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南习水地区下奥陶统层序地层特征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1
作者 陈钰桦 施泽进 +4 位作者 李文杰 易永杰 刘恒 田亚铭 谭谦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58,共12页
基于对野外露头和岩石薄片的观察,对川东南习水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红花园组岩石微相类型进行了识别,以岩石微相组合确定了其沉积环境,揭示了沉积演化特征,并探讨了沉积环境和不同级次海平面变化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川... 基于对野外露头和岩石薄片的观察,对川东南习水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红花园组岩石微相类型进行了识别,以岩石微相组合确定了其沉积环境,揭示了沉积演化特征,并探讨了沉积环境和不同级次海平面变化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南习水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和红花园组发育13种岩石微相类型,可划分为潮坪、澙湖、浅滩、滩间海、台内洼地等5种沉积亚相。(2)研究区下奥陶统桐梓组—红花园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为SQ1—SQ3),每个三级层序由1个退积型和3个进积型四级层序组成。SQ1时期由开阔台地逐渐转化为局限台地环境,发育浅滩—滩间海、澙湖—潮坪—浅滩、潮坪—浅滩3种沉积序列;SQ2时期为局限台地环境,发育澙湖—浅滩、澙湖—浅滩—潮坪2种沉积序列;SQ3时期为开阔台地环境,发育浅滩—台内洼地、台内洼地—浅滩、滩间海—浅滩3种沉积序列。(3)研究区下奥陶统局限台地浅滩和潮坪是储层发育的最有利沉积亚相,受不同级次海平面控制下的同生期—早成岩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影响,多套储层垂向叠置集中发育在SQ1高位体系域第2—3个和SQ2高位体系域第1—3个进积型四级层序内,尤其是局限台地浅滩与潮坪叠置的向上变浅的旋回中,储层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微相 层序界面 局限台地浅滩 潮坪 海平面变化 桐梓组—红花园组 奥陶系 习水地区 川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海湾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
作者 宋金民 刘树根 +11 位作者 李智武 夏舜 冯宇翔 杨迪 叶玥豪 邵兴鹏 王斌 王佳蕊 金鑫 任杉 杨绍海 罗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1303,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 基于四川盆地西部(简称川西)地区11条重点露头剖面与盆地内部400余口钻井资料,通过沉积学、岩石学和测井分析等手段,结合微生物岩、膏盐岩、风暴岩等特殊岩相标志,明确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简称雷四段)的沉积相类型,刻画川西地区雷四段海湾相的展布特征及演化,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①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为“海—湾—坪”沉积模式,自东向西依次为蒸发潮坪相、局限潮坪相和海湾相3个相带,其中海湾相发育海湾边缘、潮下海湾和海湾斜坡亚相;②海湾边缘主要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微相,潮下海湾发育微生物坪、深水海绵礁和静水泥微相,海湾斜坡则主要为上斜坡的风暴和垮塌沉积;③雷四段1亚段沉积期由于海平面下降,海湾边界位于广元—梓潼—都江堰一带;雷四段2亚段沉积期,海湾边界退至上寺—江油—都江堰一带以西;雷四段3亚段沉积期,发生小规模海侵,海湾边界扩展至盆地中北部的上寺—梓潼—阆中—武胜—盐亭—成都一带;④川西地区雷四段沉积期古海湾呈现出一隆两凹的古构造地貌格局,形成源储平面间互、纵向叠置的配置关系,海湾边缘发育微生物礁和颗粒滩储层,海湾两侧凹陷内发育优质烃源岩,由此构建了旁生侧储与自生自储两种高效的源储配置模式,这些新认识有望开启雷口坡组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地区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海—湾—坪”沉积格局 古海湾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 被引量:3
3
作者 闫雪莹 桑琴 +5 位作者 蒋裕强 方锐 周亚东 刘雪 李顺 袁永亮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9,共12页
在致密灰岩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薄片鉴定、测井响应、叠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SMI)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展开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灰岩储层可... 在致密灰岩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薄片鉴定、测井响应、叠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SMI)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展开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灰岩储层可分为厚层型和薄层型2种类型。