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henomenological model for plastic flow behavior of rotating band material with a large temperature range 被引量:2
1
作者 Yi-cheng Zhu Jia-wei Fu +1 位作者 Lin-fang Qian Jing-hua Ca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21-133,共13页
The plastic flow behavior of the rotating band material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rotating band material is processed from H96 brass alloy, which is hardened to a much higher yield strength compared to the an... The plastic flow behavior of the rotating band material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rotating band material is processed from H96 brass alloy, which is hardened to a much higher yield strength compared to the annealed one. The dynamically uniaxial compression behavior of the material is tested using the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with temperature and strain rate ranging from 297 to 1073 K and500 to 3000 s^(-1), respectively, and a phenomenological plastic flow stress model i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material. The material is found to present noticeabl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nd weak strain-rate sensitiv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stic flow stress model has two steps. Firstly, three univariate stress functions, taking plastic strain, plastic strain rate and temperature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respectively, are proposed by fixing the other two variables. Then, as the three univariate functions describe the special cases of flow stress behavior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the principle of stress compatibility is adopted to obtain the complete flow stress functi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plastic flow stress model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rotating band material than the existing well-known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ting band Plastic flow behavior Large temperature range Phenomenolog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symmetrically alternative rotating flow on floccul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继润 张育新 +4 位作者 邢军 孙永正 徐海燕 刘正宁 康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年第4期338-341,共4页
A symmetrically alternative rotating flow pattern was designed for floccul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produce large and dense flocs. The special effects of a symmetrically alternative rotating flow on the diameter and d... A symmetrically alternative rotating flow pattern was designed for floccul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produce large and dense flocs. The special effects of a symmetrically alternative rotating flow on the diameter and density of floc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new fluid