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镍钛编织支架的磨屑特征与细胞毒性关系研究
1
作者 孔德宇 彭业萍 +2 位作者 庄溶润 王松 曹广忠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3-373,共11页
应用血管支架的介入性治疗方案已经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新型交叉编织血管支架具有灵活性和良好的轴向柔顺性,适用弯曲、分叉和承载等复杂支架应用场景要求,已经在临床推广使用.生物医用镍钛合金(NiTi)因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形... 应用血管支架的介入性治疗方案已经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新型交叉编织血管支架具有灵活性和良好的轴向柔顺性,适用弯曲、分叉和承载等复杂支架应用场景要求,已经在临床推广使用.生物医用镍钛合金(NiTi)因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形状记忆特性成为编织型支架的常用材料,支架在体内的摩擦磨损产生的磨屑会对人体造成不良的生物学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支架材料的磨损特性及其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进一步优化支架设计和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为探究镍钛合金材料的磨屑特征与细胞毒性之间的映射关系,本文中开展了镍钛合金材料的体外摩擦磨损试验,采集不同磨损参数下的磨屑样本;研究了磨屑特征提取与智能识别算法,利用YOLOv5s和U-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获取磨屑尺寸与形状类型的分布统计;此外,通过CCK-8染色法和活死细胞染色方法开展磨屑与细胞毒性试验,建立磨屑特征(磨屑尺寸与浓度)与细胞毒性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的磨屑均处于0~50μm之间,0~10μm磨屑占比均超过50%,磨屑尺寸分布在各个试验条件下呈正态分布;磨屑形状主要以不规则状为主,近球状磨屑占比最少;角度与摩擦次数均显著影响磨屑的尺寸与形状分布,24400次和43200次摩擦情况下尺寸分布较为相似,但与14400次摩擦后的磨损磨屑差异较大,角度与磨屑分布呈现倒U形趋势,摩擦角在60°左右时出现极值点;润滑条件的改变显著增加了小尺寸和长条状磨屑的占比,大尺寸和近圆状磨屑占比有所降低.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当磨屑浓度处于0~500 mg/mL区间时,细胞的毒性均为0或1级;随着磨屑样品浸提时间的增加,小尺寸(0~15μm)磨屑浸提液的细胞增殖率虽有小幅度降低,但毒性等级仍为0和1级,符合生物医用材料细胞毒性标准,通过活死细胞图像可以看出所有细胞试验中细胞存活并且生长状况良好.研究结果为镍钛合金编织支架的磨损特性和生物相容性研究提供依据,为编制支架的设计与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织血管支架 镍钛合金 交叉编织 磨屑特征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血管支架拉伸、扭转性能优化及考虑加工精度影响的强度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宗民 李淑娴 白猛威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8-82,共5页
为分析设计变量对血管支架拉伸性能、扭转性能的精准影响,进行血管支架拉伸性能、扭转性能优化,考虑加工精度的影响,进行血管支架的强度可靠性分析。方法:取血管支架支撑筋宽度、支撑筋长度、连接筋宽度和支架厚度为设计变量,应用斯皮... 为分析设计变量对血管支架拉伸性能、扭转性能的精准影响,进行血管支架拉伸性能、扭转性能优化,考虑加工精度的影响,进行血管支架的强度可靠性分析。方法:取血管支架支撑筋宽度、支撑筋长度、连接筋宽度和支架厚度为设计变量,应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法分析设计变量对血管支架拉伸刚度、扭转刚度等响应变量的精准影响;采用响应面方法进行以拉伸刚度、扭转刚度为目标进行血管支架的优化设计;对优化后的血管支架,考虑加工精度所致设计变量的随机性,利用六西格玛工具分析应力的概率分布。结果:对于血管支架拉伸刚度,支撑筋宽度和连接筋宽度灵敏度系数大,且均为正值;对于血管支架扭转刚度,支撑筋宽度灵敏度系数较大,且为负值;优化后的血管支架相比原始血管支架,拉伸刚度降低了11.5%;扭转刚度减小了50.6%;考虑加工精度所致设计变量的随机性进行可靠性分析,在可靠度为99.8%时,虽然血管支架的拉伸刚度和扭转刚度最大值高于优化值,但血管支架的最大应力满足强度条件。结论:支撑筋宽度对血管支架的拉伸性能影响最大,连接筋宽度次之,支撑筋长度和支架厚度影响较小;支撑筋宽度对血管支架的扭转性能影响最大,连接筋宽度、支撑筋长度和支架厚度影响较小;随机因素加工精度对血管支架优化目标有一定的影响,但优化结果仍是可靠的。本文提供了一种血管支架优化的思路:首先是进行基于目标的优化,然后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进行基于概率的强度可靠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支架 响应面法 优化设计 强度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支架预制件的六角形三维虚拟编织
3
作者 丁彩红 顾馨 卢晨雨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3,共9页
为解决六角形三维编织血管支架的编织工艺复杂、开发周期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MatLab编程的支架三维虚拟编织方法,以快速完成编织工艺开发。首先,基于六角形编织机底盘的结构特点,对底盘单元进行坐标数值化,从而可将支架编织的工艺和工... 为解决六角形三维编织血管支架的编织工艺复杂、开发周期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MatLab编程的支架三维虚拟编织方法,以快速完成编织工艺开发。首先,基于六角形编织机底盘的结构特点,对底盘单元进行坐标数值化,从而可将支架编织的工艺和工序转换为不同时刻下携纱器在底盘上的XY平面坐标和运动信息以及纱线在芯棒上的高度坐标z值,并应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连接和拟合,建立纱线空间轨迹的数学模型,得到虚拟支架的三维基本形态。然后,将编织支架的三维形态展开为二维形态,分析二维平铺形态下单向支架沿螺旋方向缠绕的特点,应用线性方程组求解纱线的交织点坐标,并通过层内和层间的纱线交织关系判断得到各交织点的交织类型。最后,通过方程修正得到具有六角形编织特征的纱线波动方程,进一步建立了具有纱线立体交织特征的虚拟支架实体化数学模型。经不同编织工艺的支架虚拟仿真实验,将虚拟支架与其实物进行比较发现,虚拟支架均能准确直观地表达实物的几何特征和交织特征。由此验证了虚拟仿真建模的正确性,有利于六角形三维编织工艺的快速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角形三维编织 血管支架 虚拟编织 单向管状织物 交织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金属血管支架的研发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炎 张针锋 +4 位作者 王俊伟 傅柯芸 李东阳 何昊 舒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61-1868,共8页
