圆圆心作圆弧运动展成鼓形齿面。以上2种成形方法生成的齿形差异及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基于齿面加工仿真,推导了2种成形方法的齿面模型。采用啮合原理和有限元,建立了几何和承载接触分析模型。对比了2种成形方法的齿形、几何及承载接触特性。结果表明:在位移圆半径相等时,随着位移圆半径的增大,成形方法Ⅰ与Ⅱ的齿形偏差逐渐减小,最大偏差251μm;成形方法Ⅰ比Ⅱ的齿间载荷分配更加不均匀,最大载荷比最小载荷多702.8%、451.2%;在鼓形量相等下,成形方法Ⅱ的位移圆半径须大于Ⅰ,两者差200 mm,成形方法Ⅰ与Ⅱ的齿间载荷分配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形齿联轴器 成形方法 齿形分析 几何接触 承载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成形不同成形角下表面与内部应力研究
4
作者 张经伟 王辉 +1 位作者 顾云 刘国炜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7-243,共7页
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相结合,探究了渐进成形过程中板料不同成形角下成形区表面应力与内部应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选定成形区域内部的三角单元体,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归纳出不同成形角下成形区表面应力状态与内部应力状态之间的关... 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相结合,探究了渐进成形过程中板料不同成形角下成形区表面应力与内部应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选定成形区域内部的三角单元体,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归纳出不同成形角下成形区表面应力状态与内部应力状态之间的关系式。使用Abaqus仿真软件提取出成形区表面的应力状态,并使用归纳出的关系式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较好(R^(2)达到0.8以上),证明了通过分析成形区表面的应力状态来推算板料内部应力状态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分析仿真和拟合的数据发现成形过程中随着成形角的增大,Z向应力逐渐增加,X和Y方向的应力逐渐减小。由于剪应力的影响,越靠近进刀点和先加工到的部位,其Z向应力越复杂;渐进成形过程中平行成形面方向的应力最小,这表明渐进成形中板料内部剪应力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模拟 成形角 应力拟合 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HUD高保真虚拟装配的零件曲面特征高精度快速拟合方法
5
作者 潘高健 张尚安 +4 位作者 张政宇 候国义 李泷杲 王书春 黄翔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82-93,共12页
针对汽车、飞机抬头显示设备(Head-up display,HUD)高保真虚拟装配中零部件曲面类特征高精度的快速拟合需求,提出一种面向蓝光散乱点云的处理与拟合方法。首先,采用K近邻的点云复合滤波方法去除噪声点与冗余点;其次,基于非均匀有理B样条... 针对汽车、飞机抬头显示设备(Head-up display,HUD)高保真虚拟装配中零部件曲面类特征高精度的快速拟合需求,提出一种面向蓝光散乱点云的处理与拟合方法。首先,采用K近邻的点云复合滤波方法去除噪声点与冗余点;其次,基于非均匀有理B样条(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s,NURBS)曲面快速基面构建与迭代优化拟合方法对滤波后的点云进行内部曲面快速拟合;最后,基于滚球算法进行点云边界提取及曲面裁剪,以获取准确反映点云边界信息的高精度曲面特征。设计加工HUD系统成套标准件,获取主反射镜蓝光点云,开展拟合精度与效率评价试验,将本文方法、商业软件方法和文献方法拟合曲面分别与三坐标获取的表面数据进行比对,可知本文方法可在拟合效率明显提升的前提下达到μm级的拟合精度,满足高保真虚拟装配的技术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乱点云 点云去噪 自由曲面 高精度拟合 点云边界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锻高温合金GH4198锯齿形切屑的成形机理
6
作者 靳淇超 李军 +5 位作者 汪亮亮 谭海兵 李福林 付锐 孟令超 郭磊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44,共13页
为揭示铸&锻高温合金GH4198锯齿形切屑的成形机理,并通过理论模型预测切屑形貌,开展了直角切削实验,再基于滑移线场模型预测切屑的几何形状,分析切削参数对切屑成形的影响。提出了考虑刀具钝圆半径的三阶段锯齿形切屑成形模型,建立... 为揭示铸&锻高温合金GH4198锯齿形切屑的成形机理,并通过理论模型预测切屑形貌,开展了直角切削实验,再基于滑移线场模型预测切屑的几何形状,分析切削参数对切屑成形的影响。提出了考虑刀具钝圆半径的三阶段锯齿形切屑成形模型,建立了二维正交切削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基于仿真得到的切屑形成过程的应力、等效塑性应变和温度等参数的变化,分析了锯齿形切屑的成形机理。结果表明:剪切角随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增加而增大,切屑厚度随切削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切削速度为10、20和30 m/min时,切屑厚度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4.20%、12.34%和24.73%,最大切屑厚度压缩比分别为3.19、2.78和2.26,切屑锯齿化程度分别为0.20、0.36和0.58;切削速度为30 m/min时,切屑出现明显裂纹,且锯齿齿形整体倾斜;刀具进给量为0.05、0.10和0.15 mm/r时,最小切屑厚度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7.66%、8.66%和5.07%,最大切屑厚度压缩比分别为2.82、2.78和2.61,切屑锯齿化程度分别为0.12、0.36和0.42;滑移线场模型能有效预测切屑厚度随切削参数的变化;随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增大,切屑厚度压缩比呈减小趋势,锯齿化程度增大且增大趋势逐渐减缓。