conditions, the primary particles on the outer part of the formed flocs may be cut down and the flocs contract at the end of the original rotating direction; then fluid changes its rotating direction, an opposite shearing is imposed to the flocs and makes some primary particles slide along the floc surface, leading to a denser floc; meanwhile, the broken and unflocculated particles on the trajectory may have opportunities to penetrate into or cohere to the floc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rotating flow, the new-designed flow pattern can not only keep the floc size (even enlarge the floc diameter if a suitable flow is chosen) but also increase the floc density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CCULATION SHEARING RATE SYMMETRIC and ALTERNATIVE rotating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风洞稀薄流场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测量研究
3
作者 陈爱国 田颖 +4 位作者 王杰 杨彦广 李志辉 李中华 李震乾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3,共8页
稀薄流场中转动温度与振动温度的不一致是热力学非平衡的具体表现,可采用电子束荧光技术这一非接触测量手段对稀薄流场的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进行测量。本文介绍了电子束荧光技术用于测量稀薄流场转动温度与振动温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 稀薄流场中转动温度与振动温度的不一致是热力学非平衡的具体表现,可采用电子束荧光技术这一非接触测量手段对稀薄流场的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进行测量。本文介绍了电子束荧光技术用于测量稀薄流场转动温度与振动温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在某风洞中开展的喷管出口稀薄流场转动温度、振动温度测量结果。重复性测量结果表明:转动温度最大相对不确定度为0.26%,振动温度最大相对不确定度为0.8%;Ma=12和16锥形喷管出口截面上的转动温度与振动温度分布特征体现了锥形喷管膨胀流动的特点,而各喷管在3个不同状态的测量结果表明:随着稀薄度增加,振动温度与转动温度的偏差会越大,热力学非平衡现象也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荧光 稀薄流场 转动温度 振动温度 低密度风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改性沥青的黏流特性及压实温度确定
4
作者 丁湛 田晨曦 +3 位作者 张慧馨 安琳玉 刘丰凯 栗培龙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62,88,共6页
SBS(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改性沥青广泛应用于铺筑高等级路面,但其黏流特性依赖于温度、剪切速率等外界条件,并与摊铺、压实等施工效果密切相关。为了分析SBS改性沥青的黏流特性,分别采用3种基质沥青制备SBS改性沥青,测试不同温度... SBS(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改性沥青广泛应用于铺筑高等级路面,但其黏流特性依赖于温度、剪切速率等外界条件,并与摊铺、压实等施工效果密切相关。为了分析SBS改性沥青的黏流特性,分别采用3种基质沥青制备SBS改性沥青,测试不同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的黏度。通过计算各沥青的黏流活化能E_(a),讨论沥青的黏温特性。借助红外光谱,分析基质沥青与SBS改性沥青在微观结构上的差异。利用改性沥青混合料压实温度实验,验证黏流特性与压实温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_(a)可以反映黏度对温度的敏感性,SBS改性后沥青的黏度大幅增加,但各改性沥青温度敏感性存在差异。SBS改性沥青均表现为非牛顿流体特性,改性过程基本以分子间交联为主,未发生化学反应。仅采用黏温曲线确定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温度具有局限性,建议根据黏流特性确定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压实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沥青 黏流特性 旋转黏度 黏温关系 压实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机三维旋转效应下圆弧型沟槽减阻机理的研究
5
作者 杨瑞 石振鹏 +3 位作者 田楠 曾学仁 方亮 包广超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6-352,共7页
