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评估
1
作者 李晓青 刘昕 +4 位作者 徐艺泽 王若雪 郑冬 马策 安云恒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5期689-695,共7页
目的评估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前发生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CLNM)的准确度。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0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89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7.1岁;结节大小1.0~2.6 cm,平均结节大小1.9... 目的评估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前发生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CLNM)的准确度。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0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89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7.1岁;结节大小1.0~2.6 cm,平均结节大小1.9 cm。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诊断为PTC,且术前均行多模态超声检测,包括常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CEUS)技术和微血流成像(MFI)检测技术。按照中央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将患者分为非转移组与转移组,记录两组患者的病理特点和超声波特点,分析PTC患者中出现CLNM的独立风险因子。并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其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并对比了各种诊断模式来评估其准确度。结果经病理诊断,CLNM 43例(39.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维超声下结节与被膜接触、结节直径≥0.8 cm、MFI模式下中央型血流分布模式、在CEUS模式下的结节与被膜的接触及向心性灌注等因素是导致CLNM的独立风险因子(P<0.05);多模态超声在预测CLNM风险的准确度显著优于单一的检测模式,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依次为76.7%、81.5%、80.2%,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FI、CEUS和二维超声相结合应用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PTC手术前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 微血流成像 超声造影 多模态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中期微小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于颖娟 鲍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3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微小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早、中期微小型甲状腺癌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穿刺活检病理示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早、中期微小型甲状腺癌患者108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微小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早、中期微小型甲状腺癌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穿刺活检病理示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早、中期微小型甲状腺癌患者108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化疗,所有患者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疗效和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中央区复发率、颈侧区转移率及无影像学证据的甲状腺球蛋白升高率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早、中期微小型甲状腺癌的效果显著,对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要优于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型甲状腺癌 手术 化疗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2-4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杨传家 宫建 +5 位作者 李景姝 郑刚 李宁 翟德军 刘臻 崔东旭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4期1-2,5,共3页
目的探讨D2-4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检测9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25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D2-40表达,计数微淋巴管密度,分析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同时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 目的探讨D2-4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两步法检测9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25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D2-40表达,计数微淋巴管密度,分析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同时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微淋巴管密度比较。结果 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染色清晰,甲状腺乳头状癌微淋巴管密度及癌栓与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均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与微淋巴管形成有密切关系,D2-40可作为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形成的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微淋巴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MP2、COX-2、VEGF和MVD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6
4
作者 贾宗良 朱宏升 +1 位作者 柴明明 贾一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2-367,382,共7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与PTC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用以评估恶性程度、预后。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2例PTC和18例...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与PTC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用以评估恶性程度、预后。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2例PTC和18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COX-2、VEGF、MMP2表达和MVD计数,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OX-2、VEGF、MMP2和MVD在PTC中的表达分别为(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表示):M(Q3-Q1)=5(1),M(Q3-Q1)=5.5(2),M(Q3-Q1)=5.5(1)和M(Q3-Q1)=28(5.7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VEGF、MMP2、MVD的计数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OX-2与VEGF还与性别有关(P<0.05);VEGF、MMP2的表达及MVD的计数还与患者肿瘤大小有关(P<0.05)。COX-2、VEGF、MMP2和MVD在被膜浸润组中的表达分别为:M(Q3-Q1)=6(2),M(Q3-Q1)=6.5(2),M(Q3-Q1)=6(1.75)和M(Q3-Q1)=30(7.75),被膜未浸润组中的表达为:M(Q3-Q1)=5(1.75),M(Q3-Q1)=5(1.75),M(Q3-Q1)=5(1.75)和M(Q3-Q1)=26.5(4);COX-2、VEGF、MMP2和MVD在被膜浸润组与未浸润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中COX-2、MMP2、VEGF和MVD的表达相互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5)。结论甲状腺组织中MMP2、COX-2、VEGF的高表达可能促进了PTC的发生和肿瘤淋巴结转移;这与调控肿瘤新生血管有关。检测其表达对评估PTC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环氧合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FNAB、血清TSH、TTF-1诊断甲状腺微小癌价值及与病理因素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邱爽 王庆文 +2 位作者 张倩 颜慧珊 廖倩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7-731,共5页
