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9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HD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Jeffrey fluid with Newtonian heating 被引量:6
1
作者 S.A.Shehzad T.Hayat +1 位作者 M.S.Alhuthali S.Asgha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428-1433,共6页
The magnetohydrodynamic(MHD)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Jeffrey fluid in the presence of Newtonian heating is investigated. Flow is caused by a bidirectional stretching surface. Series solutions are constructed for the... The magnetohydrodynamic(MHD)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Jeffrey fluid in the presence of Newtonian heating is investigated. Flow is caused by a bidirectional stretching surface. Series solutions are constructed for the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fields. Convergence of series solutions is ensured graphically and numerically. The variations of key parameters on the physical quantities are shown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Constructed series solution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solutions in the limiting case and an excellent agreement is noticed. Nusselt numbers are computed with and without magnetic field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Nusselt number decreases in the presence of magnetic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flow Jeffrey fluid Newtonian hea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vectiv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ffects in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Maxwell fluid over a stretching surface with heat source 被引量:1
2
作者 T.Hayat M.Bilal Ashraf +1 位作者 A.Alsaedi S.A.Shehza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717-726,共10页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ffects in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Maxwell fluid over a stretching surface were addressed.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 heat generation/absorption. Concentration and therm...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ffects in three-dimensional flow of Maxwell fluid over a stretching surface were addressed.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nal heat generation/absorption. Concentration and thermal buoyancy effects were accounted.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nalysis were explored. Series solutions of the resulting problem were developed. Effects of mixed convection, internal heat generation/absorption parameter and Biot numbers on the dimensionless velocity,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s were illustrated graphically. Numerical values of local Nusselt and Sherwood numbers were obtained and analyzed for all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It is found that both thermal and concentration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es are decreasing functions of stretching ratio. Variations of