血管支架作为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其需求越来越大。相比于永久性支架易导致血管再狭窄、药物洗脱支架引起迟发性支架内血栓,可降解支架在完成早期为血管提供径向支撑,避免血管弹性回缩的使命后开始降... 血管支架作为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其需求越来越大。相比于永久性支架易导致血管再狭窄、药物洗脱支架引起迟发性支架内血栓,可降解支架在完成早期为血管提供径向支撑,避免血管弹性回缩的使命后开始降解,从而使血管恢复正常的生理收缩和积极重塑。回顾目前主流可降解金属(镁基合金、铁基合金、锌基合金)支架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主要结果发现,镁基合金支架可操作性良好,血栓形成率较低,存在的问题主要在降解速率快、释氢反应和微环境pH值变化较大等方面;铁基合金支架力学性能、成型加工性、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优异,但其腐蚀速率过慢,提高降解速率是扩大铁基金属支架临床应用的关键;锌基合金的降解速率适中,强度较低,加入不同合金元素改善锌基合金支架强度是目前锌基合金支架的主要改良方向。可降解金属支架材料的革新和突破需要材料学、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多学科共同合作,除此以外,优化材料性能,以及改进制作工艺如注射成型技术、可降解药涂支架、纳米载药技术等可能是未来可降解金属支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支架 血管支架 金属支架 生物相容性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红萍 赵川榕 王贵学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3,共7页
血管生物力学主要探讨血管细胞如何感知力学刺激、力学如何影响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开发多种数理模型来分析力学因素对疾病的作用。近年来,血管生物力学领域的研究蓬勃发展,各科研团队从不同方向解析血管的力学生物学过程,以期深入了解血... 血管生物力学主要探讨血管细胞如何感知力学刺激、力学如何影响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开发多种数理模型来分析力学因素对疾病的作用。近年来,血管生物力学领域的研究蓬勃发展,各科研团队从不同方向解析血管的力学生物学过程,以期深入了解血管生物力学因素影响各种血管疾病进程的调控机制,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基于力学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本文基于国内外专家团队并结合本团队研究工作,对血管力学生物学领域近期的研究热点和新兴趋势进行总结探讨,为把握血管力学生物学领域热点和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提供系统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物力学 力学生物学 计算流体动力学 血管支架 动脉瘤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内皮和抗炎的丹参酮ⅡA洗脱支架涂层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梦毅 黄楠 +5 位作者 熊开琴 杜泽煜 马青 徐佳乐 汪川哲 涂秋芬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233,共12页
目的针对目前临床心血管支架存在的晚期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通过超声雾化喷涂技术构建传统中药丹参酮ⅡA(TS)洗脱支架,探究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超声雾化喷涂技术构建TS洗脱支架;利用水接触角(WCA)检测... 目的针对目前临床心血管支架存在的晚期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通过超声雾化喷涂技术构建传统中药丹参酮ⅡA(TS)洗脱支架,探究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超声雾化喷涂技术构建TS洗脱支架;利用水接触角(WCA)检测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球囊扩张实验及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等对涂层表面的亲疏水性、化学成分及结构、涂层机械性能进行检测分析;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对TS涂层药物释放行为进行检测;通过体外溶血率和血小板实验初步评价涂层的血液相容性;通过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评估TS涂层对内皮细胞(ECs)和平滑肌细胞(SMCs)增殖的影响,以及对巨噬细胞炎症行为及表型的调节作用;通过半体内血液循环实验进一步探索涂层抗血栓形成效果。结果WCA、FTIR、SEM和UV-Vis等检测结果证实了TS洗脱支架的成功制备,涂层中TS在体外能够保持28 d持续释放;体外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TS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质量比为30%的涂层具有显著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激活、促进ECs及抑制SMCs增殖的作用,同时能够有效调节巨噬细胞的炎症行为;半体内血液循环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形成的效果。