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ectral matching based remote sensing identification of two main crop rotation patterns in a large irrigation district
1
作者 DUAN Yuanyuan CHEN Xiuhua +3 位作者 LIU Jun YE Mao LU Wenjing LIU Hongjie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50,共11页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planting patterns for major crops in a large irrigated district has vital importance for irrigation management,water fee collection,and crop yield estimation.In this study,the OTSU algorith...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planting patterns for major crops in a large irrigated district has vital importance for irrigation management,water fee collection,and crop yield estimation.In this study,the OTSU algorithm and Mean-Shift algorithm were employed to automatically determine threshold values for mapping two main rotated crop patterns at the pixel scale.A time serie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tra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ice-wheat and wheat-maize rotations in the Chuanhang irrigation district from 2016 to 2020.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oth threshold segmentation algorithms are reliable in extra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rops,with an overall accuracy exceeding 80%.Additionally,both Kappa coefficients surpass 0.7,indicating better performance by OTSU method.Over the period from 2016 to 2020,the area occupied by rice-wheat rotation cropping ranged from 12500 to 14400 hm 2;whereas wheat-maize rotation cropping exhibited smaller and more variable areas ranging from 19730 to 34070 hm 2.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how remote sensing-based approaches can provide reliable support for rapidly and accurately identify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in crop rotation patterns within a large irrigation distri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uanhang irrigation district rotate crop pattern spectral matching OTSU algorithm Mean-Shift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昌烟区“以烟为主”的轮作套种模式研究
2
作者 孙晓伟 姚健 +4 位作者 王京 何冰 张幸博 李建华 薛刚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29-335,共7页
为提升烟叶品质,增加烟农收入,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研究许昌烟区以烟为主的轮作套种种植模式。示范结果表明,T3处理增加烤烟移栽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T3处理改善烟株农艺性状,比T4处理的株高、茎围、节距、... 为提升烟叶品质,增加烟农收入,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研究许昌烟区以烟为主的轮作套种种植模式。示范结果表明,T3处理增加烤烟移栽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T3处理改善烟株农艺性状,比T4处理的株高、茎围、节距、叶片数、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提高了13.86%、35.04%、8.54%、13.31%、6.64%和13.86%;T2处理在烤烟不同生育时期烟草花叶病发病率最低,而T3处理在烤烟不同生育时期烟草黑胫病发病率最低;T1处理的667 m^(2)收益最高,为7328.00元,分别比T2、T3和T4处理提高了36.10%、59.44%和15.32%;T1处理烤烟外观质量总分最高;T1和T3处理烟碱含量较为适宜,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T1处理烤后烟叶感官质量最好。综合而言,在许昌烟区以T1处理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轮作 土壤养分 病害 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豆科植物对马铃薯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刘娟娟 石铭福 +5 位作者 孙得翔 吴敏娟 张卫娜 康益晨 刘玉汇 秦舒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4,111,共9页
