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鉴定
1
作者 唐元瑜 池茗 +3 位作者 李柏霖 林志美 赖素玉 马华根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050-1056,共7页
目的:采用“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为开展再生医学及组织损伤修复等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无菌分离3周龄雄性SD大鼠双侧腹股沟和附睾处的脂肪垫,经消毒、漂洗、剪碎、0.1%Ⅱ型胶原酶消... 目的:采用“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为开展再生医学及组织损伤修复等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无菌分离3周龄雄性SD大鼠双侧腹股沟和附睾处的脂肪垫,经消毒、漂洗、剪碎、0.1%Ⅱ型胶原酶消化30 min后,严格精准地控制低糖型DMEM完全培养液用量,进行“半悬浮”原代培养;当细胞生长融合度达到90%时进行传代扩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表面标志物CD分子检测、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实验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原代接种培养6~8 d后,贴壁生长的短梭形细胞铺满皿底,呈“成纤维样”漩涡式排列生长;细胞传代至第8代时其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未见明显“蝉翼样”变宽分化现象。第4代细胞表面标志物CD分子流式检测结果高表达CD90(97.3%)、CD73(96.7%)、CD44(84.1%),低表达CD34(0.4%)、CD45(8.1%)、CD11b/c(3.6%);诱导成脂、成骨分化实验均为阳性。结论:“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能够成功提取原代大鼠AD-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半悬浮组织器官培养法 原代培养 干细胞表面标志物 三系分化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疾病体外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2
作者 朱卫丰 彭立军 +1 位作者 刘婧 彭淑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9,共7页
不健康的饮食、吸烟、饮酒会引起多种胰腺疾病,包括胰腺炎、糖尿病和胰腺癌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构建体外细胞模型在研究胰腺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药物的开发及筛选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发出多种体外胰腺疾病模型。该文... 不健康的饮食、吸烟、饮酒会引起多种胰腺疾病,包括胰腺炎、糖尿病和胰腺癌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构建体外细胞模型在研究胰腺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药物的开发及筛选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发出多种体外胰腺疾病模型。该文概括了常见胰腺疾病的体外细胞模型,并从模型细胞的特性、培养方式、造模方式、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胰腺疾病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疾病 细胞模型 细胞特性 培养方式 造模方法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原代口腔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3
作者 李蓉 富国文 +5 位作者 朱红林 刘泽武 王雅 王瑾艺 四朗玉珍 樊月圆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77,共6页
建立一种高效制备山羊原代口腔上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为后续研究山羊口腔疾病提供细胞材料。试验采用0.1μg/mL分散酶Ⅱ和300 U/mL胶原酶Ⅰ组合消化法、组织贴壁法分离纯化山羊口腔上皮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和10 ng/mL表皮生长因... 建立一种高效制备山羊原代口腔上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为后续研究山羊口腔疾病提供细胞材料。试验采用0.1μg/mL分散酶Ⅱ和300 U/mL胶原酶Ⅰ组合消化法、组织贴壁法分离纯化山羊口腔上皮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和10 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完全培养基培养口腔上皮细胞,观察其形态特征并记录生长曲线,经过特异性蛋白PCR扩增、免疫荧光、质粒pGEFP-N1转染进行口腔上皮细胞的鉴定。结果表明,组合酶消化法后细胞基本贴壁,细胞形态正常,呈铺路石状,可见有成纤维细胞夹杂生长;组织贴壁法48 h后逐渐爬出细胞,呈铺路石状,无杂细胞夹杂生长;原代口腔上皮细胞分离后采用CCK-8试剂盒对细胞活力进行检测,表明1~3 d增殖速度缓慢,培养3~5 d细胞增殖速度加快,活性增强,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5~7 d后细胞增殖速率下降,原代口腔上皮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使用角蛋白、肌间线蛋白、波形蛋白特异性引物对分离到的山羊口腔上皮细胞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表明所分离纯化得到的细胞是口腔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角蛋白抗体免疫阳性率达98%以上;质粒pEGFP-N1转染口腔上皮细胞12 h荧光较弱,24 h荧光增强,阴性无荧光,表明山羊原代口腔上皮细胞可整合外源基因并作为表达外源基因的生物反应器。建立了山羊原代口腔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口腔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分离鉴定 胶原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山羊睾丸支持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4
作者 武永杰 刘耿辰 +3 位作者 黄雨祺 马琳 陈鸿 徐永平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147,163,共8页
