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 被引量:10
1
作者 姜长云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8,共16页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2025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和重点安排,围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政策导向,可谓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其突出亮点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完善...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2025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和重点安排,围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政策导向,可谓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其突出亮点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完善“三农”工作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丰富拓展了“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思维,更加重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聚焦“三个提升”促进农民增收、增进民生福祉的举措更加有力有效,深化了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动力来源的认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一号文件 乡村全面振兴 “三农”工作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以“母猪饲养管理”课程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许愿 狄生伟 +3 位作者 崔世泉 田亚光 林旭 白会新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5年第1期71-75,共5页
在专业课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有效解决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文章以“母猪饲养管理”课程思政为例,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不足的问题,从后备母猪生产、妊娠母猪生产、哺乳母猪生产... 在专业课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有效解决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文章以“母猪饲养管理”课程思政为例,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不足的问题,从后备母猪生产、妊娠母猪生产、哺乳母猪生产教学过程中挖掘后备力量的重要性,水桶效应,发展和辩证思维,职业责任心,践行科学、认真、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心怀对动物生命的敬畏,秉承动物福利生产理念等思政元素,同时运用情境教学、案例展示、课堂讨论、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将上述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猪饲养管理”课程 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 三农情怀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主体视角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基本特征与实践路径
3
作者 彭玮 罗颖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52,共8页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其并不简单遵循“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串联式”递次推进路径,而是以“农民主体”为“内涵式”动能推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须充...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其并不简单遵循“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串联式”递次推进路径,而是以“农民主体”为“内涵式”动能推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须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主体性、社会主体性、经济主体性、技术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确保农民享有主导权、参与权、受益权、发展权和生态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民主体性 内涵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体系构建
4
作者 赵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3期159-162,共4页
涉农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三农”情怀的教育为实现高等农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推进的历史使命,是履行其应尽之责。该文从“三农”情怀教育的意义出发,深入分析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从明确“三农”情怀教... 涉农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三农”情怀的教育为实现高等农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推进的历史使命,是履行其应尽之责。该文从“三农”情怀教育的意义出发,深入分析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从明确“三农”情怀教育内容、浓厚培育氛围、“三农”情怀教育认同、整合“三农”情怀教育资源等方面构建“三农”情怀教育科学体系,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 大学生 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 “三农”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以余杭径山茶文化系统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新宇 蔡碧凡 周嘉韵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53-258,共6页
农业文化遗产是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余杭径山茶文化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的实践做法及经验启示。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生态、文化、... 农业文化遗产是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余杭径山茶文化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的实践做法及经验启示。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了余杭径山茶文化系统在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获取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提升农村治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实践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文化遗产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创新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盘活农村空间资源、推动农业与文旅相融合、实现农民可持续生计,促进农村地区的振兴发展,实现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因此,要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价值,高效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培育农村治理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径山茶文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内涵、价值与进路 被引量:4
6
作者 侯冠宇 闫芳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以制度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度的核心在于提升农业生产力、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全面提升“三农”工作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以制度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度的核心在于提升农业生产力、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全面提升“三农”工作水平。通过构建多层次支持体系与全覆盖保障机制,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基于政策引导,需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布局,合理配置政策优先序,统筹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以县域经济发展为突破口,构建多维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建明 夏鑫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7,共11页
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赋能。基于2012—2022年我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赋能。基于2012—2022年我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在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超过门槛值后,其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边际效应明显增强。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集聚优质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带动本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而且能够破除资源流通梗阻,畅通要素循环渠道,助力周边地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较于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其影响在粮食主产区更强;相较于非资源型地区,其影响在资源型地区更强。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各地应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同时,结合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农业生产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中基于熵权法的大学生服务“三农”胜任力组合评价
