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8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C×GC-QTOF-MS分析不同品种汝城白毛茶白茶的香气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安勤 鲍肃都 +6 位作者 陈宏宇 安会敏 陈圆 张欣仪 刘洋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3-171,共9页
采摘汝城白毛茶1号(RT1)、汝城白毛茶2号(RT2)和汝城白毛茶群体种(QT3)3个品系(种)的一芽二叶鲜叶按照相同的加工工艺(萎凋、干燥)加工成白茶,并探究其香气品质特征。感官定量描述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 采摘汝城白毛茶1号(RT1)、汝城白毛茶2号(RT2)和汝城白毛茶群体种(QT3)3个品系(种)的一芽二叶鲜叶按照相同的加工工艺(萎凋、干燥)加工成白茶,并探究其香气品质特征。感官定量描述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被用于评价不同品系(种)汝城白毛茶白茶的香气属性和定性定量其挥发性成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相对香气活性值被用于筛选汝城白毛茶白茶的关键香气成分,并探究不同茶树汝城白毛茶品系(种)对白茶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系(种)汝城白毛茶白茶的香气感官特征存在差异,RT1和QT3虽都有花香,但RT1清香特征显著,QT3具有毫香特征突出,RT2则呈现薄荷香。使用多元统计分析并以P<0.05、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和相对香气活性值大于1.00为准则,共计10种香气成分被认为是3个茶树品系(种)所制白茶香气差异的原因。苯甲醛对3个汝城白毛茶品种(系)所制白茶的清香具有关键作用。正己醛对RT1的清香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苯甲醛、芳樟醇氧化物II、芳樟醇氧化物I对RT2的薄荷香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蘑菇醇、柠檬醛和顺-4-庚烯醛对QT3的毫香具有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汝城白茶香型多元化及不同品系(种)的品系(种)茶关键呈香物质基础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品系(种) 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 香气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HPLC-QTOF-MS探讨高原鼠兔棕色脂肪低氧环境代谢分子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薛华 何雨昕 +3 位作者 郭子旭 林凯歌 白振忠 曹学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4,共8页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HPLC-QTOF-MS)研究不同海拔下高原鼠兔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中的内...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HPLC-QTOF-MS)研究不同海拔下高原鼠兔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中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探讨BAT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代谢分子机制。方法:分别捕捉青海省果洛地区(4360 m)(MD组)和海北州门源地区(2900 m)(MY组)高原鼠兔各8只,利用UHPLC-QTOF-MS检测2组高原鼠兔BAT样本代谢产物,采用Simca软件对BAT代谢轮廓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结合t检验、火山图分析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代谢通路分析,构建气泡图。结果:PCA和OPLS-DA模式结果显示,2组BAT代谢组均表现出明显聚类型分布,这些代谢物参与体内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胆汁酸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其中,葡萄糖-6-磷酸、胆酸、ADP-核糖、腺苷、脱氧胞苷、L-苯丙氨酸等代谢物水平在MD组高原鼠兔BAT中明显上调(P<0.05);去甲肾上腺素、硬脂酸、尿素、鸟氨酸、丙硫氧嘧啶等代谢物水平明显下调(P<0.05)。富集通路分析发现BAT代谢与苯丙氨酸、磷酸戊糖途径、酪氨酸、色氨酸等代谢通路相关。结论:高原极端环境影响机体的能量相关代谢通路有效激活BAT非颤抖产热,促进机体脂肪组织分化与白色脂肪褐变,增加BAT比重,以此适应高原极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 高原低氧 高原鼠兔 棕色脂肪组织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HILIC-QTOF-MS技术鉴定巴氏杀菌乳中的磷脂成分
3
作者 顾竞一 李夏冰 +6 位作者 廖光琴 王天彩 王子双 贾琪 张星联 钱永忠 邱静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149,共9页
为了全面认识巴氏杀菌乳的磷脂组成,并为乳磷脂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SPE)结合亲水作用液相色谱(HILIC)-四极杆飞行时间(QTOF)-质谱(MS)技术鉴定巴氏杀菌乳中磷脂的方法,对脂质提取、SPE以及MS条件进行优化,并对4种哺乳... 为了全面认识巴氏杀菌乳的磷脂组成,并为乳磷脂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SPE)结合亲水作用液相色谱(HILIC)-四极杆飞行时间(QTOF)-质谱(MS)技术鉴定巴氏杀菌乳中磷脂的方法,对脂质提取、SPE以及MS条件进行优化,并对4种哺乳动物(骆驼、山羊、水牛、奶牛)巴氏杀菌乳磷脂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选取4 mL二氯甲烷-甲醇(体积比2∶1)溶剂提取1 mL样品中的脂质,通过10 mL正己烷和10 mL异丙醇-二氯甲烷(体积比3∶7)的两步淋洗与2 mL甲醇一步洗脱分离磷脂组分;选择3次迭代采集样品MS/MS信息;在4种哺乳动物巴氏杀菌乳中共鉴定出涵盖7个磷脂亚类的580个磷脂分子,包括116个鞘磷脂、18个心磷脂、181个磷脂酰乙醇胺、262个磷脂酰胆碱、1个磷脂酰甘油、1个磷脂酰肌醇和1个磷脂酰丝氨酸。综上,SPE-HILIC-QTOF-MS分析方法可有效鉴定乳品中的磷脂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 固相萃取 亲水作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鉴定玉屏风散入血成分
4
