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BAS InSAR技术的叙古高速沿线滑坡识别与监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辰 金源 +1 位作者 邓飞 史绪国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8,共8页
叙永—古蔺高速公路(叙古高速)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线路周边地质条件复杂,其安全运营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因此,叙古高速沿线地质灾害的识别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 叙永—古蔺高速公路(叙古高速)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线路周边地质条件复杂,其安全运营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因此,叙古高速沿线地质灾害的识别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覆盖范围大和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优势,在广域滑坡识别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采用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InSAR技术对2017年2月—2020年9月Sentinel-1升降轨数据集进行处理分析,获取叙古高速沿线地表形变速率,共探测到包括集美滑坡等在内的18处滑坡体,分析发现滑坡形变主要与人为活动相关。结果同时表明,升降轨数据结合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灾害点分布。随着数据的积累与技术的不断发展,InSAR技术可以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探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叙古高速 小基线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InSAR实测场景成像及形变提取数据集
2
作者 黄平平 谭维贤 +4 位作者 汤江文 乞耀龙 刘浩楠 李允亨 冯怀超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55-1462,共8页
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InSAR)技术凭借其全天时、全天候以及长时间稳定连续工作等独特的优势,在矿山边坡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建筑物健康监测以及灾害预警等诸多领域展现出... 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InSAR)技术凭借其全天时、全天候以及长时间稳定连续工作等独特的优势,在矿山边坡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建筑物健康监测以及灾害预警等诸多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尽管该技术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由于相关真实数据未能公开,这限制了地基雷达技术的创新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公开了GB-InSAR实测场景成像及形变提取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地基雷达采集同一场景、不同距离放置多点角反射器场景的回波数据、成像数据和相干性数据,同时具备标准体和实测场景的GB-InSAR全流程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多维度研究。在雷达成像方面,可依据雷达分辨率的成像性能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相干系数数据探究目标在不同时间或空间的一致性,为目标识别和监测提供更精准的方法。该数据集不仅验证了GB-InSAR监测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通过应用案例,展示了GB-InSAR监测技术能力可以达到亚毫米精度级别,为实现对建筑物和地表微小形变实时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本数据集充分考虑了雷达成像、系统稳定性等雷达信号处理方法研究对实测数据的需要,为相关学者提供多元化的数据资源。此外,基于这些数据还可以开展形变分析,为结构体健康监测和灾害预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数据集 雷达成像 相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多尺度地面沉降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
作者 王琴 宫辉力 +2 位作者 陈蓓蓓 周超凡 朱琳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62,共11页
快速、不均匀的地面沉降对人类的生命和生产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对于精确的地质灾害防控至关重要。该文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快速、不均匀的地面沉降对人类的生命和生产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对于精确的地质灾害防控至关重要。该文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技术获取山东省德州市的逐月地表形变信息,计算多尺度形变增量(subsidence vertical increment,SVI),并结合时间序列聚类分析、时空立方体、时空热点分析和时空异常值分析方法来探究德州市2017年7月—2021年12月多尺度SVI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通过时空序列聚类,月尺度趋势聚类不明显,季节尺度和半年尺度聚类特征更显著,且半年尺度的沉降波动较大;通过时空立方体模型呈现,月尺度的SVI连续性较差,沉降变化特征不明显,季节尺度和半年尺度沉降发生月份较为接近,呈现出每年3—8月沉降,9月—次年2月回弹的显著性规律;对德州市54个月的半年尺度SVI时空热点分析可知,加强的沉降和连续的沉降主要发生在武城县、德城区的西北部,东南部的临邑县、禹城县和齐河县主要为振荡的沉降和振荡的回弹;对多尺度SVI进行局部异常值分析可知,月尺度的沉降特征无明显规律,季度尺度和半年尺度的沉降情况相近,东部及东南部的临邑县、齐河县季节性沉降和与作物生长相关的半年尺度沉降均呈逐渐减弱,甚至回弹趋势,但半年尺度高-高聚类范围更广,回弹现象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多尺度 增量 时空变化特征 PS-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定向参数精化的稀疏控制机载InSAR区域网平差试验分析
