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2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3D carbon-based thermally conductive networks 被引量:2
1
作者 JING Yuan LIU Han-qing +2 位作者 ZHOU Feng DAI Fang-na WU Zhong-shuai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4-871,共28页
The advent of the 5G era has stimula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power electronics with dense integration.Three-dimensional(3D)thermally conductive networks,possessing high thermal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ies a... The advent of the 5G era has stimula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power electronics with dense integration.Three-dimensional(3D)thermally conductive networks,possessing high thermal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ies and many different structures,are regarded as key material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nic devices.We provide a critical overview of carbonbased 3D thermally conductive networks,emphasizing their preparation-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scenarios.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microscopic principles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provided,which is crucial for increasing it.This is followed by an in-depth accou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3D networks using different carbon materials,such as graphene,carbon foam,and carbon nanotubes.Techniques for the assembly of two-dimensional graphene into 3D network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are emphasized.Finally,the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3D carbon-based thermally conductive network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material 3D network GRAPHENE Thermal conductivity Heat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o recognition of carbonate microfacies based on an improved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2
作者 王玉玺 刘波 +4 位作者 高计县 张学丰 李顺利 刘建强 田泽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3521-3535,共15页
Though traditional methods could recognize some facies, e.g. lagoon facies, backshoal facies and foreshoal facies, they couldn't recognize reef facies and shoal facies well. To solve this problem, back propagation... Though traditional methods could recognize some facies, e.g. lagoon facies, backshoal facies and foreshoal facies, they couldn't recognize reef facies and shoal facies well. To solve this problem,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ANN) and an improved BP-ANN with better stability and suitability, optimized by a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PSO) algorithm(PSO-BP-ANN) we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microfacies' auto discrimination of M formation from the R oil field in Iraq. Fourteen wells with complete core, borehole and log data were chosen as the standard wells and 120 microfacies samples were inferred from these 14 wells. Besides, the average value of gamma, neutron and density logs as well as the sum of squares of deviations of gamma were extracted as key parameters to build log facies(facies from log measurements)-microfacies transforming model. The total 120 log facies samples were divided into 12 kinds of log facies and 6 kinds of microfacies, e.g. lagoon bioclasts micrite limestone microfacies, shoal bioclasts grainstone microfacies, backshoal bioclasts packstone microfacies, foreshoal bioclasts micrite limestone microfacies, shallow continental micrite limestone microfacies and reef limestone microfacies. Furthermore, 68 samples of these 120 log facies samples were chosen as training samples and another 52 samples were gotten as testing samples to test the predicting ability of the discrimination templat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like Bayes stepwise discrimination, both the BP-ANN and PSO-BP-ANN can integrate more log details with a correct rate higher than 85%. Furthermore, PSO-BP-ANN has more simple structure, smaller amount of weight and threshold and less iterati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microfacies quantitative recognition bayes stepwise discrimination backward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政策选择对网络外部性下低碳电商供应链的决策影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玉燕 丁露萍 《管理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7,共13页
