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LC和HPLC法相结合分析盐水鸭中的生物胺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凤芹 刘芳 +3 位作者 孟勇 王道营 诸永志 徐为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73-276,共4页
应用薄层层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两种方法分析盐水鸭中生物胺的组成及含量。薄层层析结果显示,盐水鸭样品中存在着腐胺、尸胺、亚精胺、精胺、酪胺和2-苯乙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检测到了以上6种生物胺,且各生物胺的含量均在20... 应用薄层层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两种方法分析盐水鸭中生物胺的组成及含量。薄层层析结果显示,盐水鸭样品中存在着腐胺、尸胺、亚精胺、精胺、酪胺和2-苯乙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检测到了以上6种生物胺,且各生物胺的含量均在204μg/g以下。两种方法结果相吻合,TLC法可以作为肉制品中生物胺定性分析的一种经济便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水鸭 生物胺 薄层层析(tlc) 高效液相色谱(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TLC-FT-SERS对萝芙木中利血平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汪瑗 訾凤兰 +3 位作者 王英峰 赵宜学 张煦 翁诗甫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24-826,共3页
本文报道了应用薄层色谱(TLC) 与傅里叶变换表面增强拉曼光谱(FT-SERS) 联用技术, 获得了中草药萝芙木有效成分利血平光谱研究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在薄层原位约2 μg 的样品即可获得利血平分子的特征振动谱带,并阐... 本文报道了应用薄层色谱(TLC) 与傅里叶变换表面增强拉曼光谱(FT-SERS) 联用技术, 获得了中草药萝芙木有效成分利血平光谱研究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在薄层原位约2 μg 的样品即可获得利血平分子的特征振动谱带,并阐述了样品分子在表面增强基底银微粒表面的吸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血平 萝芙木 薄层色谱 tlc S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C-分光光度法测贯叶连翘中金丝桃素含量 被引量:10
3
作者 温普红 王晓玲 张亚妮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0-31,37,共3页
:针对贯叶连翘中成分复杂 ,干扰物多的特点 ,采用薄层层析 (TL C)分离出金丝桃素后 ,再进行分光光度测定。薄层层析以石油醚 -乙酸乙酯 -甲醇 (1∶ 4∶ 3)为展开体系展开 ,金丝桃素的 Rf=0 .85。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回归方程为 A=72 .0 0 C... :针对贯叶连翘中成分复杂 ,干扰物多的特点 ,采用薄层层析 (TL C)分离出金丝桃素后 ,再进行分光光度测定。薄层层析以石油醚 -乙酸乙酯 -甲醇 (1∶ 4∶ 3)为展开体系展开 ,金丝桃素的 Rf=0 .85。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回归方程为 A=72 .0 0 C+0 .0 0 3(r=0 .9997) ,平均回收率为 97.9% (RSD=0 .8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叶连翘 金丝桃素 薄层层析 分光光度法 植物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C-HPLC检测三黄连合剂的有效成分 被引量:7
4
作者 杨剑 牛晓艺 +2 位作者 黄明 梁万文 胡庭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2-318,共7页
【目的】以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TLC-HPLC)检测三黄连合剂的有效成分,为制定其质量标准及后期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TLC对三黄连合剂中的主要组分黄连、黄芩和连翘进行定性鉴别,并以HPLC对其主要有效成分黄... 【目的】以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TLC-HPLC)检测三黄连合剂的有效成分,为制定其质量标准及后期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TLC对三黄连合剂中的主要组分黄连、黄芩和连翘进行定性鉴别,并以HPLC对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和连翘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三黄连合剂TLC色谱中的图像斑点清晰,与标准品对照斑点对齐,颜色一致。HPLC测定三黄连合剂中黄芩苷、连翘苷和盐酸小檗碱分别在75.00-1200.00μg/m L(r=0.9997)、4.17-66.67μg/m L(r=0.9998)、9.38-150.00μg/m L(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13.92%、100.18%和100.40%,其含量分别为5.03、0.25和0.27 mg/m L。【结论】TLC-HPLC可作为三黄连合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且操作简便、重现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黄连合剂 有效成分 质量标准 薄层色谱法(tlc)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C-生物自显影-MTT法检测滇重楼内生真菌中抗菌活性成分 被引量:27
