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tructure modeling and virtual test of asphalt mixture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4
1
作者 马涛 张德育 +2 位作者 张垚 赵永利 黄晓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525-1534,共10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model the microstructure of asphalt mixture and build virtual test for asphalt mixture by using Particle Flow Code in three dimensions(PFC^(3D))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elem...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model the microstructure of asphalt mixture and build virtual test for asphalt mixture by using Particle Flow Code in three dimensions(PFC^(3D))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element method.A randomly generating algorithm was proposed to capture the three-dimensional irregular shape of coarse aggregate.And then,modeling algorithm and method for graded aggregates were built.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modeling of coarse aggregates,asphalt mastic and air voids,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sample of asphalt mixture was modeled by using PFC^(3D).Virtual tests for penetration test of aggregate and uniaxial creep test of asphalt mixture were built and conducted by using PFC^(3D).By comparison of the testing results between virtual tests and actual laboratory tests,the validity of the microstructure modeling and virtual test built in this study was verified.Additionally,compared with laboratory test,the virtual test is easier to conduct and has less variability.It is proved that microstructure modeling and virtual test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is a promising way to conduct research of asphalt mix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halt mixture microstructure modeling virtual test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three-dimensional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度对ZnS薄膜光学特性与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孟阳 陶海军 +3 位作者 刘华松 孙鹏 白金林 杨仕琪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1-218,共8页
ZnS是重要的宽光谱光学薄膜材料,在宽带红外增透膜膜系中常常需要使用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的ZnS薄膜。为了明确厚度对ZnS薄膜性能的影响,使用离子辅助电阻热蒸发法在熔融石英基底上镀制了不同厚度的ZnS薄膜,分析了不同厚度ZnS薄膜的光学... ZnS是重要的宽光谱光学薄膜材料,在宽带红外增透膜膜系中常常需要使用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的ZnS薄膜。为了明确厚度对ZnS薄膜性能的影响,使用离子辅助电阻热蒸发法在熔融石英基底上镀制了不同厚度的ZnS薄膜,分析了不同厚度ZnS薄膜的光学特性与力学特性。实验数据表明,随着ZnS薄膜厚度的增加,薄膜晶粒尺寸也随之增大;ZnS薄膜均呈现压应力,并且应力随厚度增加而减小;ZnS薄膜的折射率随着厚度增加而增大,当膜厚增加到50 nm以后,折射率接近于块状ZnS折射率,进一步增加薄膜厚度折射率趋于稳定值。通过研究,获得了ZnS薄膜膜层厚度对光学和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可以用于指导高性能宽带红外光学多层膜的设计和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薄膜 薄膜性能 微观结构分析 硫化锌薄膜 光学特性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表面增透技术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朝平 孟彬 +7 位作者 袁其龙 王跃忠 宋惠 孙鹏 尚鹏 李赫 江南 西村一仁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7,共17页