低碳经济环境下,中小型制造商为了缓解碳减排资金压力,选择依托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基于由电商平台主导的低碳电商供应链系统,本文将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纳入模型,构建了碳交易政策和碳税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模型,研究政府和低碳电商供... 低碳经济环境下,中小型制造商为了缓解碳减排资金压力,选择依托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基于由电商平台主导的低碳电商供应链系统,本文将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纳入模型,构建了碳交易政策和碳税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模型,研究政府和低碳电商供应链“共赢”的最佳碳政策。研究发现:(1)探讨各成员企业的最佳碳政策时,制造商的实际碳排放量与政府碳配额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实际碳排放量超过政府规定的碳配额时,若碳交易价格超过一个特定的阈值,碳交易政策的惩罚力度大于碳税政策,此时对于供应链成员和政府而言,实施碳税政策更有利;若碳交易价格小于该阈值,则反之。当实际碳排放量小于政府规定的碳配额时,对供应链成员和政府而言,碳交易政策是最佳碳政策。(2)产品的网络外部性对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和供应链成员的利润都有正向作用。这些结论为电商供应链成员在低碳背景下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电商供应链 碳税 碳交易政策 网络外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采矿业隐含碳流动时空演变格局及减排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玮 郭嫚雨 +2 位作者 龙涛 邓莎 王茜茜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4-292,共9页
追踪贸易隐含碳排放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然而,跨区域与部门间隐含碳流动特征及路径的识别面临诸多挑战,阻碍了减排进程。采矿业作为高碳排放密集型行业,其在跨省贸易中的隐含碳流动趋势及关键减排路径仍待进一步研究。... 追踪贸易隐含碳排放对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然而,跨区域与部门间隐含碳流动特征及路径的识别面临诸多挑战,阻碍了减排进程。采矿业作为高碳排放密集型行业,其在跨省贸易中的隐含碳流动趋势及关键减排路径仍待进一步研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基于时空视角,利用中国2012、2015及2017年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MRIO),构建了中国采矿业隐含碳转移网络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采矿业隐含碳流动的演变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减排路径。结果表明:(1)中国采矿业因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原煤燃烧贡献的排放量最高;(2)采矿业的直接与隐含碳排放虽呈现收敛态势,但行业整体处于隐含碳净流出状态,其主要上游部门依次为S8(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S11(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S2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及S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江苏、广东、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具有较高的网络中心性,是采矿业减排的关键区域。隐含碳流动量最大的路径为陕西至浙江,达357.06万t;本研究旨在为采矿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参考,助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矿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业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 复杂网络 隐含碳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等架构的虚拟电厂-配电网双层电碳协同调度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国强 王力予 +3 位作者 周亦洲 卫志农 陈胜 臧海祥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0,共9页
为使虚拟电厂更好地适应多种低碳能源并存的碳市场,建立了一种基于对等架构的虚拟电厂-配电网协同调度双层模型。引入碳排放流理论,结合电网潮流确定节点碳排放责任。建立双层模型,上层为配电网最优潮流模型,下层为虚拟电厂点对点交易... 为使虚拟电厂更好地适应多种低碳能源并存的碳市场,建立了一种基于对等架构的虚拟电厂-配电网协同调度双层模型。引入碳排放流理论,结合电网潮流确定节点碳排放责任。建立双层模型,上层为配电网最优潮流模型,下层为虚拟电厂点对点交易模型。上、下层模型间使用目标级联分析法构建对等架构,并通过共识变量实现协同调度。下层模型使用基于共识的自适应步长交替方向乘子法处理虚拟电厂间点对点交易问题,促进资源消纳的同时实现了隐私保护。以IEEE 33节点配电网为例,对调度结果进行多种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电厂 碳排放流理论 目标级联分析法 配电网 交替方向乘子法 点对点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P/铝材料轮毂轻量化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康元春 杨建华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100,共7页
对轮毂进行轻量化设计,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换原铝合金轮辋,采用了以神经网络作为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基于等刚度理论确定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的初始厚度;综合考虑铝合金轮辐和碳纤维轮辋厚度对其性能的影响,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生成多... 对轮毂进行轻量化设计,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换原铝合金轮辋,采用了以神经网络作为代理模型的优化方法。基于等刚度理论确定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的初始厚度;综合考虑铝合金轮辐和碳纤维轮辋厚度对其性能的影响,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生成多组试验样本;基于试验样本运用神经网络作为代理模型,对轮辐的厚度尺寸和轮辋各角度碳纤维铺层厚度进行优化;为得到最佳的碳纤维铺层顺序,在Optistruct中进一步对碳纤维轮辋铺层顺序进行优化。最终得到的CFRP/铝材料轮毂重量上减轻18.43%,且满足刚度及强度的相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碳纤维 轮毂 轻量化 神经网络 铺层优化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税-碳交易协同下企业间碳交易对手风险传染