作者 黄福满 宋亚军 +4 位作者 左童文 李琳 郑云枫 郑劼 洪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651,共15页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玉屏风散乙醇提取物的入血成分,为玉屏风散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雄性BALB/c小鼠灌胃给予玉屏风散乙醇提取物(6.5 g·kg^(-1)),收集给药前(0 h)和...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玉屏风散乙醇提取物的入血成分,为玉屏风散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雄性BALB/c小鼠灌胃给予玉屏风散乙醇提取物(6.5 g·kg^(-1)),收集给药前(0 h)和给药后1、2、4、6、8、12 h的血浆样品,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并鉴定吸收入血的成分。结果共鉴定出玉屏风散乙醇提物中的73个化学成分,并在所有血浆样品中共鉴定出26个入血成分。入血成分中11个成分来自防风,15个成分来自黄芪。结论较全面地分析玉屏风散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和入血成分,为进一步阐明玉屏风散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屏风散 乙醇提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 成分鉴定 入血成分 防风 黄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QTOF-MS化学计量学技术研究不同路红花椒挥发性成分
5
作者 王静雯 梁琪 +4 位作者 钟慈平 马伟 黄瑶 杜钢 吴纯洁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197,共7页
目的:对不同产地的红花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GC-QTOF-MS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从挥发性成分构成和差异特征方面对我国13个不同产地的红花椒进行分析。结果:从13个产地的红花椒中共鉴定出7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27种萜烯类、12种... 目的:对不同产地的红花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GC-QTOF-MS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从挥发性成分构成和差异特征方面对我国13个不同产地的红花椒进行分析。结果:从13个产地的红花椒中共鉴定出7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27种萜烯类、12种烷烃类、15种醇类、10种酯类、4种醛类、3种酮类和4种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在所有花椒挥发性成分中,萜烯类和醇类物质种类最多,烷烃类和酯类物质种类次之,醛类、酮类和其他类物质种类较少。其中,D-柠檬烯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乙酸芳樟酯与芳樟醇次之。基于GC-QTOF-MS数据,创建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对不同产地花椒进行判别并确定关键性差异物质,化学计量学技术能够将13个产地的花椒分为三类,并且根据PLS-DA模型中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筛选出3种关键性差异物质,分别为γ-萜品醇、D-柠檬烯和芳樟醇。此外,利用箱线图比较各路花椒中共有化合物的含量差异,在9种共有挥发性成分中,南路花椒至少有2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路花椒,分别为D-柠檬烯和芳樟醇。西路花椒中γ-萜品醇和乙酸芳樟酯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路花椒。其他路花椒中α-松油醇的相对含量高于南路花椒和西路花椒。结论:该研究对13个产地红花椒进行了区分,可将其划分为南路、西路、其他路3个主要区域,为进一步探究不同产地红花椒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奠定了基础,为红花椒的产地溯源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椒 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QTOF-MS对物理回收的食品接触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中迁移物的非靶向筛查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浩然 曾少甫 +2 位作者 刘宜奇 王志伟 胡长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26-232,共7页
以3家企业提供的21?种食品接触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recycled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rHDPE)样品在60℃条件下与两种代表性食品模拟物(95%乙醇、4%乙酸溶液)接触10 d作为迁移实验条件,利用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迁移... 以3家企业提供的21?种食品接触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recycled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rHDPE)样品在60℃条件下与两种代表性食品模拟物(95%乙醇、4%乙酸溶液)接触10 d作为迁移实验条件,利用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的物质。被筛查出的161种物质根据其毒性进行分级(由低至高分为Ⅰ~Ⅳ级),其中毒性Ⅲ和Ⅳ级的有59种,且其预测辛醇/水分配系数大于毒性Ⅰ、Ⅱ级的物质。被筛查的物质中苯及取代衍生物占比最高。邻苯类增塑剂、抗氧剂降解产物以及多环芳烃等物质需要特别关注。使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迁移物在不同阶段样品中的迁移量变化,发现终产品相较母粒样品中物质的迁移量有所提升。该研究可以为食品接触用r HDPE中迁移物的分析及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高密度聚乙烯 迁移 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HPLC-QTOF-MS的兰州百合植物化学成分鉴定 被引量:3
7
作者 米璐 王珂雯 +4 位作者 祝秀梅 王雪 杨曙明 廖小军 徐贞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8,共11页