mixed convection parameter and concentration buoyancy parameter on the velocity profiles and associated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es are enhanced. Velocity profiles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the case of internal heat generation while they reduce for heat absorption. Heat transfer Biot number increases the thermal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and temperature. Also concentration and its associated boundary layer are enhanced with an increase in mass transfer Biot number. The local Nusselt and Sherwood numbers have quite similar behaviors for increasing values of mixed convection parameter, concentration buoyancy parameter and Deborah nu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well fluid mixed convection convective conditions three-dimensional flow internal heat generation/ab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横断山区一次低空风切变诊断及模拟
3
作者 任菊章 杨雪 +5 位作者 陶云 付志嘉 陈艳 钟亚含 王曼 金燕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9,共13页
沧源佤山机场位于横断山区得龙山,冬季飞机在起飞着陆过程中易遭遇低空风切变,造成复飞。应用机场气象站资料、自动气象站和风廓线雷达加密观测资料等,诊断分析了2021年12月29日沧源佤山机场区域出现的一次低空风切变复飞事件。结果表明... 沧源佤山机场位于横断山区得龙山,冬季飞机在起飞着陆过程中易遭遇低空风切变,造成复飞。应用机场气象站资料、自动气象站和风廓线雷达加密观测资料等,诊断分析了2021年12月29日沧源佤山机场区域出现的一次低空风切变复飞事件。结果表明:冬季一般天气条件下,横断山区盛行偏西南气流,沧源佤山机场东侧坝区存在小尺度局地山谷风环流。午后盛行风加强,机场地面转为一致的西南风,风速增加并超过5.0 m·s^(-1)后,机场东侧坝区谷风风速增加,并伴有垂直上升运动。随着太阳辐射减弱,盛行风开始减弱,东侧坝区内转为山风环流。数值模拟结果也显示:午后盛行偏西南风增强,促使机场地面风速和影响东侧坝区的下坡气流加速,与谷风在机场东侧坝区辐合,产生上升气流,上下层动量交换加强,边界层垂直不稳定加强,产生低空风切变,造成复飞。因此,边界层盛行风与局地谷风环流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2021年12月29日佤山机场东侧坝区出现瞬时低空风切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风切变 过山气流 山谷风环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其主要客源国间旅游流循环质量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4
作者 马丽君 李江楠 梁逍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77,96,共6页
基于2019年中国与29个主要客源国之间的出入境旅游人口数量,构建旅游流循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旅游流循环质量并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探究旅游流循环质量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QAP回归分析... 基于2019年中国与29个主要客源国之间的出入境旅游人口数量,构建旅游流循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旅游流循环质量并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探究旅游流循环质量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QAP回归分析法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旅游流循环质量的作用。结论如下:①中国与29个客源国间共存在218条旅游流循环,循环质量等级空间分布不均衡,且旅游流循环质量等级越高,旅游流数量和涉及国家越少。整体看,发达国家涉及的旅游流循环数量较多,发展中国家涉及的旅游流循环数量较少。②从空间分布看,两个国家间距离越近,越有利于产生旅游流循环,旅游流循环质量等级越高。③人口规模、交通可达性、旅游资源禀赋、两国贸易关系、空间邻近性是影响旅游流循环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空间邻近性影响最显著,语言接近性、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循环 影响因素 循环质量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裂缝性气藏流固耦合下钻井液漏失规律数值研究
5