结论制备的TS洗脱支架具有选择性促进内皮增殖,抑制平滑肌增生、调控炎症的作用,以及优异的抗血栓形成能力,能够为病变血管修复提供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药物洗脱支架 促内皮 抗炎 抗血栓 血管细胞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血管再闭塞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杜娟 周晓雨 +2 位作者 张淼 张雪玲 蓝文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952-1956,共5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血管再闭塞的影响。方法研究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8月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样本,共134例。根据患者术前1周是否每天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血管再闭塞的影响。方法研究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8月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样本,共134例。根据患者术前1周是否每天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分为观察组(服用)和对照组(未服用),各67例。比较治疗1周后的血管再通情况,根据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1周、1个月的神经损伤和肢体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管外周阻力(CVR)、平均血流量(Qmean)和平均血流速度(Vmean)]和血栓形成相关因子[血栓素B2(TXB2)、正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外周血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记录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管再闭塞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血管再闭和血流动力学、血栓形成因子的关系。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FMA评分、Qmean、Vmean、6-keto-PGF1α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CVR、TXB2、CD62P比对照组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Logistic分析显示,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栓形成相关因子水平均会影响其血管再闭的发生(P<0.05)。结论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结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并降低血管再闭塞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脑梗死 肢体功能 血管再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斑块特征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龚宇 于淼 +8 位作者 田甜 张继伟 胡军 崔志新 白雪东 韩凤伟 褚会松 王占森 呼铁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2-1287,共6页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特征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66例。均在支架植入术前完成高分辨率磁共...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特征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66例。均在支架植入术前完成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依据术后影像学随访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与支架内未狭窄组。比较两组术前影像学评估斑块特征。结果支架内再狭窄组14例,支架内未狭窄组52例。斑块分布多位于下侧壁(37.8%)和腹侧壁(28.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支架内未狭窄组,支架内再狭窄组负性重构(64.2%比28.8%)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6,P=0.049);支架内再狭窄组斑块负荷79.09±8.82,支架内未狭窄组为69.46±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3,P=0.003);支架内再狭窄组同型半胱氨酸偏高为(16.02±4.24)mol/L,支架内未狭窄组为(12.05±3.34)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7,P<0.001)。支架内再狭窄组中明显强化斑块更多(78.5%比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1,P=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负荷(OR=1.225,95%CI:1.040~1.443,P=0.015)与同型半胱氨酸(OR=1.676,95%CI:1.150~2.442,P=0.007)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负荷预测支架内再狭窄的AUC=0.765,95%CI:0.622~0.908,P=0.002,特异度0.731,灵敏度0.714;同型半胱氨酸AUC=0.767,95%CI:0.623~0.911,P=0.002,特异度0.942,灵敏度0.500;两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最佳,AUC=0.887,95%CI:0.794~0.981,P<0.001,特异度0.904,灵敏度0.714。结论斑块负荷和同型半胱氨酸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与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大脑中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碎石在腹主动脉重度钙化闭塞中的应用——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9