为研究三维旋转下沟槽减阻机理,以NREL 5 MW风力机为研究对象,在叶片展向位置18%~20%处布置横向圆弧型沟槽,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不同工况下风力机叶片三维截面翼型和对应工况下二维翼型的气动性能,对截面翼型的表面压力系数与二维翼型... 为研究三维旋转下沟槽减阻机理,以NREL 5 MW风力机为研究对象,在叶片展向位置18%~20%处布置横向圆弧型沟槽,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不同工况下风力机叶片三维截面翼型和对应工况下二维翼型的气动性能,对截面翼型的表面压力系数与二维翼型的表面压力系数以及流场流动状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截面翼型布置圆弧型沟槽在一定风速范围内可改善截面翼型的压力分布,有效抑制流动分离,提高翼型升阻比;而二维翼型布置圆弧型沟槽对流动分离的抑制并不明显。通过二维沟槽和三维沟槽内流动状态对比,发现截面槽内三维旋转效应是沟槽减阻的根本原因。翼型失速前,沟槽内的漩涡将高速流体带出并注入边界层中,使得沟槽后方的流速变快,翼型失速后沟槽内的漩涡捕获了低能量流体,两者均改善了截面翼型的压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旋转流动 减阻 数值模拟 气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风力机叶片三维失速模型研究
6
作者 戴丽萍 张泽能 +3 位作者 丛龙福 常宁 詹鹏 王超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9,共7页
以PhaeⅥ风力机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方法对多种工况风力机的流场进行计算,通过反向动量叶素理论方法提取攻角和翼型的三维气动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周速比、实度、攻角、扭角和二维气动参数为输入参数,三维气动参数为输出参数的BP神... 以PhaeⅥ风力机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方法对多种工况风力机的流场进行计算,通过反向动量叶素理论方法提取攻角和翼型的三维气动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周速比、实度、攻角、扭角和二维气动参数为输入参数,三维气动参数为输出参数的BP神经网络修正模型。所建BP模型预测的升阻力系数同CFD计算所得结果误差在5%以内。将该模型同动量叶素理论相结合对PhaseⅥ风力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可显著提高风力机气动性能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气动失速 旋转流动 分离 攻角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取样过程钻杆转速对煤屑-气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张宏图 甄泽栋 +1 位作者 李博涛 张欧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0,共7页
为探究负压取样过程中钻杆内煤屑-气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模拟法探讨钻杆转速、煤屑质量流量对煤屑输送过程中气固流动速度分布及煤屑输送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钻杆内气流最大轴向速度随着输送距离... 为探究负压取样过程中钻杆内煤屑-气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模拟法探讨钻杆转速、煤屑质量流量对煤屑输送过程中气固流动速度分布及煤屑输送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钻杆内气流最大轴向速度随着输送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最大切向速度迅速衰减并消失;钻杆转速增加时,气流最大轴向速度变化不大,最大切向速度显著增加;随着钻杆转速增加,煤屑螺旋流更加明显,旋流区距离变长,悬浮区距离变短;进入钻杆的煤屑数量减少,5 m/s速度以上的煤屑分布增多且分散;转动时钻杆内部实际固气比小于设定值,煤屑输送效率随转速的提高先增后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取样 钻杆转速 煤屑 流动特性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体瓦斯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勇 王鹏飞 +2 位作者 刘荣华 王俏 刘开新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96-2508,共13页
为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基于煤体多孔介质本真属性下瓦斯吸附与驱替机理,首先利用水介质、表面活性剂CTAB、微纳米气泡的共存特性获得了液气耦合介质,以环管流量、旋转黏度表征了液气耦合介质的优化性能与提质增效特征... 为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基于煤体多孔介质本真属性下瓦斯吸附与驱替机理,首先利用水介质、表面活性剂CTAB、微纳米气泡的共存特性获得了液气耦合介质,以环管流量、旋转黏度表征了液气耦合介质的优化性能与提质增效特征;之后结合渗流瞬时流量、气测渗透率量化了液气耦合介质对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效应。结果表明:质量分数0.05%的表面活性剂CTAB可有效降低液相表面张力50.41%,微纳米气泡可平均降低液相表面张力5.50 mN/m;基于表面活性剂CTAB与微纳米气泡的表面活性,液气耦合介质环管流量相对蒸馏水介质、含表面活性剂介质分别增大1.44、1.27倍;转速为100、200、300、600 r/min时,液气耦合介质旋转黏度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降低60.00%、71.43%、50.00%、45.45%,相对含表面活性剂介质分别降低42.86%、60.00%、37.50%、25.00%。