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f asphalt concrete fracture using a user-defined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俊 汪林兵 黄晓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595-3602,共8页
A user-defined micromechan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fracture mechanism of asphalt concrete (AC)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A three-dimensional (3D) AC beam was built using the "F... A user-defined micromechan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fracture mechanism of asphalt concrete (AC)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A three-dimensional (3D) AC beam was built using the "Fish" language provided by PFC3D and wa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three-point bending beam test at two temperature levels: -10 ℃ and 15℃. The AC beam was model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of asphalt mixtures. Uniaxial complex modulus test and indirect tensile strength test were conducted to obtain material input parameters for numerical modeling. The 3D predictions were validated us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of AC beams prepared by the same mixture design. Effects of mastic stiffness, cohesive and adhesive strength on AC fracture behavior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DEM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3D DEM fracture model can accurately predict the fracture patterns of asphalt concrete. The ratio of stress at interfaces to the stress in mastics increases as the mastic stiffness decreases; however, the increase in the cohesive strength or adhesive strength show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ensile str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halt concrete fracture behavior MICROMECHANICS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切河谷区水利枢纽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质特征的相关性
2
作者 张新辉 董志宏 +1 位作者 付平 尹健民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7-155,共9页
水利枢纽工程区受河谷地形的影响显著,应力场分布复杂。针对东庄水利枢纽工程,采用三维水压致裂法进行地应力测试,结合应力场反演分析,揭示了深切河谷区岩体的应力分布规律,探讨了地质特征对应力场的影响。对比二维水平应力和三维空间... 水利枢纽工程区受河谷地形的影响显著,应力场分布复杂。针对东庄水利枢纽工程,采用三维水压致裂法进行地应力测试,结合应力场反演分析,揭示了深切河谷区岩体的应力分布规律,探讨了地质特征对应力场的影响。对比二维水平应力和三维空间应力特征,空间主应力与水平主应力矢量存在较大的夹角,在地形复杂工程中三维地应力测试更具代表性。泾河河谷区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靠近河谷位置主应力明显偏大,属应力集中区,主应力方向与河谷走向呈大角度相交;而地下厂房区最大主应力与自重应力接近,应力方向主要受西北两侧边坡地形的联合影响,处于应力平稳区。同时,河床底部高程地下水长期连通流动产生溶蚀作用,形成了厂房区底部相对集中的溶孔、溶隙等形迹,为应力释放提供了通道,导致局部应力降低和不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水利枢纽 水压致裂法 回归反演 深切河谷 地下水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钻孔电阻率法动态监测研究
3
作者 李家龙 李念政 +1 位作者 徐忠忠 陈曦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6-212,共7页
煤层开采扰动作用下,顶板覆岩破坏形成由垮落带、导水裂隙带及弯曲下沉带构成的三带结构。其中,导水裂隙带作为沟通采空区与含水层的水力通道,当其发育高度突破隔水关键层或延伸至含水层时,会诱发顶板突水或老空水渗漏等重大水害事故。... 煤层开采扰动作用下,顶板覆岩破坏形成由垮落带、导水裂隙带及弯曲下沉带构成的三带结构。其中,导水裂隙带作为沟通采空区与含水层的水力通道,当其发育高度突破隔水关键层或延伸至含水层时,会诱发顶板突水或老空水渗漏等重大水害事故。现有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多基于经验公式估算或静态观测手段,存在空间分辨率低、动态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采动裂隙三维动态发育过程的高精度探测需求。为实现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全空间动态监测,结合覆岩破坏一般规律,通过集成并行电法数据采集、全空间电阻率三维反演与时移电阻率成像方法,提出了钻孔电阻率全空间动态监测方法。该方法通过钻孔布设电极阵列获取覆岩的电场响应特征,利用三维反演重建地下电性结构,结合时移成像分析电阻率时空变化特征,从而动态追踪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过程。在长城五矿1302N工作面工程实践中,应用钻孔电阻率全空间动态监测方法对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过程进行追踪。通过对采动过程中各阶段的电阻率反演剖面图进行分析解释,揭示了导水裂隙带呈现出“裂隙萌生-加速发育-稳定成型”的动态演化特征,确定了该工作面导水裂隙带的最大发育高度为58m,双端堵漏分段注水法结果与其结果相吻合,验证了动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体系在覆岩采动裂隙发育探测中展现出良好的工程适用性与科学有效性,可为类似矿区水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破坏 导水裂隙带高度 钻孔电阻率法 全空间 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基岩厚松散层下工作面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研究
4
作者 王俊平 李治纬 郑俊岭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7,共12页
