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的从属性标准——基于3016件涉平台劳动争议案件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蓓 覃秋令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6,共12页
通过研究中国裁判文书网9年间共3016份涉平台用工案件判决书,发现平台用工加剧了劳动关系的模糊化和隐蔽化,法官选择从属性标准的要件与要素时任意性较大,从属性标准的解释倾向不同导致裁判尺度宽严不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形式... 通过研究中国裁判文书网9年间共3016份涉平台用工案件判决书,发现平台用工加剧了劳动关系的模糊化和隐蔽化,法官选择从属性标准的要件与要素时任意性较大,从属性标准的解释倾向不同导致裁判尺度宽严不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形式审查理念存在弊端、从属性标准的适用规则不完善,以及两种相互矛盾的解释路径并存。未来需充分考虑平台用工的异质性,在理念层面对从属事实进行实质性审查,在规则层面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要件+要素”模式的一般标准,在司法层面明确个案价值平衡的特殊认定标准,以多层指标构建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的体系化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关系 从属性理论 认定标准 平台用工 特殊认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平台劳动关系建构的逻辑与进路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艳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0,共11页
数字化平台用工模式所展现的契约虚拟化、时间灵活化以及雇佣关系多重化,与传统模式中处于固定场所的劳资双方通过合同管理维系的长期、稳定的隶属关系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新模式对我国传统的劳动关系判定理论体系造成了冲击。以人身从属... 数字化平台用工模式所展现的契约虚拟化、时间灵活化以及雇佣关系多重化,与传统模式中处于固定场所的劳资双方通过合同管理维系的长期、稳定的隶属关系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新模式对我国传统的劳动关系判定理论体系造成了冲击。以人身从属性为核心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已经难以适应平台从业者人身从属性和组织从属性逐渐弱化的必然趋势。劳动关系的存在原本依赖于劳动者与雇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整体互动。因此,为了优化从属性的认定标准,我们应将原先试图准确定位劳动关系的要件式立法模式,转变为构建一个相对开放、灵活的要素式从属性认定模式。在确认具体的认定要素时,应实质性考察平台从业者在新型劳动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从属性特征。在线劳动平台通过信息手段对劳动者实施数据化控制,并强化了劳动者的信息依赖,这使得数字化平台劳动关系中的从属性基础转变为以信息从属性为核心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平台用工 劳动关系 要素式认定 人身从属性 信息从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跨境远程工作劳动争议的制度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班小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192,共10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境远程工作在全球劳动力市场兴起,相关劳动争议引发了管辖与法律适用难题。欧盟、加拿大以及日本具有相对完备的涉外劳动争议管辖与法律适用体系,将境外雇主明确纳入管辖范围,为雇员设置了保护性管辖,并通过...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境远程工作在全球劳动力市场兴起,相关劳动争议引发了管辖与法律适用难题。欧盟、加拿大以及日本具有相对完备的涉外劳动争议管辖与法律适用体系,将境外雇主明确纳入管辖范围,为雇员设置了保护性管辖,并通过相对灵活的法律适用规则,确保准据法适用的合理性。相比之下,在应对此类跨法域争议问题上,我国制度存在对境外用人单位的管辖规则不明确、涉外劳动争议管辖规则的特殊性不足、法律适用规则的文义模糊等问题,不利于保障跨境远程工作劳动者的诉权,亦难以合理确定准据法。面对数字时代跨境远程工作的增长潜力,我国应加强跨境劳动争议治理体系建设,优化裁审衔接机制,基于劳动者相对弱势性细化管辖规则,并增强法律适用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远程工作 劳动争议 民事诉讼法 涉外管辖 最密切联系 强制性规范 法律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实践关系场域走向社会生产结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视野的三次转移
4
作者 刘怀玉 董坤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8,共1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期创作的核心文本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三次核心逻辑位移轨迹。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概念的物质生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期创作的核心文本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三次核心逻辑位移轨迹。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概念的物质生产意义,以社会关系实践为突破口,实现了从感性现实的哲学直观到历史具体反思的认识论转向;《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社会分工”为枢纽,剖析分工的双重属性——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梯,也是阶级对抗的温床,揭示历史动力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历史唯物主义从哲学宣言具体化为现实的历史科学分析;《哲学的贫困》通过批判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论,确立了从共时性、“现在化”社会结构分析切入历史研究的认识逻辑,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诞生。三次转移以“社会关系—社会分工—社会结构”为轴线,通过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辩证融合,消解了传统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完成了从实践哲学向历史科学的范式转换,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化与革命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关系 社会分工 社会结构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意涵、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向