煤体分别在蒸馏水介质、含表面活性剂水介质、液气耦合介质平衡作用下甲烷渗流驱替时,随着介质环管流量的增大和旋转黏度的降低,瞬时流量与气测渗透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基于液气耦合介质良好的减阻性能与流动性能,对长焰煤分别在轴压为3、5 MPa,围压为3、5 MPa瓦斯驱替时,瞬时流量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增大1.43、1.67倍,气测渗透率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增大1.44、1.68倍,且不同轴压、围压之间的渗流差异明显缩小。液气耦合介质进一步活化了表面性能,在高流量、低黏度作用下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尤其对煤体增渗解吸与抽采达标、高产工作面瓦斯涌出防治具有明确的工程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气耦合 减阻增渗 强化驱替 旋转黏度 瞬时流量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导叶对转涡轮动叶轴向间隙对高压叶顶泄漏流级间发展规律影响
9
作者 董甜甜 赵巍 +3 位作者 隋秀明 浦健 雒伟伟 赵庆军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3,共9页
为阐明无导叶对转涡轮(VCRT)不同动叶轴向间隙(ASR)下高压(HP)叶顶泄漏流(TLF)的级间流动规律及其对低压(LP)叶顶区域流场的影响,对高负荷跨声速无导叶对转涡轮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分析并比较了不同ASR下高压和低压叶顶区域气动参数... 为阐明无导叶对转涡轮(VCRT)不同动叶轴向间隙(ASR)下高压(HP)叶顶泄漏流(TLF)的级间流动规律及其对低压(LP)叶顶区域流场的影响,对高负荷跨声速无导叶对转涡轮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分析并比较了不同ASR下高压和低压叶顶区域气动参数和流场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当ASR为高压动叶叶顶轴向弦长(C_(ax))的20%~50%时,级间过渡段的较大扩张率使得高压叶顶泄漏流向级间端壁迁移汇聚,引起堵塞,导致高压叶顶泄漏流级间速度的周向分量较大、气动损失较高。此外,更多的高压叶顶泄漏流有助于形成更强的低压上通道涡(UPV),增加其强度和损失,从而在叶顶区域造成更大的总气动损失。当ASR增加到50%~75%C_(ax)时,级间过渡段扩张率降低,显著减少了高压叶顶泄漏流向级间端壁的迁移。高压叶顶泄漏流不再被阻塞,其级间耗散加速,从而降低了损耗。同时,高压叶顶泄漏流在形成低压上通道涡中的参与减少导致高压叶顶泄漏流的强度及其在低压通道中的输运损耗增加,以及低压上通道涡的强度和损耗降低。因此,叶顶区域的总气动损失逐渐减小。当ASR进一步增加到75%~100%C_(ax)时,高压叶顶泄漏流的级间输运距离增加,加速了其级间耗散并降低了损耗。高压叶顶泄漏流在低压通道中的强度和输运损失也降低了。同时,有助于形成低压上通道涡的高压叶顶泄漏流进一步减少,导致低压上通道涡强度和损失降低。因此,叶顶区域的总气动损失进一步减少。当ASR进一步增加到100%~150%C_(ax)时,除了高压叶顶泄漏流的级间输运损失增加外,叶顶区域流场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存在最佳ASR使高压叶顶间隙泄漏流气动损失最小,此时级间过渡段扩张角约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叶对转涡轮 动叶轴向间隙 非定常 高压叶顶泄漏流 级间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注方案对CH_(4)-O_(2)旋转爆轰发动机冷流掺混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刘翔宇 赵楠楠 +4 位作者 朱龙 黄亚坤 王园丁 郑权 翁春生 《航空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共8页
旋转爆轰发动机是一种可自增压、持续提供推力的新概念发动机,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远大的应用前景。喷注结构是旋转爆轰发动机设计的基础,为研究不同喷注方案下发动机内流场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模型为双侧喷注的环形燃烧室,通过求解三维... 旋转爆轰发动机是一种可自增压、持续提供推力的新概念发动机,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远大的应用前景。喷注结构是旋转爆轰发动机设计的基础,为研究不同喷注方案下发动机内流场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模型为双侧喷注的环形燃烧室,通过求解三维雷诺时均N-S方程,针对喷孔直径与旋流喷注角度变化开展了一系列冷流场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喷孔直径将有利于提高燃料射流动量,增加燃料径向穿透深度,促进推进剂组分的扩散与混合;增大旋流喷注角度将使得燃料射流动量下降,气流沿径向发生显著偏折,降低混合效率。低喷注动量的燃料射流难以与氧化剂主流充分掺混,受气流冲击影响严重,表现出沿燃烧室内外壁面分布的特性,在流场中心形成带状的低浓度区,最终导致混合不充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爆轰 喷注结构 掺混 喷孔直径 旋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方向影响下“天然”破裂砂岩强度特性研究
11