金刚石因其卓越的力学、热学和光学性能,被认为是高功率激光器输出窗口和红外光学窗口等领域的理想材料,然而金刚石较高的表面反射损耗限制了其作为光学材料的应用范围。在金刚石表面镀制增透膜和构造减反射微结构是提高金刚石透过率的... 金刚石因其卓越的力学、热学和光学性能,被认为是高功率激光器输出窗口和红外光学窗口等领域的理想材料,然而金刚石较高的表面反射损耗限制了其作为光学材料的应用范围。在金刚石表面镀制增透膜和构造减反射微结构是提高金刚石透过率的2种有效方法。首先,介绍了2种金刚石增透方法的基本原理,金刚石表面增透膜方法可以通过调整膜的成分、厚度和结构等,使金刚石表面的反射光相互干涉抵消,达到减反射的效果;减反射微结构通过在金刚石表面形成亚波长微结构,无法分辨入射光,其结构层可等效为折射率渐变的薄膜,可减少折射率突变引起的反射,实现增透。然后,重点综述了近年来金刚石表面增透膜和减反射微结构等技术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单层、双层、多层增透膜及减反射微结构对金刚石实际透过率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不同增透技术的影响因素,其中增透膜的材料和结构对增透效果的影响较大,微结构的增透效果主要取决于尺寸、周期和占空比。同时,总结了增透膜和微结构的各类制备技术特点,对比了2种增透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金刚石表面增透膜和减反射微结构技术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光学窗口 增透膜 微结构 折射率 透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工艺对纳米Au薄膜内应力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纪建超 颜悦 哈恩华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6,共7页
针对薄膜应力等原因造成的电子器件或光学器件失效,探索了沉积工艺与Au薄膜的显微结构和内应力的关系,目的在于通过工艺优化,提高薄膜质量并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采用直流脉冲磁控溅射方法沉积了Au薄膜,借助X射线衍射(XRD)仪、探针式表... 针对薄膜应力等原因造成的电子器件或光学器件失效,探索了沉积工艺与Au薄膜的显微结构和内应力的关系,目的在于通过工艺优化,提高薄膜质量并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采用直流脉冲磁控溅射方法沉积了Au薄膜,借助X射线衍射(XRD)仪、探针式表面轮廓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光光度计等表征手段,分析了薄膜的结晶性能、内应力、显微结构和光学性能;研究了沉积功率等参数对Au薄膜的结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沉积的Au薄膜为(111)晶面择优生长的织构结构。随沉积功率的增加,Au薄膜生长速率接近于线性增加;薄膜为柱状晶结构,且随沉积功率增加,Au薄膜的结晶能力衰减,晶粒尺寸递减;薄膜表面粗糙度Ra随薄膜沉积功率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沉积功率增加,沉积的Au薄膜可见光透过率呈下降趋势,然后趋于稳定;所沉积的Au薄膜表现为张应力,随沉积功率的增加,薄膜的内应力变大。分析研究结果可知,沉积功率1 kW为最优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薄膜 磁控溅射 内应力 显微结构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角衍射光学元件的优化设计
5
作者 杨亮亮 刘成林 +3 位作者 赵勇兵 沈法华 赵琪 刘建利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6-260,共5页
为进一步研究入射角度的增大对衍射光学元件(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DOE)衍射效率及微结构高度等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入射角度和周期宽度对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的影响。基于扩展标量衍射理论,建立了DOE的微结构高度与入射角度和周... 为进一步研究入射角度的增大对衍射光学元件(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DOE)衍射效率及微结构高度等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入射角度和周期宽度对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的影响。