该文还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刀具钝圆半径对切屑成形的影响,验证了锯齿形切屑成形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锻高温合金GH4198 锯齿形切屑 滑移线场 有限元分析 切屑成形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Design of Form Milling Cutter as the Curve of the Back of Tooth Is Logarithmic Spiral
7
作者 ZHENG You-yi 1, HUANG Zu-yu 2, GAO Ai-hua 1 (1. 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ozuo 454000, China 2. Factory of Jiaozuo Machine Tool, Jiaozuo 454000,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5-66,共2页
Form milling cutter is built-for-purpose cutter which process the form surface, for example, usually process male and female circular arc face and form trench and so on.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form milling cutt... Form milling cutter is built-for-purpose cutter which process the form surface, for example, usually process male and female circular arc face and form trench and so on.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form milling cutter is divided into pointed tooth and relieving follow its structure. Relieving shaped cutter is more convenient than pointed tooth milling cutter, because only its rake face is needed to grind after it turn into blunting, so the current books which are used in college almost select relieving shaped cutter in order to introduce how to design the form milling cutter.The curve of the back of tooth of relieving cutter is the transversal which is formed by the rear face of tooth in the end cut plane of the milling cutter. In the past, because of the limit of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he curve of the back of tooth is often selected Archimedes’ curve, in order that the shovel-nose tool acquire the uniform motion when the cutter shovel the back, in other word, the rear face of the milling cutter rotate its axis by the new cutting lip, in the same time, it move uniformly to the axis in order to form the surface. Although this curve of the back of tooth meet the fixedness of the form of blade around grinding the cutter, the rear angle of the dot of the cutting lip don’t keep fixedn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he unmanageable problem of many complex curves is already easily solved. So it is need to study the optimum profile of the curve of the back of tooth in theory, and study the design theory of the relieving shaped cutt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ew manufacture,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rear angle of the dot of the cutting lip keep fixedness after the relieving shaped cutter is grinded. The paper derive the curve profile of tooth of the form cutter and the modifier calculation formula of the profile of the cutter edge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ar angle of the cutter, which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ecision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other form cu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ign of form milling cutter tooth back logarithmic spiral archimedes spir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变形金属小模数齿形件电流辅助分形旋压成形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夏琴香 范旭东 +1 位作者 周昊阳 肖刚锋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199,共7页