5
作者 贾晋 吕进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4,共9页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农业常规生产力的超越,既是依托新型要素重新定义农业生产方式的经济过程,又是同频协变乡村治理方式的政治过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乡村治理理念再度升级、治理体系迭代更新、治理机制不断优化的根本动因。通过...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农业常规生产力的超越,既是依托新型要素重新定义农业生产方式的经济过程,又是同频协变乡村治理方式的政治过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乡村治理理念再度升级、治理体系迭代更新、治理机制不断优化的根本动因。通过涉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新质劳力的整体性跃升、要素活力的适配性激发与算法红利的切合性释放,农业物质力得以转化为乡村治理力。面对基层形式主义和乡村治理“内卷化”、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数字鸿沟、“异化小农”惯性以及乡村公共性再生产难题,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责任;畅通县域城乡数字要素深度融合渠道,推进空间均衡性治理;积极培育新质劳力,充分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治主动精神;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公共性再生产增进乡村有机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村生产关系 乡村治理现代化 城乡融合 新质劳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劳动背景下劳动关系的数字化重构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泰洪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3,187,共13页
数字劳动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劳动形态,当前学界对数字劳动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分歧,需要从“劳动边界”和“数字化边界”来厘定数字劳动的规定性。数字劳动激活了既有的劳动理论研究,并推动了劳动关系的数字化重构。双重... 数字劳动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劳动形态,当前学界对数字劳动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分歧,需要从“劳动边界”和“数字化边界”来厘定数字劳动的规定性。数字劳动激活了既有的劳动理论研究,并推动了劳动关系的数字化重构。双重空间与虚实融合的劳动场域,突破了传统物理空间限制;去中心化与再组织化的运行模式,改变了劳动组织与就业形态;算法逻辑与数据赋能的劳动生态,变革了劳动用工的管理方式。劳动关系数字化重构也面临着现实挑战,财富分配的数字化加剧了劳动收入两极分化,劳动方式的数字化导致劳动关系复杂化,劳动过程的数字化引发劳动用工替代化。为此,需要积极应对劳动关系的数字化重构,建立合理的数据收益分配机制,健全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提升劳动者数字化素养,以此平衡数字技术发展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助力劳动用工的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劳动关系 数字化重构 劳动者 劳动权益 劳动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平台下资本与劳动者之间的控制与同意、抵抗与消解——来自某内容平台的田野调研 被引量:1
7
作者 范玉仙 王晨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劳动过程向数字劳动过程转向,劳动资料的数字化使资本与劳动者之间控制与同意、抵抗与消解的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新的特征与新的趋势。通过对某内容平台的田野调研发现:平台资本通过建立“流量至上”的算法机...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劳动过程向数字劳动过程转向,劳动资料的数字化使资本与劳动者之间控制与同意、抵抗与消解的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新的特征与新的趋势。通过对某内容平台的田野调研发现:平台资本通过建立“流量至上”的算法机制实现了对劳动过程的技术控制,通过建立“多劳多得”的饥饿制度与消费者围观制度实现了对劳动过程的组织控制,通过建立声誉制度将自身增殖的欲望转化为劳动者的个人追求,创造了劳动者的同意。平台劳动者虽采取某些抵抗策略,但在平台经济的资本逻辑下这种抵抗被消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台经济发展中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必须实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构建技术和人文协调发展的社会氛围与制度环境,实现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资关系 劳动控制 数字平台 劳动过程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数字劳动关系构建的三维向度:标准、困境与策略——基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辛冲冲 王丹竹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0-206,共7页
和谐数字劳动关系应助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非制约人的解放。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来看,和谐数字劳动关系的构建应符合人的劳动能力解放、个性解放、社会关系解放等要求,从而形成一定的构建标准,即和谐数字劳动关系应具有分配正义性、... 和谐数字劳动关系应助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非制约人的解放。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来看,和谐数字劳动关系的构建应符合人的劳动能力解放、个性解放、社会关系解放等要求,从而形成一定的构建标准,即和谐数字劳动关系应具有分配正义性、体现人的主体性、具备社会驱动性。但在现阶段,和谐数字劳动关系构建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困境与挑战,包括在过度逐利刺激下数字劳动的主导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对立,在算法权力垄断下数字劳动关系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倾向,数字鸿沟和数字技术资源分布不均加剧了和谐数字劳动关系构建的难度。