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垄上三行密植行间除草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淑红 赵国鹏 +3 位作者 张鑫 侯磊涛 袁溢文 杨悦乾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44,共10页
针对大豆垄上三行密植种植模式下,苗带间距较小,现有除草装置行间除草率低、伤苗率高、中耕除草作业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大豆垄上三行密植行间除草装置,主要由定位圆盘、弹齿固定连杆和弹齿等组成。根据中耕时期大豆苗和杂草的生长状... 针对大豆垄上三行密植种植模式下,苗带间距较小,现有除草装置行间除草率低、伤苗率高、中耕除草作业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大豆垄上三行密植行间除草装置,主要由定位圆盘、弹齿固定连杆和弹齿等组成。根据中耕时期大豆苗和杂草的生长状态,确定了定位圆盘和除草装置的安装距离;通过对弹齿除草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弹齿入土部分曲线方程,并对弹齿进行运动学分析;以圆周弹齿组数、弹齿入土角和轴向弹齿个数为试验因素,松土率和弹齿平均工作阻力为指标,利用离散元仿真方法进行Box-Behnken多因素试验,得到圆周弹齿组数为10、弹齿入土角为80°、轴向弹齿个数为5,具有最佳效果。以机具前进速度、除草组件转速和入土深度为试验因素,以除草率和伤苗率为评价指标,对除草装置进行单因素田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除草深度35mm、机具前进速度2.5km/h时,平均除草率、伤苗率分别为88.24%、2.77%,机具作业性能稳定,未出现堵塞现象,满足大豆行间除草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垄三行 大豆 行间除草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原理、优势及要点 被引量:2
2
作者 郭美玲 郭泰 +5 位作者 王志新 郑伟 李灿东 徐杰飞 赵星棋 王象然 《大豆科技》 2023年第1期49-54,共6页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主推栽培模式之一。为加快该栽培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技术标准生产到位率,文章介绍了该栽培技术模式的原理、优势与要点,旨在为大豆规模化与标准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生产者与豆农...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主推栽培模式之一。为加快该栽培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技术标准生产到位率,文章介绍了该栽培技术模式的原理、优势与要点,旨在为大豆规模化与标准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生产者与豆农掌握技术要领提供咨询与服务,对提高大豆产量与品质及节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垄密植栽培技术 原理 优势 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旱塬全膜双垄沟播耐密植易机收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刚 张建军 +4 位作者 樊廷录 李尚中 赵刚 党翼 王磊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第11期69-75,共7页
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条件下,为筛选出耐密植、易机械化粒收的适宜陇东旱塬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于2020年对8个玉米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8个玉米品种的生育期为129~137 d,均可正常成熟;在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存在差异,但均符合S... 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条件下,为筛选出耐密植、易机械化粒收的适宜陇东旱塬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于2020年对8个玉米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8个玉米品种的生育期为129~137 d,均可正常成熟;在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存在差异,但均符合S曲线,其中陕单650的单株干物质总量最高,为1026.0 g。折合产量以联创825最高,为14266.80 kg/hm^(2);新玉108次之,为13695.15 kg/hm^(2);科河699居第3位,为13211.10 kg/hm^(2);瑞普909最低,为11117.25 kg/hm^(2)。8个玉米品种机械粒收时的籽粒含水率、破碎率、杂质率、损失率等指标均满足《GB/T 21962-2020》要求,以籽粒含水率低、脱水快,生育期短和折合产量高为原则,推荐新玉108和先玉335可作为陇东旱塬地区全膜双垄沟播耐密植宜机收玉米品种推广。九圣禾2468籽粒含水率高达24.00%,联创825的破碎率≥5%,均不宜机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全膜双垄沟播 耐密植 机械收获 陇东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大垄窄行密植栽培的大豆新品系筛选
4
作者 姜成喜 陈维元 +4 位作者 吕德昌 付亚书 景玉良 田喜梅 付春旭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CSCD 2001年第3期36-39,共4页
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是指以垄作为基础,将原两垄合成一垄,垄上种植6行的窄行密植栽培方法。选用适宜品种是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的核心技术。本试验的目的就是要筛选出适合大垄窄行密植栽培的大豆新品系。通过本试验我们认为,大垄窄行密植... 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是指以垄作为基础,将原两垄合成一垄,垄上种植6行的窄行密植栽培方法。选用适宜品种是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的核心技术。本试验的目的就是要筛选出适合大垄窄行密植栽培的大豆新品系。通过本试验我们认为,大垄窄行密植宜选择半矮秆抗倒伏品种,最适合的品系是绥98-6027和绥98-6007,建议示范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垄窄行 密植栽培 半矮秆 抗倒伏 品系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秆大豆黑河51大垄密栽培模式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显元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37-41,共5页
大豆矮秆新品种黑河5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新选育的品种,为研究其良种良法大垄密高产高效综合配套集成技术模式,特设置保苗45万、55万、65万株·hm^-2三个密度,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大面积验证及示范展示,测定了各物候期... 大豆矮秆新品种黑河5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新选育的品种,为研究其良种良法大垄密高产高效综合配套集成技术模式,特设置保苗45万、55万、65万株·hm^-2三个密度,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大面积验证及示范展示,测定了各物候期大豆株高、结荚高度、单位面积植株鲜重、单位面积植株干重、叶面积指数、倒伏程度、大豆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株高、结荚高度、单位面积植株鲜重、单位面积植株干重、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随密度增加,倒伏程度加重,保苗65万株·hm^-2时产生严重倒伏,导致减产;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呈现减少趋势,但单株粒数×密度×百粒重呈增加趋势;在不产生严重倒伏情况下,大垄窄行密植有增产的趋势,高密度比低密度增产效果好,以保苗55万株·hm^-2为最好。黑河51在红色边疆农场保苗株数55万株·hm^-2大面积验证与示范展示,大垄窄行密植和生产上主推的60cm垄距30万株·hm^-2保苗株数垄三栽培模式对照,产量分别为2 922.16和2 430.31kg·hm^-2,增产491.85kg·hm^-2,增产幅度为20.24%,增收1 385.21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秆大豆 黑河51 大垄密 垄三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