为探究地理标志产品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的植物化学成分,以甘肃省五个主要产区(兰州市榆中县、兰州市七里河区、定西市临洮县、定西市渭源县、临夏市永靖县)的兰州百合鳞茎为研究对象,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 为探究地理标志产品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的植物化学成分,以甘肃省五个主要产区(兰州市榆中县、兰州市七里河区、定西市临洮县、定西市渭源县、临夏市永靖县)的兰州百合鳞茎为研究对象,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其植物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在兰州百合鳞茎中初步鉴定出62种植物化学成分,包含谷胱甘肽等22种氨基酸、多肽及其衍生物,溶血磷脂酰胆碱等9种油脂和磷脂类,鼠李糖等7种糖类,阿魏酸、咖啡酸等7种酚酸类,山奈酚等4种黄酮类,核黄素、维生素C等4种天然维生素,阿魏酰腐胺等3种酚胺类,大丁苷等2种香豆素类,葫芦巴碱等2种生物碱,萜类组分松香酸和三萜皂苷类组分刺五加苷E。本研究丰富了兰州百合植物化学成分的现有数据,为兰州百合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百合 植物化学成分 代谢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 MS) R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探究竹叶青酒缓解急性肝损伤作用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涂慕鑫 孟亦浩 +4 位作者 王庆亮 张鑫 杨晨 江涛 田俊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4,共9页
该研究首先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对竹叶青酒中潜在的功效成分进行筛选与检测,然后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成分及疾病靶点,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 该研究首先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对竹叶青酒中潜在的功效成分进行筛选与检测,然后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成分及疾病靶点,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而构建“功效成分-潜在靶点-作用通路”网络以筛选关键功效成分与作用通路。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核心潜在靶点和关键功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网络分析预测结果。结果表明,从竹叶青酒中共获得113个潜在活性成分。竹叶青酒可能以柚皮素、京尼平、金合欢素、山奈酚、川陈皮素、苜蓿素为关键功效成分,作用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Toll样受体(TLRs)等信号通路上的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JUN原癌基因(JUN)、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靶点,发挥缓解急性肝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青酒 网络药理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急性肝损伤 功效成分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Q-TOF-MS法测定化妆品和消毒产品中108种非法添加化合物
9
作者 刘雪年 鲁毅翔 +1 位作者 张科明 焦爱军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76-1288,共13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进行筛查和确证化妆品和消毒产品中108种非法添加化合物的方法。样品采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涡旋分散后,加入含0.05%(体积分数)甲酸的乙腈溶液超声提取,冷冻离心,X-Bridge C_(18)...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进行筛查和确证化妆品和消毒产品中108种非法添加化合物的方法。样品采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涡旋分散后,加入含0.05%(体积分数)甲酸的乙腈溶液超声提取,冷冻离心,X-Bridge C_(18)色谱柱(4.6 mm×100 mm,3.5μm)分离。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模式下,通过宽谱碰撞诱导解离(bbCID)模式采集待测物的质谱信息,构建108种非法添加化合物的筛查数据库。实验比较了提取溶剂的影响,优化了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考察了凝胶剂、膏霜剂和粉剂的基质效应和回收率。结果表明,108种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5~2.25 mg/kg,定量限为0.15~7.50 mg/kg,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不低于0.99,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60.0%~122.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23.3%。应用该方法对83份化妆品和50份消字号抑菌制剂进行分析,最终从两份消毒产品中确证检出林可霉素和利多卡因,其含量分别为5024.4和2.2 mg/kg。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性好,适用于化妆品和消毒产品中多类非法添加化合物的筛查确证和定量分析,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时间质谱 非法添加化合物 化妆品 消毒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龙生蛭胶囊成分快速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孟依 毕成浩 +3 位作者 李梦娇 董政委 范家玮 张晋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44-2153,共10页
