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N Application Rates and NO_3-N to NH_4-N Ratios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Flue-cured Tobacco Planted in Black Soil
1
作者 SHAN Dexin GUAN Shengyu SHAN Dechen XU Jingga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6年第2期121-124,共4页
A field experiment about effect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and different NO3-N to NH4-N ratios on agronomic,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yield and quality of flue-cured tobacco grown in a bl... A field experiment about effect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and different NO3-N to NH4-N ratios on agronomic,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yield and quality of flue-cured tobacco grown in a black soil was conducted from 2004 to 2005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at 45 kg·hm^-2 with the ratio of 75% NO3-N to 25% NH4-N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potassium and reducing sugar contents in the flue-cured tobacco leaving with the highest quality grade and valu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is ni- trogen application rate and NO3-N to NH4-N ratio should be widely applied on flue-cured tobacco grown in the black soil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application rate NO3-N to NH4-N ratio flue-cured tobacco black s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秸秆基活性炭制备工艺的优化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黄世杰 方志辉 +5 位作者 周芸 梁淼 李瑞丽 张嘉辉 陈志燕 张峻松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为明确烟草秸秆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及其对孔隙结构的影响,选用烟草秸秆为碳源,以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微孔率为考察指标,通过BET比表面积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烟秆基活性炭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结... 为明确烟草秸秆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及其对孔隙结构的影响,选用烟草秸秆为碳源,以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微孔率为考察指标,通过BET比表面积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烟秆基活性炭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活化剂制备出的活性炭表面形貌及孔隙结构有较大差异,官能团的种类基本一致,但是含量与比例有所差异。活化温度对比表面积以及总孔体积有较大影响,而微孔率主要影响因素是活化时间。通过优化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以KOH为活化剂,物料比(烟秆∶活化剂,质量比)1∶2、浸渍时间12 h、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60 min。所制备出的最优烟秆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980.91 m^(2)/g,总孔体积为1.2151 cm^(3)/g,微孔率为66.66%。最优烟秆基活性炭对β-苯乙醇的吸附率达到101.49%,35 d的脱附率为35.78%。最优条件下制备出的烟草秸秆基活性炭孔隙结构发达,官能团种类丰富,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为烟草秸秆废弃物的多用途利用及高性能烟秆基活性炭的制备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废弃物 烟草秸秆 活性炭 工艺优化 性能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光源辐照对烟叶颜色及关键化学成分的影响
3
作者 王骏 蒋健 +5 位作者 赵亮 徐建 胡安福 金一骁 丁宁 蔡铭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81,共10页