【目的】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研究轮作豆科植物对马铃薯连作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方法】通过轮作豆科植物,设置5个处理,CK:马铃薯连作3年-马铃薯(不覆膜)、CB:马铃薯连作3年-蚕豆(不覆膜)、CF:马铃薯连作3年-蚕豆(覆膜)、WB:马铃薯连... 【目的】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研究轮作豆科植物对马铃薯连作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方法】通过轮作豆科植物,设置5个处理,CK:马铃薯连作3年-马铃薯(不覆膜)、CB:马铃薯连作3年-蚕豆(不覆膜)、CF:马铃薯连作3年-蚕豆(覆膜)、WB:马铃薯连作3年-豌豆(不覆膜)和WF:马铃薯连作3年-豌豆(覆膜)分析不同处理对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轮作处理能降低土壤pH和电导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N)、全磷(P)、全钾(K)的含量,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并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CF处理效果最佳,块茎膨大期,CF处理土壤pH和电导率较CK分别降低20.42%和30.30%,土壤全N、P、K和有机质含量较CK分别增加16.51%、16.90%、8.71%和28.01%,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较CK分别提高38.57%、40.20%和23.67%。【结论】覆膜轮作蚕豆对马铃薯连作土壤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可作为改善马铃薯连作土壤质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豆科植物 轮作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小麦轮作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4
作者 王明 逄蕾 +9 位作者 马明生 郑浩飞 杨楠 苟磊刚 胡南南 肖歆玥 王小燕 邵泽和 杨岩斌 杨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4,共13页
【目的】通过研究陇中旱地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探索适于陇中地区的覆盖模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开展... 【目的】通过研究陇中旱地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探索适于陇中地区的覆盖模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制度为马铃薯-小麦轮作。设无覆盖对照(CK)、地膜覆盖(PM)、秸秆碎秆覆盖还田(SR)、秸秆带状覆盖还田(SM)4个处理,采集两年成熟期马铃薯和小麦的植株和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与CK相比,PM、SR和SM 3种覆盖措施提高了马铃薯和小麦植株氮、磷、钾积累量,以PM处理效果最佳,马铃薯植株中氮、磷、钾积累量增幅分别为41.44%、71.99%、49.78%,小麦植株中增幅分别为38.37%、59.70%、64.59%。SR和SM处理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SR处理的提升效果大于SM处理,该处理下马铃薯季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31%、14.99%、25.92%,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97%和15.72%。在小麦季,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1.36%和21.16%,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2.03%和14.29%,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46%和30.67%。CK处理两年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均为氮、磷大量盈余,钾素亏缺。与CK相比,PM处理N、P盈余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7.38%和27.30%,钾亏缺量增加了60.73%,氮、磷、钾实际平衡率分别为48.0%、106.3%、-94.1%;SR处理氮、磷盈余量分别增加了89.97%和43.75%,钾亏缺量减少了88.18%,实际平衡率分别为159.5%、241.3%、-7.2%;SM处理氮、磷、钾盈余量分别增长了99.19%、46.27%、120.12%,实际平衡率分别为180.6%、255.7%、16.0%。【结论】陇中旱地农田现有施肥量和管理措施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均表现为氮磷盈余、钾亏缺。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作物养分积累量和粗蛋白产量,降低氮磷盈余量,但加剧钾素亏缺。秸秆碎秆覆盖还田和秸秆带状覆盖还田增加作物养分吸收量和粗蛋白产量的效果虽低于地膜覆盖,并加剧了土壤氮磷盈余量,但缓解了钾素的亏缺量。因此,陇中旱地农田长期采用秸秆覆盖措施时应考虑降低氮、磷肥的施用量,采用地膜覆盖措施时应注意提高钾肥的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小麦轮作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还田 作物养分积累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养分实际平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对高寒黑土区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王籽懿 韩伟 +5 位作者 齐贝 黄修梅 杨忠仁 李濛池 赵玉平 王洪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49-153,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高寒黑土区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分别为2年轮作的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St-Ta-Bv-St)和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St-Sm-Ta-St);3年轮作的小麦-甜菜-小麦-... [目的]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高寒黑土区土壤养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分别为2年轮作的马铃薯-小麦-甜菜-马铃薯(St-Ta-Bv-St)和马铃薯-水飞蓟-小麦-马铃薯(St-Sm-Ta-St);3年轮作的小麦-甜菜-小麦-马铃薯(Ta-Bv-Ta-St),油菜-小麦-甜菜-马铃薯(Bn-Ta-Bv-St)和小麦-油菜-大麦-马铃薯(Ta-Bn-Hv-St);马铃薯2年连作的油菜-小麦-马铃薯-马铃薯(CK)。