作者 石浩 张后全 +3 位作者 宋雷 李明 林钢 陆鹏举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4-286,共13页
研究冲击方向影响下“天然”破裂砂岩强度特性保障地下工程结构的长效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双轴压缩模拟试验获取“天然”分布的裂隙,并分析不同围压下裂隙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天然”分布裂隙进行提取,对其整体旋转0、90°、... 研究冲击方向影响下“天然”破裂砂岩强度特性保障地下工程结构的长效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双轴压缩模拟试验获取“天然”分布的裂隙,并分析不同围压下裂隙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天然”分布裂隙进行提取,对其整体旋转0、90°、180°及270°并移植至SHPB(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颗粒流数值模型;最后,通过模拟动力加载研究“天然”破裂砂岩的冲击强度与双轴压缩强度、裂隙分布信息、冲击方向等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1)当双轴压缩围压较低时,试件滑移面相对清晰;随着围压的增加,滑移面的识别难度加大。2)随着双轴压缩轴压水平及围压的增加,试件冲击强度及其对应的时间基本均呈减小趋势;冲击强度大于20 MPa的试件,其应力–时间曲线在峰前弹性阶段的切线斜率基本一致。3)当冲击方向与双轴压缩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时,裂隙数量对冲击强度的影响更显著;当冲击方向与双轴压缩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时,裂隙数量对冲击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弱。4)为深入分析裂隙数量对试件冲击强度的影响,提出分布裂隙数量反值的概念;在不同冲击方向下,分布裂隙数量反值与冲击强度随试件双轴压缩强度的变化基本同步。5)冲击强度对冲击方向的依赖性与宏观破裂面具有重要关联;宏观破裂面的存在能够有效阻隔应力在试件中的传递,从而在不同冲击方向下改变冲击应力的传播路径及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方向 “天然”分布裂隙 强度特性 颗粒流数值模拟 裂隙提取、旋转及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爆轰冲压发动机隔离段构型对其抗反压特性影响研究
12
作者 吴鑫罡 郑权 +1 位作者 黄亚坤 翁春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隔离段的构型是影响其抗反压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究隔离段构型对其抗反压特性的影响,建立9种不同长度、宽度构型的隔离段,对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主要分析了不同构型隔离段对流场结构、首道激波位置以及沿程静压和沿程总压损失的... 隔离段的构型是影响其抗反压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究隔离段构型对其抗反压特性的影响,建立9种不同长度、宽度构型的隔离段,对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主要分析了不同构型隔离段对流场结构、首道激波位置以及沿程静压和沿程总压损失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同一来流情况下,固定隔离段长度,增加宽度会使激波串长度减小,激波串波节数减少,激波串向上游推进的距离变小,首道激波位置更靠近下游,隔离段抗反压特性能力增强,总压损失有所减小,当宽度由5 mm增加至7 mm时,抗反压能力增强明显,由7 mm增加至10 mm时,增强趋势有所变缓;固定隔离段宽度,增加长度会使激波串长度增加,激波串波节数不变,但激波串对隔离段的影响占隔离段总长度比例减小,首道激波位置更靠近下游,隔离段抗反压特性能力增强,沿程总压损失有所增大,当长度由60 mm增加至80 mm时抗反压能力增强明显,由80 mm增加至100 mm时,增强趋势有所变缓。该文研究可为旋转爆轰冲压发动机隔离段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轰发动机 隔离段构型 旋转反压 激波串 流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多通道不同流向旋转输流管动力学特性分析
13
作者 张博 王毅琛 +2 位作者 蔡承宇 丁虎 陈立群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8-450,共13页
涡轮叶片是燃气轮机输出动力的关键部件,为了叶片在高温环境下可以正常工作,需要在内部设置冷却管通道.叶片在内部流体和自身旋转的共同作用下,有着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将叶片简化为多通道不同流向的旋转输流管的开放模型,使用能量法推导... 涡轮叶片是燃气轮机输出动力的关键部件,为了叶片在高温环境下可以正常工作,需要在内部设置冷却管通道.叶片在内部流体和自身旋转的共同作用下,有着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将叶片简化为多通道不同流向的旋转输流管的开放模型,使用能量法推导动力学方程,并进行复模态分析.通过算例研究,揭示了流向、流速和转速对系统稳定性和模态转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输流管 假设模态法 失稳临界流速 模态转迁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效忠 郑吉利 +2 位作者 陈逸霖 吴晓飞 林彬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疗程...