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气标定的热式流量仪表研制与应用
1
作者 刘华成 孙偲 +1 位作者 韩少云 张磊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168,共5页
热式流量仪表信号源于发热探头与介质之间的热交换量,在同一流速场下受介质类型影响,而国内标定装置的介质一般为空气。为解决热式流量仪表在非空气介质管路中流量测量精度低的问题,从热扩散原理出发,研制了一种基于空气标定的热式流量... 热式流量仪表信号源于发热探头与介质之间的热交换量,在同一流速场下受介质类型影响,而国内标定装置的介质一般为空气。为解决热式流量仪表在非空气介质管路中流量测量精度低的问题,从热扩散原理出发,研制了一种基于空气标定的热式流量仪表,并采用多项式拟合算法对仪表标定数据进行拟合,同时,通过对原理中涉及介质传热的比热容cp、导热系数k等参量进行分析,得到传热特性差异,提出了一种在不同介质工况应用中的信号修正方法,并将修正算法应用到仪表中。本文验证了常温常压空气标定的精度,满足1.0级精度要求,量程比达100!1,并搭建了不同介质的试验平台,将空气标定的仪表在氩气介质条件下开展应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对信号补偿,仪表输出精度显著提升,满足1.5级精度要求。本文方法可有效解决特定空间内非空气流量测量精度低的问题,对于扩大本仪表使用范围及精准测量目标场所气体流量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式流量仪表 热扩散原理 多项式拟合 介质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TiS_(2)/TiO_(2)杂化纳米片储钠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结文·乃比 刘金宝 +1 位作者 郑智华 姚晓龙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8,共9页
二维TiS_(2)是一种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二维TiS_(2)负极材料钠离子扩散动力学性能不佳大大限制了其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本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探究了二维TiO_(2)/TiS_(2)杂... 二维TiS_(2)是一种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二维TiS_(2)负极材料钠离子扩散动力学性能不佳大大限制了其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本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探究了二维TiO_(2)/TiS_(2)杂化单层上钠原子吸附和扩散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二维TiO_(2)/TiS_(2)杂化单层结构具有较高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性.此外,钠原子倾向于吸附在二维TiO_(2)/TiS_(2)杂化单层硫-硫-氧穴位(S-S-O)的顶部,沿穴位-钛顶位-穴位方向(H_(CC)^(1)-T_(T)-H_(CC)^(1′))具有较低的扩散能垒(0.19 eV).与纯相二维TiS_(2)单层相比,钠原子更容易在二维TiO_(2)/TiS_(2)杂化单层上迁移.本文通过对钠原子在二维TiO_(2)/TiS_(2)杂化单层上的结构稳定性、优选吸附位点和扩散路径的全面研究,揭示了二维TiO_(2)/TiS_(2)杂化单层的结构性质和钠输运特性,为设计高性能的钛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TiO_(2) 二维杂化材料 钠离子电池 扩散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ock基金属原子在TiO_(2)(110)表面的吸附及扩散性质研究
3
作者 丁雅妮 郭梦雨 +3 位作者 王博涵 贾晨怡 王美娟 史金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1,共5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我们系统研究了p-block金属原子(Sn,Sb,Bi和Te)在TiO_(2)(110)表面上的吸附及扩散行为.计算结果表明Sn,Sb及Bi金属原子在TiO_(2)(110)表面上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和较高的扩散势垒,倾向于形成分散的p-...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我们系统研究了p-block金属原子(Sn,Sb,Bi和Te)在TiO_(2)(110)表面上的吸附及扩散行为.计算结果表明Sn,Sb及Bi金属原子在TiO_(2)(110)表面上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和较高的扩散势垒,倾向于形成分散的p-block单原子,然而对于Te金属原子,由于其与衬底结合能相对较弱且扩散势垒较低而更倾向于形成团簇,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实验上构建基于p-block的金属单原子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ock单原子催化剂 吸附及扩散势垒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
作者 曹春晖 唐火强 +3 位作者 郑保平 胡来文 章志珍 王国庆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1-890,共10页
