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丹Great Unity油田成藏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董俊昌 李丛琼 +1 位作者 杨国安 黄贺雄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1期62-66,7-8,共5页
Great Unity油田位于Muglad盆地中央隆起带上,是苏丹1/2/4项目主力产油区块之一。Great Unity构造是一个大型断裂背斜构造,主要发育背斜、断鼻和断块3种圈闭类型,圈闭数量多,AradeibaA层顶部构造圈闭多达29个。烃源岩为AbuGabra地层,储... Great Unity油田位于Muglad盆地中央隆起带上,是苏丹1/2/4项目主力产油区块之一。Great Unity构造是一个大型断裂背斜构造,主要发育背斜、断鼻和断块3种圈闭类型,圈闭数量多,AradeibaA层顶部构造圈闭多达29个。烃源岩为AbuGabra地层,储层有多套,包括Bentiu、Aradeiba、Zarqa、Ghazal和Baraka等,形成具有多套油水系统的"叠盘式"油藏。其含油层位多,含油井段长,以层状油藏为主。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大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两侧油气富集,断层侧向封堵是形成反向断块有效圈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at unity油田 圈闭 成藏条件 油藏特征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alectical Unity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Diplomacy
2
作者 Zhao Yongchen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3-164,共22页
关键词 DIALECTICAL unity of XI Jinping's thought DIPLOMA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Governing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
3
作者 Li Ka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5-225,共11页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 is the basic proposition of Xi Jinping’s governance.Deng Xiaoping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put forward the ba...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 is the basic proposition of Xi Jinping’s governance.Deng Xiaoping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line of the “leadership and unity” of the party in the early stage of socialism around “one center,two basic points”;Xi Jinping’s so-called “unification”,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 basic line of Deng Xiaoping’s initial stag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rich,strong,democratic,civilized,harmonious and beautiful”,has further established the importance of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party’s leadership”.Therefore,the “people-centered” and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are unified and become the basic idea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the “consistency” between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politics,and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interests and the party’s leadership,thus forming “persistence”,“comprehensive”,“confidence”,“maintenance” and other asser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 governing the COUNTRY XI Jinping thoug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意识凝聚——基于华夷观念历史演进的分析
4
作者 田钒平 项子珊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4,共9页
意识是实践的先导,中华民族共同性意识的不断深化和凝聚对构建更加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华夷观念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族群治理理念,历经多阶段的演变。早期的“华夷之辨”强调华夏族群和少数族群在地理与文化... 意识是实践的先导,中华民族共同性意识的不断深化和凝聚对构建更加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华夷观念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族群治理理念,历经多阶段的演变。早期的“华夷之辨”强调华夏族群和少数族群在地理与文化上的差异,此后在政治层面演变为“尊王攘夷”和“用夏变夷”的政策实践,进而形成“华夷共祖”的观念,并最终演化为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华夷一体”理念。这种从分化到融合的思想演变,为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意识凝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分析和解读华夷观念的历史演变,探讨其中蕴含的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历史规律,对构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性 意识凝聚 华夷观念 华夷之辨 华夷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根源
5
作者 冯雪红 安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1,共13页
突出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基于“五位一体”分析框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维度分析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根源。经济层面,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长期互动构成统一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力。政治层面,秦汉以来中... 突出的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征。基于“五位一体”分析框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维度分析中华文明统一性形成的历史根源。经济层面,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长期互动构成统一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力。政治层面,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确立,为国家政权整合与高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文化层面,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中不断增强文明内聚力。社会层面,因俗而治的治理策略有效维系了多民族社会的共生共融。生态层面,体系完整的地理环境奠定了政治统一的物质基础,并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生态理念和空间治理逻辑。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动态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机制不仅构成中华民族持续繁荣的内在逻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的新发展注入了历史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中华文明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漆艺教育奠基人沈福文艺术思想探析