[结果]与CK相比,不同轮作模式对0~20 cm土层有机质、总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促进作用,Ta-Bv-Ta-St土壤有机质、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CK显著提高82.22%、123.89%、140.08%和20.06%;Bn-Ta-Bv-St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CK显著提高72.78%和37.95%。不同轮作模式均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其中Ta-Bv-Ta-St产量最高(58.02 t/hm^(2))。不同轮作处理马铃薯商品薯率均极显著高于CK,其中,Ta-Bn-Hv-St商品薯率最高,为88.76%。马铃薯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Ta-Bv-Ta-St、St-Sm-Ta-St与Ta-Bn-Hv-St轮作模式较其他处理更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马铃薯产量,适宜在高寒黑土区推广,其中Ta-Bv-Ta-St对提高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黑土区 轮作 土壤养分 马铃薯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施铵态氮肥诱导滨海盐渍土作物根际降碱抑钠可实现以种适地增产增效
6
作者 王丁霞 郝志诚 +2 位作者 李登登 彭懿 冯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9,共13页
通过改变栽培种植模式激发作物自身抗盐碱的潜力,实现作物以种适地增产增效的目标,对盐碱地绿色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滨海盐渍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AS0(100%尿素,磷肥减量)、AS50(50%尿素... 通过改变栽培种植模式激发作物自身抗盐碱的潜力,实现作物以种适地增产增效的目标,对盐碱地绿色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滨海盐渍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AS0(100%尿素,磷肥减量)、AS50(50%尿素+50%硫酸铵,磷肥减量)、AS75(25%尿素+75%硫酸铵,磷肥减量)、AS100(100%硫酸铵,磷肥减量)和FP(农民过量施氮磷肥,100%尿素,对照1)、P0(不施磷肥,100%尿素,对照2)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硫酸铵替代尿素比例处理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养分吸收量、氮磷肥利用效率、根际土壤pH、根际土壤盐度和钠吸附比(sodiumadsorptionratio,SAR)的变化。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P0处理下盐碱地小麦、玉米产量最低,作物生长受到土壤缺磷限制;与FP处理相比,所有减磷处理的作物产量无显著差异。等氮等磷条件下,与全部施用尿素(AS0)处理相比,AS50处理冬小麦平均增产5.4%,夏玉米平均增产1.5%。增施硫酸铵(AS50、AS75、AS100)处理与AS0处理相比小麦根际土壤pH降低0.08~0.24个单位,玉米根际pH降低0.06~0.35个单位。随硫酸铵比例增加,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AS50处理速效磷含量最高;根际土壤Ca^(2+)、Na^(+)含量和SAR降低。与FP处理相比,AS50和AS75处理的根际pH、SAR和Na^(+)含量均显著降低,氮磷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并且玉米季的处理效应比小麦季更显著。在滨海盐渍土区,与FP处理相比,硫酸铵替代50%的尿素能够在磷肥减施的情况下通过诱导根际pH的下降促进SAR和Na^(+)含量降低、提高有效磷和Ca^(2+)含量,营造更适宜作物生长的根际低盐低碱高营养环境,从而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增铵降碱解磷增钙的措施,诱导根土界面肥盐分布区隔化、实现以种适地的轻-中度盐碱地作物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种适地 盐渍土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 硫酸铵 减施磷肥 根际降碱抑钠 钠吸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西南部高寒阴湿区当归-甘蓝轮作栽培技术规程
7
作者 杨春 师立伟 +3 位作者 王琼 魏国军 张迎芳 焦旭升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88-192,共5页
当归连作是当归土传病害严重、当归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不同作物轮作是缓解连作障碍的主要渠道,与常规的轮作模式相比,当归-甘蓝轮作栽培模式在打破连作障碍的同时可以稳定种植户收益。本文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当归栽培... 当归连作是当归土传病害严重、当归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不同作物轮作是缓解连作障碍的主要渠道,与常规的轮作模式相比,当归-甘蓝轮作栽培模式在打破连作障碍的同时可以稳定种植户收益。本文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当归栽培技术要点、轮作模式茬口、甘蓝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总结制定了当归-甘蓝轮作栽培技术规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甘蓝 轮作 高寒阴湿区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化种植对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8
