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ver Cutoff Practices on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of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Last 30 Years
1
作者 PAN Qing-shenProfessor-senior Engineer,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Wuhan 430010, 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40-45,共6页
River cutoff works have been implemented on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for 30 years. Engineering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channel straightening has been the river regulation measure for the permanent control of the mean... River cutoff works have been implemented on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for 30 years. Engineering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channel straightening has been the river regulation measure for the permanent control of the meandering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River cutoff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volution property of meandering rivers and these works have brought about expected benefits. It has also been noted that certain aspects in river cutoff had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River cutoff is a dynamic engineering. River channel evolution properties shall be fully understood so as to adroitly guide actions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in cutoff works. In addition, river channel evolution observation and engineering effectiveness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ith a view to update the designs. The diversion canals for channel shortening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hat will account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river cutoff works. The newly formed river channels and the river regime control works on the adjacent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are guarantees for river cutoff works to be brought into play in the long r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CUTofF works river regime control river training MEANDERING channel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of CHANGJIANG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入海河流和排污口全氟多氟化合物的污染状况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瑶瑶 李俊龙 +5 位作者 李凤超 李宏观 张明政 王晓雪 罗忻 梁生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9,共15页
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强环境持久性和高生物富集性的新污染物。环湾地区人类活动密集,水环境中PFASs的分布和风险备受关注。本研究于2022年8月(丰水期)和2023年4月(枯水期)分别采集了环胶州湾7条河流入海口和4个直排海城镇... 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强环境持久性和高生物富集性的新污染物。环湾地区人类活动密集,水环境中PFASs的分布和风险备受关注。本研究于2022年8月(丰水期)和2023年4月(枯水期)分别采集了环胶州湾7条河流入海口和4个直排海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测定溶解态和颗粒态PFASs的组成和含量。结果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入湾河流和排污口水体中分别检出18种和16种溶解态PFASs,主要组分为全氟羧酸;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检出23种和25种颗粒态PFASs,以全氟磺酸及新兴替代物为主,六氟环氧丙烷二聚体羧酸(HFPO-DA)、6∶2氟调磺酸(6∶2FTSA)等新兴全氟多氟替代物均被检测到,说明环湾河流和废水普遍受到PFASs污染。丰水期环湾河流和排污口中溶解态和颗粒态总PFASs(∑PFASs)浓度均值均低于枯水期,表明入海河流径流对PFASs具有稀释作用。