灰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2%,平均渗透率为0.05 mD,为特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孔和微裂缝;②根据断层规模、断穿层位及平面上的断距,将研究区断层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其中大安寨段主要受一级和二级断层影响,与断层伴生的裂缝体系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③研究区有利相带控制了油气的分布,断储配置关系控制了油藏的产能,可分为“薄层灰岩+一级断缝”与“厚层灰岩+一级/二级断缝”2种高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系 介壳灰岩 构造缝 成岩缝 有利相带 断储配置关系 大安寨段 侏罗系 公山庙西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刚 杨岱林 +5 位作者 孙奕婷 严威 张亚 文华国 和源 刘四兵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4,共10页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分析、测录井及地震剖面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寒武系沧一段的沉积构造格局整体表现为“一隆、四洼、两高带”,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分析、测录井及地震剖面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寒武系沧一段的沉积构造格局整体表现为“一隆、四洼、两高带”,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沧二段地层厚度差异性较小,区域地貌趋于均一,岩性以碎屑岩为主。(2)研究区寒武系沧一段沉积时期,平面上具有东西分异的沉积特征,主要受德阳—安岳古裂陷槽隔挡作用影响。裂陷槽西侧靠近物源区,主要发育混积潮坪沉积,裂陷槽东侧则广泛发育清水碳酸盐岩沉积;沧二段沉积时期,因裂陷槽隔挡作用减弱,全盆陆源碎屑沉积大幅增加,整体上以碎屑岩浅水陆棚沉积为主。(3)研究区寒武系沧一段优质白云岩储层以残余鲕粒云岩、砂屑云岩和粉晶云岩为主,宏观上颗粒滩的分布主要受到水下低隆和台洼边缘相对高部位控制,微观上储集空间主要受白云石化作用及溶蚀改造作用控制,发育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晶间孔等孔隙类型,紧邻下伏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具有近源充注成藏的天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白云岩 古裂陷槽 混积潮坪 浅水陆棚 水下低隆 台洼边缘 近源成藏 沧浪铺组 寒武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44
5
作者 赵向原 胡向阳 +1 位作者 肖开华 贾跃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9,152,共11页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多类天然裂缝且主控因素复杂。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及分析测试等资料,阐明了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发育特征,并对控制不同类型构造裂缝发育的各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彭州地区雷口坡组储层主要发育... 川西彭州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多类天然裂缝且主控因素复杂。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及分析测试等资料,阐明了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发育特征,并对控制不同类型构造裂缝发育的各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彭州地区雷口坡组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其次为成岩裂缝;构造裂缝可分为高角度缝、斜交缝和低角度缝,各类裂缝具有各不相同的优势产状,表明在多期构造运动下形成。裂缝总体有效性较好,其中高角度缝均为有效缝,无效缝主要分布在低角度缝和斜交缝中。裂缝在白云岩类中最为发育,而在灰岩类中发育程度相对较弱。由于受裂缝成因机制差异性及裂缝形成期次与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匹配关系的影响,高角度缝及斜交缝的发育主要受断层及其扰动应力场、岩石力学层厚度及储层物性控制,而低角度缝的发育主要受局部构造地层产状及沉积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特征 潮坪相 碳酸盐岩 雷口坡组 彭州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雷口坡组四段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45
6
作者 王琼仙 宋晓波 +1 位作者 王东 隆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1-497,共7页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发育厚达百余米的潮坪相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可分为上、下2个储层段。对钻井岩心、薄片和物性分析表明,以白云岩类为主的下储层段优质储层呈多层叠置分布,储集性能优于灰质含量较多的上储层段... 川西龙门山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发育厚达百余米的潮坪相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可分为上、下2个储层段。对钻井岩心、薄片和物性分析表明,以白云岩类为主的下储层段优质储层呈多层叠置分布,储集性能优于灰质含量较多的上储层段。根据不同类型岩石物性统计及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对储层成因进行研究,认为"白云岩化+准同生期溶蚀+埋藏溶蚀"叠加形成了该套优质储层,其中,区域分布的潮坪相白云岩为储层的稳定广泛分布奠定了重要岩性基础;准同生期溶蚀控制了优质储层多层叠置分布;埋藏溶蚀叠加改造有利于孔隙的保持及储层渗透率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储层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白云岩 潮坪相 雷口坡组四段 中三叠统 龙门山前 川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 被引量:74
7