作者 彭翼 于翔 +3 位作者 曹磊 吴明蓬 李金泽 谢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3-687,共5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69岁,因“双下肢跛行进行性加重3年,伴左足疼痛4个月”收治入四川省人民医院。患者既往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史13年,每周3次规律透析。2个月前患者曾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但经治疗后未再发生。
关键词 主髂动脉闭塞性症 主动脉闭塞 重度血管钙化 血管内碎石术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的多功能血管支架涂层制备及表征
10
作者 金磊源 胡芳坤 +5 位作者 姜晓娇 夏立 刘冉 徐佳乐 涂秋芬 熊开琴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51,共8页
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AS)全过程,且与AS病变部位血管支架植入后的一系列不良事件高度相关,包括支架内再狭窄(ISR)、晚期血栓(LST)以及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ISNA)等。在诸多炎性疾病(包括AS)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Notch信号通路均... 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AS)全过程,且与AS病变部位血管支架植入后的一系列不良事件高度相关,包括支架内再狭窄(ISR)、晚期血栓(LST)以及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ISNA)等。在诸多炎性疾病(包括AS)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Notch信号通路均被异常激活。因此,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NSPI)的装载有望减轻炎症,进而缓解支架植入并发症。基于此,本工作提出了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采用超声雾化喷涂法将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RO4929097装载于支架表面的改性策略,构建NSPI/PLGA多功能血管支架。研究结果表明,NSPI/PLGA血管支架的RO4929097有效释放长达30 d,可同时实现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抗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抗凝血等多种功能,在介入治疗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支架 炎症 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 超声雾化喷涂技术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贻贝仿生聚酚胺涂层固定REDV短肽促内皮化探究
11
作者 魏嘉佳 孟昊天 +3 位作者 李鹏程 王文轩 李梦茹 涂秋芬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59-265,共7页
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发展显著降低了支架的再狭窄率,但引入的药物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内皮层的损伤,从而影响病灶部位内皮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性。结构完整及功能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层是维持血管组织稳态以及凝血系统平衡的重要保障。使用... 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发展显著降低了支架的再狭窄率,但引入的药物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内皮层的损伤,从而影响病灶部位内皮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性。结构完整及功能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层是维持血管组织稳态以及凝血系统平衡的重要保障。使用兼具优良血液相容性及促内皮化功能的涂层对支架进行预处理,是改善血管支架等心血管植入器械并发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选用氧化剂高碘酸钠加速多巴胺自聚合,使其在支架材料表面快速形成聚酚胺涂层PDA,制备方法简单且省时;随后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点击接枝功能性短肽REDV,构建促内皮化涂层P-REDV,REDV肽接枝效率高且接枝密度大(9.84 ng/cm^(2))。该涂层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对内皮细胞粘附具有选择性促进作用,同时显示出优异的血液相容性,为解决药物洗脱支架及心血管植入器械延迟内皮化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胺化学 点击接枝 促内皮化 血管支架 RED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严重门静脉狭窄的三维可视化成像与门静脉支架植入术疗效分析
12
