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薛建玲 庞振山 +5 位作者 程志中 陈辉 张晓飞 贾儒雅 俞炳 牟妮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0,共27页
我国金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立足国内,寻找并探明一批大型金矿床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是我国金的最主要来源,如何寻找其隐伏矿和深部矿成为当前矿产勘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 我国金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立足国内,寻找并探明一批大型金矿床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是我国金的最主要来源,如何寻找其隐伏矿和深部矿成为当前矿产勘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以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构建了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特征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核心内容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为该类型金矿床找矿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导隐伏矿和深部矿金资源勘查取得突破。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分为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两个亚类,广泛发育于陆块区和造山带中,赋矿围岩多种多样,成矿时代广泛,主要集中在中生代。本文厘定了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地质体为中酸性侵入体,与矿床(体)呈现出空间上相依(1~5km)、时间上相近(10Myr)、成因上相关的内在成生联系和时空配置关系。成矿构造属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复合构造系统;成矿结构面主要有断裂、硅钙面、岩溶构造及岩体侵入接触带、爆破角砾岩体及水压裂隙等;矿化样式受成矿结构面控制,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层状、脉状、块状及其组合而成的复合型。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作用早阶段温度可达450℃左右,形成强度不等的钾长石化、钠长石化或铁白云石化;主成矿阶段成矿温度250℃左右,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Au和Ag共伴生,同时伴生少量Pb、Zn、Cu等,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次为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而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主阶段温度低于250℃,Au和As、Sb共伴生,Ag含量低,常见毒砂和辉锑矿等矿物,成矿作用早阶段蚀变则主要为硅化,有的为次生石英岩化。金的沉淀富集机制包括流体的沸腾、混合和交代等机制。成矿作用中心位于岩体外接触带2~3km和接触带之内,由浅部到深部形成“上脉下层”的二元结构模式,脉状矿体具有侧伏延深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在该模型指导下,我们重新厘定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金矿床类型,在深部发现新的矿体样式,拓宽了深部找矿空间,提升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的认识水平,带动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金矿找矿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成矿地质体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找矿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因素对男士软质防弹背心压力舒适性的影响
2
作者 庹武 刘思雨 +3 位作者 楚艳艳 张欣汝 范睿鸽 刘琼洋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8,共10页
为了提升防弹背心的舒适性,根据男士人体重要器官的分布对防弹层的尺寸进行设计,通过三维建模技术研究小肩宽、腰带宽度、腰围省量对软质防弹背心压力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肩宽、腰带宽度和腰围省量对防弹背心的压力舒适性的影响... 为了提升防弹背心的舒适性,根据男士人体重要器官的分布对防弹层的尺寸进行设计,通过三维建模技术研究小肩宽、腰带宽度、腰围省量对软质防弹背心压力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肩宽、腰带宽度和腰围省量对防弹背心的压力舒适性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小肩宽、腰围省量、腰带宽度,尺寸最优组合为小肩宽10 cm,腰带宽度21.5 cm,腰围省量9 cm。通过制作样衣并进行压力测试,验证了三维建模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能为改善防弹背心舒适性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建模 软质防弹背心 结构因素 压力舒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水体DOM组成及其水质关联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郑珊珊 刘东萍 +3 位作者 谢晓琳 钱锋 于会彬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6-1026,共11页