基于扩展标量衍射理论,建立了DOE的微结构高度与入射角度和周期宽度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工作在一定入射角度范围内,基于复合带宽积分平均衍射效率(comprehensive polychromatic integral diffraction efficiency,CPIDE)最大化实现设计波长和微结构高度等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以工作在红外波段的DOE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相对周期宽度为20,入射角度范围为0°~40°时,该DOE的CPIDE为94.15%,微结构高度为1.3396mm。该设计方法可以实现广角DOE的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光学元件 衍射效率 微结构高度 入射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对铁焦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朱锐 张帅 +4 位作者 李雪 邵文杰 雷昭 崔平 凌强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为探究硼原子对铁物种在焦炭分子骨架中的分布和价态组成的影响及对铁焦微观结构和强度的促进机理,以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硼酸制备的复合铁焦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比分析了硼添加前后铁... 为探究硼原子对铁物种在焦炭分子骨架中的分布和价态组成的影响及对铁焦微观结构和强度的促进机理,以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硼酸制备的复合铁焦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比分析了硼添加前后铁焦微晶结构、光学组织、气孔结构和显微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硼添加量为0.2%时,所制备的铁焦的Mf+Mm+Mc+Fi结构的含量达到最大,为68.25%,各向同性结构的含量降低,光学组织指数(OTI)和显微强度(MSI)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38和49.3,气孔率下降到59%,孔壁厚度增大到20μm;而随着硼添加量的进一步增大,铁焦的OTI和MSI均呈现下降趋势,气孔率上升,孔壁厚度减小。添加适量的硼后,硼原子以层间插入物进入铁焦石墨晶格,从而导致铁焦的稠环增大,中等尺寸各相异性结构含量增加,可促进热解成焦过程中类似粗粒镶嵌等强度较高的显微组织的形成,增大铁焦的壁厚。并且,硼原子对铁焦骨架的掺杂所形成的BC3结构使得铁焦微晶的石墨化程度增强,从而有助于改善铁焦的显微结构强度,有利于增强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焦 微观结构 焦炭强度 光学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共熔溶剂预处理麦草制备含木质素纳米纤维素和薄膜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慧敏 茹凯星 +5 位作者 慈晓雷 王珺雅 李俊莹 王军庆 陈胜 许凤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147,共7页
【目的】为了麦草秸秆原料的高效利用,开发新型低共熔溶剂(DES),以实现含木质素纳米纤维素的制备,以及后续功能材料的构建。【方法】以麦草为原料,通过不同DES预处理(苄基三甲基氯化铵–草酸DES、苄基三乙基氯化铵–草酸DES)结合高压均... 【目的】为了麦草秸秆原料的高效利用,开发新型低共熔溶剂(DES),以实现含木质素纳米纤维素的制备,以及后续功能材料的构建。【方法】以麦草为原料,通过不同DES预处理(苄基三甲基氯化铵–草酸DES、苄基三乙基氯化铵–草酸DES)结合高压均质机械处理,制备含木质素纳米纤维素,利用溶液浇筑法制备聚乙烯醇/含木质素纳米纤维素复合薄膜,研究含木质素纳米纤维素微观形貌、化学基团、热稳定性、分散性,以及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苄基三甲基氯化铵–草酸DES预处理后,麦草残渣尺寸更加细小且热稳定性更强,获得的含木质素纳米纤维素带有更强的负电性(-8.62 mV),制备的复合薄膜具有更高的雾度(36.82%)。苄基三乙基氯化铵–草酸DES处理制备的含木质素纳米纤维素保持了复合薄膜较高透明度(>67%),并实现了最高的薄膜拉伸强度(57.16 MPa)。【结论】苄基三甲基氯化铵–草酸DES在增强含木质素纳米纤维素负电性和提高复合薄膜雾度方面更有优势,苄基三乙基氯化铵–草酸DES在提高复合薄膜透明度和力学强度方面效果更佳,两者可满足不同光管理应用场景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草 聚合物薄膜 低共熔溶剂 光学性能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高压均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钨VO_(2)纳米粉双相界面自组装成膜及微结构的光学性质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杨洋 姜佳彤 +3 位作者 张笑然 田梦杰 董博文 朱亚彬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8-208,共11页