作者 王志远 刘徽 +2 位作者 孙宝江 刘洪涛 娄文强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钻进裂缝性地层的过程中井漏问题严峻,易导致产能降低和钻井安全事故。为此,综合考虑钻井液与天然气的物性差异、基质与裂缝间的耦合流动及裂缝开度的动态演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气液两相流动的裂缝性气藏漏失预测模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 钻进裂缝性地层的过程中井漏问题严峻,易导致产能降低和钻井安全事故。为此,综合考虑钻井液与天然气的物性差异、基质与裂缝间的耦合流动及裂缝开度的动态演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气液两相流动的裂缝性气藏漏失预测模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系统分析了裂缝性气藏地质构造、基质参数、裂缝参数和井底压差等因素对漏失的影响规律,修正了传统统计学漏失模型,提出了适用于裂缝性气藏的漏失速率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裂缝性气藏的漏失速率随着裂缝增宽呈对数函数增长,增长趋势先急后缓,随着井底压差和裂缝长度增大呈线性增长;发育有断层裂缝性气藏的漏失速率随着裂缝宽度和井底压差增大呈指数增长,随着井眼与断层的距离增大呈对数式减小。研究结果为完善裂缝性气藏井漏规律和优选防漏堵漏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气藏 井漏 气液两相流动 流固耦合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旅游流循环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马丽君 梁逍遥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1,共20页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当下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文章在界定旅游流循环及旅游流循环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基于2012—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当下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文章在界定旅游流循环及旅游流循环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基于2012—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网络关注度数据,利用组合赋权法从流量、关系两个维度构建了旅游流循环质量的测评指标体系,基于ArcMap、QAP回归等方法揭示了国内旅游流循环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2—2019年国内旅游流循环质量在时序上呈现波动上升且收敛的总体趋势;在空间上整体分布格局较为稳定但发展均衡性有所提升;不同年份旅游流循环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强度有所不同。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旅游流循环质量的系统分析框架,拓展和深化了旅游流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为旅游经济、国民经济循环研究提供借鉴,为提升旅游流循环质量、实现旅游流乃至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旅游 旅游流循环 质量测评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电池用双爪氢气循环泵工作特性与瞬态模拟
7
作者 王君 辛远杰 +5 位作者 潘诗洋 赵鑫 任纯吉 谈庆朋 王增丽 崔冬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5,共9页
为了解决传统双爪循环泵啮合性差和工作过程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偏心圆弧型双爪转子,建立其几何模型,并推导其型线方程。采用偏心圆弧及其共轭曲线构建出光滑的双爪转子,进而得到一种用于氢气循环的爪式压缩机,分析其工作过程... 为了解决传统双爪循环泵啮合性差和工作过程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偏心圆弧型双爪转子,建立其几何模型,并推导其型线方程。采用偏心圆弧及其共轭曲线构建出光滑的双爪转子,进而得到一种用于氢气循环的爪式压缩机,分析其工作过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新型爪式压缩机的流场变化规律,并与现有爪式压缩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新型双爪转子能够实现全光滑啮合,解决了传统双爪转子的尖点问题,增强了转子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效果。同时,通过合理的排气口设计,消除了余隙容积,提高了爪式压缩机的综合性能,对于爪式压缩机的发展和氢燃料电池系统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氢气循环泵 爪式压缩机 双爪转子 型线设计 全光滑啮合 工作过程 流场模拟 瞬态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深度调峰时水冷壁流动不稳定特性计算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维腾 郭泽瑞 +1 位作者 韩磊 杨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7,92,共11页