本研究以2月龄莎能奶山羊为实验动物分离睾丸支持细胞(SCs),比较三种酶消化法(胰酶消化法、两步酶消化法和两步混合酶消化法)的分离效率,并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估培养效果。结果显示,两步酶消化法和两步混合酶消化法获得的细... 本研究以2月龄莎能奶山羊为实验动物分离睾丸支持细胞(SCs),比较三种酶消化法(胰酶消化法、两步酶消化法和两步混合酶消化法)的分离效率,并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估培养效果。结果显示,两步酶消化法和两步混合酶消化法获得的细胞数量以及细胞活率和增殖力均显著高于胰酶消化法。形态学观察两步酶消化法分离的细胞符合典型SCs形态,并能稳定传代至第5代。HE染色可观察到细胞核中的双极小体,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核周围大小不一的脂滴。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Cs特异蛋白WT1和Vimen-tin抗体免疫阳性率大于96%。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器丰富,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符合SCs超微结构特征。综上,两步酶消化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且分离的SCs数量多、活力好、纯度高,能在体外稳定培养,为最佳的奶山羊SCs分离方法,可为深入开展奶山羊雄性生殖机能研究提供良好的细胞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山羊 睾丸支持细胞 分离培养方法 鉴定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的探讨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莎 刘紫严 +4 位作者 杨红玲 蔡国鹤 聂庆杰 张春晓 孙云章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89,共9页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组织块法细胞迁出情况不稳定,且迁出时间较长;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为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最佳消化时间为45 min;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法获得的细胞连接紧密、排列整齐、呈上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状,细胞相对独立、界限清晰。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进一步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肠上皮细胞。总之,经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消化45 min、培养48 h可得到初始条件一致、生长旺盛的花鲈原代肠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肠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块法 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uts法制备鹅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及其初步鉴定
6
作者 李睿婷 祝博森 +5 位作者 郭子杰 朱婷 钟睿 洪伟鸣 徐海 李玲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59,共6页
为制备鹅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试验采用改良的Luts方法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协同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DCs,通过形态观察、表面标志鉴定以及特征性生物功能分析初步鉴定... 为制备鹅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试验采用改良的Luts方法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协同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DCs,通过形态观察、表面标志鉴定以及特征性生物功能分析初步鉴定培养获得的DCs。结果显示,培养至第10天细胞表面刺突、伪足明显,细胞集落生长,呈现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RT-qPCR检测到DCs成熟后表面标志物CD40、CD80和CD86转录水平的上调;培养至第8~10天细胞吞噬能力逐步达到峰值,至第12天细胞培养上清中IL-2和IFN-γ含量分别为(92.39±5.13)pg/mL和(1345.68±76.84)pg/mL;制备的DCs作为刺激细胞与淋巴细胞以1∶5混合培养时能显著刺激淋巴细胞增殖(P<0.05)。研究表明在体外成功诱导培养出鹅骨髓源DCs,制备的细胞表现出体内DCs所具备的部分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ts法 树突状细胞 体外培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cillus megaterium ZS-3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7
作者 祝小霞 石慧敏 叶建仁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52,共11页
为提升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ZS-3有效菌体数量,降低ZS-3发酵成本,通过单因素、正交与响应面相结合的方法探究ZS-3产活菌数最高的碳源、氮源、无机盐、转速、装液量、pH、温度和接菌量等培养条件。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筛选得Z... 为提升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ZS-3有效菌体数量,降低ZS-3发酵成本,通过单因素、正交与响应面相结合的方法探究ZS-3产活菌数最高的碳源、氮源、无机盐、转速、装液量、pH、温度和接菌量等培养条件。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筛选得ZS-3最适培养基与比例为碳源1.0%(质量分数)、氮源0.5%、磷酸氢二铵0.5%和十二水合硫酸铝钾0.5%;响应面优化后ZS-3培养条件为装液量40%、转速200 r/min、pH值6.67、培养温度30.37℃、接种量1.31%(体积分数)时生物量达到最高,优化后培养的菌体数量可达到1.21×10^(9) cfu/mL。经过优化后ZS-3活菌数为原始培养条件产生的活菌数的3.9倍。降低了发酵成本,为未来可能的工业化扩大发酵生产提供参考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芽胞杆菌 正交实验 活菌数 响应面法 PB实验 BBD实验 培养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细胞培养方法初探 被引量:43
8
作者 董惠芬 蒋明森 +2 位作者 李瑛 杨明义 周述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82-383,共2页
日本血吸虫细胞培养方法初探董惠芬,蒋明森,李瑛,杨明义,周述龙(湖北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武汉430071)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细胞培养,培养方法PRELIMINARYSTUDIESONTHECULTURALMETH... 日本血吸虫细胞培养方法初探董惠芬,蒋明森,李瑛,杨明义,周述龙(湖北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武汉430071)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细胞培养,培养方法PRELIMINARYSTUDIESONTHECULTURALMETHODSOFCELLSFROMS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细胞培养 培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植块培养原代成骨细胞及其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稚英 王兴 +3 位作者 肖军军 董晓敏 孟书聪 赵曼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9-101,共3页