针对难变形金属小模数齿形件采用传统滚齿及插齿方法制备时,存在材料利用率低、强韧性不足等问题,提出采用分形旋压方法实现此类小模数齿形件的完整近净成形。以模数为0.3的30CrMnSiA合金结构钢小模数齿形件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了难变... 针对难变形金属小模数齿形件采用传统滚齿及插齿方法制备时,存在材料利用率低、强韧性不足等问题,提出采用分形旋压方法实现此类小模数齿形件的完整近净成形。以模数为0.3的30CrMnSiA合金结构钢小模数齿形件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了难变形金属小模数齿形件分形旋压成形工艺装备,并基于旋压成形试验进给研究了渐进式进给、主轴正反转进给和间歇式进给3种不同成形方式及有/无电流辅助条件对难变形金属小模数齿形件分形旋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渐进式进给成形方式时,旋压成形缺陷最少,但所获得的轮齿饱和度仅为70.2%;采用正反转式成形方式时,成齿区易出现预成形齿顶与旋轮轮齿啮合错位而导致被两次分形的缺陷;采用间歇式进给式成形方式时,成齿区齿顶部分出现大量毛刺;采用渐进式成形方式,相同试验条件下,通入脉冲电流后,材料塑性变形能力显著提升,轮齿饱和度提高到95.7%。采用电流辅助分形旋压成形获得的小模数齿形件齿廓偏差为0.029 mm、齿距偏差为0.01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变形金属 小模数齿形件 电流辅助 分形旋压 成形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变形金属小模数齿形件电流辅助分形旋压成形工艺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夏琴香 范旭东 +1 位作者 周昊阳 肖刚锋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75,共10页
目的针对30CrMnSiA合金结构钢小模数齿形件电流辅助分形旋压成形工艺,探究工艺参数对小模数齿形件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分析工艺参数间的相关性,获得优化后的工艺参数组合。方法选取小模数齿形件齿廓偏差、齿距偏差、轮齿饱和度为成形质... 目的针对30CrMnSiA合金结构钢小模数齿形件电流辅助分形旋压成形工艺,探究工艺参数对小模数齿形件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分析工艺参数间的相关性,获得优化后的工艺参数组合。方法选取小模数齿形件齿廓偏差、齿距偏差、轮齿饱和度为成形质量响应指标,以电流密度、占空比以及旋轮进给速度为影响因素,设计响应面试验方案;根据有限元模拟结果建立成形质量回归预测模型,分析电流密度、占空比以及旋轮进给速度对小模数齿形件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计算获得最优的参数组合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电流密度、脉冲占空比、旋轮进给速度对小模数齿形件成形质量有显著影响,成形质量随着电流密度与占空比的升高而升高,随旋轮进给速度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且电流密度与旋轮进给速度、脉冲占空比与旋轮进给速度在对轮齿饱和度的影响上有一定的交互性;通过建立的回归模型预测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如下:电流密度为17.5 A/mm2、脉冲占空比为40%、旋轮进给速度为0.6 mm/min。结论回归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小于8%,说明所构建的成形质量回归预测模型是准确的,利用优化后的参数可制备出成形质量良好的小模数齿形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模数齿形件 电流辅助成形 分形旋压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楔横轧齿轮轴轴齿一体化成形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束学道 陈啸谷 +3 位作者 连奇杰 蔡汉龙 丁为民 王林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00-1809,共10页
为实现齿轮轴短流程高效精确制造,本文创新了楔横轧齿轮轴一体化成形方法。在分析齿形塑性成形原理基础上,综合出加工模具的主要参数,得出了满足分齿条件的参数公式,设计出齿轮轴楔横轧模具;通过Deform软件对齿形模具进入加工过程的阶... 为实现齿轮轴短流程高效精确制造,本文创新了楔横轧齿轮轴一体化成形方法。在分析齿形塑性成形原理基础上,综合出加工模具的主要参数,得出了满足分齿条件的参数公式,设计出齿轮轴楔横轧模具;通过Deform软件对齿形模具进入加工过程的阶段进行了仿真,得到齿形模具于阶梯轴第1阶段展宽段进入加工成品质量最佳。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分析其应力场、应变场以及温度场,进而阐明齿轴一体化楔横轧成形机理。仿真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误差在8.2%以下,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研究结果为实现齿轴一体化精确短流程成形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横轧 齿轮轴 一体化 成形机理 模具加工参数 分齿公式 模具设计 仿真实验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冲击载荷下齿形双螺母防松性能