基于此,当下中国在构建和谐数字劳动关系时应规范数字资本、坚持人民至上、加强资源共享,确保人在数字劳动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发挥和谐数字劳动关系对人的解放的正向回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数字劳动关系 数字技术 人的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与路径——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存刚 韩鸿飞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对其形成过程的考察必然要回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重要范畴的考察上。基于后两者外延上的交叉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人类无限增长的需要”与“有限的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之间的矛盾作为...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对其形成过程的考察必然要回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重要范畴的考察上。基于后两者外延上的交叉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人类无限增长的需要”与“有限的劳动时间和劳动能力”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更原初阶次的矛盾,成为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属性、分工协作方式、所有关系各自的发展动力,并通过前两者间与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以六条路径引起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属性、分工协作方式的质变,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新”,体现为劳动者以质变的方式(复杂劳动)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的能力。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接的激励性政策、所有制与分配方式三方面出发,切实激励新质生产力的直接培育者——科技人员、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政府人员,保障新质生产力的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需要 历史唯物主义 复杂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生产要素如何破解新“生产率悖论”——基于数据资产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解释
10
作者 苑泽明 宋雨倩 黄灿 《证券市场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37,49,共14页
数据资产会否导致企业陷入新“生产率悖论”困境,又能否最终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本文运用2007—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法+文本分析法+情感极性分析”构建企业数据资产指标,实证检验数据资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 数据资产会否导致企业陷入新“生产率悖论”困境,又能否最终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本文运用2007—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法+文本分析法+情感极性分析”构建企业数据资产指标,实证检验数据资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资产与劳动生产率间呈正“U”型关系。中介机制检验表明,在应用初期,数据资产可能导致企业人力资本冗余、创新质量下降和管理者权力集中,进而降低劳动生产率;但随着应用水平提高,数据资产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吸引高素质人才集聚,打造良好技术创新生态、促进产品更新迭代,驱动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化、加强部门协调性与决策协同性,最终提升劳动生产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内部薪酬差距适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数据资产与企业劳动生产率间的正“U”型关系更为显著。本文为数字革命背景下“生产率悖论”再检验以及企业数据资产建设提供了证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资产 劳动生产率 生产率悖论 非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重构:算法规则驱动下的劳资关系转变 以Y平台降薪事件为例
11
作者 郑家豪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63,共32页
现有关于平台算法的研究大多默认了一个既成的劳动秩序以及劳资间控制与抵制的单一关系,缺乏对劳资关系转变本身的关注。本文尝试建立一个算法角色与劳资关切相耦合的分析框架,以Y平台降薪事件为例,展现劳资关系转变的算法机制。本文将... 现有关于平台算法的研究大多默认了一个既成的劳动秩序以及劳资间控制与抵制的单一关系,缺乏对劳资关系转变本身的关注。本文尝试建立一个算法角色与劳资关切相耦合的分析框架,以Y平台降薪事件为例,展现劳资关系转变的算法机制。本文将算法驱动劳资关系转变的能力概括为“算法重构”,即算法基于其高效调配资源的能力,通过迭代改变预期输出、转变角色,从而灵活地调整资源调配方式,继而高效适应并达成不同的组织目标,最终促成劳资关系的转变。该发现有助于推动学界对劳资关系的动态研究。此外,鉴于算法在劳资关系中的关键角色,本文认为应将算法视为一种劳动规则并纳入监管,以更好地维护平台劳动者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资关系转变 算法重构 劳资合作类型 算法控制 降薪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数字化孤立的表征、归因与破解路径
12
作者 孟书敏 刘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2,共10页
立足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面探讨数字化孤立的表象与本质,是对数字化消极结果的理性审视。从作为经验事实的数字化进程出发,观察劳动者的数字技术适应、社交适应以及文化适应的整体状态,系统呈现数字化孤立的... 立足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面探讨数字化孤立的表象与本质,是对数字化消极结果的理性审视。从作为经验事实的数字化进程出发,观察劳动者的数字技术适应、社交适应以及文化适应的整体状态,系统呈现数字化孤立的现实表征。深入解析数字化劳动形式和就业形态,从数字“技术—资本”范式下的经济不平等、数字“交往—分化”结构中的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数字认同差异中的数字化抵抗三个方面探究数字化孤立的深层经济社会根源。在此基础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自觉,把数字劳动形态看作“技术一般”,提出通过数字技术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劳动者为中心的数字生产关系、重塑数字理性与人文价值相统一的数字认知等数字化孤立的消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孤立 政治经济学批判 数字劳动 数字生产关系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粮专项债券促进了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吗——基于专项债券投向扩围的准自然实验
