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gital Imaging Reconstruction from Multiple Angle Diversity Using Digital Filtering Technique
1
作者 Wu Chuanjie and Li ShizhiDep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O. Box 327, Beijing 100081, 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1年第1期67-73,共7页
Microwave diffraction tomography is a process to inf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n objectfrom multiple angle views of microwave diffraction shadow. Being sensitive to variations in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object, the... Microwave diffraction tomography is a process to inf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n objectfrom multiple angle views of microwave diffraction shadow. Being sensitive to variations in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object, the procedure can be used to measure permittivity distributions within dielectric objects and to image soft tissu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The optimal resolution distance obtainable is half a wavelength, but this can rarely be achieved because of practical limitations. Some procedures, however, are available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resolution. One, which is suitable for microwave tomography, is to use multiple angle views data and to combine the resulting images. The other, which is suitable for improving the image reconstruction resolution, is to use the digital filtering technique and the filtered 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 A system operating over the X-band microwave frequency is described and som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objects in air ar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filtering Digital image reconstruction Microwave diffraction tomograph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沌映射与光学现象改进的黑翅鸢优化算法
2
作者 王伟 广家和 +2 位作者 徐兴国 孙渝景 夏毅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0800-10809,共10页
针对黑翅鸢优化算法(black-winged kite optimization algorithm,BKA)在全局探索与局部开发能力之间存在的不平衡,以及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黑翅鸢优化算法(improved BKA,IBKA)。首先,采用Tent混沌映射策略对种群进... 针对黑翅鸢优化算法(black-winged kite optimization algorithm,BKA)在全局探索与局部开发能力之间存在的不平衡,以及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黑翅鸢优化算法(improved BKA,IBKA)。首先,采用Tent混沌映射策略对种群进行初始化,提高种群的多样性。其次,在BKA的捕食行为中引入了一种动态透镜成像学习策略,以提高算法摆脱局部最优解的概率。最后,在BKA的迁移过程中集成了夫琅禾费衍射搜索策略,旨在提升算法的性能,实现快速寻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方法能够有效增强算法性能,经过改进后的IBKA具有更高的搜索精度、更快的收敛速度,并且展现出较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翅鸢优化算法 Tent混沌映射策略 动态透镜成像学习策略 夫琅禾费衍射搜索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模型的衍射成像系统图像复原方法
3
作者 李嘉勋 李灿 +3 位作者 杜正聪 程翔 李庆 文良华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5,共13页