薄基岩厚松散层下方工作面存在裂缝带贯通新近系含水层诱发水害的风险,为了准确掌握工作面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以山东郭屯煤矿23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公式对工作面导水裂缝带高度范围进行预测,利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工... 薄基岩厚松散层下方工作面存在裂缝带贯通新近系含水层诱发水害的风险,为了准确掌握工作面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以山东郭屯煤矿23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公式对工作面导水裂缝带高度范围进行预测,利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工作面上覆岩层应力和位移变化情况,通过仰孔注水测漏法对工作面导水裂缝带进行了现场实测。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得到工作面导水裂缝带高度分别为74.60~108.25、72.00、71.08 m;现场实测钻孔注水漏失量存在分区现象,综合研究确定工作面导水裂缝带最大发育高度为71.08 m,裂采比为9.35,导水裂缝带发育至距离3号煤层71.08 m的细砂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 厚松散层 导水裂缝带高度 注水测漏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导水裂隙带的物探方法研究进展与应用
5
作者 尹耀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90-495,共6页
煤矿导水裂隙带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引发水害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其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危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物探技术开展煤矿导水裂隙带探测工作,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导水裂隙... 煤矿导水裂隙带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引发水害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其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危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物探技术开展煤矿导水裂隙带探测工作,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导水裂隙带的形成受岩层硬度、岩层组合、地质构造特征、煤层厚度、煤层倾角、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地下水位及水压等多种因素影响。导水裂隙带的产生与发展会引发矿井突水、瓦斯积聚、顶板坍塌等灾害,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直流电法、电磁法和岩层探测技术等多种物探手段可用于探测煤矿导水裂隙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现有物探技术在分辨率、适用条件和数据解释方面仍存在局限性。未来随着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发展,煤矿物探技术将更加高效地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物探技术 直流电法 电磁法 地震探测 岩层探测 煤矿安全 水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sm of action of cracks water on rock landslide in rainfall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永 何思明 李新坡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6期1383-1388,共6页
In worldwide, the most common triggering factor of rock landslides is extended and intense rainfall. However, different from the soil slope failure caused by softening action of infiltration rainwater, the mechanism o... In worldwide, the most common triggering factor of rock landslides is extended and intense rainfall. However, different from the soil slope failure caused by softening action of infiltration rainwater, the mechanism of rock landslide in rainfall is not clear. From the view of fracture mechanics, the propagation of cracks on rock slop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liding surface were researched. Then based on hydraulics formulas and using Sweden arc method, the influence of crack water on stability of rock slope was quantitatively studied. Finally, an example was given to check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liding surface of rock slope is mainly caused by crack propagation under hydrostatic pressure when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KI at crack tip is bigger than the toughness index of rock fractures Klc, and the failure of slope is the result of hydraulic action of crack water and the softening of materials on sliding surface when the depth of crack water is bigger than a minimum value h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ck water fracture mechanics PROPAGATION hydraulics Sweden arc method rock landsl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厂房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及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马健 鄢双红 +2 位作者 董志宏 周春华 张必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2-258,共7页