为优化烟叶晾制光调控技术,采用紫外光、红外光、红光和白光4种光源,对上、中、下3个部位烟叶晾制过程的新鲜期、变黄期、变褐期及干筋期的颜色、多酚类物质、挥发性成分等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光源辐照对烟叶颜色及关键化学... 为优化烟叶晾制光调控技术,采用紫外光、红外光、红光和白光4种光源,对上、中、下3个部位烟叶晾制过程的新鲜期、变黄期、变褐期及干筋期的颜色、多酚类物质、挥发性成分等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光源辐照对烟叶颜色及关键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白光处理后,中部烟叶的颜色更鲜艳,而经红外光处理后,上部烟叶的颜色变暗;经红外光处理后,上部烟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总量高于其他组;下部烟叶中检测到最多挥发性成分,且引起各个部位4个光源组挥发性成分产生差异的关键化学成分为烟碱和新植二烯;紫外光处理使烟叶中醛类物质含量上升,红外光处理使酯类物质含量上升,白光和红光处理使醇类物质含量上升,其中特征物质戊醛、苯甲酸乙酯和苯乙醇提升明显。因此,4种光源处理会对烟叶颜色和关键化学成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为基于光技术调控烟叶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源辐照 烟叶 颜色 晾制过程 多酚类物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烤烟上部烟叶一次性采收的稳温降湿烘烤工艺研究
4
作者 江智敏 王卫民 +5 位作者 夏冰 陈柄妍 温永财 李思军 周海宽 邓小华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95-2205,共11页
为明确一次性采收上部烟叶稳温降湿烘烤工艺下的烤房温湿度差异和物质动态变化及品质与经济效应,本研究以湘烟7号上部叶为试验材料,设计稳温降湿烘烤工艺与四步式烘烤工艺2个处理,研究其烘烤过程中的烤房内温湿度均匀度、烟叶物质动态变... 为明确一次性采收上部烟叶稳温降湿烘烤工艺下的烤房温湿度差异和物质动态变化及品质与经济效应,本研究以湘烟7号上部叶为试验材料,设计稳温降湿烘烤工艺与四步式烘烤工艺2个处理,研究其烘烤过程中的烤房内温湿度均匀度、烟叶物质动态变化,以及对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物理性状、化学成分、评吸质量和烘烤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烤房内温度、湿度垂直差异小于水平差异。与四步式烘烤工艺相比,稳温降湿烘烤工艺可以提高烤房的温湿度均匀度,增加烟叶疏松度、色度和油分,增加单叶质量和糖含量,减少烟叶的叶面积质量、淀粉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使正组烟叶比例提高4.14个百分点、杂色烟叶比例降低0.59个百分点、微带青烟叶比例降低3.55个百分点,上等烟比例提高4.20个百分点,均价提高3.67%,外观质量总分和评吸总分分别提高4.01%、1.55%,烘烤能耗成本减少11.54%。因此,对稻作烟区上部叶选用稳温降湿烘烤工艺,能促进烟叶品质提升,节约成本,提高烘烤经济效应。本研究可为稻作烟区制定控青降杂烘烤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温降湿烘烤工艺 上部稻茬烤烟 烤房温湿度变化 烟叶品质 经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集划分及预处理方法对烟叶化学成分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影响
5
作者 付博 杨永锋 +6 位作者 刘向真 牛洋洋 刘茂林 赵森森 于建军 彭桂新 姬小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527,共12页
【目的】明确模型构建适宜的数据集划分方式、比例和数据预处理方法,为建立准确、稳定的烟叶化学成分分析模型奠定基础。【方法】以210份烟叶样本为研究对象,测量烟叶样品的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钾和氯等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并采集... 【目的】明确模型构建适宜的数据集划分方式、比例和数据预处理方法,为建立准确、稳定的烟叶化学成分分析模型奠定基础。【方法】以210份烟叶样本为研究对象,测量烟叶样品的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钾和氯等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并采集烟叶样本的光谱数据,研究随机划分法(RS)、等间隔划分法(LS)、基于联合x-y距离的样本集划分法(SPXY)和Kennard-Stone划分法(KS),以及光谱数据预处理和组合方式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偏最小二乘(PLS)定量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数据集通过SPXY方式划分的校正集和预测集分布更均匀,预测集比例为24%时,构建的模型预测能力更强。烟叶总糖和氯离子定量模型最佳预处理组合为多元散射校正(MSC)+移动平均平滑(MA)+小波变换(WAVE),构建的定量模型预测集相关系数(r_(p))分别为0.984 0和0.986 0;还原糖和烟碱定量模型最佳预处理组合为极差归一化(MAXMIN)+MSC+WAVE,r_(p)分别为0.990 0和0.985 2;钾离子预处理组合为MSC+WAVE(r_(p)=0.969 4),总氮则以原始光谱数据构建的模型预测能力最强(r_(p)=0.970 9)。【结论】烟叶常规化学成分近红外定量模型经过数据集划分和预处理优化后,提高了模型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 近红外光谱 数据集划分 数据预处理 定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拉德模型反应在模拟烟叶烘烤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杨伟平 徐秀娟 +5 位作者 席辉 张文娟 刘珊 崔凯 郭亚龙 杨春强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100,109,共11页