11
作者 孟宪松 马池 闫明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6,共6页
针对螺栓连接结构在舰船爆炸冲击中容易发生松动的现象,设计了一种齿形双螺母的防松结构。利用局部滑移理论分析齿形双螺母的防松原理,采用有限元仿真法,通过预紧力和微滑移的变化量对其防松性能进行分析,并研究了齿形双螺母防松性能的... 针对螺栓连接结构在舰船爆炸冲击中容易发生松动的现象,设计了一种齿形双螺母的防松结构。利用局部滑移理论分析齿形双螺母的防松原理,采用有限元仿真法,通过预紧力和微滑移的变化量对其防松性能进行分析,并研究了齿形双螺母防松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横向冲击载荷下,齿形双螺母预紧力下降慢,微滑移变化小,具有较好的防松性能;当楔形角与螺纹升角相同时,防松效果最差;楔形角越大,齿形数量越多,齿形双螺母的防松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载荷 齿形双螺母 有限元仿真 预紧力 微滑移 楔形角 齿形数量 防松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分方程曲面求交跟踪法的包容式节点相贯区域建模研究
12
作者 孙远韬 罗森 +2 位作者 胡修齐 王斌贺 张氢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5,共5页
包容式节点是一种新型管状相贯式节点,其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薄壁自由曲面结构。在进行曲面造型过程中会涉及曲面求交的问题,而曲面求交是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CAGD)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构建了包容式节点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面... 包容式节点是一种新型管状相贯式节点,其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薄壁自由曲面结构。在进行曲面造型过程中会涉及曲面求交的问题,而曲面求交是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CAGD)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构建了包容式节点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面模型,将求包容式节点中的相贯线问题转化为NURBS曲面的求交问题。基于微分方程的跟踪算法原理,在分割法求得初始交点的基础上,采用微分方程追踪法求出所有交点,最后将所求得交点进行曲线拟合,交线包围区域即为包容式节点与腹杆相贯焊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式节点 NURBS模型 曲面求交 追踪法 曲线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润滑关节轴承成形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香港 陈辉 +3 位作者 张静婕 肖光春 孙泽 许崇海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3,共9页
为缓解关节轴承成形过程中因应力集中导致的衬垫损伤和废品率高等问题,研究人员分析了关节轴承在模具挤压合套过程中的塑性变形规律、应力分布、内外圈游隙与挤压力的关系,以及内外圈尺寸形状对成形的影响。大量研究者通过关节轴承挤压... 为缓解关节轴承成形过程中因应力集中导致的衬垫损伤和废品率高等问题,研究人员分析了关节轴承在模具挤压合套过程中的塑性变形规律、应力分布、内外圈游隙与挤压力的关系,以及内外圈尺寸形状对成形的影响。大量研究者通过关节轴承挤压成形的有限元模拟获得了不同条件下挤压成形关节轴承的试验数据,为试验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综述了基于模具挤压合套和无模具装配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分析了模具内腔形状和外圈坯料尺寸对成形过程和成形后关节轴承力学性能、寿命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提出整体式关节轴承新型成形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为关节轴承制造工艺全过程一体化联动调控理论与技术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轴承 成形技术 联动调控 挤压合套 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硬岩巷道机械化掘进破岩形式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潮 鲁义强 +2 位作者 陈召 易海洋 王明耀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9-268,共10页