PFASs颗粒态-溶解态分配系数为2.05~4.10,随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PFASs碳链越长疏水性越强,越容易被吸附到颗粒物上。丰水期胶州湾总PFASs入海通量为7.40 kg/d,高于枯水期的1.89 kg/d,其中,大沽河入海通量占比最高,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达到81.2%和83.6%。基于PFASs比值特征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入湾河流和排污口PFASs主要来源于氟化物制造、消防泡沫、纸包装、印刷等行业。重点污染区块位于娄山河排污单元、镰湾河排污单元和大沽河排污单元。丰水期入湾河流和排污口PFASs均为无风险,枯水期镰湾河、娄山河PFOA为低生态风险,其余入海河口PFASs均无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河流和排污口 全氟多氟化合物 污染状况 通量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下荆江湖南段“天字一号”护岸段崩岸分析
3
作者 陈益民 林荡 +4 位作者 阳甜甜 郑保 张国华 李凌云 郭超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3,20,共7页
三峡工程及长江上游水库群建库运行以来,新水沙形势下荆江河段发生大范围、高强度持续冲刷,导致部分护岸工程段崩岸险情时有发生,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及岸线利用等造成较大影响。以2023年下荆江已护险工段“天字一号”段突发崩岸险情... 三峡工程及长江上游水库群建库运行以来,新水沙形势下荆江河段发生大范围、高强度持续冲刷,导致部分护岸工程段崩岸险情时有发生,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及岸线利用等造成较大影响。以2023年下荆江已护险工段“天字一号”段突发崩岸险情及处置为例,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揭示了崩岸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清水下泄”情势下河床持续冲深、局部河势显著调整变化引起深泓深槽贴岸、河段岸坡地质条件较差以及持续中低水位影响等。基于险情特征,采取水下抛石方式对窝崩险工段及上下游影响段进行应急处置,提出亟需建立体制机制,保障相关建设资金,重视和加强对险工段坡脚变化的动态监测和整治技术研发,完善崩岸监测预警及应急抢护机制等中长期治理建议,为新水沙情势下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系统防治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岸 水沙情势 河道演变 险情处置 荆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三口河道自然岸线演变过程与主控因子研究
4
作者 白宽宽 李志威 +1 位作者 王在艾 张鹏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洞庭湖区三口河道分水分沙减少,水位降低,河势发生多次调整,导致自然岸线发生相应的变化。采用多源遥感影像,通过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最大值合成、大津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阈值划分方法,提取松滋河、虎...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洞庭湖区三口河道分水分沙减少,水位降低,河势发生多次调整,导致自然岸线发生相应的变化。采用多源遥感影像,通过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最大值合成、大津法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阈值划分方法,提取松滋河、虎渡河和藕池河1986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植被带临水侧边界线。通过ArcGIS的数字岸线分析系统,分河段计算自然岸线迁移的端点速率。结果表明,三口河道自然岸线普遍以向河内迁移为主。分河段中,松滋河东支自然岸线迁移幅度最大。低水位下左侧岸线侵蚀、高水位泥沙落淤分别是松滋口、藕池口自然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三口河道 自然岸线 迁移速率 数字岸线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5-2021年期间长江中游枝城至螺山河段与三口洪道水沙输移变化规律
5
作者 姚仕明 郭小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2-1587,共16页
长江与洞庭湖之间存在复杂的江湖水沙交换关系,水沙变化引起江湖冲淤变化,从而对长江中游区域防洪、水资源利用、航运及水生态环境等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利用实测资料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荆江与洞庭湖水沙输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5-2021... 长江与洞庭湖之间存在复杂的江湖水沙交换关系,水沙变化引起江湖冲淤变化,从而对长江中游区域防洪、水资源利用、航运及水生态环境等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利用实测资料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荆江与洞庭湖水沙输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5-2021年期间枝城、沙市、螺山站年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明显,监利站年径流量增幅为17.4%,三口分流洪道与七里山站均以减少为主;1955-1989年期间枝城与沙市站年输沙量变化趋势不明显,监利站明显增加,三口分流洪道与七里山站明显减少,1990-2021年期间各站均显著减少,其中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段(枝城站)、三口分流洪道、洞庭湖出湖及城螺河段年输沙量分别减少90.1%、90.2%、22.5%及76.6%;受水库下泄径流过程改变的影响,荆江河段、荆江三口分流洪道、洞庭湖出湖与城螺河段年内径流过程均呈不同程度的坦化,枯水期平均流量均显著增加,消落期平均流量稍有增加,汛期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蓄水期稍有减少,下泄径流过程坦化以及2006、2011年特枯水年分别引起荆江三口年均分流量减少41.2亿和32.4亿m~3。