7
作者 陈庭强 侯月娟 +1 位作者 王磊 余乐安 《系统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9-1111,共23页
基于碳价波动与市场恐慌情绪的交叉视角,结合复杂网络理论,构建碳税-碳交易协同策略下的企业碳交易网络风险传染模型。通过该模型,理论分析碳价与市场恐慌程度对碳交易对手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并利用仿真模拟探讨了碳价、市场恐慌程度... 基于碳价波动与市场恐慌情绪的交叉视角,结合复杂网络理论,构建碳税-碳交易协同策略下的企业碳交易网络风险传染模型。通过该模型,理论分析碳价与市场恐慌程度对碳交易对手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并利用仿真模拟探讨了碳价、市场恐慌程度及羊群效应对碳交易对手风险传染的扰动效应。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履约期变动且企业未足额清缴碳配额的情况下,企业破产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碳交易对手风险传染规模最大;同一情景下,资产规模异质性显著影响企业破产数量。(2)提升碳风险意识和消费者绿色偏好,降低资产抛售数量和噪音,并配合适度的媒体负面信息披露程度、信息传播程度及政策风险控制,可有效抑制碳交易对手风险传染。(3)当碳税税率与碳税-碳交易协同策略最优碳价达到同一水平时,协同策略的减排效果最佳,且碳价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碳交易对手风险传染影响最小。(4)市场恐慌情绪会强化碳价对碳交易对手风险传染的扰动作用,而碳价则能抑制市场恐慌情绪对企业间碳交易对手风险传染的扰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税 碳交易 市场恐慌 债务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研究
8
作者 张合兵 潘怡莎 +2 位作者 聂小军 王重洋 张慧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20,共10页
目的为测算平顶山市各县区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开展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研究。方法从县域角度出发,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业碳排放预测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Robust回归分析... 目的为测算平顶山市各县区2010—2020年农业碳排放,开展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研究。方法从县域角度出发,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业碳排放预测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Robust回归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及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初步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检验评价。结果结果表明:(1)平顶山市受农业生产分布区域影响,环中心城区县市承担主要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碳排放量较高;(2)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农资投入要素对平顶山农业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其中化肥与碳排放量相关度最高,产出因素相关度存在一定差异;(3)Robust回归分析结果给出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向,指出玉米种植对农业碳排放的产生呈负相关关系,油料,瓜果,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碳排放关系不明显;(4)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值相关系数R2为0.99,拟合度较好。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灰色关联 神经网络 Robust回归分析 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王凯 曾琴琴 +1 位作者 甘畅 谭佳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6,共10页
协同推动区域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该研究基于旅游业碳排放和碳吸收双重视角,构建旅游业碳补偿率评价指标体系,核算2005—2020年中国旅游生态系统碳吸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补偿能... 协同推动区域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该研究基于旅游业碳排放和碳吸收双重视角,构建旅游业碳补偿率评价指标体系,核算2005—2020年中国旅游生态系统碳吸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补偿能力,并借助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旅游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省际旅游业碳补偿率呈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态势,整体处于由“碳源”向“碳汇”的缓慢过渡阶段。地区分异特征明显,呈现“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各省份间的相对差异逐步扩大,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效应。②旅游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复杂化和多线程态势,省际间碳补偿率关联强度不断增大,整体网络结构稳定性提升显著。浙江、江苏和福建等省份在网络结构中扮演核心主导者角色,而新疆、海南和四川等省份地处相对边缘位置。③各板块内部空间关联较为稀疏,板块间关联较为紧密。东部地区主要为“双向溢出”板块,中部地区承担“经纪人”角色,西部地区为“净溢出”板块,“净受益”板块内部的省份分布较为松散,整体关联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俱乐部特征。④经济发展水平、绿色科技创新水平和旅游业交通碳排放结构差异对旅游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差异则显著抑制网络形成,城镇化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的作用方向呈阶段性变化特征。该研究可为促进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加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旅游业碳补偿率 空间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视角的中国交通碳排放与区域驱动要素链分析
10
作者 刘星星 陈媛 +2 位作者 杨青 段召琳 吴婵媛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7-979,共13页