针对菲涅尔波带片多级衍射特性,提出等效点扩散函数的方法,建立基于等效点扩散函数的衍射成像模型,采用数值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盲优化算法实现衍射成像模型的迭代寻优,进而利用成像模型实现衍射图像复原。并就算法收敛缓慢或... 针对菲涅尔波带片多级衍射特性,提出等效点扩散函数的方法,建立基于等效点扩散函数的衍射成像模型,采用数值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盲优化算法实现衍射成像模型的迭代寻优,进而利用成像模型实现衍射图像复原。并就算法收敛缓慢或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了测量衍射效率初始值的方法,建立了菲涅尔波带片衍射效率测量系统,得到了其衍射效率的初始值,加快了求解成像模型的速度。实验结果表明,衍射效率初始值接近于最优值,优化后的衍射图像在对比度、梯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验证了基于成像模型和盲优化算法复原衍射图像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成像 多级衍射 成像模型 图像复原 盲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波红外平板透镜:材料、大尺寸制备及挑战
4
作者 高一骁 汪楗伟 +3 位作者 徐雷 曾礼昌 马耀光 沈祥 《光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共21页
长波红外(8~12μm)热成像技术在安防监控、医疗诊断、智慧交通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与轻量化是其发展的关键。基于微纳结构的平板透镜(如超构透镜、多级衍射透镜等)为实现光学系统轻量化提供了有效技术方案。... 长波红外(8~12μm)热成像技术在安防监控、医疗诊断、智慧交通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与轻量化是其发展的关键。基于微纳结构的平板透镜(如超构透镜、多级衍射透镜等)为实现光学系统轻量化提供了有效技术方案。系统介绍衍射透镜与超构透镜的成像原理、关键性能指标及其差异,总结常用长波红外光学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微纳加工方法,详细阐述近年来在大面积图案转移与高深宽比微结构刻蚀等关键制备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长波红外平板透镜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构透镜 衍射透镜 长波红外 热成像 微纳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波束分解和球面角度分解的绕射波成像
5
作者 李才 吕丁友 +3 位作者 张德龙 肖广锐 王玉秀 于卓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断层、盐丘、溶洞、裂缝等非均质体作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在地震波场中多表现为极其复杂的绕射波响应特征,因此高分辨率的绕射波成像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构建了一种基于波束分解和球面角度分解的绕射波成像分离与强化流程,... 断层、盐丘、溶洞、裂缝等非均质体作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在地震波场中多表现为极其复杂的绕射波响应特征,因此高分辨率的绕射波成像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构建了一种基于波束分解和球面角度分解的绕射波成像分离与强化流程,可以在成像后进行,可适用于不同的偏移算法,且避免了偏移前分离绕射波由于数据量大带来的庞大计算量。首先,对偏移数据进行从大到小不同尺度子束的串联计算,再经过多轮次迭代得到初步分离的绕射波场;然后,基于球面角度分解,形成指定地层倾角范围的道集,即DIP(Dip Image Partitions)道集;最后计算DIP的振幅包络属性和相似度并应用于初步分离的绕射波场,进而得到高分辨率的绕射波成像体。该流程首次应用于渤海湾中生界潜山内幕成像,提高了潜山内幕小尺度地质不连续体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射波分离 波束分解 球面角度分解 倾角分解道集 相似度计算 绕射波成像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波段计算单层衍射光学元件设计
6
作者 邹慧田 朴明旭 +4 位作者 张贤 童英然 王浩然 娄一辰 蒋红梅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0-331,共12页