磷酸锰铁锂(LiMn_(1-x)Fe_(x)PO_(4), LMFP)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安全等优势,是新一代锂电正极材料。目前LMFP处于产业化前夕,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电子电导率偏低、倍率性能不足以及对高温的敏感性等问题,铁掺杂量(x,摩尔分数)... 磷酸锰铁锂(LiMn_(1-x)Fe_(x)PO_(4), LMFP)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安全等优势,是新一代锂电正极材料。目前LMFP处于产业化前夕,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电子电导率偏低、倍率性能不足以及对高温的敏感性等问题,铁掺杂量(x,摩尔分数)的优化对于改善以上问题至关重要。但是常规实验方法对铁掺杂量的研究受限于实际条件,很难准确调控单因素变量,导致研究结果通常重复性差,无法确定最佳的铁掺杂量。本文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得到不同铁掺杂量下LMFP的晶格常数、形成能、脱/嵌锂电位、扩散势垒和能带结构等参数,方法可靠。通过对以上参数的对比分析,确定了最佳铁掺杂量范围。结果表明:最佳铁掺杂量x取值范围在0.2~0.4之间,此时LMFP的结构稳定性最好,同时又可以保持较高的能量密度。磷酸铁锂(LiFePO_(4), LFP)和LMFP不易形成完全固溶体;LFP的扩散势垒最低,为0.506 eV,说明在LFP中掺杂锰增加了锂离子的扩散难度。同时计算得到的结构参数也为LMFP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微观结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锰铁锂 正极材料 第一性原理 形成能 扩散势垒 带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温盐传感器动态特性测试平台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磊 田雨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71,共11页
在海洋剖面观测和基于移动平台的观测中,海洋温盐传感器的动态性能直接影响其数据质量。目前,国内已开展了海洋温盐传感器动态特性测试平台研制,并开展相关海洋温度和电导率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测试。该文详细阐述基于双扩散原理的海洋温... 在海洋剖面观测和基于移动平台的观测中,海洋温盐传感器的动态性能直接影响其数据质量。目前,国内已开展了海洋温盐传感器动态特性测试平台研制,并开展相关海洋温度和电导率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测试。该文详细阐述基于双扩散原理的海洋温盐跃层模拟装置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该装置高5 m,有效模拟自然界真实存在的垂直跃层现象,是对自然界真实跃层的最佳模拟,实现温度跃层温度差10℃,盐度跃层差10 mS/cm,运动控制子系统可模拟0.1~3.0 m/s传感器运动状态。通过SBE3温度传感器、SBE4电导率传感器和MSCTI 125快速温盐测量仪的测试,试验表明:该平台复现的垂直分层的温盐跃层能有效测试温度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时间常数算法结果与传感器标称值基本一致。从试验结果分析出,该平台更适合于点状感应元件的测试,同时感应元件的封装结构对于动态响应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该平台的研制成果为后续开展海洋温盐动态特性研究提供新的测试平台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跃层 双扩散原理 温度 电导率 动态特性 时间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削镍基高温合金Ni、Fe、Cr原子在WC-Co硬质合金刀具中的扩散机制及对刀具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范依航 李政译 郝兆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34-242,共9页
在切削镍基高温合金过程中,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Ni、Fe、Cr原子扩散进入WC-Co硬质合金刀具后对刀具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刀具结合能、晶格畸变、电子性质、扩散过渡态、扩散系数、力学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原子在不同间隙位置... 在切削镍基高温合金过程中,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Ni、Fe、Cr原子扩散进入WC-Co硬质合金刀具后对刀具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刀具结合能、晶格畸变、电子性质、扩散过渡态、扩散系数、力学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原子在不同间隙位置的结合能都为负值,八面体间隙所引发的晶格畸变更低。Ni、Fe、Cr原子增强了硬质合金WC-Co的金属性,但不利于原子之间的成键,使其机械稳定性降低;三种原子扩散势垒分别为0.82、0.79、1.17 eV,扩散系数的大小关系为D Fe>D Ni>D Cr。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相吻合,且实验现象表明元素扩散导致刀具切削性能下降,易诱发刀具的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WC-Co硬质合金刀具 扩散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掺杂TiO_(2)阻变特性的理论研究
7
作者 张燕 申世英 +1 位作者 颜安 栾加航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0-528,共9页