5
作者 赵江林 徐利剑 +1 位作者 黄永富 周立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8-32,51,共6页
本文采用TLC-生物自显影-MTT法检测了3株滇重楼内生真菌即芬芳镰刀菌、季氏毕赤氏酵母和烟曲霉正丁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稻瘟病菌的抗菌活性成分,以芬芳镰刀菌和季氏毕赤氏酵母菌液提取物中含有的抗菌活性成... 本文采用TLC-生物自显影-MTT法检测了3株滇重楼内生真菌即芬芳镰刀菌、季氏毕赤氏酵母和烟曲霉正丁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稻瘟病菌的抗菌活性成分,以芬芳镰刀菌和季氏毕赤氏酵母菌液提取物中含有的抗菌活性成分为多。同时与打孔药剂扩散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为进一步快速分离内生真菌中抗菌活性成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层析 噻唑蓝 生物自显影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成分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麻花甲醇可溶性色素TLC分离与成分鉴定
6
作者 罗玉芳 祁建民 叶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4-817,827,共5页
以红麻花为原料,通过对红麻花甲醇可溶性色素的薄板层析(TLC)分离研究,得到其TLC最佳展层剂是:V(乙酸乙酯)∶V(水)∶V(甲酸)∶V(乙酸)=70∶30∶3∶2。以最佳展层剂展开花中的色素,得到4条颜色深浅不一的色带,反映该花色素至少含4种色素... 以红麻花为原料,通过对红麻花甲醇可溶性色素的薄板层析(TLC)分离研究,得到其TLC最佳展层剂是:V(乙酸乙酯)∶V(水)∶V(甲酸)∶V(乙酸)=70∶30∶3∶2。以最佳展层剂展开花中的色素,得到4条颜色深浅不一的色带,反映该花色素至少含4种色素单体成分。对色素母液及第一单体成分样液进行290~700 nm扫描测定表明,色素母液在253.9 nm及372.6 nm各有一特征吸收峰;色素第一单体样液的特征吸收峰在252.7 nm及369.0 nm。初步鉴定结果揭示:红麻花甲醇可溶性色素成分主要为黄酮醇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花 色素 tlc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LC和HPLC结合的方法定性检测尿液中的雌马酚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安易 程永强 +3 位作者 欧小群 刘肖南 李婷 周韵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82,91,共5页
雌马酚是人体肠道细菌分解大豆苷和大豆苷元的最终代谢产物之一,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分离纯化尿液样品中的雌马酚后再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性检测,可有效减少染料木苷元的干扰,解决了仅依靠HPLC无法实现雌马酚有效分离的问题。以... 雌马酚是人体肠道细菌分解大豆苷和大豆苷元的最终代谢产物之一,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分离纯化尿液样品中的雌马酚后再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性检测,可有效减少染料木苷元的干扰,解决了仅依靠HPLC无法实现雌马酚有效分离的问题。以氯仿-甲醇(24∶1,v/v)作为TLC展开剂,染料木苷元的Rf值为0.29,雌马酚的Rf值为0.40。本方法具有准确度高,干扰度低等优点,为定性检测尿液中雌马酚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雌马酚 大豆苷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越霉素A的TLC鉴别方法的研究
8
作者 刘晓华 陈喜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用 8 0 %乙醇溶液浸提饲料中的越霉素A ,浓缩后分别用薄层色谱法对 6种展开剂、3种薄层板类型和 3种显色剂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 ,用 80 %乙醇溶液提取越霉素A、以氯仿∶甲醇∶氨水∶水 =1∶4∶2∶2为展开剂、在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 用 8 0 %乙醇溶液浸提饲料中的越霉素A ,浓缩后分别用薄层色谱法对 6种展开剂、3种薄层板类型和 3种显色剂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 ,用 80 %乙醇溶液提取越霉素A、以氯仿∶甲醇∶氨水∶水 =1∶4∶2∶2为展开剂、在碱性硅胶G薄层板上展开、用 0 .2 5 %茚三酮乙醇溶液显色 ,能将越霉素A与其他活性成分在薄层板上分离 ,越霉素A的Rf值为 0 .4 7。该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 0 .0 4mg/ml,最低检出限为 0 .2 μg。该方法简单 ,易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越霉素A tlc鉴别方法 乙醇溶液 薄层色谱法 薄层板类型 显色剂 活性成分 检测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人参皂苷类似物工程菌提取物TLC展开系统的研究