在光学成像领域,为了优化系统结构并提升成像质量,单元件成像系统与计算成像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一种关键的技术趋势。提出了一种计算单层衍射光学元件(Computational Single-layer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CSDOE)的设计方法,基于赛... 在光学成像领域,为了优化系统结构并提升成像质量,单元件成像系统与计算成像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一种关键的技术趋势。提出了一种计算单层衍射光学元件(Computational Single-layer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CSDOE)的设计方法,基于赛德尔像差理论,推导了CSDOE的色差表达式,并通过分析不同颜色通道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考虑衍射效率的色差校正模型。设计并加工了焦距为50 mm、全视场为3°、波段范围为405~690 nm的CSDOE,利用考虑衍射效率的色差校正模型结合优化迭代算法处理图像,消除了色差与衍射效率对成像的影响。理论模拟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对比度、灰度值梯度和标准差分别提高了17%、22.2%、21.7%和17.6%、41.1%、10.3%。该方法不仅实现了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还为光学系统的设计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计算成像 衍射元件 点扩散函数 消色差 衍射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端到端混合多阶衍射透镜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7
作者 赵玺竣 范斌 廖军 《光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95,共18页
提出一种支持可见光与中波红外(MWIR)双波段计算成像的混合多阶衍射透镜设计。通过在同一基底的前后两面上应用不同深度的衍射结构,并利用端到端优化框架对这些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够在640~800nm可见光波段和3700~4700nmM... 提出一种支持可见光与中波红外(MWIR)双波段计算成像的混合多阶衍射透镜设计。通过在同一基底的前后两面上应用不同深度的衍射结构,并利用端到端优化框架对这些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够在640~800nm可见光波段和3700~4700nmMWIR波段实现高效聚焦的衍射器件。结合专门设计的图像重建网络,实现单片式双波段计算成像系统,具备结构简单、轻量化及低成本等优势。实验结果显示,直径为40 mm的原型样机分别在可见光波段和MWIR波段的静态传函达到50.0%和4.4%;在室温条件下,红外波段噪声等效温差不超过80 mK,验证该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成像 端到端优化 衍射元件 双波段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大尺寸物体的太赫兹CT成像技术
8
作者 沈思诗 郝丛静 +3 位作者 徐振业 刘劲松 杨振刚 王可嘉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27,共5页
为了扩展太赫兹(THz)计算机断层扫描(CT)系统的成像景深,将0.1 THz超长无衍射波束应用于连续THz CT,使用新型面型的轴棱锥,产生了米级长度的无衍射波束,利用无衍射波束搭建了面向大尺寸物体的THz CT系统;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对大尺寸样品... 为了扩展太赫兹(THz)计算机断层扫描(CT)系统的成像景深,将0.1 THz超长无衍射波束应用于连续THz CT,使用新型面型的轴棱锥,产生了米级长度的无衍射波束,利用无衍射波束搭建了面向大尺寸物体的THz CT系统;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对大尺寸样品进行了扫描,取得了样品的投影数据,并对其进行了3维重建。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THz CT系统可以对直径达600 mm的大尺寸样品进行3维成像,并获得物体的内部3维结构。这一研究为面向大尺寸物体的THz CT系统提供了一个范例,对拓展THz CT系统的应用场景是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系统 太赫兹 计算机断层扫描 无衍射波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基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空间目标成像系统分析
9
作者 崔岸婧 高敬涵 +2 位作者 吴疆 杨宏 李道京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6-345,共10页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可用较小口径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在天基空间目标观测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存在波束宽度窄、覆盖范围有限、目标搜索捕获困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一种主动激光与被动红外复合的天基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空间目...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可用较小口径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在天基空间目标观测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存在波束宽度窄、覆盖范围有限、目标搜索捕获困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一种主动激光与被动红外复合的天基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空间目标成像系统,分析了系统指标,给出了成像仿真结果。