岩体初始地应力是地下工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依托大型地下厂房工程,采用三维水压致裂法和常规水压致裂法对洞内孔ZK1和地表孔ZK2分别进行地应力测量,获得岩体初始地应力;基于实测数据利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地应力场反演计算,获得所... 岩体初始地应力是地下工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依托大型地下厂房工程,采用三维水压致裂法和常规水压致裂法对洞内孔ZK1和地表孔ZK2分别进行地应力测量,获得岩体初始地应力;基于实测数据利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地应力场反演计算,获得所需工程区的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水压致裂法可以有效地获得初始地应力,三维水压致裂法获得的地下应力情况更为准确且可以与垂直孔测试数据互相印证;数值模拟获取的地应力计算值和实测值具有一致性,厂房隧洞布置较为合理且工程区发生岩爆概率较低;现场原位测试结果与回归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可为工程设计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水压致裂法 初始地应力场 反演分析 显著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蒙矿区深部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与高度预测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延康 郭广礼 +4 位作者 孟浩 张连贵 郑辉 李怀展 张浩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2,共7页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是矿井防治水及安全开采的重要依据。由于陕蒙矿区地层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的特殊性,使得该区域导水裂隙发育高度与传统认识差别较大。考虑到目前围绕陕蒙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方法缺失问题,以鄂尔多斯市营盘壕...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是矿井防治水及安全开采的重要依据。由于陕蒙矿区地层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的特殊性,使得该区域导水裂隙发育高度与传统认识差别较大。考虑到目前围绕陕蒙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方法缺失问题,以鄂尔多斯市营盘壕煤矿2217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UDEC模拟研究了不同开采进度下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及演化特征,分析了大能量事件与导水裂隙带发育的关联关系,进而基于GA-SVR算法,建立了区域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精准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直罗组砂岩巨厚的特性使得其在覆岩运动中表现出坚硬岩层的特点,裂隙带在其下充分发育,稳定后也形成“马鞍形”;微震监测数据能精准反映区域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测相对误差仅为3.90%;建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1,相对平均误差r为14.55%,预测精度显著优于经验公式(R^(2)<0,r=59.57%)。研究成果对于陕蒙矿区保水开采与安全生产设计及矿井水防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陕蒙矿区 深部开采 支持向量机 遗传算法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单轴压缩下不等长交叉裂隙砂岩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9
作者 李宏强 姚忠劭 +1 位作者 曾志杭 李龙起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2,共8页
为了探究冻融-荷载作用下含交叉裂隙砂岩力学特性及破坏机制,本文对不同冻融次数下交叉裂隙试样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下交叉裂隙试样的物理性质劣化规律以及宏观力学特性,并基于PFC2D离散元软件采用水颗粒膨胀法对冻融循... 为了探究冻融-荷载作用下含交叉裂隙砂岩力学特性及破坏机制,本文对不同冻融次数下交叉裂隙试样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下交叉裂隙试样的物理性质劣化规律以及宏观力学特性,并基于PFC2D离散元软件采用水颗粒膨胀法对冻融循环全过程进行模拟,结合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进一步探究了冻融作用下试样的宏细观损伤机理.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会使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劣化,降低岩石的储能能力,与未冻融试样相比,冻融90次试样峰值强度、弹性模量、总能分别下降了32.1%、29.3%、56.77%;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的破坏模式由单纯剪切破坏逐步向张拉-剪切破坏过渡;试样均于主裂隙尖端处起裂,但扩展方向不同,未冻融试样沿着主裂隙45°方向扩展,而冻融后试样沿裂隙两端垂直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荷载 交叉裂隙砂岩 单轴压缩 PFC2D 水颗粒膨胀法 宏细观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林河二号矿井工作面顶板疏放水方案设计及优化
10
作者 刘守强 靳立创 +3 位作者 郭森林 阎宏图 李沛涛 丛秀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1,共5页
为了制定纳林河二号矿井工作面疏放水设计方案,保障矿井的安全回采,以3-1上201工作面顶板疏放水工程为例,通过绘制3-1上201工作面水文地质柱状概化图,分析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发育层位,确定了影响工作面安全回采的含水层为延安组三... 为了制定纳林河二号矿井工作面疏放水设计方案,保障矿井的安全回采,以3-1上201工作面顶板疏放水工程为例,通过绘制3-1上201工作面水文地质柱状概化图,分析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发育层位,确定了影响工作面安全回采的含水层为延安组三段砂岩含水层。根据物探异常区和“三图法”的富水性分区进行了顶板疏放水方案设计及动态优化,同时基于疏放水钻孔水量、水压变化,开展了疏放水效果评价,验证了基于“三图法”评价的疏放水方案设计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疏放水 导水裂隙带 三图法 砂岩含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键层位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 被引量:367
11
作者 许家林 朱卫兵 王晓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2-769,共8页