针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选择3个水体,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光谱特征和来源;采用二维相关光谱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OM组分变化及其与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水体DOM受内源和外... 针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选择3个水体,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光谱特征和来源;采用二维相关光谱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OM组分变化及其与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水体DOM受内源和外源共同作用,腐殖化特征明显,蛋白质组分含量较低.PARAFAC共识别出微生物代谢产物(C1)、类富里酸(C2和C4)、类胡敏酸(C3)和类色氨酸(C5)等5种组分,其中C1组分含量最高(41.37%);DOM来源、组成、转化与保护区内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下的微生物代谢过程紧密相关,采用2D-COS表征沿水流方向DOM组分的变化顺序为:C4→C2→C3→C1→C5,类富里酸(C2和C4)含量的变化幅度大于类色氨酸,类色氨酸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C1、C5组分与CODMn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具有同源性,主要来源于藻类生长死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机物.DOM来源和组成对水环境因子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DOM主要通过腐殖化程度直接影响水质状态,影响权重为46.17%;DOM组分C2和C3间接影响水质状态,影响权重为17.59%.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水体DOM组成与水环境因子响应机制的研究,可为自然保护区水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结构方程模型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和下步勘探方向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清华 杨海军 杨威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3,共14页
基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层陆相碎屑岩近几年取得的重要勘探进展,开展新一轮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形成4点地质认识:①建立多滑脱层复合、多期构造叠加、多层构造变形的“3多”构造模型,多期构造圈闭纵向叠置,下伏超深层发现系列构造圈... 基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层陆相碎屑岩近几年取得的重要勘探进展,开展新一轮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形成4点地质认识:①建立多滑脱层复合、多期构造叠加、多层构造变形的“3多”构造模型,多期构造圈闭纵向叠置,下伏超深层发现系列构造圈闭;②三叠系—侏罗系发育3类有机相5套规模优质烃源岩,与3套区域储盖层构成超深层良好生储盖组合;③源岩、储层、盖层、断层等4因素控制大油气田的形成,根据其空间配置关系建立了库车坳陷超深层碎屑岩立体成藏新模式;④库车坳陷超深层碎屑岩下步重点油气勘探领域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油气两类,常规油气领域包括克拉苏深层多层系立体油气聚集带、北部构造带侏罗系阿合组致密砂岩气、中秋—迪那构造带多目的层岩性油气藏、南斜坡岩性地层+潜山复合型油气藏等有利区;非常规油气领域包括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阳霞组和三叠系塔里奇克组深层煤岩气和中下侏罗统、上三叠统深层陆相页岩气。上述认识对于丰富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理论,指导下步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超深层 陆相碎屑岩 多层构造变形 分层运聚 立体成藏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古近纪—新近纪背斜构造裂隙孔隙卤水成矿规律与模式
5
作者 韩光 樊启顺 +7 位作者 张西营 潘彤 胡燕 贾建团 陈金牛 袁文虎 成康楠 范增林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11-2826,共16页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古近纪—新近纪背斜构造中发现了深层裂隙孔隙卤水,其储卤层厚度大、钾锂硼资源元素含量高、部分区域成矿条件已达边界品位或工业开采品位,进一步找矿潜力大。本文详细梳理柴达木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地层沉积及...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古近纪—新近纪背斜构造中发现了深层裂隙孔隙卤水,其储卤层厚度大、钾锂硼资源元素含量高、部分区域成矿条件已达边界品位或工业开采品位,进一步找矿潜力大。本文详细梳理柴达木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地层沉积及成盐演化、卤水矿床储层特征和元素地球化学,总结了卤水资源元素的时空成矿特征及成因机制,发现盆地西部储卤地层岩性主要为灰质泥岩,卤水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晶间孔;盆地中部以碎屑岩为主,卤水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锂硼资源元素含量总体呈现狮子沟-南翼山背斜最高、红三旱-鸭湖背斜次之、鄂博梁-冷湖-南八仙背斜最低的分布趋势,这与古湖盆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较为一致;结合古气候、构造-沉积及成盐演化,建立了古近纪—新近纪背斜构造裂隙-孔隙卤水矿床成矿模型,对于今后开展勘查评价及成矿预测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近纪—新近纪 背斜构造 卤水矿床 锂硼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OEA/D约束多目标优化算法的中频变压器绝缘结构全局优化设计方法
6
作者 刘丰硕 汲胜昌 +1 位作者 党永亮 祝令瑜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6-966,共11页