作者 姜在兴 田继军 +2 位作者 陈桂菊 李熙喆 张满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古地理背景、物源、沉积类型和沉积相展布,明确了上三叠统存在龙门山古陆、米仓山—大巴山古陆、康滇古陆、江南古陆4个物源,...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古地理背景、物源、沉积类型和沉积相展布,明确了上三叠统存在龙门山古陆、米仓山—大巴山古陆、康滇古陆、江南古陆4个物源,识别出上三叠统海湾、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8种沉积相类型。层序Ⅰ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海陆交互相向陆相转变的时期,整体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发育海湾等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川西前陆盆地成为统一的内陆湖盆,其湖侵期为须家河期最大的湖侵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相沉积;层序Ⅲ沉积时期,米仓山—大巴山古陆提供充足的物源,在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大型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Ⅳ沉积时期,主要受江南古陆的影响,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泊沉积。整体上,川西前陆盆地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受构造控制,具有平行构造带展布的特点。盆地西北部陡坡带发育粗粒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西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北部—东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而在东南部缓坡带则发育远源的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龙门山 前陆盆地 上三叠统 层序地层 古地理 物源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天然裂缝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37
8
作者 赵向原 胡向阳 +4 位作者 曾联波 肖开华 李宏涛 游瑜春 冯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2-61,共10页
研究裂缝的有效性对认清储层类型和性质、明确储层渗流机制及确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相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在评价天然裂缝... 研究裂缝的有效性对认清储层类型和性质、明确储层渗流机制及确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相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在评价天然裂缝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裂缝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影响裂缝有效性的主要地质因素并阐明有效裂缝的开发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元坝地区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剪切裂缝和张性裂缝,成岩裂缝包括溶蚀缝、构造—溶蚀缝以及压溶缝;(2)高角度构造缝有效性最好,其次为水平缝,再次为斜交缝,压溶缝有效性最差;(3)构造裂缝中NW—SE向及近E—W向裂缝的有效性要好于NE—SW向裂缝;(4)裂缝形成时间越早,越容易被方解石或白云石充填而成为无效裂缝;(5)在油气充注之前或与之同时形成的裂缝易被有机质充填成为无效裂缝,在油气充注之后的晚期裂缝大多为有效裂缝,对储层贡献最大;(6)与现今地应力最大主应力方向近平行的裂缝张开度大,有效性好。结论认为,天然裂缝的充填特征和开度特征决定了裂缝是否有效,而有效裂缝的发育程度、裂缝分布及组合特征、缝洞的匹配关系等进一步决定了有效裂缝的开发意义;当有效裂缝较为发育且相互连通形成较大范围的裂缝网络,才能对储层中分散、孤立的孔隙和溶蚀缝洞起到较好的连通作用,极大地改善储层物性,使得气井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岩石) 有效性 礁滩相 储集层 开发意义 晚二叠世 四川盆地 元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展布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21
9
作者 白晓亮 杨跃明 +2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洪海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24,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盆缘野外剖面、岩芯详细观察,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研究分析,建立标准岩性、古生物地层剖面,识别相标志,将沉积相划分为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斜坡相及盆地相,在平武-茂汶-小金一带识别斜坡相和盆地相,... 通过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盆缘野外剖面、岩芯详细观察,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研究分析,建立标准岩性、古生物地层剖面,识别相标志,将沉积相划分为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斜坡相及盆地相,在平武-茂汶-小金一带识别斜坡相和盆地相,川西地区发育台地边缘滩相带,川西-川中隆起带为开阔台地相台内滩亚相发育带;川北-蜀南低隆带为开阔台地相开阔海和台内滩亚相;川东地区为开阔台地相台内浅洼亚相。区域地层对比及沉积相展布表明,二叠系沉积前古地貌控制栖霞组沉积格局,加里东古隆起地貌及川西裂陷盆地发育共同控制川西地区栖霞组台地边缘相展布。栖霞组台缘相带发育规模相控白云岩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层形成良好源储匹配关系,栖霞组台缘相带是深层海相碳酸盐岩重点勘探领域,泥盆系-二叠系具有相同源储匹配关系,具备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圈闭气藏的地质条件,推覆体下盘发育大型隐伏构造高带,是整体勘探、立体勘探重要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栖霞组 沉积相 加里东古隆起 川西裂陷盆地 台地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 被引量:53
10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4 位作者 朱永刚 金惠 李跃纲 施振生 沈珏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2-448,共7页