4
作者 张昊 熊新 王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6,共10页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对高精度地形数据支撑需求的提升,针对多云雨、山体密集区域地形数据获取难的问题,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成为解决该类型区域基础地形测绘的有效技术。为此,提出一种顾及方位向与距离向定向参...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对高精度地形数据支撑需求的提升,针对多云雨、山体密集区域地形数据获取难的问题,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成为解决该类型区域基础地形测绘的有效技术。为此,提出一种顾及方位向与距离向定向参数的InSAR区域网平差方法,系统分析控制点数量与空间分布对平差精度的影响。基于陕西渭南长条带状测区的双航带机载毫米波InSAR数据,采用三角形、四角形及距离向居中等布设策略开展控制点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控制点沿距离向均匀布设为三角形时,平差解算稳定性最佳;在仅需3个控制点的条件下,该方案可满足地形测量精度的要求。同时,该方案可减少外业控制测量,为多云雨山区水利工程勘察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定向参数 区域网平差 控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月球形貌数据的SAR干涉图像仿真
5
作者 张昊 靳国旺 +1 位作者 叶豪 秦永志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3,共6页
为了利用现有数据掌握月表SAR成像特点并辅助用于绕月SAR成像观测系统设计,提出一种基于月球形貌数据的月表SAR干涉图像仿真方案。该方案在给定绕月飞行轨道和基线参数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月表DEM数据,按照设置的SAR成像观测参数计算相... 为了利用现有数据掌握月表SAR成像特点并辅助用于绕月SAR成像观测系统设计,提出一种基于月球形貌数据的月表SAR干涉图像仿真方案。该方案在给定绕月飞行轨道和基线参数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的月表DEM数据,按照设置的SAR成像观测参数计算相应的侧视角度,从而逐点计算对应月表的局部入射角,依据RD几何构像模型和干涉测高原理,按照设定的后向散射系数进行仿真计算,得到仿真的SAR幅度图像和干涉相位。采用格网间距为118 m的LOLA DEM进行了不同基线情况下的月表SAR干涉图像仿真,验证了仿真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SAR干涉图像仿真 月球 数字高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B-SAR的北斗面形变测量雷达精度评估方法
6
作者 刘飞峰 崔荣壹 +3 位作者 王战泽 徐智祥 曾熙玥 钟帅臻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73-1381,共9页
地质灾害发生前期,地表通常会产生微小位移,可作为地质灾害发生的预警信息。因此,迫切需要对高危险地区的地表进行高精度的三维形变实时监测,实现地质灾害的预警。北斗面形变测量雷达是一种新型的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可应用于边坡、矿区... 地质灾害发生前期,地表通常会产生微小位移,可作为地质灾害发生的预警信息。因此,迫切需要对高危险地区的地表进行高精度的三维形变实时监测,实现地质灾害的预警。北斗面形变测量雷达是一种新型的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可应用于边坡、矿区沉降、桥梁变形等多场景下的地表形变监测,具有应用范围广、成本较低等优点。系统可以利用单台接收机实现对全场景的三维形变监测,该接收器可以固定在地面上或安装在移动平台上。利用在轨卫星作为发射机,由于具有较短的重访周期,其长时间监测成本远低于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SAR)系统和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系统。然而,导航星到地的信号功率较低,导致了场景回波的信噪比较低,目标的相位稳定性相对较差,获得的测量精度偏低。本文基于高精度的GB-SAR一维形变监测数据为形变真值,初步验证了北斗面形变测量雷达的形变监测能力。首先介绍了北斗面形变测量雷达,之后根据系统特点,介绍了北斗面形变测量雷达的形变测量流程。最后,使用GB-SAR形变数据对北斗面形变测量雷达进行精度评估。基于以上方法,在重庆老林沟地区进行了形变精度评估试验,基于7天的测量结果,计算得到了北斗面形变雷达的形变测量精度。实验证明了北斗面形变测量雷达具备对全场景的三维形变测量能力,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各类场景在灾害预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北斗面形变测量雷达 地基合成孔径雷达 精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MM的GB-InSAR图像PS点选择方法
7
作者 田卫明 王龙跃 +1 位作者 高嵩 邓云开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3-1163,共11页
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PS)点选择是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InSAR)处理中的关键步骤.现有的PS点选择方法依赖于幅相稳定性或像元之间的高相干性筛选PS点,其中幅相稳... 永久散射体(Permanent Scatterer,PS)点选择是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GB-InSAR)处理中的关键步骤.现有的PS点选择方法依赖于幅相稳定性或像元之间的高相干性筛选PS点,其中幅相稳定性对相位波动敏感,在一些情况下不能很好地表征PS点的相位误差,而基于高相干性的方法基于局部窗口,容易造成误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了GB-InSAR图像中PS点与非PS点的干涉相位在分布特征上的差异,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的PS点选择方法.首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足够数量的PS点作为先验参考信息,然后使用GMM拟合参考PS点干涉相位的概率分布,最后依靠全图像元的干涉相位序列与GMM的匹配程度区分PS点与非PS点.