中频变压器是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核心磁性元件,起电气隔离和电压变换的关键作用。对中频变压器绝缘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变压器的绝缘可靠性和功率密度,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C-MOEA/D约束多目标优化算法... 中频变压器是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核心磁性元件,起电气隔离和电压变换的关键作用。对中频变压器绝缘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变压器的绝缘可靠性和功率密度,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C-MOEA/D约束多目标优化算法的中频变压器绝缘结构全局优化设计方法。根据中频变压器绝缘结构特点给出优化总体流程,并提出使用基于非支配排序和参考向量的遗传算法C-MOEA/D对绝缘结构参数优化。针对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难题,首先构建了中频变压器二维电场分析参数化模型,以三维模型为基准,分析对比了其计算精度;其次通过拉丁超立方采样和基于方差的灵敏度分析方法确定影响最大场强的关键结构参数,固定灵敏度低的结构参数实现参数化模型决策变量降维;随后,根据中频变压器隔离电压波形搭建绝缘材料击穿场强测试平台,确定其常用绝缘材料的击穿场强并给出绝缘约束条件。最后以最大场强和体积为目标,对一台25 kV中频变压器的11个绝缘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应用。优化结果表明:与原设计相比,最大场强下降19.6%,体积减小2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频变压器 遗传算法 灵敏度分析 绝缘结构优化 参数化模型 降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格模型的全成形裙装三维仿真
7
作者 顾文敏 蒋高明 +1 位作者 刘海桑 李炳贤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221,共8页
全成形服装作为横编毛衫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逐渐提升。为降低设计与研发成本,针对横编全成形裙装款式变化、组织结构复杂多样问题,需实现裙装的快速设计和三维仿真。为此,在深入分析裙装款式和组织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应用矩阵... 全成形服装作为横编毛衫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逐渐提升。为降低设计与研发成本,针对横编全成形裙装款式变化、组织结构复杂多样问题,需实现裙装的快速设计和三维仿真。为此,在深入分析裙装款式和组织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应用矩阵对花型意匠图、组织结构图和工艺编织图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以色码为桥梁建立展开关系,实现裙装样板文件与上机编织文件之间的信息转换以及交互性设计。再建立线圈几何模型与网格模型,完成版片边界及内部线圈网格的组合,并利用二维与三维OBJ模型间的索引关系,确定各类型值点的空间坐标位置。最终借助WebGL技术与三维样条曲线,在CAD系统实现了横编全成形裙装设计以及具备针织线圈结构的三维仿真功能,对横编全成形裙装的设计与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成形裙装 横编工艺 组织结构 线圈模型 网格模型 三维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荧光与绝对主成分算法的河滨带土壤腐殖酸组分及来源特性分析
8
作者 唐辰睿 后钧文 +2 位作者 李杰 于会彬 聂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9-1200,共12页
分别采集蒲河生态区、城市区、城镇区和农村区河滨带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结合绝对主成分分析和平行因子分析识别河滨带土壤腐殖酸的光谱特征,利用二维相关光谱分析其组分空间变化,并通过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揭示土壤腐... 分别采集蒲河生态区、城市区、城镇区和农村区河滨带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结合绝对主成分分析和平行因子分析识别河滨带土壤腐殖酸的光谱特征,利用二维相关光谱分析其组分空间变化,并通过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揭示土壤腐殖酸来源、组成与理化性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生态区、城镇区和农村区河滨带土壤中,腐殖酸荧光强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城市区腐殖酸荧光强度的垂向变化无明显规律。2)土壤腐殖酸光谱中包含5个荧光组分(C1~C5),其中C1和C2分别为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的类富里酸,C3为微生物代谢产物,C4和C5分别为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的类胡敏酸。生态区以C3和C4(54.71%±4.74%)为主,城市区和城镇区以C3和C2(51.57%±3.09%)为主,农村区以C3和C5(52.96%±12.69%)为主。3)城市区紫外光区的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含量随土层深度优先发生变化,这主要归因于工业源、生活源等面源污染的影响;其他3个区域的荧光组分变动趋势与城市区的相反,均受到植物代谢、陆源土壤和农田退水等多因素作用。4)生态区和城镇区河滨带土壤新鲜有机质较多,腐殖化程度相对较高〔腐殖化指数(HIX)为21.25±1.92〕;城市区和农村区土壤腐殖酸自生源相对较弱,腐殖化程度较低(HIX为19.55±3.24)。5)腐殖酸来源、组成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相关,腐殖酸组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高于其来源。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河滨带土壤腐殖酸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响应机制,可为河滨带生态修复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腐殖酸 三维荧光光谱(EEMs) 绝对主成分(APCA)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 二维相关 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岭南缘宜丰—奉新锂矿田锂矿成矿模式
