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土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变形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甘彬霖 张冬梅 +3 位作者 申轶尧 黄忠凯 陈兆庚 朱美恒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284-4291,共8页
施工变形响应规律是保障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基础。尤其是对软土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而言,软土高压缩、低抗剪力学特性和浅埋条件下低覆土压力以及大开挖卸荷效应相互耦合会导致变形响应机制更为复杂。为揭示软土浅埋大直径盾... 施工变形响应规律是保障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基础。尤其是对软土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而言,软土高压缩、低抗剪力学特性和浅埋条件下低覆土压力以及大开挖卸荷效应相互耦合会导致变形响应机制更为复杂。为揭示软土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变形响应特征规律,以上海市域机场线联络线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为依托,结合现场动态监测分析施工期隧道结构竖向变形、结构收敛变形和地表变形的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变形类型的历时变化节点时间关联密切,结构竖向变形可分为先期上浮、波动上浮、持续上浮、相对稳定4个阶段,结构收敛变形可分为波动收敛、持续收敛和收敛稳定3个阶段,轴线地表竖向变形分为扰动沉降、快速固结沉降和相对稳定3个阶段;隧道结构轴线附加压力不均匀分布导致结构竖向变形差异显著;隧道轴线地表最大竖向变形量会超过预警值,最终沉降变形量约为最大变形量的84.3%;地表沉降槽宽度和最大沉降位置与埋深比密切相关,但埋深比相对较大时,可能会出现“隆脊”分布特征;掘进施工后21~50 d,结构竖向变形、结构收敛变形和地表竖向变形幅值较大,变形趋势相对明确,是提高变形控制与整治效果的关键阶段。研究成果以期为软土地层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结构变形控制和环境安全保护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盾构 软土地层 结构变形 地表变形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悬臂掘进机施工的高铁隧道结构受力变形特征研究
2
作者 杨可德 丁祖德 +3 位作者 缪庆杰 杨进京 丁文云 郭永发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93-299,共7页
目前针对隧道悬臂掘进机法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特性的研究较少。为了确保施工顺利实施及安全,有必要对隧道悬臂掘进机引起结构响应的机理进行研究。本工作依托渝昆高铁长水机场隧道工程开展了基于悬臂掘进机台阶法开挖条件下隧... 目前针对隧道悬臂掘进机法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特性的研究较少。为了确保施工顺利实施及安全,有必要对隧道悬臂掘进机引起结构响应的机理进行研究。本工作依托渝昆高铁长水机场隧道工程开展了基于悬臂掘进机台阶法开挖条件下隧道典型断面结构变形及受力的现场监测,分析了隧道结构受力变形随时间的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隧道拱顶沉降和周边位移时程曲线总体表现为四个发展阶段,变形主要发生在上台阶开挖阶段,该阶段隧道平均的拱顶沉降及周边位移量分别约占总变形量的58%和55%,主要影响范围分别为13 m和30 m。围岩压力和钢架应力随时间的发展总体表现为急剧增大、增速放缓和趋于稳定的三阶段变化规律,在空间上呈“上大下小”的分布特征,围岩压力最大值为0.203 MPa,钢架应力最大值为130.7 MPa,均出现在左拱肩位置。层间接触压力和二衬应变随时间大体经历了迅速增长、减小和逐渐平稳三个变化过程,层间接触压力在空间上呈“下大上小,左大右小”的分布形态,最大值为0.32 MPa,出现在左墙脚;二衬内外侧各测点混凝土均处于受压状态,最大压应变为325.16με,位于二衬外侧右边墙位置。本工作的研究结果可为隧道后续施工和支护方案优化提供依据,也可为类似条件下隧道工程施工、监测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隧道 悬臂掘进机法 现场监测 围岩变形 支护受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层侧向力和变异性的隧道下穿引起既有隧道纵向沉降分析与控制 被引量:2
3
作者 阚绍德 黄旭民 梁禹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3-1734,共12页