剖析中国交通碳排放时空关联特征以及要素驱动机制,有利于强化我国区域间碳排放协同治理,对我国“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挖掘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碳排放的面板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 剖析中国交通碳排放时空关联特征以及要素驱动机制,有利于强化我国区域间碳排放协同治理,对我国“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挖掘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碳排放的面板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基础上,利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交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综合社会网络分析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从“时空-集聚-要素”三维视角全面剖析中国交通碳排放的时空动态交互特征、区域集聚效应及差异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碳排放空间网络呈“京津冀−江浙沪”双核心区域关联格局,空间核心虹吸、辐射效应显著。相较于2010年,2022年中部、西部地区中心度占比分别增加2.20%、1.74%,东部、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下降3.55%、0.39%,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区域融合趋势增强,东北地区近零关联突出其孤立状态。②中国交通碳排放交互路径具有集聚导向性。根据空间关联特征,我国分为交通碳核发展区(京津蒙沪)、交通碳枢溢流区(东南沿海)、交通碳缘低流区(北方内陆)和交通碳中潜力区(中西南域)四类区域,并针对四类区域挖掘多层次驱动要素链。③中国交通碳排放以经济规模、运输结构为主导,人口、能源等多要素“螺旋”波动交织。研究显示,中国交通碳排放网络呈现“高效联通、层级分化、稀疏交织”的区域联系特征,区域集聚效应显著,且要素驱动链具有区域差异性,应当深入实施“统筹协调、区域融合、要素协作”的交通碳减排协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碳排放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溢出效应 机器学习 驱动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导向的未来城市交通设施空间转型规划方法
11
作者 赵一新 付凌峰 刘鸿儒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共7页
在共享出行、绿色出行、智能网联等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城市交通规划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全新交通体系的构建与设施空间转变:第一,将共享出行融入城市交通,探索全新交通体系安排。通过多元共享出行服务的引... 在共享出行、绿色出行、智能网联等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城市交通规划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全新交通体系的构建与设施空间转变:第一,将共享出行融入城市交通,探索全新交通体系安排。通过多元共享出行服务的引入、建立共享出行设施标准、微枢纽转换衔接的创新,塑造共享出行引领的全新交通设施体系(以100m共享骑行、200m社区公交、300m共享汽车、500m私人小汽车的标准配置各类站点、停车设施)。第二,降低小汽车依赖,实现低碳健康导向的设施空间转变。在低碳健康的未来城市理念下,通过降低小汽车的依赖,实现道路空间的转变,将70%道路空间资源回归慢行,从服务车的出行到促进人的交往。第三,使智慧化手段融入交通服务,提升人性友好的出行体验。通过建立MaaS平台,用信息技术整合新城内外的多元交通系统,实现按需公交配置、全程出行服务。最后以海南生态智慧新城的案例,介绍了上述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海生态智慧新城以共享出行、停车变革和智慧公交为三大支柱。通过100m精度的共享设施配置,将交通覆盖率提升至60%;通过“5321”停车策略,减少42%的泊位和25%的碳排放;并引入自动驾驶微公交,实现“车等人”的按需服务。这一系列举措共同构建了一个低碳、高效、以人为本的智慧交通体系,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创新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出行 低碳健康 未来城市 智慧化手段 智能网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PD-ISSA-CA-CNN模型的电厂碳排放预测
12
作者 池小波 续泽晋 +1 位作者 贾新春 张伟杰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87-1394,共8页
碳排放的准确预测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策略。目前,针对电厂碳排放的研究较少,且传统预测模型训练时间过长。基于此,提出一种分量增广输入的WPD-ISSA-CA-CNN碳排放量预测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构建“分解-增广融合预测”策略。首先,利... 碳排放的准确预测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策略。目前,针对电厂碳排放的研究较少,且传统预测模型训练时间过长。基于此,提出一种分量增广输入的WPD-ISSA-CA-CNN碳排放量预测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构建“分解-增广融合预测”策略。首先,利用小波包分解(wavelet packet decomposition,WPD)算法将信号按频率特性分解为子序列,再将全部分量增广(component augmentation,CA)作为模型输入,以减少模型的训练时间。其次,考虑到该模型超参数选择困难,利用多策略融合的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mproved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ISSA)对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的超参数进行寻优。以山西某发电厂2×25 MW锅炉的历史数据为样本,利用5种评价指标将所提模型与BP、LSTM、CNN及其混合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混合模型在预测火力发电碳排放中各指标均有最佳的准确度且模型训练速度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预测 小波包分解 改进麻雀搜索算法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深度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经济-环保随机调度方法
13
作者 陈远扬 谭益 李勇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93-2003,共11页