9
作者 王忠乔 杨轩 岳才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32-35,共4页
薄层层析(TLC)是化学成分研究的重要检测手段,通过TLC法可以对多种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分离和纯化。为了得到快速检测、高效分离能产人参皂苷类似物的酵母工程菌株Y828-15-1中组成成分,对工程菌株甲醇提取物TLC展开系统进行了研究,共使用... 薄层层析(TLC)是化学成分研究的重要检测手段,通过TLC法可以对多种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分离和纯化。为了得到快速检测、高效分离能产人参皂苷类似物的酵母工程菌株Y828-15-1中组成成分,对工程菌株甲醇提取物TLC展开系统进行了研究,共使用6种展开系统对抽提物进行分离。结果表明,4种展开系统具有分离效果,其中新展开系统S4(氯仿∶甲醇∶水=130∶70∶37)具有最好的分离效果且分离得到2种未知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层析法 人参皂苷 酿酒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渣纤维乳化沥青吸附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禤炜安 彭佳慧 +3 位作者 张茂霖 杨宗昊 阳恩慧 邱延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9-1227,共9页
为了探索蔗渣纤维与沥青吸附机制的问题,通过BET(Brunauer-Emmet-Teller, BET)比表面积检测法、挂篮吸附实验以及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探测实验(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with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 TLC-FID),研究改性前后... 为了探索蔗渣纤维与沥青吸附机制的问题,通过BET(Brunauer-Emmet-Teller, BET)比表面积检测法、挂篮吸附实验以及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探测实验(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with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 TLC-FID),研究改性前后蔗渣纤维的孔隙结构特性、改性蔗渣纤维对沥青组分的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改性蔗渣纤维掺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理论验证分析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蔗渣纤维具有大孔与狭缝孔结构,改性后蔗渣纤维的表面积略有增加,总孔体积、微孔面积与体积增加幅度较大,分别达到241%、170%和276%;达到吸附平衡后,饱和分质量分数降低5.77%、芳香分质量分数增加20.75%、胶质质量分数降低29.37%,以及沥青质质量分数降低5.66%,说明改性蔗渣纤维最易吸附的沥青组分为胶质;随着改性蔗渣纤维掺量的增加,吸附率从15.25%增加至34.16%,而单位平衡吸附量从4.827减小至2.162;实验采用准一级、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其中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更好,模型预测单位平衡吸附量q_e(3.247)更接近实验测得的q_e(3.098);胶质的吸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驱动力不足以及吸附点位的数量影响使得吸附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渣纤维 纤维改性 BET比表面积检测法 棒状薄层色谱 沥青四组分 吸附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法优选复方茯苓山药颗粒成型工艺及其薄层鉴别
11
作者 董琳琳 刘相岑 +3 位作者 钟以凝 梁燕芳 陈秋华 陈卫卫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142-148,共7页