选择甲状腺微小癌(TMC)患者10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94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B)、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检查,发现US-FNAB阳性率及血清TSH、TTF-1与癌胚抗... 选择甲状腺微小癌(TMC)患者106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94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B)、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检查,发现US-FNAB阳性率及血清TSH、TTF-1与癌胚抗原(CEA)、半乳糖血凝素-3(Gal-3)、细胞角蛋白19(CK-19)、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侵袭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US-FNAB及血清TSH、TTF-1联合诊断TMC的AUC最大,为0.892。由此可见,US-FNAB及血清TSH、TTF-1均与TMC患者病理因素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为临床诊断TMC、评估TMC病情程度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转录因子-1 甲状腺微小癌 病理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徐莹颖 虞同华 +4 位作者 李超 王磊 蒋媛 戚庭月 施燕芸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8年第6期425-428,共4页
目的 :探讨纳米碳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11月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69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为对照组(n=33例)和观察组(n=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Ⅵ区淋巴结清扫术,... 目的 :探讨纳米碳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11月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69例,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为对照组(n=33例)和观察组(n=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Ⅵ区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采取注射纳米碳后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淋巴结检出率、甲状旁腺误切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血清钙水平、血清PT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淋巴结检出个数与阳性淋巴结检出个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甲状旁腺误切例数与临床诊断喉返神经损伤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过程中,应积极辅以纳米碳显影,可显著提高阳性淋巴结的检出率,降低甲状旁腺误切与喉返神经损伤,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纳米碳 Ⅵ区淋巴结清扫术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7
作者 黄宇虹 陈伟军 +1 位作者 梁启硕 关则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9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32例,采用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观察患者的甲状腺结节情况,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32例,采用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观察患者的甲状腺结节情况,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二者联合检测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真阴性率、真阳性率、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检出的48个病灶中,良性病灶32个,甲状腺微小癌16个。其中,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二者联合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真阴性率分别为87.50%、93.75%、96.87%;真阳性率分别为75.00%、87.50%、93.75%;假阴性率分别为25.00%、12.50%、6.25%;假阳性率分别为12.50%、6.25%、3.12%。超声弹性成像的真阴性率、真阳性率、假阴性率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56、9.74、9.64,均P〈0.05);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的真阴性率、真阳性率、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与超声弹性成像(x^2=3.97、5.28、9.79、10.90,均P〈0.05)及常规超声(x^2=7.88、13.63、16.87、19.24,均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超声比较,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二者联合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甲状腺微小癌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癌 甲状腺结节 常规超声 超声弹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魏林 周斌 秦建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0期3760-3765,共6页
目的 分析cT1a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88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全甲状腺切除或甲状腺腺叶切除加颈部淋巴结清扫。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 分析cT1a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88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全甲状腺切除或甲状腺腺叶切除加颈部淋巴结清扫。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PTMC颈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累及包膜、单灶肿瘤直径>5 mm与PTMC患者同侧Ⅵ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累及包膜、单灶肿瘤直径>5 mm、男性患者是PTMC同侧Ⅵ区淋巴结转移独立的高危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分类、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肿瘤累及包膜、同侧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与对侧Ⅵ区淋巴结转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同侧Ⅵ区淋巴结转移与同侧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同侧Ⅵ区淋巴结转移是PTMC同侧侧颈淋巴结转移独立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单灶肿瘤直径>5 mm、肿瘤累及包膜、男性PTMC患者更易发生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患者更易发生侧颈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高危因素 颈部淋巴结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与治疗
9