6
作者 刘芑 吴卫 +1 位作者 黄艳丽 张佳慧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6-140,共5页
沈福文是中国现代漆艺教育的奠基人,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其艺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从艺术观、工艺观与教育观三个维度,梳理归纳其在实践中形成的艺术思想。他秉持“兼容并蓄”的艺术观,融合中西艺术语言,探索漆艺的现代转型路径;... 沈福文是中国现代漆艺教育的奠基人,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其艺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从艺术观、工艺观与教育观三个维度,梳理归纳其在实践中形成的艺术思想。他秉持“兼容并蓄”的艺术观,融合中西艺术语言,探索漆艺的现代转型路径;强调“经世致用”的工艺观,注重技艺与生活的结合,并推动漆艺从经验型向系统化知识体系演进;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观,提倡“教学—设计—制作—应用”一体化模式,培养了大批漆艺专业人才。沈福文的探索不仅奠定了漆艺学科基础,也为新时代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福文 现代漆艺 艺术思想 兼容并蓄 经世致用 知行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塑造“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梁晴雪 孙博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0,共7页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是对传统思政课模式的思想性升华、系统性改革、体系化完善,是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的重要改革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化“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价值导向、拓展立德树人综合育人框架、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提供...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是对传统思政课模式的思想性升华、系统性改革、体系化完善,是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的重要改革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化“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价值导向、拓展立德树人综合育人框架、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价值导向体现为五个方面: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政治遵循,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归宿,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大原则立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底色,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引领。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衔接点,构建包括把握大方向、塑造大格局、构建大师资、创新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推动大教改等在内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理论分析框架,从强化顶层设计、拓展“三全”育人格局、健全大师资体系、构建思政教研智慧平台以及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塑造“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实践创新路径,以形成一个由理论指导到实践落实、由内生动力到外部支持的完整“大思政课”建设的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大思政课 育人新格局 价值取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
8
作者 陈黎黎 余凤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7-78,共12页
从大历史观出发,可由三重历史向度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人民主体性的生成:长时段,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精神生产论说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产物;中时段,它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接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 从大历史观出发,可由三重历史向度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人民主体性的生成:长时段,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精神生产论说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产物;中时段,它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接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短时段,它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因应。结合当下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词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是文化生产的需求主体、文化传承创新与繁荣发展的推动主体、文化治理的参与主体、文化权益的享有主体以及文化交流的传播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性指导着当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实践:一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现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民;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为民;三是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育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民主体性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明朝“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研究
9
作者 邓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125,共12页
“大一统”思想作为中华文化核心思想之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与精神支柱。该思想所蕴含的“天下观”“华夷一体观”“和合”思想,为明朝“大一统”格局的构建提供了空间、历史与文化资源。明朝“大一统”... “大一统”思想作为中华文化核心思想之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与精神支柱。该思想所蕴含的“天下观”“华夷一体观”“和合”思想,为明朝“大一统”格局的构建提供了空间、历史与文化资源。明朝“大一统”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疆域观的“多事四夷”、政治观的“因俗而治”及文化观的“以夏变夷”。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三组辩证统一的关系:“华夷一体”与“内中外夷”的一体两面、“一道同风”与“因俗而治”的一体两面,以及“以德怀之”与“以威服之”的一体两面。明朝在具体的民族实践中全面吸收并融合了传统“大一统”思想的精髓,其现实意义在于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参照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大一统”思想 明朝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歆的宇宙论与经学变古