作者 田慎重 管西林 +5 位作者 宁堂原 孙涛 张玉凤 边文范 董亮 高新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9-634,共16页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化种植的理解多集中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发挥生态功能等方面,对其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关注较少,特别是多样化种植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来提高耕地质量和维持土壤健康方面的理解还较为局限。本文在总结多样化种植的内涵及对促进耕地土壤健康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多样化种植对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以提升耕地质量为核心发展多样化种植亟需关注的方向和研究重点,以期为多样化种植在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策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种植 耕地质量 土壤健康 轮作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羊肚菌轮作生态效益研究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金梅娟 王海侯 +2 位作者 吕志伟 张燕辉 董明辉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2期29-33,共5页
水稻-羊肚菌轮作是一种新兴的高效生态种植模式,该模式不仅有助于经济增长,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本文系统探讨了水稻-羊肚菌轮作在土壤改良、污染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并剖析了土... 水稻-羊肚菌轮作是一种新兴的高效生态种植模式,该模式不仅有助于经济增长,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本文系统探讨了水稻-羊肚菌轮作在土壤改良、污染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并剖析了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栽培技术和菌株选择等因素对该模式的影响。最后,建议未来在推广可持续农业、秸秆利用和农业碳减排等方面展开研究,进一步扩展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水稻 轮作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设施生态农业主要模式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萍萍 韩建刚 +1 位作者 陈欣 高丽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从最初以农户为单位的单体日光温室到以村庄为单位的种养结合生态温室群模式,拓展到在一个大区域内将大型猪场的粪污进行工业化沼气并网发电,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农田来减少化肥施用和改良土壤的宏观生态农业模式,相关的结构配置、配套的种养殖技术和装备也在不断研发和提升中。另一类是采用综合性生态农业技术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包括:采用各类立体/垂直栽培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各种轮作栽培技术减少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和降低农药使用量;采用土壤健康栽培技术,通过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改善土壤性状;采用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用农林废弃物发酵后的物料作为栽培基质为作物提供养分;采用覆盖防虫网、色板诱杀、灯光诱杀、高温封棚、蒸气消毒、有色膜覆盖土壤、天敌昆虫生物防治等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来减少有害生物发生。期望通过相关配套装备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提高设施生态农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生态农业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种养沼结合 立体栽培 轮作栽培 有机基质栽培 生态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兰花复种绿肥-当归高效轮作种植技术规程 被引量:1
11
作者 龚成文 米永伟 +3 位作者 邵武平 谢志军 石小强 范爱平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87-290,共4页
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推进高原夏菜和当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过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西兰花栽培技术、绿肥复种技术、轮作当归栽培技术等方面制订了西兰花复种绿肥-当... 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推进高原夏菜和当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过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西兰花栽培技术、绿肥复种技术、轮作当归栽培技术等方面制订了西兰花复种绿肥-当归高效轮作种植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指导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轮作 西兰花 复种绿肥 种植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理烟区土壤养分分布状况的烤烟前作适宜性评价
12