作者 赵洪强 刘影 +7 位作者 马建明 李昂 于里涵 童翾 吴广东 卢倩 张跃伟 汤睿 《器官移植》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严重门静脉狭窄的三维成像特征与优势,评估门静脉支架植入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移植术后因严重门静脉狭窄接受门静脉支架植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严重门静脉狭窄的影像学特征、三维重建的成像优势及介入治...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严重门静脉狭窄的三维成像特征与优势,评估门静脉支架植入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移植术后因严重门静脉狭窄接受门静脉支架植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严重门静脉狭窄的影像学特征、三维重建的成像优势及介入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中狭窄类型包括向心性缩窄3例,曲折成角致狭窄2例,受压狭窄2例,长段狭窄和(或)血管闭塞3例。三维重建图像在狭窄的准确判断、狭窄类型的辨别和狭窄累及长度判断方面具有优势。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门静脉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后门静脉最狭窄处直径较治疗前增加[(6.2±0.9)mm比(2.6±1.7)mm,P<0.05],吻合口流速较治疗前下降[(57±19)cm/s比(128±27)cm/s,P<0.05],近肝处门静脉主干流速较治疗前增加[(41±6)cm/s比(18±6)cm/s,P<0.05]。1例患者因介入穿刺引起肝内血肿,经保守观察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立体直观展示狭窄部位、特征与严重程度,有利于临床医师进行治疗决策和辅助介入操作。及时的门静脉支架植入术可以有效逆转病变进程并改善门静脉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血管并发症 门静脉狭窄 介入治疗 三维可视化成像 门静脉支架 血流加速 门静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随机有限元法模拟聚合物血管支架降解过程
13
作者 牛文娟 周鹏 王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6-852,共7页
目的针对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植入后产生的晚期支柱血栓问题,建立随机有限元模型,从分子量和应力角度对聚合物血管支架降解过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以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高分子材料为例的可降解血管支架降解过程的数学... 目的针对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植入后产生的晚期支柱血栓问题,建立随机有限元模型,从分子量和应力角度对聚合物血管支架降解过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以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高分子材料为例的可降解血管支架降解过程的数学模型,利用COMSOL软件将数学模型导入并完成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随机化处理,分析不同随机参数和标准差对分子量的影响以及降解过程中的应力分布。结果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在人体的降解过程中,随机变量M_(n0)和8%标准差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参数随机化会导致聚合物血管支架降解过程中断裂强度的分布范围更广,最小值更低。结论聚合物血管支架材料中分子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支架不同位置上的力学性能差异,进而引起材料内部的应力集中现象,最终导致支架在降解过程中发生非均匀破碎,成为后期支架血栓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为下一代可降解血管支架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 降解模型 非均匀破碎 分子量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尼莫地平在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鹏 隋守光 +5 位作者 施洪峰 肖颖 李海停 张晓飞 李玮 王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初步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尼莫地平在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的VCI患者40例,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或头颈... 目的初步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尼莫地平在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的VCI患者40例,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或头颈部CT血管成像确诊为脑供血动脉狭窄,并达到血管内治疗标准。将患者分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组(支架组,20例)和口服尼莫地平治疗组(尼莫地平组,20例),接受治疗前行认知功能测定,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并于治疗后6 h内和1、3、6个月分别行认知功能测定,观察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支架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支架组MMSE评分较尼莫地平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患者术后6 h内和1、3、6个月的MMSE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尼莫地平组仅在术后6个月的MMSE评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和口服尼莫地平治疗VCI均有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认知功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尼莫地平治疗则需较长时间才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支架成形术 尼莫地平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被引量:22