通过对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大量露头和岩心的观察分析及样品的分析化验,认为栖霞组主要发育生物(屑)石灰岩、砂屑石灰岩、泥晶石灰岩和豹斑石灰岩;主要发育3种生物组合,即腕足类-藻类-有孔虫类组合、珊瑚组合和薄壳腕足类组合,它们... 通过对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大量露头和岩心的观察分析及样品的分析化验,认为栖霞组主要发育生物(屑)石灰岩、砂屑石灰岩、泥晶石灰岩和豹斑石灰岩;主要发育3种生物组合,即腕足类-藻类-有孔虫类组合、珊瑚组合和薄壳腕足类组合,它们分别是台地、斜坡和斜坡-盆地环境的产物。从大地构造背景、台地边缘滩特征、斜坡-盆地相特征及斜坡相与台地边缘相带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认为川西地区栖霞组为碳酸盐镶边台地沉积体系,主要的沉积相为斜坡相、台地边缘滩相和开阔台地相;其中,台地边缘滩相是栖霞组重要的储层,分布范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地边缘滩相 镶边台地 沉积体系 栖霞组 中二叠统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沉积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宋晓波 隆轲 +4 位作者 王琼仙 廖荣峰 陈颖 许国明 苏成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6-985,共10页
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岩石薄片以及碳氧同位素等资料,对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储层发育有利沉积相带。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沉积时期主要为局限—蒸发台地潮... 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岩石薄片以及碳氧同位素等资料,对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储层发育有利沉积相带。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沉积时期主要为局限—蒸发台地潮坪沉积环境,发育膏云坪、(藻)云坪、(藻)云灰坪、(藻)灰云坪、(藻)砂屑滩、(藻)灰坪、砂屑滩等沉积微相。通过沉积模式的建立,认为川西地区雷四段上亚段沉积时受滩/岛的阻隔及干旱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海水补给受限,在强蒸发作用下海水逐渐咸化,形成高盐度的沉积环境,有利于大规模白云岩化;川西地区地势平坦、水体浅、能量低,多期频繁的暴露引起了大气水淋滤溶蚀作用;藻类广泛发育,藻类活动所形成的碳酸盐岩类型多样,主要有藻叠层白云岩、藻凝块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和藻砂屑白云岩等。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大部分地区在该时期为潮间带(藻)云坪微相沉积,有利于准同生期暴露并接受大气水淋滤溶蚀,是孔隙型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坪亚相 沉积特征 雷四段上亚段 三叠系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形成机理 被引量:13
12
作者 胡向阳 赵向原 +4 位作者 宿亚仙 肖开华 邓美洲 王琼仙 刘汝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25,共11页
研究储层裂缝特征并弄清裂缝形成机理,对于明确储层类型和性质、开展裂缝分布预测、优化井位部署及明确裂缝对气藏开发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 研究储层裂缝特征并弄清裂缝形成机理,对于明确储层类型和性质、开展裂缝分布预测、优化井位部署及明确裂缝对气藏开发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四川盆地龙门山前构造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在研究裂缝分期配套的基础上,分析成岩裂缝及构造裂缝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成因类型,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张性裂缝和剪切裂缝,以剪切缝为主,成岩裂缝包括溶蚀缝、构造—溶蚀缝以及缝合线;(2)溶蚀裂缝主要在准同生期、古表生期及埋藏期不同溶蚀流体溶蚀作用下形成,构造裂缝主要在印支晚期第二幕、印支晚期第三幕—燕山早中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龙门山构造带形成以及不断演化下的北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结论认为,该区雷口坡组构造裂缝与成岩裂缝在各主要形成时期相互穿插,相互切割、限制,形成了储层中复杂的裂缝系统,有利于改善储层局部物性和提高气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前构造带 中三叠世 雷口坡组四段 潮坪相 碳酸盐岩 储集层 裂缝期次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东北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127
13
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1-750,共10页
勘探思路从以构造圈闭为主转变为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白云岩储层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在总结前人40年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与地震资料,建立了区内礁滩相沉积模式,深层碳酸盐岩... 勘探思路从以构造圈闭为主转变为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白云岩储层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在总结前人40年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与地震资料,建立了区内礁滩相沉积模式,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三元控储”机理及“复合控藏”模式;外围构造在飞仙关组三段、四段鲕滩灰岩及嘉陵江组二段白云岩也取得了勘探上的较大突破;同时,形成了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理论体系及以储层综合预测为主的勘探技术系列。新的勘探成果表明区内具有多个勘探领域,是四川盆地未来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三叠系 礁滩相白云岩 天然气成藏 川东北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杜业波 季汉成 朱筱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8-364,共7页