针对深度调峰时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管道内的汽液两相流动不稳定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工况的频域法数学模型。通过对质量、能量、动量方程进行小扰动线性化后经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了用于描述管道内汽液流体流动稳定性的传递函... 针对深度调峰时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管道内的汽液两相流动不稳定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工况的频域法数学模型。通过对质量、能量、动量方程进行小扰动线性化后经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了用于描述管道内汽液流体流动稳定性的传递函数,通过图解奈奎斯特图的方法判断管内工质流动的稳定性。然后,通过该模型计算了某35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管段的不稳定边界并研究了不同参数对流动不稳定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所选回路在20%和50%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负荷发生流动不稳定时,热负荷分别为76.09 kW·m^(-2)和113.52 kW·m^(-2),水冷壁管道流动稳定且安全;入口过冷度对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呈非单值性;增大质量流速使流体的进口和出口密度差减小,有利于流动的稳定;增大入口节流系数,可以抑制入口处流量的脉动,有利于流动的稳定;在不同的工况条件下,改变管段倾斜角度会对流动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调峰 流动不稳定性 频域法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气对开式自然循环系统闪蒸流动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9
作者 张胜男 宋乐乐 +2 位作者 张文凯 孟兆明 孙中宁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405,共12页
闪蒸是开式自然循环系统流动过程中常见的两相流动现象。为了研究注气对开式自然循环闪蒸两相流动的影响,以增强自然循环系统的循环能力和稳定性,本文以水和空气为介质,开展了开式自然循环系统闪蒸流动特性的可视化实验研究。研究了不... 闪蒸是开式自然循环系统流动过程中常见的两相流动现象。为了研究注气对开式自然循环闪蒸两相流动的影响,以增强自然循环系统的循环能力和稳定性,本文以水和空气为介质,开展了开式自然循环系统闪蒸流动特性的可视化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注气位置、注气量对自然循环系统不同运行阶段的自然循环能力、闪蒸两相流动特性、阻力特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阶段向上升段内注入空气,均可以有效提升自然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和循环能力。注气对系统的影响与闪蒸起始点位置有关,在闪蒸点上游注气的提升效果要优于下游,最多可提升回路循环流量8%~10%。针对相同的注气位置,在闪蒸点上游注气可以增强回路的流动能力和稳定性,但在下游注气则对回路的流动影响甚微,但会对闪蒸起始的位置进行改变。给出了注气对闪蒸流动影响的机理性分析与讨论,证明了由于注气改变了回路上升段的空泡份额造成回路压降变化,因此对回路流动产生了影响。同时得到闪蒸初始位置的气泡行为特性以及在闪蒸起始点附近注气所引入的空泡份额对回路贡献较低的结论,为两相流动模型计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式自然循环 流动闪蒸 注气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管压降对循环流化床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及循环流率的影响
10
作者 元泽民 马素霞 +2 位作者 赵贯甲 杨海瑞 岳光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85-5193,I0021,共10页
当前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频繁参与电网灵活性调峰,需从理论角度深刻理解CFB提升管压降对其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及循环流率特性的影响。该文设计并搭建提升管高度20 m的全回路、弱约束出口CFB冷态实验平台,选取... 当前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频繁参与电网灵活性调峰,需从理论角度深刻理解CFB提升管压降对其轴向颗粒浓度分布及循环流率特性的影响。该文设计并搭建提升管高度20 m的全回路、弱约束出口CFB冷态实验平台,选取平均粒径为190μm的石英砂颗粒作为床料,控制表观气速为4、5、6 m/s,获得提升管压降约1.5~9.0 kPa范围内提升管内颗粒浓度整体和局部分布特征,以及颗粒循环流率Gs、密相区颗粒浓度与Gs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本粒径床料,在4、5、6 m/s表观气速下,随着提升管压降分别增大至约5.5、6.5、7.5 kPa时,提升管内物料流化状态由气力输送转变为快速流化状态,底部逐渐出现明显的密相区,上部稀相区颗粒浓度相应地逐渐增大直至基本不变;对于颗粒循环流率,当提升管压降超过流态转变对应值后,循环流率基本不再增大,此时达到了气流最大携带能力。可知,提升管压降对颗粒浓度分布和循环流率有显著影响,合理控制提升管压降可以优化CFB锅炉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压降 轴向颗粒浓度分布 循环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R-400自然循环瓣阀基准性能试验研究
11
作者 于松 周平 +9 位作者 程道喜 翟伟明 马晓瑶 李睿之 邢明迪 高伟龙 戈光远 张学锋 齐晓光 柴宝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5,共8页