13
作者 赵和楠 侯梦垚 郑家喜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117,共17页
涉粮专项债券是专项债券投向扩围改革背景下产粮大县发展辖区粮食生产的重要财政金融协同政策工具。本文基于2013—2021年河南省70个产粮大县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了涉粮专项债券对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的多维影响。基... 涉粮专项债券是专项债券投向扩围改革背景下产粮大县发展辖区粮食生产的重要财政金融协同政策工具。本文基于2013—2021年河南省70个产粮大县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了涉粮专项债券对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的多维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涉粮专项债券显著促进了产粮大县粮食生产,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与省政府地理距离较远、以非平原地形为主、抓粮积极性相对偏低和财政自给率较高的产粮大县,涉粮专项债券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在与省政府地理距离较近、以平原地形为主、抓粮积极性较高和财政自给率较低的产粮大县中更明显。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涉粮专项债券通过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促进产粮大县粮食生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高涉粮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绩效、增强产粮大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粮专项债券 产粮大县 粮食生产 粮食劳动生产率 财政自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关系从属性理论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反思--兼论“不完全劳动关系” 被引量:20
14
作者 娄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9,共18页
从属性是解读劳动关系的一把钥匙,在各类劳动关系认定理论中获得了最广泛的认可。从历史的角度考证,源于启蒙时代个人主义思潮的从属性催生了劳动法,使之从行会规则中独立出来,进入国家干预的领域,同时赋予了劳动法“人法”的属性,从而... 从属性是解读劳动关系的一把钥匙,在各类劳动关系认定理论中获得了最广泛的认可。从历史的角度考证,源于启蒙时代个人主义思潮的从属性催生了劳动法,使之从行会规则中独立出来,进入国家干预的领域,同时赋予了劳动法“人法”的属性,从而脱离民法交换给付的维度,形成了一个以关注主体特征和组织特征为视角的全新的法律领域;从现实的角度观察,我国劳动法学界在全面接受了劳动关系从属性理论之后,正在有意识地构建中国自主的劳动法知识体系。在法律规范的层面上,我国目前虽然没有明确从属性的类型、权重和要素等相关内容,但是在法律实践的层面上,已经确定了“从属性+要素”的劳动关系认定思路,并开始反哺劳动法教义学体系的构建。“不完全劳动关系”系我国为应对平台用工进行的一项政策性司法创设,劳动关系从属性提供了充分且必要的理论支撑。从逻辑上推理,不完全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民事劳务关系遵循一致的从属性考量标准,因此能够构成一类独立的法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关系从属性 劳动法 不完全劳动关系 新就业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企业更重视员工利益吗?——基于劳动力成本粘性的考察视角 被引量:3
15
作者 权小锋 朱宇翔 张华玉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9,共15页
家族企业追求“基业长青”,其在对待员工这一重要利益相关者时,是否会表现出显著的行为偏好和特征?本文切入劳动力成本粘性的研究视角,以2003年—2019年民营上市公司为对象,考察了家族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决策行为表现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 家族企业追求“基业长青”,其在对待员工这一重要利益相关者时,是否会表现出显著的行为偏好和特征?本文切入劳动力成本粘性的研究视角,以2003年—2019年民营上市公司为对象,考察了家族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决策行为表现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进行劳动力成本调整时会表现出更强的粘性特征,且随着家族持股水平提升、进入代际传承阶段以及董事会中家族成员占比提高,劳动力成本粘性现象会更加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维护员工关系和保持良好声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家族企业中的劳动力成本粘性具体表现为用工粘性,而非薪酬粘性;行业竞争程度和非劳动密集性都会加剧家族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粘性;家族企业承担适当的劳动力成本粘性还有助于促进生产效率,实现劳资“互惠”.本文既丰富了家族企业行为特征和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也为处理劳资关系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企业 员工关系 劳动力成本 成本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关系微分化视角下网约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志强 廖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8,共15页