9
作者 周建廷 罗微 熊燃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0-271,共22页
甘坊复式岩体含矿性和锂矿成矿岩体以往都被认为是白水洞岩体。对于锂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是岩浆分异作用,还是热液交代作用,目前尚存在争议。为了从矿田整体上(而不是单一矿床)厘清锂矿成矿期次、成矿机制,总结该地区锂矿成矿模式,笔者... 甘坊复式岩体含矿性和锂矿成矿岩体以往都被认为是白水洞岩体。对于锂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是岩浆分异作用,还是热液交代作用,目前尚存在争议。为了从矿田整体上(而不是单一矿床)厘清锂矿成矿期次、成矿机制,总结该地区锂矿成矿模式,笔者研究了该地区不同矿床的同位素年代学、矿床地质、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分析和归纳了本区燕山期甘坊复式岩体成岩成矿作用,并首次构建了九岭南缘宜丰—奉新锂矿田锂矿成矿模式。认为锂矿成矿为多期次、多岩体成矿,与燕山期再生的原始S型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和后期岩浆热液流体自交代作用有关。宜丰—奉新锂矿田为构造—岩浆岩控矿,是同源岩浆局部熔融,经过多次脉动、涌动侵位,岩浆晶粥体不断活化、熔体抽离、稀有金属多次活化迁移,富集成矿的。成矿特征受含矿花岗岩浆的侵入规模,分异作用的演化发展程度,岩浆后期热液流体交代作用,老变质泥岩对含矿流体的屏蔽作用,成矿岩体放射性核素的产热作用,岩体剥蚀深度等因素控制。九岭南缘宜丰—奉新锂矿田历经以下5个阶段:1)含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浆源岩建造的形成和发展阶段;2)岩浆熔体形成、熔体结晶分异演化、花岗岩复式岩体的累积生长阶段;3)岩浆晚期热液交代成矿阶段;4)裂隙充填、脉状花岗细晶(斑)岩形成阶段;5)岩体剥蚀和风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岩浆晶粥 岩浆分异作用 岩浆热液交代作用 成矿模式 精细结构 宜丰—奉新锂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4D软件的纬编线圈结构三维仿真
10
作者 朱锦超 管张翔 +1 位作者 詹亿聪 李萍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0,共4页
基于Cinema 4D(C4D)软件,研究纬编针织线圈三维仿真方法。在Pierce二维纬编线圈模型基础上,通过计算针织物线圈结构参数(线圈长度、纱线直径、圈高、圈距、未充满系数),并使用Bezier样条曲线构建二维纱线,扫描指定纱线截面后形成三维针... 基于Cinema 4D(C4D)软件,研究纬编针织线圈三维仿真方法。在Pierce二维纬编线圈模型基础上,通过计算针织物线圈结构参数(线圈长度、纱线直径、圈高、圈距、未充满系数),并使用Bezier样条曲线构建二维纱线,扫描指定纱线截面后形成三维针织线圈几何结构仿真方法。按针织线圈串套规律,实现纬编针织物3种结构单元(线圈、浮线、集圈)的三维建模。结果表明,基于C4D软件构建线圈模型操作简单,建模功能丰富,线圈曲线平滑,仿真效果较好,是研究针织结构三维空间形态及针织产品开发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织物 三维仿真 C4D软件 Pierce线圈模型 B-样条曲线 线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挟沙水源泵站侧向进水结构逆向建模方法及在流场分析中的应用
11
作者 田俊姣 徐存东 +2 位作者 王国霞 连海东 胡小萌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5-603,共9页
几何形态复杂的底部淤积对侧向泵站进水结构的水-沙流场产生特殊影响,为了准确构建淤积状态下侧向进水结构的精细化三维计算域模型,尽可能还原带淤结构的几何特征信息,并进一步探究淤积状态下进水结构的水沙流场特性和流态变化,基于逆... 几何形态复杂的底部淤积对侧向泵站进水结构的水-沙流场产生特殊影响,为了准确构建淤积状态下侧向进水结构的精细化三维计算域模型,尽可能还原带淤结构的几何特征信息,并进一步探究淤积状态下进水结构的水沙流场特性和流态变化,基于逆向工程技术提出了一种针对具有复杂边界条件的带淤进水结构的逆向建模方法,构建了可用于流体力学计算的完整三维计算域模型,并开展了淤积状态下侧向进水结构的水力特性分析.研究表明:提出的三维逆向重构方法最大建模偏差仅为1.5981 mm,能够准确反映进水结构的实际几何边界和淤积形态,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测验相吻合;泥沙淤积虽然对局部流场结构有所改善,但造成了结构整体水力性能的损失.该方法可为轮廓边界复杂的建筑物结构的几何建模和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进水结构 三维逆向建模 水-沙两相流 数值模拟 现场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荡运动下逆旋双转子风力发电机气动性能研究
12
作者 万远琛 王凯 +2 位作者 刘丹 肖忠铭 吴晓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5,共8页
本文以NREL 5 MW风机组成5 MW-5 MW逆旋双转子风机,采用自定义谐波函数赋予风机纵荡运动,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对纵荡运动下5 MW-5 MW逆旋双转子风机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幅值和周期纵荡下双转子风机的尾迹流动特征,推力和转矩的时变、... 本文以NREL 5 MW风机组成5 MW-5 MW逆旋双转子风机,采用自定义谐波函数赋予风机纵荡运动,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对纵荡运动下5 MW-5 MW逆旋双转子风机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幅值和周期纵荡下双转子风机的尾迹流动特征,推力和转矩的时变、统计结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转子风机尾涡间隙距离随纵荡运动而变化,双转子风机2个转子叶尖涡在尾涡间隙减小时发生融合并脱落;双转子风机的转矩与推力产生与纵荡周期相一致的波动,其中双转子风机顺风转子转矩、推力对纵荡运动更为敏感。本文通过开展纵荡运动下逆旋双转子风机气动性能变化研究工作,探究平台运动对逆旋双转子风机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为漂浮式双转子风机设计制造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旋双转子风机 纵荡运动 尾迹特征 气动特性 5MW风机 计算流体力学 k-ω湍流模型 三维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光扫描测量的树木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13