15
作者 孙军 张丽阳 +3 位作者 陈笛 温昌明 时彩丽 兰端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8-362,共5页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30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给予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B组...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诊治的30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给予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B组(给予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C组(给予支架取栓术治疗),每组102例,对比3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钙结合蛋白(S100-β)、血栓素B2(TXB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复发率、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术后3组患者的NSE、6-k-PGF1a、S100-β、TXB2、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的NSE、S100-β、TXB2、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B组和C组,6-k-PGF1a高于B组和C组(P均<0.05)。A组的血管再通率高于B组和C组,复发率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的病死率与B组、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及丁苯酞治疗ACI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取栓术 替罗非班 丁苯酞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再通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骼动脉支架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高危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昌伟 管珩 +3 位作者 李拥军 郑曰宏 刘景 张杰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12-214,共3页
目的 探讨术中髂动脉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高危重症下肢缺血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  1999年 7月至 2 0 0 1年 5月 ,采用术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高危重症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9例 (13条肢体 ... 目的 探讨术中髂动脉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高危重症下肢缺血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  1999年 7月至 2 0 0 1年 5月 ,采用术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高危重症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9例 (13条肢体 ) ,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2例 ,平均年龄 76岁 ,均以静息痛为主诉。术前踝肱指数为 0 .2 2± 0 .17。 结果 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 10条 ,股深动脉成形 11条 ,股 -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 3条 ,均获得成功。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后踝肱指数 0 .41± 0 .15 ,与术前相比有提高 (P <0 .0 5 )。平均随访 11个月 (1- 2 3个月 ) ,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 ,均无静息痛 ,仅 3例残余有轻度间歇性跛行。 结论 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是治疗高危重症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骼动脉支架 股深动脉成形术 手术治疗 高危患者 重症下肢缺血 临床研究 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工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支架在真实狭窄血管模型中扩张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任庆帅 任希力 +1 位作者 彭坤 乔爱科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88-494,共7页