VO_(2)的相变温度68℃限制了其在室温环境中的应用和安全性,采用W^(6+)离子掺杂的方法可有效降低VO_(2)相变温度。利用涂有真空硅脂的聚苯乙烯模具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的W_(x)V_(1-x)O_(2)纳米溶液,在玻璃基底上通过双相界面自组装方法将... VO_(2)的相变温度68℃限制了其在室温环境中的应用和安全性,采用W^(6+)离子掺杂的方法可有效降低VO_(2)相变温度。利用涂有真空硅脂的聚苯乙烯模具和添加表面活性剂的W_(x)V_(1-x)O_(2)纳米溶液,在玻璃基底上通过双相界面自组装方法将水热法合成的W_(x)V_(1-x)O_(2)纳米粉末制备成薄膜,在此基础上加装直径1μm的聚乙烯线制备W_(x)V_(1-x)O_(2)/glass微结构。直接观察到液/固双相界面上毛细管流的运动过程,以及微结构两侧对称出现半月形的现象。液-固-气系统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过程,遵循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的规律。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表明,自组装W_(x)V_(1-x)O_(2)薄膜为多晶结构,主要成分为M相VO_(2)和少量钒的其他价态氧化物及少量钨钒的氧化物(WVO_4);近红外透过率测试显示W_(x)V_(1-x)O_(2)/glass薄膜随温度变化规律与理论模拟计算的趋势吻合;其温度-透过率曲线“突变”特性优于旋涂法制备的薄膜;可见光的微结构衍射图样类似光栅衍射图样,表明此种薄膜和微结构制备方法可行。研究结果可应用于防护涂层制备和微结构光学调控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微结构 掺钨二氧化钒 双相界面自组装 光学透过率 衍射图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ON-Al_(2)O_(3)复相陶瓷的热压烧结制备及性能
9
作者 徐勇 靖正阳 +3 位作者 陈浩 陈博文 涂兵田 王皓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17-3025,共9页
MgAlON与α-Al_(2)O_(3)的光学折射率相近,两种材料构成的复相陶瓷有望在保持较好光学性能的同时获得优化的显微结构及机械和热性能。本研究基于Van-de-Hulst理论对MgAlON-Al_(2)O_(3)复相陶瓷的光学透过行为进行预测,发现其理论直线透... MgAlON与α-Al_(2)O_(3)的光学折射率相近,两种材料构成的复相陶瓷有望在保持较好光学性能的同时获得优化的显微结构及机械和热性能。本研究基于Van-de-Hulst理论对MgAlON-Al_(2)O_(3)复相陶瓷的光学透过行为进行预测,发现其理论直线透过率随α-Al_(2)O_(3)含量降低和晶粒尺寸减小而增大,且在波长为2μm处达86%。在热压烧结制备的复相陶瓷中,α-Al_(2)O_(3)通过晶界钉扎效应有效抑制了MgAlON晶粒的长大。随着烧结温度升高,复相陶瓷中的α-Al_(2)O_(3)含量下降,陶瓷的光学透过率上升,机械性能和热导率降低。1 500~1 650℃烧结的1 mm厚样品在波长为4μm处的最大直线透过率大于72.6%。其中,1 600℃烧结样品的最大直线透过率为76.1%,弹性模量为321.69 GPa,硬度为15.93 GPa,四点抗弯强度为268.09 MPa,断裂韧性为2.41 MPa·m^(1/2),热导率为13.98 W·m^(-1)·K^(-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AlON-Al_(2)O_(3) 钉扎效应 显微结构 Van-de-Hulst理论 光学性能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柚子型微结构光纤探针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研究
10
作者 李佳轩 付子珍 +5 位作者 曹茜清 胡志国 付兴虎 付广伟 金娃 毕卫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7-533,共7页
随着光纤制备工艺以及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光纤探针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通过在普通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上制备不同的结构并修饰相应的纳米材料,可以得到多种类型的光纤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探针,并实现较好的检... 随着光纤制备工艺以及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光纤探针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通过在普通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上制备不同的结构并修饰相应的纳米材料,可以得到多种类型的光纤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探针,并实现较好的检测效果。但受限于光纤本身的结构,普通光纤仅能利用端面或侧表面提供拉曼检测的“热点”区域,限制了其SERS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制备了大孔柚子型微结构光纤(MSF)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探针,其中大孔柚子型MSF SERS探针结构通过一段阶跃多模光纤与柚子型微结构光纤熔接制得。实验分别对自制的纳米银溶胶基底以及大孔柚子型MSF SERS探针的SERS性能进行检测。采用溶胶自组装法制备负载银纳米颗粒的MSF SERS探针,通过控制自组装时间制备不同光纤SERS探针(Ag/MSF-x,其中x为自组装时间,分别为15、30、45、60 min)。采用溶液检测方法,利用Ag/MSF-x探针对10^(-3) mol·L^(-1)的亚甲基蓝(MB)探针分子进行检测,通过比较相同条件下的增强效果筛选得到Ag/MSF-45探针。