8
作者 邓泓 孟凡鸿 +2 位作者 黄伟继 何雯洁 彭莹琼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5期51-55,共5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服务“三农”胜任力日益成为提升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构建一套基于熵权法的大学生服务“三农”胜任力组合评价体系,涵盖品质、能力、动机和知识等多个维度的14个评价要素。通过文献分析...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服务“三农”胜任力日益成为提升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构建一套基于熵权法的大学生服务“三农”胜任力组合评价体系,涵盖品质、能力、动机和知识等多个维度的14个评价要素。通过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识别出大学生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及支持要素。研究结果表明,团队管理能力、个性特征、社会经验、服务“三农”动机和心理素质等要素对提升大学生的服务“三农”胜任力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与发展路径,以促进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参与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服务“三农”胜任力 熵权法 组合评价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目标下农村社会工作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一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期67-70,共4页
农村社会工作在实现农业强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农村基层组织发挥效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该研究运用文献研究... 农村社会工作在实现农业强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农村基层组织发挥效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该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总结归纳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针对农村社会工作进行研究,立足于农村社会工作和乡村振兴,探讨农村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下的发展,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针对存在的效率低下、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提出完善公共服务、鼓励人才参与和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等对策建议,从而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社会工作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农” 公共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OT矩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晓宇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5期64-67,共4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们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发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优势在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竞争力较强...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们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发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优势在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竞争力较强、农民占比基数较大,内部劣势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农村共同富裕程度存在差异,外部机遇在于党和国家涉农政策的支持、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外部挑战在于涉农制度不健全以及“三农”人才紧缺。因此,新时代如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涉农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建立健全农村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SWOT分析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植物基因组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究与实践
11
作者 王森 李蕊 +1 位作者 李玮瑜 郑轶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125-128,共4页
为探索在科教融合理念下构建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对植物基因组学课程存在的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科研与教学存在脱节、思政元素融入不足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为探索在科教融合理念下构建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对植物基因组学课程存在的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科研与教学存在脱节、思政元素融入不足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以学生为主体,调查其选课的动机与诉求等基本情况,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设计模块化授课内容,将理论部分教学划分为植物基因组研究现状与进展、植物群体基因组等6个模块,并以综述文献的方式授课,展现系统前沿的研究成果;开展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通过分组研讨、教师点评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引入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课题项目的评价、课堂讨论的表现、项目报告的评估和实践能力等,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其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合 植物基因组学 现代农业发展 “三农”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搭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
12
作者 邹一南 吴晓宇 张焕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4,共12页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科学的规划引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作出全面部署,搭建起新形势新要求下统领“三农”工作的...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科学的规划引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作出全面部署,搭建起新形势新要求下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在目标任务上,《规划》首次明确了建设农业强国的分阶段目标,阐释了农业强国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三农”工作诸多目标任务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生产力要求上,《规划》明确了农业强国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生产力特征,走出了规模化农业强国和高值特色农业强国之外的第三条顺应型综合农业强国新道路。在生产关系调整上,《规划》坚持从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基本权利。对标农业强国共同特征,要立足国情农情,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建设农业强国的实践要求贯穿起来,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压舱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强国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全面振兴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三权分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要论述研究
13
作者 郑品芳 黄倩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和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问题,顺应农村发展新变化,形成了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关于“三权分置”农村土地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和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问题,顺应农村发展新变化,形成了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关于“三权分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规模经营新模式,构建了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衔接新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发展现代农业和“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三权分置”改革重要论述基于三大逻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理论逻辑,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底线思维”为遵循的实践逻辑,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民生逻辑;破解了四大难题:突破了农业发展的瓶颈,化解了农民“两难”困境,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以及构建了农村发展新格局。对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振兴乡村等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分置 理论创新 改革逻辑 破解“三农”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系列回信的逻辑理路、内容精髓与实践指向