10
作者 刘禹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6,共9页
刘歆将宇宙时间(天时)的开端追溯到太极上元,文明时间(人时)的开端追溯到伏羲画卦。三统历测定天时,五德终始规定人时,“三五相包”搭建了刘歆宇宙论的基本结构。《春秋》三统论经刘歆改造为一种范围宇宙的方法论,不仅能据以制作律、历... 刘歆将宇宙时间(天时)的开端追溯到太极上元,文明时间(人时)的开端追溯到伏羲画卦。三统历测定天时,五德终始规定人时,“三五相包”搭建了刘歆宇宙论的基本结构。《春秋》三统论经刘歆改造为一种范围宇宙的方法论,不仅能据以制作律、历、度、量、衡,还可将古今朝代统系到以太极上元为起点和终点的时间循环中。此外,刘歆以五行相生之序梳理伏羲以降的帝王谱系,同时以帝德谱构成王官学的谱系,奠定了古文经学以历代王官学定义经学的思想转向。在刘歆的筹划中,三统与五德相包,天时与人时合一,不仅革新了汉代“天人合一”思想,也实现历史时间的万世一统,塑造了汉代新“大一统”观。在刘歆之后,古文经学拥有了系统的经学观和宇宙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歆 三统 五德 天人合一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汉代地图的大一统观念及美学意蕴
11
作者 黄忱忱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7,142,143,共10页
汉墓出土的地图实物,为重估先秦时期天下观念向汉代大一统观念的转进,提供了还原历史语境的视觉证据。首先,汉代地图的空间营造特征包蕴着对天下中心、四方圈层和世界边缘的形式重构,本质上是大一统地理体系建构逻辑的视觉沉淀;其次,大... 汉墓出土的地图实物,为重估先秦时期天下观念向汉代大一统观念的转进,提供了还原历史语境的视觉证据。首先,汉代地图的空间营造特征包蕴着对天下中心、四方圈层和世界边缘的形式重构,本质上是大一统地理体系建构逻辑的视觉沉淀;其次,大一统地理体系是汉王朝对天下观加以再造并确立自身大一统特性的产物,呈现出现实经验、政治认同与人文化成三重空间的交叠与共构;最后,从天下地理一统到宇宙内在构造的一统,彰显了汉王朝为人与宇宙秩序关系立法的野心,熔铸成一种天地齐一、生死混成、礼乐并济的大一统宇宙秩序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地图 大一统 国家地理 秩序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前期中华一家“大一统”观的重构
12
作者 李金飞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5,共6页
“大一统”是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念。清代以前,中央王朝秉持和实践的“华夷一家”观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以满人为主体的清朝统治者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其突出的历史贡献在于在继承以往“华... “大一统”是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念。清代以前,中央王朝秉持和实践的“华夷一家”观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以满人为主体的清朝统治者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其突出的历史贡献在于在继承以往“华夷一家”理念基础上,彻底突破了“华夷之辨”思维的束缚,重构了“中华一家”的“大一统”理念。顺治、康熙两朝倡导“满汉一体”与“天下一家”理念,努力纳中国各族于“大一统”中。雍正帝在把“华夷”关系定义为“一家”的同时,也系统解构了传统的“华夷之辨”思维。乾隆朝完成了对传统边疆“夷狄”观的摒弃,禁止称一些民族为“夷”,以“一统同文”来指导校改关于民族方面的歧视性用语,并将清朝疆域外的国家而非边疆地区民族界定为“四夷”。清前期重构的中华一家“大一统”观,实现了对历代王朝“大一统”观的突破,也在酝酿着近现代“中华民族”观的形成,对于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有着深刻的历史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大一统” “华夷之辨” 华夷一家 中华一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周中国思想中的圣人制作与天人合一
13
作者 刘易晴 张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8,共14页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的可能,在将天确立为无为与自然的代表后,圣人制作被视为造成天人断裂的关键活动。面对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儒家与黄老都基于自然观念重构了制作活动中天人连接的方式。儒家认为天道是自然秩序的最高形式,天道既寄寓在人性之中,也体现在天地之间,圣人制礼只要依循天、地、人之自然就能够维持天人的连续,并更好地呈现天道。黄老发现万物自然具有形名所标识的法度特征,其中,天的法度最为稳定,圣人应当通过参验天道将物之形名整合为统一的法度,如此则能在制法的同时保持天人的相合。诸子对制作与自然关系的讨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的天人合一之学,对当今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圣人制作 天人合一 中国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唐“大一统”观念重构下的辞赋书写新变
14
作者 陈莜烨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41,共11页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亟需重构新的“大一统”观念以应对内外交迫的危局,辞赋书写亦随之产生新变,但学界对此话题关注阙如。中唐辞赋张扬春秋公羊学的“尊王”思想,赋予传统田猎赋反对藩镇动乱的时代意义,同时用天命论取代唐代前期以武...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亟需重构新的“大一统”观念以应对内外交迫的危局,辞赋书写亦随之产生新变,但学界对此话题关注阙如。中唐辞赋张扬春秋公羊学的“尊王”思想,赋予传统田猎赋反对藩镇动乱的时代意义,同时用天命论取代唐代前期以武功征伐叙述建唐历史的模式,以诠释皇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重振皇权威信。在“尊王”政治理念与儒学复兴思潮的合流下,士人推尊“先王之教”儒学,辞赋也出现批判佛教的内容,并且发扬推尊儒学的传统主题,呈现出排佛崇儒的思想倾向。中唐辞赋注重展现各族乐舞、冕服的不同,表现文化的“华夷之别”,还在移风易俗的书写中彰显“华夷互进”的观念。因此,辞赋成为中唐士人重建传统的天下秩序与重整文化体系思想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大一统”观念 辞赋书写 安史之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5
作者 唐皇凤 刘琳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领域最具代表性、原理性、原创性的创新成果之一。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思想的形成,根源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党...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领域最具代表性、原理性、原创性的创新成果之一。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思想的形成,根源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自觉升华,充分吸收了建党以来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主动回应了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和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毛泽东深刻阐明了在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下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党的建设视为伟大工程彰显了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明晰了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主客观条件,回答了革命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延安整风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和全国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和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党的建设 伟大的工程 系统观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 被引量:6
16