为进一步检测Ag/MSF-45探针的SERS性能,制备不同浓度的MB溶液,分别利用纳米银溶胶基底和Ag/MSF-45探针对其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银溶胶基底对MB的检测限(LOD)为10^(-6) mol·L^(-1),Ag/MSF-45探针对MB的检测限(LOD)为10^(-7) mol·L^(-1);拉曼信号的再现性结果表明纳米银溶胶基底以及Ag/MSF-45探针在各个特征峰处的RSD值均在合理范围内;在1619 cm^(-1)拉曼位移处对纳米银溶胶基底以及Ag/MSF-45探针检测MB的拉曼强度和浓度进行对数转换拟合,纳米银溶胶基底的拟合优度R2达0.91628,Ag/MSF-45探针的拟合优度R2达0.98848;纳米银溶胶基底和Ag/MSF-45探针的再现性结果表明,其在各个特征峰处的RSD值均处于合理范围,但Ag/MSF-45探针的各特征峰RSD值均小于纳米银溶胶基底,最大为13.89%;利用10^(-6) mol·L^(-1)的MB对Ag/MSF-45探针的增强因子(AEF)进行计算,Ag/MSF-45探针的AEF达到6.09×10^(6),表现出良好的增强效果。因此,基于大孔柚子型MSF SERS探针凭借独特的空气孔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及良好的再现性,且其SERS性能均优于纳米银溶胶基底,在农业、化学分析、生物检测等领域及大分子物质检测等方面应用前景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柚子型微结构光纤 光纤探针 纳米银溶胶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离子过量掺杂TSAG及YAG/TSAG复合结构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1
作者 冯桂青 徐刘伟 +5 位作者 袁亚舟 郑熠 黄鑫 陈旻 王帅华 吴少凡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44-1955,共12页
本文研究了Nd^(3+)、Ho^(3+)、Dy^(3+)和Ce^(3+)稀土离子过量掺杂对TSAG陶瓷制备及相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过量掺杂对TSAG陶瓷的微观缺陷和透过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晶粒表面存在非二次相的少量细小颗粒,从而导致陶瓷样品透过... 本文研究了Nd^(3+)、Ho^(3+)、Dy^(3+)和Ce^(3+)稀土离子过量掺杂对TSAG陶瓷制备及相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过量掺杂对TSAG陶瓷的微观缺陷和透过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晶粒表面存在非二次相的少量细小颗粒,从而导致陶瓷样品透过率下降。在相同测试波长下,稀土离子过量掺杂TSAG陶瓷的Verdet常数优于纯相TSAG陶瓷。此外,本文还探索了YAG/TSAG基双层复合结构陶瓷,成功制备了YAG/TSAG及YAG/2.0%Ce∶TSAG双层复合结构陶瓷,双层结构接触面形成了亚微米级厚度的过渡层,YAG/TSAG陶瓷在波长1064 nm处的透过率达到71.0%,YAG/TSAG基复合陶瓷的成功制备,拓宽了TSAG材料在高功率激光器上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过量掺杂 透明陶瓷 Verdet常数 双层复合结构陶瓷 微观结构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PMMA上低温沉积TiO_(2)薄膜的光学性能及显微结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纪建超 颜悦 +3 位作者 陈宇宏 哈恩华 郝常山 雷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2,共6页
采用直流脉冲磁控溅射的方法,在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上沉积了TiO_(2)薄膜。研究了氧气比例、真空度等参数对TiO_(2)薄膜的结构及光学性能的影响。借助椭圆偏振光测试仪、X射线衍射(XRD)仪、分光光度计、原子力显微镜(AFM)... 采用直流脉冲磁控溅射的方法,在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上沉积了TiO_(2)薄膜。研究了氧气比例、真空度等参数对TiO_(2)薄膜的结构及光学性能的影响。借助椭圆偏振光测试仪、X射线衍射(XRD)仪、分光光度计、原子力显微镜(AF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薄膜的光学特性、元素组成、结晶性能、及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随氧气比例的增加,薄膜的沉积速率降低,沉积的薄膜的粒径变大,薄膜趋于疏松;在光学性能方面表现为随氧气比例的增加,折射率递减,但可见光透过率增加,反射率谱线出现红移;根据折射率计算的薄膜堆积密度分别为0.95、0.93、0.87、0.88、0.78,与氧气比例反向变化;根据光谱计算的薄膜禁带宽度在3.12~3.14 eV之间,与氧气比例反向变化;随工作真空度的降低,薄膜的沉积速率先升后降,薄膜趋于疏松,折射率下降,根据折射率计算的薄膜堆积密度为0.96、0.95、0.90、0.89、0.88、0.88、0.87,真空度对薄膜可见光透过率具有正向影响,对薄膜的禁带宽度有反向影响,禁带宽度在3.13~3.16 eV之间;本文沉积的TiO_(2)薄膜为无定形态,氧气比例与真空度的变化对其结晶性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二氧化钛 薄膜 磁控溅射 光学性能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辐射调控二维材料物性的机理与应用(特邀)