在算法技术与平台经济相得益彰共同推进数字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关系日益呈现出微分化的演化趋势,使得以网约工为代表的新业态从业人员陷入了“身份不明确”的主体性危机与“权益保障难”的双重困境,不仅对传统的劳动从属... 在算法技术与平台经济相得益彰共同推进数字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关系日益呈现出微分化的演化趋势,使得以网约工为代表的新业态从业人员陷入了“身份不明确”的主体性危机与“权益保障难”的双重困境,不仅对传统的劳动从属基础性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也日益凸显现行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现状。基于网约工群体经济从属性、人格从属性与组织从属性微分化趋势之系统理论分析,科学审视与证成微分化视阈下具有劳动从属性的网约工“第三类劳动者”之身份,并将“内在经济与人格从属程度的差距均以外在劳动量的差别为表现形式”这一从属性微分化之核心作为识别与判定标准,对具有不同强度从属性的“第三类劳动者”给予不同程度的劳动法倾斜保护,希冀能平衡平台经济有序发展与网约工劳动权益合法保障之间的关系,为健全和完善我国劳动法律制度体系提供符合数字经济内在运行规律的科学立法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经济 网约工 劳动关系 微分化 第三类劳动者 劳动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韩建雨 许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57,199,共27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条件下所衍生的生产力新形态,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共同富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新质生产力作为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条件下所衍生的生产力新形态,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共同富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考察期内共同富裕中的“富裕”效应而不是“共享”效应在起主导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劳动力技能升级和创业活跃度提升间接推动共同富裕,且良好的营商环境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时间、地理区位和共同富裕水平方面均存在异质性,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期、东部及中部地区、胡焕庸线沿线及东南区域和高水平共同富裕的样本中,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新质生产力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扩散性与渗透性能够提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将成为新时代推动中国共同富裕进程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共同富裕 劳动力技能 创业活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高校劳动育人视角下耕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田富洋 武宝绘 +2 位作者 张姬 于镇伟 宋月鹏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5期138-141,共4页
以“亦耕亦读”为核心理念的耕读教育,不仅作为涉农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耕读与传家传承下去,具有全面的育人功能,如修德、长智、强体和塑美等。结合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现状归纳分析问题,... 以“亦耕亦读”为核心理念的耕读教育,不仅作为涉农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耕读与传家传承下去,具有全面的育人功能,如修德、长智、强体和塑美等。结合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现状归纳分析问题,从思想认识、顶层设计、课程建设、师资和机制建设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提出构建“543”耕读教育模式,即抓住劳动养成的“五个环节”,实施“四维一体”动态调整方略,利用“三全育人”服务保障,提升耕读教育实效,厚植涉农学子“三农”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劳动育人 耕读教育 农耕文化 模式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育并举”视域下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及其实践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娜 许评 +1 位作者 潘蓉 吴燕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3期153-156,共4页
涉农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任务,实施“五育并举”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作为其中一育,能够积极有效开展是涉农高职院校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推进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重要基础。该文分析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涉农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任务,实施“五育并举”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作为其中一育,能够积极有效开展是涉农高职院校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推进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重要基础。该文分析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劳动教育开展的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并举 涉农高职院校 乡村振兴 劳动教育 实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高职院校劳动精神融入就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许俊齐 崔婧怡 +2 位作者 王瑞 李施一 贾子瑜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9期139-142,共4页
劳动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和综合育人价值,将劳动精神涵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又顺应新时代劳动就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该文在阐释劳动精神与就业教育本质契合的基础上,探讨劳动精神涵养教育在涉农... 劳动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和综合育人价值,将劳动精神涵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又顺应新时代劳动就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该文在阐释劳动精神与就业教育本质契合的基础上,探讨劳动精神涵养教育在涉农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意义,根据涉农高职院校学段特点,构建劳动精神涵养教育融入就业教育具体路径,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以期切实提高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精神 涉农高职院校 就业教育 职业规划 路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