作者 谷绪朋 杨铁滨 +1 位作者 刘霏霏 徐华东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5年第5期51-56,共6页
高精度便捷化的树木特征提取对于森林资源管理、木材产品加工、森林碳储量测量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高效准确地进行树木特征提取,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光扫描测量的树木特征提取技术。首先使用结构光三维扫描仪对5种样本树木进行扫描获取点... 高精度便捷化的树木特征提取对于森林资源管理、木材产品加工、森林碳储量测量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高效准确地进行树木特征提取,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光扫描测量的树木特征提取技术。首先使用结构光三维扫描仪对5种样本树木进行扫描获取点云数据,完成对树木的三维建模。针对树木的三维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并利用围尺对相同的样本树木进行手动测量,然后对两种方法提取树木高度、直径、截面积、体积的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结构光扫描测量法与手动测量方法的树木特征参数差别在合理范围内。基于结构光扫描测量的树木特征提取技术效率高、性价比高、操作简便,可为林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光扫描 树木特征 特征提取 点云数据 三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立强 杨伟 +6 位作者 张良 高雪 申世龙 王偲瑞 徐瀚涛 贾晓晨 邓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66,共28页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度时-空四维动态的转变,查明流体通道和矿床增量生长过程与控制因素,揭示热液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难题。为此,我们在对已有相关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构建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的基本要点与对应方法及应用范畴:(1)流体而非构造是构造控矿理论的中心,热液系统的流体流动与成矿作用受控于断裂带格架及其渗透性结构,其中渗透率是将流体流动与流体压力变化联系起来理解控矿构造的核心;(2)不同控矿构造组合的关键控制是构造差应力和流体压力的大小,而矿化类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构造应力场引起的容矿构造方位的不同和赋矿围岩之间的强度差异所致;(3)流体通道的生长始于超压流体储库上游围岩中孤立的微裂隙沿流体压力梯度最大的方向、随裂隙发育且相互连结而形成新的长裂隙,并最终连通形成断裂网络内的流体通道,矿床的增量生长发生在高流体通量的短爆发期,断层反复滑动驱动其内流体压力、流速和应力快速变化,当由此诱发的流体通道生长破坏了流体系统的动态平衡时,随之而来的流体快速降压就成为金属沉淀成矿的关键驱动因素;(4)以热液裂隙-脉系统野外地质观测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三维填图为基础,通过宏观与微观各级控矿构造相结合、地质历史与构造应力分析相结合、局部与区域点-线-面相结合、浅部与深部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各种控矿因素开展多学科、多尺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研究,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通过构造-蚀变-矿化网络填图,将蚀变-矿化体与控矿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和间距等几何学特征联系起来,利用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断裂网络拓扑学及矿体三维几何结构分析等定量方法查明控矿构造格架和渗透性结构并揭示矿化变形网络的连通性与成矿潜力;(6)合理构建地质模型,选取合适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边界条件,利用HCh和COMSOL等方法,定量模拟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流动、热-质传递、应力变形和化学反应等的时-空变化,是揭示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和定位规律、预测矿化中心和确定找矿目标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了构造控矿理论的研究流程:聚焦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选择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描述、运动学判断、流变学分析、动力学解析和热力学综合,厘定控矿构造格架,定位矿化中心,示踪成矿流体通道和多种矿化样式的增量生长过程及其关键控制,揭示渗透性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构造再活化与成矿定位的成因关联,建立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服务新一轮战略找矿突破。以胶东焦家金矿田为例,开展控矿构造理论研究和成矿预测应用实践,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裂隙-脉系统 构造-蚀变-矿化网络 渗透性结构与成矿定位 流体通道和矿床增量生长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银洞坡金矿“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及应用示范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相伟 张晓飞 +3 位作者 杨泽强 郭跃闪 王海生 李积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0-1132,共13页