随着三峡上游水库群陆续建成运用,荆江河段、三口分流洪道、洞庭湖出湖及城螺河段径流量将进一步坦化,由于干流河床泥沙补给逐渐减少,输沙量将进一步减少,预计长江与洞庭湖水沙输移变化规律将基本保持现有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 洞庭湖 荆江 水沙输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靖江段沿岸优势鱼类体内微塑料污染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唐振 唐文乔 +1 位作者 张亚 郭弘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5,共9页
为了解长江禁渔前长江下游鱼体内微塑料的污染情况,对采自长江靖江沿岸2012、2014、2016和2018年的刀鲚(Coilia nas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消化道和鳃部的微塑... 为了解长江禁渔前长江下游鱼体内微塑料的污染情况,对采自长江靖江沿岸2012、2014、2016和2018年的刀鲚(Coilia nas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消化道和鳃部的微塑料检出率、丰度和物理特征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在4种480尾鱼消化道和鳃部内共检出1742个微塑料,平均检出率96.25%、丰度为(3.63±2.12)个/尾,其中光泽黄颡鱼和似鳊体内的微塑料丰度分别为(4.24±2.39)个/尾、(4.04±2.09)个/尾,显著高于刀鲚[(3.23±1.95)个/尾]和贝氏■[(3.02±1.75)个/尾]。4种鱼消化道的微塑料平均丰度[(1.95±1.59)个/尾]显著大于鳃[(1.68±1.38)个/尾],但刀鲚和贝氏■在这两个部位之间的微塑料丰度接近。在检出的4种形状的微塑料中,以碎片状(59.82%)和纤维状(32.55%)占比最高。8种颜色中,以黑色(49.02%)和透明(15.04%)比例较高。粒径方面,以<0.1 mm(27.80%)和0.1~0.5 mm(46.84%)的占比最大。比较发现,鳃部的粒径较大、纤维状比例较高,而消化道的黑色占比更高。4种鱼体内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从2012年的(3.93±2.06)个/尾降低到2018年的(3.32±1.99)个/尾,呈现显著性下降趋势。与长江几个大型湖泊相比,长江靖江段优势鱼类微塑料丰度相对较低,物理特征也有差异,农用薄膜、包装袋、塑料瓶、渔具和衣物等可能是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靖江段 沿岸鱼类 微塑料污染 消化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洛河(巩义段)排污口表层水体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分布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和兵 赵长民 +5 位作者 马振芳 李银月 马丽 张发文 郑龙辉 桂新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48-1957,共10页
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微塑料可通过排污口进入河流。通过采集伊洛河(巩义段)13个入河排污口表层水体的样品,采用显微镜观察、激光红外等方法,对其赋存特征、分布进行分析及定性,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伊洛河(巩义段)排污口表层水体... 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微塑料可通过排污口进入河流。通过采集伊洛河(巩义段)13个入河排污口表层水体的样品,采用显微镜观察、激光红外等方法,对其赋存特征、分布进行分析及定性,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伊洛河(巩义段)排污口表层水体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96.5±35.5)n/L,检出形态纤维状和透明色占比较高,粒径以<0.5 mm为主。②检出塑料种类分别为聚酰胺(PA)、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氯乙烯(PVC),其中,PET占比为16%~50%,PE占比为22%~48%,每个样点二者占比之和均超过50%。③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估该研究区段为低风险,而微塑料聚合物组成危害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表明,有PVC检出的样点排污口表层水体风险会升高。研究显示,伊洛河(巩义段)排污口水体中微塑料引起的环境风险不仅与其丰度有关,还依赖于微塑料的种类,微塑料的潜在风险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排污口 伊洛河 污染特征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N模型与分段线性插值及回归模型的比较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伟 毛继新 +1 位作者 关见朝 吴兴华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0,共7页