目的 建立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龙生蛭胶囊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与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龙生蛭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A:0.1%甲... 目的 建立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龙生蛭胶囊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与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龙生蛭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A:0.1%甲酸水,流动相B为含有0.1%甲酸的甲醇乙腈(1∶1)溶液。流速为0.3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2μL。离子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采集范围为m/z50~1200,通过UNIFI软件结合人工核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与匹配。结果 初步快速鉴定出了87种化学成分。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能够系统、快速地分析龙生蛭中的化学成分,为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依据,对龙生蛭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生蛭胶囊 中药方剂 化学成分 高效液相色谱 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 TOF-MSE技术的藤黄健骨丸指纹图谱建立及共有峰鉴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东 胡健楠 +6 位作者 李念 杨桔 黄青 皮子凤 郑飞 戴雨霖 越皓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7-444,共8页
建立藤黄健骨丸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完善产品质量标准。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150 mm×2.1 mm,3.5μm)色谱柱;流速为0.4 mL/min;进样量为2μL;紫外检测波长为260 nm;在柱温30℃下以0.1%甲酸水(A)和0.1%甲酸乙腈(B)为流... 建立藤黄健骨丸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完善产品质量标准。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150 mm×2.1 mm,3.5μm)色谱柱;流速为0.4 mL/min;进样量为2μL;紫外检测波长为260 nm;在柱温30℃下以0.1%甲酸水(A)和0.1%甲酸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本)”建立藤黄健骨丸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采用液质联用技术(UPLC-Q TOF-MSE),根据化合物串联质谱信息结合对照品进行了共有峰结构鉴定。共确定了10批藤黄健骨丸指纹图谱中2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5以上。基于对照品和串联质谱信息指认了共有峰中13种成分的结构,并进行了峰归属。对10批藤黄健骨丸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各批次样品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均比较稳定,表明它们所对应的各成分含量较为均一。采用该指纹图谱对中间体进行了相似度评价,发现中间体与成品相关性良好。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好,不仅可用于藤黄健骨丸成品的质量控制,还可对中间体进行检测,用于生产过程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健骨丸 高效液相色谱 指纹图谱 液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增李斯特氏菌MALDI-TOF-MS鉴定与分型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耀 曹际娟 +5 位作者 赵昕 郑秋月 王刚 田卓 史媛媛 曹远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4-198,共5页
为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快速鉴定与分型方法,实验收集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应用MALDI-TOF-MS采集图谱,获取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汇总成标准图谱,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鉴定数据库。... 为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快速鉴定与分型方法,实验收集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应用MALDI-TOF-MS采集图谱,获取独特的蛋白质指纹图谱,汇总成标准图谱,建立单增李斯特氏菌鉴定数据库。采用单增李斯特氏菌标准菌株进行验证,表明鉴定结果的可信度很高。在数据库信息的基础上,对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进行聚类分型。分型结果表明,在蛋白质水平上,MALDI-TOF-MS可把37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成9个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氏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 鉴定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邱晓红 张丹丹 +4 位作者 韦航 郑德勇 李小晶 林燕萍 叶乃兴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95-1201,共7页
采用质子传递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roton Transfer Reac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PTR-TOFMS)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不同品种武夷岩茶(水仙、肉桂)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 采用质子传递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roton Transfer Reac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PTR-TOFMS)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不同品种武夷岩茶(水仙、肉桂)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夷水仙以反式橙花叔醇、(E,E)-2,4-庚二烯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为主;武夷肉桂是反式橙花叔醇、α-法尼烯、苯甲醛为主,且在武夷山肉桂中存在高浓度的m/z 207、223、281、291几个未知化合物。2种分析技术所检测到的香气成分和相对含量比例差异显著,两者各有优劣,相互补充,联合分析更加完整,更有利于准确地进行香气分析,同时发现PTR-TOF-MS法更能真实地反映茶叶香气的完整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质子传递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茯砖茶香气成分的SPME-GC-TOF-MS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颜鸿飞 王美玲 +3 位作者 白秀芝 朱绍华 戴华 李拥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76-180,共5页