目的 :探讨简便、经济、高效的原代成骨细胞培养方法 ,并比较其特性。方法 :收集 1~ 4次连续植块培养获得的SD乳鼠颅盖骨原代成骨细胞 ,观察第 1~ 4次连续植块培养获得的成骨细胞在细胞形态、分裂增殖、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及骨钙素... 目的 :探讨简便、经济、高效的原代成骨细胞培养方法 ,并比较其特性。方法 :收集 1~ 4次连续植块培养获得的SD乳鼠颅盖骨原代成骨细胞 ,观察第 1~ 4次连续植块培养获得的成骨细胞在细胞形态、分裂增殖、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及骨钙素和BMP 2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变化。结果 :连续植块培养收集的 1~ 4次原代成骨细胞 ,在细胞贴壁、变形、铺展、汇合时间 ,Gomori改良钙 -钴法ALP活性 ,骨钙素及BMP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上 ,均没有明显的区别。结论 :连续植块培养可获得与植块培养性状相同的SD乳鼠原代成骨细胞 ,且细胞数量多 ,节约经费、时间 ,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细胞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 骨钙素 碱性磷酸酶 植块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鉴定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洁莹 廖灿 +2 位作者 许遵鹏 陈劲松 辜少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57-560,共4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基于临床移植需要的分离、培养、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方法,为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采用Percoll分离液(1.073g/ml)从新鲜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MSC,应用贴...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基于临床移植需要的分离、培养、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方法,为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采用Percoll分离液(1.073g/ml)从新鲜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MSC,应用贴壁筛选法传代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成骨诱导体系(地塞米松0.1μmol/L、β-甘油磷酸钠10mmol/L、抗坏血酸磷酸盐50μmol/L)及脂肪诱导体系(地塞米松1μmol/L、牛胰岛素5mg/L、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0.5mmol/L、消炎痛60μmol/L)分别诱导MSC定向分化,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及免疫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成人骨髓液中分离培养出MSC,稳定表达CD73、CD105、CD166,不表达CD34、CD45。定向诱导的成骨细胞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脂肪细胞内出现明显的脂滴。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法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及定向诱导分化,能够从成人骨髓液中分离出MSC,并完成细胞表型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初步鉴定。本操作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方法 鉴定方法 细胞培养 定向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果实中的辣椒素类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1
作者 狄云 蒋健箴 石正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0-32,共3页
在分析国内外辣椒果实中的辣味成分—辣椒素类物质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辣椒素类物质(Capsaicinoid)的结构、性质与生理作用、在辣椒果实中的合成位点、合成及降解代谢、辣椒素类物质的测定方法、在果实中的含量、分布以及利用细胞培... 在分析国内外辣椒果实中的辣味成分—辣椒素类物质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辣椒素类物质(Capsaicinoid)的结构、性质与生理作用、在辣椒果实中的合成位点、合成及降解代谢、辣椒素类物质的测定方法、在果实中的含量、分布以及利用细胞培养生产辣椒素类物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辣椒素类物质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辣椒素 细胞培养 测定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酶消化法培养新生大鼠Müller细胞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树宁 王竫华 +1 位作者 白海青 王大博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通过改进的酶消化法,简化Muller细胞的培养和纯化过程。方法采用将眼球培养前处理和机械吹打、贴壁后反复胰蛋白酶消化的方法培养新生大鼠Muller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光电镜观察。结果培养的Muller细胞光镜下胞体较大,胞浆丰... 目的通过改进的酶消化法,简化Muller细胞的培养和纯化过程。方法采用将眼球培养前处理和机械吹打、贴壁后反复胰蛋白酶消化的方法培养新生大鼠Muller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光电镜观察。结果培养的Muller细胞光镜下胞体较大,胞浆丰富,电镜下细胞器丰富,可见糖原和直径为10nm的微丝,免疫组织化学示95%以上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阳性,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结论改进的酶消化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Muller细胞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ÜLLER细胞 培养 改进的酶消化法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高密度培养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齐士朋 徐尔尼 +1 位作者 罗玉芬 巫小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细胞高密度培养是指在人工条件下模拟体内生长环境,使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高密度生长,从而获得大量的细胞及其代谢产物。该技术可以减少设备投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物的比生产率,可极大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文中就国内外对... 细胞高密度培养是指在人工条件下模拟体内生长环境,使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高密度生长,从而获得大量的细胞及其代谢产物。该技术可以减少设备投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物的比生产率,可极大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文中就国内外对该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其主要的培养方式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高密度培养 代谢产物 培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次生代谢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4