在城市密集交通网络建设中,新建隧道通常会不可避免下穿既有隧道,引起既有隧道的沉降变形,甚至会引发工程结构的病害。因此需对既有隧道变形进行预测和评估,以采取对应的加固控制措施。综合考虑新建隧道下穿过程中土层侧向力和空间变异... 在城市密集交通网络建设中,新建隧道通常会不可避免下穿既有隧道,引起既有隧道的沉降变形,甚至会引发工程结构的病害。因此需对既有隧道变形进行预测和评估,以采取对应的加固控制措施。综合考虑新建隧道下穿过程中土层侧向力和空间变异性对既有隧道沉降变形的影响,基于随机场理论和双参数弹性地基梁理论,引入最小势能原理建立不确定性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并通过2个典型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之后依托实际工程,对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变形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地中水平定向钻孔注浆+洞内近接区域横纵向交叉注浆”的软土地层定向立体注浆加固技术。结果表明,考虑地层侧向力时,本文提出的方法求解得到的既有隧道变形更加接近实测数据;考虑地层空间变异性时,相比确定性方法更能准确反映地层变形的不安全状态。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这两者的影响。实际工程中,模型预测既有线的最大沉降变形区间为13.3~15.4 mm,可能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基于预测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定向立体注浆加固控制措施,分别为地中水平定向钻孔注浆、洞内径向孔超前注浆以及洞内纵向超前水平注浆。加固后地表最大沉降变形为6 mm,低于工程沉降控制值。本文研究工作可为类似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工况的变形预测及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下穿施工 最小势能原理 沉降控制 加固控制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云数据的盾构隧道横断面连续提取及变形分析方法
4
作者 奉建军 林元铖 +2 位作者 万晓燕 周斌 王新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0,共5页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年来被逐渐应用到地铁隧道变形监测领域,但由于缺少专业软件来连续提取隧道横断面及进行横断面轮廓的变形分析,所以应用效果不佳。本文提出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的盾构隧道横断面连续提取及变形分析方法,采用...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年来被逐渐应用到地铁隧道变形监测领域,但由于缺少专业软件来连续提取隧道横断面及进行横断面轮廓的变形分析,所以应用效果不佳。本文提出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的盾构隧道横断面连续提取及变形分析方法,采用优化的随机采样一致性算法来确定隧道中轴线和拟合隧道横断面轮廓曲线。优化了隧道中轴线向绝对坐标系XOY面、YOZ面投影过程,并处理了边界噪点对分析精度的影响。研发了相应的软件,实现了断面变形分析结果的实时输出和展示。以某地铁盾构隧道为例,将全站仪实测数据与本文方法得到的拟合数据进行了对比,实测长半轴与拟合长半轴差值小于2.0 mm的断面数占总数的93.3%,实测短半轴与拟合短半轴差值小于2.0 mm的断面数占总数的90.0%。可见,本文提出的方法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三维激光扫描 隧道变形监测 随机采样一致性算法 隧道横断面拟合 隧道中轴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das GTS有限元软件的下穿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顾章川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1-185,191,共6页
[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迅速扩张,多线路交织穿越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普遍现象,特别是新建隧道以矿山法施工方式下穿既有轨道交通结构的情况日益增多,故有必要对下穿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某市轨道交通8号... [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迅速扩张,多线路交织穿越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普遍现象,特别是新建隧道以矿山法施工方式下穿既有轨道交通结构的情况日益增多,故有必要对下穿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进行深入研究。[方法]以某市轨道交通8号线矿山法隧道下穿既有轨道交通3号线安全防护项目为依托,运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不同外部作业工况对上部已建轨道交通结构的影响。通过对各施工工序下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变形特征的详细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施工对既有结构的影响。[结果及结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新建轨道交通8号线采用矿山法下穿隧道施工时,引起的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变形均在控制指标范围内。主体结构的水平位移最大值为0.54 mm,竖向位移最大隆起量为1.92 mm。而现场实测数据显示,既有轨道交通主体结构的水平位移最大值为0.50 mm,竖向位移最大值为1.60 mm。这表明,在合理选取参数的前提下,数值模拟作为一种安全风险评估手段,其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较为吻合。此外,数值模拟还能准确预测结构受影响的最不利位置及程度,对现场施工及监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施工 下穿轨道 安全保护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监测方法