通过优化调度改善电网有功潮流分布、减小火电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电力系统环保、经济、安全运行的重要途径。针对含碳捕集电厂、风力发电、常规火电等多种电源的电力系统,该文综合考虑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风电出力... 通过优化调度改善电网有功潮流分布、减小火电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电力系统环保、经济、安全运行的重要途径。针对含碳捕集电厂、风力发电、常规火电等多种电源的电力系统,该文综合考虑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风电出力随机性、N-1故障等多类型因素,建立了面向环保、安全、经济运行的电力系统有功随机调度模型。在该模型中,目标函数考虑了火电的环保与燃料成本、风电成本、N-1故障后校正控制成本等因素,约束条件包括正常运行约束、N-1故障后计及校正控制的电网安全约束等。针对所提有功随机调度模型的特点,该文提出了融合全连接型深度神经网络的快速高效求解方法。该方法通过全连接型深度神经网络构建用于优化软件寻优搜索的初始点,进而加速所提模型的求解过程。最后,该文通过3个修改后的IEEE测试系统验证了所提模型与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经济调度 碳捕集电厂 风电 随机优化 深度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网-荷-储”协调控制低碳经济优化及降碳效果分析
14
作者 耿光飞 宋方烁 +1 位作者 汪泽州 解芳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0-140,共11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针对实现配电网低碳经济运行问题,提出了一种“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的配电网低碳经济优化方法。首先,以考虑弃风弃光成本、柔性负荷与储能装置调度成本、碳排放成本等的配电网综合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进行建模。...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针对实现配电网低碳经济运行问题,提出了一种“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的配电网低碳经济优化方法。首先,以考虑弃风弃光成本、柔性负荷与储能装置调度成本、碳排放成本等的配电网综合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进行建模。其次,通过二阶锥松弛技术,将其转变为混合整数凸规划模型,进一步提高计算速率。然后通过修改的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证明了该方法在降低配电网经济成本和碳排放方面的优越性。最后,对“源-网-荷-储”协调优化中不同降碳措施的效果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协调低碳经济运行与传统经济运行之间矛盾与统一的博弈关系,得出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两种运行方式之间的相同点与差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低碳经济运行 “源-网-荷-储”协同优化 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 降碳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植被碳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与生态网络构建
15
作者 卢杰 施奇 +1 位作者 韩嘉华 于强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1-15,64,F0002,共17页
碳循环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地区东南部(林芝市和昌都市)为研究区域,以相应月份和年份MOD17A2HGF GPP,MOD17A2HGF PSN_(ne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探讨时空变... 碳循环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地区东南部(林芝市和昌都市)为研究区域,以相应月份和年份MOD17A2HGF GPP,MOD17A2HGF PSN_(ne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探讨时空变化格局,并结合气象数据对藏东南植被CUE进行相应系统分析,还建立一个生态网络来研究CUE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月尺度上,区域CUE随生长季变化明显,变异规律在不同植被类型中有所差异。年尺度上,CUE整体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但2019-2022年CUE波动幅度加大。藏东南CUE随温度和降水变化,且温度对CUE变化更显著,相关性较强。气温和降水对藏东南区域CUE变化趋势呈现相反的现象。藏东南地区生态节点和廊道的数量逐年减少,需要添加生态垫脚石增加生态源地,减少生态廊道提高藏东南生态系统稳定。藏东南生态源区CUE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碳利用效率 时空变化 网络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斑块—基质—廊道”的南宁市碳汇空间格局构建研究
16
作者 覃盟琳 罗丁丁 +2 位作者 蒋红波 吴欣芋 刘曾涵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实现城市碳平衡的关键在于维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类型与生态用地布局之间的平衡,因此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城市碳汇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网络技术中的“斑块—基质—廊道”构成要素,对碳汇用地景观格... 实现城市碳平衡的关键在于维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类型与生态用地布局之间的平衡,因此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城市碳汇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网络技术中的“斑块—基质—廊道”构成要素,对碳汇用地景观格局、用地碳汇量进行分析,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提取出碳汇空间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得到碳汇最小累积阻力面并识别出碳汇廊道,形成城市碳汇生态网络,最终构建碳平衡理念下的南宁市碳汇空间格局。结果得到:第一,研究区碳汇空间生态源地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和草地;第二,碳汇空间生态源地总面积1380.87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1.49%,主要分布在南部与北部地区,其中关键碳汇源地11个、重要碳汇源地16个,关键碳汇廊道21条,重要碳汇廊道23条,总计131.15 km~2,仅占研究区面积的2.03%;第三,由碳汇空间生态源地、碳汇廊道和碳汇最小累积阻力面共同组成“一环—二心—多廊”研究区碳汇空间格局,解决区域碳汇生态安全问题,提升全域碳汇生态安全水平。研究结果以期为南宁市国土空间安全与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空间 生态网络技术 MSPA 最小累积阻力面 南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网络结构及影响机制
17
作者 周晓艳 张雪莹 +2 位作者 吴炫匡 何依依 迪力阿热·塔依尔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72-3483,共12页