作者 江国华 赛依旦·阿合买提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8,共11页
习近平同志关于“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民族平等宪法原则和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申,又是对我国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并在战略层面上,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纳入“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 习近平同志关于“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民族平等宪法原则和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申,又是对我国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并在战略层面上,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纳入“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工程体系之中。在这个意义上,“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中居于枢纽地位。其标志着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由政策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由工具思维向价值思维转变。法治思维之要义在于确立“法治”在民族事务治理中的世界观地位;系统思维之要义在于确立“统筹兼顾”在民族事务治理中的方法论地位;价值思维之要义在于“民族团结”在民族事务治理中的价值论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民族团结 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 习近平法治思想 民族事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文明形成道路的初步思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新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7,共9页
探究世界范围内丰富多彩的社会发展道路的异同,乃世界文明研究的主流。中华文明研究,也应以解答中国何以形成绵延发展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为目标,探讨“中国式”文明形成道路。“多元一体”是得到广泛共识的“中国式”文明形成道路的最重... 探究世界范围内丰富多彩的社会发展道路的异同,乃世界文明研究的主流。中华文明研究,也应以解答中国何以形成绵延发展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为目标,探讨“中国式”文明形成道路。“多元一体”是得到广泛共识的“中国式”文明形成道路的最重要特征。“天极宇宙观”是中国史前时代极具特色的对宇宙秩序的认知,也是“中国式”文明形成道路的又一重要特征。“多元一体”宏大进程和“天极宇宙观”的发展,共同催生了独具特征的“大一统”政治理念,成为“中国式”文明形成道路的重要成果。“中国式”文明形成道路的探索与中国考古学理论建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这两方面研究的深入,无疑都需要世界文明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文明 多元一体 宇宙观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继东 李建鑫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6,共11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在理论上实现了守正创新,又在实践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承袭于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体用不二”观,吸纳了近代“体用”之辩与“中西”...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在理论上实现了守正创新,又在实践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承袭于中国哲学视域下的“体用不二”观,吸纳了近代“体用”之辩与“中西”之争所蕴含的“体用一源”的精神实质及实践内核。“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在理论上实现了对中国哲学“体用不二”观的守正创新,在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发挥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实践效能,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彰显了解答“体用关系”理论难题、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时代意义。深刻体悟这一鲜明品格,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起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责任担当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体用不二 意识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结奋斗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5
19
作者 尤国珍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0,共8页
团结奋斗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随社会实践的变化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团结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特质,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践行群众史观和历史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依靠团... 团结奋斗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随社会实践的变化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团结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特质,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践行群众史观和历史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依靠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稳定了新生政权;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了新的伟业。要深刻把握团结奋斗精神的实践要求,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锚定目标任务不放松,坚持凝聚最大合力不懈怠,坚持接续奋斗不松劲,从而以新的更大的团结奋斗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 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 民族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大团结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延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5,共9页
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不同历史时期皆将其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尤其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 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不同历史时期皆将其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尤其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始终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创新和发展、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确立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族政策 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