通过成岩分析,将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储层分为压实压溶成岩相、碳酸岩胶结交代成岩相、粘土矿物(伊利石)胶结交代成岩相、绿泥石环边胶结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和破碎裂缝成岩相、石英次生加大成岩相、有机质充填成岩相等8种单... 通过成岩分析,将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储层分为压实压溶成岩相、碳酸岩胶结交代成岩相、粘土矿物(伊利石)胶结交代成岩相、绿泥石环边胶结成岩相、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和破碎裂缝成岩相、石英次生加大成岩相、有机质充填成岩相等8种单因素成岩相,并从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三类储层要素入手分析其成因及展布,在此基础上划分出须家河组综合成岩相。冲断带发育的压实破碎硅质胶结成岩相、近前渊三角洲相砂体中发育强压实溶蚀绿泥石衬边胶结成岩相和前隆带三角洲相中发育的中压实溶蚀绿泥石衬边胶结相均可形成较好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前陆盆地 须家河组 成岩相 成岩作用 绿泥石环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古坳拉槽的地质意义及礁滩相天然气藏勘探潜力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殊 甯濛 谢刚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26,共10页
确认大规模生烃中心、发现大规模的孔隙性储层,是启动四川盆地西部坳陷二叠系气藏勘探的两个关键因素。为此,采用层拉平技术研究了该区震旦系一寒武系的地层结构,编制下古生界厚度图以描述二叠系的生烃中心;进而结合地震相分析和野外生... 确认大规模生烃中心、发现大规模的孔隙性储层,是启动四川盆地西部坳陷二叠系气藏勘探的两个关键因素。为此,采用层拉平技术研究了该区震旦系一寒武系的地层结构,编制下古生界厚度图以描述二叠系的生烃中心;进而结合地震相分析和野外生物礁露头发现,预测了该盆地中二叠统礁滩相储层的分布;最后,根据断层特征分析了礁滩相储层白云岩化的有利条件。结果表明:①在拉平二叠系底反射界面的剖面上,震旦系顶为一个巨大的洼陷,洼陷两侧发育正断层,其内充填巨厚的下古生界沉积,由此可以确认,川西坳陷发育一个在兴凯地裂期形成的坳拉槽,其内巨厚的寒武系可形成生烃中心,使得二叠系具备形成大型气藏的物质条件;②川西坳陷中二叠统存在明显的礁滩相异常响应特征,发育3个大型异常条带,结合地表中二叠统生物礁露头的发现,预测为生物礁滩相复合体;③礁滩相的边缘发育有深大拉张断层,具有发育白云岩储层的有利条件。结论认为,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二叠统圈闭天然气资源量达7 400×10~8 m^3,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目前中石化已部署实施了1口风险探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 中二叠世 礁滩相 生物礁 白云岩 储集层 坳拉槽 兴凯地裂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兴—飞仙关组的有利储集相带 被引量:28
16
作者 魏国齐 谢增业 +3 位作者 刘满仓 杨威 金惠 朱秋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5-38,共4页
为预测和优选有利的勘探区带,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8个层序17个体系域,并建立了相关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的研究,发现该盆地长兴—飞仙关组发育台缘礁... 为预测和优选有利的勘探区带,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8个层序17个体系域,并建立了相关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的研究,发现该盆地长兴—飞仙关组发育台缘礁滩有利储集相带,并受开江—梁平海槽、鄂西—城口海槽及川西海槽的控制,沿海槽两侧呈条带状分布;通过台缘礁滩分布预测成果,结合多种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划分出3大类8小类有利勘探区带:Ⅰ.台缘礁滩区,包括鄂西-城口海槽西侧、开江—梁平海槽东侧、开江—梁平海槽西侧、川西海槽两侧;Ⅱ.台内礁滩区,包括川西区块、川中区块;Ⅲ.台内白云岩区,包括川南区块、川东区块。其中Ⅰ类是最为有利的勘探区带,是当前勘探的重点;Ⅱ类是Ⅰ类的有益补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勘探;Ⅲ类面积大,整体勘探和研究程度低,应加强综合地质研究,力争早日取得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岩相古地理 有利储集相带 台缘礁滩 台内礁滩 台内白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探索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微 曾云贤 杨雨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3,共4页
四川盆地的勘探实践表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是在大面积致密岩石背景之下发育的与滩相有关的孔隙储渗体,总体上具有成带、成片分布的趋势,同时局部又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完善下三叠统储层的地震预测技术... 四川盆地的勘探实践表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是在大面积致密岩石背景之下发育的与滩相有关的孔隙储渗体,总体上具有成带、成片分布的趋势,同时局部又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完善下三叠统储层的地震预测技术,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资料成果,主要针对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进一步深化,开展储层预测研究,探索了一套适于开江—梁平古海槽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常规地震相识别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 储层预测 层拉平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海陆过渡相页岩岩相特征及储层差异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勇 徐立富 +3 位作者 吴鹏 胡维强 刘成 李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8-54,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系—二叠系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岩系,其内也实现了煤层气和致密气等多种类型天然气的勘探突破和商业开发,是非常规天然气重要接替领域之一。