阻变随机存储器(RRAM)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相比于传统的存储器,阻变随机存储器的读写速度和存储性能都实现了重大突破,是公认的新一代主流存储器。但是以TiO_(2)等金属氧化物为衬底的阻变随机存储器还存在阻变机制不清楚的问题。采... 阻变随机存储器(RRAM)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相比于传统的存储器,阻变随机存储器的读写速度和存储性能都实现了重大突破,是公认的新一代主流存储器。但是以TiO_(2)等金属氧化物为衬底的阻变随机存储器还存在阻变机制不清楚的问题。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Ag掺杂TiO_(2)的阻变特性,研究表明[001]、[110]、[011]、[111]四个方向的形成能和表面能均为负,最容易沉积形成表面。[011]、[111]方向最高势能面最大,电荷容易集聚,临界势能面同样最大,容易形成导电细丝。同时[011]、[111]方向的扩散势垒最小,容易形成导电通道。[011]和[111]方向的禁带宽度明显小于[001]和[110]方向,且存在明显的轨道杂化,容易在特定方向形成导电细丝。[011][111]两个方向上的电子和空穴有效质量约为[001][110]两个方向的2/3,而迁移率约为[001][110]方向的1.5~2倍,因此在外电场作用下更容易形成导电细丝。[011]和[111]方向电导率增长迅速,是实现阻变特性的理想方向。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改善以TiO_(2)为衬底的阻变随机存储器的性能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变随机存储器 导电细丝 TiO_(2) 扩散势垒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Fe中氢扩散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汤伟杰 王红英 李志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3,共9页
不锈钢中氢脆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热点,然而至今为止,对于钢中合金元素及空位与H原子之间的作用机理依然不清晰.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H原子在不同体系下γ-Fe(Fe8H、Fe7Cr/MoH、Fe7H)的扩散激活能、扩散系数以及扩散过渡态,对比... 不锈钢中氢脆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热点,然而至今为止,对于钢中合金元素及空位与H原子之间的作用机理依然不清晰.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H原子在不同体系下γ-Fe(Fe8H、Fe7Cr/MoH、Fe7H)的扩散激活能、扩散系数以及扩散过渡态,对比了H原子在不同体系γ-Fe中的扩散难易程度,并从电子结构层次解释其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空位的存在会改变H原子在γ-Fe中的扩散路径.在含空位的晶胞中H原子稳定存在于空位附近的近四面体间隙中,并沿空位附近的四面体间隙或八面体到四面体间隙路径扩散.γ-Fe中空位对H原子的影响是局域性的,一方面是捕获H原子的陷阱;另一方面降低了H原子的扩散激活能,促进H原子的扩散.而Cr/Mo的掺杂会降低空位对H原子的束缚,也会抑制H原子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氢扩散 γ-Fe 扩散激活能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电解质界面层锂合金相的高通量筛选与界面离子输运研究
9
作者 窦智 段慧宇 +3 位作者 林奕希 夏颖慧 郑明波 许真铭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9,共10页
固体电解质界面层(SEI)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理想的SEI层应同时具备良好的电子绝缘性、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以及一定的界面机械强度来承受锂沉积/剥离行为所伴随的体积变化和抑制锂枝晶形成。构筑LiF基人工SEI层已被证... 固体电解质界面层(SEI)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理想的SEI层应同时具备良好的电子绝缘性、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以及一定的界面机械强度来承受锂沉积/剥离行为所伴随的体积变化和抑制锂枝晶形成。构筑LiF基人工SEI层已被证明是保护固态锂离子电池负极界面的有效策略。本工作通过材料数据库挖掘技术、高通量第一性原理计算和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对若干锂合金进行相图计算、扩散能垒计算,以评估其热力学稳定性和锂离子扩散能力,最终筛选出27种可用于LiF基人工SEI层锂离子导电相的锂合金材料。同时,对若干锂合金的晶体结构-扩散性质进行构效关系分析发现,锂合金晶体结构类型对锂离子扩散能力的影响比其元素组分更加显著,即I43d和Fm3m族群结构的锂合金具备非常优异的锂离子输运性能,而Pm3m和F43m族群结构的锂合金扩散通道狭窄,锂离子输运性能差。此外,本计算工作发现锂离子在LiF晶体中扩散迁移是极其困难的,而在LiF晶界和LiF/LiM合金界面迁移扩散阻力极小,藉此获得人工SEI界面层中锂离子输运的物理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人工SEI界面 锂合金 第一性原理计算 界面离子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SnO_(3)的储锂性能及第一性原理研究
10
作者 陈俊杰 张瑞丹 陈越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66-11075,共10页