13
作者 高腾腾 钱文启 +4 位作者 刘海毅 王雪盈 刘芳汛 林思涵 齐鹏飞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40,共19页
在后摩尔时代,二维材料因其在高性能光电集成器件中的潜力而成为研究的焦点。尽管这些材料展现出优异的物理性能,但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尤其是电离辐射对其性能的影响,仍是一个未被充分解决的问题。深入探讨了电离辐射对二... 在后摩尔时代,二维材料因其在高性能光电集成器件中的潜力而成为研究的焦点。尽管这些材料展现出优异的物理性能,但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尤其是电离辐射对其性能的影响,仍是一个未被充分解决的问题。深入探讨了电离辐射对二维材料微观结构和物性的影响,揭示了辐射引起的缺陷和掺杂如何改变材料的电学、光学和机械特性。强调了辐射类型和能量在决定二维材料器件性能中的重要性,指出适当的辐射参数可以提升材料性能,而过量辐射则可能导致性能下降。通过精确控制辐射参数,可以实现对二维材料性能的有效调控。还详细讨论了辐射处理后的二维材料在光刻和光传感等技术领域的应用,并对未来在空间探索、能源和国防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材料 电离辐射 微观结构调控 光学性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掺杂浓度Er∶Lu_(2)O_(3)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4
作者 刘子玉 郑雯雯 +4 位作者 冯亚刚 叶君豪 刘鹏 杨现锋 李江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92-1900,共9页
Er∶Lu_(2)O_(3)透明陶瓷具有高热导率、高抗热震性能、良好的光谱特性和低制备温度等优势,是实现近、中红外波段高效率、高功率激光输出的候选固态增益介质之一。针对Er∶Lu_(2)O_(3)透明陶瓷的应用激光波段,探究Er^(3+)掺杂浓度对陶... Er∶Lu_(2)O_(3)透明陶瓷具有高热导率、高抗热震性能、良好的光谱特性和低制备温度等优势,是实现近、中红外波段高效率、高功率激光输出的候选固态增益介质之一。针对Er∶Lu_(2)O_(3)透明陶瓷的应用激光波段,探究Er^(3+)掺杂浓度对陶瓷制备和性能的影响,对实现高品质Er∶Lu_(2)O_(3)陶瓷的研制非常关键。本文以共沉淀法合成Er∶Lu_(2)O_(3)纳米粉体,采用真空预烧结合热等静压(HIP)烧结工艺制备出Er∶Lu_(2)O_(3)透明陶瓷。研究表明,1100℃煅烧的Er∶Lu_(2)O_(3)纳米粉体物相与立方相Lu_(2)O_(3)一致,10%Er掺杂浓度(原子数分数)粉体分散性更好。经过1500℃预烧所得的0.3%和10%(原子数分数)Er∶Lu_(2)O_(3)陶瓷的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0.86和0.87μm,相对密度分别为95.1%和96.2%。对应预烧陶瓷经过1750℃HIP后,在2400 nm处直线透过率分别为71.6%和78.0%(厚度2.9 mm),其中,0.3%Er∶Lu_(2)O_(3)陶瓷残留较多气孔,在短波范围直线透过率锐降。计算了Er∶Lu_(2)O_(3)透明陶瓷的吸收和发射光谱,0.3%Er∶Lu 2O 3陶瓷在1.55μm波段具有更高的吸收、发射截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Lu_(2)O_(3) 纳米粉体 两步烧结 透明陶瓷 微观结构 光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t Isostatic Pressing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Eu^(3+)-doped(Gd,Lu)_(2)O_(3) Transparent
15
作者 LIU Qiang HE Ningtong +7 位作者 WANG Yanbin HUANG Dong CHEN Yuyang LI Tingsong ZHOU Zhenzhen HU Chen IVANOV Maxim LI Jiang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75-1983,共9页
(Gd,Lu)_(2)O_(3)∶Eu scintillation ceramics have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n the high-energy X-ray imaging.Eu0.1Gd0.6Lu1.3O3 nano-powders with pure phase were prepared from the precursor calcined at 1050℃for 4 h by the... (Gd,Lu)_(2)O_(3)∶Eu scintillation ceramics have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n the high-energy X-ray imaging.Eu0.1Gd0.6Lu1.3O3 nano-powders with pure phase were prepared from the precursor calcined at 1050℃for 4 h by the co-precipitation method.Using the synthesized nano-powders as initial material,Eu_(0.1)Gd_(0.6)Lu_(1.3)O_(3)ceramics