实测数据表明,与基于幅相稳定性的传统方法相比,在获得的PS点数量接近的情况下,本文方法获取的PS点的相关性更强,干涉相位序列聚合程度更高,且残差点数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PS) 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B-InSAR) 高斯混合模型(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雨森 李为乐 +4 位作者 许强 陆会燕 何国庆 范禄震 秦佳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与印度板块交界处的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与印度板块交界处的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利用陆地探测一号卫星升轨、Sentinel-1降轨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计算了区内不同深度的同震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表变形区可达160 km×100 km,变形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沿卫星视线向方向升轨最大形变量为−1.538 m,降轨方向最大形变量为0.68 m;反演结果显示,破裂断层以正断性质为主,兼有少量走滑性质,滑动主要分布在地下0~14 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约4.73 m。通过反演结果及地质资料综合判断,本次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不同深度的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表明藏南滑脱拆离系断裂带、申扎-定结断裂带,扎达-拉孜-邛多江断裂带中部区域均处于应力加载区,未来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足迹和相位信息的SAR高层建筑三维重建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宁 李芳芳 +1 位作者 李新武 洪文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9-1486,共18页
针对城区高层建筑形式多样、分布密集导致的相邻建筑区分和叠掩区长度提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足迹和相位信息的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高层建筑三维重建方法。引入外部足迹信息与二次散射亮线配准,得到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完整、准确... 针对城区高层建筑形式多样、分布密集导致的相邻建筑区分和叠掩区长度提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足迹和相位信息的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高层建筑三维重建方法。引入外部足迹信息与二次散射亮线配准,得到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完整、准确的建筑足迹,实现复杂情况下的相邻高层建筑区分。基于建筑足迹与干涉相位、足迹方向与干涉条纹方向的关系,准确提取各足迹边叠掩区长度,获得建筑高度。最后,提取足迹缺失的高层建筑参数。根据各建筑足迹和高度实现高层建筑三维重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高层建筑三维重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足迹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 高层建筑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InSAR约束和余震精定位的发震构造研究——以2023年甘肃积石山M_(W)6.0地震为例
10
作者 姚远 赵志芳 +4 位作者 姜金钟 王光明 张帅 赖志滨 郑定昌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508,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M_(W)6.0地震,本文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处理了覆盖震源区域的Sentinel-1A SAR影像,得到此次积石山地震的同震地表形变场,并联合余震精定位数据,基于小震断层面拟合方法和弹性半空间...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M_(W)6.0地震,本文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处理了覆盖震源区域的Sentinel-1A SAR影像,得到此次积石山地震的同震地表形变场,并联合余震精定位数据,基于小震断层面拟合方法和弹性半空间的位错模型建立了积石山地震断层几何参数,对本次地震的滑动分布进行了反演,并计算了断层面库仑应力变化,评估了此次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23年积石山地震为逆冲兼走滑型地震,发展断层并未破裂到地表,InSAR形变结果显示:本次地震的升、降轨同震地表形变场均以抬升形变为主,升轨最大雷达视线方向(LOS)位移约7.0 cm,降轨最大LOS位移约6.8 cm;联合小震断层面拟合与断层几何参数反演显示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6—15 km,发震断层面倾向NE,走向为323°,倾角50°;破裂主要集中在地下4—8 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移量出现于地下5.7 km处,约0.2 m,滑动分布模型显示此次地震运动方向以逆冲为主,矩震级为M_(W)5.8,震中位于拉脊山南缘断裂上。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显示此地震的发生增加了拉脊山南缘断裂、拉脊山北缘断裂、倒淌河—临夏断裂东段未来的地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W)6.0地震 InSAR同震地表形变场 余震序列精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0月阿富汗震群震源破裂特征研究
11
作者 李琦 李承涛 +2 位作者 刘刚 林牧 张燕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823-3833,共11页