硬岩巷道快速掘进是实现煤矿智能高效开采的重要环节,悬臂掘进机、TBM和底切割装备都在尝试解决这一难点,掘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直接影响采矿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首先,总结了悬臂掘进机在硬岩截割工况的适用范围和截齿消耗现状,分析... 硬岩巷道快速掘进是实现煤矿智能高效开采的重要环节,悬臂掘进机、TBM和底切割装备都在尝试解决这一难点,掘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直接影响采矿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首先,总结了悬臂掘进机在硬岩截割工况的适用范围和截齿消耗现状,分析截割破岩形式的现场试验,发现在较高的岩石强度条件下,截齿消耗量较正常磨损翻倍,掘进速度与开采速度的不匹配,严重制约了矿井生产。其次,分析了滚刀破岩形式和装备在矿山领域的应用和新产品现状,得出移动式矿用掘进设备采用滚刀挤压破岩,块状渣土少,粉末多,刀盘推力小,导致破岩能力不足。最后,分析了线性底切割破岩技术和非线性底切割技术的原理和装备研发现状。结果表明:随着振荡频率的提高,切削力显著降低,非线性底切割破岩单位体积消耗能量少,优势明显。但在硬岩条件下的掘进效率、设备稳定性等关键问题有待验证,非线性底切割技术有望突破未来矿山硬岩掘进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岩巷道 掘进技术 破岩形式 截齿破岩 滚刀破岩 底切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面共轭对数的弧齿锥齿轮齿面设计研究
15
作者 付雁博 田国富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2,共5页
为了提高弧齿锥齿轮建模模拟在承载工作的情况下所得出数据的准确性,在球面渐开线弧齿锥齿轮齿面成形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引入平面共轭对数对球面渐开线弧齿锥齿轮齿面形成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建立与法向截面圆弧齿形点位相接触... 为了提高弧齿锥齿轮建模模拟在承载工作的情况下所得出数据的准确性,在球面渐开线弧齿锥齿轮齿面成形设计原理的基础上,引入平面共轭对数对球面渐开线弧齿锥齿轮齿面形成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建立与法向截面圆弧齿形点位相接触的弧齿锥齿轮数学模型,并利用修改后的齿面设计理论进行弧齿锥齿轮工作齿面、齿顶根曲线及齿根过渡曲面的齿面精确数学建模,使大小轮之间的共轭曲面啮合精度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弧齿锥齿轮在循环啮合过程当中的接触强度与稳定性,并对原先球面渐开线理论中所具有的对弧齿锥齿轮传动时的轴角可分性进行分析,进行存在轴角误差时对该设计下齿轮的传动误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齿锥齿轮 球面渐开线 齿面成形 共轭曲线 平面对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管件自由弯曲成形工艺策略研究
16
作者 宋朝阳 吴建军 +3 位作者 吴为 徐鑫良 刘龙 喻忠平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4,共13页
基于空间管件自由弯曲成形原理,将成形管件划分为稳定段和过渡段部分,并分别对两部分进行成形工艺分析,以获得空间管件自由弯曲成形工艺策略。针对稳定段,分析了空间螺旋管的底圆半径和螺距与弯曲模偏移量和夹钳扭转速度之间的映射关系... 基于空间管件自由弯曲成形原理,将成形管件划分为稳定段和过渡段部分,并分别对两部分进行成形工艺分析,以获得空间管件自由弯曲成形工艺策略。针对稳定段,分析了空间螺旋管的底圆半径和螺距与弯曲模偏移量和夹钳扭转速度之间的映射关系,并使用BP神经网络对空间螺旋管的成形工艺参数进行了预测,通过测试发现弯曲模偏移量的预测值与数值仿真试验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08%,夹钳扭转速度的预测值与数值仿真试验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4%;针对过渡段,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空间管件成形过渡时的弯曲模偏移量和夹钳扭转的加载模式对管件成形的影响,得到过渡段弯曲模和夹钳扭转的加载时间为0.9s。结合以上分析,建立了基于一次等效逼近、二次优化的管件自由弯曲成形工艺获取策略,并通过实例成形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件成形 工艺参数预测 工艺规划 自由弯曲 工艺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侧间隙非线性函数拟合阶次的选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梅彬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464,共10页
针对齿侧间隙非线性函数拟合阶次的选取问题,以斜齿轮传动系统为例,对齿轮系统进行了理论建模、仿真分析,并对实际齿轮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了考虑轴向振动的齿轮非线性系统模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无量纲化,对... 针对齿侧间隙非线性函数拟合阶次的选取问题,以斜齿轮传动系统为例,对齿轮系统进行了理论建模、仿真分析,并对实际齿轮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了考虑轴向振动的齿轮非线性系统模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无量纲化,对齿侧间隙函数分别进行了无拟合、4阶拟合和8阶拟合处理;然后,采用Runge-Kutta数值积分法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得到了齿轮系统x、y、z三个方向的幅值-频率比响应曲线图,研究了拟合阶次对系统x、y、z三个方向动态特性的影响;最后,进行了齿轮系统动态测试,得到了齿轮系统x、y、z三个方向的振动响应图,根据仿真与实验结果得出了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下的齿轮系统振动响应在z向的差异较大,拟合阶次的选取应重点考虑z向;在x、y方向,齿侧间隙非线性4阶拟合函数会提前改变齿面接触状态且共振振幅分别增大1倍和1/3倍;对于多间隙的齿轮非线性系统,对齿侧间隙进行无拟合处理,可能导致计算困难和结果不准确;在固有频率附近,对齿侧间隙进行4阶拟合处理能够最大程度弥补其他非线性因素带来的影响;在其他频率范围,对齿侧间隙进行8阶拟合处理会更接近真实齿轮系统。齿侧间隙非线性函数的拟合处理在提高了计算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齿轮传动系统 齿轮非线性系统 轴向振动 齿侧间隙 动态响应 拟合阶次 Runge-Kutta数值积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活史型的多样性及动态分析 被引量:44