结果表明,通过激光/红外共孔径实现了系统轻量化;综合使用圆偏振激光发射信号和正交线偏振两通道接收信号,结合顺轨干涉处理,解决了退偏和目标/平台振动问题;通过红外相机可实现目标搜索和跟踪,采用10 ns脉宽窄脉冲激光信号可实施目标测距和测速,使用10 ns脉宽、4 GHz带宽优化二进制相移键控信号,可实现0.10 m实时低分辨率成像和0.05 m高分辨率成像。系统设计方案对天基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的研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系统 空间目标成像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 激光红外复合成像 衍射光学系统 二进制相移键控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降噪卷积神经网络的宽波段共相检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斌 刘银岭 +1 位作者 杨阿坤 陈莫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9-1339,共11页
拼接镜的共相误差检测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宽波段光源的共相检测技术解决了夏克哈特曼法由于目标流量低引起的测量时间长的问题,从而提升了piston误差的检测精度和量程。然而,当前宽波段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复杂的环境... 拼接镜的共相误差检测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宽波段光源的共相检测技术解决了夏克哈特曼法由于目标流量低引起的测量时间长的问题,从而提升了piston误差的检测精度和量程。然而,当前宽波段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复杂的环境以及相机扰动等干扰因素的存在导致获取的圆形孔径衍射图像含有一定量的噪声,从而导致相关系数值低于设定阈值,最终使该方法精度降低,甚至失效。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将基于深度降噪卷积神经网络(DnCNN)的算法集成到宽波段算法中,以实现对噪声干扰的控制,并保留远场图像的相位信息。首先,将使用MATLAB获得的圆孔衍射图像作为DnCNN的训练数据,然后,将不同噪声水平的图像导入到训练好的降噪模型中,即可得到降噪后的图像以及降噪前、后圆孔衍射图像的峰值信噪比和二者与清晰无噪声图像间的结构相似度。结果表明:降噪处理后的图像与理想清晰图像之间的平均结构相似度较处理之前有了明显提升,获得了理想的降噪效果,有效增强了宽波段算法在高噪声条件下的应对能力。该研究对于探索用于实际共相检测环境宽波段光源算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接镜 piston误差 圆孔衍射 图像降噪 深度降噪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能X射线透射成像与能量色散衍射的物质分类与识别虚拟仿真实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斐 王风丽 +3 位作者 王新 方恺 张锦龙 王占山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40,46,共7页
X射线相关技术发展至今已逾百年。针对安检领域快速、准确应用要求,以双能X射线透射成像与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式违禁品快速检测的前沿课题研究为基础,通过模拟实验场景和实验过程,设计基于X射线技术的物质分类与识别虚... X射线相关技术发展至今已逾百年。针对安检领域快速、准确应用要求,以双能X射线透射成像与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式违禁品快速检测的前沿课题研究为基础,通过模拟实验场景和实验过程,设计基于X射线技术的物质分类与识别虚拟仿真实验。内容包含参观虚拟实验室与实验预习、系统搭建、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和实验拓展等多个模块,构建全过程、多环节在线教学环境,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通过X射线技术分类识别物质的原理、方法和安全规范,加深对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观察和创新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虚拟仿真实验 双能X射线透射成像 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断溶体缝洞储层的智能化散射波地震成像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继东 孙加星 +3 位作者 黄建平 李振春 秦善源 于由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3,共7页