6
作者 柏文锋 罗海涛 +3 位作者 雷雨 陈文均 胡彪 刘肖琳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5-109,116,共6页
[目的]隧道变形关系到隧道结构的健康情况,准确监测隧道变形对隧道安全非常重要。传统人工测量方法虽然较为精准,但耗时耗力,难以满足大规模隧道高效运维需求;自动监测手段以进口全自动全站仪为主,测量范围有限、设备成本高,亟需开发高... [目的]隧道变形关系到隧道结构的健康情况,准确监测隧道变形对隧道安全非常重要。传统人工测量方法虽然较为精准,但耗时耗力,难以满足大规模隧道高效运维需求;自动监测手段以进口全自动全站仪为主,测量范围有限、设备成本高,亟需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测量新技术。[方法]基于机器视觉测量,在单相机模式下实现地铁隧道结构大范围多点变形监测,可兼顾监测频率和精度,且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首先,选定相机参数后,对各个监测点位置处的放大倍数进行标定;同时在监测过程中采用灰度质心法快速计算光斑中心坐标及其变化量;最后通过放大倍数实现像素坐标变化量到实际物理坐标的转换,从而得到各个监测点实际的位移变形。[结果及结论]基于机器视觉测量方法,在地铁隧道内,针对120 m长隧道段进行了28 d位移监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待测隧道段水平与竖直位移量均在1.5 mm以内,并且均存在周期性波动的整体趋势。这验证了通过机器视觉监测地铁隧道,可以实现对地铁隧道毫米级变形量的长时间连续准确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机器视觉 结构变形监测 多点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条件下某泥砂岩互层隧洞侧向变形机制研究
7
作者 赵本超 苏昆琨 +4 位作者 蔡茂泽 秦承志 刘海宁 裴书锋 刘亮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9-161,共13页
【目的】以小浪底北岸灌区水利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局部洞段开挖支护后的大变形现象,分析强降雨条件下砂泥岩互层隧洞围岩侧向变形机制,并提出合理的隧洞开挖支护措施。【方法】运用现场调查、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 【目的】以小浪底北岸灌区水利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局部洞段开挖支护后的大变形现象,分析强降雨条件下砂泥岩互层隧洞围岩侧向变形机制,并提出合理的隧洞开挖支护措施。【方法】运用现场调查、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不同工况下隧洞围岩侧向变形、塑性区特征以及支护单元受力状况展开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初始工况下隧洞侧壁最大位移量相对较小,围岩基本稳定。降雨工况下,隧洞底脚侧向变形较大,钢拱架等支护设备破坏。降雨加支护工况下,侧壁最大侧向位移量几乎可以忽略,支护效果良好。【结论】隧洞侧向变形为渐进过程。9^(#)隧洞围岩侧向变形机制如下:局部软弱岩层透镜体影响稳定性;强降雨入渗与农业灌溉致地下水位抬升,增加孔隙水压并降低围岩强度,致使原支护结构承载力不足,无法限制变形发展致其损坏并引发大变形。增设底部横向支撑可显著抑制围岩侧向变形,两侧底脚处效果明显,“增设底部横向钢支撑+沿洞周2 m注浆加固”的支护优化方案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互层 隧洞 侧向变形 破坏机理 支护优化 监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超近距离下穿对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
8
作者 戴正彬 卢云龙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54-2162,共9页
近几年城市建设不断稳步发展,中国众多城市陆续加大开发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地铁工程建设引起周边地表沉降和构筑物变形时有发生。依托南京某地铁盾构隧道工程,通过现场监测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盾构超近距离下穿时对隧道结构产生... 近几年城市建设不断稳步发展,中国众多城市陆续加大开发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地铁工程建设引起周边地表沉降和构筑物变形时有发生。依托南京某地铁盾构隧道工程,通过现场监测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盾构超近距离下穿时对隧道结构产生的影响,总结盾构施工引起的周边土体变形规律,为后续工程提供可靠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分析现场实测值和模拟计算值可知盾构在靠近隧道时地表沉降量较小;隧道侧墙位移大体水平方向是朝向坑内移动,同时既有隧道结构的底板竖向位移变化量大于顶板中心轴线上的沉降变化量,主要取决于盾构掘进具体位置;盾构近距离下穿过程中对隧道抗拔桩影响显著,需及时动态调整盾构掘进压力;最大沉降位于盾构双线中心位置的正上方且为“V”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近距离下穿 盾构隧道 数值模拟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床冲淤作用下运营期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结构响应分析