自然循环瓣阀是400 MW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DHR-400)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决定着反应堆的安全性。针对自然循环瓣阀堆内安装方式和运行条件,建立了自然循环瓣阀性能试验装置,并对自然循环瓣阀基准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 自然循环瓣阀是400 MW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DHR-400)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决定着反应堆的安全性。针对自然循环瓣阀堆内安装方式和运行条件,建立了自然循环瓣阀性能试验装置,并对自然循环瓣阀基准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自然循环瓣阀的性能受射流和压差的影响,其中射流量是影响瓣阀关闭的主要因素,而压差是影响瓣阀开启的主要因素。当自然循环瓣阀只依靠射流或压差控制关闭和开启时,获得其关闭临界射流量约为41.6 kg/s、开启临界射流量约为39.2 kg/s、开启临界压差约为0.87 kPa,而不能通过压差驱动闭合。此外测量了自然循环瓣阀不同关闭工况的漏流量,验证了瓣阀较好的密封性。本研究得到的试验结果可为自然循环瓣阀的工程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池式低温供热堆 自然循环瓣阀 射流量 压差 漏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页)岩地层漏失诱导裂缝扩展机制及裂缝宽度预测
12
作者 张世锋 李加宝 +5 位作者 汪海阁 黄洪春 王成文 崔新颖 黄维安 万磊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32,共12页
在泥(页)岩地层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漏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明确钻井液漏失裂缝扩展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预防和解决钻遇泥(页)岩地层时的钻井液漏失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利用泥饼、堵漏材料及基质三孔隙介质渗流模型... 在泥(页)岩地层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漏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明确钻井液漏失裂缝扩展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预防和解决钻遇泥(页)岩地层时的钻井液漏失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利用泥饼、堵漏材料及基质三孔隙介质渗流模型求解了裂缝内部的流体压力分布,并基于位错断裂力学理论,运用半解析方法计算裂缝宽度及应力强度因子,研究了裂缝扩展机制,最后预测裂缝宽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泥(页)岩地层中,影响裂缝内流体流动的主导因素为堵漏材料渗透率,堵漏材料的封隔能有效减少滤失,阻缓泥(页)岩地层裂缝尖端压力传递,延缓应力强度因子达到临界断裂韧性的时间,从而抑制裂缝扩展;②裂缝宽度与堵漏材料渗透率、井筒压力和应力各向异性呈正相关关系,与流体黏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呈负相关关系;③水化作用会弱化泥(页)岩断裂韧性,降低漏失压力,促进裂缝扩展;④为了抑制裂缝的扩展并提高一次堵漏成功率,应减小堵漏材料的渗透率,提高钻井液黏度,抑制泥(页)岩水化膨胀,选择合理的井筒压力和与裂缝宽度匹配的堵漏材料粒径。结论认为,该机理认识揭示了泥(页)岩地层裂缝扩展机制,为漏失性地层钻井井筒压力控制和堵漏材料的选择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钻井液漏失 裂缝扩展 裂缝宽度 孔隙流体流动 位错断裂力学 水化作用 堵漏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间隙对罗茨式氢气循环泵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秦佳 李伟 +2 位作者 季磊磊 胡敬宁 李硕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4-1183,共10页
基于动网格技术,采用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k-ω湍流模型对罗茨式氢气循环泵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利用相关试验证明了数值仿真的可靠性,研究了轴向间隙的取值对罗茨式氢气循环泵内部流场及性能的影响,阐明了轴向间隙的变化与泵出口... 基于动网格技术,采用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k-ω湍流模型对罗茨式氢气循环泵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利用相关试验证明了数值仿真的可靠性,研究了轴向间隙的取值对罗茨式氢气循环泵内部流场及性能的影响,阐明了轴向间隙的变化与泵出口脉动特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轴向间隙增大,高温回流导致泵腔内流体的压力和温度显著升高、流速显著加快,间隙处的高速回流涡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泵的出口流量逐渐减小,容积效率逐渐降低,出口脉动特性逐渐提高;当轴向间隙取值范围在0.125~0.150 mm时,出口流量减少了2.8 m^(3)/h,容积效率降低了3.6%,出口流量脉动系数降低了0.04,泵的出口流量和出口脉动特性在此范围内变化最为平稳。因此,综合容积效率和流动稳定性,确定罗茨式氢气循环泵的轴向间隙合理的取值范围为0.125~0.15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茨式氢气循环泵 轴向间隙 内流特性 脉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循环井三维水流模型设计与示踪试验
14
作者 李丽青 李旭 +3 位作者 周立涛 聂士博 程人杰 陈高宇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8-256,共9页