为促进断溶体缝洞型储层的高效勘探开发,在强反射背景下利用绕射波信号实现小尺度地质体的高精度成像,提出一种反射波和绕射波智能化分离及联合成像方法。根据反射波和绕射波在倾角域成像道集中的几何特征差异,首先搭建生成对抗神经网络... 为促进断溶体缝洞型储层的高效勘探开发,在强反射背景下利用绕射波信号实现小尺度地质体的高精度成像,提出一种反射波和绕射波智能化分离及联合成像方法。根据反射波和绕射波在倾角域成像道集中的几何特征差异,首先搭建生成对抗神经网络(GANs),实现反射波和绕射波的运动学识别和分离;其次,根据波形振幅特征,利用自适应相减实现反射和绕射动力学分离;最后,将分离的道集进行叠加成像,获得能够反映连续阻抗界面的反射波成像结果和可以反映小尺度地质体的绕射波成像结果。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断溶体储层的成像精度,实现小尺度溶洞地质目标体高精度地震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 绕射波分离 深度学习 倾角域共成像点道集 地震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在纳型星敏感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骞 张国玉 +2 位作者 孟遥 孙高飞 杜宗育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1-263,共13页
微纳卫星是一种新兴的微小卫星,与之适配的纳型星敏感器的光学系统应在小型化的同时实现大相对孔径、高成像质量。针对这一需求,由星敏感器的系统设计精度和探测星等分配了光学系统设计参数及指标,设计了一种全视场17°、焦距25 mm... 微纳卫星是一种新兴的微小卫星,与之适配的纳型星敏感器的光学系统应在小型化的同时实现大相对孔径、高成像质量。针对这一需求,由星敏感器的系统设计精度和探测星等分配了光学系统设计参数及指标,设计了一种全视场17°、焦距25 mm、相对孔径1∶1.086、光学系统总长36.4 mm的七片式折衍混合结构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根据衍射元件的负色散特性,用折衍混合透镜代替常规材料正负透镜组合的方式减少了镜片数量,缩短了光学系统长度,并提高了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使点扩散函数趋于正态分布,有利于质心提取精度的提高。所设计的光学系统在3×3像元内的能量集中度超过90%;最大畸变仅0.013%;全视场垂轴色差小于0.6μm。通过标量衍射理论计算衍射元件在520~780 nm内衍射效率可以达80%以上,通过杂散光分析软件ASAP对系统进行了视场内鬼像分析,系统在多级衍射时探测目标成像光斑路径下的光通量与最亮鬼像光斑路径下的光通量之比大于3.17×10^(4),验证了在极限星等为6.5时满足信噪比大于8.1的结论。最后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公差分析,结果表明加工后该光学系统可满足微纳卫星对星敏感器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型星敏感器 光学设计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 大相对孔径 衍射面 鬼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衍射的单幅眼底图像增强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书赫 曹良才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429-2438,共10页
彩色眼底图像是分析与监控眼底疾病的重要工具。由于照明不均匀的问题,眼底图像视觉质量不足,图像对比度有待提高。为此,基于数字衍射提出了一种兼顾颜色保真与亮度增强的单幅眼底图像光强校正算法。将彩色RGB眼底图像转换到LCH色彩空... 彩色眼底图像是分析与监控眼底疾病的重要工具。由于照明不均匀的问题,眼底图像视觉质量不足,图像对比度有待提高。为此,基于数字衍射提出了一种兼顾颜色保真与亮度增强的单幅眼底图像光强校正算法。将彩色RGB眼底图像转换到LCH色彩空间进行基于L通道的光强校正,以解决眼底图像亮度的平衡问题。对C通道进行相同操作使得处理后的彩色眼底图像颜色保真性较好。在Messidor眼底图像数据集的1200组眼底图像上进行分析,并与Gamma校正、Retinex等眼底图像光强校正方法进行对比。本算法不仅具有更好的图像增强效果,改善了彩色眼底图像的颜色失真及对比度低的问题,还可进一步结合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LAHE)以提升图像对比度。实验结果表明,在图像多尺度对比度和图像噪声评价指标方面优于传统算法3%~4%。经算法增强后眼底图像亮度分布更加均匀、对比度提升,为后期眼底图像病理位点的识别、血管与病灶分割和分类提供了一种性能更好的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图像处理 眼底图像增强 对比度增强 数字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像相位阵列的光谱检测中角色散均匀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纪文杰 谭中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7-1834,共8页
随着光谱学的不断发展,光谱检测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检测手段逐渐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而随着对信息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得到高分辨率和低波长误差的光谱信息,是设计光谱检测系统时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色散元件如衍射光栅,... 随着光谱学的不断发展,光谱检测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检测手段逐渐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而随着对信息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得到高分辨率和低波长误差的光谱信息,是设计光谱检测系统时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色散元件如衍射光栅,虽然有较大的波长响应范围,但是通常只能提供nm量级的分辨率而无法满足当下的高光谱分辨率的要求。