作者 李军营 杨景华 +6 位作者 邹炳礼 鲁耀 周春明 杨成伟 李娟 周敏 周绍松 《农学学报》 2024年第11期30-34,共5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前作对大理烟区烤烟生产的适宜性。从大理州12个烟区采集烤烟前作连续种植小麦、大麦、蚕豆、油菜、豌豆、大蒜、冬闲5a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含量测定,采用模糊数学计算出各个养分指标的隶属度,并据土壤养分隶属... 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前作对大理烟区烤烟生产的适宜性。从大理州12个烟区采集烤烟前作连续种植小麦、大麦、蚕豆、油菜、豌豆、大蒜、冬闲5a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含量测定,采用模糊数学计算出各个养分指标的隶属度,并据土壤养分隶属度对大理烤烟前作的适宜性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烤烟前作种植小麦后适宜烤烟生长的土壤碱解氮、水溶性氯含量分布比例和隶属度高,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布比例和隶属度中等。烤烟前作冬闲后适宜烤烟生长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水溶性氯含量分布比例和隶属度高,有效磷含量分布比例和隶属度中等。综上,研究表明在大理烟区烤烟与小麦轮作和冬闲是最适宜的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 烤烟 前作适宜性 土壤养分 适宜性评价 模糊数学 隶属度 轮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花生轮作下的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福洋 侯献飞 +14 位作者 苗昊翠 贾东海 顾元国 陈晓露 李强 施俊杰 汪天玲 高君 胡凤仪 宋贤明 张云 罗玉涛 黄奕 尚随腾 张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5-634,共10页
为了提升棉花和花生产量,开展棉花-花生轮作模式研究,分析轮作模式下土壤根系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以棉花连作、花生连作、棉花花生轮作、花生棉花轮作和休耕为研究对象,探明轮作后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利用16S rRNA基... 为了提升棉花和花生产量,开展棉花-花生轮作模式研究,分析轮作模式下土壤根系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以棉花连作、花生连作、棉花花生轮作、花生棉花轮作和休耕为研究对象,探明轮作后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系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结果发现:轮作提高了根系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土壤样本中共获得5009952个有效序列,休耕模式下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含量最多。在轮作种植模式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优势菌门;其次轮作模式增加了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丰富度。根据功能不同,将菌群共划分为8类,轮作出现较多微生物基因遗传相关的功能类群,整体以代谢相关的类群居多,与人类和植物病原菌的功能蛋白组富集明显。由此得出,棉花,花生轮作能够提高微生物丰富度,增加多样性,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作物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花生 轮作 细菌群落 PICRUSt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对不同麦玉轮作农田土壤碳组分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琨 杨彩红 +4 位作者 吴建东 李艳翠 刘育秉 姜晓敏 崔文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2-349,共8页
为探讨耕作及轮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碳组分的影响,设置免耕和传统耕作2种耕作方式,以及小麦–玉米轮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冬油菜–玉米轮作3种种植模式共6个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增加了0~5、5~20 cm... 为探讨耕作及轮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碳组分的影响,设置免耕和传统耕作2种耕作方式,以及小麦–玉米轮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冬油菜–玉米轮作3种种植模式共6个处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增加了0~5、5~20 cm土层全氮、全磷、速效磷和水分含量,降低了土壤pH和容重。免耕小麦/玉米间作(NT.W1/NT.WM.1)处理的土壤容重、含水量、全氮、全磷含量高于免耕小麦–玉米–冬油菜轮作(NT.WRM3)和免耕小麦–玉米轮作(NT.WM5)处理,在不同土层间,土壤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碳组分含量总体表现为免耕处理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在0~5 cm土层免耕处理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较相应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增加了1.31%~36.57%、2.07%~35.22%、2.38%~4.78%、2.08%~11.68%,在5~20 cm土层免耕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在不同免耕处理下,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0~5、5~20 cm土层总体表现为NT.WM5处理高于其他免耕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容重和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免耕小麦/玉米间作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免耕小麦–玉米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土壤碳组分 土壤理化性质 轮作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模式对旱地胡麻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王海娣 高玉红 +3 位作者 吴兵 剡斌 崔政军 王一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为探明不同轮作模式及茬口对胡麻光合生理参数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12-2020年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以胡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 