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疗程1个月。检测临床疗效、ESCV评分、DHI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左椎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PGI 2、CGRP、EDHF、NPY、安全性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DH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NPY降低(P<0.05),ESCV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PGI 2、CGRP、EDHF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异常。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可安全有效地调节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舒张血管因子、收缩血管因子水平,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液循环,缓解眩晕,提升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白术天麻汤 颈椎定位旋转扳法 颈性眩晕 痰浊中阻 椎基底动脉血流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流温度对凹腔结构燃烧室旋转爆震燃烧影响实验研究
15
作者 谭峻然 宫继双 +1 位作者 张义宁 孙孔倩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在工程化应用的背景下,为了探究不同来流温度下煤油/空气两相旋转爆震在外凹腔燃烧室内的燃烧特性,在直径为300 mm长500 mm的外凹腔燃烧室中开展了煤油和正常氧含量空气两相旋转爆震的实验研究。分别在650 K,900 K和1200 K三种不同来流... 在工程化应用的背景下,为了探究不同来流温度下煤油/空气两相旋转爆震在外凹腔燃烧室内的燃烧特性,在直径为300 mm长500 mm的外凹腔燃烧室中开展了煤油和正常氧含量空气两相旋转爆震的实验研究。分别在650 K,900 K和1200 K三种不同来流温度下实现了稳定自持的旋转爆震燃烧,探究了三种不同来流温度对外凹腔燃烧室内旋转爆震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进出口高度比为0.83时1200 K和900 K的来流温度下均能形成旋转爆震,而650 K来流温度下燃烧室内以爆燃形式运行;在进出口高度比值为1时650 K来流空气下才能形成旋转爆震。1200 K来流温度当量比为1时爆震波以单波模态运行,爆震波速度约为1300 m/s;在该温度下发现了爆震波的反转现象。900 K来流温度当量比为1时,燃烧室内爆震波以双波对撞模态为主,爆震波速度约为1090 m/s;在650 K来流温度当量比为0.88时,波速约为907 m/s。在凹腔燃烧室中来流温度越高,爆震波的速度损失越小;在较强的爆震波运行模态下,凹腔后的燃烧室段内仍能检测到较强的压力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腔燃烧室 气液两相爆震 来流温度 旋转爆震 爆震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多孔介质模型的RPB模拟与流场特性研究
16
作者 徐东亮 赵彬彬 +3 位作者 孙逸玫 刘婷婷 刘筱然 陈明功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9-1582,共14页
旋转填充床(RPB)在强化反应、过程传质中存在巨大的潜力,但其内部复杂的流场研究仍然是一个挑战。研究流体运动对于探索传质过程至关重要,由于RPB运行需要处于高密封状态,所以限制了对RPB内部流场细节的捕捉,然而,计算流体力学(CFD)模... 旋转填充床(RPB)在强化反应、过程传质中存在巨大的潜力,但其内部复杂的流场研究仍然是一个挑战。研究流体运动对于探索传质过程至关重要,由于RPB运行需要处于高密封状态,所以限制了对RPB内部流场细节的捕捉,然而,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为流场分析提供了有效途径。本研究提出了一种CFD模型用于研究RPB内部各个腔区的气相流动。采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填料区域,特别将离心旋转引入到阻力计算中,提出了一种结合转子转速的阻力系数修正方程。实验研究了不同转子转速和气体流量条件下的稳态运行过程,通过对阻力修正后的CFD模型进行迭代计算,得到了RPB的干压降,并作为关键性能指标,收敛压降值和实验结果的平均偏差仅为4.71%,最大偏差为12.24%,验证了CFD模拟的结果。基于验证后的理论模型,通过结合复式逆旋转子(CIR)结构,将内转子设置为1500 r/min,开展了进一步的转子性能研究。结果显示,RPB填料处的平均湍流动能最高提高到5.77倍,证实了结构优化在提升RPB传质和处理效率方面的可能性,为RPB强化化工行业环保设备的深入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多孔介质 旋转填充床 流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荡流下旋转圆柱涡致振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17
作者 杨国耀 孙悦 +2 位作者 单智超 李祥 丁林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74,共13页