were fabri-cated by vacuum pre-sinter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2 h and hot isostatic pressing(HIP)at 1750℃for 3 h in ar-gon.The influence of pre-sintering temperature on the microstructure,optical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was investi-gated.The Eu_(0.1)Gd_(0.6)Lu_(1.3)O_(3)ceramics pre-sintered at 1625℃for 2 h combined with HIP post-treatment show the high-est in-line transmittance of 75.2%at 611 nm.The photoluminescence(PL)and X-ray excited luminescence(XEL)spectra of the Eu_(0.1)Gd_(0.6)Lu_(1.3)O_(3)transparent ceramics demonstrate a strong red emission peak at 611 nm due to the^(5)D_(0)→^(7)F_(2) transition of Eu^(3+).The PL,PLE and XEL intensities of the HIP post-treated Eu_(0.1)Gd_(0.6)Lu_(1.3)O_(3)ceramics show a trend of first ascending and then descend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pre-sintering temperature.The therm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TSL)curve of the HIP post-treated Eu_(0.1)Gd_(0.6)Lu_(1.3)O_(3)ceramics presents one high peak at 178 K and two peaks with lower intensities at 253 K and 320 K.The peak at 320 K may be related to oxygen vacancies,and the lumines-cence peak at 178 K is related to defects caused by the valence state changes of Eu^(3+)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 Lu)_(2)O_(3)∶Eu transparent ceramics microstructure optical properties hot isostatic press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Na)_(2)O-Al_(2)O_(3)-(Ba,Sr)O-SiO_(2)”系亚光微晶釉显微结构及光学性能分析
16
作者 古战文 余海龙 +4 位作者 刘任松 王永强 邓江文 潘超宪 刘学斌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67,共7页
以“钡、锌、锶”为主要复合熔剂,在1169~1185℃烧成温度范围内制备了应用于高端陶瓷岩板产品表面装饰的“(K,Na)_(2)O-Al_(2)O_(3)-(Ba,Sr)O-SiO_(2)”系亚光微晶釉玻璃,并对样品表面的亚光微晶釉玻璃进行了XRD、SEM和EDS表征。结果表... 以“钡、锌、锶”为主要复合熔剂,在1169~1185℃烧成温度范围内制备了应用于高端陶瓷岩板产品表面装饰的“(K,Na)_(2)O-Al_(2)O_(3)-(Ba,Sr)O-SiO_(2)”系亚光微晶釉玻璃,并对样品表面的亚光微晶釉玻璃进行了XRD、SEM和EDS表征。结果表明:该亚光微晶釉玻璃表面存在数量众多且极其细小尺寸的柱状、棒状、颗粒状等多种形态的长石系晶体,晶体尺寸为10μm左右,呈现相对分散的状态,易使入射光线呈现漫反射效果。此外,发现在这些晶相周围呈现着相对均一的亮光点,这是在烧成急冷过程中局部没有析出晶粒的透明釉玻璃产生镜面反射形成的;可通过微晶釉玻璃表面的结晶度来调控产品釉面的光学性能,从而可指导项目亚光微晶陶瓷岩板产品表面的质感控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光釉 微晶玻璃 显微结构 光学性能 陶瓷岩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玻璃CMP用LaCePr抛光液制备及其组织和性能
17
作者 张全鑫 李虎平 +5 位作者 史俊龙 宿爱 陈贵青 谢浩 金玉培 胡广寿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824,共9页