利用一种简单的水热技术合成锡酸镍(NiSnO_(3))纳米颗粒并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良好的可逆能力主要归因于NiSnO_(3)电极在首次放电形成的NiO、Sn和Li_(2)O可相互作为对方的缓冲基质,缓解了NiSnO_(3)电极在充放电反应过程中的... 利用一种简单的水热技术合成锡酸镍(NiSnO_(3))纳米颗粒并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良好的可逆能力主要归因于NiSnO_(3)电极在首次放电形成的NiO、Sn和Li_(2)O可相互作为对方的缓冲基质,缓解了NiSnO_(3)电极在充放电反应过程中的体积变化。通过恒流间歇滴定法(GITT)获得NiSnO_(3)纳米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可知NiSnO_(3)纳米材料具备较快的充放电速率,这主要归因于NiSnO_(3)纳米颗粒具备较高的比表面积(94.40 m^(2)/g),同时较小的纳米颗粒尺寸(4~9 nm)有助于提高NiSnO_(3)电极表面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面积,缩小了锂离子扩散的距离。通过第一性原理进一步探索锂离子在NiSnO_(3)表面的吸附能(-2.93 eV)、差分电荷密度、内在电荷转移(1.01 e)、扩散势垒(0.112 eV)和扩散系数(1.73×10^(-4) cm^(2)/s),结果均表明锂离子与NiSnO_(3)表面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和较快的充放电速率。通过实验和理论双重角度证明NiSnO_(3)具备作为一种有前途的LIBs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锡酸镍 纳米颗粒 锂离子扩散系数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时间周期SIRS扩散传染病模型的渐近传播速度
11
作者 王双明 李尚芝 王杰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1-756,共16页
利用渐近传播速度理论,研究了一类模拟时间周期变化传播环境中疾病传播的SIRS反应扩散传染病模型的渐近传播性质。区别于已有针对SI二维系统的传播速度的结果,该模型中R仓室无法解耦于整个系统,为此需要克服高维和非自治性耦合带来的困... 利用渐近传播速度理论,研究了一类模拟时间周期变化传播环境中疾病传播的SIRS反应扩散传染病模型的渐近传播性质。区别于已有针对SI二维系统的传播速度的结果,该模型中R仓室无法解耦于整个系统,为此需要克服高维和非自治性耦合带来的困难,以证明高维系统渐近传播速度的存在性。首先,借助单调系统渐近传播速度的抽象理论和比较原理证明了染病者I仓室在疾病未入侵区域的传播性质,以此结论为基础,利用整体解结合最大值原理进一步验证了恢复者R仓室在未入侵区域具有类似的传播性质。其次,分别对I和R方程运用比较原理结合一致持久思想和最大值原理分析了其在疾病已入侵区域的一致持久性。由此,得到了划分这两个变化区域的渐近传播速度阈值,即证明了整个系统渐近传播速度的存在性。最后,利用数值方法进一步模拟了时间周期传播环境下疾病已入侵区域更具体的传播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周期 SIRS传染病模型 渐近传播速度 比较原理 一致持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在Mg(0001)表面吸附、解离和扩散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吴广新 张捷宇 +3 位作者 吴永全 李谦 周国治 包新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5-60,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同时结合Nudged Elastic Band方法,系统研究了H2分子和H原子在Mg(0001)表面的吸附过程.给出了H2分子的解离路径和势垒,结果表明H2分子的吸附过程中仅存在物理吸附;在给出H原子在Mg(0001)表面的吸附势...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同时结合Nudged Elastic Band方法,系统研究了H2分子和H原子在Mg(0001)表面的吸附过程.给出了H2分子的解离路径和势垒,结果表明H2分子的吸附过程中仅存在物理吸附;在给出H原子在Mg(0001)表面的吸附势能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H原子在Mg(0001)表面及体内的扩散过程.计算发现,Mg(0001)slab存在表面效应,且对H原子的表面扩散影响较明显.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解离、扩散和放氢环节的激活能数据,为H2分子的解离和氢化物的放氢过程是速控步骤这一结论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势能面 吸附能 解离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原理分析及比较 被引量:49
13
作者 曾洪武 王培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945-1947,共3页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作为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两种成像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阐明相关概念,分析重要成像参数的影响及二者的...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作为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两种成像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阐明相关概念,分析重要成像参数的影响及二者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金属在磷烯表面吸附和迁移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谭心 李璇 +5 位作者 于长永 刘学杰 孙士阳 任元 祁晖 董轶楠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2-428,共7页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了碱金属(Li、Na、K)-磷烯体系,分析了体系的吸附性质、电学性质和迁移行为.结果表明:碱金属在磷烯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都是H位.吸附过程中电荷由碱金属原子转移到磷烯,碱金属-磷烯体系表现出...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了碱金属(Li、Na、K)-磷烯体系,分析了体系的吸附性质、电学性质和迁移行为.结果表明:碱金属在磷烯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都是H位.吸附过程中电荷由碱金属原子转移到磷烯,碱金属-磷烯体系表现出一定的离子性.碱金属-磷烯体系的吸附能从大到小为ΔE_(Li-磷烯)ΔE_(K-磷烯)ΔE_(Na-磷烯).Li→Na→K,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体系的离子性逐渐增强;碱金属原子越来越容易在磷烯表面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磷烯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在Mg_2Ni(100)面的吸附及扩散 被引量:6