14
作者 余永和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常以书信形式与各界人士交流,其中关于“三农”工作的回信文风质朴、感情真挚、内容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与人民领袖“三农”情怀的有机统一。这些回信彰显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常以书信形式与各界人士交流,其中关于“三农”工作的回信文风质朴、感情真挚、内容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与人民领袖“三农”情怀的有机统一。这些回信彰显了习近平长期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深厚情感,蕴含了习近平关于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深邃思考,承载了习近平对于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坚定信念,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新时代顺利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为全球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效破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难题提供了宝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三农”工作 回信 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理论基础、价值意涵与推进路径
15
作者 汪为 万广华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7,共12页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不仅是解决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厘清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基础上,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价值意涵。同时,...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不仅是解决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厘清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基础上,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价值意涵。同时,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在政策执行、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基于此,文章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推进路径,应从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创新制度设计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着手,提升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农业农村现代化 理论体系 价值意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部传统农区宅基地退出农户产权实施行为研究——基于金寨、余江、宜城的实地调查
16
作者 吴郁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4,共11页
产权界定不等于产权实施。研究宅基地退出农户产权实施行为形成机理及优化路径对于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有效实现、落实农户产权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我国中部传统农区安徽金寨县、江西鹰潭市余江区和湖... 产权界定不等于产权实施。研究宅基地退出农户产权实施行为形成机理及优化路径对于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有效实现、落实农户产权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我国中部传统农区安徽金寨县、江西鹰潭市余江区和湖北宜城市的实地调查,采用粗糙集理论、K-means聚类和分位数回归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宅基地退出农户的产权实施行为。研究发现,在中部传统农区,宅基地退出农户产权实施的行为有主动实施、象征性实施和被动实施之分,且主动实施的农户仅占20.19%,大部分农户处于“被安排”、“推着走”状态。同时,农户产权实施行为在不同地区、不同宅基地退出方式、不同就业类型和不同收入水平下均呈现异质性特点。农户个体及家庭特征、宅基地资源禀赋以及各地退出政策的执行状况是影响农户产权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实践中不仅需要以法定形式清晰界定农户对宅基地的产权权利及权能,更需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激励政策。相关政策应在产权实施行为强度不同的农户间有所差别,应重点关注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户,也应体现村庄的地区差异。而建立和完善宅基地产权交易市场,赋予农户可预见、可实现的宅基地权益财富空间,是鼓励农户积极实施产权、践行宅基地产权权利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农户产权实施行为 中部传统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优秀茶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理路
17
作者 岑金妙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4期189-192,共4页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探讨茶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茶文化通过价值引导、经济引领和教育重塑,能够推动乡村建立文...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探讨茶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茶文化通过价值引导、经济引领和教育重塑,能够推动乡村建立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保障群众物质基础并优化经济结构配置,以及建设现代化文明乡村。然而,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茶文化赓续危机、主体流失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等现实困境。为实现茶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应大力弘扬中国优秀茶文化重构文化自觉与自信,夯实文化振兴主体根基,提高文化服务供给质量,能有效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 茶文化 “三农”问题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农业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促进作用
18
作者 王钺涵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6期176-179,共4页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在塑造大学生农业情怀、引导职业选择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文旨在探讨现代农业...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在塑造大学生农业情怀、引导职业选择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文旨在探讨现代农业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有效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思政教育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 “三农”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党支部书记选配模式及其农村治理成效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为例
19
作者 魏晶 王亚舟 +1 位作者 伍轶群 张润冰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7期69-73,共5页
农村党支部组织的建设是推进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培育更多能力突出、责任心强、办事可靠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农村党支部书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乡村振兴一线的“领头雁”和“顶梁柱”,他们的能力与素质,是... 农村党支部组织的建设是推进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培育更多能力突出、责任心强、办事可靠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农村党支部书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乡村振兴一线的“领头雁”和“顶梁柱”,他们的能力与素质,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质量的保障。他们的工作能力、形象作风等,直接呈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整体水平,这充分说明农村党支部书记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培养、使用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该文的研究对象为山西省阳曲县农村党支部书记群体,旨在探讨农村党支部书记培养模式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农 农村党支部书记 培养模式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20
作者 冷标 李文杰 李晋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4期123-126,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具有多重特征。现阶段,乡村产业融合仍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具有多重特征。现阶段,乡村产业融合仍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不足、人才短缺及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等困境。为此,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与创新驱动,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进而为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 高质量发展 乡村经济 “三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