对ANN模型、分段线性插值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从原理上进行了比较,ANN模型易于构建各影响因素与因变量间复杂关系,非线性回归模型和分段线性插值模型可以将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通过表达式直观表达。以荆江三口分流量与枝城流量的关... 对ANN模型、分段线性插值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从原理上进行了比较,ANN模型易于构建各影响因素与因变量间复杂关系,非线性回归模型和分段线性插值模型可以将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通过表达式直观表达。以荆江三口分流量与枝城流量的关系为应用算例,采用相关系数、纳什效率系数、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等4个评价指标对3个模型的拟合精度和误差大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个模型均可应用于模拟枝城流量与荆江三口分流量的关系,但3个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大小存在差异,从4个评价指标综合来看,ANN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最小,分段线性插值模型次之,回归模型计算精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N模型 非线性回归模型 分段线性插值模型 荆江河段 三口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营养盐赋存及对水沙情势变化响应综述
9
作者 韩锦诚 王丹阳 +2 位作者 汤显强 黎睿 顾鋆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80,共9页
洞庭湖水环境营养状况与水沙情势密切相关,水沙情势变化使湖区营养盐赋存状态发生改变,进而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生态安全造成影响。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水沙情势与营养盐赋存状况的变化特征,总结了水沙条件与营养盐赋存关... 洞庭湖水环境营养状况与水沙情势密切相关,水沙情势变化使湖区营养盐赋存状态发生改变,进而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生态安全造成影响。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洞庭湖区水沙情势与营养盐赋存状况的变化特征,总结了水沙条件与营养盐赋存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受下荆江裁弯、葛洲坝截流、三峡水库运行等因素影响,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泥沙淤积趋缓,同流量下湖区水位下降。近30 a洞庭湖水体氮磷污染程度加深,沉积物氮磷污染未见显著恶化。三口分流量的减少直接导致水环境容量减小,使总氮浓度升高;分沙量的减少降低了湖区颗粒态磷含量,使总磷浓度减小、溶解态磷占比升高;洞庭湖淤积泥沙营养盐释放是影响湖区水体氮、磷含量的重要因素;湖区水位变化引起的洲滩干湿交替及水生植物群落改变,促进了沉积物中氮、磷蓄积并增加上覆水体营养盐含量。研究成果可为水沙与水环境耦合关系研究提供支撑,为面向湖区水环境改善的水沙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水沙情势 洞庭湖 荆江三口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洲滩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段光磊 彭严波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181,共7页
三峡工程投运极大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基于最新的实测水文泥沙和地形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主要洲滩演变特征,探讨了洲滩演变机理。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20 a间,荆江河段悬移质泥沙极大减少,河床大幅冲刷,大... 三峡工程投运极大改变了坝下游水沙条件。基于最新的实测水文泥沙和地形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河段主要洲滩演变特征,探讨了洲滩演变机理。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20 a间,荆江河段悬移质泥沙极大减少,河床大幅冲刷,大多数洲滩萎缩,特别是临近主流线一侧大幅崩退;三峡水库蓄水后,大型汊道中多数支汊淤积,个别扩展;坝下游水沙条件的变化是影响洲滩萎缩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河道采砂、航道整治工程对江心洲支汊演变产生了较大影响;荆江河段洲滩将会在较长时期处于冲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荆江河段 洲滩 演变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松滋口分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段光磊 彭严波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0,共7页
松滋河是连通长江与洞庭湖的主要通道。自1950s以来,随着下荆江系统裁弯及葛洲坝、三峡等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松滋河分流量呈现阶段性减少。基于系列水文和河道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松滋口分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 松滋河是连通长江与洞庭湖的主要通道。自1950s以来,随着下荆江系统裁弯及葛洲坝、三峡等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松滋河分流量呈现阶段性减少。基于系列水文和河道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松滋口分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三峡水库蓄水后,松滋口年分流比基本稳定在7%左右,没有明显趋势性变化;②当枝城站出现>25000 m 3/s流量时,蓄水后松滋口分流能力明显提升,特别是蓄水后前10 a;③三峡水库主汛期洪水调度影响较小,而汛末蓄水对口门分流产生消极影响;④荆江干流河床冲刷降低了口门处中枯水位,对松滋口分流产生不利影响;⑤芦家河浅滩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维持口门段中枯水位发挥了关键作用,口门河段河道采砂在一定时段改善了口门进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流 三峡水库 荆江 松滋口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汛期污染特征及分区管控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英 邵智 +3 位作者 吴雪 朱启凤 王燕彩 付潇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6-1084,共9页