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方法确定固相微萃取湖南茯砖茶中香气成分的优化条件,并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鉴定湖南茯砖茶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湖南茯砖茶香气成分的最佳条件为DVB/CAR/PDMS萃... 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方法确定固相微萃取湖南茯砖茶中香气成分的优化条件,并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鉴定湖南茯砖茶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湖南茯砖茶香气成分的最佳条件为DVB/CAR/PDMS萃取头(50/30μm)、萃取温度80℃和萃取时间60 min。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从3个茯砖茶中共分离鉴定出93种香气成分,占检出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0%以上,主要由酮类、醛类、碳氢类、杂氧类、醇类、酸类、酯类、含氮类8类化合物构成。在鉴定出的香气化合物中共有香气组分50个,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有反,反-2,4-庚二烯醛、甲基庚烯酮、2-戊基呋喃、香叶基丙酮、3,5-辛二烯-2-酮(E,E)、6-甲基-3,5-庚二烯-2-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 湖南茯砖茶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LDI-TOF-MS在病原微生物鉴定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5
作者 陈信忠 龚艳清 郭书林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48,共6页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是鉴定多种致病性细菌的快速、可靠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快速和准确性方面的总体表现明显好于传统的细菌生化鉴定方法。适合于一些致病菌的快速、高通量的检测和鉴定。...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是鉴定多种致病性细菌的快速、可靠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快速和准确性方面的总体表现明显好于传统的细菌生化鉴定方法。适合于一些致病菌的快速、高通量的检测和鉴定。综述MALDI-TOF-MS技术在普通病原菌、多血清型病原菌、非发酵性细菌,以及植物病原菌等病原微生物鉴定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 微生物 鉴定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炮制前后何首乌化学成分变化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敏 王晶 +2 位作者 杨娜 柳航 葛卫红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49-153,224-225,共7页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市售生首乌和制首乌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市售生首乌和制首乌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市售生首乌和制首乌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市售生首乌和制首乌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市售生首乌和制首乌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共鉴别45个差异化学成分,主要为蒽醌、二苯乙烯和鞣质等。结论基于UPLC-Q-TOF-MS/MS代谢组学技术从整体角度分析了市售生首乌和制首乌的化学成分差异,为其炮制机理的阐释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炮制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花茶花朵和叶片UPLC-QTOF-MS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辛雷 王佳童 +4 位作者 孙振元 王洁 殷恒福 范正琪 李纪元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88,共6页
[目的]鉴定分析金花茶花朵和叶片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变化特征,为金花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金花茶花瓣、雄蕊、老叶和新叶中花青苷、类... [目的]鉴定分析金花茶花朵和叶片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变化特征,为金花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金花茶花瓣、雄蕊、老叶和新叶中花青苷、类黄酮及儿茶素类成分与含量。[结果]花青苷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均为金花茶中首次发现,其中,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仅存在于紫红色新叶中。类黄酮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和染料木苷为金花茶中首次发现,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柰酚-3-O-葡萄糖苷为金花茶叶片中首次发现。金花茶花瓣与雄蕊中花青苷相差不大,但却低于叶片尤其新叶;花朵中儿茶素类远高于叶片尤其新叶。金花茶花瓣和雄蕊中总黄酮及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柰酚-3-O-葡萄糖苷均相差不大,但却远高于叶片。金花茶新叶中主要类黄酮成分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及总类黄酮明显高于老叶。[结论]金花茶中共鉴定出2种花青苷、6种类黄酮和2种儿茶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等类黄酮是金花茶花朵呈现黄色的主要原因,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是金花茶新叶呈现紫红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花朵 叶片 花青苷 类黄酮 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腊梅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UHPLC/QTOF-MS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夏玮 古丽加玛丽.阿比斯 +3 位作者 潘晨 张文清 居胜 杜永芹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45-2349,共5页