作者 孟志剑 刘洋 卢秀波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30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无死亡及术后并发症。结论:术前超声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 甲状腺 微小癌 恶性肿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变体易位1和微小RNA-195-5p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小玲 邵馨 +1 位作者 郭玲 杨亚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9期22-26,共5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浆细胞瘤变体易位1(PVT1)和微小RNA(miRNA)-195-5p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2例甲状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 目的探究甲状腺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浆细胞瘤变体易位1(PVT1)和微小RNA(miRNA)-195-5p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2例甲状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82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lncRNA PVT1和miR-195-5p的表达,分析这两个指标与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lncRNA PVT1相对表达量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而miR-195-5p相对表达量低于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均P <0.05)。甲状腺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的lncRNA PVT1相对表达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的miR-195-5p相对表达量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均P <0.05);甲状腺癌组织中lncRNA PVT1表达与miR-195-5p表达呈负相关(r=-0.731,P <0.01)。结论甲状腺癌组织中lncRNA PVT1表达上调,而miR-195-5p表达下调,二者均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对评估患者病情及确定治疗靶点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长链非编码RNA浆细胞瘤变体易位1 微小RNA-195-5p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对健康体检人群中甲状腺微小癌的筛查作用研究
11
作者 王云花 许文慧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8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甲状腺微小癌(TMC)的筛查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8例经过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甲状腺微小癌组),以同期最常见、最易混淆的10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小结节患者(甲状腺肿小结节组)作为对照,对两组进行高频...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甲状腺微小癌(TMC)的筛查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8例经过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甲状腺微小癌组),以同期最常见、最易混淆的10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小结节患者(甲状腺肿小结节组)作为对照,对两组进行高频二维超声筛查,对比总结两组的筛查结果。结果甲状腺微小癌组在形态不规则、周围无回声、甲状腺边缘中断、内部低回声、边界不清晰、微钙化灶、无声晕、无囊性变、纵横比(A/T)>1方面的血流分布比例高于甲状腺肿小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流信号分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回声的均匀程度、混合钙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微小癌组患者的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为(45.49±8.29)cm/s,阻力指数(RI)为(0.69±0.16),明显高于甲状腺肿小结节组的(35.44±8.14)cm/s、(0.52±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征象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甲状腺边缘中断、低回声、A/T>1及微钙化,血流丰富程度,瘤体周围及颈部多发淋巴结有助于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高频超声对甲状腺微小癌具有重要的筛查作用,综合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可提高甲状腺微小癌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健康体检人群 甲状腺微小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优势
12
作者 杨春雪 于春英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3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究基于免疫功能、创伤应激状态、并发症评价的改良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治疗优势。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3月于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手术的129例PTM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试验组65例。对照组... 目的:探究基于免疫功能、创伤应激状态、并发症评价的改良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治疗优势。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3月于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手术的129例PTM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试验组6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超声导引下微波消融术。比较两组免疫功能测量指标:CD3^(+)、CD4^(+)、CD8^(+)、CD4^(+)/CD8^(+)及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创伤应激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所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术后2周,两组CD3^(+)、CD4^(+)及CD4^(+)/CD8^(+)均较术前升高,CD8^(+)较术前降低(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IL-2、IFN-γ、IL-4及IL-10均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2周,两组IL-2、IFN-γ较术后1 d降低,但较术前仍升高(P<0.05),IL-4、IL-10较术后1 d及术前均降低(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Th1/Th2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术后2周,两组Th1/Th2均较升高(P<0.05),且试验组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IL-6及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IL-6及TNF-α均升高,对照组升高程度大于观察组(P<0.05);术后3 d,两组IL-6以及TNF-α较术后1 d下降,但对照组仍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IL-6及TNF-α术后3 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L-6及TNF-α术后3 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后,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92%,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06%,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改良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较传统外科手术而言,对PTMC在免疫功能、创伤应激状态、并发症方面均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功能 创伤应激状态 并发症 改良超声引导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