为探明不同轮作模式及茬口对胡麻光合生理参数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12-2020年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以胡麻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胡麻→胡麻→胡麻→胡麻(FFFF)、胡麻→小麦→马铃薯→胡麻(FWPF)、胡麻→马铃薯→胡麻→小麦(FPFW)、胡麻→胡麻→小麦→马铃薯(FFWP)、胡麻→小麦→胡麻→马铃薯(FWFP)和胡麻→小麦→马铃薯→小麦(FWPW)6种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茬口、胡麻种植频率及连作年限对西北旱作区胡麻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势、净同化速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旱作农业区胡麻种植制度和明确胡麻高产的光合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处理下胡麻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光合势分别显著提高了8.11%~86.49%、3.54%~42.86%和10.38%~76.58%,小麦茬和马铃薯茬较胡麻茬显著提高,25%和50%频率较100%频率显著提高,且随连作年限缩短而增加,而净同化速率上升的趋势在现蕾期后逐渐显现。此外,轮作改善了胡麻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8.26%~106.00%和20.77%~51.84%(盛花期(F)WPF处理除外)。成熟期轮作处理下胡麻籽粒产量、非籽粒产量与总生物产量较连作分别显著增加了29.89%~109.59%,44.60%~111.90%和38.98%~111.01%,四年连作分别较两年连作显著降低了23.01%,30.85%和28.05%,且随茬口的更换、胡麻种植频率的降低而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胡麻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者与现蕾期和盛花期胡麻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盛花期相关系数大于现蕾期。综上表明,轮作有利于为胡麻创造良好的个体和群体光合作用能力,维持生育中后期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胡麻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其中,胡麻→小麦→马铃薯→小麦为最佳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轮作 茬口 频率 光合生理参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稻虾模式对硫酸盐还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黎衍亮 邱秀文 +4 位作者 江玉梅 倪才英 肖罗长 梁以豪 刘鑫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9-570,共12页
硫酸盐还原菌(SRB)作为一种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CK),无环沟式稻虾(水稻和克氏原螯虾)共作模式(RS_(0))、有环沟式稻虾轮作模式(RS_(1))与有环沟式稻虾共作模式(R... 硫酸盐还原菌(SRB)作为一种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CK),无环沟式稻虾(水稻和克氏原螯虾)共作模式(RS_(0))、有环沟式稻虾轮作模式(RS_(1))与有环沟式稻虾共作模式(RS_(2))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稻虾模式对土壤硫酸盐还原菌(SRB)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3种稻虾模式均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和硫化物、硫酸盐、全硫含量,提高了pH和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其中RS_(0)提升效果最为显著;3种稻虾模式SRB群落结构存在差异:RS1、RS2和RS0处理的δ-变形菌纲相对丰度比CK分别下降46.00%、63.61%和51.94%,而α-变形菌纲则分别提高402.52%、441.01%和584.17%。3种稻虾模式硫酸盐还原菌Observed_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CK相比均显著提高,但不同稻虾模式间丰富度及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RDA分析表明,速效钾、Eh、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硫酸盐、硫化物、全硫和pH是影响稻田土壤SRB群落结构的影响因子,其中全硫和硫化物是主要因子。综上,稻虾模式能维持或者提高稻田土壤养分状况和SRB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改善稻田土壤SRB群落结构,结果可为稻虾种养土壤生态健康及稻田综合种养土壤微生物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种养 轮作 共作 硫酸盐还原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及其产量的影响
17
作者 侯献飞 李强 +4 位作者 苗昊翠 贾东海 顾元国 买买提依明·斯马依 崔福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57-1665,共9页
【目的】研究棉花-花生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变化规律,为新疆绿洲农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为长期定位试验,设棉花-花生、花生-棉花、花生-花生(对照)、棉花-棉花4个处理(对照),于各轮作作物收获后取土... 【目的】研究棉花-花生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变化规律,为新疆绿洲农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为长期定位试验,设棉花-花生、花生-棉花、花生-花生(对照)、棉花-棉花4个处理(对照),于各轮作作物收获后取土样,测定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结果】棉花-花生轮作下,0~2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是棉花连作的2倍左右,且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棉花连作,在0~40 cm土层花生连作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棉花-花生轮作的土壤水解氮含量最高;棉花-花生轮作的花生、棉花产量均高于连作棉花、连作花生,且棉花-花生轮作,较花生-花生连作的花生增产16.33%;2017年花生-棉花轮作下,棉花产量较棉花轮作增产8.2%。【结论】棉花-花生轮作模式可以提高连作棉田土壤肥力,提高棉花和花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棉花 花生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及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