2023年10月阿富汗西北部的地震空区接连发生四次M_(W)6.3逆冲型地震,发震断层尚不明了.本文综合分析了InSAR形变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认为阿富汗震群主要发生在两片断层上,并以InSAR形变数据为约束确定了它们的位置、走向和倾角等参数.第... 2023年10月阿富汗西北部的地震空区接连发生四次M_(W)6.3逆冲型地震,发震断层尚不明了.本文综合分析了InSAR形变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认为阿富汗震群主要发生在两片断层上,并以InSAR形变数据为约束确定了它们的位置、走向和倾角等参数.第一片断层面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是278.15°、40.76°和106.99°,第二片断层面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是240.08°、37.46°和63.32°.两片断层以一定角度呈“V”字形堆叠在一起,破裂以逆冲滑动为主,第一片断层面破裂滑动有右旋分量,第二片则有左旋分量,和震群的震源机制解吻合.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推挤欧亚板块,构造作用力也呈“V”字形交叉,被认为是阿富汗震群应力积累的主要动力来源.震源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阿富汗震群的震源破裂未传播至地表,最大滑动量约2.24 m,地震释放的总地震矩约1.3×10^(19)N·m(M_(W)6.66),和地震序列中M_(W)≥5.5地震释放的地震矩总和相当.震源滑动分布在空间上和GCMT发布的震源机制解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本文认为震群中第二次M_(W)6.3地震发生在第一个断层面上,另外三次则发生在第二个断层面上.震群中第一次地震具备触发第二次地震的能力,第二次地震对第三和第四次地震具有促发作用.目前还难判断地震是否已经结束,震源区仍然可能会发生地震.震群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能够促使赫拉特断层滑动,需要关注其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富汗震群 合成孔径雷达 震源滑动分布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多基线相位解缠的改进小波聚类算法
12
作者 王正国 袁志辉 +1 位作者 陈立福 邢学敏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5,共7页
相位解缠对于地表高程反演和形变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小波聚类算法应用于多基线相位解缠时,在类边界处出现较多错误聚类及连通区域识别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小波聚类算法。该算法在传统小波聚类算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适... 相位解缠对于地表高程反演和形变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小波聚类算法应用于多基线相位解缠时,在类边界处出现较多错误聚类及连通区域识别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小波聚类算法。该算法在传统小波聚类算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适应网格划分技术,并与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相结合。通过对特定密度区间的网格进行拆分后判定,可以减少仅采用等间隔网格划分在类边界上产生的错误类;利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识别显著网格组成的连通区域,解决了固定邻域模式识别到的小类数量过多的问题。仿真数据和Tandem-X测量的真实数据实验表明,改进小波聚类算法不仅显著提高了类边界处的相位解缠精度,而且减少了小类的数量,改善了相位解缠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相位解缠 小波聚类 自适应网格划分 深度优先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参数定标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田家奇 梁维斌 +2 位作者 钱方明 陈刚 林梓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共15页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通过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干涉处理可以获取高精度三维地表信息。InSAR系统测制精度依赖于干涉基线和干涉相位等干涉参数的精度,干涉参数定标技术通过雷达观测参考目标推算并校准干涉参数系统误差,能够有效提升干...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通过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干涉处理可以获取高精度三维地表信息。InSAR系统测制精度依赖于干涉基线和干涉相位等干涉参数的精度,干涉参数定标技术通过雷达观测参考目标推算并校准干涉参数系统误差,能够有效提升干涉处理精度,是InSAR干涉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文中对InSAR原理和干涉参数误差进行了分析,对目前干涉参数定标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梳理出基于干涉参数敏感度方程和基于干涉参数偏差方程的干涉参数定标方法并进行了重点介绍,总结了两种定标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最后展望了干涉参数定标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参数 定标方法 敏感度方程 偏差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时序InSAR技术分析降雨对三峡库区金鸡岭滑坡的影响
14
作者 葛鹏飞 陈蜜 +6 位作者 张领旗 谢酬 刘辉 陈绘璇 范凯伦 成曦 王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0161-10174,共14页
中国三峡库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湿润、降雨充沛、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使得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岸坡失稳会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对于三峡库区滑坡监测及机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三峡库区的金鸡岭滑坡作为研... 中国三峡库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湿润、降雨充沛、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使得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岸坡失稳会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对于三峡库区滑坡监测及机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三峡库区的金鸡岭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获取金鸡岭滑坡的形变信息,利用Geo-studio软件分析不同降雨工况对金鸡岭滑坡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历时下,雨强越大,滑坡的稳定系数越低;在等降雨量情况下,降雨历时越长,对滑坡渗流场的影响越持久,且在降雨结束时滑坡的稳定系数越低。在滑坡形变分析中,在20 mm/d工况下降雨开始后的3 h内,滑坡的形变量最大。数值模拟与时序InSAR形变监测的对比结果显示,模拟出的形变场与时序InSAR监测到的形变位置具有较好的吻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 变形破坏 降雨 金鸡岭滑坡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SBAS In SAR监测与沉降风险评价研究