基于滇池流域长时间序列的降雨数据、河湖水质数据以及各类型排口水质数据,分析了滇池流域河湖水质变化对降雨的响应关系,提出了汛期污染分区控制的相关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近年来滇池流域降雨集中程度增加,短时强降雨事件发生频率增大... 基于滇池流域长时间序列的降雨数据、河湖水质数据以及各类型排口水质数据,分析了滇池流域河湖水质变化对降雨的响应关系,提出了汛期污染分区控制的相关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近年来滇池流域降雨集中程度增加,短时强降雨事件发生频率增大,汛期污染控制难度增大;河湖水质整体上呈现出汛期主要污染物浓度高于非汛期的现象,入湖河道氨氮和总磷与降雨量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汛期污染主要来自于河道沿岸的合流制排口、种植业排口和分流制雨污混接口的排放;为提升汛期污染防治的精细化水平,建议按照城郊面山洪水冲击控制区、主城中心合流制污染控制区、二环外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区、分流制排水系统混流及径流污染控制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区来对滇池流域汛期污染进行分区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汛期污染 入河排口 分区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研究Ⅱ——风险分析与运用方案 被引量:8
13
作者 邹强 胡挺 +2 位作者 饶光辉 何小聪 肖扬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4,共9页
乌东德、白鹤滩水库投运后,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为进一步提高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提高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针对金沙江下游梯级防洪库容投入运用条件,基于三峡坝址不同典型年的不... 乌东德、白鹤滩水库投运后,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为进一步提高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提高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针对金沙江下游梯级防洪库容投入运用条件,基于三峡坝址不同典型年的不同频率设计洪水,开展了荆江防洪和库区回水风险分析,提出了金沙江下游梯级配合三峡水库的等比例分级拦蓄方式,在确保荆江及库区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控制水位优化运用方案,给出了金下梯级预留防洪库容与三峡水库对荆江防洪库容的等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等比例分级拦蓄方式综合了拦量和削峰两种模式,有效利用了金下梯级防洪库容,调度效果最好;提出的水位优化运用方案具备较好的防洪减灾效果,丰富完善了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案,可进一步减少中下游超额洪量。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库群实际洪水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补偿 控制水位 风险分析 荆江河段 城陵矶地区 金沙江下游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江陈家湾—突起洲分汊段河道演变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廖宇昂 刘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6-202,共7页
三峡工程的运行极大减轻了荆江的防洪压力,同时改变了河段水沙条件,导致荆江持续发生剧烈冲淤变化。荆江陈家湾—突起洲段为典型微弯分汊河型,滩槽格局调整、主支汊易位将直接影响航道运行和防洪安排。基于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长系列水文... 三峡工程的运行极大减轻了荆江的防洪压力,同时改变了河段水沙条件,导致荆江持续发生剧烈冲淤变化。荆江陈家湾—突起洲段为典型微弯分汊河型,滩槽格局调整、主支汊易位将直接影响航道运行和防洪安排。基于三峡工程运行前后长系列水文与河道原型观测资料,揭示河段水沙变化与河床冲淤响应特征,分析河道形态尺度年际变化过程,总结河道演变规律及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沙市站平均年输沙量下降85%,河床冲刷3.1亿m^(3)。以太平口—三八滩汊道段滩槽变化最为剧烈,主流走势由北转南。2011年后,三八滩与腊林洲边滩守护工程基本遏制了“太平口心滩南槽南靠、三八滩南汊北提”趋势,但该段河床随即再次调整,近期又表现出“南槽北扩、南汊南扩”的新情势。同时,由于三八滩南汊发育、北汊分流比降低,北汊长江大桥下的通航问题日益突显,如何解决碍航问题,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演变 冲淤分析 三峡工程 分汊河段 荆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河网地区农田面源污染月尺度入河系数精准测算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诚 怀红燕 +3 位作者 吴阿娜 刘熠阳 陈小华 沈根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38-2847,共10页