9
作者 黄俊 安平 +3 位作者 董飞 沈阳 赵光 陈喜坤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9-729,共11页
为揭示河床冲淤作用对水下盾构隧道长期服役性能的影响,基于某长江隧道的运营监测工作,通过实测数据整理以及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历年河床高程变化、水位变化以及隧道结构响应之间的横纵向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覆土厚度的变化是... 为揭示河床冲淤作用对水下盾构隧道长期服役性能的影响,基于某长江隧道的运营监测工作,通过实测数据整理以及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历年河床高程变化、水位变化以及隧道结构响应之间的横纵向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覆土厚度的变化是影响河床冲淤过程中隧道结构响应的关键因素,其极大地影响了隧道横断面的整体沉降趋势。2)管片接缝变形与覆土厚度变化呈正相关,与水位波动呈负相关,且纵缝错台对河床沿隧道纵向的冲淤差异更为敏感。3)基于数值模拟计算,在江中右线某断面,接缝变形随水位变化的回归系数为-0.0004~-0.004 mm/m,随覆土厚度变化的回归系数为0.003~0.03 mm/m,表明河床冲淤对隧道接缝的扰动不足以直接影响其防水性能。4)覆土厚度变化能显著改变隧道外围的土压分布,导致接缝变形随河床高程变化的回归系数明显大于随水位变化的回归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冲淤 运营期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 接缝变形 监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凉山背斜核部区隧道初支大变形机理与控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斌 陈诺 +1 位作者 苗景川 李文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6,M0007,共10页
针对大凉山2号公路隧道穿越高地应力背斜核心区域,隧道易发生初支大变形、坍塌、钢架扭曲等问题,通过现场监控量测、围岩岩性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和围岩接触压力监测等综合分析,研究了大凉山2号隧道背斜核部大变形成因机理。... 针对大凉山2号公路隧道穿越高地应力背斜核心区域,隧道易发生初支大变形、坍塌、钢架扭曲等问题,通过现场监控量测、围岩岩性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和围岩接触压力监测等综合分析,研究了大凉山2号隧道背斜核部大变形成因机理。研究表明:背斜核部玄武岩单轴抗压强度为23.31 MPa,凝灰质泥岩遇水具有一定膨胀性,给围岩变形创造了条件。由于岩层岩性不同,开挖后洞周玄武岩呈独立受弯剪梁状态。相对无水条件下,受地下水补给影响,围岩塑性区面积增加,拱腰部位较为明显。加固前,拱顶沉降量最大达470 mm,拱腰最大收敛值为844 mm,围岩接触压力为523.47 kPa。采用双层小导管+中台阶临时支撑+边墙临时支撑的“主动适应+强支撑”的综合处置方式,隧道拱顶变形减少87.6%,水平收敛变形减少95%,围岩接触压力最大值降至128 kPa,隧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背斜核部区 大变形机理 现场监测 岩性实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倾角反演的隧道断面变形全方位监测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晓斌 王风栋 +1 位作者 吴梦黎 王业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61,共11页
倾角传感器具有体积小、使用方便、测量连续等优点,在隧道变形监测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然而,现有基于倾角传感器的监测方法往往只能得到特定监测点的变形,在测量隧道断面整体变形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监测点倾... 倾角传感器具有体积小、使用方便、测量连续等优点,在隧道变形监测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然而,现有基于倾角传感器的监测方法往往只能得到特定监测点的变形,在测量隧道断面整体变形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监测点倾角的隧道断面变形全方位监测方法。