在深入研究覆岩关键层对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覆岩关键层位置来预计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新方法。工程实测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覆岩关键层位置会影响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只有当关键层位置距开采煤层小于某一临界高度时... 在深入研究覆岩关键层对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覆岩关键层位置来预计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新方法。工程实测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覆岩关键层位置会影响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只有当关键层位置距开采煤层小于某一临界高度时,该关键层破断裂缝才会贯通成为导水裂隙,且受该关键层控制而同步破断的上覆岩层破断裂缝也会贯通成为导水裂隙。关键层破断裂缝贯通的临界高度可以粗略按(7~10)M(M为煤层采厚)估算。当覆岩主关键层位于临界高度(7~10)M以内时,导水裂隙将发育至基岩顶部,导水裂隙带高度等于或大于基岩厚度;当覆岩主关键层位于临界高度(7~10)M以外时,导水裂隙将发育至临界高度(7~10)M上方最近的关键层底部,导水裂隙带高度等于该关键层距开采煤层的高度。上述基于关键层位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能适应不同采厚条件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同时可以对由于覆岩关键层结构变化引起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异常发育情况作出判别,其可靠性得到了工程实测结果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高度 预计方法 关键层 顶板突水 绿色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断裂带优势劈裂注浆机制及注浆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45
12
作者 李术才 张伟杰 +5 位作者 张庆松 张霄 刘人太 潘光明 李志鹏 车宗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4-752,共9页
注浆是处治隧道塌方、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但对于岩体结构多样、结构面发育的富水断裂带,注浆理论及控制技术尚不成熟。基于富水断裂带内部岩体结构,建立了注浆概念模型,提出了优势劈裂注浆概念。基于广义宾汉流体本构方程,... 注浆是处治隧道塌方、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但对于岩体结构多样、结构面发育的富水断裂带,注浆理论及控制技术尚不成熟。基于富水断裂带内部岩体结构,建立了注浆概念模型,提出了优势劈裂注浆概念。基于广义宾汉流体本构方程,建立单一平板优势劈裂注浆扩散模型,推导了考虑浆液流变特征的优势劈裂注浆扩散控制方程。由方程可知,注浆速率、注浆压力及浆液黏度是影响注浆扩散的3个主控因素。深入分析了优势劈裂注浆过程中3个主控因素对注浆扩散的影响规律,基于此提出优势劈裂注浆控制方法,形成了注浆压力差异控制、控制液动态调节及注浆速率梯度控制3项关键技术,促使浆液在优势结构面内控制性扩散。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江西省某隧道断裂带塌方处治工程中,取得良好治理效果,对隧道断裂带地质灾害控制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断裂带 广义宾汉体浆液 优势劈裂注浆机制 注浆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综放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红胜 张胜伟 +3 位作者 李斌 李磊 郭卫彬 肖双双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9-636,共8页
为提高彬长矿区含水层下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安全性,根据燕家河煤矿工程地质条件,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5^(-1),5^(-2),8煤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揭示不同开采方式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确... 为提高彬长矿区含水层下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安全性,根据燕家河煤矿工程地质条件,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5^(-1),5^(-2),8煤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揭示不同开采方式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确定煤层群合理开采顺序。首先,上行开采8,5^(-1),5^(-2)煤层,物理模拟确定了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分别为98.4,118.6,129.0 m,数值模拟确定了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分别为93.6,118.4,129.2 m,上述分析表明导水裂隙带未穿透直罗组含水层。其次,下行开采5^(-1),5^(-2),8煤层,数值模拟确定了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分别为60.4,75.7,145.3 m,表明导水裂隙带贯通直罗组含水层。综上分析表明了下行开采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较上行开采大,下行开采裂隙贯穿了直罗组含水层但未到达洛河组含水层。8105工作面涌水量实测表明8煤开采后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未贯通直罗组含水层,保障了工作面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 煤层群 导水裂隙 开采方式 涌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层积水存在的矿井工作面涌水量预计 被引量:11
14
作者 程新明 赵团芝 +2 位作者 李小琴 李成明 孙如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37,共4页
通过对某矿发生特大顶板突水工作面的充水条件分析,认为工作面采动叠加影响,在顶板厚层砂岩中形成的离层积水,是突水的主要充水水源。采用经验类比法和当量流径法,基于工作面涌水量值为正常涌水量与离层裂隙积水引起的涌水量之和,提出... 通过对某矿发生特大顶板突水工作面的充水条件分析,认为工作面采动叠加影响,在顶板厚层砂岩中形成的离层积水,是突水的主要充水水源。采用经验类比法和当量流径法,基于工作面涌水量值为正常涌水量与离层裂隙积水引起的涌水量之和,提出了涌水量预计计算理论公式,预计了该工作面未采区段恢复生产的涌水量大小。经实际开采检验,该方法基本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积水 涌水量 经验类比法 当量流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底水油藏水平井三维油水两相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11
15
作者 程林松 李春兰 郎兆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1-45,共5页