作者 王军妮 黄艳红 +1 位作者 牟志美 王彦文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9-505,共7页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在高等植物体中分布较多。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理功能、提取方法、细胞培养过程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微量元素、光照、生长调节剂、合成前体、生物因子)、生物合成及其...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在高等植物体中分布较多。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理功能、提取方法、细胞培养过程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微量元素、光照、生长调节剂、合成前体、生物因子)、生物合成及其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查尔酮合成酶)基因调控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阐述了桑树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 生理功能 提取方法 细胞培养 生物合成 桑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速贴壁法分离兔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辛毅 刘小希 +6 位作者 赵伟 刘飒 李娜 许秀芳 黄益民 罗毅 张宏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6-753,共8页
本研究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兔骨髓中同时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抽取兔骨髓,应用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经纤连... 本研究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兔骨髓中同时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抽取兔骨髓,应用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经纤连蛋白包被并结合EGM-2MV培养基分别扩增MSC和EPC。用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法、MTT法、DNA周期检测MSC和EPC的增殖能力及诱导分化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能力,并结合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SC免疫原型以鉴定MSC;细胞吞噬功能特异性地摄取Dil-ac-LDL及FITC-UEA-1,并结合CD133、VEGFR2/KDR、CD34免疫荧光鉴定EPC,并计算其纯度。结果表明,经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在早期贴壁细胞24 h换液时即可见明显集落形成,8 d后达80%融合,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排列;2次贴壁细胞经EGM-2MV培养基培养,第3天开始伸展,约8 d可融合近80%,细胞呈多角形,出现条索状结构;2种细胞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均在90%以上,传至第2代后,生长曲线均近似"S"形;MTT法检测显示,细胞生长d 3至d 5时光密度值变化较明显;MSC G0-G1期为(93.32±1.65)%、EPC G0-G1为(93.05±1.95)%,2种细胞DNA周期无明显差异;早期贴壁细胞FCM检测CD90、CD44阳性率为(99.7±1.12)%、(99.1±2.33)%;CD14、CD45、CD79a阳性率分别为(4.8±0.38)%、(6.8±0.49)%及(0.4±0.08)%,经体外诱导能够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鉴定为MSC;2次贴壁细胞传至第2代经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阳性率(82.1±3.4)%,CD133、VEGFR2/KDR、CD34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4.2±3.2)%、(64.7±4.3)%及(43.5±1.5)%,鉴定为EPC。结论:应用密度梯度分离法结合差速贴壁筛选法可培养出高纯度的MSC,2次贴壁细胞经纤连蛋白预包被并结合EGM-2MV培养基体外诱导可培养出增殖能力较强的EPC,为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速贴壁法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酶消化法在人脑胶质瘤细胞快速原代培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向伟 漆松涛 +5 位作者 刘亚伟 雷炳喜 周强 易国仲 陈子阳 严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61-465,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的改良酶消化法。方法基于文献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经验,改良既往文献报道的酶消化法,对32例不同级别的胶质瘤进行消化后行原代细胞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传代时采用差速贴... 目的建立一种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的改良酶消化法。方法基于文献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经验,改良既往文献报道的酶消化法,对32例不同级别的胶质瘤进行消化后行原代细胞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传代时采用差速贴壁法对原代细胞进行纯化。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原代细胞进行鉴定,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法)绘制生长曲线,研究体外培养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成功培养28例,失败4例,成功率为87.5%。培养成功的细胞贴壁生长,细胞状态稳定,形态各异,生长状态良好,并可传代。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阳性,证明培养的细胞为胶质瘤细胞;细胞增殖实验显示细胞在体外增殖活跃,肿瘤病理级别越高,细胞增殖能力越强。