地下水循环井是一项成本低、效率高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是目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针对目前室内试验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创新性地设计并构建了基于Packer系统的地下水循环井三维砂槽,在室内开展了不同条件下的循环井水... 地下水循环井是一项成本低、效率高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是目前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针对目前室内试验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创新性地设计并构建了基于Packer系统的地下水循环井三维砂槽,在室内开展了不同条件下的循环井水力循环三维渗流试验,分析了抽/注流量、抽/注水段长度和抽水泵位置对循环井溶质运移范围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相应流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基于Packer系统的地下水循环井试验装置能够很好地模拟循环井在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的示踪剂运移范围,当抽/注水段长度一定时,随着循环井抽/注流量的增大,影响半径和循环深度都增大;②当抽/注流量一定时,随着阻水气囊位置的降低,抽水段的滤水管长度减小,影响半径减小,循环深度增大;③当抽/注流量和抽/注水段长度一定时,随着抽水泵位置的降低,影响半径和循环深度都增大,水力调控范围增大;④随着含水层渗透系数的增大,影响半径增大,循环深度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循环井技术工艺参数的优化以及提高地下水修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循环井 三维循环水流 原位修复技术 影响半径 地下水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泵驱动型加湿-除湿废液处理系统的性能
15
作者 姜林林 王道榆 +2 位作者 谈京京 黄勇华 袁霏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5,共7页
基于加湿-除湿原理搭建了废液处理实验台,并利用热泵为系统同时提供热源和冷源。通过调节循环风机及溶液泵频率(25~50 Hz),着重研究了循环风量和废液流量对填料传热传质特性及废液处理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液的初始pH、SS、COD... 基于加湿-除湿原理搭建了废液处理实验台,并利用热泵为系统同时提供热源和冷源。通过调节循环风机及溶液泵频率(25~50 Hz),着重研究了循环风量和废液流量对填料传热传质特性及废液处理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液的初始pH、SS、COD分别为13.51、166 mg/L、2117 mg/L,系统分离出的清液pH、SS、COD分别为8.2、4.0 mg/L、53.2 mg/L,水质得到极大改善。填料传热传质系数随循环风量和空气侧雷诺数的增加而升高,净水产量(PWPA)、净水回收率(PWRR)也随循环风量的增加而升高,填料的增益输出比(GOR)随循环风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填料传热传质系数随废液流量和废液侧雷诺数的增加而升高,PWPA也随废液流量的增加而升高,但PWRR随废液流量的增加而降低,GOR随废液流量的增加先逐步提高,然后几乎保持不变。由于不同性能参数受循环风量和废液流量的影响规律并不一致,需根据优先考虑的性能参数选择合适的循环风量和废液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湿-除湿 热泵 循环风量 废液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塔文丘里段结构设计优化
16
作者 郁连 陈静 周冠文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2,共9页
以某钢铁厂烧结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工业尺度的数理模型,探究了多种文丘里段结构方案对脱硫塔内气固分布和塔壁磨损的影响,并比较了各方案在不同烟气量负荷下均布流场的效果.结果表明:提出的3种优化结构方案均能改善... 以某钢铁厂烧结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工业尺度的数理模型,探究了多种文丘里段结构方案对脱硫塔内气固分布和塔壁磨损的影响,并比较了各方案在不同烟气量负荷下均布流场的效果.结果表明:提出的3种优化结构方案均能改善塔内气流分布;文丘里段整体旋转30°并调整喉管管径的方案在均布气流方面表现最佳,而文丘里段整体旋转30°并在脱硫剂入口段增设导流板的方案在均布颗粒方面表现最佳,且塔壁磨损程度相对较轻;在烟气量负荷波动时,3种结构优化方案均能提高气固分布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循环流化床脱硫塔工程改造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烟气脱硫 气固流动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型中间品创新流对国内国际增值流的影响
17
作者 杨祎 杨艳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56,共12页
基于跨国中间品投入矩阵,区分并测度中间品创新来源与增加值流动去向结构特征;根据情境修正序贯生产分工模型,揭示异质型中间品创新流对国内国际增值流的作用机理,以制造业14个细分行业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内嵌型中间品... 基于跨国中间品投入矩阵,区分并测度中间品创新来源与增加值流动去向结构特征;根据情境修正序贯生产分工模型,揭示异质型中间品创新流对国内国际增值流的作用机理,以制造业14个细分行业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内嵌型中间品创新流对国内国际增值流具有先升后降的倒U型影响,其对价值链主导国的正向影响仅在短期内有效;②关联型中间品创新流对国内增值流具有先降后升的U型影响,对国际增值流的影响持续为负,对价值链主导国具有长期正向影响;③自主型中间品创新流对国内国际增值流以及价值链主导国国际增值流呈U型影响;④国内国际增值流发展与分工位置提升存在伴生效应。研究结论为明晰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互动关系提供新视域,为纾解双循环协同治理困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型中间品创新流 国内国际增值流 分工位置 制造业双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灵活编组和客流同质化的动车组多日交路优化方法