15
作者 董建军 郭雅雯 张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2-1742,共11页
为探明辽宁省南票区某风电项目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采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 AS-InSAR)研究南票区2017—2023年的43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 为探明辽宁省南票区某风电项目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采用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 AS-InSAR)研究南票区2017—2023年的43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4个风机代表点位的时序形变演化规律,并进行安全稳定性监测与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的最大形变值为-63.97 mm,最大时序形变速率为-30.75 mm/a,最大倾斜为0.44 mm/m,最大曲率为0.003 mm/m^(2),形变速率呈下降状态,各类移动变形在趋势上逼近稳定。结合SBAS-InSAR的监测结果,分析风机点位服役年限内的沉降值,最大预测沉降值为-13.14 mm。根据沉降风险评价分析可知,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处于稳定状态,风电场地地基基础处于安全状态,采煤沉陷区沉降对风电机组的影响程度小,综合考虑3种指标,采煤沉陷区风电场地沉降风险等级为低,具有建设风电光伏发电基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采煤沉陷区 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时间序列 监测 沉降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遥感联合的滑坡形变反演
16
作者 刘艺 郝利娜 +3 位作者 王春林 沈智业 武德宏 刘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301,311,共12页
以白格滑坡和敏都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2号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像素偏移追踪(POT)追踪其2015-02—2018-02不同窗口大小的东西向形变量;基于哨兵-1A卫星数据,采用小基线差分干涉测量(SBAS-InSAR)获取2015-03—2018-03的视线向累计形变量... 以白格滑坡和敏都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分2号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像素偏移追踪(POT)追踪其2015-02—2018-02不同窗口大小的东西向形变量;基于哨兵-1A卫星数据,采用小基线差分干涉测量(SBAS-InSAR)获取2015-03—2018-03的视线向累计形变量.结果表明,利用POT技术追踪白格滑坡形变量最剧烈处位于滑坡中后部,向东位移约30 m,最适宜窗口大小为64×64或128×128;敏都滑坡形变量最剧烈处位于滑坡中下部,向西移动约11 m,最佳窗口大小为128×128.利用SBASInSAR技术反演白格滑坡区域内视线向最大累计形变量为-93 mm,位于滑坡体中后部,敏都滑坡视线向最大累计形变量为-92.8 mm,位于滑坡体中下部.SBAS-InSAR技术能监测毫米级的微小形变,POT技术可以监测米级的形变,二者结合可以获取更详细的滑坡形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敏都滑坡 像素偏移追踪 光学影像配准与相关 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和改进切线角曲线的滑坡易发性时空更新
17
作者 倪顺程 张锦瑞 +3 位作者 张鑫 李先乐 汪洋 杨亮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0-242,280,共14页
现有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易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误报。为提升评价方法的准确度,以万州区长坪乡为例,首先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解译研究... 现有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易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误报。为提升评价方法的准确度,以万州区长坪乡为例,首先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解译研究区2020年1月6日至2021年12月26日的Sentinel-1数据,得到研究区滑坡灾害清单和坡向形变速率;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信息量模型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预测研究区滑坡发生的空间概率;接着选取每个滑坡形变速率最大值点绘制改进的切线角曲线,以判断滑坡所处的变形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滑坡易发性结果构建滑坡动态易发性评价矩阵,最后得到研究区动态易发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滑坡静态易发性评价结果使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的面积占比降低了9.62%,并将极高易发区的滑坡密度从5.96个/km^(2)提升至7.46个/km^(2),通过现场调查和滑坡编录数据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减少对滑坡假阳性的误报,提高滑坡易发性时空更新的判别度和精度。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数据支持和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SBAS-InSAR技术 改进的切线角曲线 滑坡动态易发性评价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aMPS-InSAR的大同地面沉降特征分析