虚像相位阵列(VIPA)具有大角度色散特性,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光谱分辨率,因而近年来不断被用于精细光谱检测的研究。但其波长和色散角度对应关系存在非线性,而且同一波长易产生多个衍射级次的光斑,从而造成额外的光能损失。因此,本文主要基于VIPA的交叉色散光路就如何降低VIPA色散的非均匀性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首先基于傍轴理论的色散定律展开理论分析探讨了入射光腰尺寸、入射角度等参数对于VIPA色散的非线性程度和衍射级次数量的影响。然后通过进行仿真记录了宽光谱光源在不同VIPA倾斜角度条件下各波长衍射级次的数量,以及各波长对应的光斑质心的坐标值。计算各情况下的质心坐标与拟合曲线之间的距离均差,比较了不同角度条件下线性度的好坏。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的结果进行实验。实验中记录了VIPA的交叉色散光路在不同的VIPA倾斜条件下出现的衍射级次数量,并利用一个波长可变的激光器得到了不同波长的光源在VIPA倾斜2°的实验条件下各衍射级次光斑的质心坐标。同样通过计算不同衍射级次光斑的质心与拟合曲线之间的距离均差分析不同衍射级次的线性度好坏。实验证明通过控制入射光束参数,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VIPA色散的非均匀性。VIPA倾斜角度越大且越靠近探测器中央位置的衍射级次线性度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像相位阵列 光谱检测 线性度 衍射级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辐照度测量中孔径光阑衍射效应
16
作者 余杰玲 董航 +7 位作者 衣小龙 林雨辰 王思龙 苗庆祥 孙瑞 高展鹏 方伟 叶新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363-2373,共11页
针对当前在辐照度测量中对孔径光阑衍射效应的评估仍停留在理论计算层面,无法评估衍射修正结果不确定度的现状,研究了光阑衍射效应实验检测方法,以校正孔径光阑的衍射效应并提升太阳总辐照度的测量精度。基于暗场成像技术和夫琅和费远... 针对当前在辐照度测量中对孔径光阑衍射效应的评估仍停留在理论计算层面,无法评估衍射修正结果不确定度的现状,研究了光阑衍射效应实验检测方法,以校正孔径光阑的衍射效应并提升太阳总辐照度的测量精度。基于暗场成像技术和夫琅和费远场衍射理论,设计孔径光阑的衍射效应检测方法,开展检测实验,通过研究探测器线性度标定、背景信号校正、衍射图像数据分析等,建立数据修正处理流程,获取孔径光阑在前结构的太阳绝对辐射计衍射效应值,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测试结果显示:衍射效应测量值为8.81×10^(-4),合成不确定度为6.49%。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下一代风云气象卫星太阳辐射监测仪衍射效应的精确校正及实现高精度太阳总辐照度的测量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效应 孔径光阑 衍射角 图像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岩巷TBM掘进随掘地震信号特征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党保全 郭立全 +2 位作者 张延喜 任永乐 李圣林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3,60,共9页
随掘地震超前探测技术可实现探掘平行,为巷道快速智能掘进场景下实时、精准地质保障提供了可能。随掘震源产生的是复杂、变频、连续信号,信号特征认知直接影响数据处理与成像精度,而目前针对岩巷全断面掘进机(TBM)随掘地震信号特征的认... 随掘地震超前探测技术可实现探掘平行,为巷道快速智能掘进场景下实时、精准地质保障提供了可能。随掘震源产生的是复杂、变频、连续信号,信号特征认知直接影响数据处理与成像精度,而目前针对岩巷全断面掘进机(TBM)随掘地震信号特征的认知仍不清晰,且暂时还没有针对性开展过信号处理与成像研究工作。针对上述问题,以谢桥煤矿瓦斯治理巷TBM随掘地震超前探测试验为例,分析了刀盘先导信号与岩壁接收信号的时间域、频率域及时频域特征:岩巷TBM随掘地震信号中不同振幅能量成分比例呈现金字塔形,但分布随机,不对称程度较高;机械运转信号能量较大,刀盘先导信号强度是岩壁接收信号的200倍左右;频率域变频特征明显;机械运转信号基础频率较低,刀盘先导信号频率成分主要集中在10~80 Hz与150~200 Hz,主频为36.99 Hz,岩壁接收信号频率成分主要集中在50~200 Hz,主频为137.97 Hz;刀盘先导信号较岩壁接收信号时频域能量团分布更为规则,多次震源激发现象明显,能量团之间的差异性特征表明了多次震源激发时振幅能量与持续时间的随机性。利用脉冲化算法与绕射叠加偏移成像方法对岩巷TBM随掘地震信号进行数据处理与成像试验,结果表明:(1)脉冲化等效单炮记录与利用常规震源得到的超前探测单炮记录特征一致性较强,同相轴清晰且连续性较好,可满足现场探测分析需要。(2)对探测范围内岩体情况的超前预报结果与实际揭露情况一致,说明岩巷TBM随掘地震超前探测可提供有效地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岩巷掘进 随掘地震超前探测 随掘地震信号 全断面硬岩掘进机 刀盘先导信号 岩壁接收信号 绕射叠加偏移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相位衬度两种成像技术的比较及分析