为研究烟叶烘烤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的规律及其产物,建立固定含水率和可变含水率这种美拉德模型反应体系;运用紫外-可见光谱及成分分析,证明以吸光度变化表征美拉德反应强度的可行性;利用固定含水率模型反应,研究L-亮氨酸(Leu)、L-苯丙氨酸... 为研究烟叶烘烤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的规律及其产物,建立固定含水率和可变含水率这种美拉德模型反应体系;运用紫外-可见光谱及成分分析,证明以吸光度变化表征美拉德反应强度的可行性;利用固定含水率模型反应,研究L-亮氨酸(Leu)、L-苯丙氨酸(Phe)、L-脯氨酸(Pro)在烟叶不同烘烤阶段的美拉德反应规律;借助可变含水率模型反应,考查3种氨基酸在整个烟草烘烤过程中的产物生成情况。结果表明:3种氨基酸在烟叶烘烤过程中的美拉德反应速率快慢依次为Phe>Leu>>Pro,且Phe和Leu的美拉德反应主要发生在烟叶烘烤的干筋期,而Pro在整个烘烤阶段未发生明显的美拉德反应;3种氨基酸在烘烤阶段生成的产物存在明显差异,Leu的产物以异戊基取代的吡嗪类物质为主,Phe的产物以多种芳香醛、酮类物质为主,而Pro未检测到相关产物。因此,建立的模型反应体系可以利用吸光度变化简单、有效地表征不同氨基酸在烟叶烘烤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的阶段及反应强度,对烟叶烘烤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拉德模型反应 烟叶烘烤过程 反应规律 美拉德反应产物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断丝技术在卷烟生产分组加工中的研究与应用
7
作者 李自娟 王海涛 +8 位作者 邓国栋 陈娇娇 孙朔 赵海洋 吕萱 冯子贤 牛志鹏 王红素 乔宝合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6,共8页
【目的】探究制丝分组加工烟丝结构分布变化对卷制适用性的影响。【方法】针对分组加工A模块采用薄板烘丝,B模块采用气流烘丝,利用柔性断丝技术分组M_(0)(A、B模块均不断丝)、M_(1)(A断丝、B不断丝)、M_(2)(A不断丝、B断丝)、M_(3)(A、... 【目的】探究制丝分组加工烟丝结构分布变化对卷制适用性的影响。【方法】针对分组加工A模块采用薄板烘丝,B模块采用气流烘丝,利用柔性断丝技术分组M_(0)(A、B模块均不断丝)、M_(1)(A断丝、B不断丝)、M_(2)(A不断丝、B断丝)、M_(3)(A、B均断丝)优化烟丝结构,分析烟丝结构变化对烟支物理指标、卷制过程的影响。【结果】4种试验模式下,制丝各工序综合稳定性系数控制在97%以上,批次间稳定性好。(1)贮丝柜出口、集丝箱和跑条工序M_(2)组烟丝结构均匀性系数高于其他3组,烟丝尺寸分布较集中,集丝箱至跑条,M_(2)组长丝转化为中短丝的转化率最高,转化为碎丝率最低,烟丝造碎最小;(2)卷制过程中M_(2)组烟支密度分布一致性系数h值较小,密度一致性较好;端部落丝量、缺嘴、过轻和过重的剔废率均改善明显;(3)柔性断丝M_(3)组卷制烟支重量标偏、吸阻标偏、密度一致性系数均较小,即3项指标稳定性优于不断丝的M0组卷制烟支样品。【结论】单独对B模块柔性断丝最有利于改善烟丝结构分布,提升卷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丝结构 柔性断丝技术 分组加工 烟支烟丝密度 物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叶智能烘烤信息化考核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8
作者 杨楠 李许涛 +8 位作者 夏阳 赵浩宾 徐光辉 王鹏泽 宋翔 宋瑞芳 李敬 张迪 李垚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0期102-108,共7页
为评价烟叶烘烤过程、烘烤操作和工艺,有效追溯及分析烘烤中出现的问题,以中烟100烟叶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烟叶智能烘烤信息化考核模型,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应用该模型对烘烤人员(烘烤师及烘烤专职人员)进行考核评分,对烤后烟叶质量进... 为评价烟叶烘烤过程、烘烤操作和工艺,有效追溯及分析烘烤中出现的问题,以中烟100烟叶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烟叶智能烘烤信息化考核模型,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应用该模型对烘烤人员(烘烤师及烘烤专职人员)进行考核评分,对烤后烟叶质量进行分析。该模型包括烘烤执行单元、数据获取单元和评价单元,根据推荐的烘烤工艺和评分标准制定预警规则,并统计综合得分。模型实施后,烘烤师综合得分80分以上的人数增加5人,60分以下人数减少9人;烘烤专职人员综合得分80分以上人数增加6人;各区域综合得分平均提高2.03分,增幅2.77%;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总分提高11.9分,增幅30.59%;烤后烟叶淀粉含量降低7.29个百分点;烤后烟叶香气成分总量增加628.71μg/g,增幅75.88%。综合来看,该模型实现了以数据分析回溯问题,以考核评分促进整改,提高了烟叶烘烤质量,有利于烟区烘烤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智能评估 质量评价 数据分析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打叶复烤加工强度对烤烟致香成分的影响