建立了裂缝性底水油藏水平井三维油水二相的数值模型。与以往不同的是,该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差分离散,并将油水井视为单元的边界进行处理,选用任意形状六面体(曲边)单元和等参元变换以及隐式压力和隐式饱和度交替求解的方法。... 建立了裂缝性底水油藏水平井三维油水二相的数值模型。与以往不同的是,该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差分离散,并将油水井视为单元的边界进行处理,选用任意形状六面体(曲边)单元和等参元变换以及隐式压力和隐式饱和度交替求解的方法。该模型可用来模拟计算裂缝性油藏(带边水或底水)的直井或水平井以及直井-水平井联合井网的开发问题。本模型对一裂缝性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过程进行模拟计算,获得了一些对实际油藏工程有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数值模拟 裂缝性油藏 水平井 油水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某库段岩体裂隙网络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荣冠 周创兵 +1 位作者 朱焕春 刘佑荣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122-1126,共5页
为合理评价三峡水库某库岸岩体结构特征及工程整治提供依据,对区内岩体进行了裂隙调查及网络模拟研究。研究基于 Monte-Carlo 模拟方法,在技术上进行了探讨和一定改进。如采用了聚类分析法确定裂隙优势产状、用直接法产生随机数、广义R... 为合理评价三峡水库某库岸岩体结构特征及工程整治提供依据,对区内岩体进行了裂隙调查及网络模拟研究。研究基于 Monte-Carlo 模拟方法,在技术上进行了探讨和一定改进。如采用了聚类分析法确定裂隙优势产状、用直接法产生随机数、广义RQD 及裂隙线连通率的计算等。根据野外调查及计算机模拟研究,研究区发育有 3 组优势裂隙、平均迹长 1.45 m t左右。间距一般服从对数正态或负指数分布,而走向和迹长基本上不服从常规分布。裂隙线密度在3-6 条/m、t = 0.1 m时RQD 值在 90 %左右、t = 0.7 m 时 RQD 值为 10 %-20 %、RQD 值变化可能影响库岸岩体在不同方向的稳定性。 t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裂隙 模拟 RQD 连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有水气藏水侵量预测方法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军 敖耀庭 张爱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2期66-68,共3页
川南地区单裂缝系统有水气藏大多属于弱弹性水驱,水区规模较小,计算该类型气藏水侵量时,通常使用方法、条件不适合,相关气藏储层参数不易获得,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在分析研究某典型裂缝性有水气藏多年气水产量数据后,应用不同方法估算... 川南地区单裂缝系统有水气藏大多属于弱弹性水驱,水区规模较小,计算该类型气藏水侵量时,通常使用方法、条件不适合,相关气藏储层参数不易获得,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在分析研究某典型裂缝性有水气藏多年气水产量数据后,应用不同方法估算气藏的水侵量,结合气藏生产实际,对比分析后认为,物质平衡法能够很好地适应该类裂缝系统,不仅可以估算各个时期的水侵量,而且可以估算水体规模,预测最大水侵量,对于指导该类气藏的后续生产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气藏 弱弹性水驱 水侵量 物质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综述 被引量:29
18
作者 郭兵兵 孙文标 刘长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00-108,共9页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在矿井水灾防治、水体下采煤及保护层开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导水裂隙带高度不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分类。综述了力学解析法、数值模拟法、相似材料...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在矿井水灾防治、水体下采煤及保护层开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导水裂隙带高度不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分类。综述了力学解析法、数值模拟法、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统计预测法、非线性预测法、综合确定法及现场实测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分析了不同预测方法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发育高度 预测方法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浅埋煤层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学生 张明 +1 位作者 宁建国 谭云亮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31-36,共6页
以鲁新矿11煤首采面的水文地质条件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工作面长度、采高和采煤方法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工作面长度和采高增加,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也增加,但工作面长度对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起主... 以鲁新矿11煤首采面的水文地质条件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工作面长度、采高和采煤方法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工作面长度和采高增加,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也增加,但工作面长度对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起主导作用。确定鲁新矿11煤首采面合理的工作面长度为150m,采高为3m;开采下分层时,导水裂隙带约增大1.5~5.5m;与采用分层综采相比,下分层采用综放开采时,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约增加2~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长度 采高 开采方法 导水裂隙带高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生态脆弱区现代煤-水仿生共采理念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35
20
作者 张建民 李全生 +2 位作者 南清安 曹志国 张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6-72,共7页
针对西部生态脆弱矿区富煤贫水特征和原生态保护要求,建立集开采和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现代开采生态系统";基于采前地下水及地表生态的稳定性关系或生态"原态"约束,提出煤水资源开发中的"煤-水仿生共采"理... 针对西部生态脆弱矿区富煤贫水特征和原生态保护要求,建立集开采和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现代开采生态系统";基于采前地下水及地表生态的稳定性关系或生态"原态"约束,提出煤水资源开发中的"煤-水仿生共采"理念、煤炭开采与水资源开发及地表生态保护同步的"煤-水仿生共采"模式;按照"隔离-导流-控制"的仿生共采新思路、提出"隔离层控制"原理和开采"地下水漏斗聚集"调控效应;构建了集分区设计、隔离重构、仿生控制为核心的煤-水仿生共采保护控制关键技术体系;开发了"压裂-开采-注浆"开采隔离保护工艺、地下水汇集调控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水共采 仿生保护 隔离重构 压-采-注工艺 地下水汇集 地下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