基于隧道断面曲线的形状特征,构造隧道分段变形插值函数,根据极坐标下隧道倾角与极径的关系,采用分段解析方法提出隧道倾角-变形数学模型,进一步通过协同变形假定,修正隧道测点极角,得到隧道倾角-变形算法;接着,建立隧道三维数值模型,通过均布荷载、对称非均布荷载和非对称荷载3种典型工况,采用误差分析方法分别研究算法的适用性;最后,通过室内试验进一步验证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铁路隧道典型三心圆断面,推导的倾角-变形算法在均布荷载、对称非均布荷载和非对称荷载这3种典型工况下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变形最大绝对误差均小于1 mm,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7%;在室内模型试验中,拱顶沉降监测误差小于8%,水平收敛监测误差小于5%,证明了监测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倾角传感器 变形监测 全方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直削始发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温森 张国建 +1 位作者 刘俊杰 孔庆梅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随着盾构施工工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开始采用盾构直削始发.盾构法施工中,始发是易发生事故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传统的人工凿除洞门,直削始发时刀盘直接切割洞门,避免了掌子面土体形成临空面,从而降低了施工风险.以郑州某地铁区间隧道... 随着盾构施工工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开始采用盾构直削始发.盾构法施工中,始发是易发生事故的重要环节.相对于传统的人工凿除洞门,直削始发时刀盘直接切割洞门,避免了掌子面土体形成临空面,从而降低了施工风险.以郑州某地铁区间隧道工程盾构直削始发为例,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考虑洞门破除及盾构动态掘进的影响,对盾构直削始发时围护结构变形、土体变形和周围管线变形等进行了计算分析,验证了盾构端头直削始发方案的合理性.为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将数值计算结果和现场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二者的变化规律一致,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削始发 盾构动态掘进 变形分析 监控量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大直径输水隧道建设对既有桥梁及桩基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杰 张帅超 +2 位作者 马春辉 秦全乐 周永林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4-163,172,共11页
为准确分析双线大直径输水隧道下穿对既有桥梁结构的影响,构建桥梁-地层-桩基-盾构隧道高精度数值仿真模型,对桥梁桩基结构及盾构过程进行精细化模拟,结合基于智能算法的土层参数反演模型,获取更接近真实情况的土层参数,以提高数值模拟... 为准确分析双线大直径输水隧道下穿对既有桥梁结构的影响,构建桥梁-地层-桩基-盾构隧道高精度数值仿真模型,对桥梁桩基结构及盾构过程进行精细化模拟,结合基于智能算法的土层参数反演模型,获取更接近真实情况的土层参数,以提高数值模拟精度。结果表明:输水隧道盾构开挖引起的地表最大沉降量为15.01 mm,基于反演的地表变形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值的误差减少约70%;盾构隧道双线开挖会引起地表二次沉降变形,两条盾构隧道中间区域的地表二次沉降量最大,约占总沉降量的60%,最大二次沉降量为5.06 mm;隧道两侧的桩基受到影响较大,最大位移为10.03 mm,位于桩基顶部,而隧道开挖对桩基内应力分布影响较小,可以认为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道 桥梁 桩基响应 反演模型 大直径盾构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激光扫描辅助隧道大变形控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戴军 王建军 +3 位作者 李东锋 王永 仇文革 凌鹏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6-153,共8页
为解决在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控制研究中,传统监测方法有限断面有限点、监测结果以点带面、难以发现最大最小平均变形,无法为隧道初支优化调整提供有效数据支撑等问题,以沙嫰山二号隧道为依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隧道初期支护进行... 为解决在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控制研究中,传统监测方法有限断面有限点、监测结果以点带面、难以发现最大最小平均变形,无法为隧道初支优化调整提供有效数据支撑等问题,以沙嫰山二号隧道为依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隧道初期支护进行全息变形监测,获取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全貌,并进行沉降收敛和断面轮廓变形分析。同时依据三维激光变形监测结果,设计适应隧道变形特征的限阻耗能支护结构,对软岩大变形隧道初期支护破坏问题进行控制。