9
作者 齐永杰 徐文兵 +6 位作者 张晓龙 路小改 农正斌 潘武宁 徐茂华 毛春堂 彭博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99-106,共8页
【目的】探明不同打叶复烤加工强度对烤烟致香成分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打叶复烤工艺参数和改善复烤烟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现行复烤工艺为对照(CK),一润热风温度、回潮一区温度、回潮二区温度、干燥一区温度、干燥三区温度、... 【目的】探明不同打叶复烤加工强度对烤烟致香成分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打叶复烤工艺参数和改善复烤烟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现行复烤工艺为对照(CK),一润热风温度、回潮一区温度、回潮二区温度、干燥一区温度、干燥三区温度、冷却温度为关键工艺参数,基于均匀设计方案设置6组不同加工强度处理,测定烟叶致香成分。【结果】N6组合工艺(一润热风温度78℃、干燥一区温度60℃、干燥三区温度60℃、回潮一区温度62℃、回潮二区温度67℃、冷却温度34℃)能显著提升复烤后烟叶叶绿醇、5,6-二甲基-2-苯并咪唑啉酮和新植二烯含量,分别较CK提升4950.00%、875.86%和22.06%。N_(4)组合工艺(一润热风温度76℃、干燥一区温度62℃、干燥三区温度59℃、回潮一区温度61℃、回潮二区温度66℃、冷却温度37℃)能显著提升复烤后烟叶新植二烯和烯烃类物质总量,分别较CK提高28.46%和27.34%。N_(5)组合工艺(一润热风温度80℃、干燥一区温度58℃、干燥三区温度64℃、回潮一区温度63℃、回潮二区温度64℃、冷却温度36℃)则不利于提升烟叶致香成分。【结论】N_(4)、N_(6)工艺组合能有效提升复烤后烟叶致香成分,改善复烤后烟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打叶复烤 加工强度 致香成分 叶绿醇 新植二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效率烤烟等级识别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川 祝诗平 +2 位作者 黄华 严森垚 于丽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5,共13页
烤烟的等级识别是烟草产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降低烟农烤烟分级劳动强度,减少主观因素,提高识别精度,需要实现烤烟的自动分级。研究了深度学习中多种卷积神经网络的多层特征提取方法,并基于ShuffleNetV2网络提出一种改进的网络模型(Shu... 烤烟的等级识别是烟草产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降低烟农烤烟分级劳动强度,减少主观因素,提高识别精度,需要实现烤烟的自动分级。研究了深度学习中多种卷积神经网络的多层特征提取方法,并基于ShuffleNetV2网络提出一种改进的网络模型(ShuffleNetV2_FTC)。ShuffleNetV2_FTC网络是将ShuffleNetV2网络的主干单元进行更改,并引入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注意力机制和SiLU激活函数。应用该模型对27种类别的烤烟图像进行识别分类。该模型的最佳测试准确率为93.09%,检测帧率达到每秒15.3张。相对原模型获得了0.24%(0.5×)、6.06%(1×)和4.73%(1.5×)的准确率提升,每秒检测12.3张图片到15.3张图片的检测帧率提升。ShuffleNetV2_FTC网络结合机器视觉技术可以很好地识别烤烟等级,为优化烤烟的收购、烘干和加工等流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等级 图像处理 机器视觉 深度学习 ShuffleNetV2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烟叶智能烤分过程监控系统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志鹏 刘平青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共6页
烟叶烘烤与分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正在加速推进,但还缺少有效的过程监控手段,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烟叶智能烤分过程监控系统。在分析烟叶智能烤分流程监控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烟叶智能烤分设备及过程进行数字孪生建模,完成... 烟叶烘烤与分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正在加速推进,但还缺少有效的过程监控手段,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烟叶智能烤分过程监控系统。在分析烟叶智能烤分流程监控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烟叶智能烤分设备及过程进行数字孪生建模,完成了对设备几何要素和虚拟场景的构建。设计烟叶智能烤分过程监控系统,并对实时数据采集与存储、虚实映射与互动集成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系统实现及应用效果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基于数字孪生的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现行烟叶智能烘烤和分级运行过程的全方位、多视角在线实时监控,并且在测试场景中CPU和GPU的FPS值保持在约60 f/s,可以辅助烤分作业现场决策,有助于提升烤分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智能烤分 数字孪生技术 过程监控 数据采集 虚实映射 互动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烤烟烟花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研究