目的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HPLC/QTOF-MS对腊梅花乙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方法色谱分离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质谱分析采用... 目的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HPLC/QTOF-MS对腊梅花乙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方法色谱分离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检测。结果通过二级质谱裂解分析以及参考文献,从腊梅花中鉴定出了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山柰酚-3-O-半乳糖苷、紫云英苷、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等1个多酚类和9个黄酮类化合物。结论本法为腊梅花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提供快速和准确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腊梅花 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黄酮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ELDI-TOF-MS技术初步建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转移分类树模型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春芳 范乃军 +2 位作者 王秀丽 李冬晖 赵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寻找血清中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MS)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的蛋白质谱,利用配套软件进行蛋白质峰值鉴定、聚类并建立分类树模型。70例伴区域淋巴... 目的寻找血清中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MS)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的蛋白质谱,利用配套软件进行蛋白质峰值鉴定、聚类并建立分类树模型。70例伴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和75例年龄、性别匹配,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训练组,通过软件分析得到分类树模型,以35例伴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年龄、性别匹配,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测试组进行独立样本的双盲验证。结果共识别出46种组间差异蛋白,其中由质荷比(M/Z)为3104、3781、5867、7970、9290五种蛋白构成的分类树模型可以有效鉴别结直肠癌患者伴或不伴区域淋巴结转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3%(66/70)和100.0%(75/75),经双盲验证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4%(32/35)、96.7%(29/30)、97.0%(32/33)。结论所建立的分类树模型可以准确鉴别结直肠癌患者伴或不伴区域淋巴结转移,对结直肠癌的术前筛查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法 质量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 结直肠肿瘤 生物学标记 蛋白质组学 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PLC-TOF-MS代谢组学方法的溴鼠灵毒性作用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严慧 卓先义 +2 位作者 沈保华 向平 沈敏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47-251,257,共6页
目的分析溴鼠灵中毒大鼠尿液的代谢特征,揭示溴鼠灵干预对大鼠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大鼠溴鼠灵中毒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PLC-TOF... 目的分析溴鼠灵中毒大鼠尿液的代谢特征,揭示溴鼠灵干预对大鼠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大鼠溴鼠灵中毒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PLC-TOF-MS)获取大鼠尿液代谢轮廓,并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找出与溴鼠灵毒性作用密切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OPLS-DA得分图显示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的大鼠尿液样本代谢物轨迹在各时间段内相似度较好,呈现各自聚类现象。比较溴鼠灵给药前后大鼠尿液样本,筛选出22个与溴鼠灵毒性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论溴鼠灵主要通过干扰大鼠体内的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鞘脂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发挥毒性作用,且溴鼠灵毒性作用具有累积效应。基于尿液HPLC-TOF-MS代谢组学方法可为溴鼠灵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理学 代谢组学 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溴鼠灵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