15
作者 黎光旭 陈晓伟 +2 位作者 白加栋 蓝志强 郭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48-1456,共9页
运用第一性原理研究氢在清洁和掺杂Al的Mg2Ni(100)面的吸附及扩散.在清洁Mg2Ni(100)表面,氢原子可稳定地吸附于Mg-Ni桥位和Mg-Mg桥位,吸附能为1.19-1.52eV.在掺杂Al的Mg2Ni(100)表面,氢原子可稳定吸附于Al-Ni、Mg-Ni、Mg-Al桥位,吸附能... 运用第一性原理研究氢在清洁和掺杂Al的Mg2Ni(100)面的吸附及扩散.在清洁Mg2Ni(100)表面,氢原子可稳定地吸附于Mg-Ni桥位和Mg-Mg桥位,吸附能为1.19-1.52eV.在掺杂Al的Mg2Ni(100)表面,氢原子可稳定吸附于Al-Ni、Mg-Ni、Mg-Al桥位,吸附能为0.10-0.29eV.氢在掺杂Al的Mg2Ni(100)表面的吸附能低于其在清洁表面的吸附能,说明掺杂Al后氢原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减弱.过渡态计算结果表明,氢原子由清洁的Mg2Ni(100)面及掺杂Al的Mg2Ni(100)面扩散至次表层的势垒分别为0.59及-0.04eV,掺杂Al后氢原子的扩散势垒降低,说明氢原子更易由掺杂Al表面扩散至次表层.Al原子替代Mg2Ni(100)面的Mg原子减弱氢原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降低氢原子由表层扩散至次表层的势垒,这可能是Mg2Ni合金掺杂Al可改善其吸氢动力学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结构 第一性原理 Mg2Ni合金 表面吸附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文化传播内容选择的原则 被引量:30
16
作者 朱瑞平 张春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3,共7页
当今之世,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对具体传播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传播内容的选择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到几个最基本的原则,比如代表性原则、现代性原则、普遍性原... 当今之世,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对具体传播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在传播内容的选择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到几个最基本的原则,比如代表性原则、现代性原则、普遍性原则、供需(指传播者的主观愿望与受众的实际需求)结合原则。惟其如此,才能保证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传播 文化内容 选择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壁画病害提取与修复算法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子迎 税午阳 +2 位作者 周明全 徐博凯 周华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95-2498,2504,共5页
数字图像修复为古代石窟壁画的科学保护与修复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数字壁画病害信息的完整提取与合理化修复是文物虚拟修复的重要课题。以麦积山数字壁画为研究对象,分析风化裂隙伴随点状剥落的病害特征与形成机理,病害信息的完整提取... 数字图像修复为古代石窟壁画的科学保护与修复提供了重要依据,目前数字壁画病害信息的完整提取与合理化修复是文物虚拟修复的重要课题。以麦积山数字壁画为研究对象,分析风化裂隙伴随点状剥落的病害特征与形成机理,病害信息的完整提取以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为原则,采用以加权平均为相似性度量的局域最优层次聚类进行提取,并形成病害信息掩膜。以此掩膜图像为对象,其合理化修复利用增加了有效像素估计的曲率驱动扩散模型实现图像修复。该方法使得麦积山石窟壁画病害的虚拟修复更精确,达到了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原则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干预原则 层次聚类 曲率扩散 图像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腰骶段神经根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丽艳 赵伟 +3 位作者 褚丽娟 郭云志 申国强 周顺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量化特征。方法: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接受3.0T多源磁共振检查,采用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及DTI融合图像,分别在L4、L5、S1神经根的节前...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量化特征。