12
作者 魏玉磊 许明磊 +6 位作者 崔宏伟 田雷 张忠锋 杜咏梅 周静 赵昆 侯小东 《中国烟草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6,共6页
为探究烤烟烟花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特征,掌握烟花发育过程的游离氨基酸变化规律,检测了山东诸城和四川凉山的中烟特香301、中川208和云烟87烟花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分析了烟花发育时期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烤烟烟花含... 为探究烤烟烟花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特征,掌握烟花发育过程的游离氨基酸变化规律,检测了山东诸城和四川凉山的中烟特香301、中川208和云烟87烟花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分析了烟花发育时期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烤烟烟花含有19种游离氨基酸,天冬酰胺含量最高,脯氨酸次之,两者占烟花总游离氨基酸50%以上,为烟花中主要游离氨基酸。(2)产于诸城的烟花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凉山;中烟特香301烟花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3)各游离氨基酸随着烟花发育呈现5种变化趋势,其中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天冬酰胺、脯氨酸和色氨酸品种间变化趋势一致。(4)除色氨酸外,其他游离氨基酸均在在蕾苞或花蕾中含量最高,天冬酰胺和脯氨酸在花蕾中含量最高。综上所述,种植于诸城的中烟特香301在盛花前打顶收集烟花游离氨基酸最丰富,适合作为卷烟香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烟花 游离氨基酸 发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雪茄烟叶关键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婉蓉 李东亮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6,共14页
近年来,雪茄烟生产技术在国产雪茄烟叶品种、栽培、晾制、发酵及工艺设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梳理了上述雪茄烟关键生产技术领域近5年的研究进展,并对雪茄烟关键核心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雪茄烟叶 品种 栽培 晾制 烟叶发酵 工艺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浆法薄片成型试制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14
作者 刘兴乐 庄虎 +7 位作者 王吉利 张敦铁 王昊 邓杰 朱峰 赵峰海 夏璠 杨俊鹏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针对实验室研发需求,研发实验室稠浆法薄片试制装置,试制装置主要包括稠浆浇筑模块、成型钢带模块、稠浆薄片干燥模块、稠浆薄片剥离模块等,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厚度可调可控、制样时间少和原料使用少等优点。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关键... 针对实验室研发需求,研发实验室稠浆法薄片试制装置,试制装置主要包括稠浆浇筑模块、成型钢带模块、稠浆薄片干燥模块、稠浆薄片剥离模块等,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厚度可调可控、制样时间少和原料使用少等优点。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关键干燥参数对试制薄片成型、剥离、感官质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稠浆法薄片感官质量的影响:成型干燥时间>定型干燥时间>定型干燥温度>成型干燥温度。实验室薄片制备最佳工艺条件是成型干燥温度为140℃、成型干燥时间10 min,定型干燥温度为95℃、成型干燥时间3 min,薄片感官质量的评价得分最高。通过装置的研发和关键参数的研究,有利于实验室稠浆薄片质量的控制及提升,为薄片生产及验证奠定基础,推动加热卷烟加工工艺、添加剂筛选、工艺装备等技术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浆薄片 试制设备 干燥参数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浆法再造烟叶霉变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15
作者 吕颖华 张柯 +6 位作者 张齐 王乐 王爽 李萌 张峻松 付丽丽 梁淼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4,47,共7页