18
作者 冉漫雪 孙东宝 丁军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68,79,共9页
为探究北方旱作区高效合理的种植模式,选取玉米和毛叶苕子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轮作和连作与间作和单作相结合,共设置玉米轮作单作、毛叶苕子轮作单作、玉米连作单作、毛叶苕子连作单作、玉米/毛叶苕子轮作间作... 为探究北方旱作区高效合理的种植模式,选取玉米和毛叶苕子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轮作和连作与间作和单作相结合,共设置玉米轮作单作、毛叶苕子轮作单作、玉米连作单作、毛叶苕子连作单作、玉米/毛叶苕子轮作间作(玉米轮作间作、毛叶苕子轮作间作)、玉米/毛叶苕子连作间作(玉米连作间作、毛叶苕子轮作间作)共6种种植模式,研究作物产量对种植模式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轮作和连作对间作系统中种间关系及生物多样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使毛叶苕子产量显著提升12.66%~21.11%;间作相比于单作使玉米产量显著提升21.92%~26.66%,而使毛叶苕子产量显著降低7.46%~16.43%。不同种植模式中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为1.04~1.09,与单作相比,间作系统存在间作优势,由于玉米的偏土地当量比大于毛叶苕子,且作物竞争强度均小于0,因此间作系统中作物的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且玉米是间作中的优势作物。当种植制度由连作改变为轮作,可通过显著减少种间竞争的方式,驱动玉米和毛叶苕子间作系统增产增效的生物多样性效应由选择效应向互补效应转变。生物多样性效应与作物增产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互补效应和净效应与毛叶苕子增产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间作系统中,产量优势源于系统中劣势作物的产量提升。综上所述,山西晋中旱作农业区实施玉米/毛叶苕子轮作间作种植模式可通过改变作物种间竞争关系来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间作 作物产量 种间关系 选择效应 互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谷子轮作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研究
19
作者 鲁一薇 李顺国 +3 位作者 赵宇 崔纪菡 刘建军 夏雪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2期29-33,59,共6页
[目的]研究土地休耕情况下,绿豆-谷子轮作模式对产量、经济效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不同品种的夏谷和绿豆为材料,进行一年两作种植试验,记录生育期、绿豆和谷子成熟期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性状、土壤理化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 [目的]研究土地休耕情况下,绿豆-谷子轮作模式对产量、经济效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不同品种的夏谷和绿豆为材料,进行一年两作种植试验,记录生育期、绿豆和谷子成熟期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性状、土壤理化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绿豆早播(T1、T2、T3播期处理)的生育期均短于对照,分别缩短6、10、12 d,谷子晚播(Y1、Y2、Y3播期处理)的生育期短于或与对照持平。绿豆-谷子一年两作种植模式中,T2Y2播期处理(冀绿19+冀谷45)的轮作模式较好,该模式下,绿豆产量为2286.0 kg/hm^(2)、谷子产量为2431.5 kg/hm^(2),年收益达30441.0元/hm^(2),高于对照谷子(常规时间播种)6924.0元/hm^(2)。成熟后土壤NH_(4)^(+)、NO_(3)^(-)含量较种前均降低,且NO_(3)^(-)含量有显著差异。绿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与生育时长、单豆荚重、单豆粒重、株高、干重呈显著相关。绿豆单豆荚重、单豆粒重与其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时长、株高、干重呈显著负相关。谷子的产量与生育时长、单穗重、单穗粒重、出谷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绿豆约5月初播种适宜,谷子约7月上旬播种适宜,不宜超过8月份,该条件下既增加经济收益,又利于土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绿豆 轮作模式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轮作和不同土壤处理对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志明 方丽 +1 位作者 郭焕茹 凡改恩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075-1078,共4页
为研究水稻轮作和不同土壤处理对甜瓜连作障碍的防治效果,以甬甜5号甜瓜为对象,探究了不同处理对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闷棚处理、微生物菌肥补充、大棚水稻轮作均有利于提高甜瓜的品质、产量和收益,降低甜瓜枯萎病的发生... 为研究水稻轮作和不同土壤处理对甜瓜连作障碍的防治效果,以甬甜5号甜瓜为对象,探究了不同处理对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闷棚处理、微生物菌肥补充、大棚水稻轮作均有利于提高甜瓜的品质、产量和收益,降低甜瓜枯萎病的发生,其中以水稻轮作后的甜瓜产量和收益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肥 甜瓜 水稻轮作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