结果表明:(1)三维激光扫描仪与全站仪沉降监测方差为3.03 mm、收敛监测方差为3.42 mm,两种仪器监测精度相当;(2)三维激光扫描仪监测结果显示,初期支护左侧出现受围岩剪切滑移带影响的局部鼓出问题,鼓出影响范围为左拱脚至左拱腰,且沿里程方向呈现明显的时空效应,监测段初期支护变形包络结果显示,拱顶左侧变形平均值35.2 cm、右侧变形平均值16.4 cm;(3)依据三维激光扫描仪监测结果不对称的设计限阻耗能支护结构,与设计支护段相比,对初期支护破坏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同时通过变形加速度来判断隧道变形速率的发展,避免累计变形和变形速率预警中假型性预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大变形 三维激光扫描 全息变形监测 限阻耗能支护 变形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载式激光雷达的隧道变形动态巡检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远鑫 呙润华 施鹏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6-280,285,共6页
[目的]针对我国隧道变形监测手段实时性差、成本高、效率低的现状,须有效提升隧道变形监测效率,对此提出基于车载式激光雷达的隧道变形监控量测方法。[方法]利用激光雷达传感器扫描收集隧道全断面三维数据,通过整体最小二乘法对隧道点... [目的]针对我国隧道变形监测手段实时性差、成本高、效率低的现状,须有效提升隧道变形监测效率,对此提出基于车载式激光雷达的隧道变形监控量测方法。[方法]利用激光雷达传感器扫描收集隧道全断面三维数据,通过整体最小二乘法对隧道点云数据进行平差及曲面拟合,根据拟合的隧道断面椭圆参数进行形变分析,实现隧道变形情况的快速动态巡检。[结果及结论]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隧道全断面数据,结合整体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有效获取隧道变形情况,基本实现在不影响隧道正常交通的情况下有效完成隧道变形动态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变形监测 车载式激光雷达 整体最小二乘法 动态巡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盾构始发端头加固区域隧道变形差异特征实测研究
16
作者 杨光 高俊华 +3 位作者 甘彬霖 黄忠凯 张吾渝 张冬梅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119,126,共8页
[目的]为保证盾构顺利始发,通常对始发工作井周围区域进行局部地层加固,导致加固区域两侧隧道变形存在差异,影响隧道结构安全,但目前变形差异特征及其规律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对大直径盾构始发端头加固区域隧道变形的差异特征进行实测... [目的]为保证盾构顺利始发,通常对始发工作井周围区域进行局部地层加固,导致加固区域两侧隧道变形存在差异,影响隧道结构安全,但目前变形差异特征及其规律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对大直径盾构始发端头加固区域隧道变形的差异特征进行实测研究。[方法]以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为例,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始发工作井加固区域盾构掘进施工地面竖向变形、隧道竖向变形、隧道横向收敛的差异特征,分析了地层局部加固对软土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掘进差异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及结论]地层局部加固导致盾构隧道变形响应差异显著;地面竖向变形发展由非加固区的扰动沉降、卸荷隆起、固结沉降和相对稳定4个阶段,转变为加固区的扰动沉降、卸荷隆起和相对稳定3个阶段;对于隧道竖向变形,非加固区一侧以波动上浮为主,加固区以沉降为主,导致临界区域差异沉降达到0.022%L s(L s为隧道轴线两个监测点间距),超过管片结构差异沉降预警值;对于隧道横向收敛,加固区隧道结构呈竖鸭蛋变形特征,非加固区呈横鸭蛋变形特征;施工中,应重点防范临界区域管片结构差异沉降和差异收敛造成的环缝螺栓剪切破坏和螺栓孔混凝土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端头加固区域 隧道变形差异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配水工程输水隧洞围岩蠕动变形侵限处理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刚强 罗连杰 叶国平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0-165,共6页
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具有输水隧洞线路长、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隐患大、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其中清溪坞支洞控制段下游主洞范围内发生了大变形,导致钢拱架断裂、拱壁出现隆起、初期支护开裂。以该段隧洞支护为例,介绍了其变形... 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具有输水隧洞线路长、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隐患大、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其中清溪坞支洞控制段下游主洞范围内发生了大变形,导致钢拱架断裂、拱壁出现隆起、初期支护开裂。以该段隧洞支护为例,介绍了其变形过程,并分析原因,进一步提出变形处理方案,对初期支护进行加固处理。工程于2019年开始通水运行,经多年运行实践证明,隧洞结构安全可靠,该措施满足各项控制指标,可为同类问题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洞 初期支护 变形特征 侵限处理 收敛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AC^(3D)的砂质淤泥质土层地铁施工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6,共8页