以包头混合型稀土矿经浓硫酸强化焙烧、水浸、中和除杂、P507萃取转型分级的产物为原料配制LaCe-Pr氯化液,以碳酸氢铵和氨水的混合液为沉淀剂,氢氟酸为氟化剂,聚丙烯酸钠、六偏磷酸钠、氢氧化钠等为添加助剂,通过并流沉淀、氟化、高温... 以包头混合型稀土矿经浓硫酸强化焙烧、水浸、中和除杂、P507萃取转型分级的产物为原料配制LaCe-Pr氯化液,以碳酸氢铵和氨水的混合液为沉淀剂,氢氟酸为氟化剂,聚丙烯酸钠、六偏磷酸钠、氢氧化钠等为添加助剂,通过并流沉淀、氟化、高温焙烧、引入助剂、调浆湿法球磨等工序成功制备LaCePr稀土CMP抛光液。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Ray衍射仪(XRD)、平面精密研磨抛光机及光学3D表面轮廓仪对制备的抛光液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La、Pr和F元素均以溶质原子固溶的方式进入CeO_(2)晶格中,LaCePr抛光液风干后样品中的立方萤石结构CeO_(2)、四方结构LaOF、面心立方Pr6O11起协同CMP作用。累积抛光H-K9L光学玻璃片120 min后,其最大抛蚀速率可达219.7 nm/min,表面粗糙度Sa由抛光前的1.123 nm降至抛光后的0.668 nm。相同条件下用于对比测试的LaCe抛光液的最大抛蚀速率仅为199.9 nm/min,且抛光后的表面粗糙度Sa降至0.659 nm。因此,制备的LaCePr CMP抛光液综合性能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械抛光 光学玻璃 抛光液 制备 组织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MS中微结构动态测试技术进展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涛 王晓东 +1 位作者 王立鼎 刘冲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8,共6页
MEMS功能主要通过微结构部件的微小位移和变形实现,故其动态性能测试至关重要,但MEMS结构由于其尺寸小,传统的动态测试方法已经难以达到要求,而光学测试技术是非接触测量,且具有定位准确、测试精度高、响应快的特点,使其在MEMS结构动态... MEMS功能主要通过微结构部件的微小位移和变形实现,故其动态性能测试至关重要,但MEMS结构由于其尺寸小,传统的动态测试方法已经难以达到要求,而光学测试技术是非接触测量,且具有定位准确、测试精度高、响应快的特点,使其在MEMS结构动态测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并分析了频闪显微干涉、计算机微视觉、激光多普勒测振、电子散斑干涉和光纤测试等MEMS动态测试技术,讨论了其应用场合和测试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 动态测试 微结构 光学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保偏聚合物光子晶体光纤的化学制备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亚妮 王丽莉 +3 位作者 王学忠 任立勇 赵卫 苗润才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49-1353,共5页
研究了大尺寸高保偏聚合物光子晶体光纤(polymerPhotonicCrystalFibers,pPCFs)预制棒的化学原位制备技术.采用预聚物浇铸后加热聚合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保偏性能的光纤预制棒,给出了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对此预制棒进行二次拉伸及光学... 研究了大尺寸高保偏聚合物光子晶体光纤(polymerPhotonicCrystalFibers,pPCFs)预制棒的化学原位制备技术.采用预聚物浇铸后加热聚合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保偏性能的光纤预制棒,给出了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对此预制棒进行二次拉伸及光学和化学性质的测试表明,该方法得到的预制棒力学结构稳定、光学透明度高,且拉伸所得光纤微结构保持完好、微孔坍塌率低、非固有损耗小.若在聚合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激光染料或其它稀土有机螯合物等物质,可得到具有荧光性的高保偏聚合物光子晶体光纤预制棒,为保偏型聚合物光子晶体光纤激光器的研制提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与光通信 高保偏 光子晶体光纤 聚合物 化学制备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焦煤的热解过程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代林 李伟锋 +2 位作者 曾涛 郑明东 王培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3-327,共5页
通过模拟炼焦过程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炼焦煤加热至不同温度,运用HD型偏光显微镜及红外分析技术对加热后的固体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炼焦煤受热时其镜质组首先产生破碎现象,然后软化熔融,同一种炼焦煤中的镜质组受热变化并不均一,不同... 通过模拟炼焦过程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炼焦煤加热至不同温度,运用HD型偏光显微镜及红外分析技术对加热后的固体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炼焦煤受热时其镜质组首先产生破碎现象,然后软化熔融,同一种炼焦煤中的镜质组受热变化并不均一,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中的镜质组破碎程度和软化程度也不相同;炼焦煤加热到固化温度时,热解固体产物全部呈现出焦炭光学特征,随温度的升高,固体产物的光学组织组成继续发生改变;试验样品中的肥煤和1/3焦煤在热解过程中有机质分子结构随温度的升高,其变化规律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焦煤 热解 显微结构 分子结构 焦炭光学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