为充分考虑平原河网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水系特点,精细化排摸其农田面源污染排放底数与排放特征,基于上海市“4+9”(4个市级试点+9个区级试点)农田面源污染试点监测评估成果构建了面源污染月尺度入河系数测算的成套技术方法体系。平原... 为充分考虑平原河网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水系特点,精细化排摸其农田面源污染排放底数与排放特征,基于上海市“4+9”(4个市级试点+9个区级试点)农田面源污染试点监测评估成果构建了面源污染月尺度入河系数测算的成套技术方法体系。平原河网地区农田面源污染入河系数测算包括监测区域选取、基础资料搜集、监测单元划定、监测点位布设、采样监测周期和方式选择、自动采样触发条件和监测频次设置、监测指标选定、(净)入河系数计算、负荷分类评估、质量控制等10个重要环节。在农田入河排放口开展流量高频在线监测,并合理设置程序触发水质自动采样,以完整捕捉农田产流事件全过程。针对农田面源污染的脉冲式输出特征设置“先密后疏”的采样频次,结合水文监测数据对降水、灌溉和倒灌产流事件进行识别,根据施肥时间节点等选取典型产流事件开展面源污染监测,分别计算入河负荷和净入河负荷,并采用微积分算法和平均浓度法分别估算监测期和非监测期的入河负荷,从而实现全周期负荷精准评估,并定量分析人为(可控)因素与自然(不可控)因素对面源污染排放造成的影响。针对2024年9月双台风首次同时登陆上海的汛期农田面源污染排放典型事件的监测评估结果表明,试验稻田当月总磷、磷酸盐、总氮、氨氮、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的入河系数分别为0.225、0.093、1.719、0.597、0.775、4.916 kg·hm^(-2)·月-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地区 水文水质协同监测 农田面源污染入河系数 自动采样 负荷分类评估 微积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水源的数据中心自然水冷却系统温排水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荆平飞 李肖男 +2 位作者 黄清平 鲁军 傅巧萍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0-186,共7页
水库水源的低温水冷却系统是解决数据中心能耗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产生的温排水对环境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以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为例,基于MIKE21 FM软件建立了丹江口水库坝下至黄家港水文站的平面二维数值模型,研究了数据中心温排水退... 水库水源的低温水冷却系统是解决数据中心能耗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产生的温排水对环境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以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为例,基于MIKE21 FM软件建立了丹江口水库坝下至黄家港水文站的平面二维数值模型,研究了数据中心温排水退水口设在不同位置对温排水扩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排水退水口位置处水深和流速的增大,温排水的最大温升和相应的温度混合区范围也逐渐减小,当水深超过2 m时,局部最大温升已低于1℃。研究成果可为采用水库低温水作为冷却水源的类似数据中心温排水退水口选址及温排水影响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排水 环境影响 MIKE21 水库低温水 冷却水源 温排水退水口 数据中心 丹江口水库 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养殖排污口全过程监测体系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娟 楼乔奇 +1 位作者 高小孟 童悦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0期63-66,共4页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监测体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特别是水产养殖排污口已正式纳入入河排污口监测范围,因而对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和尾水排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监测要求。本文以Z省淡水养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区域...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监测体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特别是水产养殖排污口已正式纳入入河排污口监测范围,因而对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和尾水排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监测要求。本文以Z省淡水养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区域淡水养殖总体概况和尾水主要排污特征,针对水产养殖排污口监测体系存在的基础薄弱、尾水监测体系待进一步完善以及排污口规范化待进一步实施等短板,从水产养殖排污口全过程监测的角度提出加强源头管控、尾水监测、排污口规范化和长效管理等建议,为水产养殖主体持续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和管理提供参考,有效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养殖尾水 养殖污染 入河排污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行对荆江三口径流及生态效应的影响
18
作者 曹艳敏 王崇宇 +3 位作者 黎小东 裴烜铭 杨怡 冯萱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31,共9页