18
作者 祖元刚 王文杰 +3 位作者 杨逢建 于景华 曹建国 赵则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811-1818,共8页
主要阐述了植物生活史型的基本定义和基本模式。根据植物的生态幅 (Ecologicalamplitude)、适合度 (Fitness)和能量分配格局将植物生活史型划分出 V生活史型、S生活史型和 C生活史型 3个基本类型以及 VS生活史型、SV生活史型、CS生活史... 主要阐述了植物生活史型的基本定义和基本模式。根据植物的生态幅 (Ecologicalamplitude)、适合度 (Fitness)和能量分配格局将植物生活史型划分出 V生活史型、S生活史型和 C生活史型 3个基本类型以及 VS生活史型、SV生活史型、CS生活史型、SC生活史型等 6个具有混合特征的过渡类型。文中分析了权衡 (Trade-off)植物生活史各阶段的能量需求 ,使之合理地进行能量分配 ,进而使植物生活史型获得最佳的繁殖和存活效益以及最大的适合度的重要性 ,指出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与植物生活史型及其生活史型之间相互转换的密切关系。初生代谢物质主要用于营养生长 ,次生代谢物质主要用于促进繁育和拮抗环境胁迫。植物生活史型在特定时空中依生境的连续变化而发生相互转换 ,呈现出具动态特征的植物生活史型谱。提出了植物生活史型的形成机制 ,即生境中的资源状况和干扰程度构成了环境筛的径度 ,进而形成选择压力 ,以使植物按需分配能量 ,合成初级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来应对选择压力 ,形成自身的生态幅和适应对策 ,最终与生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适合度来表征相应的生活史型。还提出了植物生活史型之间相互转化的机制 ,即每一种植物生活史型均有与该生活史型相对应的生境类型、选择压力、代谢物质和生活史对策 ,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活史型 多样性 动态分析 生态幅 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轨道山地果园运输机齿条齿形优选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善军 刘辉 +5 位作者 张衍林 陈红 孟亮 马攀宇 张朝宇 张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57,共6页
为减小单轨道山地果园运输机能耗及提高运输效率,该文基于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运输机驱动轮与轨道齿条啮合的动力学模型,并设计、加工制造了链轮齿形齿条、销轮齿形齿条、摆线齿形齿条。以运输机驱动轮旋转角速度、轨道坡度、齿条齿形为考... 为减小单轨道山地果园运输机能耗及提高运输效率,该文基于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运输机驱动轮与轨道齿条啮合的动力学模型,并设计、加工制造了链轮齿形齿条、销轮齿形齿条、摆线齿形齿条。以运输机驱动轮旋转角速度、轨道坡度、齿条齿形为考察因素,以驱动轮与不同齿形齿条啮合时所需提供的驱动扭矩为评价指标,探究齿条齿形对单轨道山地果园运输机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在相同条件下驱动轮与链轮齿形齿条啮合时的驱动扭矩最小,且波动幅度最小。在驱动轮转速为+88.08 rad/s、轨道坡度分别为+0?、+6?、+12?时,驱动轮与链轮齿形齿条啮合时的驱动扭矩均值较驱动轮与圆弧齿形齿条啮合时的驱动扭矩均值分别减小33.82%,33.45%,21.59%;在驱动轮转速为-88.08 rad/s、轨道坡度分别为-0?、-6?、-12?时,驱动轮与链轮齿形齿条啮合时的驱动扭矩均值较驱动轮与圆弧齿形齿条啮合时的驱动扭矩均值分别减小35.55%,27.24%,30.43%。试验结果表明,链轮齿形齿条综合性能最优,较圆弧齿形齿条更适宜用于单轨道山地果园运输机的轨道运输中。该研究为单轨道山地果园运输机轨道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性能 优化 机械化 齿形 驱动轮 扭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活史型的划分及其相互转化 被引量:20
20
作者 祖元刚 赵则海 +2 位作者 杨逢建 唐中华 曹建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347-2353,共7页
基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分析了植物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营养生长、克隆生殖和有性生殖过程的权衡的结果直接导致的植物生活史型形成以及相互转化过程。根据胁迫和扰动程度将植物的生境划分为基本生境型、特殊过渡型和过渡型,其中过渡型(EDF... 基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分析了植物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营养生长、克隆生殖和有性生殖过程的权衡的结果直接导致的植物生活史型形成以及相互转化过程。根据胁迫和扰动程度将植物的生境划分为基本生境型、特殊过渡型和过渡型,其中过渡型(EDF)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意义;与生境过渡型(EDF)相对应,植物形成的生活史型也为过渡生活史型(VCS),其基本型V、C和S以及特殊过渡型VC、VS和CS是其特例。植物的生活史型过渡型(VCS)具有普适性意义,在生境调控下的任一种植物生活史型均可表示为Vx1Cx2Sx3。植物生活史型的相互转化与其生境类型的相互转变是完全对应的,这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和途径是复杂的,且具有可逆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史型 生境型 适合度 生态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