以清膏相对密度、清膏与稀释剂配比、可溶性淀粉与糊精配比为考察因素,采用L_(9)(3^(4))正交试验法筛选复方茯苓山药颗粒最佳成型工艺。并选择成型率、水分、休止角为指标,结合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其最佳成型工艺。采用TLC法鉴别茯苓... 以清膏相对密度、清膏与稀释剂配比、可溶性淀粉与糊精配比为考察因素,采用L_(9)(3^(4))正交试验法筛选复方茯苓山药颗粒最佳成型工艺。并选择成型率、水分、休止角为指标,结合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其最佳成型工艺。采用TLC法鉴别茯苓、山药、薏苡仁和山楂。结果表明,TOPSIS模型排名结果与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的最优结果基本相符,说明建立的模型是成功的。TLC图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无干扰。熵权TOPSIS模型的各评价指标主次分明,对于优选复方茯苓山药颗粒成型工艺是一种实用、快捷、有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薄层鉴别方法可行、准确有效,可用于复方茯苓山药颗粒的质量控制,为此方的接续研究给予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茯苓山药颗粒 熵权TOPSIS 正交试验 薄层色谱法(t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乙醇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4
12
作者 徐年军 范晓 +2 位作者 韩丽君 林伟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5-270,共6页
分属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海藻样品于 2 0 0 0年 5月采于山东青岛和威海附近沿海 ,将海藻样品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薄层层析分离和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抗大肠杆菌活性较强的海藻样品有 :鸭毛藻、酸藻、松节... 分属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海藻样品于 2 0 0 0年 5月采于山东青岛和威海附近沿海 ,将海藻样品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薄层层析分离和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抗大肠杆菌活性较强的海藻样品有 :鸭毛藻、酸藻、松节藻和孔石莼的水相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较强的提取物有 :鸭毛藻、海黍子、松节藻、小粘膜藻的乙酸乙酯相以及酸藻的水相。从不同门类海藻的抗菌活性看 ,褐藻最强 ,红藻次之 ,而绿藻活性最弱。薄层层析分离得到 1 6个层析带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1 1个层析带具有的抗大肠杆菌性。其中褐藻门的酸藻、海黍子的 3个层析带具有很强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酸藻的 2个层析带也能强烈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 ,对常见抗生素进行的对照实验表明 ,这 5条层析带的活性比常见的抗生素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海藻 抗菌活性 薄层层析 绿藻门 红藻门 褐藻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梅乙醇提取物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成分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刘梦茵 刘芳 +3 位作者 周涛 诸永志 王道营 徐为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90-193,共4页
研究乌梅乙醇提取物(以下简称醇提物)的抑菌活性以及热处理和pH值对抑菌活性的影响,并通过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技术对醇提物的主要抑菌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梅醇提物对蜡状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质量浓度(... 研究乌梅乙醇提取物(以下简称醇提物)的抑菌活性以及热处理和pH值对抑菌活性的影响,并通过薄层层析-生物自显影技术对醇提物的主要抑菌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梅醇提物对蜡状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在2.5~5.5mg/mL之间,最适pH值为5~6,对热稳定。当薄层层析的展开剂为氯仿、甲醇(体积比5:1)时,通过与柠檬酸、碱中和为pH7的乌梅醇提物比较,初步确定乌梅醇提物中起主要抑菌作用的是有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 抑菌活性 薄层层析 生物自显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层色谱法分析壳寡糖 被引量:18
14
作者 孟显丽 陈国华 +1 位作者 孙明昆 李平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41-644,共4页
建立壳寡糖的薄层色谱 (TL C)分析条件。通过对各种展开剂的实验 ,确定壳寡糖的 TL C最佳的展开剂是乙酸乙酯 :乙醇 :水 :氨水 =5 :5 :4 :0 .3。壳寡糖溶液上行展距为 8cm,采用浸渍法显色。本文方法分离效果好 ,简便 ,重现性好。