为分析叠交地铁施工中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因素,依托苏州市轨道交通S1线工程S1-TS-05标段,针对在砂质淤泥质土层中盾构上穿施工导致的既有隧道的沉降与变形,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隧道几何参数、空间位置、地层参数等因素对既有隧道的影响... 为分析叠交地铁施工中既有隧道变形的影响因素,依托苏州市轨道交通S1线工程S1-TS-05标段,针对在砂质淤泥质土层中盾构上穿施工导致的既有隧道的沉降与变形,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隧道几何参数、空间位置、地层参数等因素对既有隧道的影响,结合现场监测验证数值计算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砂质淤泥质土层盾构上穿施工中,既有隧道的位移和管片变形以竖向沉降为主,且沉降量随着盾构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覆土层厚度、新旧隧道净距、下穿角度,以及地层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现场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较为吻合,既有隧道位移与距叠交中心距离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可为同类型地层条件下叠交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交隧道 盾构参数 上穿施工 隧道变形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城区复杂岩石地层双护盾TBM施工位移变形模式研究
19
作者 王者永 刘成龙 +4 位作者 徐振 肖永强 宗超 孙英韬 江玉生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35-143,共9页
为解决城市地铁双护盾TBM施工在复杂岩石地层中引起的地层位移变形问题,确保施工安全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针对完整岩体及破碎带岩体,采用先进的深部地层分层监测手段,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双护盾TBM施工过程中的地层位移进行... 为解决城市地铁双护盾TBM施工在复杂岩石地层中引起的地层位移变形问题,确保施工安全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针对完整岩体及破碎带岩体,采用先进的深部地层分层监测手段,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双护盾TBM施工过程中的地层位移进行实时监测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微风化花岗岩地层中,双护盾TBM施工引起的完整岩体地层位移在-1~1 mm,属于弹性变形。2)在破碎带地层中,双护盾TBM施工引起的土层位移模式呈现为“横一区、竖一层、纵向两阶段”的特点。3)在微风化花岗岩地层中施工对完整岩体的影响较小,但在破碎带地层中需特别关注地层位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护盾TBM 复杂岩石地层 地层位移 位移监测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功耗与动态调频双重策略的围岩结构监测终端设计
20
作者 王庆岭 须民健 郭鸿雁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52-158,共7页
为解决施工隧道开挖区围岩变形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施过程中临时取电困难的问题,对现场数据采集终端开展设备低功耗设计技术研究。采用低功耗硬件和软件设计策略,研制出一套适用于隧道施工现场的数据采集终端,可满足电池供电的长续航需求... 为解决施工隧道开挖区围岩变形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施过程中临时取电困难的问题,对现场数据采集终端开展设备低功耗设计技术研究。采用低功耗硬件和软件设计策略,研制出一套适用于隧道施工现场的数据采集终端,可满足电池供电的长续航需求。针对激光传感器在测量围岩收敛变形过程中易被现场大型施工机具遮挡光线而影响测量准确性的问题,采用动态调整采集周期的方法,即:当实时数据超出正常读数阈值时,提高数据采集频率,确保障碍物移走后及时获取现场有效数据。另外,采用分时按需供电的低功耗设计策略,根据实时数据有效性制定各电路单元、传感器的运行和关闭时间,避免所有电路单元同时运行。试验结果表明:1)基于分时按需的供电策略,相较于一般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可降低能耗约20%;2)基于动态调频与低功耗的协同控制策略,在提升数据采集频率的同时,可有效降低能耗,实现数据采集的高效与节能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围岩变形 监测系统 低功耗 分时供电 采集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