为明确引起稠浆法再造烟叶霉变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从霉变样品上分离得到2株致霉微生物,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样品霉变的微生物为曲霉属,得到的2株菌株分别为黑曲... 为明确引起稠浆法再造烟叶霉变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从霉变样品上分离得到2株致霉微生物,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样品霉变的微生物为曲霉属,得到的2株菌株分别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在孟加拉红培养基、PDA培养基、CYA培养基和1%、5%、10%、20%自制烟汁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均大于黄曲霉的;其适宜生长的温度均为30~35℃,4℃低温和45℃以上的高温均能较好地抑制菌株的生长;2株霉菌在pH为3~10时均能生长,pH为6时的生长量最高;紫外线辐照处理对稠浆法再造烟叶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曲霉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大于黑曲霉的。由此可见,温度调控和紫外线处理可控制稠浆法再造烟叶微生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造烟叶 稠浆法 黑曲霉 黄曲霉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纸法烟草薄片产品碳足迹分析及减碳策略研究
16
作者 许诚 李栋 +4 位作者 肖春艳 彭瑞 李江维 程尊 朱喆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依据ISO 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利用Simapro软件,对造纸法烟草薄片产品进行碳足迹评价。结果表明,生产阶段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74.1%;其中,电力消耗贡献的碳排放最多,占比70.6%,故造纸法烟... 依据ISO 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利用Simapro软件,对造纸法烟草薄片产品进行碳足迹评价。结果表明,生产阶段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74.1%;其中,电力消耗贡献的碳排放最多,占比70.6%,故造纸法烟草薄片产品碳足迹主要来自电力消耗。因此,提高绿色电力的使用比例是降低产品碳足迹的重要路径。利用Simapro软件构建的模型推算,当生产过程中使用20%的绿色电力,单位产品碳足迹相较未使用绿色电力时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具有较好的减碳效果。研究进一步表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工艺、协同产业链等减碳策略,均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造纸法烟草薄片产品的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法 烟草薄片 碳足迹 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GRU的润叶过程片烟水分集成预测方法
17
作者 张雷 任国峰 +8 位作者 洪斌斌 邹泉 郑红艳 赵云川 徐大勇 堵劲松 李银华 苏子淇 熊开胜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5,共8页
润叶过程中出口烟叶的水分是重要质量指标,然而润叶过程具有多变量、非线性、非平稳等特点,给水分预测带来了巨大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VMD)和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s, G... 润叶过程中出口烟叶的水分是重要质量指标,然而润叶过程具有多变量、非线性、非平稳等特点,给水分预测带来了巨大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VMD)和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s, GRU)的集成预测方法。首先,利用VMD对烟叶水分含量进行分解,得到若干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然后,针对不同尺度的模态分量,建立相应的GRU网络以提取多尺度特征。同时,设计并行GRU网络提取过程变量与烟叶水分之间的复杂时序依赖关系。最后,将所有GRU网络的输出隐藏状态进行拼接,并通过全连接层进行进一步特征提取和水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某复烤厂实际生产数据集上,VMD-GRU的预测结果较传统预测方法提高了平均40%的预测准确率,特别是在多步预测上精度优势明显,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水分预测 变分模态分解 门控循环单元网络 润叶过程 软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加料烟叶丙二醇含量无损检测与可视化分析
18
作者 杨忠泮 靳伍银 +2 位作者 吴恋恋 张新新 堵劲松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5-343,共9页