基于海洋深层流的特点,数值模拟了振荡来流条件下不同折减速度U*和旋转速率α对圆柱振动响应与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的x(A_(peaks,x)^(*))和y方向(A_(peaks,y)^(*))的振幅比存在多个极值点,且随着α增加,A_(peaks,x)^(*)的最... 基于海洋深层流的特点,数值模拟了振荡来流条件下不同折减速度U*和旋转速率α对圆柱振动响应与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的x(A_(peaks,x)^(*))和y方向(A_(peaks,y)^(*))的振幅比存在多个极值点,且随着α增加,A_(peaks,x)^(*)的最大值增大,其对应的U*减小。位移和升阻力系数随着α和U*变化表现出显著差异,x方向的时间平均位移随U*的增加而增大,y方向平均位移和升阻力系数均随α的增大而增大。圆柱的运动轨迹在0≤α≤1.0时,无明显规律;在α=1.5时,为圆环状。随着U*增加,圆柱平均努塞尔数增大,局部努塞尔数分布逐渐成圆形。随着α增大,涡旋脱落模式由2S转变为单排排列,尾迹逐渐拉伸并趋于U型模式。温度场结果表明,前驻点热交换较弱,后驻点热交换和局部传热效率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致振动 振荡流 换热特性 旋转圆柱 努塞尔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ltzmann-Rykov模型方程气体动理论统一算法与喷管流动
18
作者 李凡 李志辉 陈爱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3-562,共10页
为研究气体分子转动非平衡效应对喷管内流动的影响,在气体动理论统一算法(GKUA)计算框架下,发展了分子速度分布函数层次下考虑转动能影响的喷管流动边界条件数学模型,构造了直接求解分子速度分布函数的气体动理论数值格式,数值求解了考... 为研究气体分子转动非平衡效应对喷管内流动的影响,在气体动理论统一算法(GKUA)计算框架下,发展了分子速度分布函数层次下考虑转动能影响的喷管流动边界条件数学模型,构造了直接求解分子速度分布函数的气体动理论数值格式,数值求解了考虑转动能影响的Boltzmann-Rykov模型方程。通过对一维非定常激波管内流动、一维定常正激波结构及二维型面喷管内流动问题进行模拟研究,计算结果与理论解、文献值及实验数据相吻合,验证了统一算法对内流动问题的可行性与计算精度。分析了考虑转动能影响的喷管内流动流场,结果表明:可使用克努森数作为喷管流动特性和性能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动理论 玻尔兹曼模型方程 气体动理论统一算法 转动非平衡 喷管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花瓣型”配电网的旋转潮流控制器两阶段转速功率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邵晨 颜湘武 +2 位作者 贾焦心 吴炜林 李秉桢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3,共12页
随着有源配电网建设的迅猛发展,“花瓣型”配电网已成为主流供电结构,为保障配电系统的安全供电,应当进一步研究适用于有源配电网的功率控制方法。电磁式旋转潮流控制器(RPFC)是有源配电网功率控制的一种可行方案。该文首先构建了基于... 随着有源配电网建设的迅猛发展,“花瓣型”配电网已成为主流供电结构,为保障配电系统的安全供电,应当进一步研究适用于有源配电网的功率控制方法。电磁式旋转潮流控制器(RPFC)是有源配电网功率控制的一种可行方案。该文首先构建了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RPFC稳态功率解耦控制模型,然而由于旋转移相变压器转子位置角的协调控制难点,难以实现功率稳定控制;然后,通过伺服电动机两阶段转速控制和转速协调方案实现两转子角的稳定、无差控制,满足高精度、高可靠性和快速响应的功率调节需求;最后,研制了380 V/40 kV·A的RPFC样机及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功率调控和功率均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案能够在s级实现调控,且控制精度保持在4%以内,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能够满足未来“花瓣型”配电网的柔性合环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瓣型”配电网 旋转潮流控制器 功率控制 两阶段转速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细长管内表面卧式单向旋转磨粒流加工研究
20
作者 李晓璇 白小云 +3 位作者 李文辉 李秀红 刘静怡 温学杰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17,222,共6页
以304不锈钢细长管为研究对象,采用卧式单向旋转磨粒流加工技术对细长管内表面进行加工。基于FLUENT仿真软件,探究不同流道形状和不同粘度磨料对磨粒流加工效果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研究工件转速、磨粒目数、磨粒浓度和加工次数对表面粗... 以304不锈钢细长管为研究对象,采用卧式单向旋转磨粒流加工技术对细长管内表面进行加工。基于FLUENT仿真软件,探究不同流道形状和不同粘度磨料对磨粒流加工效果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研究工件转速、磨粒目数、磨粒浓度和加工次数对表面粗糙度下降率以及沿细长管长度方向加工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加工次数和给细长管施加旋转运动,可以提高细长管沿长度方向的加工均匀性;加工次数对细长管表面粗糙度下降率影响最大,工件转速对细长管沿长度方向的加工均匀性影响最大。经卧式单向旋转磨粒流加工后,细长管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由Ra 1.57μm降到Ra 0.7μm,表面粗糙度下降率达到53.2%,进出口表面粗糙度下降率差值为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式单向旋转磨粒流 不锈钢细长管 数值模拟 正交实验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