18
作者 鲍薪宇 张琦 +3 位作者 杨阳 李华 万琛 肖雅玲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205,共11页
针对动车组交路中车次编组固定、客座率不均衡导致的低效问题,提出高速铁路列车基本运行图交路计划优化方法。首先,基于多商品流建模思想,建立接续网络以描述动车组的单日运行过程;其次,通过引入动车组接续组合变量并设置多日交路成立... 针对动车组交路中车次编组固定、客座率不均衡导致的低效问题,提出高速铁路列车基本运行图交路计划优化方法。首先,基于多商品流建模思想,建立接续网络以描述动车组的单日运行过程;其次,通过引入动车组接续组合变量并设置多日交路成立的条件约束,提出多日交路描述方法,考虑动车组在站灵活编组的作业条件和重联解编的时效性约束,构建以接续时间最小化和客流同质化为目标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最后,根据模型结构设计基于求解器的迭代求解法,通过启发式迭代消除策略提高求解效率。结果表明:该方法优化后的交路计划在保障接续效率的同时,能够兼顾日常运营效果的稳定性;与不考虑在站灵活编组和客流同质化目标的计划相比,优化后的计划可减少5组动车组的使用,且使交路总接续时间缩短5400 min并显著降低交路中运行线客座率及其波动规律的差异性,为中国高速铁路列车基本运行图的交路计划编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交路计划 灵活编组 客流同质化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水体系内气体驱动液固逆流化床的颗粒流动特性
19
作者 马可颖 邵媛媛 祝京旭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1-609,共9页
气体驱动液固逆流化床是一种新型的逆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具有能耗低、颗粒磨损少、传质效率高等优点,在生物污水处理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为开发其在高盐废水中的应用,明确盐水浓度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自行设计并搭建了一套中试... 气体驱动液固逆流化床是一种新型的逆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具有能耗低、颗粒磨损少、传质效率高等优点,在生物污水处理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为开发其在高盐废水中的应用,明确盐水浓度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自行设计并搭建了一套中试规模的气体驱动液固逆流化床实验装置,通过实验观察与压降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颗粒的流动特性,包括床层的流型、流型转折速度、床层膨胀高度和固含率等.结果表明:随着气体表观速度的增加,颗粒床层经历了固定床区、过渡流化区、完全流化区和循环流化区4种流型,流型之间通过初始流化气速、最小完全流化气速、最小循环流化气速进行划分;相比于PE2.0颗粒,直径较大的PE4.0颗粒更难以流化;PE2.0和PE4.0颗粒的初始流化气速和最小完全流化气速皆随盐水浓度和颗粒装载量的增加而增加;PE2.0和PE4.0颗粒的最小循环气速同样随盐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颗粒装载量的增加,PE2.0颗粒的最小循环流化气速呈增加的趋势,而PE4.0颗粒的最小循环流化气速呈先下降后轻微上升的趋势.研究还发现,随着盐水浓度的增加,液固间密度差逐渐加大,颗粒流化越发困难,床层的膨胀高度随之下降,床层的平均固含率随之增加.以上所得的结果可为此类反应器的开发及工业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流化床 流型 最小完全流化气速 最小循环流化气速 床层膨胀高度 固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喷吹角度对RH精炼多相流及混匀行为的影响
20
作者 韩宇超 谢清华 +1 位作者 倪培远 厉英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3,共8页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旋流喷吹角度对RH(Ruhrstahl-Heraeus)精炼过程中多相流、循环流量及混匀时间的影响.与传统喷吹相比,采用喷嘴水平旋转30°+竖直倾斜15°和水平旋转30°+竖直倾斜30°喷吹时,RH循环流量分别提高了17...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旋流喷吹角度对RH(Ruhrstahl-Heraeus)精炼过程中多相流、循环流量及混匀时间的影响.与传统喷吹相比,采用喷嘴水平旋转30°+竖直倾斜15°和水平旋转30°+竖直倾斜30°喷吹时,RH循环流量分别提高了17.8%和20.1%,混匀时间分别缩短32.6%以及21.4%.采用旋流喷吹时,上升管内钢液产生旋转流动,速度分布更均匀,旋流促进了氩气泡在上升管内的向心运动,与传统喷吹相比气泡分散度提高,强化了气/液两相作用、钢液传质及提高了混匀效率.此外,与喷嘴仅水平旋转30°相比,采用喷嘴水平旋转30°+竖直倾斜15°喷吹时,上升管壁面剪切应力由500 Pa降低至约100 Pa,且高壁面剪切应力区域面积大大减小,有利于降低钢液对耐火材料的冲刷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精炼 旋流喷吹 循环流量 混匀时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