河南银洞坡金矿位于河南省桐柏县朱庄镇,为一特大型金矿床,同体共生银、铅锌。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方法与理论,构建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主的“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野外调查和矿床学研究认为,... 河南银洞坡金矿位于河南省桐柏县朱庄镇,为一特大型金矿床,同体共生银、铅锌。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方法与理论,构建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主的“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野外调查和矿床学研究认为,矿床成因为与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有关的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主成矿阶段温度介于200~350℃之间,碳、氢、氧、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确定成矿地质体为矿区深部隐伏早白垩世花岗岩体;成矿结构面为岩性界面(硅/钙面)、褶皱成矿构造系统结构面、沉积成岩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主要为矽卡岩化、钾化、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铁白云石化、萤石矿化、碳酸盐化。由此建立了银洞坡金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圈定了找矿靶区,施工的钻孔见矿率达到85%,对该地区及邻区进一步找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找矿突破 找矿预测模型 成矿地质体 成矿结构面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银洞坡金矿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户偏好-制造商偏好双重视阈下的产品创新机会识别路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金凤 仵轩 +2 位作者 冯立杰 张珂 刘鹏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3-1445,共13页
精准识别产品创新机会对制造商规避盲目创新风险,持续获取竞争优势至关重要。针对现有产品创新机会识别研究中因视角单一致使制造商价值创造的效率难以最大化,以及识别的创新机会聚焦度不清晰等诸多问题,基于用户偏好制造商偏好双重视... 精准识别产品创新机会对制造商规避盲目创新风险,持续获取竞争优势至关重要。针对现有产品创新机会识别研究中因视角单一致使制造商价值创造的效率难以最大化,以及识别的创新机会聚焦度不清晰等诸多问题,基于用户偏好制造商偏好双重视阈构建了产品创新机会识别路径。首先,运用结构主题模型从用户在线评论和产品描述文本中分别提取用户偏好及制造商偏好的产品属性主题;其次,基于两类主题之间的相似度进行主题分类以获取具象产品的创新需求;再次,从现有相关专利中提取创新要素并依托多维技术创新地图识别产品创新机会;最后,以老年智能手环靶向开展产品创新机会识别为例,验证了所提路径的可行性。应用结果表明,构建的用户偏好制造商偏好双重视阈下的产品创新机会识别路径能够为制造商高效开展产品创新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决策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创新机会识别 用户偏好制造商偏好双重视阈 多维技术创新地图 结构主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对pH值影响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含量的快速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畅 吴丹丹 +4 位作者 王宁 王睿莹 王立琦 刘峰 于殿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6-34,共9页
为满足不同种类食品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不同功能性的需求,本研究利用红外光谱快速采集70组不同pH值处理后SPI的数据,探讨pH值变化对SPI结构含量的影响。使用均值中心化、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和归... 为满足不同种类食品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不同功能性的需求,本研究利用红外光谱快速采集70组不同pH值处理后SPI的数据,探讨pH值变化对SPI结构含量的影响。使用均值中心化、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和归一化算法对红外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提取特征波段,再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法和算术优化算法-随机森林(arithme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random forests,AOA-RF)建立不同pH值条件下SPI结构及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经均值中心化和多元散射校正结合处理后,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模型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9%、1.60%、1.37%、7.28%,两者结合对光谱数据的预处理效果最佳。预测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最优模型为AOA-RF(特征波段),校正集决定系数为0.9350和0.9266,预测集决定系数为0.8568和0.8701;预测β-转角和无规卷曲含量最优模型为PLS(特征波段),校正集决定系数为0.9154和0.8817,预测集决定系数为0.8913和0.7843。本研究结果可为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和工艺条件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大豆分离蛋白 二级结构 PH值变化 预测模型 快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风险多维度耦合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立伟 贺雨 +3 位作者 侯智 张瑞杰 陈琛 刘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7,共11页