方法: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接受3.0T多源磁共振检查,采用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及DTI融合图像,分别在L4、L5、S1神经根的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神经节和节后脊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外口处三个不同水平设定兴趣区(ROI)测量左、右两侧神经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同时进行神经根DTT。结果: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PROSET、DTI及DTT均成功,可以清晰显示L4、L5、S1神经根,测量其FA及ADC的均值分别为0.56±0.10和(0.94±0.53)mm^2/s,0.52±0.11和(1.07±0.50)mm^2/s,0.48±0.11和(1.18±0.45)mm^2/s;各神经根相同水平左、右两侧的FA值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神经根ADC值除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水平各神经根之间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A值变化呈L4>L5>S1趋势,ADC值变化趋势反之;同一神经根在三个不同水平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A值变化呈节前<神经节<节后趋势,ADC值变化趋势反之。结论: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DTI及DTT是可行的,与PROSET融合图像能够显示神经根走行并进行量化分析,为研究神经根病变提供了较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选择性激励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 神经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气体输运过程中的扩散性质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建军 石建 杨继先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02-104,共3页
系统计算了惰性气体及其二元混合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扩散性质 ,给出了计算结果 ,并与J.Kestin等人所计算的最佳值进行了比较 ,结果符合较好 ,但本文的方法简单而且使用的势函数解析性好。这就进一步从宏观扩散性质的计算证明了Tang-toen... 系统计算了惰性气体及其二元混合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扩散性质 ,给出了计算结果 ,并与J.Kestin等人所计算的最佳值进行了比较 ,结果符合较好 ,但本文的方法简单而且使用的势函数解析性好。这就进一步从宏观扩散性质的计算证明了Tang-toennies势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惰性气体 扩散性质 二元混合体系 扩散系数 对应态原理 Tang-toennies势 气体输运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漫透射光谱技术的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及总糖含量的无损检测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凡 李永玉 +1 位作者 彭彦昆 郑晓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85-3189,共5页
为了满足果蔬品质快速安全无损检测,基于可见-近红外漫透射原理,设计了番茄专用环形光源,自行搭建了番茄可见-近红外漫透射多品质检测系统,并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和总糖(TS)作为内部品质指标,对58个番茄样品进行了快速无损检测研究... 为了满足果蔬品质快速安全无损检测,基于可见-近红外漫透射原理,设计了番茄专用环形光源,自行搭建了番茄可见-近红外漫透射多品质检测系统,并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和总糖(TS)作为内部品质指标,对58个番茄样品进行了快速无损检测研究。基于自主搭建的系统对每个番茄进行四点的光谱采集,对平均后的光谱分别用15点SG卷积平滑(SG-Smooth)、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一阶导数(FD)等方法进行了预处理,分别建立了SSC及TS的偏最小二乘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15点SG平滑预处理后的SSC预测模型校正集和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 6和0.976 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52 4°Brix和0.082 3°Brix。采用SG平滑后一阶导数预处理的TS预测模型校正集和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 1和0.972 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23 8%和0.454 9%。模型验证结果显示,番茄SSC和TS模型预测结果与标准理化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 5和0.944 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66 3°Brix和0.571 5%。利用自行搭建的可见-近红外漫透射光谱检测系统完全可以实现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及总糖含量的快速无损预测,为番茄内部品质的评价提供了实时、无损、快速的检测方法,为其在线分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可溶性固形物 总糖 可见-近红外漫透射光谱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