18
作者 刘安娜 彭屹峰 +2 位作者 肖体乔 杜国浩 何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9-472,共4页
目的:分别采用衍射增强成像(DEI)和同轴成像(IOXI)技术进行小鼠肾脏组织的相位衬度成像研究,旨在评估两种成像方法的特性和效果。方法:分别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4W1A及上海光源(SSRF)BL13W1上进行实验(分别实施DEI和IOXI)。经福尔... 目的:分别采用衍射增强成像(DEI)和同轴成像(IOXI)技术进行小鼠肾脏组织的相位衬度成像研究,旨在评估两种成像方法的特性和效果。方法:分别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4W1A及上海光源(SSRF)BL13W1上进行实验(分别实施DEI和IOXI)。经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不同月龄(10、18、24月龄)小鼠的肾脏标本置于成像台进行成像,以图像衬度及分辨率等指标评估电荷耦合器件(CCD)获得的图像,具体评估指标包括显示的图像形态结构、衬度、分辨率等参数。结果:DEI技术获得的图像主要是显示血管结构。而IOXI技术获得的图像包含更多的细节,除了血管结构外,还能清晰显示包括肾小球在内的小鼠肾脏的微细结构,尤其在高分辨成像下,通过比较不同月龄的小鼠肾脏,初步获得小鼠老化的过程:首先从皮质肾小球的分布、走行及数量发生变化,到后期乃至终末期累及髓质,直小管及血管结构紊乱、皱缩以及肾脏呈硬化萎缩改变。结论:DEI和IOXI技术均能较好显示小鼠的肾脏血管结构,但IOXI技术更能显示包括肾小球在内的细微结构,这对未来研究肾脏病变乃至其余实质脏器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相衬成像 衍射增强成像 同轴成像 肾脏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任务衍射神经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
19
作者 王子荣 张星祥 +2 位作者 龙勇机 付天骄 张墨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0-505,共16页
为探索利用衍射神经网络执行多任务图像分类识别的可行性,本文设计并搭建一种衍射神经网络系统。该系统采用空间光调制器(Spatial Light Modulator,SLM)做衍射神经网络的相位及振幅权重的调制以及网络层的光学全连接,并利用CMOS相机实... 为探索利用衍射神经网络执行多任务图像分类识别的可行性,本文设计并搭建一种衍射神经网络系统。该系统采用空间光调制器(Spatial Light Modulator,SLM)做衍射神经网络的相位及振幅权重的调制以及网络层的光学全连接,并利用CMOS相机实现衍射神经网络中各衍射层输出的光电非线性激活与输出图像识别结果判别。设计的系统模型在MNIST和Fashion-MNIST图像分类识别中正确率达到94.1%和92.1%。最终通过搭建光路系统,光学实验正确率分别为91%和81.7%。所设计的衍射神经网络系统可满足多种图像分类识别应用需求,为衍射网络的设计与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神经网络 光学神经网络 系统设计 图像分类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向蒸馏的衍射光变图像异常检测算法
20
作者 周荣成 廖世鹏 +1 位作者 张绍兵 龚庆凯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23-228,共6页
为防止伪造,钞票、证卡和产品包装等各类高安全或高附加值印刷品中广泛采用衍射光变图像的光学防伪元件。这种光学防伪元件具有光变特性,即在白光照明条件下该原件产生的具有立体效果、动态变化的图像会对异常检测产生严重干扰,使人们... 为防止伪造,钞票、证卡和产品包装等各类高安全或高附加值印刷品中广泛采用衍射光变图像的光学防伪元件。这种光学防伪元件具有光变特性,即在白光照明条件下该原件产生的具有立体效果、动态变化的图像会对异常检测产生严重干扰,使人们无法及时发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针对现有无监督异常检测算法无法适应衍射光变图像的光变特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反向蒸馏(RD)的衍射光变图像异常检测算法。所提算法对正常样本添加噪声以生成伪异常样本,并模拟工业现场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随后将正常样本与伪异常样本作为图像对输入网络,并基于孪生网络架构提出对比重建模块(CRM)。该模块通过特征重建层对编码器提取的正常样本及伪异常样本的特征进行对比学习以及重建,既避免了异常信息流入解码器中导致蒸馏失败,又使重建后的特征符合样本的正常分布。然后,将复原后的特征输入特征融合层以及特征压缩层进行特征融合和维度压缩,并使用解码器对压缩后的特征逐层解码。最后,对解码后的特征与编码器提取的特征基于协同差异优化算法进行蒸馏,识别并定位样本中的异常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某防伪标数据集上较现有的先进异常检测算法提升了对于衍射光变图像的光变特性的适应能力,并保持了对于样本异常区域的检测精度,在图像层面接收者特性曲线下的面积(Image-AUROC)、像素层面接收者特性曲线下的面积(Pixel-AUROC)以及连通域重叠(PRO)指标上分别达到了100%、95.02%和92.98%,满足工业现场对衍射光变图像异常检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学习 特征重建 异常模拟 反向蒸馏 衍射光变图像 异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