为有效降低山区高速公路事故率,以2016—2021年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集成决策实验法-对抗解释结构模型(DEMATEL-AISM),筛选识别山区高速公路交通风险要素,从人-车-路-环境-管理时空全维度出发,分析风险要素因... 为有效降低山区高速公路事故率,以2016—2021年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集成决策实验法-对抗解释结构模型(DEMATEL-AISM),筛选识别山区高速公路交通风险要素,从人-车-路-环境-管理时空全维度出发,分析风险要素因果并绘制UP和DOWN型有向拓扑层级图,最终确定19种风险因素;构建N-K-耦合度模型量化风险因素,对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风险因素间进行时空全维度耦合,探究风险因素间的关系,并提出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全维耦合交通风险弹性解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单维度中,人因的跟车太近与疲劳驾驶耦合值为0.741,路因长大下坡与急弯耦合值为0.816,为单维度中对系统影响较大的2种作用情况;双维度下,较大的作用情况为人-车及人-路,耦合值为0.157、0.124,其中,路因的长大下坡、人因的跟车太近与其他要素易形成强耦合;多维度下最大的作用情况为人-路-环,耦合值为0.891,其中,驾驶人的不良驾驶行为、道路的急弯与长大下坡、环境的雨天、雾天、冰雪天极易与其他因素耦合结果超过70%,构成强耦合关系,发生交通事故概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高速公路 交通事故 风险因素 多维度耦合 耦合度模型 集成决策实验法-对抗解释结构模型(DEMATEL-A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内涵及能力建设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方禄 罗吴赞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6,共9页
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战略视角下,为实现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一体化,开展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内涵、基本特征及能力研究。首先,根据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三角形模型,结合具体案例阐释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内涵;其次,采用系统工程... 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战略视角下,为实现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一体化,开展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内涵、基本特征及能力研究。首先,根据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三角形模型,结合具体案例阐释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内涵;其次,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构建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三维结构模型,分析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的能力建设内容。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应聚焦科技安全、信息数据安全和新型安全领域风险管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动态性、复杂性和广泛性5个基本特征,其中,基础性体现在时间维,全局性、动态性、复杂性体现在逻辑维,广泛性体现在知识维。与三维结构模型对应,推进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应提高战略能力、领导能力、协同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理论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安全发展 三角形模型 信息数据安全 新型安全领域风险管理 三维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低体温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1
20
作者 周羽 朱琳 +2 位作者 柳露 荣蓉 卢秀英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1-576,共6页
目的:构建科学、可靠、具有可操作性的术中低体温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护理管理者进行术中低体温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型,通过循证文献分析与小组讨论初步构建术中低体温护理质量指标,采用... 目的:构建科学、可靠、具有可操作性的术中低体温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护理管理者进行术中低体温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型,通过循证文献分析与小组讨论初步构建术中低体温护理质量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对26名专家进行函询,采用优序图法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结果:术中低体温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96.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2、0.93,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2~0.23(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术中低体温护理质量指标具有专科特色,且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及可靠性,对量化临床术中低体温护理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低体温 质量指标 护理质量 三维质量结构模型 循证护理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