关键词 薄层色谱法 壳寡糖 展开剂 tlc 浸渍法 分离效果 海洋药物 低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鱼各部位磷脂组分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邹舟 王琦 +2 位作者 于刚 张维农 王海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05-109,共5页
应用Bligh-Dyer法、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比较鲢鱼头部、眼部、背肌、腹肌、内脏、尾部的磷脂含量与组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鲢鱼各部位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各部位磷脂种类有磷脂酰... 应用Bligh-Dyer法、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比较鲢鱼头部、眼部、背肌、腹肌、内脏、尾部的磷脂含量与组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鲢鱼各部位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各部位磷脂种类有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elserine,PS)及一未知组分,鲢鱼各部位的PE、PC明显高于其他磷脂组分。鱼头磷脂中饱和脂肪酸的总量最高,其次是内脏中含量,鱼眼中含量最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在鱼头中最丰富,明显高于背肌、鱼眼、腹肌、鱼尾,后三者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内脏中含量最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鱼眼中最多,与腹肌、鱼尾中的含量差异不显著,都在49%以上,但明显高于鱼头、背肌内脏中的含量。各部位间内脏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其次是鱼眼。鱼眼磷脂中C22∶6的含量最丰富,C20∶5在内脏磷脂中含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 磷脂 薄层层析 脂肪酸组成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薄层色谱及柱色谱法对潲水油极性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黄军 熊华 +1 位作者 熊小青 陈振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68-571,共4页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柱色谱法(CC)对潲水毛油与市售食用植物油及其精炼油样中的极性成分(PC)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潲水油及其部分精炼油样在薄层色谱上有明显拖尾现象,而食用植物油和精炼油4(脱臭潲水油)则没有,利用柱色谱法分离潲水油...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柱色谱法(CC)对潲水毛油与市售食用植物油及其精炼油样中的极性成分(PC)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潲水油及其部分精炼油样在薄层色谱上有明显拖尾现象,而食用植物油和精炼油4(脱臭潲水油)则没有,利用柱色谱法分离潲水油的拖尾成分并进行红外分析,结果显示:食用金龙鱼100%玉米油和精炼油4吸收峰值在1746cm-1左右峰形平滑且无分裂,而潲水毛油发生峰分裂,1746cm-1处有较小吸收,在1712cm-1处有一大分裂峰,属于醛、酮类羰基伸缩振动区,潲水毛油峰值在1240~1100cm-1间发生指纹式峰裂分且吸收峰变小并向波数高处偏移,具有更大的弯曲振动频率,增大了整体的极性,其极性化合物百分含量远大于脱臭精炼油和食用金龙鱼100%玉米油,薄板色谱中拖尾组分是它们所不含的醛、酮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潲水油 薄层色谱 柱色谱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籽油中α-亚麻酸的甲酯化方法优化 被引量:27
17
作者 彭密军 彭胜 +1 位作者 伍钢 印大中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79,共4页
以超临界CO2萃取的杜仲籽油为原料,对其主要成分α-亚麻酸的甲酯化方法进行筛选和优化。在确定合适的α-亚麻酸甲酯化方法基础上,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催化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α-亚麻酸甲酯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甲酯化条件... 以超临界CO2萃取的杜仲籽油为原料,对其主要成分α-亚麻酸的甲酯化方法进行筛选和优化。在确定合适的α-亚麻酸甲酯化方法基础上,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催化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α-亚麻酸甲酯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甲酯化条件为:用2 mL石油醚-苯(V(石油醚)∶V(苯)=1∶1)为溶剂将0.2 g杜仲籽油溶解,加入5 mL0.2 mol/L的KOH-甲醇溶液作催化剂,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0 min。薄层展开检识显示在该条件下,杜仲籽油中α-亚麻酸甲酯化反应完全,气相色谱检测表明甲酯化率可达92.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籽油 Α-亚麻酸 甲酯化 气相色谱法 薄层检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芽糖月桂酸酯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巧瑜 贾承胜 +3 位作者 蒋平平 张晓鸣 冯骉 许时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64-467,共4页