烟叶加料作为烟草加工制丝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对改善烟叶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提升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加料精度检测主要集中在用量监控,缺乏加料后效果的评估。本文针对加料后烟叶的微量添加物含量的无损检测及可视化分析,构... 烟叶加料作为烟草加工制丝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对改善烟叶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提升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加料精度检测主要集中在用量监控,缺乏加料后效果的评估。本文针对加料后烟叶的微量添加物含量的无损检测及可视化分析,构建了基于高光谱成像和卷积神经网络(CNN)方法的烟叶微量添加物含量检测模型、光谱预处理方法与特征波长选择技术优化开展建模探究。通过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添加不同比例丙二醇烟叶样本的光谱数据,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Savitzky-Golay滤波平滑3种数据预处理方法对比,并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主成分分析(PCA)筛选特征波长以及光谱曲线波谷点对应波长,确定了1 146、1 614、2 511、2 517、2 522、1 941 nm 6个共同的一致关键波长。分别构建CNN、随机森林(RF)、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进行加料烟叶微量添加物丙二醇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SNV-PCA-CNN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检测效果最佳,取前4个主成分数量累计贡献率可达99%,训练集决定系数R_(C)^(2)为0.988 0、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2 0 kg/kg,测试集决定系数R_(P)^(2)为0.989 6、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2 1 kg/kg,具备优良的拟合与泛化能力,深度学习CNN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显著优于机器学习RF和PLSR方法。因此基于高光谱成像的CNN模型能够对加料烟叶微量添加物丙二醇含量及可视化进行准确检测及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料烟叶 丙二醇含量 无损检测 高光谱成像 卷积神经网络 CARS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OF激光雷达扫描的烟丝堆积体积测量研究
19
作者 孙名豫 周沅桢 +3 位作者 乔俊峰 吴合典 孙榕杏 资文华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7,共9页
【目的】探究TOF激光雷达扫描烟丝堆积体积在线测量应用前景。【方法】采用自主搭建的传送带烟丝堆积体积在线测量系统,研究了TOF激光雷达扫描高度、传送带颜色和运行速度对系统的影响,并对算法处理后的烟丝点云进行2.5D体积计算。【结... 【目的】探究TOF激光雷达扫描烟丝堆积体积在线测量应用前景。【方法】采用自主搭建的传送带烟丝堆积体积在线测量系统,研究了TOF激光雷达扫描高度、传送带颜色和运行速度对系统的影响,并对算法处理后的烟丝点云进行2.5D体积计算。【结果】(1)激光雷达扫描测量高度对检测点云异常值比例有较大影响,1200 mm高度扫描的点云数据比较适用于传送带烟丝堆积体积测量;传送带颜色为白色时,TOF激光雷达对传送带距离的测定误差最小;传送带运行速度40~130 mm/s范围内,点云数据量对物料扫描轮廓重建影响均较小;(2)激光雷达扫描测量高度变化过程中会出现“断层”现象,体积计算时选用interpolate模式对空缺值进行插值处理可补全断层位置,有效提高测量结果准确性。(3)基于TOF激光雷达扫描测量传送带物料堆积体积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0%,较好地验证了该在线测量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度。【结论】采用TOF激光雷达扫描进行烟丝堆积体积在线测量具有良好可行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F激光雷达 烟丝堆积体积 点云处理 2.5D体积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叶原料组合加工工艺研究
20
作者 徐玮杰 万明宇 +4 位作者 王戈 丁冉 王健 卫盼盼 杨凯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4期107-110,共4页
为提升烟叶原料的综合使用能力,本试验以正常加工为对照,开展片烟、原烟润前混配(方案A)和烤前混配(方案B)两种工艺方案的生产试验,测定出片率、长梗得率等7项经济指标,成品水分均匀性,成品烟碱均匀性等成品质量指标,以及大片率等5项叶... 为提升烟叶原料的综合使用能力,本试验以正常加工为对照,开展片烟、原烟润前混配(方案A)和烤前混配(方案B)两种工艺方案的生产试验,测定出片率、长梗得率等7项经济指标,成品水分均匀性,成品烟碱均匀性等成品质量指标,以及大片率等5项叶片结构在制品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方案B的出片率为70.14%、成品产出率为99.96%,采用该方案的烟叶损耗较小。两种方案成品水分均匀控制水平基本一致,略高于正常加工水平。方案B的成品烟碱均匀性均值为3.21%,变异系数为2.32%,叶片结构均匀性SQH1值为5.40,均优于方案A。因此,烤前混配加工模式为较优的加工工艺,其有利于优化打叶复烤经济指标,提高关键指标控制稳定性,提升烟叶综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原料 片烟原烟混配 打叶复烤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