本文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核算中国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排放,刻画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结构特征,通过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揭示了该隐含碳转移网络的内生和外生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连接稠密但无标度性... 本文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核算中国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排放,刻画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结构特征,通过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揭示了该隐含碳转移网络的内生和外生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连接稠密但无标度性显著,具有小世界结构和异配性.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贸易贡献90%以上的隐含碳转移量.隐含碳流出量和净流出量较高的城市主要为黄河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隐含碳流入量和净流入量较高的城市主要为胡焕庸线以东的全国和区域中心城市.较大规模的隐含碳转移主要发生在省域内城市间,反映出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具有一定的省界效应.省内城市隐含碳转移网络呈现围绕省域中心城市的“核心-边缘”结构.跨省城市隐含碳转移网络呈现由黄河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向北京、沪杭甬苏、重庆、广深等中心城市流出隐含碳的放射状空间格局.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影响机制中,互惠性和偏好依附效应是重要的内生机制.节点属性方面,经济发达、人口规模大、人均消费水平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高的城市倾向流入更多的隐含碳;资源型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能源效率较低的城市倾向流出更多的隐含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人均消费、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的差异均正向影响城市间隐含碳净转移量.外生网络方面,政策邻近和地理邻近对城市隐含碳转移网络具有正向影响,技术邻近具有负向影响.最后,对区域协同减排和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贸易 隐含碳排放转移 多区域投入产出 网络结构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复合材料超声振动辅助钻孔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法
18
作者 秦国华 赖晓春 +1 位作者 金杨杨 王华敏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06-2815,共10页
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因其优越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但在钻孔加工时,容易产生毛刺、分层和撕裂等缺陷,严重影响其发展应用。为了准确分析与预测CFRP钻孔过程中的分层缺陷,通过层内材料Hashin-Puck失效准则和Cohesive黏性层损... 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因其优越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但在钻孔加工时,容易产生毛刺、分层和撕裂等缺陷,严重影响其发展应用。为了准确分析与预测CFRP钻孔过程中的分层缺陷,通过层内材料Hashin-Puck失效准则和Cohesive黏性层损伤失效机制,建立了CFRP超声振动钻孔有限元模型。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可知,轴向力和分层因子仿真值的最大误差分别为8.68%和5.54%。其次,构建了轴向力和分层因子的遗传优化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轴向力平均误差为3.60%,最大相对误差为7.06%。最后,建立了质量指标和效率指标为最小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用MOEA/D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为CFRP钻孔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 超声振动钻孔 Hashin-Puck失效准则 分层因子 神经网络 MOEA/D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电动汽车碳交易的主动配电网两阶段优化调度
19
作者 刘自发 伊特格勒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0-1070,I0020,共12页
电动汽车作为常见的柔性负荷,在降低系统运行成本以及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减少碳排放等方面有较大潜力。针对大规模电动汽车与主动配电网的协同调度问题,提出计及电动汽车碳交易的主动配电网两阶段优化调度策略。首先,根据电动汽车用... 电动汽车作为常见的柔性负荷,在降低系统运行成本以及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减少碳排放等方面有较大潜力。针对大规模电动汽车与主动配电网的协同调度问题,提出计及电动汽车碳交易的主动配电网两阶段优化调度策略。首先,根据电动汽车用户的选择差异性,结合实际情况对电动汽车充放电模式进行分类。其次,构建阶梯型碳交易机制,将电动汽车引入碳交易市场;同时,结合碳交易机制,建立日前-日内两阶段优化调度策略,在日前调度阶段构建以主动配电网总运行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的日前优化调度模型,在日内滚动优化阶段对日前调度结果以最小代价进行修正。最后,通过改进后的IEEE 33节点系统进行验证。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可兼顾电网侧和用户侧利益,同时也能降低系统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配电网 电动汽车 充放电模式 碳交易 两阶段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CFRP桁架接头缺陷导波检测方法
20
作者 周世圆 程宇涵 +3 位作者 邓垚 于全朋 戴乐 盛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7-914,共8页
为解决碳纤维复合材料桁架接头拐角处缺陷的接触式检测可达性差、水浸扫查轨迹规划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导波检测方法,用一发一收方式激励接收导波,对导波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生成特征图,通过神经网络识别缺陷.研制了CFRP桁架接头缺陷导波... 为解决碳纤维复合材料桁架接头拐角处缺陷的接触式检测可达性差、水浸扫查轨迹规划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导波检测方法,用一发一收方式激励接收导波,对导波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生成特征图,通过神经网络识别缺陷.研制了CFRP桁架接头缺陷导波检测系统,采用拐角处预制平底孔和分层缺陷的CFRP试样构建数据集,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并在检测系统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以99%以上的准确率检出6 mm及以上的分层缺陷和2 mm及以上的平底孔缺陷,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解决CFRP桁架接头缺陷的检测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 导波 小波分解 卷积神经网络 缺陷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