18
作者 石一洁 杨成生 +2 位作者 王子倩 卢慧敏 田玉雪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6,共11页
大同市是我国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地面形变及地裂缝活动发展趋势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研究基于2008—2010年Envisat ASAR与2022—2023年Sentinel-1数据,采用斯坦福永久散射体方法(StaMPS)获取地面沉降及地裂缝活... 大同市是我国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地面形变及地裂缝活动发展趋势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研究基于2008—2010年Envisat ASAR与2022—2023年Sentinel-1数据,采用斯坦福永久散射体方法(StaMPS)获取地面沉降及地裂缝活动特征,并对比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同时,结合断裂带分布、地下水位、土地利用覆盖等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地面沉降的成因。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和城市建筑荷载是影响大同市地面沉降发生的主要因素。2008—2010年沉降主要集中在白马城、机车厂、大同煤田、新技术开发区和榆林村,其中新技术开发区地面沉降最为严重,沉降速率为-36 mm/yr。2022—2023年,原有沉降中心总体呈沉降速率减缓趋势,但新技术开发区沉降中心继续向南扩展,形成新技术开发区-御东新区-高店村沉降带,沉降速率达-45 mm/yr。典型地裂缝两侧的差异形变由2008—2010年的13 mm/yr降为2022—2023年的2 mm/yr。两个时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大同市地面沉降受到断裂带分布、建筑荷载、地下水位、煤矿开采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大同市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福永久散射体方法 地面沉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大同 地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6.2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发震断层探讨
19
作者 徐雨帆 李圣 +1 位作者 曹彦波 胡瑞峰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223,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中国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了M6.2级地震,地震最大地震烈度达Ⅷ度,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确定发震断层基本参数,分析发震断层的运动性质,该研究利用地震前后的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数据和... 2023年12月18日,中国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了M6.2级地震,地震最大地震烈度达Ⅷ度,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确定发震断层基本参数,分析发震断层的运动性质,该研究利用地震前后的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基于二轨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获得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位错理论,建立了同震形变和断层运动之间的映射模型,由同震形变场拟合发震断层的运动,进而反演发震断层基本参数,模拟断层滑动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升轨结果最大形变量约为6.65 cm,降轨结果最大形变量约为7.12 cm;发震断层走向308.14°,断层倾角61.57°,断层滑动角71.42°;断层最大滑动量约0.29 m,最大滑动大致位于地下8 m处,矩震级为Mw6.17级,发震断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少量左旋走滑运动。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推测发震断层为拉脊山南缘断裂,且地震造成了地表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同震形变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的加州中央山谷地下储水层存储结构变化反演
20
作者 张深沅 孙玉 +2 位作者 王宝行 张兴 林飞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4,共11页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黏土颗粒的重新排列,削弱含水层的储水能力,引发地表沉降。为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监测地下水的储量变化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加州中央山谷农业种植区为例,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数据反演地下水的储量...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黏土颗粒的重新排列,削弱含水层的储水能力,引发地表沉降。为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监测地下水的储量变化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加州中央山谷农业种植区为例,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数据反演地下水的储量变化。通过结合升轨和降轨InSAR数据反演垂向和东西方向的形变,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从垂向形变信号中重构出与地下水相关的多孔形变信号,再根据该信号与地下水位信号之间的季节性振幅估计弹性骨架释水系数,从而反演地下水储量变化状态。结果显示,该地区在2017—2021年的总地下水储量损失超过1.26×10^(10)m^(3),其中95.7%是不可恢复的。本研究旨在通过InSAR数据快速评估过度开发引起的地下水储量变化,给地下水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地下水储量变化 垂向形变 独立成分分析 弹性骨架释水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