采用薄层层析(TLC)和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了脂肪酶催化合成的麦芽糖月桂酸酯,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NMR)法鉴定了纯化组分的分子结构。TLC分离麦芽糖月桂酸酯的合理条件:点样量5μl,以氯仿/甲醇(4... 采用薄层层析(TLC)和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了脂肪酶催化合成的麦芽糖月桂酸酯,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NMR)法鉴定了纯化组分的分子结构。TLC分离麦芽糖月桂酸酯的合理条件:点样量5μl,以氯仿/甲醇(4:1,V/V)展开15min,然后用5%硫酸乙醇溶液喷雾、120℃显色20min。硅胶柱层析分离麦芽糖月桂酸酯的适宜条件:10ml反应液上12mm×1000mm硅胶(100~200目)层析柱,流动相为氯仿/甲醇(4:1,V/V),流速18ml/h,按1管/10min收集洗出液。两种分离组分分别为6'-O-麦芽糖月桂酸酯和6,6'-O-麦芽糖月桂酸二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芽糖月桂酸酯 薄层层析 硅胶柱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色谱分析的葛根异黄酮快速检测方法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杏荣 董英 +1 位作者 姜松 朱道辰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9-404,共6页
研究了分析葛根中葛根素和大豆苷含量色谱法的各种条件,包括TLC中展开剂与显色方法的选择、HPLC色谱分离条件及其检测特点、MEKC色谱分离条件及其检测特点等,优选出TLC,HPLC和MEKC的最佳色谱分离条件,并与葛根药典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 研究了分析葛根中葛根素和大豆苷含量色谱法的各种条件,包括TLC中展开剂与显色方法的选择、HPLC色谱分离条件及其检测特点、MEKC色谱分离条件及其检测特点等,优选出TLC,HPLC和MEKC的最佳色谱分离条件,并与葛根药典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EKC检测葛根素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比HPLC略低,对大豆苷的灵敏度较差,但由于其具有机溶剂消耗小、出峰时间更短、与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值得进一步探讨;TLC能快速鉴别葛根素、大豆苷等异黄酮物质;HPLC中葛根素和大豆苷的检测限低、检测范围宽,且稳定性、准确性和精密度较高.基于优化条件下的TLC-HPLC法能实现对葛根中葛根素和大豆苷的定性和定量快速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异黄酮 色谱分析 薄层层析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胶束毛细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油快速甲酯化方法及其脂肪酸含量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凤娟 王昌禄 +1 位作者 王玉荣 毕韬韬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55,共4页
对40份蓖麻品种蓖麻籽的百粒重、出仁率、含油率、不同脂肪酸含量及蓖麻油快速甲酯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蓖麻籽的百粒重、含油率及主要脂肪酸蓖麻油酸的含量差别较大。百粒重变化范围为:21.42—86.77g,出仁率较为... 对40份蓖麻品种蓖麻籽的百粒重、出仁率、含油率、不同脂肪酸含量及蓖麻油快速甲酯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蓖麻籽的百粒重、含油率及主要脂肪酸蓖麻油酸的含量差别较大。百粒重变化范围为:21.42—86.77g,出仁率较为集中,均在72.61%-79.48%之间,含油率变化范围为:45.72%。57.48%;蓖麻油主要合有蓖麻油酸、油酸、亚油酸及少量的棕榈酸、硬脂酸,蓖麻油酸、油酸、亚油酸的变化范围依次为:81.46%-90.24%、2.83%~6.13%、4.29%-7.82%,棕榈酸、硬脂酸含量均为1%左右;蓖麻油快速甲酯化条件为:蓖麻油用量(〈70mg),KOH—CH3OH浓度0.5mol/L,用量0.2mL,室温下甲酯化2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色谱 脂肪酸 蓖麻油酸 蓖麻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