目的研究血管支架在真实狭窄血管模型中不同扩张阶段的形变与受力特性,为支架的介入治疗与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方法利用三维建模方法构建患者颈动脉血管模型以及斑块模型,利用Pro/E软件构建1种I型血管支架;在ABAQUS/Standard软件... 目的研究血管支架在真实狭窄血管模型中不同扩张阶段的形变与受力特性,为支架的介入治疗与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方法利用三维建模方法构建患者颈动脉血管模型以及斑块模型,利用Pro/E软件构建1种I型血管支架;在ABAQUS/Standard软件中分析支架在真实狭窄血管模型中径向扩张(第1阶段)和径向收缩(第2阶段)的扩张过程,同时建立斑块与血管为一体的对比实验。结果在第1阶段,支架发生径向扩张,支架与斑块和血管内壁接触面积最大,支架、斑块、血管壁所受应力最大值分别为515.000、2.482、1.053 MPa;在第2阶段,支架发生径向收缩,形成"狗骨效应",支架与血管壁之间形成较多的间隙,支架、斑块、血管壁所受应力最大值分别为464.500、0.954、0.316 MPa。在对比实验中,狭窄血管与支架在第2阶段所受应力最大值分别为0.9、414.1 MPa。结论相对于对比实验,区分血管组织成分的模型更符合狭窄血管的真实情况,更能真实反映血管与支架的受力情况;在第1阶段支架对于斑块及血管内壁造成的损伤最大,在第2阶段支架的"狗骨效应"是造成支架与斑块、血管间产生空隙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支架在介入治疗中的选择与支架的改进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支架 扩张 狭窄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支架对弯曲血管损伤机理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江旭东 滕晓艳 +1 位作者 史冬岩 冯海全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50-3054,共5页
针对支架植入术后的冠脉血管内支架再狭窄问题,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法建立弯曲冠脉G支架介入系统生物力学模型及冠脉支架纵向柔顺性计算模型,开展了冠脉支架结构设计对血管壁面损伤与再狭窄的影响机理研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弯曲血管在支... 针对支架植入术后的冠脉血管内支架再狭窄问题,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法建立弯曲冠脉G支架介入系统生物力学模型及冠脉支架纵向柔顺性计算模型,开展了冠脉支架结构设计对血管壁面损伤与再狭窄的影响机理研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弯曲血管在支架端部存在高应力梯度,所产生的最大应力是直冠脉的4-6倍,易于损伤血管从而形成血管内支架再狭窄问题.冠脉支架结构的纵向柔顺性对弯曲血管的整体应力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C型支架的纵向柔顺性远低于S型支架和N 型支架,植入后所引起的血管整体应力水平最高;S型支架具有最好的纵向柔顺性,植入后所引起的血管整体应力水平最低.从支架与血管的相互作用以及支架纵向柔顺性的角度解释了临床中弯曲血管内支架再狭窄率较高的力学原因,为支架的临床选择及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支架 有限元法 纵向柔顺性 血管再狭窄 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辅助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慧晓 徐永康 +2 位作者 张剑平 沈益金 陆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64-667,共4页
目的评估机械辅助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对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时间在90~450 min行机械辅助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采用的机械辅助方法有导丝碎栓、导管抽吸取... 目的评估机械辅助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对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时间在90~450 min行机械辅助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采用的机械辅助方法有导丝碎栓、导管抽吸取栓及支架应用等,术后统计血管再通率、出血并发症及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28例患者应用机械辅助溶栓成功再通血管23例,血管再通率为82.1%,平均血管再通时间为65.22 min,3个月后mRS评分均≤3分;5例血管再通无效者中2例死亡,1例mRS评分4分,2例mRS评分≤3分。血管再通组中,机械辅助溶栓并未增加出血并发症率。结论机械辅助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能减少尿激酶用量及血管再通时间,提高再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辅助溶栓 支架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长建 刘晨 +1 位作者 乔彤 黄佃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72-676,共5页
报道了 4 8例主髂动脉闭塞症病人的手术治疗结果 .行人造血管搭桥转流术 31例 ,其中有 8例同时行球囊导管扩张、动脉内膜剥成形或取栓术 ;导管动脉取栓扩张 5例 ;动脉内膜剥脱、取栓 3例 ;血管腔内支架置放 9例 .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 4 2... 报道了 4 8例主髂动脉闭塞症病人的手术治疗结果 .行人造血管搭桥转流术 31例 ,其中有 8例同时行球囊导管扩张、动脉内膜剥成形或取栓术 ;导管动脉取栓扩张 5例 ;动脉内膜剥脱、取栓 3例 ;血管腔内支架置放 9例 .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 4 2例 ,随访 0 .5~ 9年人造血血管通畅率 90 %.多普勒血流仪节段性测压踝 /肱指数 (ABI)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较高的价值 ,当ABI小于 0 .5时 ,应及时手术 ,挽救肢体 .在确定治疗方案时 ,应根据病变部位、分布和严重程度 ,施行不同的手术方法才能提高血管通畅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 手术治疗 血管外科手术 人造血管移植 血管内支架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