为揭示海陆过渡相页岩岩相类型差异及分布规律,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基...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系—二叠系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岩系,其内也实现了煤层气和致密气等多种类型天然气的勘探突破和商业开发,是非常规天然气重要接替领域之一。为揭示海陆过渡相页岩岩相类型差异及分布规律,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基于野外露头、岩心以及全岩矿物,综合划分了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页岩岩相类型,并结合含气性、力学性质、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等资料,明确了不同岩相类型下对储层发育特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海陆过渡相页岩以黏土类、硅质类和混合类为主,其中潮坪相以纹层状低有机质—混合页岩为主,潟湖相以纹层状高有机质—富黏土硅质页岩为主,三角洲相以块状低有机质—富硅质黏土质页岩为主;②海陆过渡相页岩开发潜力较好,有机碳含量中等(平均约2.26%),低孔隙度(约1.41%)低渗透率(约0.12 mD),含气量偏低(约1.23 m^(3)/t),具有低泊松比(约0.2)和高弹性模量特征(约22 GPa);③含气性和物性综合分析优势岩相为高有机质—富硅质黏土质页岩、中有机质—富硅质黏土质页岩等,在潮坪相和潟湖相更为发育。结论认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多变,岩相类型差异明显,应立足“优势环境—优势层段—优势岩相”的勘探开发思路,寻找地质和工程甜点叠合区段进行勘探部署,该认识可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和煤系多层系天然气规模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有助于实现非常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科学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 页岩岩相 储层差异 潟湖相页岩 潮坪相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秦岭地区震旦—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新认识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方杰 张殿伟 田海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前人研究多认为四川盆地北缘及秦岭地区震旦纪—寒武纪为深海斜坡或台地边缘斜坡,而在该区古地理编图过程中发现,本区碳质泥岩、石煤为地表或近岸浅水滞留环境如沼泽、澙湖的沉积产物,非深水或深海环境的沉积产物。为此,通过对川北野外... 前人研究多认为四川盆地北缘及秦岭地区震旦纪—寒武纪为深海斜坡或台地边缘斜坡,而在该区古地理编图过程中发现,本区碳质泥岩、石煤为地表或近岸浅水滞留环境如沼泽、澙湖的沉积产物,非深水或深海环境的沉积产物。为此,通过对川北野外剖面精细观察和实测、钻井资料深刻分析和对比,并结合地震剖面的解释和控制,对研究区进行了综合剖面相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及平面剖面相分析;同时参考前人有关该区的构造层序古地理、定量古地理和生产古地理编图资料,通过优化编制震旦纪—寒武纪以世或段(期)为单元的古地理图,认为四川盆地北缘秦岭地区震旦纪—寒武纪的古地理格局主要由潮坪、澙湖、泥碳沼泽、滨岸、局限台地等相带或古地理单元所构成,而非深海盆地、斜坡或台地边缘斜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北缘 秦岭 震旦-寒武纪 古地理 潮坪白云岩 沼泽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彭州地区雷四上亚段白云岩形成机理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勇 段永明 +6 位作者 赵爽 邓美洲 高恒逸 王启颖 刘莉萍 周凌芳 房煦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3-21,共9页
根据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及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碳氧稳定同位素测定、锶同位素测定、全岩分析、微量元素分析、X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川西坳陷彭州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白云岩类型及成因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根据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及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碳氧稳定同位素测定、锶同位素测定、全岩分析、微量元素分析、X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川西坳陷彭州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白云岩类型及成因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区雷四上亚段白云岩晶粒细,主要由微晶-粉晶组成,细晶白云岩少见,白云石呈半自形-自形晶;δ13C同位素在-4.8‰~3‰之间,平均值为1.92‰,呈现低正值的特征;δ18O同位素在-8.1‰~0.6‰之间,平均值为-5.04‰,呈现中负值的特征;锶同位素比值较低,在0.7077~0.7087之间,二价铁离子含量较高、锰离子含量较低,具有较低的有序度和低的Mg/Ca值的特点。各种资料表明,这套展布稳定的白云岩主要为沉积成因,为潮坪相潮间-潮上带的同生-准同生白云岩,其次为埋藏白云石化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雷四上亚段 潮坪相 白云化作用 成因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