为评价三峡水库运行过程对荆江三口生态径流及生态效应的影响,以荆江三口5个主要水文控制站新江口、沙道观、弥陀寺、康家岗和管家铺1988-2020年逐日流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流量历时曲线(FDC)计算生态剩余和生态赤字指标,并计算整体水文变... 为评价三峡水库运行过程对荆江三口生态径流及生态效应的影响,以荆江三口5个主要水文控制站新江口、沙道观、弥陀寺、康家岗和管家铺1988-2020年逐日流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流量历时曲线(FDC)计算生态剩余和生态赤字指标,并计算整体水文变异度D 0,以此评价荆江三口生态径流和水文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三峡水库运行后,荆江三口汇入洞庭湖流量中松滋口占比持续提升,藕池口、太平口占比持续下降;全年和汛期流量藕池口和太平口下降趋势显著;枯水期,松滋口流量增至三峡水库运行前的2.5倍。②康家岗站平均断流天数比三峡水库运行前增加30.88 d,呈增加趋势,弥陀寺减少21.62 d,呈减少趋势。③三峡水库运行后FDC曲线整体下降,尤其上部下降明显,高流量量级和次数大幅度降低;除松滋口的新江口站FDC低流量区域超过三峡水库运行前,其他站高流量和低流量无法完全覆盖三峡水库运行前高、低流量出现区域。④由于藕池口汇入洞庭湖流量中康家岗占比持续减少,管家铺占比持续增长,2003-2020年康家岗站和管家铺站持续发生生态赤字和生态剩余。⑤三峡水库蓄水试运行(2003-2008年)和三峡水库试运行后(2009-2020年)松滋口的新江口站改变度分别达到66.68%和72.46%,为高度改变,其余控制站为中度改变。三峡水库运行导致荆江三口部分地区长期出现生态赤字或生态剩余,不利于河流生态系统,建议流域管理者加强对同一口不同分支分流比的监控,并开展相应生态影响治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剩余 生态赤字 变动范围法(RVA) 水文改变度 三峡水库运行 荆江三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与荆江三口关系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1 位作者 李正最 田朝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23,453,共9页
三峡水库于2003年6月1日正式开始蓄水,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日益明显。根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采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变差系数法、双累积曲线法等方法分析三峡工程的运行对洞庭湖与荆江三口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三峡水库于2003年6月1日正式开始蓄水,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日益明显。根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采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变差系数法、双累积曲线法等方法分析三峡工程的运行对洞庭湖与荆江三口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看,长江上游降水量减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影响洞庭湖水沙变异的主要因素;(2)长江中下游荆江三口分流分沙锐减,并呈现三口口门趋于淤积,藕池河和虎渡河逐渐走向衰亡;(3)从洞庭湖泥沙沉积量过程线来看,2003—2010年洞庭湖的累计泥沙淤积量仅为2301×104t,比多年平均值减少95.6%;(4)运用BP神经网络对洞庭湖出湖水量和沙量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精度满足洞庭湖出湖水沙预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荆江三口 三峡水库 三峡工程 神经网络 双累积曲线 工程运行 藕池河 城陵矶 径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变化下长江荆南三口径流变化特征检测与归因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帅红 李景保 +3 位作者 何霞 刘雯 陈永林 龙岳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8,共6页
依据长江中游荆南三口河系1951—2014年实测原型水文气候资料,在分析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定量分解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影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以荆南三口及周边地区降水量减小,长江干流来水量逐期减少,水位降... 依据长江中游荆南三口河系1951—2014年实测原型水文气候资料,在分析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定量分解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影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以荆南三口及周边地区降水量减小,长江干流来水量逐期减少,水位降低,荆南三口河系断流天数呈波动性增加为标志的环境变化导致了荆南三口河系径流逐期减少;(2)荆南三口河系径流量在长时间序列上呈波动性增减变化,而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却呈逐期减少趋势。径流量与降水量变化的突变年份均为1958年,1972年和1998年;(3)以1951—1958年为基准年,1959—1972年,1973—1998年,1999—2014年3个时段降水量波动对径流量变化影响的贡献率依次为26.71%,2.9%,7.05%,人类活动(主要是重大水利工程)对各时期径流量变化影响的贡献率分别为73.29%,97.10%,92.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降水量 贡献率 人类活动 荆南三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