结论改良的酶消化法用于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具有简单、高效、成功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原代细胞培养 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绒山羊附睾上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范晓梅 张通 +2 位作者 栗瑞兰 边小娜 张家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12-1220,共9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单易行、获取细胞纯度高的绒山羊附睾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10~12月龄绒山羊附睾头部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改良组织块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免疫荧光化学法对细胞进行鉴定,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单易行、获取细胞纯度高的绒山羊附睾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10~12月龄绒山羊附睾头部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改良组织块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免疫荧光化学法对细胞进行鉴定,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和CCK法分别检测细胞纯度和增殖情况,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两种培养方法所获的细胞均呈岛屿状克隆生长和较好的增殖能力,具有活跃的分泌和代谢功能;上皮细胞特异性的角蛋白18和附睾特异性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GPx5)的表达以及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所获细胞均为纯度较高的附睾上皮细胞,但改良组织块消化法获得原代细胞需要的时间长,酶消化法获得原代细胞时间短,获得的细胞量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绒山羊附睾上皮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附睾上皮细胞 酶消化法 改良组织块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札幌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琼 张艳 +1 位作者 郑海学 殷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4-758,共5页
札幌病毒(Sapovirus)可感染人和动物,引起急性病毒性胃肠炎。随着分子生物学、病毒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同类群札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完成、病毒体外增殖和衣壳蛋白体外表达,从而对该病毒的特性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从... 札幌病毒(Sapovirus)可感染人和动物,引起急性病毒性胃肠炎。随着分子生物学、病毒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同类群札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完成、病毒体外增殖和衣壳蛋白体外表达,从而对该病毒的特性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从札幌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流行病学、细胞培养、检测方法和疫苗发展5个方面入手,系统介绍了该病毒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中流行病学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还对札幌病毒分子进化、疫苗研制和病毒的传播等提出了新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札幌病毒 细胞培养 流行病学 检测方法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提取与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增 李媛 +2 位作者 靳晓飞 周晓红 高维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9-734,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提取、培养的最佳方法,为NSCs的基础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对NSCs的不同提取、培养方法进行比较:提取胎鼠与乳鼠的大脑皮质、采用不同类型培养基、不同接种密度、不同培养方法、不同换液方...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提取、培养的最佳方法,为NSCs的基础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对NSCs的不同提取、培养方法进行比较:提取胎鼠与乳鼠的大脑皮质、采用不同类型培养基、不同接种密度、不同培养方法、不同换液方法、不同传代方法,观察NSCs的成球率和NSCs未分化状态的稳定性。用多功能微孔板读数仪检测NSCs活性。结果 (1)胎龄14 d胎鼠较新生24 h内乳鼠的大脑皮质提取NSCs的比例高,杂细胞少,形成的神经球数量多。(2)采用无血清培养基,NSCs可以稳定在未分化状态;而采用含血清培养基,NSCs多数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3)以1.0×109·L^(-1)密度接种的NSCs,培养形成的神经球数量多,且状态良好。(4)悬浮培养法较贴壁培养法,可以形成稳定的神经球,有利于保持NSCs处于未分化的状态。(5)半量换液法和只加液不弃液法培养形成的神经球的状态优于全量换液法。(6)原代和1代的神经球用机械吹打法传代后,NSCs的活细胞比例高,再次形成的神经球状态好,且较其他两种方法简便;2代及以后的神经球用Accutase酶传代后,NSCs的活细胞比例高,再次形成的神经球状态好。(7)14 d胎鼠Accutase酶消化组的NSCs活性高于另外3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提取胎龄14 d胎鼠的大脑皮质,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以1.0×10~9·L^(-1)1的密度接种于25 cm^2培养瓶,采取悬浮培养法,每2~3 d加液1~1.5m L,每6~7 d传代1次,所得到的NSCs增殖分裂旺盛,成球率高,神经球状态良好,可以保持稳定的未分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细胞提取 悬浮培养法:无血清培养基 细胞活性 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夹心法培养大鼠Kupffer细胞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君 彭仁琇 +1 位作者 夏雪雁 杨静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目的 建立可长时间维持细胞功能 ,减少细胞破坏的Kupffer细胞培养方法。方法 细胞破坏以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反映 ,细胞功能以一氧化氮 (NO)和胞内酸性磷酸酶 (ACP)水平反映。以双层夹心法 (doublecollagenculture ,DCC)对比普通培养... 目的 建立可长时间维持细胞功能 ,减少细胞破坏的Kupffer细胞培养方法。方法 细胞破坏以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反映 ,细胞功能以一氧化氮 (NO)和胞内酸性磷酸酶 (ACP)水平反映。以双层夹心法 (doublecollagenculture ,DCC)对比普通培养法 (commonculture,CC)和单层胶原培养法 (singlecollagenculture ,SCC) ,在有或无血清状态下 ,Kupffer细胞功能维持和破坏情况。 结果 双层夹心法在培养 15d内 ,能降低培养上清LDH含量 ,维持NO和胞内ACP水平 ,并可在无血清状态下减少细胞破坏 ,维持细胞功能 ,与另两种方法相比作用显著。结论 双层夹心法对体外研究Kupffer细胞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PFFER细胞 培养方法 普通培养法 双层夹心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